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号:********
文献综述
( 2008 级本科)
题目:关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评估和管理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金融学
*名:**
成绩: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0年 12 月 14 日
关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评估及管理
摘要:随着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种类的多样化、复杂化,其所面临的风险也不再是单一风险,而是一种集信用、市场、操作等多种风险于一身的整体风险。这些风险相互交织,彼此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在传统风险管理模式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对于各种风险管理的方式往往是分离的,这种管理方式必然会造成风险之间相互作用的忽视,而简单地将风险相加会导致整体风险的高估,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费,不能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从自身风险管理需要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应该充分考虑各种风险的相关性,从整体上对风险进行管理,整体风险管理将是未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专家学者从现代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的理论与现实背景出发,提出了构建我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的设想。从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的具体流程入手,提出了基于整体风险识别、度量、预警及防范的整体风险管理框架。在整体风险识别上,提出了风险图识别法,以及如何利用风险图对整体风险进行初步评估;对于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的度量,提出运用连接函数(Copula函数)的方法,将商业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进行整合,并就我国某商业银行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构建我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的体系问题上,提出应继续巩固与深化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成果,推进其治理结构的完善,建立有效的整体风险管理激励机制、内控机制以及整体风险信息处理和定期报告机制,并且要完善整体风险管理的监督机制,进而形成一个有力的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商业银行;整体风险;风险度量;风险防范;风险管理
1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成思危(2008)指出我国明朝末年出现了类似银行的钱庄和票号。20世纪30年代,统治旧中国的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合作金库(简称“四行二局一库”)为主体,包括省、市、县银行及官商合办银行在内的金融体系。1948年12月1日在石家庄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并开始发行人民币。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迁入北平。1969年9月甚至将中国人民银行并入财政部。体系重建阶段(1977—1986年)。1983年9月17日,国务院发文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工商银行,接办中国人民银行原有的信贷和储蓄等商业银行业务。至此我国基本形成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以四大国家专业银行为骨干所组成的银行体系。扩大发展阶段(1987—1996年);深化改革阶段(1997—2002年);改革攻坚阶段(2003年至今)。[7]
2商业银行的风险构成与特征
2.1商业银行的风险构成
黄华兵(2007)指出根据国际巴塞尔委员会在1997年9月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
的核心原则》中的商业银行风险分类,我国商业银行存在信用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刘昕(2010)
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存在流动性风险。
2.1.1信用风险
黄华兵(2007)认为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承担的信用风险主要被视为信贷风险,但实际上信用风险与信贷风险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使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贷款,造成银行贷款本金及利息损失的可能性。两者的内涵是一致的,即均是由于债务人信用状况发生变动给银行经营带来的风险,不同点在于其所包含的金融资产的范围不同。信用风险不仅包括信贷风险,还包括其他信用资产的风险,比如贷款承诺、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等。[1]
2.1.2流动性风险
刘昕(2010)指出Cade(1997)将流动性风险定义为在商业银行需偿付款项到期时不能够以充裕的资金进行结算的可能性。J.P.Morganchase(2000)对流动性风险定义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与Cade的观点相同,属于储存流动性概念,指商业银行的偿付能力不够而产生的风险,第二个层次是商业银行的融资能力问题,即无法迅速以低成本或无成本将资产变现的能力。[2]
2.1.3操作风险
邓诩(2008)认为理论上,银行只要有业务操作,就会有操作风险存在。从银行诞生那一刻起,操作风险就如影随形。但这并不能说银行对操作风险就了如指掌,在很大程度上,银行对操作风险还非常陌生。[5]
2.2商业银行的风险特征
2.2.1流动性风险的特征
刘昕指出(2010)流动性风险具有客观性、可控性、扩散性、隐蔽性、加速性。[2] 2.2.2操作风险的特征
钱云(2008)认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有以下特征:
(l)内生性。操作风险中的风险因素很大比例上来源于银行的业务操作,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单个操作风险因素与操作损失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可以界定的数量关系。(2)复杂性。从覆盖范围看,操作风险管理几乎覆盖了银行经营管理所有方面的不同风险。既包括发生频率高、但损失相对较低的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纸漏,也包括发生频率低、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大损失,甚至危及到银行存亡的自然灾害、大规模舞弊等。(3)高不确定性。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言,风险与报酬存在一一映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一定适用于操作风险,因为不能保证长时间、持续地获得回报,而且操作上引起的损失很多情况下与回报的产生没有任何关系。(4)难以计量性。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损失分布基本呈现正态分布,而操作风险的损失分布是很歪斜的,当风险资本正常分配于一个置信度很高水平时,损失分布的“尾巴”将很极端,配置资本
可能不可行。(5)广泛性。操作风险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范畴,操作风险管理几乎涉及银行内部的所有部门,因此,操作风险管理不仅仅是风险管理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事情。[9]
2.2.2新巴塞尔协议准则
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确定了国际普遍认可的商业银行资本与风险计算方法和标准,同时也确立了全球统一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标准;巴塞尔协议促进了全球商业银行的公平竞争,标志着国际银行监管和经营理念的重大转变。3
3.商业银行风险的管理
3.1建立贷款风险评估的综合评价体系
瞿亚(2008)分析认为目前西方的评估方法和模型特别是现代信用风险模型在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估中还很难应用。这主要体现许多模型的参数无法确定,如信用等级转移矩阵、远期收益率和信贷资产的违约损失率等参数估计问题。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也将贷款风险分类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世界顶尖级的商业银行几乎全部建立了内部评级系统。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实际和实务操作过程,完善目前的风险评估,可以使用建立综合指标体系的评价法,综合评价法共分10级,整个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大类,即财务因素指标、非财务因素和调整项目。在对企业财务因素和非财务因素进行指标评价后,根据其所处行业状况、财务报表质量、信用记录、保证方式、贷款用途及目的等内容,对评级结果进行调整,最后得出评级结论。[5]
3.2综合评价法评价模型的构建
瞿亚(2008)指出综合评价方法的评价模型共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大部分是对基本指标评价模型,另一部分是调整因素评价模型。
(l)基本指标评价模型
该模型根据三级评价指标分为三个步骤进行评级,即从对最基本的各明细指标入手进行评级,然后对二级评级因素进行测算,最后对一级评级因素测算,得出初步评级结论。
l)各明细科目评级模型
财务状况评级的各项明细科目评级主要以行业平均标准为参照,在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用实际指标值与行业平均标准的对比值作为评级依据,再将同一二级评级因素下的各参考指标结合企业实际设定相应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后得出一个评级结果。
2)二级评价因素的评价模型
a.财务状况评级中包括三个二级影响因素即:现金流量的规模因素质量和趋势、资产和负债的质量、融资安排灵活性,其相应权重为60%、20%、20%。
b.非财务状况评级包括的三个二级因素即:企业管理控制和运作效率、外在环境对企业的影响、偶发性事件对企业的影响,其相应权重为50%、30%、20%。
3)一级因素评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