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羽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发展的呈现与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NO.1,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79

吕振羽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发展的呈现与原因

梁银妹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思政部,广东 广州 10303)

摘 要:吕振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之一。他对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有过多次的思考、论述并进行深入的研究,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和著作。因研究的深入,在他的文章及论著中,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评判进行过多次的补订和修改。因此,要中肯的评价其观点及厘清其学术理路的发展,有必要厘清吕振羽对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具体修正情况。

关键词:吕振羽;亚细亚生产方式 中图分类号:K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1-0279-2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的核心理论问题。它不仅关系到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发展道路问题,也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关键。

吕振羽(1901~1980),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近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主要的著作有《史前中国社会研究》、《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社会史诸问题》、《简明中国通史》、《中国民族史》等,在中国现代史学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吕振羽对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进行过系统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他的文章及论著对这个问题的评判进行过多次补订和修改。因此,要中肯的评价其观点及厘清其学术理路的发展,有必要理清楚吕振羽对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具体修正情况。

一、吕振羽参加社会史论战的缘起

(一)缘于研究,这是一个不可跨越的时代性课题 吕振羽并不是一开始就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问题,也没有参加论战。直到1932年,吕振羽为天津《丰台》杂志撰写《中国革命问题研究》一文,这是他正式发表的谈论社会性质的文章,也是他关注社会史论战的起点。1933年,吕振羽在老师李达的推荐下,出任北平中国大学经济系教授。其间,1934年4月在吴承仕创办的《文史》杂志上发表《中国经济之史的发展阶段》,系统地讨论了中国古代史分期的问题,正式参与社会史论战。其中,谈到了论战最激烈话题之一的亚细亚生产方式。

之后,吕振羽便转变了自己的研究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研究现实的政治、经济问题到研究中国社会史的发展,成果丰硕。

(二)缘于爱国,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反侵略的武器

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之所以一直受到学术界、知识界的批判,除了这个问题本身令人迷惑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经常被一些反动文人所歪曲、所利用,别有用心地诬蔑中国的历史,达到为法西斯侵略中国辩护的丑恶目的。鉴于此,抱有爱国热情的中国学者无不笔伐痛斥,揭穿其反动意图。

别有用心的反动文人从贩卖马扎亚尔的特殊的东方理论开始,声称:近代中国之所以走向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年代,是因为中国大地处在一个公有制的、超稳定的社会,其特征是长期停滞、没有发展、反复毁灭、反复重

建,这个社会是野蛮的、愚昧的、未开化的和残忍的,这就是亚细亚生产方式诸特征。

吕振羽是对这个反动理论直接进行反驳的主要斗士之一,其《“亚细亚生产方式”和所谓中国社会的“停滞性”问题》一文,在理论和历史的具体演进上批判秋泽修二等日本文人的反动言论。在《中国社会史纲》和《史前中国社会研究》中也对国内一些反动文人进行痛斥:“马扎亚尔究竟还可说对东方的情形不甚熟悉,他的这种错误,我们还可作万一的原谅,不过以讹传讹,一般中国的所谓‘历史家’,更从而夸张起来,结果便形成了取消农民之政治上的重要性的一个错误的逻辑。取消中国革命的

种所有制企业普遍实行公司制、股份制,而且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中,仍然存在着职工的剩余劳动。因此,关于剩余产品的分配、不同产业部门经济效益的协调,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剩余产品的分配差距过大,不同企业的职工收

入差距过分悬殊,就不利于职工积极性的发挥,增加了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因素,显示不出企业职工国家主人的地位,社会将显现两极分化趋势,背离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望。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版,第307页。

②程延园:《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2-101页。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NO.1,2012

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80

反封建任务。这便无法宽容。”①

正是出于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追查、对反动言论进行理直气壮批判的社会责任,吕振羽才致力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

二、吕振羽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发展的具体呈现 要讨论吕振羽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的思想发展,必须从其相关著作、论文的修订情况谈起。

(一)相关亚细亚生产方式文章、著作的修订概况 一是著作《中国社会史纲》的修订。

此著作包括四分册,作者在第一分册、第二分册中对相关观点进行了修订。

第一分册是《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写于1933年,1934年由人文出版社出版,后来1940年曾受生活书店之托进行补订,并改名为《中国原始社会史》,但后来由耕耘出版社出版。1961年又出了补订本,由三联书店出版,

虽然吕振羽声言:“这本小册子,从历史科学的观点来看,还有它的现实意义;但在某种意义上,它又具有史料的性质。因此,这次的新版,基本上不改变原来的论点、论证和内容。”②

但是,其第二章《中国社会形式发展的诸阶段・关于历史方法论上的几个问题》中,有关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观点是经过修正的,可说是1961年的观点。

