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防汛管理信息化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防汛管理信息化建设

今年入夏以来,全国各地进入汛期,北京市51天降雨达32次;云南香格里拉遭暴雨袭击,独克宗古城多处被淹……多地进入了“看海”模式,不仅给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时甚至危害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我国山峦重叠、地形复杂,江河纵横交错、水网密布。国内很多河道是山溪中小河流,河道比降大,一旦遭遇暴雨,特别容易引起江河洪水猛涨猛落,导致突发性山地滑坡和洪涝灾害。大江大河多为跨多个省(直辖市)的河流,部分河流还跨越国境,洪水预见难度较大,加大了防洪风险。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减灾工作,加大了对防汛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我国防汛信息化的基础软硬件及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在防汛抢险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信息覆盖盲点和信息资源碎片化、孤岛化现象,影响防汛工作的准确研判决策。

重庆市2014年遭遇了5次大的致灾暴雨,乌江流域遭遇20年一遇的洪水。由于防汛信息化程度较低,防汛调度尚处于“电话联系”、“车轮”战术等传统模式,传递时间长、不直观,需要决策指挥者逐一跑现场,耗时间费精力,制约了防汛调度的时效性。这一事例暴露了存在信息覆盖盲点等问题,再加上数据不丰富,制约了调度。

据调查,在全国已建的水文、山洪灾害、水利工程及视频监测体系中,仍然存在部分重点防洪段、防洪对象的监测缺失,水利工程安全也未实现全覆盖,部分建设较早的监测设备自动化程度不高且老化严重。防汛数据丰富程度不够且未制定标准,不利于数据内外共享,不能满足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推演需要。

目前我国的防汛业务系统功能单一、数据分散,无法实现协同作战。现有防汛相关业务系统(包括防汛抗旱指挥、水雨情监测系统等)条块分割、各自为阵,大多服务于单一业务。以重庆为例,有近5000个雨量站和近2000个区域气象观测站虽然充分发挥了“哨兵”作用,但与各业务系统之间尚未实现数据交换,无法为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水利与气象、交通等部门之间,重庆与四川、贵州等相邻省市之间存在信息壁垒。重庆市现有数据采集和水文情势分析,对发生在重庆区域内洪水有一定预见性,但由于缺乏长距离洪水推演、过程分析和上下游水库联合调度模拟,难以共享上下游汛情和实现流域化联合调度,无法满足防汛管理实时调度、协同作战的需要。

因此,为了在辖区内统筹管理、科学防汛,更是为了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实现流域化联合调度的需要,迫在眉睫的首要行动就是全面搜集、整合和共享汛情。但是从目前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来看,仍然存在缺乏统筹规划的情况。我国还没有采取规范化、标准化的开发模式,各业务系统的开发模式、框架、语言和环境不一致,且数据库建设零散,格式不规范,已建或在建的数据库模式多样,端口无法对接,导致各业务系统无法集成,数据难以交换和共享。此外,现有系统偏重于数据采集管理和水文情势基础分析,对于各省(直辖市)区域内发生的洪水具有短时预见性,但对过境洪水的预见性较差。同时,缺乏水库调度、洪水风险评估等专业系统,防汛决策支持能力不足。

加强防汛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防汛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协作性,对于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要统筹协调各部门、行业,加快防汛信息化建设。健全水利信息资源整合与协调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和行政区划藩篱,转变各自为阵、条块分隔、信息孤岛的建管模式,强化各类业务应用系统和水利数据的统筹整合,实现水利信息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

要整合已成系统和数据,建设通用化、标准化平台。依托统一的顶层设计,整合不同系统、行业、流域之间的数据和业务,深化大数据和多系统之间的耦合、融合,建设集信息采集、实时传输、互联共享、数据演算、模拟调度、趋势分析等于一体的信息化系统,实现不同层级(市、区县)和不同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快速、准确、协同响应洪水事件。要在

安全可靠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探索信息化建设新机制,发挥市场作用,引入了解全国防洪形势、且能统筹协调上下游和左右省的专业技术团队,参与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挖掘和扩大信息资源应用潜力。

此外,要加大对防汛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在国家已有项目经费基础上,对于不足部分经费纳入财政专项经费予以解决,把系统日常维护和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作者: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检察院副检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