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建筑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页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试卷类型:
苏州科技大学 中国近代建筑史 试题
使用专业年级 建筑 考核方式: 考查 共 2 页
题号 合计
得分
中国近代建筑史试题:
一、 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选题(备选)
1、 上海石库门住宅的产生与演变;
2、 近代多层、高层住宅的案例分析研究;
3、 近代别墅建筑案例分析研究;
4、 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的传入与演变;
5、 近代教堂建筑的传入与演变;
6、 近代教堂建筑案例分析研究;
7、 近代教会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8、 近代教会学校案例分析研究;
9、 近代工业建筑与现代建筑技术体系的相关性分析;
10、 近代咨议局案例研究分析;
11、 哈尔滨近代“中华巴洛克”建筑分析研究;
第2页
12、 福建碉楼建筑案例分析研究;
13、 现代建筑技术体系转型研究;
14、 西方近代建筑思潮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
15、 西方教会建筑的中国本土化努力;
16、 中国近代本土建筑师研究分析;
17、 在华西方建师研究分析;
18、 近代建筑事务所研究分析;
论文题目可以从中选择,也可自拟,但要符合课程内容。
二、 论文写作格式
(1) 论文题目:不超过20个字,简练准确,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必
要时可以附加题名。
(2) 摘要:以提供论文内容梗概为目的,中文,字数为200字左右。
(3) 关键词:中文关键词限制在3~5个词汇内,空格隔开。
(4) 正文:正文符合一般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字数要求3000字以上。
(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便于读者查造的一次性文件(作者直
接阅读过),以近期发表的学术期刊文献为主。
(6) A4纸单面打印
(7) 论文提交日期:2016年1月6日
第3页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的传入与演变
摘要:本文简要概括了中国外廊式建筑的定义,重点阐述了近代殖民地外廊式建
筑的传入、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从建筑风格、立面造型及空间组织等方面对各时
期外廊式建筑进行分析,并以鼓浪屿及泉州的外廊式建筑的演变为例总结出当代
研究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的意义。
关键词:外廊式建筑 发展 演变
1、中国“外廊式”建筑概况
近代外廊式建筑又被称为“外廊样式”或者“殖民样式”,指的是16世纪以
来欧洲殖民者来到殖民地后,结合当地气候产生的一种带有“外廊”的建筑形式,
常具有欧洲本土建筑的风格特点。
藤原照信先生在《外廊样式——中国近代的原点》一文中提出“外廊式”建
筑的出现是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最初产物,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开端。而中国近代的
“外廊式”建筑定义可归纳为(1)时间上出现于19世纪中叶;(2)外廊是这一
建筑样式的决定因素。外廊由石材和混凝土建造,这些材料和建造工艺都非本土
所固有,有时需从国外引进;(3)外廊带有文化上的含义,即外廊成为居民日常
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实“廊”很早就被运用在我国各等级的封建礼制传统建筑中,而这里主要
是探讨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我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殖民地“外
廊式”建筑的传入与演变。
2、近代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的传入
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的传入是由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在中国的扩张造成的,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由此开始受到全面冲击,近代化过程被迫开
第4页
始,最早进入中国的洋式建筑便是外廊式建筑。其传入中国的最初地点是广东,这与其
优越的海上交通及濒临东南亚殖民地有关。中国现存最早的外廊式建筑是香港三军司令
官邸。最能代表外廊式建筑在中国产生之最早形态的是广州的十三夷馆。从图中可以看
出,最早传入的外廊式建筑虽受西洋风格
的影响,但表现滞后于西方本土的风格。
如1850年建的十三夷馆采用的是18至19
世纪初英国流行的乔治亚时期的建筑样
式,滞后30多年。
3、19世纪末以前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在中国的发展(被动输入阶段)
3.1外廊式建筑的特点
这段时期外廊式建筑在中国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其设计者多以牟利为目的的来
