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乡村文化与风貌特色保护提升策略研究_崔曙平

江苏乡村文化与风貌特色保护提升策略研究_崔曙平
江苏乡村文化与风貌特色保护提升策略研究_崔曙平

江苏乡村文化与风貌特色保护提升策略研究

崔曙平刘海音

【摘要】本研究基于对江苏13个省辖市283个样本村庄的实地调查,总结归纳了江苏乡村文化特征,并根据乡村风貌特色的构成因素,受工业化、城镇化影响程度的差异及历史文化遗存现状,将样本村庄分为历史保护型、传统风貌型、民俗风情型和现代新建型四类,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探索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乡村风貌特色保护与提升策略。

【关键词】乡村文化;风貌特色;保护提升策略;江苏

江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元,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数量最多的省份。尽管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战乱的毁损、历史的动荡以及近百年来的大规模改造,广袤的乡村地区仍保留着形式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率先发展和快速推进也对乡村文化和景观风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文化的消亡与新文化形式的涌现相伴,乡村历史文化的延续与当代文化特色重塑并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丰富多彩的风貌特色。当前,在大规模村庄环境整治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保护和延续乡村优秀的历史文化,尊重和鼓励当代本土文化的创新和繁荣,不仅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和塑造乡村风貌特色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的紧迫任务。

1.江苏乡村文化与风貌特色概述

1.1 江苏乡村文化特征

1.1.1乡土性

作为源于乡土并依存于乡土的文化,江苏乡村文化深深地扎根在江苏大地上,存在于田间地头,融入日常生活,表现了浓厚的地域农业传统文化与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宗族文化特征,反映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意识,具有很强的在地性和乡土性。

1.1.2包容性

江苏江海交汇、南北交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乡村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而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江苏文化又深受外来文化影响,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在这里碰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汇,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在这里互补,楚汉文化与吴越文化在这里融合,特殊的区位环境使江苏乡村文化在融合吸收各种文化优势的基础上积淀升华。

1.1.3差异性

长江跨越江苏南北,中国传统的南北分界线——淮河流经江苏北部,天然的分隔使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在文化传播和自然季候方面形成差异,并由此反映为语言、风俗、建筑、农作物种植类别等方面的差别;而苏南宜溧金高丘陵山地、苏北平原地区、太湖流域与以渔业

捕捞、水产养殖的湖荡地区、苏东沿海地区的农村在生产方式、自然环境、语言风俗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更使江苏乡村文化表现出丰富多元、交融并存的特征。

1.1.4继承性

水网密布、沃野千里的环境优势使江苏成为中国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的广大区域,就广泛分布着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始聚落(村)。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赋予江苏乡村文化厚重的历史积淀,很多传统文化与民间习俗绵延传承至今。

1.1.5时代性

江苏乡村文化是一种鲜活的文化,并以活态形式体现在乡村物质空间和村民日常生活之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江苏乡村文化不断吐故纳新,积淀升华,使今天的乡村文化既保存了历史文化传承,又呈现时代特点。尤其是地处中国当前经济最繁荣、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使得今天的江苏乡村文化充满了创新性和时代性。

1.2 乡村风貌特色类型划分

乡村风貌是乡村文化的外在表征和最直观的物质表现形式,是乡村整体印象的反映。南北交融、江海交汇、鱼米之乡是江苏的写照。江海风貌、荷塘圩田、小桥流水、古树老屋、村落祠堂、戏曲传说、特色工艺是江苏乡村风貌的典型符号,也是体现江苏乡村文化的表征因子。根据乡村风貌特色的构成因素、受工业化、城镇化影响程度差异及文化遗产保存现状,将样本村庄分为以下四类:

表1 江苏村庄风貌特色类型

注:★传统风貌完整保存,☆传统风貌有所保存,◇传统风貌较大改变

总体而言,江苏乡村地区现存的村落中,仍能基

本保持历史聚落格局和大量历史建筑的历史保护型

村落数量已非常稀少(6.7%);而作为历史文化悠久,

农耕文明发达的区域,江苏的很多乡村仍然保留着传

统文化民俗和历史传说故事,拥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

和民俗风情(10%);作为长三角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先导区,以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省份,江苏的一些

乡村已经不复旧貌,而成为以现代乡村建筑为主要建

筑样式,以工业、服务业等为主导产业的新型乡村社

区(7.1%)

;但是,令人可喜的是,那些仍然保留着

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村庄聚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

调的传统风貌型村庄仍然是今天江苏村庄的主体

(76.2%)。

1.3 各类风貌特色村庄的空间分布

从区域差异上看,在样本村庄

中,历史保护型村庄在苏南、苏

中、苏北地区村庄样本总数中的比

例分别为:6.48%,8.33%,6.14%。

但因在苏州等苏南城市样本选择

中,为体现样本村庄的多样性,有

意规避了古村落,因此,无法体现

区域差异性。而事实上,江苏现有

的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2个省

级历史文化名村均位于苏南。同

时,苏州、无锡还是江苏最早认定

市级历史文化名村的城市。因此,苏南地区现存的古村落数量较多,保护工作也进行得较好。传统风貌型村庄在三个地区的比例分别为73.15%,71.66%,81.58%,苏北地区最高,显示出苏北地区农村面貌较传统,这与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苏南、苏中地区较为滞后的现状相符;民俗风情类村庄在三个地区的比例为9.26%,10%,10.53%,区域差异不明显;但现代新建型村庄在三个地区的比例为:11.11%,10%,1.75%,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明显特征,体现出区域经济与乡村产业的梯度差异在村庄风貌特色上的反映,其中苏南作为先发地区,其产业经济发展对农村的格局与风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图1 四类样本村庄分布图 图2 四类样本村庄分区域对比图

表2 各类型村庄占比的区域比较(%)

从与城市的地缘关系看,样本村庄中,近郊村67个,远郊村1215个,其中,历史保护型村庄所占比例分别为7.46%和 6.51%,差异不明显;传统风貌型村庄比例为61.20%和80.93%,远郊村高于近郊村19.73个百分点,表明远郊村在山水环境、产业类型等方面更为传统;民俗风情类村庄比例为14.93%和8.37%,近郊村的文化生活比远郊村更为丰富多彩;现代新建型类村庄比例为16.41%和4.19%,近郊村高于远郊村12.22个百分点,表明距离城市较近的村庄受到城市化影响更大,经济转型和空间变化更为明显。

