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发展与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发展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2)05-0042-02
1、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开发发展态势
自上世纪初始,伴随着飞速发展的世界经济,大面积的自然湿
地被开发使用。

然而大多项目开发理念的不科学和不持续性,使得
众多国际重要湿地遭到破坏,甚至丧失,对自然生态环境埋下严重
的隐患。

直到上世纪50年代,湿地问题才得到国际社会和相关组
织关注与重视。

在《拉姆萨公约》签署的1971年以后,世界各地针对湿地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及利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7年,一项
关于世界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的数据表明,年均服务总值在
10万亿元的湿地生态系统,已然是当今世界服务价值最高的生态系
统类型。

国际湿地组织也于同年将每年的2月2日拟定为“世界湿
地日”。

截止到本世纪初,瑞典、丹麦、荷兰、美国等许多欧美国家,
已不仅仅局限于维护湿地的现状,而开始侧重于恢复和重建受损甚
至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并进行适度的开发,使其能够创造出更广
泛的生态及社会效益。

2、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开发发展经验
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发展至今,湿地开发开始主要侧重于旅游开
发方向,即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寄托其中,对湿地资源合理化利用
的旅游开发模式,具有相当的生态价值和社会意义。

我们可以把当今国内外对于湿地保护与开发的经验,进行如下的归纳:
2.1确保政府职能的主导地位
欧美发达国家早在从上世纪70年代,便已经开始通过立法手段来明确湿地保护的社会责任,并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湿地利用的行为,确保湿地保护及利用综合政策的落实。

2.2鼓励当地社区及相关团体参与湿地管理
通过调动当地社区和社会相关利益团体的参与,令湿地保护与恢复所带来的巨大社会及经济效益得到包括政府、社区居民充分认可,从而确保湿地保护与开发事业的顺利进展,同时也为湿地项目的远期规划提供坚实的基础。

以荷兰naardemeer国际湿地为例,阿姆斯特丹市政府曾在1905年决定将naardemeer湿地改造为垃圾填埋场,引发当时众多环保人士的反对及抗议。

后来,荷兰民间最大的环保组织vereniging natuurmonumenten集资购买了naardemeer湿地,并设立保护区,才使这块湿地资源得以保全。

直至1993年,政府重新介入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并为naardemeer湿地制定新的远期规划。

这种以非政府组织占据主导,政府随后积极介入的案例,便是社区及团体参与湿地保护开发管理工作的成功典型。

2.3以高起点的规划,高标准的建设为准则
作为不可再生的环境资源,湿地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之一,
湿地系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否合理科学,直接涉及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所以,高要求的规划与建设在国际湿地公园的开发过程中,被视为湿地建设的重要准则。

在土地资源紧张的香港,面积达61h㎡的湿地公园项目的土地价值,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为确保其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生态景点,香港政府战略性的决定以高起点高标标准,从设计方案着手对整体项目进行严格的要求。

香港湿地公园近年来的成功无可厚非,成为我国湿地开发最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标准。

3、国内外湿地保护与开发发展趋势
通过了解近几年湿地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在总结经验甚至教训的基础上,以生态旅游开发为主导的湿地保护工程,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展开。

在分析这些典型的案例后,我们可以了解到:
3.1湿地旅游开发在更多的强调生态保护的同时,趋于休闲娱乐的旅游产品开发在湿地保护的技术日益完善的今天,科研人员对生态建设规律认识不断深入,公众对湿地开发的要求也日趋多元化。

保护湿地,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显著作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要求,他们更希望看到湿地开发所发挥出来的社会娱乐及休闲的价值。

以利用丰富的红树林,和鸟类资源开展旅游活动的香港米埔保护区为例,现在每年都要限制游客数量,以保证对湿地系统干扰的最小化程度。

利用丰富的湿地资源及其生物多样性,米埔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等活动,在满足公众休闲要求的同时,实现
着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西溪湿地被誉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湿地旅游开发建设的创新模式,项目以人文为基准,将休闲旅游与人文、自然生态紧密关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湿地旅游开发模式。

3.2使旅游市场向大众化趋势发展
当今社会,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已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对于湿地旅游这类新型旅游的兴趣逐步高涨,开始成为大众休闲旅游的选择趋势。

国内近年来生态旅游的意识日渐增强,生态旅游正得到飞速的发展,湿地旅游与其他生态旅游相比,自然亲近性强,安全系数高,体力消耗较低,非常适合于拓展学生及老年市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旅游形式,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3基础设施建设引入环保科技,提高游览品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不干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改善游览条件成为生态旅游设施新的层次和标准。

传统湿地观景曾经以户外为主,目前采用室内玻璃幕墙观景的做法开始大兴普及,以木制百叶装置作为环境噪音与视觉的屏障,保证游览的舒适度和观感效果的同时,减少了人为因素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同时,利用双层天窗的设计满足观鸟屋的通风和自然采光,使游客感觉舒适的同时,体现了建筑风格的绿色环保。

4、国内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发展历程
根据1995年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数据,我国作为湿地资源大国,是世界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单块面积大于100公顷
的湿地,总面积就达3848万公顷,湿地资源数量居世界第四、亚洲第一。

《湿地公约》中所划分的所有湿地类型,在我国均有分布。

我国的湿地资源,现今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区域。

我国于1992年正式加入《湿地公约》,湿地保护的管理工作在我国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更将我国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列入其中。

自此,我国湿地保护管理工作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各级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开始开展大量且颇具成效的政策和办法,应用在湿地保护与开发的工作之上。

近年来,我国有关湿地资源保护的相关法规,如《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等相继出台,并完成了首次全国性的湿地资源调查。

依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内已有约40%的自然湿地被纳入400多处自然保护区之内,多个具有普遍示范意义的湿地保护和恢复试点的项目,也由国家林业部门早若干生态脆弱、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重要保护湿地中开展起来。

同时,我国与国际间在湿地保护工作方面的合作日趋密切,切实履行了《湿地公约》等国际生态保护公约的相关条例,推动着我国湿地资源保护的进程。

近年来我国在湿地保护方面已经卓有成就,更被湿地国际授予了第一个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但国内的湿地保护管理形势依旧严峻。

例如,我国现存的自然或半自然湿地仅占总国土面积的3.7%,而且面积的下降趋势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我国湿地系
统动植物种类虽繁多,但其中却有大部分已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的行列,且衰退趋势依旧明显。

内陆湿地的大量破坏致使我国淡水存蓄量的锐减,许多自然湿地作为天然水库的功能已经慢慢消失,加剧着我国淡水资源的危机。

参考文献:
[1] 洪剑明,冉东亚.生态旅游规划设计[m].中国林业出版
社,2006.1-4
[2] 张世均.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3(2):98-101
[3] 许修和,董萍.浅谈我国发展生态旅游业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3):1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