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瓯江滩坑水电站环境保护设施竣工教案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瓯江滩坑水电站环境保护设施竣工
验收意见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暂行办法》的要求,2017年11月28日,建设单位浙江浙能北海水力发电有限公司在丽水市青田县主持召开了浙江省瓯江滩坑水电站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会议并成立了验收工作组,验收工作组包括验收调查报告编制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项目设计、环评、环境监理单位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监理单位中国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咨询西北公司,监测单位浙江华东测绘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代表以及4名专业技术专家(名单附后)。
会议同时邀请了相关管理部门参加。
与会代表对工程区以及环境保护设施进行了认真查验,听取了建设单位关于工程进展情况、监理单位关于环境监理情况和调查单位关于验收调查情况的汇报后,经过认真评议,形成验收意见如下:
一、工程建设基本概况
滩坑水电站位于浙江省青田县境内的瓯江支流小溪中游河段,距大溪和小溪汇合口约26公里,距青田县城西门32公里,
距温州市公路里程92公里,距离丽水市公路里程107公里。
滩坑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并兼有其它综合利用效益。
电站装机容量600兆瓦,多年平均年发电量10.23亿千瓦时。
水库正常蓄水位160米,死水位120米,水库总库容41.9亿立方米,调节库容21.26亿立方米,水库具有多年调节性能,回水长度80.0公里。
滩坑电站水力枢纽由拦河坝、溢洪道、泄洪洞、引水系统、厂房、开关站等建筑物组成。
坝顶高程171.0米,最大坝高162米,溢洪道堰顶高程148.00米,引水系统包括3条引水隧洞,进水渠高程为95.0米,分别向厂房内三台机组供水,总装机容量600兆瓦。
滩坑水电站梅汛期(4~6 月)按正常蓄水位160.0米控制运行,台汛期(7~10月)需降至汛期限制水位156.5米控制运行,为满足下游防洪要求,滩坑水库预留了3.5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
滩坑水电站施工布置主要包括5个施工工区、料场、弃渣场、施工交通运输等。
5个施工区为大坝施工区、郎回源施工区、溢洪道出口施工区、范村沟口施工区、郎回坑施工区。
建设所需土、石、砂砾料向青田砂石料有限公司和兰溪凯瑞建材有限公司购买,未设置土、石、砂砾料场。
弃渣场分2处布置,库内1处为郎回源弃渣场,坝下1处为范村弃渣场。
交通道路区包括对外公路和场内交通道路,对外公路起终点为湖边~坝下游交通桥,场内道路主要包括左岸上坝公路、右岸上坝公路、环库公路、溢洪道至大坝公路、进厂公路等。
本工程共有
搬迁移民52481人(超出规划人数2180人),分别安置在丽水、宁波、绍兴、金华、台州五个市的33个县(市、区),共有756个安置点。
其中丽水市7个县(市、区)33个乡镇143个村157个安置点,宁波、绍兴、金华、台州4个市26个县(市、区)215个乡(镇、街道)578村599个安置点。
2002年9月,华东院编制完成《浙江省瓯江滩坑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大纲》。
2002年11月,原国家环保总局环境工程技术评估中心以国环评估纲[2002]291号文下发了《关于浙江省瓯江滩坑水电站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评估意见》。
2003年11月,华东院编制完成《浙江省瓯江滩坑水电站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
2004年2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环审[2004]62号文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予以批复。
滩坑水电站主体工程于2004年10月31日正式开工,2005年10月13日截流,2008年4月29日水库下闸蓄水,2008年8月、2009年2月、2009年7月3台机组投入商业试运行,2011年8月生态供水工程完工并投入运行。
目前水库水位达到正常蓄水位,电站已具备满负荷运行条件,移民安置已基本完成。
