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作者: ————————————————————————————————日期:

礼貌现象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摘要:礼貌准则作为语用准则之一,也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尽管Leech的“礼貌原则”具有普遍性,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遵循这一原则以及对影响遵循这一原

则的因素的解释上存在着差异。礼貌具有文化特性,也就是说在不同文化里评价礼貌的标准和认识礼貌的方式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对跨文化交际进行探讨,就会发现,不理解礼貌现象的文化特性,必然会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

关键词:礼貌准则语用失误跨文化交际

1.礼貌准则

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

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做出的种种努力,但是礼貌这一概念一旦进入到语用研究的领域,就有其独特的理论内涵,礼貌是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一种为达到一定目标的手段,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可关于它的早期研究却很少,只有Lakoff(1973)等极少数人去研究,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即Brown&Levison发表了

他们很有影响的代表作《语言运用中的普遍问题礼貌现象》(1978)后,礼貌才真正成为语用研究的热点之一。另外,社会语言学、人类学、发展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交际学和会话分析等也对礼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从不同

的角度对其加以研究和论述。

在西方主要首推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Levison的面子理论,在东方文化里有影响的礼貌理论应首选顾曰国先生的礼貌准则。礼貌原则面子理论都是用来解释语言使用中的礼貌这一普遍现象的,即礼貌普遍存在于各种文

化之中。这种存在正如哲学上所说的:是普遍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但同时他们也意识到在不同文化中礼貌具有特殊性,表示礼貌的方式方法以及人们用以判断礼貌的标准都具有差异性,即礼貌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是有条件的,是受到该文化规则制约的。所以作者认为,礼貌的行为只是表层的现象,是特定文化价值在语言中的折射。只有深入到文化的深层中去,才能挖掘出礼貌的真正特征,并成功地解释其本质特征。

2. 语用失误

英国语言学家托马斯认为,语用失误可分为两类:

(1)语言本身的语用失误:这类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不

合英语本族人的语言习惯,误用英语的表达式;其二是不懂英语的正确表达式,按母语的语义和结构套英语。例如,一位中外合资公司的女秘书工作很出色,她的经理十分满意,对她说:“Thanks a lot,That isagreathelp.”秘书回答说:“Never mind.”她想表达的是没关系,不用谢之类的话,但用了英语的nevermind其实这种表达方式常用于对方表示道歉,而自己不予以的场合,是安慰对方的套语。这里,秘书显然用错了表达式,导致语用失误,而例中那位女士的谦虚客套也正是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将与中文字面对等的英语词生搬硬套到谦虚客套话中。

(2) 社交语用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谈话双方文化背景差异而影响语言形式选择的失误与谈话双方的身份、语域、话题熟悉程度等有关,例如,汉语“谢谢”的英语对等词是“thankyou”,这是任何学过一点英语的人都知道的,但如何在社交场合正确使用“thank you”,却颇有学问。在受到别人祝贺时,thank you是英语中最常用的答语,但汉语则会说出过奖、过奖、惭愧一类的客套话来应答。如果按汉语直译过去,来一句youflatter

me或I feel ashamed作答那就很不得体。

3.现象分析

(1)“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人们讲礼貌,在互相往来的时候,不仅要互敬互爱、彬彬有礼,而且常常使用敬词与谦词来表示互相尊重。敬词用来褒扬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人、事物、行为,以表示恭敬;谦词用来贬抑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以示谦虚。家庭亲友之间称谓的敬称与谦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敬称多用于称呼方亲属,在与别人谈话或通信中称对方的亲属,常使用“令”、“尊”、“贤”三个字,以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令”字是一个敬词,表示美好的意思,如称对方的父母为“令尊”、“令堂”。“尊”字与“贤”字也都是敬词,但在用法上与“令”有差别。“尊”字只限于对方的长辈或年长者,对平辈则用“贤”字。如“尊父”、“尊大人”、“贤兄”、“贤妹”。在交际中,中国人重视对别人讲究尊重,对自己讲究谦逊,如果违背了这种贬己尊人的礼貌原则就会出现语用失误。“老大爷,你几岁了?”无论这问话的语气如何客气、礼貌诚恳,这种方式违犯了汉语的礼貌原则,缺少应有的敬词,一般应该是“老人家,您今年高寿?”又如“A:Your skirt is really love ly. B:No,no,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one.”此对话没有达到完满的交际效果,B是按照汉语的习惯回答别

人的称赞。中国人听到赞美词时,往往是先否定对方的赞扬再贬低自己一番,以示自谦。而西方人会因自己的话被断然否定而感到对方不礼貌。所以,英语交际中,过分的自谦反

而会引起误解与不快,因为西方文化中没有贬己尊人的现象。

(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与称呼准则。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与“礼”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他主张“爱人”,即一切人的互爱,同时又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此可见,孔子“仁”的思想又是受“礼”制严格约束的,缺“仁”则不“礼”,不礼则不“仁”。那么欲达到“仁”与“礼”的要求,做到以礼待人,称呼语起着重要的作用。西方人却对汉语的称呼语总是感到束手无策。布朗(RagerBrown)和福特(Marguerite Ford)把美国英语中的称呼形式划分为三类,即:相互称名;相互称职衔、姓;一方称名,另一方称职衔、姓。一般说来,朋友、熟人之间相互称名,陌生人或只是一般认识的人之间相互称职称衔、姓,但有时这种界线不太分明,美国人很可能在很短时间内称呼关系就会发生变化。然而,汉语称呼语就复杂得多,而且汉英称呼准则有很大的差异。英语的国家里,小辈可直呼长辈的名,如果学生与老师关系密切,也可直呼其名。在中国则不然,中国人向来有尊敬长辈的习惯,“上下有义,长幼有等”,称呼语就反映了汉民族的传统文化观念,祖先与长辈的名字绝对不能直呼不讳,甚至给孩子起名也要特别注意不要与长辈之名同字同音。

(3)“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文雅准则即选用雅言,禁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