第二分册是《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写于1935年,1936年由上海不二书店出版。曾改名《中国奴隶制及初期封建史》,1946年修订过,由耕耘出版社出版。1962年由三联书店出版,没有修订。第一部分第二章《关于历史方

法论上的一些问题和研究的提纲》中有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观点。因此,其观点应是1946年的观点。

第三分册是《中国专制封建制及半殖民地半封建史》。 第四分册暂时未曾见著者说明过。第三和第四分册不

在讨论之内,故略。

二是《中国社会史诸问题》论文集的修订。 此论文集1940年写于重庆,1942年由耕耘出版社出版,1953年进行修订出版过,1961年由三联书店进行重印出版,声明观点并未修订。其中收录的文章《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诸问题》和《“亚细亚生产方式”和所谓中国社会的“停滞性”问题》,其相关亚细亚生产方式观点应是1953年的观点。

三是吕振羽逝世后《吕振羽史论选集》的出版(198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此书收录了《中国经济之史的发展阶段・关于历史方法论上的几个问题》原载1934年《文史》创刊号;《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诸问题》原载《理论与现实》第二卷,第1期,1940年5月;《“亚细亚生产方式”和所谓中国社会的“停滞性”问题》原载《理论与现实》第二卷,第2期,1940年10月。因此,这些文章均代表其发表之时期著者的观点。

四是《思想史资料简编》③

收录的《关于历史方法论上的几个问题》。

此书收录的《关于历史方法论上的几个问题》一文选自《中国原始社会史》第二章,《思想史资料简编》编者认为是1933年版,但笔者经过考证认为,收录的不是1933

年的版本,而是1940年补订过的版本。

(二)相关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修订概况 1934年,吕振羽在《中国经济之史的发展阶段》一文中就认为普列汉若夫对亚细亚的理解是完全正确的,即马克思看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后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原因是在后来的著作中马克思很少提及亚细亚生产方式这个问题。同时他也批判了马扎亚尔的理论,特别是反对其地理决定论。此时的吕振羽认为亚细亚生产方法只是认同伊里奇(列宁)的一个观点,认为那是亚细亚国家封建主

义的一个特色。④

他后来补充说明,他之所以有这种看法,

是因为是受前苏联哥德斯观点的影响。如他在《“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和所谓中国社会停滞性问题》一文中所说:我以前也曾经主张“封建主义变种说”,那是受了哥德斯

见解的影响。⑤

同时,他认为李达也受过这个观点的影响。

1940年5月《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诸问题》一文中吕振羽则对上述的观点进行修正。如,他把中、苏、日对亚细亚的诸见解分成五种观点:(一)是东方社会的一种特殊的发展形式;(二)不同于奴隶制而又与之平行地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发展形式;(三)是意味着东方封建社会的特殊性,或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东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色彩;(四)先于奴隶制的即氏族制的生产方式,或由原始公社制到奴隶制的过渡期的生产方式;(五)在清算马扎亚尔的“水”的理论中,具有支配意义的哥德斯等人的见解,却根本否定了所谓“亚细亚的” 问题。

吕振羽对以上五个观点的看法进行了归纳:(一)、(二)两说,显然误入了历史多元论的歧途,他是持否定态度的;(三)、(四)两说,不但不能符合马克思的原意,而且也不能符合历史发展的具体内容;哥德斯等人的见解

(即第五种说法),却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取消问题。⑥

显的,吕振羽修正了他1934年的看法,即反对了第(三)点的看法。他此时的认为是: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在前苏联、中国和日本,以科瓦列夫为首的结论,驳倒了戈德斯等人的结论,对这一问题至少已达到接近正

确解决的程度。⑦

因此,他的观点具体就是:关于“亚细

亚生产方式”问题,依据科瓦列夫和我们研究的结论,系意味着古代希腊、罗马以外之世界史其他部分的奴隶制的

变种。⑧

这是典型的科瓦列夫的“变种论”

。 1940年10月,吕振羽在《“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和所谓中国社会停滞性问题》一文中,也出现多次对自己看法的修正。吕振羽在此文章中深入地总结和批判了各种说法,从普列汉若夫到科瓦列夫,包括中国、日本的诸多学者的观点。经过他具体的论证后,他认为:根据以上所述,所谓“亚细亚的”社会内容,一方面具有奴隶主和奴隶之社会的阶级构成和它们间特定的生产关系,这在本质上与古希腊罗马是相同的;但一方面又具备着土地国有、中央集权、公社形态、国家治水事业等特殊形态,这是希腊罗马所不具备或不在其全部过程中都具备的诸特征。……这种种特征之矛盾的统一,便构成古代东方奴隶制度一系列的共有的特殊性及其各自独有的特殊性。

由于古代东方各国有其独特的诸特征,马克思恩格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