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几点策略
盐城市盐都区鞍湖实验学校张松元
[内容摘要]写作对于学生来说是用所学的语言将自我的体验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检阅。

但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写作态度、写作方法等诸多问题,原因也很复杂,针对以上现状,笔者提出几点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与策略
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检查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一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表现。

多年来,各种陈规戒律禁锢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受思想局限,受素材贫乏,一个阅历并不深广的农村初中生很难写出质量好的文章。

如何打破写作的瓶颈之约?笔者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与尝试。

一、农村初中作文低效教学的现状:
首先、农村初中学生的作文基本功较为薄弱、起点不是很高、阅读量较少,词汇积累普遍贫乏,每当写作时常常觉得无从下手,不知写什么好,不知怎么写。

而农村家长呢,一来外出打工或做农活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二来农村家长自身文化水平低而无力为孩子进行作文指导。

其次、农村初中的学生写作态度较差,有大部分学生视写作文为一种精神负担和苦差事,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对于每周的两次练笔缴纳态度随便,要么东拼西凑,要么随便应付了事。

练笔内容不是“流水账”,就是内容空洞、虎头蛇尾,总体上是农村学生对作文的重视程度不够。

最后、农村初中的学生抄袭作文的现象比较严重,对写作不认真构思,充分准备资料,挖掘素材,而是着急的东翻作文书西找参考类文,从来都没有动动脑子从生活经验和心灵体会中寻找创造灵感的动机。

二、农村初中作文低效现状的产生原因:
其一、缺少浓厚的写作兴趣农村初中有的学生就没有写作欲望,或完全不想作文,老师一说写作文就唉声叹气,焦眉愁脸。

老师要他们交作文,他们就敷衍,搪塞一篇,连自己也不知道写了些什么,缺少浓厚的写作兴趣。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就中学生的写作而言,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情感,激发兴趣作为一种写作的动机,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其二、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阅读是“源”,作文是“流”。

没有“源”哪有“流”呢?阅读不但使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而且大量的阅读积累还会在内容、构思、语言方面,对写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句名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歌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特别是农村初中的学生更谈不上有多少阅读时间和数量(多数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留守的孩子们靠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或其他亲人照看。

这些留守儿童,一来那些代理家长不懂得该给他们买什么样的课外书,二来有的还根本买不起,即使买了也没有时间看)。

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十几年时间里,很少阅读,或者是读了,却没有读精品,语言词汇就贫乏,思想、情感更贫乏。

一个各方面都贫乏的人,对写作自然没有兴趣,自然“没有写的”。

所以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大量的阅读,而且要读精品,有丰厚的积累。

试想一下语文课本只有30多篇课文,又能满足学生多大的阅读需求呢?
其三、缺少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农村初中的孩子们一上初中,由于家长“望子成龙”、“跳农门”的心情,孩子们似乎自觉不自觉的被家长隔离于电视、电脑、报纸之外了,课堂上所发现学生视野的狭窄、知识的贫乏让我忧虑!孩子
们被埋在上课——作业——在上课,重复循环的枯燥生活中,日久失去了生活的视听感——情感的触动,他们是情感苍白的一代,基本没有太多的喜悦体验,而多的基本是抱怨!如此,怎么能他们有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精彩的心灵世界呢?笔下怎可有灵动的文字流淌呢?
其四、缺少对生活的感受与体验按理说,农村初中学生,有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自然有许多见闻、体验和感受,应当有一定的“胸中积蓄”,不应该没有写的呀。

可是,生活过,见闻过,并不等于有所感受,有所体验。

学生对周围的事情无兴趣。

那么他们对生活过,见闻过的事、物就不会用心去思考,没有用情去感受,更不想去亲自体验,他们那些写作材料就不能转化,就不能成为“积蓄”。

一旦老师要他们写作文,他们就瞠目结舌,就记流水帐,感情空白,认识肤浅。

三、农村初中作文低效现状的应对策略:
第一.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
㈠创设情境以激趣教师应努力创设各种有效写作情境,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在写作活动中能动自主、创造性地感悟人生和社会,充分获得生活经验的顿悟与积淀。