图3 四类样本村庄分布图(远郊)图4 四类样本村庄分布图(近郊)

表3 近郊村和远郊村中各类型村庄占比的比较(%)

1部分市域报告中在村落与城市地缘关系上将样本村庄划分为近郊村和纯农村,有的为近郊村和远郊村,现为便于准确定性和分析,统一确定为近郊与远郊村。

图5 四类村庄近郊/远郊村分布对比图

2.历史保护型村庄

2.1 昔日桃源今犹在——江苏历史文化名村

江苏的历史文化名村是历史古迹最丰富,受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影响最少,保留着最多江苏地域特色传统乡村文化风貌的村庄。此次调查的283个村庄样本中,共有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明月湾(苏州)和礼社(无锡);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严家桥(无锡)和1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无锡鸿山西仓村。其中,明月湾村、严家桥村、礼舍村等均已经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编制了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图6 苏州明月湾村

2.2 吉光片羽话遗存——江苏乡村历史建筑与人类文化遗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江苏乡村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几经浩劫,屡遭毁损。这其中既有自然因素,如“黄河夺淮”事件不仅对苏北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也使大量历史文化遗存荡然无存[1];也有人为因素,如太平天国运动、抗日战争等对历史文化遗存的冲击。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迫切,限于对文化保护的认识不足,很多古老的村落建筑和格局被破坏。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

文化保护的意识提升,很多乡村历史遗存得以保护、修缮和重建。此次调查的样本村庄中有15个村庄的整体聚落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村庄选址未变,仍保留较为丰富集中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村庄虽尚未认定为各级历史文化名村进行整体保护,仍应对各类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保护修缮,对新建建筑的风貌进行合理的规划控制,以保留和维系其历史风貌。

图7 盐城尚庄镇郝荣村

图8 古泗州城遗址——淮河镇沿河行政村沿河村(七组)

3.传统风貌型村庄

3.1 青山绿水与我为邻——江苏乡村的自然环境风貌

3.1.1平原型村庄

江苏地势低平,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70%。此次调查的样本村庄中,平原型村庄占比65%。位于苏北平原的徐州地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大量种植杨树,成为村庄主要的

绿化树种和行道树。大树遮蔽下的场院门前,成为村民休憩、议事、聊天、娱乐的好场所,并由此形成了与水润氤氲的江南地区各异其趣的苏北平原村庄景致。

图9 绿杨荫蔽的徐州村庄

3.1.2水网型村庄

此次调查中,水网型村庄占比27%。该类村庄人们逐水而居,村庄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很多村落的命名亦体现了与水休戚与共的关系。如在以河网稠密、湖荡罗布著称的太湖平原地区,很多临河近湖的村庄以塘、泾、渎、浦、浜等命名,如无锡宜兴新庄镇澄渎村、苏州千灯镇方泾浜村等;里下河平原则多有以港、渡、湾、圩、桥等命名的村庄,如扬州江都泰安镇金湾村、淮安洪泽东双沟镇周桥村等。同为水网型村庄,烟波浩渺的太湖平原村庄与苏中湖荡纵横的里下河地区村庄的景观也呈现出鲜明的差别,而苏东沿海村庄则呈现出鲜明的滨海湿地景观风貌。

图10 芦荡荷影的苏中滨湖村庄

图11 枕河人家的苏南水乡村庄

图12 滨海平原滩涂湿地景观 3.1.3山地型村庄

尽管江苏是全国地势最低的省区,但在江苏西南部和北部地区,绵延着低山丘陵。调查的样本村庄中山地型村庄占11%,主要分布于苏南宁镇地区和苏北徐州、连云港、淮安地区。山地型村庄分布深受地形影响,一般在开阔的溪谷、平缓的坡麓、山间小盆地等耕地较为集中的地区布局,村庄规模相对较小,居住较为分散。群山环抱中的小山村,在落日余晖中,炊烟袅袅,如世外桃源。

图13 苏北山地村庄——连云港市花果山乡前云村 3.2 夏绿秋黄田园意境——江苏乡村的产业风貌

产业差异是城市和乡村最主要的特征差别之一。而各类种植业、养殖业与渔业生产不仅是农村居民生计的来源,因此而形成的夏绿秋黄的季相风貌和潮涌船帆的生产场景更为乡村景观平添了如诗般的田园意境,也由此成为乡村风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4 江苏乡村稻麦种植区的田园季相

图15 江苏渔村风貌

今天,独特的乡村风貌和特色农产品已经成为农村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游客。尤其是在大城市周边的近郊乡村和具有独特水乡风貌的里下河水乡村庄和海滨渔村,农家乐等新的乡村产业形式方兴未艾,成为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兴盛。而正因旅游型村庄以发展乡村旅游业为经济支柱,对于乡村传统风貌保护和村庄环境建设具有更高的积极性,形成了产业经济发展与环境品质提升的良性循环。

图16 产居合一的乡村新空间:苏州最美的乡村——钱家坞村的农家乐

4.民俗风情型村庄

乡村文化与风貌特色不仅体现为有形的建筑、环境、空间格局和各类生产生活物品,民俗、音乐、传统技艺以及各种语言文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乡村文化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中共有10%的样本村庄属民俗风情型,其中不仅发现各类传统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乡村还发展了如铜管乐、健身舞等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广泛参与度的富有现代色彩和生命力的“鲜活”的新乡村文化娱乐形式。而如溱潼会船等一批极具江苏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宜兴紫砂工艺等传统工艺正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资源得到开发和发展,形成了江苏乡村多彩的民俗风情。事实上,江苏的一些乡村梳理、挖掘和创新的各种乡村人文特色资源,已经成为这些村落重要的文化资源,为村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连云港赣榆县金山镇佃马场村立足徐福文化资源,以徐福文化为载体,形成了以茶文化、徐福文化、农家风情和农耕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景观;并利用山体缓坡谷地,山水茶林果田相结合的景观特征,发展乡村旅游业。

