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胡乐

2009211686

二胡在民间有很多的名称,如:南胡、胡琴、嗡子等。集中于中高音域的表现,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极高,广为大众接受。由于二胡的音域宽广、音色圆润、婉转、技法且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因为被广泛应用于京剧、评剧等戏曲音乐伴奏、器乐合奏、及独奏中,它的表演范围、流行区域、以及民众的喜爱程度是其他胡琴类乐器所不能比的。

下面我想从二胡的起源、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和特点,另外表达一下自己对二胡音乐的感受。

一、二胡的起源

对于二胡的起源,大家众说纷纭,但是比较为大家接受的是起源于唐朝的胡琴,由唐朝的胡琴发展演化而来。

赵后起和项阳分别在《胡琴考略》和《胡琴类弓弦乐器的再辨析》等文中,通过对胡琴一词的理解,认为胡琴在唐代时期是指琵琶类的忽雷等乐器。宋元时期的胡琴在唐代俩种形制的基础上,在向弓弦乐器不断的融合和借鉴当中,形成了新型的“火不思”类的弓弦乐器,并促成了“马尾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二胡”名称在清代的正式确立。

自唐代奚琴出现以来,到清代二胡这一名称的正式确立,在乐器形制和演奏方式及名称上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演变:

第一次,是唐代奚琴类棒擦弓弦乐器的产生,为现代二胡在性质和演奏方式上的成熟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二次,是“火不思”类胡琴的普遍使用,促成了马尾弓的出现和广泛的运用,从而标志着胡琴类弓弦乐器由“棒擦”转向“弓擦”;

第三次,是明代“提琴”的产生,以马尾弓擦奏代替“竹片轧之”奚琴类胡琴完全进入“弓擦”阶段,极大地提高了弓弦乐器的表现力,为现代二胡基本形制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次,是传统奚琴类胡琴以“火不思”类胡琴在名称上走向统一,“胡琴”又有了新的涵义,到了清代,二胡这一名称正式出现。【1】

20世纪上半叶的周少梅、刘天华、华彦钧、杨萌浏、陈振泽、蒋凤之等人的艺术实践及音乐主张,就是在继承二胡文化多元融合开放等特点的基础上,又分别注入了雅文化、道文化、俗文化、新文化等多种隐私,从而大大丰富了二胡文化宝库,并且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全盘西化的思潮中,在音乐文化建设事业长期仿效欧美体制苏俄体制的潮流中,为整个国乐思想沿着传统文化之路见口发展注入了活力。

由于20世纪热衷二胡艺术的音乐人的努力,二胡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至今,二胡乐作为我国特有的音乐形式存在,并受到保护。

二、二胡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一)、阿炳和他的二胡艺术

1、阿炳的一生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4岁时丧母,由同族婶

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25岁时父亲去世,他继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后因交友不慎,沾染上恶习,34岁时双目先后失明。为谋生计,他身背二胡,走上街头,自编自唱,说唱新闻,沦为街头艺人。40岁时,与寡妇催弟同居。每天下午在崇安寺三万昌茶馆门前围场演唱。

一二八事变发生后,他又编唱《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新闻,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他的许多新闻唱出了群众的心声,深得一般市民的喜爱。每天晚上还走街串巷,手操二胡,边走边拉,声调感人。蜚声国际乐坛的《二泉映月》,就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催弟一同到双方老家避难。不久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表演群众角色盲人。这时他创作的《听松》,是一首气魄豪迈、情感充沛的二胡独奏曲,倾吐着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热情。

民国28年重返锡城,再操旧业。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各种新闻,回来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前演唱;夜间在街上拉着二胡,演奏他创作的《寒春风曲》。他的琴艺十分高超,可将琵琶放置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

民国36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

2、阿炳的作品

抗战时期和敌伪时期的无锡城里常能看到他肩膀背着琵琶,手提二胡,沿街卖唱,乞讨为生,遂沦落于社会最底层。在沿街卖生的深邃感悟寄语声曲管弦,先后创作了70多首民间乐曲。只可惜现已人去曲亡,最终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留给我们的知识杨萌刘、曹安和抢救录制下来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风风曲》、和琵琶曲《昭君出塞》、《大浪淘沙》及《龙船》等6首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当推《二泉映月》。

关于《二泉映月》的来源:

祝世匡曾在无锡报发表过《乐曲定名经过》一文,他在文中写道:“录音后,杨先生问阿炳这支曲子的曲名时,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杨先生又问:‘你常在什么地方拉?’阿炳回答:‘我经常在街头拉,也在惠山泉庭上拉。’杨先生脱口而出。‘那就叫《二泉》吧!’我说:‘光《二泉》不像个完整的曲名,粤曲里有首《三潭印月》,是不是可以称它为《二泉印月》呢?’杨先生说:‘印字是抄袭而来,不够好,我们无锡有个映山河,就叫它《二泉映月》吧。’阿炳当即点头同意。《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这样定了下来。

《二泉映月》的组成及特点:

片段1:继长小的引子之后,旋律由商音上行至角,随后在徵、角音上稍作停留,以宫音作结,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

片段2:第二乐句只有两个小节,在全曲中共出现六次。它从第一乐句尾音的高八度音上开始。围绕宫音上下回旋,打破了前面的沉静,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

片段3: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他在演奏中绰注的经常运用,使音乐略带几分悲恻的情绪,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