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虚劳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
气虚—肺气虚(2)
(3)方药:补肺汤 ▪ 人参、黄芪:益气补肺; ▪ 山药、茯苓、炙甘草:补后天气血生化之本; ▪ 熟地、五味子:益肾敛肺; ▪ 紫苑、桑白皮:肃肺止咳; (4)临床应用 ▪ 自汗多,加牡蛎、麻黄根; ▪ 气阴两虚、潮热盗汗:加鳖甲、地骨皮、秦艽;
中医治疗虚劳
19
气虚—心气虚(1)
▪ 明·绮石《理虚元鉴》为虚劳专著; ▪ 清《不居集》对历代有关虚劳的资料作了系
统的汇集整理,是研究虚劳的重要参考书。
中医治疗虚劳
4
范围
▪ 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内分泌腺体 功能紊乱、造血功能障碍、代谢异常、 营养缺乏等进行性加重的各种慢性疾 病,消耗性疾病,出现类似的临床表 现时,均可按虚劳论治。
中医治疗虚劳
2.具有引起虚劳的致病因素及较长病史,排 除类似病证如肺痨和其他病虚证。
中医治疗虚劳
8
1.肺痨
鉴别诊断
虚劳
肺痨
病因 多种原因致久虚不复 正气不足,痨虫侵袭
病位 五脏
肺
病性 气、血、阴、阳亏损 阴虚火旺
症状 精气亏损的各种症状 咳嗽、咯血、潮热、 盗汗
传染 不传染
传染
治则 补虚扶正
养阴清热、补肺杀虫
如气虚导致血瘀,脾虚引起水湿内停; ▪ (3)是否兼感外邪,虚劳易感外邪,感邪之
后不易祛除,宜分轻重缓急,予以兼顾;
中医治疗虚劳
14
辨证要点
3.预后转归 ▪ (1)脾肾未衰,元气未败,形气未脱等虚劳
之顺证者,能治,预后好; ▪ (2)形神衰疲,肉脱骨萎,不思饮食等虚劳
之逆证者,难治,预后差;
中医治疗虚劳
中医治疗虚劳
9
鉴别诊断
2.其它疾病中的虚证类型
虚劳源自文库
症 状 精气亏虚、症状 突出
病 程 久虚不复、病程 较长
虚证
所属病证相应症状突 出
较长、也可短
中医治疗虚劳
10
辨证要点
1.辨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不同 ▪ 虚劳辨证以气、血、阴、阳定性辨
证为纲,五脏虚证定位辨证为目。
中医治疗虚劳
11
辨证要点
气血阴阳辨证
中医治疗虚劳
概述
▪定 义
虚劳是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不 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的总 称,又称为虚损。
中医治疗虚劳
2
源 流(1)
▪ 《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
▪ 《素问·三部九候论》“虚则补之”;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 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最先 提出虚劳病名,并创立肾气丸、小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5
证候特征
▪ 1.以虚弱不足的证候为总的特征; ▪ 2.多发生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及大病、久
病、精气耗伤的患者;
▪ 3.病程长,症状逐渐加重,短期不易康复; ▪ 4.常见症状有: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容
憔悴,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 脉虚无力。
▪ 5.因病位病性不同,表现有五脏气血,阴阳 亏虚的不同症状。
(1)辨证依据 ▪ ①心悸气短,劳则加重; ▪ ②神疲体倦,自汗; ▪ ③面色恍白,舌淡脉弱;
具备①+②或①+③均可确诊。 (2)治法:益气养阴;