图17 徐福祠与徐福系列产品

5.现代新建型村庄

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也是城市化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也对传统乡村文化风貌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调查中,已不复旧貌的现代新建型村庄占样本总数的7.1%。2005年以来,由于全省土地集约利用政策的有力推行,在“三集中”政策的引导下,大量村办工业开始撤出村庄,向县城和镇区设立的各类开发区集中,与此同时随着村庄合并、拆迁安置量的增加,现代农民集中居住区也开始大量涌现。这类农民集中区的在空间特征上呈城市社区化,大都经过统一的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住区空间形态较为规则有序,建筑样式以新建的现代建筑为主,楼房比例较高,同时期的社区建筑风格相对统一,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较为齐全。但建筑缺乏地域特色。如南通如东县掘西村,以纺织业为主导产业,村民年人均收入12100元。2005年开始,掘西村按照“全面建设、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集聚小区,规划建设了农民公园、休闲广场、活动中线等相关公共设施,交通便利,呈现整洁的新农村风貌。目前已经有130户居民迁入集聚点居住。

图18 南通如东县掘西村空间布局与建筑风貌图

6.策略建议

6.1 加强历史文化名村的整体性保护

积极开展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扩大保护范围;加快制定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条例,切实加强对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建立健全历史文化资源信息档案和数据库,为科学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科学编制、严格实施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加快实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全覆盖,对历史文化名村的经济发展、规划建设、消防设施、土地管理和遗产的保存修复做出明确规定;在积极推动历史文化名村旅游发展时,协调好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村庄建设、经济发展的关系,防止“开发性破坏”。

6.2 加强乡村历史遗存的原真性保护

对于现存的乡村历史文化遗存和历史建筑,应严格按照文物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维修保养;对于已经毁损的重要古建筑,应在精心设计、充分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复建;注重收集、研究、整理和恢复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并为传统文化活动提供必需的公共空间载体。

6.3 加强传统风貌村庄的更新式保护

对于村落本身还有一定数量的物质文化遗存,可以通过保留和适当改造的方式,以旅游、休闲等功能来链接停滞的历史与现代生活之间的断层[3];对于历史遗产数量较少、传统建筑群已经遭到破坏,但村庄环境、街巷格局和生活生产气息仍然具有鲜明地方特征的村落,应采取延续村落“场所精神”的方式,在保留和尊重村落地形、树木绿化、社区交流中心的传统街巷格局、个别构筑物,如古井、古树等的基础上,按照现代生活生产的需要进行新的建设[4]。

6.4 加强村庄与周边环境的协同性保护

树立将村落与环境一体化保护、一体化营造的理念,理顺青山—绿水—村落的空间关系,保证村落与所依托的外部环境相协调,控制村落传统空间形态,维护村落山水格局和空间环境的完整性、原真性。汲取传统村落纳山理水的思想,对村落水系,绿色开敞空间进行整理,营造青山秀水融村落的田园意境。明确相互之间的功能映衬和互补关系,强调二者空间的协调和大山水生态环境格局的融合,维护古村与周边环境相互依存的地域文化和空间格局,延续其空间整体性和互补性。

6.5 加强乡村民俗风情的发展型保护

注重乡村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既要保护和扬弃传统的乡村文化与风俗民情,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更应顺应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尊重文化自然演替的规律,鼓励和引导新的乡村文化形式和新的乡村精神,使乡村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符合现代化

的生活方式和当代精神文化需求[5]。

6.6 加强现代新建型村庄的特色塑造与提升

对于已完全被城市包围,或将被纳入城市建成区的村落,应主动顺应城市化发展规律,注重村庄环境的整饬,完善设施配套和绿化建设,实行城乡一体化的规划和管理,并最终发展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2];对于未来仍将保持村庄性质的村落和新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应在分析其原有文化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的经济技术条件对其进行环境整治,使物质形态的建筑环境成为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的依托,同时使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丰富物质形态的建筑环境的内涵[6]。

参考文献:

[1] 周岚等.江苏城市文化的空间表达[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1.

[2] 叶步云等. 城市边缘区传统村落“主动式”城镇化复兴之路[J].规划师,2012(10):67-71.

[3] 吴迪华等.“链接”与“生长”——兼并过程中小城镇形态保护的两种方式[J].城市规划,2005(1):89-92.

[4] 王建波.江南运河古镇——塘栖古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历史街区调研[J].城市规划,2010, (3).

[5] 王瑾瑜,王云娜. 历史文化名村传统特色景观构成要素探析——以历史文化名村临沣寨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1):308-309.

[6] 杨豪中,张鸽娟. “改造式”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传承研究——以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为例[J].建筑学报,2011(4):31-34.

作者简介:崔曙平(1973-),男,博士,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发展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刘海音(1985- ),女,硕士,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市发展研究所规划师。

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随着万源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万源城市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深入,城市发展和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城市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然而在近几年的城市快速发展和建设中,城市特色面貌建设平庸无奇,千城一面,似曾相识,城市风貌特色不明显,缺乏个性,“特色危机”已成为现时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热门话题。 万源市委、市政府充分意识到特色风貌的遗失,直接关系到城市总体人居环境的提升。为全面落实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优化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和个性气场,提升城市内在品位和总体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务实创新、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围绕建设“山青、水秀、地干净、物整洁、人文明”的森林万源、生态万源、宜居万源目标,高标准开展城区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委托陕西中晟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制《万源市城市总体特色风貌规划》,构建以后河为轴心、新老城区功能配套一体的城市发展格局。 同时,城市特色风貌建设应严格坚持“五项”规划原则:一是把握整体、突出重点原则。首先要把握城市总体环境风貌、总体空间形态、廊轴系统、色彩体系、山体景观和滨水景观以及建筑风格的统一协调并在总体控制的原则下,突出重点,突出本次规划要解决

的主要问题,通过滨河景观的打造、外围山体景观的保护及营造,城市重要节点的强调来塑造城市的整体风貌特色。二是继承、尊重、展望原则。风貌特色规划不仅要继承和延续万源城市的历史脉络、风俗习惯、文化底蕴和地域特征外,而且更应强调万源山地城市的现实情况,尊重万源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水体景观,在继承、延续、创新的同时,还要展望未来,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有深度,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三是特色、文化、个性原则。每一个城市都得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万源城市的山、水、城、人等主要体现实体,是万源城市魅力的体现,加之文化、历史、风情等是万源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名片。四是生态优先、环境利用原则。万源城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城在山中、山在城中、人在山水中”是万源城市的鲜明写照。规划在保护城市整体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城市的山水资源,通过显山、露水、增绿、透脉、弘文、辟场、留廊等手段,打造山、水、城、绿相融的川陕魅力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五是系统规划、动态塑造、弹性实施原则。万源城市的风貌特色塑造必须通过系统的整体规划,由于城市建设在这方面欠帐较多,所以城市特色建设不可一蹴而就,只顾眼前利益,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和动态的过程,同时在实施中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保证规划的有效和顺利实施。

