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2A p p lied Prev Med,December2008,Vol14No.6文章编号:1673-758X(2008)06-0382-03中图分类号:R512.3文献标识码:A
病毒性脑炎研究进展
谢艺红1综述,董柏青2审校
1广西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南宁530021)2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宁530028)
病毒性脑炎(virus encephalitis,VE)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该病重症病死率高,易造成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是严重影响世界公共卫生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传染病防控力度的加大和病毒学研究的进展,全世界报道的病毒性脑炎正呈现新的流行趋势。本文就近年来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诊断技术的研究现状作一扼要综述。
1病原学
引起病毒性脑炎的病毒种类较多,目前国内外报道有130多种病毒可引起脑炎病变[1]。能导致人类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毒包括:虫媒病毒,包括黄病毒属的乙型脑炎病毒(JEV)、西尼罗病毒(W NV)、蜱传脑炎病毒,甲病毒属西方马脑炎病毒(W EEV)、东方马脑炎病毒(EEEV)、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VEEV)和布尼亚病毒科加利福尼亚脑炎病毒组(CEV)等;疱疹病毒科的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和2型(HSV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人类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EBV);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POV)、柯萨奇病毒(C OXV)、埃可病毒(ECHOV)、肠道病毒71型(EV-71);副粘病毒科的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以及1999年新发现的尼帕病毒(Nipah virus);风疹病毒;弹状病毒科的狂犬病毒;腺病毒科的3,5,6,7和12型腺病毒;逆转录病毒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I型(HTLV-1)和II型(HTLV-2)病毒;沙粒病毒科中的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可引起急性良性淋巴细胞脑膜炎;其他病毒如阮病毒等。近年,还陆续发现了一些新的病毒或某些病毒新的血清型,还有一些以前从不引起脑炎的病毒如登革热病毒也出现脑炎的症状[2]。
2流行病学
2.1流行现状病毒性脑炎呈世界性分布,患病率约为
3.5/10万~7.4/10万,粗略估计每年大约有15~30万病毒性脑炎患者[3]。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美国每年约有10万例无菌性脑膜炎病例,其中有2万例病毒性脑炎病例[4,5]。我国有关病毒性脑炎的流行病学资料明显匮乏,20世纪70年代,我国报道了大量的散发性脑炎病例,据推测,在这些散发性脑炎中肯定存在相当数量的病毒性脑炎病例,但是缺少明确的病原学研究。1995年有研究报道中国的脑炎发病数占世界总发病数的80%以上[6]。由于病毒性脑炎不属于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并缺乏系统的监测和研究,目前,我国病毒性脑炎的流行现状、流行特征和主要病原种类等情况尚不清晰。
2.2媒介动物及传染源病毒性脑炎多属自然疫源性疾病,因引起感染的病毒种类繁多,传染来源不一。虫媒病毒感染的传染源多为家畜,主要通过吸血昆虫叮咬将病毒传给人、畜,据研究证实,300多种蚊虫、116种蜱可传播虫媒病毒,此外蠓、白蛉、蚋、蝽、虱、螨等都可传播;肠道病毒和腺病毒感染的传染源为病人、隐性感染及健康带毒者,病毒由粪便及鼻咽分泌物排出,主要通过密切接触而经口感染;风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的传染源为病人、隐性感染及健康带毒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弹状病毒科的狂犬病毒可通过动物咬伤传播,野生动物是主要储存宿主,犬、猫和家畜既是储存宿主又是人狂犬病主要传染来源;逆转录病毒感染传染途径包括血液、性接触和垂直传播等;沙粒病毒以啮齿动物、实验动物和家庭宠物等为传染源,传播途径与空气传播和接触受染动物的排泄物有关,未见人传人的证据。
2.3流行特征
2.3.1流行形式分流行和散发两种,前者多为具有传播媒介的病毒性脑炎,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西尼罗脑炎、东方马脑炎、西方马脑炎,此外,肠道病毒也常常引发较大规模的流行,但是一般引起脑膜炎。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肠道病毒71型的大规模流行,导致几十万人的感染。散发的病毒性脑炎病原体主要包括疱疹病毒科的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人类巨细胞病毒、EB病毒
作者简介:谢艺红(1978-),女,广西平南县人,主管医师,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应用预防医学2008年12月第14卷第6期383
