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38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事实论证)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 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 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 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 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
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 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 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的话 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 的?理清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谈问 题的。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什么叫做格物致知
格:推究;致:求得。 追究事物原理,从而获 得知识。
丁肇中
字词过关
瞭望(liào) 缅怀(miǎn) 探察(tàn) 接触(chù)儒家(rú) 遵照(zūn) 实践(jiàn) 栽种(zāi zhòng) 埋没(mái mò) 埋怨(mán yuàn) 不知所措(cuò ) 彷徨(páng huáng) 激变 检讨 探讨 袖手旁观 格物致知
中国学生偏向 ……而不愿动手
使论证更具体 形象生动,更 具说服力。
反面
作者在美国的学 以埋头读书应
习经历
对……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 反面
动,更具说服力。
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
传统教育弊端
有
格 物
分析问题
致
知 精
实践精神的重要性
神
摆事实 讲道理 对比
分析问题: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1、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 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 是 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 真 正意义。
2、第4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以王阳明为例。
证明了
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 和致知的真正含义。
wenku.baidu.com
10.00 优秀
10.00 优秀
下列对文章的叙述,不正确项是( c )
A、“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 措”,是由中国的文化背景及在这个背景支配下的传统教育观念 决定的。 B、“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是因为中国人把探察外 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C、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因为中国 人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C、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因为中国 人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D、关于格物致知,《大学》里的阐述自相矛盾。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把握中心论点 2、辨析论据类型,分析其作用 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4、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6、联系实际,开放拓展谈看法
论证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
1、举例论证
作用:通过举出……的事例,论证了……观点,使论证 更具体更有可信度。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作用:通过……的名言、格言、道理等,论证……
第十二段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证明了
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 动手的弊端。
真正的意义: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
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请按照“提——分——解”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 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一层(2~5段):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 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 出希望。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 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 研究。 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 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 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语言品味
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4、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告诉我们: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 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淡就可求到的。”说明 实 验是获得新知的唯一途径。
竹子的例子证明了:
实验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的观察, 而是有计划的积极的探测。
5、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6、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
观点,是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
3、对比论证
作用:通过……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论证了…… 观点,是论证更全面,更充分。
4、比喻论证
作用:将……比作……,论证了……观点,使论证生动 形象,浅显易懂。
阅读口诀
论文阅读不可怕, 一读全文巧勾画, 二抓题干明要点, 三找区域摘原文, 最后概括组答话, 论文阅读我不怕!
所举例子
阐述道理
明朝大理论家王 论证传统教育不 阳明“格“竹子 是真正的“格物 的,头痛失败。 致知”。
通过实验了解 实验的过程……
竹子性质。
有计划的探测。
作用
使论证更具体形 象生动,更具说 服力。 使论证更具体形 象生动,更具说 服力。
论述 角度
反面
正面
中国学生功课成 绩好,面临研究 工作束手无策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 积极的探测。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 目标。
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 样的?
速读课文、整体理解、揣摩思路
方法提示: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迅速抓住能表达
作者观点的句子、以及承上启下的段落或 各段的关键句子。
自主学习(阅读第1、2、13自然段)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 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 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 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 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 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 二,探索应该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不能消 极的袖手旁观。
讲的道理:
实验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探测,需要眼光、 勇气和毅力。
中国学生的现状: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 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 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 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 常不知所措了。
7、第12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8、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拓展延伸
1、积累有关实验的名言。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2、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 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10.00 优秀
合作探究 (阅读第3~12自然段)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 么样的?