如在“写自己熟悉的人”写作前,先让学生听歌曲《父亲》,并反思在日常生活中父亲的多种关爱,使学生一开始就快速入境,沉浸在“父爱”的特定情境中,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请”;接着在音乐的伴奏声中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再一次直观地感受到有声语音带来的情感触动;然后进行写作,让学生用心去挖掘、体验、反思那份浓浓的亲情。

㈡巧设活动以激趣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赛诗会”、“故事会”、“我是小小导游员”、“新闻播音员”、“辩论赛”等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也训练了思维。

“跳绳、踢毽子比赛”、“丢沙包”等活动,既锻炼了身体,又为写作提供了素材。

“观察校园的变化”、“看农村的变化”、“春游”、“秋游”、“野炊”、“外出参观”等活动,拉近了学生与自然的距离,提高了审美情趣,从而激发了表达美的欲望,写作成了他们的需要。

让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去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记录生活。

让学生多记日记、周记,养成在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有所感时随时记录下来的良好习惯。

勤于积累素材,在作文时才可信手拈来。

喜欢上写作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㈢佳作评优以激趣学生作文完成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评改,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亮点给予激励。

有句话说的好:“欣赏出天才。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作为老师更为重要。

老师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投入,是驱使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

所以,我首先对学生在作文中的每一点进步,或者一篇劣作中的某一“闪光点”经常给予夸奖,加以鼓励。

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

其次,我每隔一段时间选取几篇优秀作文放入板报中,贴在“作文园地”里,或在学校广播台上播出,或向报社推荐发表,大多学生好胜心很强,这些活动能让他们写作兴趣倍增,从而克服惧怕作文的心理,都认为自己有能力写好,也愿意拿出自己的习作请老师修改。

对较成功的作文,还可以作为范文宣读,或办班报、校报,让学生的作文变成印刷品等形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写后兴趣。

对每一个学生都要给予成名成家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作文的长期兴趣。

第二.留足学生的阅读时间
㈠利用早读、活动课,进行广泛阅读利用早读、活动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广泛阅读语文自读课本,古诗文诵读以及各类文学名著;可以印发中考满分作文,时文选萃的早读材料;可以读我们的《盐阜大众报》、《半月谈》、《中学生阅读》等报刊杂志,吸取更多的营养,增加与生活联系。

同时教师应给学生的阅读
以正确的引导,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积累词汇,训练语感,积累素材,训练思维,学习写作方法;引导学生多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

㈡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美文共赏。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好的文章不但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能触发读者的情感,让它一泻千里。

因此,让学生多读、多看、多听好文章,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有极大帮助的。

但我们的教学进度那么紧,从哪里去挤时间呢?我个人认为最好是课前5分钟左右。

因为一般课前几分钟,课室都是吵隆隆,乱作一团,直到老师来了,课室才能安静下来。

但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好这课前5分钟的话,那将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

试想一下,如果每节课都能抽取5分钟左右,让学生进行美文共赏,欣赏一篇好文章。

第三.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
㈠.开设写作指导课我认为,作文课堂教学应当是教学生如何写作文,教学生习作的技巧。

教师应当,也必须跟同学们一起探究,共同发现这些关于如何写作的技巧。

比如写人的文章,写作的对象各不同,但写人的手段却就是那几样:以事写人,正面描写,侧面衬托,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又如老师在和学生一起课文《口技》后,获得了关于“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能:写作方法——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①以人衬人;
②以物衬人;③以景衬人。

初中阶段,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写作,教给学生拟题、开头、结尾、选材、立意等技巧,并经过扎实的训练,就会逐步形成学生综合的写作能力。

㈡.写作中先扶后放先帮扶学生一下,如布置作文题目后,提供相关素材,学生视野不够开阔,作文时无话可说,老师若能在布置作文题目的同时给他们提供一些写作素材,也许情形就不同了。

一方面,学生有话可说,另一方面,还可使学生思考如何取舍和组织材料,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构思能力,同时也会让学生自觉养成了解社会、关注人生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有些老师喜欢在台上大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这无疑会制约学生的个性思考。

