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认识开放型经济的制度内涵与运行机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化认识开放型经济的制度内涵与运行机制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对外开放30年发展目标即建设制度性开放型经济的认识与实践过程的回顾,深入分析了开放型经济的制度性内涵及内在机制,指出建立和完善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核心是实现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这三者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构成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内陆开放型经济的特征,拓展了对开放型经济内涵的认识。

关键字: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内在机制;内陆开放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概念,这既是对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的科学总结,又发展了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开放型经济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是中国对外开放从政策引致到制度建设的变迁,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逐渐向构建契合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完善的开放经济体制的方向迈进,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建立逐渐开始具有真正意义的“制度性”的内涵。①因此,开放型经济体系的建设过程,就是开放型经济的“制度性”内涵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是中国对外开放消除政策引致的各种扭曲,进入到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的制度变迁。

一、我国对外开放30年的目标:迈向开放型经济

我国的对外开放采取了渐进式的策略,开放区域由点(经济特区)到线(沿海地区),由线到面(内陆)梯度推进,从“政策性开放”的外向型经济走向“制度性开放”的开放型经济。

1.对外开放的开启阶段(1978-1983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起步。1980年5月,党中央决定在深圳等地设置经济特区,并给予了特区政府实行一系列特殊经济政策的权利,包括可以给予外资企业各种优惠政策的权利以及给予特区更大的发展对外经济的自主权。这些特殊政策的实行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推动了特区开放经济的发展,由此开启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这标志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由封闭走向了开放,从而结束了关起门来搞建设的时代。

2.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阶段(1984-1991年)

在特区经验成功后,中央延续了“给予特殊政策启动开放”的思路与模式,

将对外开放拓展到内地,初步形成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格局。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要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正确确定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地区的开发与建设规划,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央对新开放的地区在政策上进行了新的拓展,对外商投资企业在进出口配额、关税减免、外汇调剂等方面给予优惠。80年代后期沿海地区实行“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进料加工政策,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大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以出口导向为主,以扩大创汇为目的,总体上说是一种政策性的开放经济。这种以政策性开放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向“制度性”开放型经济转变的实践基础。

3.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阶段(1992-2000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发表重要讲话,开创了深化对外开放的新局面,更多的地区获得了“特区”的政策优惠,全方位开放的局面形成。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特别是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也同时提出了“发展开放型经济、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这标志着我国的最高领导层开始了从经济体制模式的角度来明确和界定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已经不仅仅是早期的一种方针政策,而且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紧密联系的一种制度安排。党的十五大报告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层面强调“发展开放型经济”。这个阶段正在中国通过体制改革积极争取加入WTO的时期,建设一个规范透明的开放型经济体制就成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积极取向。

4、外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过渡的阶段(2001-2007年)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WTO的成员,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开始了全面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我国的经贸体制开始全面与国际规则接轨,真正开始构建具有“制度性”内涵的开放型经济。②按照世贸组织的要求,中国的对外开放必须契合国际游戏规则,中国对WTO做出了包括市场准入、降低关税、贸易规则、政府制度等方面的一系列承诺。同时,中国对大量法规制度进行了修改,逐步完善立法的透明度和行政公共参与制度,中国的对外开放开始进入到法律框架下全方位的制度性开放。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更加开放、更加富有活力的经济体系,开放型经济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内在目标。

5、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新阶段(2007年以来)

党的十七大基于对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科学判断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把握,提出“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明确了“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目标,并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这表明我们党对关于开放型经济的认识已提升了又一个新的高度。按照实践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中央对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出了新要求,即从注重数量的增长向注重质量和效益、注重产业结构合理、区域协调转变。为此,十七大报告特别强调,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对外开放,要建立“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被赋予了一系列新的内涵。

二、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制度性内涵

要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首先需要准确地把握开放型经济的涵义。目前,理论界对开放型经济涵义的认识,一般有三种表述:一是从从形式上看,它是一种全面开放的经济。现代的开放型经济,不仅指贸易自由化,还包括资本、劳务、技术和人员的自由流动等等。③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型经济是相对封闭型经济而言的。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服务可以较自由地跨境流动,从而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和最高的经济效率。二是从内容上看,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经济,具有互动性的内涵。④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依存程度更高,这其中包括相互间的合作交流与优势互补,目的是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三是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非政策性的制度安排,具有制度性的内涵。⑤如何理解它的“制度性”内涵?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就是市场经济的制度属性。

深入认识开放型经济的“制度性”内涵,是准确认识开放型经济涵义的关键。本文认为开放型经济从一般来看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契合:一是契合市场经济制度;二是契合WTO运行规则。契合市场经济制度的开放型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通过市场机制将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紧密联系起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种资本,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充分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契合WTO运行规则的开放型经济,是以现代市场经济的国际规则为原则,包括按照公平贸易的原则,减少行政干预,强化市场机制作用;按照透明度原则,提高贸易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按照非歧视的原则,一视同仁地对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