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 么论证?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 神?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 意义是什么?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 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 知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的方法
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 体的计划。
五、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 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 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2.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 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不能删掉。“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十分肯定, 去掉后就变得十分绝对了,与事实不符。
2、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 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 到的。
不能删掉,“只能”强调得到新的知识的惟一 途径是“通过实地实验”。
1、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2、第4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4、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5、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6、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 7、第12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8、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研讨课文
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实验
三、“格物致知”在《大学》里 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 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 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六、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 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 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七、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 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下列对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项是( ) A、“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 措”,是由中国的文化背景及在这个背景支配下的传统教育观念 决定的。 B、“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是因为中国人把探察外 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C、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因为中国 人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C、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因为中国 人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D、关于格物致知,《大学》里的阐述自相矛盾。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 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 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 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 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
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 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 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的话 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 的?理清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谈问 题的。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什么叫做格物致知
格:推究;致:求得。 追究事物原理,从而获 得知识。
丁肇中
字词过关
瞭望(liào) 缅怀(miǎn) 探察(tàn) 接触(chù)儒家(rú) 遵照(zūn) 实践(jiàn) 栽种(zāi zhòng) 埋没(mái mò) 埋怨(mán yuàn) 不知所措(cuò ) 彷徨(páng huáng) 激变 检讨 探讨 袖手旁观 格物致知
中国学生偏向 ……而不愿动手
使论证更具体 形象生动,更 具说服力。
反面
作者在美国的学 以埋头读书应
习经历
对……
拉近与听众的距离,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 反面
动,更具说服力。
课堂小结
提出问题: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
传统教育弊端
有
格 物
分析问题
致
知 精
实践精神的重要性
神
摆事实 讲道理 对比
分析问题: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1、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弊端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 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 是 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 真 正意义。
2、第4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以王阳明为例。
证明了
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 和致知的真正含义。
wenku.baidu.com
10.00 优秀
10.00 优秀
下列对文章的叙述,不正确项是( c )
A、“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 措”,是由中国的文化背景及在这个背景支配下的传统教育观念 决定的。 B、“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是因为中国人把探察外 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C、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因为中国 人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C、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因为中国 人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D、关于格物致知,《大学》里的阐述自相矛盾。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把握中心论点 2、辨析论据类型,分析其作用 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4、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6、联系实际,开放拓展谈看法
论证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
1、举例论证
作用:通过举出……的事例,论证了……观点,使论证 更具体更有可信度。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作用:通过……的名言、格言、道理等,论证……
第十二段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证明了
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 动手的弊端。
真正的意义: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
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请按照“提——分——解”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 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一层(2~5段):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 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 出希望。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 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 研究。 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 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 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语言品味
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4、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告诉我们: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 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淡就可求到的。”说明 实 验是获得新知的唯一途径。
竹子的例子证明了:
实验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的观察, 而是有计划的积极的探测。
5、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6、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
观点,是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
3、对比论证
作用:通过……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论证了…… 观点,是论证更全面,更充分。
4、比喻论证
作用:将……比作……,论证了……观点,使论证生动 形象,浅显易懂。
阅读口诀
论文阅读不可怕, 一读全文巧勾画, 二抓题干明要点, 三找区域摘原文, 最后概括组答话, 论文阅读我不怕!
所举例子
阐述道理
明朝大理论家王 论证传统教育不 阳明“格“竹子 是真正的“格物 的,头痛失败。 致知”。
通过实验了解 实验的过程……
竹子性质。
有计划的探测。
作用
使论证更具体形 象生动,更具说 服力。 使论证更具体形 象生动,更具说 服力。
论述 角度
反面
正面
中国学生功课成 绩好,面临研究 工作束手无策
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 积极的探测。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 目标。
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 样的?
速读课文、整体理解、揣摩思路
方法提示: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迅速抓住能表达
作者观点的句子、以及承上启下的段落或 各段的关键句子。
自主学习(阅读第1、2、13自然段)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 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 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 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 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 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 二,探索应该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不能消 极的袖手旁观。
讲的道理:
实验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探测,需要眼光、 勇气和毅力。
中国学生的现状: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 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 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 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 常不知所措了。
7、第12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8、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拓展延伸
1、积累有关实验的名言。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伽利略 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狄德罗
2、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 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10.00 优秀
合作探究 (阅读第3~12自然段)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2、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 么样的?
6、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 么论证?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 神?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 意义是什么?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 样了解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 知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的方法
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 体的计划。
五、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 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 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2.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 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不能删掉。“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十分肯定, 去掉后就变得十分绝对了,与事实不符。
2、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 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 到的。
不能删掉,“只能”强调得到新的知识的惟一 途径是“通过实地实验”。
1、传统教育的弊端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2、第4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3、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什么 4、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5、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6、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 7、第12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 8、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研讨课文
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实验
三、“格物致知”在《大学》里 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 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 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六、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 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 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七、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 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下列对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项是( ) A、“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 措”,是由中国的文化背景及在这个背景支配下的传统教育观念 决定的。 B、“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是因为中国人把探察外 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C、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因为中国 人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C、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因为中国 人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D、关于格物致知,《大学》里的阐述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