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图文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
1。

氏族
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

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

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

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会议决定。

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
2。

军事民主制
通常用以泛指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一个历史阶段。

这是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其所着《古代社会》一书中首先使用的术语。

指的是古希腊荷马时代氏族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机关。

包括议事会,由氏族首长组成;人民大会,由氏族成年男子参加;军事首长,一般由人民大会选举产生,议事会认可。

这样,一方面在不同程度和形式上保留着氏族民主制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但这种权力尚未达到国家统治权力的程度。

这种在议事会、人民大会的原始民主的基础上出现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称为军事民主制。

3。

金字塔
金字塔具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由于它形似汉字中的“金”字,因而被称为“金字塔”,金字塔本身是一座王陵建筑。

它规模宏伟,结构精密,塔内除墓室和通道外都是实心,定部呈锥角。

金字塔历经多次地震都岿然不动,完好无损。

它被誉为当今最高的古代建筑物和世界八大奇迹之首。

金字塔
古代埃及、美洲等地的一种方锥形建筑物。

形似汉字。

金”字,故称“金字塔”。

古代埃及金字塔是法老(国王)的陵墓。

其中以古王国第四王朝(约前26世纪)胡夫的金字塔最大,今仍存于开罗近郊吉萨: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2米,高约146.5米,用230万块巨石叠成,塔内有甬道、阶梯、墓室等复杂结构;据说由农民、奴隶历时30年筑成。

塔近处有法老哈夫拉
4。

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原本是一块刻有古国王的石碑。

在1799年时由法军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

碑文是用古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成。

由于这块石碑刻有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的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5。

卡叠什之战
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拉美西斯二世统治时期,埃及与赫梯之间因叙利亚的绝对控制权而爆发的一次争霸战争。

战争中双方均损失惨重,无力再战。

这次战役实际上也标志着埃及与赫梯之间争霸战争的基本结束。


来双方签订了人类历史上现存最早的国际条约,从而正式结束了两国之间近一个世纪的争霸战争。

6、图特摩斯三世
图特摩斯三世,第十八王朝以尚武着称的,是埃及帝国的完成者。

公元前1458年前,图特摩斯三世的后母哈特谢普苏特掌握着埃及的实权。

哈特谢普苏特死后,从公元前1458年起,图特摩斯三世进行连续不断的战争,恢复了哈特谢普苏特时代丧失的对和的统治。

经过长期的征服,埃及南部的边界被图特摩斯三世扩展至第四瀑布。

他还迫使、、、及的统治者们向他纳贡。

7。

《汉穆拉比法典》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一部法典。

用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刻在一根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法典分为前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

全文共二百八十二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制度等均做了规定。

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情况和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步完备的成文法典。

8.楔形文字
原使用于古老的和流域,亦称“钉头文字”、“箭头字”。

最初是一种形字,发明这种文字的应是苏美尔人。

距今所知最早以记下的文献大约出现在西元前三千年左右。

由於多在泥板上刻画,所以线条笔直,後后来为求方便,书写者使用了芦韦杆来压印在泥板上,因而字的笔画都成为具三角形的线条,如同,而字形也趋向统一而固定
古代西亚所用文字。

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

笔画呈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

约公元前3000年代由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所创造。

阿卡得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赫梯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书写自己的语言。

也是各古国间交换外交文书的通用文字。

考古学家发现大批各种楔形文字泥版或铭刻,19世纪以来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新学科——+亚述学。

9.巴比伦之囚
公元前597年,犹太王国首都耶路撒冷被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

公元前586年,全城居民被作为俘虏带到巴比伦城,被批准务农、做工或经商,犹太国王被囚禁于监狱中。

直到公元前538年,古波斯国王居鲁士二世攻入巴比伦城,释放被俘的犹太人,这批犹太人才开始回到耶路撒冷。

前后被囚近50年,史称“巴比伦之囚”。

10。

贝希斯敦铭文
古波斯遗迹,是古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在位时刻下的记功刻石。

位于今伊朗西部的克罗曼高地以东的悬崖峭壁上。

包括浮雕和铭文两部分。

铭文用古波斯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古埃兰文写成,记述了大流士一世
镇压高墨达政变、各地起义和取得王位的经过。

