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学生观的指导下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特殊教育学生观20070514073 2007级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专业高晓慧
摘要:本篇论文分析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学生观,再结合特殊教育这个专业的特殊性,提出了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应该树立的学生观,并且根据自己还是一个特殊教育师范生的现状,针对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思考了自己应该做的准备. 关键词:课程改革特殊教育学生观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都习惯把那些考试成绩好、行为规范符合老师要求的学生称为好学生,习惯给一些有学习困难和行为过失的学生戴上一些“坏”帽子,“笨蛋”、“调皮捣蛋”、“道德败坏”等等,其结果往往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每个少年儿童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优劣,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不是只有读书成绩好的学生才有成才的愿望和可能,其实每个人都有要求进步的愿望,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1】每个学生都有才,通过良好的教育和训练,每个学生都能成才、成功,这是教育的本义和真谛,教育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能充分享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作为教师只有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才能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只有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真正地做到尊重学生,善待学生,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颗金子都闪闪发光;也只有相信人人能成才,才能真正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成长环境,减轻学生心灵的重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特殊教育的教师,要当好一名教师,又要符合儿童的需求,我认为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符合学生身心状态的学生观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我们在特殊教育中应该树立怎样的学生观呢?
本研究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学生观、特殊教育中对老师的要求和对学生的认识这些方面的因素,谈一下我们特殊教育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应该树立的学生观。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
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乃至规模。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
整个教育发展史的事实表明,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变革,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都将引发学校教育的重大变革。【2】20世纪之所以被人们称做教育改革的世纪,综合来看主要反映在以下的这些方面。
(一)近现代世界各国的改革很大程度上是工业革命的客观要求
20世纪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在社会发生如此急剧变革的时期,各国的教育必将随之而发生相应的改革,其中,涉及面甚广,可以被称做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就有三次。在这三次世界性的课程改革期间,为了使改革达到预期目的,各国在教育方面所作的其规模或大或小的调整、完善更是难以胜数。
20世纪中国的教育也始终处于不断变革的历史进程之中。清朝末年学堂的兴办,癸卯学制的颁布,辛亥革命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期间的教育改革姑且不论,仅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五十多年的时间而言,除了几次重大的学制调整之外,在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领域,至少进行了七次较大规模的改革。
我国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脱胎于欧、美、日等现代工业化国家的教育体制。尽管由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国家所处的地域等存在着种种差异,各国的教育表现出互不相同的特点,有其个性的一面,然而,由于它们都是孕育、发展、完善于工业经济时代,所以,它们又表现出了非常相似的共同的特点,又有其共性的一面。【3】就是说,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实际上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产物。由于它对于工业经济时代各国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国政府对于教育都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且越来越自觉地把教育作为实现国家目的的重要手段,以至于许多有识之士都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即国家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
(二)受教育者出现被培养成生产工具的特点
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学校教育孜孜以求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4】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其专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世界各国之所以不约而同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原因也在于此。
(三)当前我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谈到我们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趋势,本研究认为影响基础教育改革的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许多困境。同过去时代在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等方面的社会发展主要依赖于自然资源或物资力量相比较,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于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关键的意义。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只有这样,他才能具有能够生存下去、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发展,并能终身学习。
而反观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现状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传统的应试教育实力强大,素质教育落实困难;基础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千秋大业,因此,振兴教育,全民有责,所以我们必须要进行基础教育改革。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的新学生观
过去的学校教育只关注学生外在表现,很少关注学生内心变化;只注重学生学习结果,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只关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不关注学生未来发展趋向;只关注学生学到多少知识,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从学生内心需求出发,关注学生发展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5】教师必须要知道学生是一个发展的人、是一个独立自主人、是一个有独特生命意义的人,再也不是知识接受的工具,简单为社会服务的工具。
这样的学生又要求老师的角色要有一个合理的转变,以前教师一直被看作知识的化身和真理的代表者,有着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权威、主导、操纵也成为教师角色的主题词。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事实上,长期以来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往往只是工具化的,其角色一直都是学问的传授者、道德的示范者、问题的解答者、教师的这种主体地位在于他的使命是传承文明,而不具本体价值和生命意义。新课程观以建构主义思想为重要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教育核心在于它认为学习者的学习不是简单把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改造、生成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师由专门教育者”到“普通人”与“教育者”的有机结合;教师由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发展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一员;教师由既定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者、操作者发展成为教育实践的反思者、研究者。【6】
在整个课程改革的理念的分析和指导下,有对新课程中学生观和对老师的要求做了剖析,那作为一名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结合特殊教育的专业要求,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特殊教育学生观?我们应该做好那些方面的专业准备?
四、特殊教育学生观
对特殊教育来说,因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我们除了要遵循普通教育中的学生观而外,针对特殊性我们应该具体树立的学生观应该有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虽然在生理或心理上存在在缺钱,但是他们的人格是值得最终的的,他们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因此,要他们应该得到平等的待遇,我们应该无条件的尊重他们。
第二、学生是一个具有潜能的人
尽管特殊儿童的整体发展水平不如普通儿童,但是我们的评价不应该只看成绩,只看他们发展速度,他们也有他们擅长的东西,他们都有自己的潜能,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