华洋商,很少甚至没有专业建筑师参与,所建建筑缺乏考究的细
部和法式,其“舶来”特性显而易见。这类建筑一般为一层或两
层的砖石结构建筑,体量比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大,外观变化较
少且清晰。建筑屋顶的各边缘笔直而无举折,且主体建筑至少一
边附建了由西方柱式支承的外廊。建筑形式上引入的拱廊式是英
国古典主义的变种,为适应热带气候和殖民者的生活需要演变形
成的,这些特征都是与本土建筑的不同之处。更重要的是,其空
间的组织不同于传统建筑依内院布置的格局,而是以建筑前后的
花园替代内院,使建筑位居划定地块的中央,内部用楼梯联系上下层空间使布局紧凑。
3.2外廊式建筑的传播
。
第5页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五口通商以后,首当其冲建设的是各口岸的外国领事馆建筑,都采用了外廊
样式。随之,各类洋行、商行、银行、学校、会馆和民宅都广泛的采用了外廊式,
除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设有租界的
城市之外,还影响到北方城市天津以
及山东半岛的烟台等地,“几乎一度
成为19世纪后半叶一种通用的式样”,
同时受到西方建筑风格影响。如1897
年原日本领事馆建筑,采用木屋架、
清水红砖外墙,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双层连续圆拱券廊。又如1873年修建的英商怡
记洋行的闲乐居,其三叶草形外廊式平面来自于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喜好多彩多变
的造型精神,同时受到了图画派的影响。
3.3外廊式建筑的局限性
这一时期外廊样式的南方适应性特点常被殖民者
忽视。北方烟台、天津等地由于天气寒冷,并不适合建
造外廊式建筑。如1848年建的法国领事馆,曾被称为
一座四面透风的小房子,冬不御冷,夏不御热。
4、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的演变(主动适应阶段)
20世纪外廊式建筑在中国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在(1)外廊式建筑在
北方逐渐消失:这是由于设计师发现了外廊式建筑在中国的适应性,四周围廊的
开敞式平面不能抵御寒冬,却能适应中国南方的气候,于是在新的设计中大量运
用外廊,这在鼓浪屿得到了充分体现;(2)租界区受欧洲本土风格的直接影响甚
第6页
至取代;(3)出现在民间侨乡地,产生适应本土化的新建筑样式。下面会从鼓浪屿及泉
州地区外廊式建筑的演变为例进行阐述。
4.1鼓浪屿地区的演变:形成厦门装饰风格
鼓浪屿的近代外廊式建筑发展自1840年起至1930年末近百年时间里,依次经历了
外廊式建筑的原样移植、中西融合、创新重构,见证了殖民地外廊式演变升华成厦门装
饰风格的全过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一种注重现
代装饰表现与民族性,地方性装饰题材相结合的独特的外廊式建筑风格脱颖而出,即厦门
装饰风格。
厦门装饰风格的外廊式建筑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
(1)采用古典与现代,中西混搭的建筑装饰风格:以福建路30号建筑为例,是1935
年落成的清水红砖墙洋楼建筑,设置的外廊,廊柱、柱头、山花、门窗套均采用洗石子
表面装修并作仿雕刻装饰,采用科林斯变体风格的柱头,鸢
尾、蔓草等繁琐西洋风格装饰的窗套,此外其三层外廊顶棚
灯座吊顶还应用中国传统带有吉祥寓意的蝙蝠造型作装饰。
(2)建筑形制布局更加自由:增加建筑外廊的进深和高度,
突破了矩形为主较呆板的平面形式,使建筑造型更加活泼丰
富。如永春路16号建筑的圆形转角处很好体现这一点。
(3)采用洋楼主体、附属建筑与专属庭院组合的形式:以
榕谷别墅为例,其主楼中轴线北面一侧形成专属庭院,外方
内圆平面的喷泉、花坛的组合构成庭院的中心。
(4)建筑立面风格的改变:在立面整体构图方面,由原先的自西方古典建筑一脉相承的
第7页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横向构图方式,演变为混合构图方式;在立面各部分构成方面,从原来殖民地外
廊样式基本表现出的大坡屋顶、无檐墙、平直的“一”字形外廊、连续拱券造型、
底层架空等特点的立面形态,演变为以上人平屋顶、花样繁复的变异式檐墙、多
种形式搭配的变异式外廊、台基式基座为特点的立面形态;在立面材料与做法方
面,由原先通体素面或清水粘土红砖砌墙身和柱身为特点,演变为通体清水胭脂
红砖砌墙身搭配装饰繁复的浅色立柱。这是外来样式结合本土特征及需求作出的
演变。
4.2泉州地区的演变:合院式外廊住宅
受外力影响较小的内陆城市,由于相对封闭的地理
位置及落后的经济基础,其社会文化模式比较稳定,断
断续续接受西方殖民文化与技术,从而形成独特的建筑
风格。这里将以泉州地区的外廊式建筑为例进行论述。
近代泉州侨乡外廊式民居建筑产生时间从1912年至20世纪50年代,既大量
出现在城镇民居区,也广泛分布于乡村民居点。目前发现最早的两座近代泉州外
廊式民居——1912年建的陈光纯宅和1915年建的朱文甫宅。其特点主要有:
(1)从建筑风格来看,近代泉州侨乡兴建的外廊式建筑具有较强的民俗性,西洋、
南洋、地方传统风格自由融合,形成不中不西、不古不新的特点。
(2)从建筑空间布局来看,具有共同的空间组成
模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为平面布局具有强
烈的家庭伦理特征,许多外廊式民居建筑常采用
中轴对称的格局,强调中轴线的空间序列,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