不思考,也就不会有提高。

要让学生做好“思维体操”,首先可让几名学生分别说出他们对作文题目的理解以及具体的构思,从而引发全体师生的争鸣,越讨论,主题越明朗。

这样一来,作文审题便水到渠成地结束了。

在进行习作指导时应根据当次作文实际,抓住关键,直切要害。

等学生习惯养成了,学生便有了自己的视野与思考,老师也就不必再提供素材与审题了,作文便成功了一半。

第四.创新作文训练的模式
㈠.以读促写,创新思维大胆采用创新讲法,挖掘课文创新写作的基点,搭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激发学生写作的冲动和激情。

如在学完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后,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及时地启发学生思考:“当皇帝的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后,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两位骗子未来的命运如何?”然后布置学生写一个《皇帝的新装续篇》,这样,学生定会情绪高涨;又如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让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仿写一段话等。

㈡.以记促写,片段训练从作文训练的角度看,片段写作是训练的重要环节和有效办法。

一是片段意思相对完整,二是片段在文章中相对独立,三是片段比较简短,四是训练完了可以马上反馈,具有很好的时效性。

其中写日记、周记是很有效的方法。

写日记、周记,培养他们观察生活,抒写情感的能力和习惯,训练他们坚持写作文的毅力。

要求联系自然生活,四季更替和天气阴晴雨雪的现象,一草一木、
一禽一兽等都可以成为语文作业资源。

适时地抓住它们、让学生感受它们,获取第一手写作素材,并与书籍中的相关描写相比照,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及写作水平;联系农村家庭生活,农村家庭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举办的重大活动,乃至社区文化风俗等也可以成为语文作业资源;联系社会热点,如在每年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前,我都会要求学生观看晚会,写一篇观后感。

㈢.以说促写、写评结合
作文应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

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学生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其实,从整个写作过程来看,“听”和“读”是信息输入写作个体的过程,而“说”和“写”是写作个体信息输出的过程。

写作个体不论是“说”还是“写”,都要求个体经历一个思考的过程,即构思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个体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确定表达中心、选择适当方式以及表达的顺序等。

实际上,“说”比“写”对于写作个体而言,往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说”要求个体思维必须敏捷,反应必须迅速,要求个体根据环境的要求随机应变、见机行事,迅速作出反应。

因此,进行说话训练,提高说话能力,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所以,在写作教学中,应该把“说”和“写”紧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先给学生作文要求或写作情景,再请几位同学上台进行三分钟口头作文(说),接下来就一气呵成,形成文字(写),如我先拿出一支粉笔,把它折断,然后抛向空中,掉在地上,踩成粉末。

接着就叫大家根据这一情景发挥想象,口头作一篇作文。

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上台陈述自己的看法,有的想到了生命,有的想到了镇压,有的想到了奉献,有的甚至想到了地球的引力——一个连我自己都始料不及的内容。

最后让他们把自己的观点、想象,也可以揉合进其他人的联想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做完后全班交换评改(评),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尝试着让学生互评,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当然,让学生评改不是简单的将教师的工作推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修改与评判的活动中来,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和指点,并教会学生互评的方法和原则。

如让他们对文章的错别字、病句、优美语句、篇章结构及主题思想等诸方面作总体评价。

然后交回来,教师总览,再由几个同学对本次作文进行综合分析。

同学们的批改各有特色,不少同学的评语几乎比作文原文的篇幅还要长,可称得上精美的赏析文章。

通过互评互改,同学们对文章的分析评价能力得到了锻炼,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特别能够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以上是我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几点心得体会。

作为我们农村初中来说,其实语文的作文教学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融入生活,体会生活,用心感悟,珍惜学生的每一次的心灵触动,鼓励学生的每一次的灵感捕捉,相信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逐渐地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学生作文消极心理分析及对策》重庆市石柱县南宾中学文志萍2.《以片段训练为抓手构筑有效的作文课堂教学》马鞍山市第一中学胡良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