江苏文化2

三、江苏的文化组成 江苏文化由若干个区域文化所组成,各个区域文化的范围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吴文化吴文化以太湖小三山遗址等旧石器文化为源头,以“太伯奔吴”与当地土著荆蛮族相结合为契机,以春秋时建都姑苏的吴国为基本型制,以“吴侬软语”(吴方言)为语言文化的特征,以现今紧靠太湖的苏、锡、常地区为中心地带。 金陵文化或称之为“宁镇文化”。宁,指今南京市,古金陵邑置于今南京市清凉山;镇,指今镇江市,唐代时亦称为金陵,所以此处所说的“金陵”兼指今南京市和镇江市。金陵文化以北阴阳营文化(属新石器文化)、湖熟文化(属早期青铜文化)等为源头,以迤丽于长江南岸的宁镇山脉为地理背景,以三国时孙吴政权先建都京口(今镇江)后移都建业(今南京)为契机,以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相互并存乃至相互交融为语言文化的特征,以今南京、镇江为中心地带。 徐淮文化或称之为“楚汉文化”。徐淮文化以约六千年前的青莲岗文化、大墩子文化乃至更早的下草湾新人文化为源头,泛指存在于江苏徐州、淮阴、宿迁以及连云港、盐城的部分地区。徐淮文化是以项羽建立西楚王国和刘邦建立西汉帝国体现的巍巍雄风为标志的区域性文化。 霸王举鼎刘邦造型

江苏传统文化的特征 维扬文化《尚书·禹贡》有云:“淮海惟扬州。”惟,通“维”。庾信《哀江南赋》中写道:“淮海维扬,三千余里。”后截取二字以为名。明初曾置维扬府,后改为扬州府。维扬文化是以享有“淮左名都”之称的扬州及泰州(明代亦属于扬州府)为中心的区域文化。 苏东海洋文化江苏是—个重要的海洋省份,有一千多公里长的海岸线,拥有广阔的海洋资源。早在先秦时期,苏北平原南端的长江古沙咀由扬州向东延伸,经过二千多年向外伸展,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的海洋文化区。江苏传统的海洋文化区主要指南通、盐城、连云港的海岸区域,大致是苏东地区,因而称之为“苏东海洋文化区”。

关于加强城市风貌保护的实施意见

关于加强城市风貌保护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立市,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依法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着力保护和塑造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发展内涵和品位,深入推进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幸福XX 建设新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目标 到XX年,编制完成城市风貌保护规划,建立城市风貌保护名录。到XX年,城市风貌保护体制机制有效建立,城市空间格局、历史风貌、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护。 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城市风貌保护名录制度。 1.根据城市风貌保护内容,分门别类确定保护项目,建立保护名录,并结合需要及时调整。根据保护名录,同步建立城市风貌保护档案。建立城市风貌保护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保护项目的动态监测和管理。及时将城市风貌保护相关信息化成果纳入系统,提高管理的实效性。(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规划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环保局,各区市政府和国家级开发区、XX新区管委。标黑体字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开展城市风貌规划和设计。 2.加快编制XX市区和XX市、XX市城市风貌保护规划。(责任单位:市规划局、住房城乡建设局、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局、水利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环保局,各区市政府和国家级开发区、XX新区管委) 3.组织编制城市设计导则,开展城市总体设计,加强区段城市设计。重点区域要率先完成城市设计工作。(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 4.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风貌保护规划,组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保护范围、建设控制范围、风貌保护要素、保护实施方案等。(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利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5.划定城市绿线、蓝线、紫线,明确保护要求和控制指标。(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利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6.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并与环保部门生态保护红线、国土部门永久基本农田等相衔接,作为管控城市开发建设的边界。(责任单位:市规划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住房城乡建设局、水利局、林业局、海洋与渔业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7.划定海岸带范围及自然岸线保护范围,加大管控力度,确保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60%。(责任单位:市海洋与渔业局、国土资源局、规划局、环保局)

江苏文化特色教学提纲

江苏文化特色

精品资料 江苏文化主要由“吴文化”、“金陵文化”、“维扬文化”、“徐淮文化”、“海洋文化”等组成。 文学 西汉淮阴(今淮安)枚乘是汉大赋的开山祖师,被后人推崇为“文章领袖”。盛行于梁、陈间的宫体诗,追求声律上的和谐美与韵律上的回旋美,对唐代律诗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唐江都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韵律和谐婉转,被闻一多称为“顶峰上的顶峰”。南唐后主李煜词作极富感染力,后人尊之为“词圣”。长篇小说《水浒传》《西游记》都享誉世界。和它们并称四大古典名着的《三国演义》《红楼梦》,也与江苏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唐代的传奇、明代的话本和拟话本,受读者喜爱。江苏民间口述文学丰富性和艺术性在国内外享有盛誉。20世纪80年代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学三部集成(故事、谚语、歌谣)编纂,江苏省收录2亿多字资料。 美术 江苏绘画艺术以山水画、水印木刻版画和水彩水粉画见长,被称为“江苏三水”。东晋无锡顾恺之善画人物,尤善点睛,有“画绝”之称。王羲之书法艺术出神入化,后人尊为“书圣”。梁吴县张僧繇擅作壁画,成语“画龙点睛”就和他有关。唐苏州张旭运笔纵横捭阖,连绵回绕,气势夺人,世人尊之为“草圣”。晚唐苏州杨惠之创“塑壁”新技法,被称为“塑圣”。常熟黄公望、无锡倪瓒,和王蒙、吴镇并称元代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位居元四家之首,其《富春山居图》是纸本水墨的经典之作。据统计,清代中国知名画家约5800余人,江苏一省就有2700多人,几乎占有半壁江山。 音乐 江苏素有“二胡之乡”美誉,“江南丝竹”是最富代表性的民间音乐。古琴艺术在中国具有突出地位,先后形成常熟虞山琴派、扬州广陵琴派、南京金陵琴派等重要的地方性音乐流派。江苏流传至今的民歌有12800余首,有六合民歌《茉莉花》、二胡演奏曲《二泉映月》等,广为流传。历史上产生过大小曲种50余种,现尚存20余种,苏州评弹(苏州评话、苏州弹词)、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州清曲、徐州琴书、南京白局都是代表性曲种。 舞蹈 江苏民间舞蹈种类丰富,秧歌舞、花鼓舞、龙舞、狮舞、灯舞、傩舞、高跷等,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域特点,具有代表性的有70多个品种、1600多个舞蹈。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阅读附答案完整篇.doc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阅读附答案- 现 代文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村文化是传统文化生民的家园,是乡民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道德情感、社会心理、风俗习惯、是非标准、行为方式、理想追求等,表现为民俗民风、物质生活与行动章法等,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们,反映了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式等,是乡民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较之工业的高度发展,农业的缓慢发展常常给人以安全稳定的印象。相对于城市的狂躁、复杂与多变,乡村则有着更多诗意与温情,它承载着乡音、乡土、乡情以及古朴的生活、恒久的价值和传统。在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的大量消失并不意味着乡村文化的消亡,相反,乡村更加稀缺而珍贵,乡村依然是人们心灵的寓所。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乡村文化是与庙堂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乡村文化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人们的记忆中,乡村是安详稳定、恬淡自足的象征,故乡是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回归乡里、落叶归根是人们的选择和期望。在现代社会,乡村文化依然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许多城里人生活在都市却处处以乡村为归依,有所谓“乡土中国”的心态。 城镇化是“以城带镇”的发展模式,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