后来英国考古学家罗林森用十余年的时间先后翻译了古波斯文和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从而开创了亚述学的新领域。

11。

尼布甲尼撒二世
新巴比伦王国国王(约前630~前562)。

王国开创者那波帕拉萨之子。

公元前598年、前587年两度亲征犹太王国,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将犹太的国王、贵族及一般居民掳至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

他在国内大兴土木,在巴比伦城等地修建了很多宏伟的建筑物,其中马尔杜克神庙中的塔庙即是《旧约》中提到的“巴别塔”。

巴比伦城门之一的伊什塔尔门以其高大雄伟和表面装饰的彩色琉璃砖浮雕着称。

为取悦其米底王妃,又在巴比伦的王宫中建空中花园,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是新巴比伦的繁盛时代。

12。

居鲁士大帝
(公元前590—529年),古代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公元前550—529年在位)是波斯皇帝。

他以伊朗西南部的一个小首领起家,经过一系列的胜利,打败了3个帝国,即米底、吕底亚和巴比伦,统一了大部分的古中东,建立了从印度到地中海的大帝国。

今天,伊朗人将居鲁士尊称为“国父”。

13。

琐罗亚斯德教
即拜火教,中国古代称之为祆教,传说为伊朗人琐罗亚斯德所创,流行于古伊朗和中亚一带,是基督教产生前中东最有影响力的宗教。

崇拜阿胡拉,但不塑神像,不建神庙,《阿维斯塔》为其圣书。

其教义认为:宇宙间有善与恶、光明和黑暗两种势力在斗争,善良和光明终将战胜邪恶和黑暗,而火是善良和光明的化身,其主要仪式为礼拜圣火,一切重大的祭祀都要燃起圣火。

公元前6世纪前后大流士一世定琐罗亚斯德教为波斯帝国国教。

14。

吠陀
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最重要、最根本的经典。

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是印度人民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

“吠陀”的意为“知识”、“启示”。

《吠陀》是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吠陀》分为四部。

《梨俱吠陀》最古老,这一段时期通常称早期吠陀时代。

《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较晚产生,这一段时期通常称为后期吠陀时代。

着作《吠陀》的时代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代。

它使用的比印度梵语更为古老的语言,被称为吠陀梵语。

15。

种姓制度
古代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

是在雅利安人奴隶制国家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最初只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在雅利安人内部也产生了不同等级的划分,即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三个等级。

被征服者的土着居民为最低等的首陀罗。

还有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
不可接触者,称为贱民。

后来这一制度被婆罗门教僧侣用宗教和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一种社会体系。

16。

婆罗门教
(Brahmanism)是印度古代宗教,现在流行的印度教的古代形式。

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因崇拜梵天及有婆罗门种姓担任祭司而得名。

婆罗门教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等级森严,把人分为4种姓氏:婆
婆罗门教则称为“古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
古代印度宗教。

约公元前一千年代前半期形成。

以《吠陀》为经典。

崇拜吠陀诸神之中的三主神,即梵天、湿婆、毗湿奴,提出一种业报轮回的理论。

婆罗门教竭力维护阶级压迫和种姓制度,推崇繁琐的仪式和五花八门的祭祀。

公元前6世纪,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传播,婆罗门教逐渐衰落。

公元8世纪时,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某些教义,变成了印度教。

17.
约前304年-前232年,孔雀王朝第三代国王,主要功绩:统一印度,重视国内建设,使西亚进入帝国时期,推佛教为国教,编撰修整佛经,统一佛教教义,派僧团到国外宣扬佛教
18. 顺世论
古代印度列国时代兴起的唯物主义派别。

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有顺世论派,生命派,蓍那教。

顺世论派是反对婆罗门教各派中最激烈的一派。

出现于公元前1000年代前半期,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产生了一定得影响力。

其哲学观点包括世界和生命是由地水火风四种元素构成的,否认人的灵魂存在,反对婆罗门教的灵魂转世说;主张种姓平等;反对禁欲主义和苦行生活。

顺世论是古代印度下层人民反抗奴隶主高级种姓以及婆罗门教的思想体系。

19。

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字母在公元前1000年出现,由原始迦南字母演化出来。

腓尼基字母是腓尼基人用以书写他们的腓尼基语。

腓尼基语是一种北闪族语言。

现在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等,都可追溯至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字母像希伯来字母和阿拉伯字母一样,都是辅音字母(abjad),没有代表元音的字母或符号,字的读音须由上下文推断。