二、工程变更情况
根据调查报告,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对部分工程建设进行了一定的优化调整,主要变更情况如下:
1.枢纽区设计变更
为落实环评批复的相关要求,滩坑水电站建设实施阶段发生
的主要设计变更有两个,分别为引水进水口形式变更及增设生态供水工程。
(1) 引水进水口形式变更(采用分层取水进水口)
可行性研究阶段,进水口结合右岸冲沟地形地质条件采用岸坡竖井式。
为落实环评批复的相关要求,在初步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提高水库下泄水温的目的,对滩坑水库水温分层和下泄水温进行了初步计算,提出了进水口叠梁门控制和三孔闸门控制两个分层取水方案。
分层取水水温计算分析成果表明,叠梁门控制方案对发电下泄水温的改善优于三孔闸门控制方案。
分层取水叠梁门控制方案的水工模型试验成果表明进水口水流流态较好,流速适中,满足取水发电的要求。
2006年12月华东院完成《滩坑水电站引水发电进水口分层取水设计专题报告》,2007年3月通过水规总院审查,会后水规总院以水电规水工[2007]0017号文下发了审查意见。
(2) 增设生态供水工程
为落实环评批复中需下泄最小4立方米每秒流量的相关要求,增设了生态供水工程。
选择利用4#施工支洞,从滩坑水电站1#引水压力钢管中部接出一条生态供水钢管。
考虑合理利用水资源,钢管末端安装一台4000KW机组,除可作为电厂备用电源外,其余电能将送入青田县电网。
当滩坑机组发电时,生态供水钢管关闭;当滩坑机组不发电时,则开启生态供水管,确保下游生态流量。
2006年9月华东院完成《小溪生态水电站工程》专题报告编制,2007年3月通过水规总院审查,会后水规总院以水电规水工[2007]0017号文下发了审查意见。
2.施工场地优化
(1) 料场变化
根据可研设计,坝址下游的可供选择的砂砾料场有角湾、范村、巨浦、湖云、钓滩和澎湖等6个料场。
为落实环评批复的相关要求,保护好坝址下游水生生态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所需土、石、砂砾料向建材公司购买,未设置砂砾料场。
(2) 渣场变化
根据可研设计,工程共设有5个弃渣场及周转料场,分别为底寮周转料场、郎回源弃渣场及周转料场、滩坑沟周转料场、角湾周转料场、范村弃渣场等。
工程建设过程中取消底寮周转料场,其余弃渣场及周转料场不变。
根据可研设计,对外公路共设有5个弃渣场。
对外公路实际施工过程中挖填方基本平衡,取消原设置的5处弃渣场。
(3) 施工场地变化
业主营地由右岸下游约800米处调整至左岸下游范村埠;增加郎回坑砂石骨料加工系统,后期受蓄水淹没影响再搬至范村沟,增加范村砂石料加工系统;取消溢洪道出口、右岸下游约1.5公里处的2套混凝土生产系统,调整为大坝混凝土拌和系
统、溢洪道进口混凝土拌和系统、溢洪道出口混凝土拌和系统、引水洞进口混凝土拌和系统、厂房混凝土拌和系统等5套混凝土生产系统;取消左、右岸下游临时生活办公区,临时生活办公区集中布置在下游交通大桥右岸范村位置。
3.建设征地和移民安置调整
(1) 建设征地
根据可研设计,本工程建设征用各类土地88968亩,其中耕地23870亩,园地2328亩,林地47069亩,建设用地3631亩,未利用地12070亩。
本工程建设实际征用各类土地89209亩,其中耕地24033亩,园地2328亩,林地47085亩,建设用地3649亩,未利用地12114亩。
(2) 移民安置
根据可研设计,本工程规划水平年移民安置总人口共计50301人,本工程移民安置采用省内市外安置和市内安置两种安置方式,涉及5个地区级市、33个县(市、区),共1144个安置点,其中丽水市内共有4个迁建集镇和222个安置点。
本工程移民实际搬迁总人口共计52481人,增加2180人,采用省内市外安置和市内安置两种安置方式,涉及5个地区级市、33个县(市、区),共756个安置点,减少了388个;其中丽水市内共有3个迁建集镇和157个安置点,减少了1个迁建集镇(岭根乡)和65个安置点。
由于岭根乡集镇移民全部外迁,岭根乡政
府已纳入北山镇,因此不再进行集镇复建。
工程环评阶段环境保护直接投资5168.12万元,工程实际完成投资21668.66万元,较环评阶段增加16500.54万元。
投资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增殖放流站、分层取水设施和生态供水工程等专项环境保护工程。
三、工程环境保护设施落实情况
(一)水环境
1.下泄生态流量
本工程试运行以来,大部分时间通过大机组发电或生态小机组下泄流量,保证坝址处常年下泄流量不低于4立方米每秒,满足了下游生态用水要求。
2.水质
根据调查报告,施工期间砂石料废水采用二级沉淀+土地自然渗滤工艺处理后排放;混凝土系统废水采用沉淀池沉淀处理后排放;机修系统产生的废油收集后回收利用;基坑废水经集水池沉淀后抽排;临时生活办公区粪便污水采用化粪池+消毒+土地自然渗滤处理后排放,食堂废水采用隔油池+土地自然渗滤方式处理后排放。