史过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病”日趋凸显,主要表现为空气等环境条件恶化、水资源紧缺、交通拥堵、优质教育资源紧缺、居住条件恶劣、就业融入困难等。其实城市病不仅如此,还包括更为严重的精神家园的迷失。城镇化使大量乡民突然进入现代生活,不仅造成诸多的不适应,而且使乡土文化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被喧嚣和紧张的城市气氛所代替,进城期望与生存状况的冲突、乡村记忆与城市体验的冲突造成身份认同的迷茫与困惑。在农民大量进城、农村土地被大片征用、第一产业从业比例迅速降低的现实境况下,如何建设他们的家园尤其是精神家园令人担忧。学者们认为,走出乡村文化生存困境的途径是重构乡村文化,即通过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以及在文化创新中凸显乡村文化个性;开展乡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提高乡村文化个体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系统综合治理;乡村文化建设也应该现代化,但不是简单机械的城市化。乡村文化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在现时代,尽管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长足发展,但乡村文化仍有其独立的价值体系和独特的社会意义、精神价值。维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使之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匹配,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相适应,是亟待深入研究的时代课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文化是与城市工业文化相对立的一种文化,是传统的乡村人们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义所在。 B.乡村文化是在农业生产与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能反映乡民的处事原则、人生理想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模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论文

美丽乡村建设论文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论文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国家的灵魂和软实力。一个民族丢失了自己的历史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不与时俱进,不随时代的进步继续新的创造,同样也会失去生命力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关系到我国亿万农民生存状况的重要举措,也关乎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将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乡村建设有机融合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所在,保护和传承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村落文化,有助于更好地培育和发展先进现代文化,有助于形成完整的、连续的文化脉络,为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注入力量。 引言 乡村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地,蕴含着丰富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村落融合了土生土长的乡土气息和积淀千年的人类文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但是,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乡村文化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消亡,尤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村落文化,其消亡的状况更让人痛心惋惜。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其目标是既让乡村居民享受到现代化物质文明,又能确保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这对于传统村落文化的生存与发展来讲,是契机也是更大的挑战。 1.关于美丽乡村建设 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

但又不是理念的简单复制,“美丽乡村”包含的是对整个“三农”发展的新起点、新高度、新平台的新期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农业生产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以多功能产业为支撑的农业生产才可使农村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机活力;农村,是人类文明社会的最初形态,优良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气质,以环境改善为契机的农村建设才可重新凝聚起新时代农民守护宜居乡村生活的愿望;农民,占我国总人口最大的比例,具有悠久历史的乡土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以耕读文化传家的农民在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的基础上才可开拓新境界,实现农耕文化的自我更新,融入现代化进程。 美丽乡村建设具体指通过乡村的综合环境整治、景观建设与改造、绿化美化建设,推进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以及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乡村的美丽不仅体现在物质环境的舒适,更体现在乡村居民精神文化的提升方面。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的乡风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坚守文化之魂才是美丽乡村成为最美的标杆和旗帜。美丽乡村的文化建设需要尊重乡村的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传统村落蕴含的文化遗产,除此之外更需要的是对文化的有效传承。 2.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传统村落是人类依据特定的自然、地理、气候等因素建立的适于人类生存的场所空间,它是先民们在农耕文明进程中因聚族而居的生产生活需要所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且相对稳定的社会单元。由于传统

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建设文化生态名城

塑造城市风貌特色,建设文化生态名城 杨清辉 摘要:在趋同化的城市发展背景下,以城市特色建设推动特色城市发展成为中小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突破口。在这一工作思路的指导下,我们对地域文化、生态资源特色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整合,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了《城市风貌特色专项规划》。然后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逐项实施特色建设工作,同时结合管理工作自身的职能,从多个环节予以规划控制和引导,从而为寻求城市的特色发展作出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特色发展;风貌特色规划;特色建设;规划管理 CONSTRUCTIONG THE CHARACTER OF CITY,THEN BUILDING A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CITY YANG Qinghui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similarly city developing,promotes the city develop character with city character construction is becoming the key of the small and medium city plan。Under the instruction of this work mentality,we excavated and packed up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ulture and ecology with the resources of region,then we organizatied and compiled the "City Style Characteristic Special Plan".According to the goal of this plan,we are implementing the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work seriatim,then giving guidances in our function unifies the supervisory work own function,All of these study are aim to promotes the city develop character.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Style characteristic plan Characteristic construction The plan manages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城市特色建设,在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以 “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为动力,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塑造城市风貌,为寻求城市的特色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 高起点编制规划,构筑城市发展框架。 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千城一面现象,我们从抓好规划的编制入手来弘扬地域文化、生态特色。2006年,我们邀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了《汉中市城市功能布局与风貌特色专项规划》(以下简称《风貌特色规划》)。该规划通过系统整合“汉、水、绿”这些一脉相承的特色资源,将汉中城市风貌特色高度概括为“汉之渊源、西北江南”,为建设充盈历史文化灵气和时代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科学的规划指导。 设计人员通过优化城市产业布局、整合城市景观结构,将城市风貌的基本骨架确定为“三轴、三环、六大特色风貌区”。其中,三个景观主轴线为:南北向以天汉大道为主体形成现代商业办公金融特色风貌轴;东西向以汉江为主体形成现代滨水特色风貌轴,以东关正街和西汉三遗址为主体形成历史文化特色风貌轴。在严格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形成三个风貌特色环路,即体

