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语境下的真实界限--解读刘铮的观念摄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引言 (1)

一、观念摄影的概念、形成 (2)

1、观念摄影的概念 (2)

2、中国观念摄影概念的提出 (2)

二、刘铮摄影作品概述 (3)

三刘铮作品解析 (4)

1、《国人》1994—1996,1998—2000 (4)

2、《三界》1997 (5)

3、《革命》2004年 (7)

4、《911幸存者》 (8)

5、《惊梦》 (9)

四、对刘铮作品的评价 (10)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1)

死亡语境下的真实界限--解读刘铮的观念摄影

【摘要】刘铮是中国观念摄影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集中反映和折射了中国观念摄影的情境和状况。可以说,理解了刘铮,也便理解了观念摄影。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刘铮的作品还有着他独特的风格与深刻。在通过刘铮解读观念摄影和中国观念摄影之外,我们还应在刘铮的观念摄影本身中获得感受和启发。而如何看待和解读刘铮的观念摄影作品,就成为这一切能够实现的关键。

【关键词】刘铮;观念摄影;解读

引言

19世纪照相术的发明,直接推动和促成了现代美术的发展。从此,摄影替代了古典绘画的功能,艺术家们则转从纯粹视觉元素来表达自己的观念,摄影和绘画自从分道扬镳、各司其职。历史发展到20世纪后期,一个新的疑问产生,摄影可以像绘画那样纯粹而深刻的表达人的思想和感情吗?在此之前,虽然摄影一定程度上有着这样一种功能,却完全不能和绘画相提并论。而在这个疑问诞生后,却在后来产生了正面的回答,观念摄影应运而生。可以说,人的思想和观念需要通过外在形式表达,视觉形式就是其中一种,而观念摄影因其观念性和独立性,完全可以和绘画一样充当同样的手段,并没有根本的差别,只有形式的差异。自观念摄影诞生以来,经过发展诞生了一批出色的观念摄影艺术家,刘铮便是其中杰出的一位。我们可以通过刘铮来解读观念摄影,同时又能在刘铮作品中解读出摄影以外诸多更深刻的东西——观念摄影及其他一切艺术形式所共同追求和表达的东西,那便是思想、感受和理念。而应该怎样解读观念摄影尤其是刘铮的作品?这正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一、观念摄影的概念、形成

1、观念摄影的概念

观念摄影和普通摄影的区别,在于普通摄影是被动性的,是先发现外在固有的美,然后去拍摄它们。而观念摄影却正好相反,而是观念、思想和感情在先,然后为了表达这些观念、思想和感情而去制造和营造相应的人物和情境,然后进行拍摄。因此,相比于普通摄影,观念摄影在内涵表达上是更为深刻的,可以完成剖析人类生存状态、人性、欲望、文化、历史、情感等这些普通摄影很难完全胜任的表达,触动观者更多、更深的思想和感情,更加全面而紧密的与社会和人生形成联系。我国观念摄影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因此而延伸出先锋摄影、新摄影和前卫摄影等其他名称,因其特性又被称为试验摄影和概念摄影等。

2、中国观念摄影概念的提出

观念摄影像现代很多艺术形式一样,是根源于发源于西方而后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后现代思潮。在我国,从这个概念开始萌芽到最终确立,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间。虽然观念摄影行为的出现较早,但因为是新生事物,当初对此并没有明确概念。这种观念摄影行为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1976年,那时文革刚刚结束,蒙敏生、王秋生等人以摄影形式创作了一些反思文革的作品,其实就已经可以将其划归到观念摄影中去。这是最初的一个萌芽,随后很快,在1979年,北京的“四月影会”、“裂变群体”、北京现代摄影沙龙,上海的“北河盟”、厦门的“五个一”,广州的“人人影会”,其摄影作品已经普遍有了一种“观念”在内,观念摄影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涉及面更广的阶段;1988年,《摄影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的作品等待社会的检验》的文章,其中最早出现了“观念艺术”的称谓,但因为观念摄影这时尚未形成大范围影响,因此并未得到业内认可;1991年,中国摄影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首次在国内较为完整了介绍传播了“概念摄影”的概念[1]。自此,从懵懂的行为到懵懂的概念,都已经出现了。但严格说,这几个阶段还都只是萌芽和初期发展阶段。

我国观念摄影开始迅速发展,始于1996年。这一年,我国开办了最早的观念摄影杂志《New photo》,标志着我国正式并全面的开始了观念摄影的探索。杂志上刊登作品的作者,是在上述不明朗发展阶段中默默成长出来的一批观念艺术家,当时堪称我国观念摄影

领军人物。到了1997年,开始正式出现并确立了“观念摄影”的概念,其肇因是岛子策划的“新影像:观念摄影艺术展”,和1998年朱其策划了“影像志异:中国新观念摄影艺术展”。这两个展览都明确使用了“观念摄影”的概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使用。也是在这两年,观念摄影也正式进入了前卫艺术批评的视野。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一时期,观念摄影是被划归为美术界,作品也是在美术刊物上传播的。这一方面是观念摄影发展尚未成熟的体现,一方面也正体现了观念摄影可以和正统美术平起平坐的价值。1999年后,观念摄影迅速发展,开始进入大众传媒的视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通过前卫画廊和收藏家也进入了销售渠道,并终于被国际认可,开始频繁出现在国际前卫摄影展和综合国际艺术展[2]。

二、刘铮摄影作品概述

无论是现实存在的影像游戏“国人”系列还是后来纯粹理想化的“三界”系列,刘铮一直在用自己的影像解答死亡问题。“我不能放下这个问题,不管我今后拍什么,关系的还是生与死,还是性和死亡”、“毫无指望,你无法指望在这块土地上能产生一点点清新的东西,根本不可能!”这种心理可以说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心理的一个缩影,并进而影响了他们的艺术。这种心理的出现,是与社会形势、历史发展状况、西方当代艺术和摄影思潮的冲击分不开的,因为他们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而刘铮的《国人》,其实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的一种实验和探索。里面有对传统的接受,也有在现实中的挣扎,也有对现实的憧憬。“前三分之一拍摄的时候还是存在于一种对现实的观照。但后来是对自我的一种审视和怀疑,对民族的一种深刻的挖掘,最后整个成为我自己的一个自拍像,成为我自己寻找心灵归宿的,一个日记性的游历式的作品,它有它的价值所在,也可以说是我当时的一种心灵写照。”

后来,刘铮的艺术观照点发生了改变,从最初关注群体的生存和心理状况,转向了对自我的哲学思考,拍摄者于他是一面可从中映照自我成分的镜子。真实界限的明确成为了自我初步寻找后的又一主题。《三界》包括后来的作品,《四美图》,《革命》,《幸存者》,其实都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方式去做的一个关于真实和不真实的试验。具体说来,怎样让照片从逻辑上是对的,使人们不再追究它的真实而认为它逻辑上是合理的从而达到它要表达的目的。刘铮后来作品一直在做这种逾越真实的仿真实验。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最后才成为真的,最后它还是假的。由《国人》的真实影像转向《三界》不真实不合理影像,这些影像无法用很强的逻辑串起来。然而就在这种忽东忽西,忽虚假忽真实的一整个读图过程中,把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