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

1.学校德育课堂教学的困惑

我国目前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无论是思品课,还是思政课,都是把德育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东西来进行的。而在课堂上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习惯于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导致人们一提起德育,就总给人一副扳起面孔说教的姿态,而学生们对说教式的德育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在这种状态下,"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吗?

2.教育改革的趋势

随着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的一次性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这个时代对人的需要。传统的学生接受性学习的教育与新时代格格不入。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现代教学改革的方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教会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和一般程序,即类似研究的发现性学习。

那么,怎样教学才能达到既使学校德育课堂教学取得实效,又能培养学生搜集、存储、发送和更改信息的发现性终身学习的能力?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发现探究性学习可为德育课堂教学开辟一片新天地。

二.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及可行性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它强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以类似研究的手段去实验,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应用各种材料,经整理分析后解决问题,借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初步的科学精神、态度和价值观。这是一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主体性教学原则"和"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还可以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德育不同于其他课程,它惟有落实在人心,才能化为道德主体的自觉实践。而探究性学习恰恰是以学生主体的自身活动为"中介",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实践,去发现和体验。它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因此,德育教育者完全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有意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德育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搜集德育信息,分析德育材料,探究德育问题。这样,在主体探究过程中,既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分析、处理信息的发现性学习能力。三.高中德育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

1.尝试让德育主体上课

心理学认为:"教育的对象--学生是一个能动的认知体和生命体,是学习的主人和知识的探求者。学生的素质不是直接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而是通过自身能动性的活动(即主体性的活动)发展起来的。"

而要使学生对德育内容真正"心服",教师可以试着从"前台"退到"后台",将被教育者摆在教育者的地位,不要害怕学生理解不了课本的内容,就算理解不了,也让他们试一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先让学生个体(或群体)按一定的要求自由选择课题,充分预习,并要求自己设计板书,设置问题情境,自己选用典型生动的例子、材料阐述和论证德育观点,自己得出结论。在这样充满挑战任务的驱使下,学生不再有教师"周到细致"的服务作依靠,失去了拖自己走的纤绳,他们只能横下心来依靠自己;更何况现在有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为了让同学们信服,他们不得不在阅读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多方搜集材料,并认真梳理,仔细提炼,独立探索前进,自我尝试上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上述策略的最大优点就是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释放出创造力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其根本实质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们一旦接受到这些任务便很容易受到兴趣的驱使,从而自主地通过探索完成任务。我所教的高二年段的一位优等生,由于在本班上课气氛活跃,还主动要求让他到另一个班去上,这是我意料不到的。当然学生主体是有差异的,故我们可以让素质高能力强的同学上一框题,让后进生只分析一个小观点,课外还悄悄地帮他找资料,尽量让他体验成功。在这样有益的良性循环之后,学生不仅亲身体验和感受了德育内容,而且还很快地通过引桥,上了自主探究的快车道。2.进行探究式问题教学

德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影响人格,形成德性。而个体德性的形成仅仅通过认知层面即关于道德的知识的掌握,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个体自己探究出来的道理,才易于被接受,才易于纳入学生的主观世界,为学生内化。可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德育课堂教学常让学生感到带有说教的滋味,以致有抵触心理。在这样心理基础上个体要形成德性谈何容易。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个有效的途径--营造浓郁的问题情境,建构"问题场",诱发出学生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解答或讨论解答问题。

杜威早就说过:"思维起于迷乱、困惑和怀疑的问题。"所以,我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布置的预习任务--就是要求每位学生提出自身无法理解的问题。待上课时一起围绕着问题展开:如果是容易理解的问题,如:"你不自私,你干嘛领工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吗?"等,采取"兵教兵"的形式,由"兵"上台解释,直到对立方心服口服;较复杂的问题则让小组讨论,也可以教师启发引导,并适当拓展延伸。这样,在整个课堂教学中,随着德育问题的一步步探究,问题症结的一步步解开,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在不知不觉得到体验和升华;在各抒几见,争执不下的过程中,在豁然开朗的状态中,个体的德性渐趋形成。

3.举行探究式辩论赛活动

德育的特点是不仅要"口服",而且更要"心服"。而高中生独立人格已逐步建立,自我意识强,在对他们思想教育中,既不能"强灌",也无

法"压服"。故我在课堂教学中,抓住高中生"思想活跃,求新求异,不崇拜权威"的特点,精心组织辩论赛活动,并故意让他们思想发生交锋产生冲突,引起震撼。如在举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还是索取"的辩论赛时,我是有意让持"人生真正价值在于索取"观点的同学组成正方代表,在这样任务的驱使下,这些同学不得不去收集"奉献"材料作为证据,就在他们收集、分析、归纳、整理"奉献"材料的经历中,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产生观点的碰撞,心灵的震撼,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观点。这种不留教育痕迹的活动,既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也在实践中不断通过自我思考、自我教育、自我总结的过程中,思想觉悟得以提高。

四.高中德育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几个主要环节

1.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基础。

心理学认为,有效的问题解决是以坚实丰富的知识储存为基础的,而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首先应给出课题让学生提前预习,使他们明确要探究的目标;而教师本身也要精心备课,在引导过程中要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通过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情景,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和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动机,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景,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即"愤悱状态",从而激发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当然教师在备课时还须备学生,从深层次上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不同的心理症状,对症下药,以真诚和理解打动他们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