江苏地域文化网上作业

三、简答题 1、宿迁文化有哪些特征? 答:①闻名于世的“下草湾文化”使宿迁享有世界生物进化中心之一、人类起源中心之一的美誉。 ②名人文化及其文化发扬,如西楚霸王项羽、一代烈女虞姬、民族英雄杨泗洪、新四军师长彭雪枫、少年英雄韩余娟等,弘扬其历史业绩和精神品格,在社会经济活动、城市文明建设中地位重要,并发展为重要的地域人文精神。 ③民间传统文化异彩纷呈。 ④作为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要素构成之一的特殊文化形式——酒文化悠久醇厚。 ⑤文化产业较为发达。 ⑥自然生态、润朗灵动的湖河文化与新兴独特的经济形态,如“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意杨之乡”、“中国螃蟹之乡”等,展示出独特文化及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⑦宿城区、宿豫区使用中原官话方言;属县沭阳、泗阳、泗洪为江淮官话。 ⑧市树为杨树、槐树;市花为桂花、紫薇花。 2、南通文化有哪些特征? 答:南通历史悠久,底蕴颇具特色,其文化有“南风北韵”之誉。 ①以东夷文化为远源,以吴越文化为承续,南北融合,然吴文化居主导地位。 ②襟江负海的独特地缘,经济地理文化有边缘性和次海洋文化特征。 ③近代文明文化发达。 ④现代南通话属于江淮方言,又分为通泰片、南通片,但具有较浓厚的吴语色彩,是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过渡方言。 ⑤南通的市树为广玉兰,市花为菊花。 四、论述题 1、试述徐州文化的特征。 答:①以徐文化为远源。②兼容南北和中原文化精神。 ③地域文化核心为楚汉文化。 ④帝王政治文化突出,推动国家文化及江苏文化发展。 ⑤此外,饮食文化、交通文化、书艺民俗、人情道德,亦构成徐州文化的独特内容。 ⑥徐州除新沂沂河以东地区外,均为中原官话。 ⑦徐州市市树为银杏,市花为紫薇花。 2、试述盐城文化的特征。 答:①海盐文化是盐城的文化根脉和基础元素。 ②红色军事文化突出。 ③湿地水绿文化。 ④淮剧、杂技地方文化驰名。 ⑤盐城话属于北方方言中的江淮方言,按语言特点可分为3片:滨阜片,包括响水、滨海、阜宁3县和射阳县黄沙港以北地区;建盐片,包括盐城市区、建湖县、射阳县黄沙港以南和大丰市斗龙港以北地区;丰台片,包括东台市和大丰市的斗龙港以南地区。滨阜片、建盐片属淮扬长片,丰台片属通泰片。 ⑥盐城市树是合欢、水杉,市花是紫薇、石榴。 3、试述连云港文化的特征。 答:①连云港文化的古代远源为东夷文化,并深受北方齐鲁文化、西方楚汉文化、南方吴越文化的影响。②历史文化资源基础丰厚。 ③新兴海港城市的地域文化个性突出。 ④山海文化特色鲜明。 ⑤区域经济文化兼容包举。 ⑥连云港语言构成丰富,有江淮官话江淮方言海泗片(市区及灌云、灌南、东海局部)、中原官话徐州片(东海县大部)、胶辽官话青州片(赣榆县)等。 ⑦连云港市树为银杏。市花为玉兰花。

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研究

传统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研究 发表时间:2020-04-02T08:57:16.311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0年3期作者:王艳 [导读] 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个物质财富,理应该被大力传承个弘扬下去,但是现阶段这种状况却不容乐观,所谓乡村振兴就是要全面开展,是文化振兴的一种重要方式。 泰兴市分界镇成人教育中心校 225400 摘要: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个物质财富,理应该被大力传承个弘扬下去,但是现阶段这种状况却不容乐观,所谓乡村振兴就是要全面开展,是文化振兴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实际进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求相关人员应该加大力度帮助参与乡村振兴的人深刻理解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性,进而承担起自己的重要职责和促进乡村振兴。本文就针对如何借助传统文化来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进行了路径研究。 关键词:传统文化;乡村振兴;有效途径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和进步,导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非常不平衡,为了有效缓解这种现状,相关人员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要求要努力解决好“三农”问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主席曾亲自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要全力促进乡村发展,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传统文化作为国家的精华,对于促进乡村振兴有重要作用。 一、现阶段在乡村发展中利用传统文化的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乡村的发展也逐渐有了好转,不过此时却出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便是农村发展不均衡,其中一些农村具有独特的优势,他们利用国家扶贫政策等加快了自身发展速度,而另外一部分农村并不具备这些优势,甚至迫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进城打工,在乡村留下来的只剩下老弱病残,在这种情况下,农村自然得不到发展。由此可见,不仅城市与乡村之间具有差距,包括乡村与乡村之间也有差距大的。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人只知道一味地提高自己的经济水,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这种事态对文化的传承非常不利。多数人对于传统文化没有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与传统文化相比,现代文化更加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对于乡村振兴的推动力量更强,而传统文化比如农耕文明则会限制发展,导致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低,比如其中的一些传统建筑物就被无情地拆掉,传统工艺的弘扬由于人们农工繁重而被耽误,这导致越来越多不良的风气和生活形态都涌入到了农村中。 二、将传统文化有效运用于推动乡村振兴中的路径 (一)增强乡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 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是伴随着人们生活和劳动的脚步进行的,农耕时代的特殊文明授予了传统文化不一样的特色,这些文化有些被人们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而有些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在一定程度上说,正是这些文明才支撑着人们生活和发展。可是随着全球化,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一些人盲目从众,认为传统文化是腐败文化、是落后文化。种种否定的声音让多数人失去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虽然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许多传统手艺、传统建筑物以及传统民谣等都在走向灭亡。当乡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支撑之后,会慢慢迷失方向、失去发展特色和内涵。这就要求在振兴之时需要重视传统文化,大力宣传传统文化,让人们理解其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挥其推动作用。潜移默化让村民热爱传统文化,进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把传统文化作为基础来推动乡村特色经济的发展 要实现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传统文化振兴和传承下去的目的,仅仅靠形式主义和空喊口号是实现不了的,比如所选择振兴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得不到村民的认可,他们自然不会主动积极的传承下去,而应该根据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民之所相来选择内容,付诸行动,遵循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在乡村振兴中有效地利用传统文化之所以有难度,是因为负责人员和活动参与人员很难够同时兼顾,这就要求必须要有意识地处理好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实现在传统文化繁荣的同时发展经济,使得两者的促进作用充分展现出来。乡村振兴中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的本土文化,将自己乡村的特色展现给大众,吸引别人的眼球,进而为自己家长的特色传统文化打好牌子,最终走向一条特色的发展之路,使得乡村核心竞争力也不断提高,从本质上推动乡村振兴。 (三)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来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的发展具有动态性,随时都可以能因为多元化的文化而被影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出现大部分村民越来越利益化,每个人都暗藏私心,为了所谓的利益做出有损道德的事情,大大降低了乡村的风气。传统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是村民团结一心奉献于乡村振兴,同时告诉他们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这种约束和管理的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替代的。由此可见,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首先要提高村民的觉悟,不断改进他们的不良习惯,让他们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拥有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比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传统戏剧表演活动、举办传统民俗活动等。在一个只要采取正确的策略,让村民团结起来,正所谓:“团结就是力

