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一战后的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

第九章 一战后的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
学习提示: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的原因:一,殖民地卷入一战,遭受损失,对宗主国不满。二,战争结束后,战胜国经济陷入困境,加剧压迫和剥削殖民地。三,战争期间,殖民地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壮大,民族资产阶级独立意识增强,扮演民族运动的领导阶级和代言人的角色。四,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亚、非、拉的传播;苏俄政府还对土耳其等国的民族运动提供了道义和物质上的援助。民族解放运动在范围上主要集中于:中东地区,包括土耳其、巴勒斯坦和北非;中国及周遍地区,包括中国、印度、朝鲜和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拉丁美洲地区,涉及墨西哥、尼加拉瓜、阿根廷等中南美洲国家。
学习要点:
1、 一战后,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产生的原因。
2、 民族资产阶级在亚洲革命运动中发挥的作用。
3、 美国侵略拉美的手段及其与早期西班牙的不同。
第一节 中东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
一、土耳其民族解放战争
1919年,希腊军队占领土耳其重要港口伊兹密尔。
1919年7月,土耳其民族主义组织护权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以凯末尔为主席的代表委员会,决定开展武装斗争,捍卫土耳其的民族独立。凯末尔开始组建国民军。1920年1月,苏丹被迫召开奥斯曼帝国议会。通过凯末尔起草的《国民公约》。公约成为土耳其的独立宣言和指导土耳其民族解放斗争的纲领性文件。1920年2月,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土耳其大国民议会,筹建国民政府,担任国民军总司令,武装反抗苏丹政府和帝国主义侵略军。1920年6月,苏俄政府承认土耳其革命政权,1921年3月,苏土友好条约。1922年9月,国民军打败希腊军队。11月,大国民议会废除苏丹制度,实行政教分离。
1923年7月,洛桑条约。1923年10月,土耳其共和国成立,定都安卡拉,凯末尔第一任总统。
凯末尔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奥斯曼帝国6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和神权统治,建立了土耳其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民主共和国。1908-1909年青年土耳其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凯末尔革命后,把君主立宪制变为共和政体,废黜了封建社会的总头目苏丹及其代表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革命的胜利使土耳其摆脱了民族危机,为发展民族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创造了前提条件。建立民族国家体系是20世纪亚洲非洲民族民族运动发展的趋势。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开创了这一趋势的先声。
凯末尔政权的改革:政

治改革;法制改革,法律和宗教分离。教育改革,教育与宗教分离。文化改革,抛弃宗教精神,树立土耳其的民族精神;社会生活与习俗改革,破除迷信和提倡科学的现代化精神;经济改革,国家主义:由国家统一管理国民经济计划、经济建设和国家直接在工业、交通运输业、银行等方面直接投资经营的民族国家资本主义。
凯末尔的现代化、民族化、民主改革,都同“世俗化”有密切关系,因此凯末尔改革的总特点在于它是一次以“世俗化”为中心的现代化改革。它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
凯末尔综合民族民主运动的实践和理论,系统完成了东方的“世俗改革型”民族主义——凯末尔主义。到1931年,凯末尔主义被概括为六项原则,成为土耳其民族国家的主要政治意识形态。共和主义或民主共和主义:反对君主专制主义,坚持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体;民族主义:保卫土耳其的领土完整、民族独立和国际上应有的地位;平民主义:公民主权,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和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主义:以国营经济为基础、同时鼓励私人工商业和坚持经济独立自主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世俗主义或反对教权主义——反对伊斯兰封建神权势力干预国家政权、法律、教育和社会生活;
改革主义——反对满足现状、盲目保守和听天由命思想,坚持不懈进行社会经济改革。
六项原则表现了凯末尔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坚持民族独立、建立和巩固一体化的土耳其民族国家的思想;表现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神权主义、坚持共和制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突出特点;坚持发展民族经济、世俗化和现代化改革,洋溢着改变国家落后面貌的进取精神。
二、北非地区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运动
资产阶级政党组织,埃及的华夫托党、阿尔及利亚的“北非之星”、摩洛哥的“摩洛哥行动委员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战后埃及民族民主运动提出了完全独立的口号和立宪的要求。1918年11月,“埃及代表团”,用和平的手段来实现埃及的完全独立。
1922年3月16日,英国宣布埃及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4月,《埃及宪法》。宪法具有民族独立和民主的进步内容,也有保护王权和英国特权的保守内容。但它毕竟是埃及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宣布埃及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非洲现代史上第一个民族独立国家从此诞生了。
1936年4月,法鲁克继位。5月,纳哈斯组阁。8月,英埃同盟条约,固定英国在埃及的特权。华夫脱运动迫使英国废除了殖民保护制度,促成了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加快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为