中医治疗虚劳
20
气虚—心气虚(2)
(3)方药:养心汤加减 ▪ 人参、黄芪:大补元气以助心气; ▪ 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使心有所主; ▪ 酸枣仁、五味子、茯神、柏子仁、远志:宁
3、阴虚 ▪ 肺阴虚 ▪ 心阴虚 ▪ 脾胃阴虚 ▪ 肝阴虚 ▪ 肾阴虚 4、阳虚 ▪ 心阳虚 ▪ 脾阳虚 ▪ 肾阳虚
中医治疗虚劳
17
气虚—肺气虚(1)
(1)辨证依据 ▪ ①短气自汗,声音低怯 ▪ ②时寒时热,易感冒 ▪ ③面白、舌淡、脉弱
具备①或①+②或①+③均可确诊 (2)治法:补益肺气
中医治疗虚劳
▪ 肝病证候:头痛眩晕、急躁易怒、胸胁胀满、筋惕肉 动、目干畏光、视物昏花;
▪ 脾病证候:食少便溏、腹胀胃痛、呕吐泄泻、水肿;
▪ 肺病证候:咳嗽气促、胸痛咯血、自汗;
▪ 肾病证候:腰膝酸软、遗精阳萎、小便淋漓、耳鸣眩 晕;
中医治疗虚劳
13
辨证要点
2.辨兼夹病证的有无 ▪ (1)因病致虚者,辨原有病是否存在; ▪ (2)有无因虚致实的表现,“至虚有赢候”,
▪ 气虚:短气乏力、自汗声低、食少、便溏、舌 淡、脉弱;
▪ 血虚:面色不华、唇舌色淡、毛发枯萎、脉细;
▪ 阴虚:五心烦热、颧红、口干咽燥、潮热、便 秘、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 阳虚:倦怠嗜卧、形寒肢冷、肠鸣泄泻、面色 青白、舌淡胖有齿印、脉沉迟;
中医治疗虚劳
12
辨证要点
五脏辨证
▪ 心病证候:心悸怔忡、胸闷心痛、健忘失眠、口舌生 疮;
心安神; (4)临床应用 ▪ 自汗多,加山萸肉、麻黄根; ▪ 纳差:加砂仁、茯苓、黑山楂。
中医治疗虚劳
21
气虚—脾气虚(1)
(1)辨证依据 ▪ ①饭后胃脘不适,饮食减少; ▪ ②倦怠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溏薄; ▪ ③舌淡、苔薄、脉弱
具备①+②或①+③或②+③ 均可诊断 (2)治法:健脾益气
中医治疗虚劳
▪ 《诸病源候论·虚劳病总侯》论述了多种 虚劳证候;
中医治疗虚劳
3
源流(2)
▪ 金元时期,李东垣长于补脾胃,甘温补中, 创补中益气汤;
▪ 朱丹溪重视阴精,担出了“阴不足而阳有余” 长于滋阴降火,以大补阴丸为代表方;
▪ 明·张景岳深刻阐发阴阳互根的理论,长于补 肾阴、补肾阳。创制左右归饮、左右归丸;
中医治疗虚劳
6
病因病机
▪ 先天不足,禀赋薄弱 ▪ 饮食所致,后天失养 ▪ 烦劳过度,损伤五脏 ▪ 大病久病,失于调理
▪ 误治失治,耗伤精气
因虚致病 因病致虚
脏腑虚弱 气血阴阳不足
虚劳
中医治疗虚劳
7
诊治纲要-诊断要点
1.证候特征 ▪ 虚:神疲体倦,心悸气短,面容憔悴,自 ▪ 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 ▪ 无力,五脏气血阴阳亏损的不足证候群; ▪ 劳:病程长,症状逐渐加重,久虚不复;
22
气虚—脾气虚(2)
(3)方药:加味四君子汤
▪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 ▪ 黄芪、扁豆:健脾祛湿; (4)临床应用 ▪ 胃失和降,胃脘胀闷,嗳气呕吐:加陈皮、半夏; ▪ 食积停滞,嗳气酸腐,加神曲、麦芽、山楂; ▪ 气虚及阳,腹痛即泻,手足欠温,加肉桂、炮姜。
15
治疗要点
▪ 1.治疗原则
虚则补之:
滋阴、养血、 益气、温阳,重 视补益脾肾。因 脾为后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
2.善后调摄
▪ (l)避风寒,适寒温; ▪ (2)调饮食,戒烟酒; ▪ (3)慎起居,适劳逸;
▪ (4)舒情志,少忧烦;
中医治疗虚劳
16
分证论治
1、气虚 ▪ 肺气虚 ▪ 心气虚 ▪ 脾气虚 ▪ 肾气虚 2、血虚 ▪ 心血虚 ▪ 脾血虚 ▪ 肝血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