浅谈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保护

浅谈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保护 关键词: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保护 在当今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许多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遭受人为破坏,让人痛心不已。科学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文化保护工程。众所周知,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能存活下来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与人文环境,让民众在真实的语境中真切领略到民族文化遗产的人文魅力。因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要从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中走出来,就必须充分做好其文化生态的保护工作,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新的环境里有继续生存的可能。 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所需要的文化生态,不单单是扶持几个传承人、设立几座博物馆。最好的保护方式在于把它活化,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让乡村有场景可以承载,维护文化传承的生态链,使之扎根在当地民众生活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与经济社会一起不断向前发展。由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构建活动平台,开展活态展示 古时,各类民俗活动极为盛行。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传统庙会被禁,民间艺术表演一度沉寂,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民间技艺濒于失传。现在,我们要保护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乡村文化活动竭力来挽救濒于失传的优秀传统乡村文化。只要不是封建迷信,只要不损害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这样的活动都应该得到允许和支持。在活动中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生动的活态保护手段。有关部门应多方面搭建活动平台,让其在活动中活态展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使得一些传统的民间节会活动得到恢复,并在新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95年首届中国武义温泉节,举办了大型民间艺术踩街活动,俞源、宣平抬阁、桐琴花轿、履坦马灯以及九龙戏水、鲤鱼跳龙门等优秀民间艺术进入广场表演,上街游行,让民众真切领略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人文魅力。这是一次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追忆和怀恋,让广大民众实实在在过了一把民俗文化表演之瘾,从而在客观上对历史传承的乡村民间艺术进行了一次温故知新的演练。武义县桃溪镇陶村,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注重本地民间文化遗产陶村草曲、浪街、舞龙灯、迎大蜡烛的保护和传承,结合本村文化资源特点,形成本村的特色文化活动。所以,该村的武义昆曲是省级非遗代表作项目。 2 发掘产业亮点,实行活态开发

漳州城市风貌特色调查问卷

漳州城市风貌特色调查问卷 敬爱的读者: 城市风貌特色反映一个城市的个性。城市色彩是一个城市语言和形象的体现。独特的城市风貌特色将给予居住于其中的人们愉悦的视觉享受。目前,漳州市城乡规划局正在制定漳州的城市建设总体风貌特色规划。作为漳州的市民,您对我们的城市风貌特色和城市色彩如何评价?您希望漳州的城市颜色是什么?您对漳州的城市色彩有什么期待?请拿起您手中的笔,和漳州市城乡规划局一起规划您心中的漳州城市风貌特色吧。 您的姓名联系电话 您的居住地点 __________区__________ 街道 (请如实填写,以便参加抽奖,请对以下确定选项在□中打“√”) 个人基本信息 ■您的年龄□30岁以下□30-50岁□50岁以上 ■您的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中专及高中□大专及以上 ■您是漳州本地人吗□是□不是 ■您从事的行业□商贸金融服务人员□教师科研人员□机关公务员□在校生□其他 ■您的居住地点 __________区__________街道 城市色彩相关问题 ■您最喜欢什么颜色__________ ■您记忆中漳州的自然山水哪种颜色印象最深□黄□兰□绿 ■您平时在城里最多见的是什么颜色□红□黄□兰□灰□白□其他 ■您对漳州城市的色彩感觉怎么样□较好□需要改善管理□无所谓 ■您觉得住宅楼最好是什么颜色□红□黄□灰□白□其他(可填两种以上) ■您觉得办公楼最好是什么颜色□红□黄□灰□白□其他(可填两种以上)

■您觉得商业店铺最好是什么颜色□红□黄□灰□白□其他(可填两种以上) ■您对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感觉怎么样□较好,很现代□不舒适□无所谓■您认为漳州需要城市主色调吗□需要□不需要 ■您认为什么颜色的建筑主色调最适合漳州□红□黄□灰□白□其他■您认为中国哪些城市的色彩有特色(可填两处以上) ■您认为国外哪些城市的色彩有特色(可填两处以上) 城市风貌特色相关问题 ■您觉得漳州什么地方最体现城市形象特色需要保护宣传(可填两种以上) □历史街区□城市新区□地方文化□雕塑小品□文物古迹□自然山水 ■您了解传统闽南建筑的风貌特点吗□基本了解□略知一二□不了解 ■您觉得漳州最具代表性的老建筑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填两处以上) ■您觉得漳州最具代表性的新建筑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填两处以上) ■您觉得漳州什么地方最影响城市形象特色需要改造治理____________________ ■您觉得漳州目前城市建设开发强度怎么样 □强度过高,需要增加绿化和广场□强度不够,需要增加高层和立交□说不清楚 请您用一句话概括体现漳州未来城市特色 可登陆漳州新闻网(https://www.360docs.net/doc/ff15110414.html,/)参与调查。 奖项设置 本次问卷调查活动参与读者幸运奖为:一等奖(2000元)1名,二等奖(1000元)2名,三等奖(500元)3名,纪念奖(100元)30名,总计奖项费用8500元。新闻网设置奖项为幸运奖20名,奖金100元。总计奖金

