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理论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4新视野
75
“无意识”概念并非弗洛伊德首创,它在西方的流行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1868年,哈特曼的《无意识的哲学》出
版,1870年至少有7本冠以“无意识”的书面世。许多思想家、心理学家都提
到无意识,只是弗洛伊德赋予无意识以
重要地位,认为心理过程主要由无意识
在运作,它比意识更重要,是“真正的
精神现实”。从此,无意识成为人类精神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领域,是20世纪西方心理学、文艺学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从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到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到拉康的“文化无意识”,再到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有着层层递进的关系和多元互补的功能。
无意识理论的建立: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是一位精神病学医生。他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病人精神失常的原因往往是由于某种冲动得不到满足,某种愿望得不到实现,受到压抑,
形成创伤造成的。这种创伤逐渐沉积到
意识深处,形成无意识而潜伏着,一旦
受到刺激就爆发出来导致精神病。弗洛
伊德相信,一切现象的背后都存在因果关系。他的精神分析学说就是想通过分
析人的精神活动来揭示隐藏在背后但起决定作用的终极原因。而这一终极原因就是无(潜)意识。据此他建立了一整套
“无意识”的心理理论,这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
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在他生
文/王培娟
活的前期和后期略有区别。前期他把人
的精神活动分为三大部分,
即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人的精神活动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浮现于意识领域(处于表层),
而具有决定意义的大部分都淹没在意识之下。这一领域即前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清醒的,却是无力的,不重要的,它只是心灵的外壳。前意识处于中层,指那些此刻并不在意识之中但可通过集中注意力或在无干扰情况下回忆起来的过去的经验,也就是说,它随时可以浮现为意识。而无(潜)意识是一种本能,它毫无理性,处于大脑的底层。它是盲目的,却是广阔和有力的。它虽被压抑在意识之下,但无时不在暗中活动,是决定人的行为和愿望的内在动力。因此,无意识在这一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起着支配作用。
后期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本我”,处于心灵的最底层。它是盲目的、混乱的、无理性的,不知道好坏、善恶,只知道按“快乐原则”活动,是人的各种行为的最后根源和决定因素。由于本我中包含人类
社会的道德、宗教、法律所不能容许的动物式本能冲动,因而不为意识所接纳,构成无意识内容。第二层叫“自我”,
代表理性,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解自己行为的意识,按照
“现实原则”
活动。因为在“本我”支配下,人的欲望不可能得到全部满足,人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来修正自己的欲望,决定自己的行动,所以自我既压制、控制本我,又帮助本我实现自身的要求,协调本能要求和社会现实要求之间的不平衡关系。第三层叫“超我”,处在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理想化的自我,它以社会习俗和道德原则为标准。它压制本能的冲动,不顾现实的利益得失,按“至善原则”活动。这三者是相互矛盾、斗争的,特别是“本我”和“超我”经常处于不可调和的状态之中。在这三个层次中,“本我”是基础,是强有力的人类行为的“内驱力”。
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弗洛伊德都强调本能和无意识的决定作用。在无意识中,他又极力强调人的性欲本能,以此来解释人的各种精神和实践活动。他认为人一出生后,性欲本能就构成了人的基本心理能源,在现实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性欲本能便被压抑在“本我”中。他把这种被压抑的性本能称之为“力必多”。
无意识理论的补充:荣格
荣格也是一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曾追随弗洛伊德5年。荣格将无意
识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他认为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作为性本能冲动的无意识只是“个体无意识”。它是一个容器,蕴含和容纳着所有与意识的个体化机能不一致的心灵活动,以及种种曾经一时是意识经验,但由于各种原因受到压抑或遭到忽视的内容。
同时他还认为,在人类心灵最深处,拥有一个超越所有文化和意识的共同基底,这个基底就是“集体无意识”。所有意识和无意识现象都从集体无意识中发出来。集体无意识内容不像个体无意识那样由本人曾经感受的经验构成,在个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它们从未被感
知。集体无意识对个人而言,其存在与
人类生理结构的存在同样古老,是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代积累的普遍心理内容,
摘要:本文扼要分析了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拉康的文化无意