运行期厂房生活污水采用成套生活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业主营地生活污水采用成套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回用于林灌,透平油系统采用过滤处理后循环使用,库区上游漂浮物委托专业单位定期打捞、清理。
为满足初期蓄水期间下游居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需要,2008
年4月建设单位编制完成《浙江省瓯江滩坑水电站下闸蓄水期间下游供水预案》。
水库蓄水后,库周景宁县城、九龙乡、渤海镇、北山镇以及大部分农村地区均已修建污水处理设施,迁移或关停了污染企业,削减了入库污染物总量;库区禁止网箱养鱼,避免了鱼饵对水质的污染。
3.库底清理
本工程水库淹没影响涉及青田县、景宁县2个县,因此分别进行库底清理,清理范围包括居民迁移以下的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拆除和清理,于2009年4月通过了蓄水阶段移民专项验收。
(二)水生生态
1.增殖放流
为促进香鱼陆封种群的形成,建设单位通过采用购置鱼苗放流的方式增加库区及下游香鱼种群密度,并于2009年~2012年、2014年、2015年共实施了6期香鱼增殖放流,共放流3~6cm鱼苗200万尾。
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站布置于滩坑电站交通桥下游右岸、消防营地旁边、范村埠业主营地对岸,总用地面积为7146平方米,增殖放流对象为大鲵、香鱼和黄颡鱼。
增殖放流站于2014年1月开工建设,2015年2月正式建成投运。
2.水温减缓措施
为减缓水库下泄低温水影响,本工程引水发电进水口采用叠梁门分层取水。
叠梁门竖直布置,每个进水口各两孔,高程范围
95.00~171.00米,相邻取水口间再布置四孔,高程范围140.00~171.00米,叠梁门槽共14孔。
根据取水深度要求和进口流速,确定叠梁门设置高程为95.00~135.00米。
叠梁门由171.00米平台上的共用门机进行关闭、开启以及搬运。
分层取水工程于2010年3月15日开始运行。
3.鼋栖息地保护与管理
滩坑水电站建立了完善的监理和监测制度,其中对于珍稀水生生物保护方面,主要采取了不定期巡视小溪上下游河道,在施工区上下游及鼋实验区附近设立水环境监测点,定期进行水环境监测,及时了解鼋等珍稀保护水生生物栖息区域的水质是否满足其要求。
4.科研工作
在2006年~2007年期间,开展了鼋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栖息地现状的系统调查,工作内容包括资料调研、现场调研等工作;施工期每年3~8月进行对库区内栖息深潭和产卵沙滩,以及蓄水后坝下小溪河段各主要栖息深潭鼋的监测。
增殖放流站拟建立科学养殖队伍,培养科研人才,积累养殖经验,适时开展香鱼淡水育苗技术研究、鼋增殖保护技术研究和花鳗鲡增殖保护技术研究。
(三)陆生生态
1.古树名木保护措施
根据《关于滩坑电站水库库周林业项目复建规划的函》(浙
林办计[2003]41号文),滩坑水电站工程涉及的古树名木和珍稀
保护植物由当地林业主管部门负责移栽和处理。
根据青田县林业局2008年1月出具的《滩坑库区古树名木清理自查报告》和景宁县林业局2008年2月出具的《滩坑库区景宁库区古树名木清理自查报告》,青田县共计古树名木101株,其中移植13株,共一般采伐88株;景宁县共计古树名木135株,其中移植14株,一般采伐121株。
2.陆生动物保护措施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当地群众及参建者的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工程施工前对所在区块的动物进行了保护性驱
散,避免伤及。
3.水土保持措施
2013年4月水利部以办水保函[2013]303号文印发了滩坑水电站工程水土保持设施验收鉴定书的函。
枢纽区植物措施主要包括大坝“之”字型道路两侧采用栽植灌木绿化,坝底反压平台采取栽植乔灌木和植草皮的方式绿化,厂房内绿化地块采取栽植乔灌木和植草皮的园林式绿化,开关站场内空地铺植草砖绿化,溢洪道两侧空地块经覆土后采用栽植乔灌木和植草皮的园林式绿化,坝址下游河道护岸的框格植草、土工三维网垫植草护坡、栽植乔木、撒播草籽等。
临时设施区场地已平整,并覆土绿化,采取栽植乔灌木、撒播草籽或铺植草皮的方式绿化。
交通道路区植物措施主要包括对外公路两侧绿化带经场地整治后,进行覆土绿化,
公路内侧边坡坡脚栽植爬山虎,外侧采用乔灌草绿化;场内公路两侧绿化带内采用乔灌草绿化,溢洪道至坝后连接线边坡采用生态护坡(挂三维网喷播植草)防护。
周转料场弃渣场区植物措施主要包括范村弃渣场边坡采用土工三维网垫植草护坡,渣顶撒播草籽防护。
(四)环境空气和声环境
砂石料加工厂采用湿法生产工艺,粉尘排放量较少。
