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散文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轼散文的艺术特征

【摘要】苏轼是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苏轼的文学作品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征,达到了古文运动以来散文艺术的高峰。苏轼散文具有精湛的的艺术特征,表现在:一是挥洒自如的行文;二是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风格;三是精妙的语言艺术。苏轼为我国散文创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苏轼散文;艺术特征;挥洒自如;个性化和多样化;精妙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他善于师法前人而又不为前人所拘泥;他善于向父辈及同时代的文人学习,但又能在创作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在前辈的影响、个人的艺术修养及人生思想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因素作用下,苏轼在散文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不仅广备众体,而且还自成一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试析苏轼散文的艺术特征。

1、挥洒自如的行文

苏轼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文章,云:“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行文挥洒自如是东坡散文的一大特色。

《前赤壁赋》是一篇烩炙人口的散文赋。通篇文理自然,一气贯注。文章开门见山,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人物。接着是状物

写景,触景而生情,情动而饮酒助兴。“饮酒乐甚,扣弦而歌”。歌声激起了作者思古之幽情,于是展开了一番对人生对宇宙的讨论。主人说服了客人,辩论愉快结束,文情的发展,一泻千里。东山、流水,歌声、箫声,对话、辩论,在作者的笔下是那么从容不迫,而又充满了诗情画意。写景、抒情和哲理的阐述如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而结尾则又余音萦绕,耐人回味。《后赤壁赋》也同样写得才情奔放,气势澎湃,表现了作者舒卷自如的高度艺术才能。

苏轼散文的流畅,还表现在文情的转折处,衔接自然,不见斧凿痕迹。《石钟山记》先就山名的含义提出疑问,引出作者对石钟山的实地调查。当“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石钟山夜景使人“心动欲还”时,作者用“而大声发于水上”轻轻一转,展现了另一番景象,于是才触到正题描写。《李太白碑阴记》是一篇为李白明辩是非的文章。但开篇却斥李白为“狂士”,说他“失节”“非济世之才”。“然,不可以此料天下士”,笔锋一移,就转为赞扬李白“气盖天下”,并进而为他的“失节”辩诬。由此可见,苏轼散文从一种景物描写转到另一种景物描写,由一种论点过渡到另一种论点,是自然的,巧妙的。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艺术技巧的娴熟。

2、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风格

苏轼散文以雄健恣肆见长。他的政论文,立论范围广泛而主旨分明,往往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气势恢弘;他的记叙性散文,也是叙议相长,铺张扬厉,汪洋恣肆。即便是随笔、序跋、书札一类

的杂文,或谈艺论道,或抒写襟怀,或描景状物,或记人叙事,也莫不如行云流水,波澜迭出,变幻莫测,一如他所言:“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

苏轼不仅主张风格个性化,也主张风格的多样化,反对“千人一律”。苏轼散文在谋篇布局上百态千姿,不拘一格。

亭台记是苏轼散文中数量较多的一部分。苏轼的这类散文,在谋篇布局上打破了以景物描写为主体,借景抒情的常规,而以描写、叙述、议论的错杂并用为特点,因而在表现手法上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显出迥然不同的风格。范仲淹、欧阳修的散文以情景交融见长,而苏轼的这类散文常常以理趣取胜。如《超然台记》、《放鹤亭记》、《喜雨亭记》三篇,都以亭台作记,体裁相同,内容上也有共同的地方(受老庄超然避世思想的影响)。但《超然台记》关于苦和乐的辩证观点,《放鹤亭记》对昏君玩物丧国的讥讽,《喜雨亭记》与民同忧,与民同乐的思想,又使它们的主题不尽相同。因此,三篇散文的结构布局,随着主题的变化而有不同的格局。《超然台记》以议论开篇,提出“安往而不乐”的观点。然后以移守胶西的经历,说明优乐是互相依存的,应当随遇而安,随遇而乐。最后才接触正题描写,点明以“超然”为台名的原由。《放鹤亭记》把议论夹在叙述中间,由彭城郊野的“异境”引出山人放鹤,又由山人放鹤引出卫公好鹤以致亡国的议论,最后以放鹤招鹤之歌结尾。文理自然,读来饶有兴味。《喜雨亭记》的写法又别具一格。它开篇破题——“亭以雨名,志喜也”。一句

话,总括了喜雨亭的含义。接着分别阐述喜、雨、亭三层意思,把由雨而喜,以喜名亭,因亭致乐的道理讲得淋漓尽致。而作者和人民同忧共乐的情感,则包含在字里行间。虽通篇不在景物上着墨,但读来仍觉笔态轻松有趣。

3、精妙的语言艺术

苏轼是一位散文大家,也是一位语言艺术的巨匠。他驱遣语言的本领是很高的。他的语言艺术,被后人评为“晓畅、疏放,而又波摇浪起,如海如潮。”晓畅、疏放,正是苏轼散文语言的特色。他语言的这一特点,有别于欧阳修的抑扬、宛转,和王安石的峭拨、凌厉和苏洵的简练、高古。如《前赤壁赋》读之有如乘顺风之舟,航行于汪洋大海之上,坦坦荡荡,不可遏止。行文之晓畅,疏放,真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

苏轼散文不仅文从字顺,而且善于使用各种修辞手段,使语言鲜明、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苏轼散文善于以夸张的语言状物写景。《画水记》用“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之立”“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把水画之妙写得声势俱在。《后赤壁赋》以“江流有声,断岩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把古战场的冬景刻画得有声有色。《众妙堂记》用“手若风雨,而步中规矩,盖焕然雾除,霍然云散”把洒水、剃草者的动作形容得微妙微肖。

苏轼散文擅长以巧譬善喻剖析事理,增强说服力。在《上神宗皇帝书》中,他首先以人之寿夭喻国之长短,接着又来了个推理性

比喻,把“国之长短在风俗”作本体、“人之寿夭在元气”作喻体,指出决定人之寿夭和国之长短的关键所在,接着对喻体加以发挥,描述了爱护元气和不爱护元气这两种情形及结果,褒贬分明,最后自然地引出了劝陛下爱惜风俗的立论。

苏轼散文用语精练,往往以很少的笔墨便赢得很好的艺术效果,显示出作者在语言艺术上的功力。《超然台记》以“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暖”便概括了超然台的特点。《秦太虚提名记》以“西望武昌山谷,乔木苍然,云涛际天”便把常景写成奇景。《石氏画苑记》用“长七尺,黑而髯,如世所画道中剑客而步尘埃中,若有所营”几句便活画出石幼安的风貌。《前赤壁赋》用“肴核既尽,杯盘狼籍”八个字便写出酒酣之乐。这种精秒的语言艺术,的确使他的散文达到了“无难写之景,无不达之情”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何薳.春渚纪闻(卷6)[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544.

[3]王夫之. 说诗晬语(卷下)[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5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