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2)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陈利根,夏镇波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办公室,江苏 南京210095)
摘 要: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的转型、高等教育的持续扩招、相关制度和培养模式的滞后等多种因素,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凸显严峻。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等各方面必须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点,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协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65(2003)02—0092—07
在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特点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市场化前提之下,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就业观念趋利和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已经成为当前一项极其重要的研究课题。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发展稳定大局,努力实现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今后我们党和政府以及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头等大事。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趋势
纵观近几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形势看好。一方面,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连续出台了多项重要政策,不断加大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拓宽渠道,消除制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非国有制经济的迅速崛起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为毕业生就业开辟了重要渠道。在近年来毕业生人数大幅增加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秩序井然,成效显著。据教育部最近的调查表明,截至2002年12月底,毕业生就业率已达80%,大多数未就业毕业生也以灵活、临时就业等各种方式从事短期工作,另有一部分毕业生复习考研,真正未就业的毕业生不到7%。
但与此同时,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远远不能满足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从而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教育部的
收稿日期: 2003204214
作者简介: 陈利根(1961- ),男,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博士。
夏镇波(1980- ),男,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办公室秘书。
3 本研究为江苏省教育厅重点调研课题部分成果。
有关资料表明,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有145万,2003年达212万,2004年将达250万,4年增加了140万,今后还会继续增长(见图一)。如果按照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的研究生95%、本科生80%、专科生40%计算,2003年将有52.5万,2004年将有69.6万,2005年将有超过75万的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
。
图1 2001年—200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今后几年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这并不说明目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如美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而我国仅有1.5‰。由此可见,中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在人力资源紧缺的中国,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现象,其原因主要有:
11高等院校持续扩招,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进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毕业生供给突然增多,但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减弱。G DP 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在20世纪80年代,可拉动就业0133%,“九五”时期降到了0.16%,“九五”末期已经在0.1%以下,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近年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放缓,而对G DP 增加贡献较大的高新产业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另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同时进行,使传统就业渠道的吸纳能力下降。
21市场化不断推进,而市场环境建设相对滞后
在就业政策上,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为毕业生就业大开绿灯,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但“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在就业规范上,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就业市场比较混乱,有些单位假招聘、实宣传,各主办部门各自为政,资讯重复,导致求职成本不断攀升,效率低下;在市场建设上,人才市场利用率不高,场面拥挤混乱,收效甚微,网络平台功能还未完全发挥。据报道,2002年12月广东某人才市场招聘会当天入场人数近4万人,附近交通为之阻塞,场面几近失控,还有很多人未能进场,见面会开始后,一些挂牌单位的档位空无一人,有的单位开场仅一小时就早早撤摊走人,这・39・第2期 陈利根 夏镇波: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种情况在全国还较多见。大多数毕业生只能投一份简历,连与招聘方沟通的机会也没有,很多参加招聘会的毕业生往往投了几十份简历后却没有任何回音。
31社会需求不断更新,而高校学科设置及培养模式陈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行业不断延伸,
很多新的岗位和专业不断涌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注重个性和创新。而现行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往往体现工业社会追求标准化的特点,即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材、统一学制、统一管理,缺乏对个性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课程老化,弹性不够,不能紧跟专业的前沿,过于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这种方法虽然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有它的优点,但却严重妨障学生追求卓越与创新的意识;在专业设置上,缺乏前瞻性和科学的论证分析,盲目地增设热门专业,对市场的正确把握能力不足。
41市场主导发生变化,而毕业生就业观念相对落后
大学生的职业选择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既包括了职业价值观、职业理想、个人状况、择业偏好等内在因素,也涉及到家庭、地区、生活环境、流行观念、择业机会等外部因素。据教育部2001年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在大学生职业理想的组成因素方面,收入因素居于首要位置,就业地区和发展阶段次之,而在以往居于主要位置的权力因素已经退居最末(见图二);在就业观念的形成过程中,社会舆论起主导作用,家庭和学校次之(见图三);在工资期望上,有82%的被调查大学生选择1500元以上的月薪(见图四)。从结果分析来看,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普遍偏高,一味强调大单位、大城市和高收入,而对自身的认识不足,不愿到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县以下基层单位和农村就业,以致出现“想去的单位去不了,要人的单位不想去”这一现象。在择业过程中,毕业生就业的主动精神不够,坐等用人单位上门的大有人在。另外,对自身的能力培养和知识储备不够,有些毕业生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
图2 毕业生理想职业相关因素调查统计
・49・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