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采用设置高位水池,在厂房、引水系统施工过程中,采用水钻作业,钻机作用尽量布置在下风向位置,有效减少粉尘排放。
本工程共配置了2台洒水车(容量6000L),在干旱季节或非雨天施工时,每天对施工场区和施工道路洒水3~5次,减少交通扬尘。
车辆通过湖云村、范村等居民聚居地时尽量避免鸣笛,同时夜间控制运输车辆在村庄附近运行。
(五)移民安置
本次验收共调查26个迁建集镇和安置点。
3个集(乡)镇排水均采取雨污分流,生活污水经由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排放;北山镇生活垃圾采用垃圾箱收集后统一运至张坪焚烧站处理;九龙乡、渤海镇生活垃圾采用垃圾箱收集后运至渤海中转站,再运至景宁县垃圾处理厂处理。
13个大型安置点和10个小型安置点均已设有完善的污水处
理设施或纳入当地的污水管网进行处理;各安置点内街道整洁,有专业人员进行垃圾清扫,生活垃圾均进行了妥善处置。
(六)环境风险和应急措施
根据施工期监理资料以及电站试运行情况,工程施工期和试运行期间,未发生环境污染事故。
由于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以及批复,均未对环境风险以及风险防范提出要求,建设单位根据工程存在的风险分析,已采取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如制定了相应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和规章制度等。
(七)环境管理、监测与监理
施工期间,北海公司成立了滩坑水电站工程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环保水保与移民工作部归口实施环保水保管理工作。
受建设单位委托,华东院成立了滩坑水电站环境监测项目部、环境监理项目部、环境保护设计项目部,对滩坑水电站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环境监测项目部委托专业机构开展施工期和试运行期的废(污)水监测、地表水监测、饮用水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声环境监测、人群健康监测、水生生态监测、水土流失监测等工作,满足环评报告书及其批复意见要求。
四、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一)水环境
1.水文情势
滩坑水电站水库正常蓄水位160米,死水位120米,水库总库容41.9亿立方米,调节库容21.26亿立方米,水库具有多年调
节性能,回水长度80.0公里。
当正常蓄水位160米时,坝前最大水深128米,库容35.20亿立方米,水面面积70.93平方公里。
2009年7月滩坑水电站3台机组全部发电试运行以来,水库最高月均水位出现于2010年7月,为156.48米;最低月均水位出现于2012年1月,为141.23米;大部分时间段库区水位在正常蓄水位160米和140米之间运行,月变幅较小。
从试运行库区水文情势看,调度方式基本与设计一致,水库运行区间和变化规律符合环评阶段预测成果。
2009年~2010年期间出库流量年内变化较大,2011年~2014年期间,出库流量年内变化趋于平缓。
2009年7月滩坑水电站3台机组全部发电试运行以来,最大月下泄流量出现于2010年5月,为356.9立方米每秒;最小月均下泄流量出现于2010年2月,为9.3立方米每秒。
滩坑水库属高坝大库,水库回水长度达80公里,水面积和水深加大,库区流速减小,上游和库周的入库泥沙被拦截淤积在库内,淤沙主要发生在库尾。
目前水库运行正常,未出现泥沙在坝前淤积现象。
滩坑水电站试运行至今下游未发生生产、生活用水纠纷现象。
2.水质
工程施工期间监测结果表明,大坝施工区上游500米(坝址上游约1.2公里)、大坝施工区下游(巨浦村上游附近,坝址下游
约3.1公里)2个断面各项指标变化不大,本工程施工期各类污废水经处理后回用或达标排放,对小溪水质基本没有影响。
蓄水初期各监测断面各项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类标准,各断面各项监测值变化不大,水库清理工作较好,蓄水初期对水库及坝下水质基本没有影响。
试运行期,2014年3月仅库区支流鹤溪镇下、田坑两个断面总磷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Ⅲ类标准,其余指标准满足相应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Ⅲ类标准;2013年度库区断面及干支流断面各项监测指标均满足相应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Ⅱ、Ⅲ类标准,也满足水域功能的要求。