和人类疱疹病毒6型和7型病毒;肠道病毒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肠道-71型病毒;副黏病毒科中的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7]。
2.3.2分布特征我国常见的病毒性脑炎多见于儿童,HSV2主要感染新生儿,引起新生儿脑炎,近年部分病毒性脑炎发病有向大年龄人群转移的趋势,2006年山西运城市乙脑疫情暴发,成人和老年人发病率明显高于儿童发病率[8]。不同病毒好发季节、地区不一。肠道病毒脑炎多发生在夏季;乙脑发生在蚊虫活动的夏秋季(6~9月份),南方地区通常要比北方地区早一个月;腮腺炎病毒脑炎无明显季节性,但冬春季多于夏季;麻疹病毒脑炎主要流行于春季;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全年均有发生。大多数虫媒病毒只分布于一个地区或一个洲,乙脑主要在亚洲流行[9],中国属乙脑高发区,80%的乙脑病例分布在中国;西尼罗病毒脑炎主要分布在非洲、欧洲;西方马脑炎、东方马脑炎多见于美洲;靴雪野兔病毒脑炎主要发生在美洲,我国曾从广州脑炎患者血清中查到SSH病毒抗体[10]。肠道病毒、疱疹病毒呈世界性分布;森林脑炎发生在森林地区如我国东北。
2.4常见病原体类型全球各国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分布情况各不相同。根据国外资料,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居散发性病毒性脑炎之首,为10%~20%[11],其次是肠道病毒和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病毒性脑炎暴发流行的首要病原为埃可病毒[12,13],肠道病毒71型某些病毒株引起的脑炎暴发流行在日本、马来西亚、台湾等地近年均有报道。
在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是过去最常见病毒性脑炎,20世纪70年代随着乙脑疫苗的大规模使用,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我国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分布出现了新的特点。王赓歌[14]等对2001至2004年6月浙江省33家医院临床诊断为病毒性脑炎的病例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埃可病毒30型是主要病原;费选文[15]等1998~2003年对4所综合医院的调查研究表明潮汕地区病毒性脑炎以柯萨奇病毒为主,其次为埃可病毒。申元英[16]等采用PCR的方法对1997年9月~1998年10月在湖北省人民医院临床诊断为无菌性脑炎的30例患者的脑脊液进行扩增,阳性率最高为柯萨奇病毒,其次为单纯疱疹病毒。张桂香[17]等对大连市儿童医院2002~2004年收治的147例病毒性脑炎病例血清和脑脊液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肠道病毒是该地小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常见病原。以上结果提示国内病毒性脑炎常见病原体以肠道病毒、疱疹病毒为主,不同地区的主要病原有些差异,但由于国内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以临床诊断为主,有关病毒性脑炎病原学的研究不多,要弄清我国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种类及其分布特征,尚需要开展更为系统的监测和研究。
3实验室诊断技术
3.1病毒分离从脑组织或脑脊液中分离病毒是诊断病毒性脑炎最可靠的方法之一,是诊断病毒性脑炎的金标准,但脑组织标本难收集,脑脊液中病毒含量低,从脑脊液中分离病毒的阳性率很低,有文章报道仅为4%[18],开展病毒培养检测不但费时、费力,敏感性和特异性也很差。
3.2特异性病毒抗体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或脑脊液中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是目前病毒性脑炎病原诊断的最常用方法,若所测病毒特异性抗体I g M阳性或I g G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即可诊断为该病毒急性期感染。IgM抗体属早期反应性抗体,机体在病毒感染后3~5天最先产生,一般在起病后1~5天即可在脑脊液或血液中检测出阳性结果[19],I g G抗体约在发病2周后才逐渐出现,不适用于早期诊断。ELI SA法具有简单易行、敏感度和特异度高等优点,是一种快速特异的早期诊断方法,孙永梅等曾用该法与逆转录多重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M-nPC R)法对100例儿童病毒性脑炎病例HSV和EV 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符合率为96%[20],但由于目前市面上缺乏理想的I g G诊断试剂,IgM诊断试剂盒能够检测的病毒种类也仅约15种,因此,ELISA法目前也只能对十余种病毒性脑炎作出实验室诊断。
3.3病毒核酸检测PCR是一种病毒核酸检测技术,通过扩增微量的特异的病毒DNA来进行,它与病毒培养相比具有快速、灵敏、可靠的特点,且能提供早期诊断[21],用PCR、ELISA、病毒培养3种方法检测HSV,结果显示PCR方法最为敏感[22]。近几年,以PCR技术为基础的各种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也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如巢式PCR、多重PCR、生物芯片技术等。1997年Casas等采用逆转录多重套式聚合酶链反应RT-M-nPCR方法在一个单管内用14条引物同时检测出肠道病毒和疱疹病毒科的8种病毒14种血清型,实现了用一个标本,一个试验,方便快速地检测出多种病原的目标[23],由于受技术及设备等因素限制目前该法仍很难广泛应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