识和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对于理解无意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及相关的文化现象有一定意义。
关健词: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文化无意识;政治无意识中图分类号:B8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38(2003)04-0075-03
是比经验更深的一种本能性的东西。荣格不同意将本能的范围仅限于人体的几项生理功能上,他认为,“本能是典型的行为模式,任何时候,当我们面对普遍一致、反复发生的行为和反应模式时,我们就是在与本能打交道,而无论它是否与自觉的动机联系在一起。”就像蜜蜂凭借本能构筑起高度复杂的蜂巢一样,人类诸多复杂行为的背后,往往是本能在发挥作用,尽管人们并不自知。本能定义范围的扩大,使荣格发现了一个普遍规律,即本能活动会带来对自身的感知——这就是直觉。本能作为“执行某种高度复杂的行动时合目的的冲动”,直觉则是对这种“高度复杂的情境的无意识的、合目的的领悟”。所以,直觉是与本能同属一个充满生气的活动过程,二者无先后之分,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面。
荣格提出,在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中包含了人类往昔岁月的所有生活经历和生物进化的漫长历程。集体无意识既是人类经验的贮蓄所,又是这一经验的先天条件;既是内驱力和本能之源,同时也是将创造性冲动和集体原始意象结合起来的人类思想感情的基本形式之源,它们的表现形式就是集体无意识原型。每一原型对所有人都具有普遍一致性,宛如磁石一般吸引着与之相关的各种生活经验,形成影响个人发展的情结,进而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由于集体无意识原型的作用,甚至在个人出生之前,他将要出生在其中的世界的形态已经作为一种虚象诞生于他的心间了,出生后,这种虚象通过与现实世界中与之相对应的关系的认同方式转化为意识的事实,由此个体被施加一种预先形成的行为模式。所以,从集体无意识角度看,世界不过是一种内在精神世界的显现,是一个意象的世界,它同时作为外在的诱惑和内在的驱力,吸引并推动着人们去认识、创造、生活。
无意识理论的拓展:拉康
拉康是带着一股叛逆精神而跻身于法国精神分析舞台的,他有许多大胆的假设与有说服力的实践。他反对荣格那种心理化倾向和集体无意识的神秘,也不满于后精神分析学家将弗洛伊德理论修改得面目全非,而呼唤“回到弗洛伊
德”,但他把弗氏学说中的性欲动力“力
比多”等概念淘汰,而把精神分析融入
结构主义研究之中,并从无意识话语、
语言结构、宏观文化修辞等角度来修正
弗洛伊德理论,将无意识学说置于广阔
的文化语境中,以意识形态消解人的理
性中心地位。
弗洛伊德曾经从古希腊关于那喀
索斯的神话中认识到“自恋情结”的存
在,以及这种情结对人的自我概念形
成的重要性,他的这些观念对拉康有
一定启示作用,使其创立了关于意识
生成的“镜子阶段”的学说。“镜子阶
段”即前语言期。自我的确立建立在意
识确立的基础上,当婴儿进入6~18个
月时,他站在镜子前从中辨认自己的
映象,从而变得兴奋,做出种种姿态。
这是一种自我意识认证的标记。经过
镜子阶段后,随着婴儿的长大,他会逐
渐发现镜中映象与自身的同一性,从
而渐渐确立起“自我”。在这个自我成
长的过程中,人的无意识与外部符号
系统发生联系,个体逐渐成为社会和
文化意义的角色。
拉康的镜像理论更突出映象的象
征与符号意义。他吸收索绪尔的语言
学理论,认为镜子阶段的概念就是完
整的符号系统的组成。无意识不是由
力比多操纵的心理内容,而是由人的
符号行为产生的。它不是杂乱无章和
不可控制的,而是有序的、文化的东
西,具有语言的结构。无意识不是像弗
氏所认为的在语言生效之前已经存在,
而是与语言同时产生、并行发展的,它
们之间在作用机制方面有共同之处。
语言的作用在于其符号的表示性,符
号所表示的“不在场”的存在是“所
指”,而语言符号是“能指”,能指在追
索所指。无意识也是一个系统,其中具
有一种与“能指”相同的对被压抑内容
的追忆。当然,拉康并未将无意识的这
种结构与语言完全等同。他说,如果语
言是一堵坚固的墙,无意识则是“一个
稀薄到透明、若有若无的蜘蛛或鱼网,
它将一些记忆留下而让另一些漏掉。”
除了说明无意识的语言符号性之
外,拉康用主体心理的三个层面来表
示无意识的生成与建构:“想象界”、
“象征界”、“真实界”。“想象界”源于
儿童的镜像阶段体验,“想象”这个词
包含了“形象”与“想象”双重意义,
也包括与躯体、感情、动作、意志等直
觉经验有关的幻想之物。主体作为欲
望,在“想象界”出现并自己认证着自
己的“自我”。当然,这只是预先地设
定它,产生的自我意识只是一种自我
的假象,它实际上已陷入“无知”的圈
套,这种无知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它缺
乏一个参照系。只有到了“象征界”中,
它才可能得到这个参照系——符号的
差异性。“象征界”是一种权威和秩序,
支配着个体的生命活动,意识的强化
加深了对无意识的压抑,这很像弗洛
伊德的“超我”。但是,与之不同,拉
康的象征界不实行强制,它与语言联
系,通过语言使个体同现有的文化体
系联系,并同“他者”建立关系,经此
以后,语言才使个体有了符号性的无
意识,再用它来产生可以外化为意识
的无意识层次。象征界的作用就是实
现人的社会性与文化性,规范人的本
能。“真实界”具有弗洛伊德的“本我”
意味,它在想象界和象征界之外。它不
是指客观的现实界,而是指主观现实
界,是欲望的渊薮。它不可能被看到、
听到,但永远存在,其作用是提醒人类
主体,想象界和象征界的结构是在一
个超越它们的世界中发生的。
无意识集中在心理结构的上层(想
象界和象征界),它是某种文化性的东
西,有着有序的结构。语言符号系统对
于个体来说是先在的,是社会的网络,
代表道德和法律,对于自我来说当然是
异己的,也就是“他者”性的。主体的
无意识必须由他者的话语结构来表达,
于是让他者名正言顺地成了主体,成为
控制欲望生成与发展的网络。因此他者
不是主体的对立面,而恰恰就是主体本
身。
无意识理论的衍化:詹姆逊
詹姆逊曾经就拉康理论中的几个概
念写了一篇《拉康的想象界与象征界》,
强调了精神分析学派与马克思主义之间
的相似性。比如,他认为二者都基于历
史,都关涉叙事。前者从性的角度,后
者从社会历史和阶级动力学的角度,表
明主体意识只是“他者”的仆人。他认
为,意识形态就是对人的深层无意识的
压抑,因此称为“政治无意识”。
2003.4新视野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