3.水温
根据2009年~2011年水温观测成果,在未采取分层取水措施的情况下,夏季8月下泄水温20.2摄氏度,较天然情况下降低了8.3摄氏度;采取了分层取水措施后,夏季8月下泄水温22.5摄氏度,较天然情况下降低了6.0摄氏度,较未采取分层取水措施的情况下提高了2.3摄氏度。
工程建成后夏季下泄低温水影响明显,在采取了分层取水措施后对下泄水温有明显的提高,减缓了下泄低温水的影响。
调查报告分析水温观测结果与环评阶段预测结论基本一致。
(二)生态环境
1.陆生生态
(1) 陆生植物
根据工程建设前后的遥感影像对比分析及现场调查,电站建成前,库区主要植被类型为马尾松林和农作物。
工程验收调查范围内的各植被类型,除常绿落叶灌木林外,其他植被类型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工程验收调查范围内植被类型面积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植被类型种类在工程建设前后基本一致,工程水库淹没的各植被类型面积占验收调查范围内同类型面积的比例均小于20%。
总体上工程建设对区域植被影响不大,不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水库淹没区建设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大,工程建设前主要为林地、耕地、建设用地,工程建成后,水库淹没区为水域,属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
工程临时占地和永久占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枢纽占地区(大坝、开关站等)由林地等转变为建设用地,工程施工临时占地区(弃渣场以及施工临时设施占地区)在工程施工期间,短期内转变为建设用地,工程施工结束后部分恢复为林地。
(2) 陆生动物
根据工程建设期间工程(环境)监理记录以及走访丽水市、青田县、景宁县林业部门,水库蓄水和工程施工期间未接到因工程建设伤害当地陆生动物投诉事件,也未发现珍稀保护野生动物和迁徙现象,水库蓄水和工程施工对区域陆生动物的影响较小。
(3) 水土保持
工项目建设区内,林草植被可恢复面积54.00公顷,实际林草类植被恢复面积51.55公顷,林草植被恢复率为95.5%,达到方案设计的95%防治目标;林草覆盖率为31.9%,达到方案设计的30%防治目标。
2.水生生态
根据调查报告,本工程采取了分层取水设施、生态供水工程、增殖放流、鱼类保护科研等水生生态保护措施。
(1) 浮游植物
调查区建库前浮游植物124种,成库后2010年浮游植物计84种,减少40种;2014年浮游植物计101种,比2010年增加17种,特别是对水质变化敏感的硅藻种类数目增加达18种。
整个调查区的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与建库前相比,呈先显著上升后急剧下降的趋势。
建库后整个调查区的浮游植物种类数呈逐渐恢复至建库前水平的趋势,表明水生态系统得到逐步恢复和改善。
(2) 浮游动物
建库前丰水期调查区浮游动物为100种,2010年建库后浮游动物计76种,减少24种;2014年浮游动物计92种,比2010年增加16种。
建库后丰水期调查区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与建库前相比,呈明显增加的趋势。
(3) 底栖动物
建库前丰水期调查区内采集到底栖动物17种,2010年采集
并鉴定到底栖动物18种,增加了1种;2014年共采集并鉴定到底栖动物6种,减少了11种。
工程建设前后底栖动物生物密度和生物量都有较大幅度的下降,优势种已经由蓄水初期的虾类演变为摇蚊类。
(4) 鱼类
鳜、斑鳜等产漂浮性卵鱼类水库蓄水对其繁殖规模的影响不大;在急流中产粘沉性卵的鱼类如光倒刺鲃、光唇鱼、唇、小鳈等,产卵场被压缩到库尾回水区外舍河段及大均以上流水河段,繁殖规模也明显减小;在静缓流中产粘沉性卵的鲤、鲫、黄颡鱼、鲇等在库区的繁殖规模明显增加;受本工程以及下游三溪口电站水库大坝阻隔影响,蓄水以后大坝以上的洄游性鱼类的繁殖受阻,仅三溪口电站坝下流水河段的洄游性鱼类可以进行繁殖洄游。
水库蓄水运行后,库区鲤、鲫、、鲇鱼、鳜鱼、鲌鱼等杂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草鱼以及肉食性的鲿科鱼类、等索饵场扩大、鱼类资源量增加;温州厚唇鱼、圆吻鲴等刮食性鱼类的索饵场相对较少;喜急流生活鱼类如光倒刺鲃、白边鮠、唇等生存,在库区其索饵场基本消失。
水库蓄水后水深增加,在主库区则形成更为广阔的鱼类越冬场;在水库坝下河段,受水库拦蓄及水电站发电的影响,鱼类越冬的湾沱水域水深经常处于变化之中,不利于鱼类越冬。
(5) 珍稀濒危水生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