埃及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巴勒斯坦问题
巴勒斯坦问题的核心是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对巴勒斯坦的争夺。
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初期著名领导者西奥多?赫尔兹,1897年在瑞士组织首次犹太复国运动代表大会,并成立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组织”。大会确定犹太复国运动的目标是:“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保障的犹太人之家”。
犹太复国运动最初受到英国的支持。一战爆发后,英国为了利用阿拉伯力量对付土耳其,曾宣称支持阿拉伯人的独立运动,允诺在战后帮助阿拉伯人建立一个独立的国家。大战结束时,英国占领了整个巴勒斯坦地区。经1922年国联会议批准,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巴勒斯坦人民要求实现阿拉伯民族的独立。英国为巩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地位和统治,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开始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
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代表英国政府通知犹太复国主义组织:“英王陛下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之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成这个目标的实现”,同时避免“损害巴勒斯坦现有的非犹太社团的公民权利和宗教权利”。贝尔福宣言的原则在1918年得到美法的承认,并全文列入对土耳其的色佛尔条约中。
在英国委任统治巴勒斯坦期间(1922-1948),大批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1929年,“犹太复国主义建国协会”成立。
第二节 中国及其周遍地区的民族解放斗争
一、中国反帝革命运动
二、朝鲜民族解放斗争
三、印度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第三节 拉丁美洲的反美斗争
一、墨西哥维护国家资源的斗争
1910-1917年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在时间上将“亚洲觉醒”(1905-1913)到十月革命后风暴时期(1917-1923)之间的空白填补起来。
1917年2月,激进派领袖提出关于土地问题和工人问题的宪法第27条和123条,并被通过。
卡兰萨政府反对消灭封建残余和实行彻底的改革。1919年4月,政府暗害农民游击队领袖萨巴塔,并镇压工人运动。但卡兰萨政府坚持民族资产阶级的反帝立场。颁布了有关石油输出和石油矿藏征税法,对外国资本家在墨西哥的土地、地下资源和矿藏的权利加以限制。1919年5月,奥布雷贡政变上台。虽然镇压工人运动,但在土地改革和对待外国公司的态度上,基本上还按宪法办事。1924年,卡列斯当选为总统。他除了继续土地改革和实行石油法令外,主要在反教权方面维护1917年宪法。围绕反教权主义的护宪运动,发展为国内战争。叛乱迭起。任政府军总司令的卡列斯在镇压叛乱的过程中提高了政治地

位。1929年,卡列斯组织了墨西哥国民革命党。
卡德纳斯(1934-1940)任总统。1936年,卡德纳斯将卡列斯驱逐出境。
土地改革:卡德纳斯敢于触动或征收封建大庄园一部分土地,废除债役制,并实施了废除封建大地产的法令;敢于触动外国资本家的土地,并将其分配给农民。国有化运动:服务行业和若干企业的国有——外国公司所属的铁路国有化——外国石油公司国有化。教育改革:起点为扫盲教育,随后兴办中小学校和各种职业学校。
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由于它全面而深入地实行了1917年宪法,因而理应被认为是墨西哥护宪运动的最辉煌阶段。就其改革的深度和民主性而言,为同时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史上所仅有。
改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土地改革使墨西哥的土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北部,大庄园的债役制残余被废止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集体农村公社组成了。土地改革以后,出现了以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为主的,小农经济与封建经济残余并存的农村经济结构。卡德纳斯作为反帝反封建比较坚决、经济实力相对强大的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代表人物,通过把封建庄园改造为资本主义农场和把封建大地产转变为村社土地的方式,在农村实现了由半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变革。
卡德纳斯改革是1910-1917年墨西哥革命后的一系列护宪运动的最高峰。从整个革命的进程来看,历时30年的发展经历了夺取政权和护宪运动两个阶段。护宪运动包括民主化、恢复经济和解决所有制三大内容。卡德纳斯的贡献就是依靠政权力量,自上而下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完成了护宪运动的任务。
二、美国武装干涉尼加拉瓜
1914年,美国迫使尼加拉瓜签订《布里安—查莫罗条约》,将尼加拉瓜沦为美国的保护国。1925年,尼加拉瓜内部出现亲美的保守党政府与反美的自由党政府对立的分裂局面。1926年5月,美国海军陆战队进驻尼加拉瓜。1926年8月,自由党首领萨卡沙和蒙卡达联合起义,成立立宪政府。1926年10月,美国支持保守党领袖迪亚斯为尼加拉瓜总统。1927年,美国转而支持萨卡沙立宪政府,5月,同蒙卡达签订关于交出武器、以换取美国承认的《埃斯皮诺?内格拉协议》。
1927年5月,桑地诺提出用武装革命将美国侵略者逐出尼加拉瓜。1933年2月2日夜,桑地诺和萨卡沙谈判,签定《和平协定》。1934年2月21日,桑地诺遇害。
桑地诺领导的抗美游击战争是依次人民反帝革命战争。其可贵之处在于,用革命的民族解放战争来反对美国的侵略和占领。反帝的爱国主义是战争的主导思想。
三、泛

美会议
美国企图使泛美会议成为排斥欧洲列强、保证美国独霸美洲的工具。汉密尔顿曾提出把南北美洲组成一个“美国大体系”。除了用军事手段侵略和干涉拉美国家内政外,美国还企图以多边外交的方式,加强对拉美的经济渗透。1860年代以后,美国利用了拉美国家建立美洲联盟的理想,两次提议美洲国家召开会议,研究在美洲内部“防止战争的办法”。
1889年,第一次泛美会议(美洲国家会议)在华盛顿召开。1901年,第二次泛美会议在墨西哥城召开。1906、1910年第3、4次。1923年,第五次。
罗斯福任总统后,改变过去对待拉美各国的“大棒政策”,用所谓的睦邻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尽量避免对拉美各国动用武力,同时大力发展与拉美各国的经济往来。1934年,美国撤出在海地、尼加拉瓜、和多米尼加的占领军,与各国分别订立了互惠贸易协定,扩大了美国对拉美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为对付欧洲法西斯势力的威胁,1936年,在美国提议下,在阿根廷召开可泛美会议特别会议,在预防法西斯势力侵略美洲方面,发挥一定作用。1938年,秘鲁召开第八次会议,主要讨论美国提出的设立西半球外长协商机构的问题,实际是为建立西半球军事政治同盟做准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