腓尼基铭文曾在考古遗址中发现,包括一些腓尼基城市及地中海周边的殖民地,例如比布鲁斯 (在现今的黎巴嫩) 和迦太亚 (在现今的突尼斯).
20. 文明
早期爱琴文明的中心,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曾经辉煌一时。

当时兴建的克诺萨斯王宫甚为着名,还出现了欧洲地区最早的文字,人称线形文字A。

克里特文明海上商业发达,据希腊的传说,在米诺斯统治时期曾是海上霸主。

克里特文明在公元前1450年左右被阿卡亚人所消灭,此后爱琴文明的中心转到希腊本土迈锡尼地区。

21. 《荷马史诗》
古希腊文学巨着,传说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着,包括《伊里亚特》《奥德赛》两部史诗,实际上是特洛伊战争以来数百年希腊民间文学的结晶。

反映了迈锡尼文明灭亡后的两百多年的历史,史称荷马时代。

荷马史诗不仅为后人提供了了解荷马时代的主要文献材料,也为希腊文化奠定了一块重要的基石。

22.早期僭主政治
僭主,一作“”,指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建立的独裁统治。

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的、阿哥斯、拉、西基昂、雅典等城邦,都出现过僭主政治。

早期希腊的僭主政治一般对于肃清氏族制度的残余曾起积极作用。

僭主政治的实质在于僭主独立于贵族和平民两个阶级之外,实行“压抑贵族、加惠平民”以努力使两个阶级的利益实现平衡和稳定的统治。

“僭主政治”可以定义为:独立于贵族和平民阶级之外的以无限制的专制统治方式实行“抑贵扬民”政策的政治体制。

僭主最初出现在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如、、、等在根本上,僭主统治是建立在成熟的官僚阶层和强权政府的基础之上。

23.伯罗奔尼撒同盟
伯罗奔尼撒联盟为和位于上以为首的大部分城邦组成的军事同盟,当时称为“拉凯达伊蒙人及其同盟者”。

在公元前 5世纪上半叶的中,同盟各邦曾与雅典联合抗击波斯入侵(公元前480、前479)。

公元前 5世纪70年代以后,伯罗奔尼撒同盟和对抗,对整个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公元前431~前404年,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及其同盟者之间爆发。

失败的雅典一度被迫入盟。

公元前 4世纪上半叶,随着斯巴达国力的增强,它与盟邦的关系变得错综复杂,同盟内部纠纷迭起,退盟甚至战争屡有发生。

公元前394年,忒拜联合雅典、科林斯等城邦共同反对斯巴达。

公元前371年,斯巴达在中大败于忒拜,同盟于公元前 366年解散。

斯巴达霸权亦告终止。

24.伯利克里
约公元前495—公元前429)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杰出的代表者,古代世界最着名的政治家之一。

伯里克利,(至)具有重要影响的领导人。

他在后的废墟中重建雅典,扶植文化艺术,现存的很多建筑都是在他的时代所建。

他还帮助雅典在第一阶段击败了斯巴达人。

尤为重要的是,他培育当时被看作非常激进的力量。

他的时代也被称为,是雅典最辉煌的时代,产生了、等一批知名思想家。

25.伯罗奔尼撒战争
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进行的一场希腊内战。

希腊各邦都直接或间接的参加了这场战争。

战争从公元前
431年开始,经过27年的斗争,最后以雅典的失败结束,战争使处于上升阶段的希腊古典文明顿遭挫折,希腊的城邦制度也从此走向衰落。

26.希罗多德
前5世纪(约-前425年)伟大的历史学家,史学名着《历史》一书的作者,西方文学的奠基人。

他把旅行中的所闻所见,以及波斯的历史纪录下来,着成《》一书,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流传下来的散文作品。

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

27.亚历山大
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帝国的创立者,号称大帝。

公元前336年继位,公元前334年,宣布对波斯作战,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东征,灭亡了波斯帝国,最远入侵到印度西北部,建立起了横跨亚欧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

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回到巴比伦,正在筹划对北非的远征时,于公元前323年死于恶性疟疾.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形成各自独立的几个国家。

28.王政时代
罗马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

时间约为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末期。

因为传说有7个王先后统治罗马而得名。

传说罗马共有3个部落、30个胞族、300个氏族,公共权力机关由元老会、库里亚大会、勒克斯组成。

公元前510年第七个王小塔克文被驱逐,“王政时代”结束,罗马共和国建立。

29.塞尔维乌斯改革
王政时代后期,塞尔维乌斯公元前578年到公元前前534年是塞尔维乌斯统治时期,此间,为了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对外扩张的需要,增强罗马的实力,调整社会内部关系,第六王塞尔维乌斯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传统归于塞尔维乌斯名下的所有改革措施不完全合乎历史真实,但有关这次改革主要内容的记载,符合当时罗马社会历史发展情况,无可怀疑。

(一)建立新的地域部落,代替原来按照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3个氏族部落。

(二)对公民及其财产进行普查,在此基础上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划分为5个等级,并确定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三)创设森都利亚大会,作为新的公民大会。

完成了古罗马由氏族制向国家的过渡。

塞尔维乌斯改革标志着罗马国家的产生。

30.十二铜表法
约公元前450年古罗马制定的法律。

内容分别为:传唤、审判、求偿、家父权、继承及监护、所有权及占有、房屋及土地、私犯、公法、宗教法、前五表之补充、后五表之补充等十二篇。

因各表系由青铜铸成,故习惯上称作十二铜表法。

这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该法典的实质是
维护贵族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但也对贵族的权力作了一些限制。

十二铜表法颁布之后,就成为共和时期罗马法律的主要渊源。

31.布匿战争
公元前264~前146年与迦太基之间的 3次战争。

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故名。

第一、二次布匿战争是作战双方为争夺西部霸权而进行的扩张战争,则是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布匿战争的结果是迦太基被灭,迦太基城也被夷为平地,罗马争得了地中海西部的霸权。

(-),主要是在地中海上的。

开始在交战,接着罗马进攻迦太基本土,迦太基被打败。

(-),三个中最着名的战争。

迦太基主帅率6万大军穿过,入侵罗马。

罗马则出兵迦太基本土,汉尼拔回军驰援,迦太基战败,丧失全部海外领地,交出舰船,并向罗马赔款。

(-),这是一场罗马以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罗马主动进攻,长期围困迦太基城,最后迦太基战败惨遭屠城,领土成为罗马的一个省份——。

32.前三头政治
罗马共和国末期出现的由三个权势人物结成的政治同盟。

苏拉死后,罗马政坛发生变化,出现了三种势力:克苏拉、庞培和凯撒。

公元前60年三人出于政治需要,达成了互相支持的秘密协议,即建立历史上所谓的前三头政治同盟,以期共同对付元老院。

后来克苏拉在战争中死去,凯撒和庞培开始了激烈的权利角逐,最终凯撒于公元前48年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建立了独裁统治。

“前三头政治”也宣告解体。

33.隶农制
古罗马帝国实行的一种经济剥削方式。

公元1、2世纪罗马的奴隶起义和劳动力来源紧张使奴隶主开始改变剥削方式,把农庄分成小块,交给奴隶和破产的小自耕农耕种,强迫其交租和服役,而且不得离开土地,这种剥削方式就被成为隶农制。

隶农有自己的家室和微薄的经济,但仍束缚于土地,而且可以连同土地一起出卖,有别于奴隶和农奴。

公元2世纪时在罗马日渐流行,带有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性质
34.《米兰赦令》
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兰发布的宽容基督教的敕令。

君士坦丁一世即位后,开始意识到,基督教可以强化帝国的统治工具,公元313年和李锡尼合力征服了罗马帝国东部,并与李锡尼在米兰达成协议,签署《米兰敕令》,停止迫害基督教。

宣布罗马帝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要求各地归还被没收的教产。

至此,初步奠定了基督教的合法地位。

这标志着基督教开始和罗马帝国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