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

乡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关系到广大乡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也关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为避免盲目追求速度以及经济效益所造成的乡村建设性破坏,以乡土文化与传统村落环境的共生性发展关系为切入点,探索乡土文化在当代乡村建设中所承载的重要文化价值。其具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凸显地域文化特色,提升生产、生活环境质量,推動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作用。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土文化;文化保护;文化传承 1 美丽乡村建设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带来重大机遇 1.1 美丽乡村建设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重要契机 为了打造一个“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中央和地方都将文化传承纳入到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中,并作了详细部署。一些古村落、古建筑得到了及时的保护与修缮,不少民俗也得以复苏,重新迸发活力,农村的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都得到了较好的维护,实现了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传承了乡土中国的文化血脉。 1.2 美丽乡村建设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在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无论是传承活动的开展、传承人的培养、传承者生活条件的改善,还是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古村落、古建筑等有形文化遗产的维护和修缮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作支撑或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保障。美丽乡村建设最基本、最首要的任务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村全面进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从这个意义上讲,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1.3美丽乡村建设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空间 美丽乡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在农村地区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实践。建设美丽乡村,就是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通过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舒适的生态人居、发达的生态经济和繁荣的生态文化,建设天蓝、地绿、水净和安居、乐业、增收的美好家园,实现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1] 2.1 现代化进程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与消解 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乡村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但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也会随着时代发展、经济增长而不断变化自己的存在形式,发生变

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

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 (2014年6月27日青岛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 过) 颁布时间 :2014-09-26 实施时间 : 2014-11-01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风貌保护,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城市风貌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法律、法规对城市风貌保护中涉及的文物、古树名木、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海岛等的保护另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 第三条 城市风貌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严格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 第四条 市、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城市风貌保护工作,将城市风貌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所需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第五条 市、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定期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城市风貌保护状况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布。 第六条 市、县级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风貌保护工作。 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风貌保护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 鼓励组织和个人以捐助、志愿服务或者提出意见、建议等方式,参与、监督城市风貌保护。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公开城市风貌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组织、个人参与和监督城市风貌保护提供便利。 第二章 保护内容

第八条 城市风貌的保护内容为体现本市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具有生态、景观或者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的自然风貌和人文风貌,主要包括:(一)由海岸线、海湾、海岛、海滩、礁石、岬角以及山体、河流、湖泊、丘陵地形、湿地、植被等构成的自然风貌; (二)反映本市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区、街区、镇、村和建筑物、构筑物、街道、院落、名胜古迹等人文风貌。 第九条 本市建立城市风貌保护名录,根据本条例第八条所列内容,确定城市风貌保护项目。 经批准公布的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建筑等应当纳入城市风貌保护名录。 第十条 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名录的编制和调整,由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区(市)人民政府研究提出,经专家评审、向社会公示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名录的编制和调整,应当征求市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的意见。 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风貌特色,参照前款规定的程序,编制本地风貌保护名录,向社会公布。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将具有保护价值的项目列入保护名录的建议。 第十一条 市、区(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建立城市风貌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对城市风貌保护内容、保护项目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 城乡规划、文物、海洋与渔业、林业、水利、城乡建设、城市园林、国土资源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城市风貌保护项目的详细测绘、信息记录和档案数据保存、更新等工作。 第三章 保护规划 第十二条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区(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城市风貌保护规划,确定城市风貌分区控制体系和控制措施。 县级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编制本地城市风貌保护规划。

具有江苏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调查

关于具有江苏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调查报 告 实践参加者:庄艳雯 实践主题:关于具有江苏特点的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调查报告 地点:家中常州图书馆篦箕巷 时间:2010年8月3日——8月10日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活动内容:江苏区域文化研究在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江苏建设成为与经济 发展相适应的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后有了长足的进展。鉴于这种现状,通过查 阅书籍,利用网络资料,深入民间挖掘具有江苏特点的区域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了解源远流长的江苏文化唤起人们对地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 一.背景资料——认识江苏 江苏位于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东海之滨,北接山东,西连安徽、河南,东 南与上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介于东经116°18′-1 21°57′,北纬30°45′-35°20′之间。得名于清朝江宁府和苏州府二府之首字。是 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总面积10.26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 11%,连绵近1000千米的海岸线拥抱着约980万亩的黄金滩涂。境内平原辽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江河湖泊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洪泽湖在此 横卧,历史上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江苏的简称“苏”的繁体字原本就是此意。 古徐国经过了夏、商、周三代,历时千余年,徐国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徐文化,形成了淳朴的徐国民风。光辉的徐国历史和灿烂的徐文化似晶莹的宝石,永远 放射出不朽的光芒。淮河流域的徐国史和长江流域的吴国史,共同组成了江苏 地区的上古史,徐文化、吴文化和徐吴过渡地带的文化,共同组成了江苏地区 的古文化。这里是中国吴文化和汉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数十万年前南京一带就 已经是人类聚居之地。6000多年前,南京和太湖附近以及徐州和洪泽湖附近就已经出现了原始村落,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3000多年前,江苏青铜器的冶 炼和锻造,已达到很高的技术水平。公元3-6世纪,南京成为中国南经济文化 中心。公元7-10世纪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有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 的说法,扬州成为南北交往要冲的城市。公元14-17世纪中叶以后,与浙江, 上海接壤的苏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都会和文化中心,苏州、松江(今上海)和南京等地,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19世纪末叶,缫丝、纺织、面粉、采煤等近代工业,在无锡、南通、苏州、常州、徐州等地陆续兴起,苏 州的丝织业,更是享有世界盛誉。此后,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一直名 列前茅。

2018浅析乡村振兴战略之意义

2018浅析乡村振兴战略之意义乡村振兴战略之意义在于什么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篇2018浅析乡村振兴战略之意义,有需要的小伙伴赶紧来参考一下吧。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说是将“三农”问题再次提升等级,上升到国家党政战略层次,结合当下全国各地热火朝天的脱贫攻坚大会战,不难看出振兴农村将是今后我国战略决策的中心任务之一,也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目标最关键的一场攻坚战。 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取得重大突破都与农村变革有息息相关的内在原因。从武装割据时期的“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的“农村包围城市”,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到改革开放时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一次农村变革都能释放巨大能量,直接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突破。而其中缘由就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核心结构是农业文明,任何一个朝代只有解决好农村问题才能建立盛世发展文明。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能很好地解决农村问题。 聚焦当下,中国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未曾达到的高度,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

文明的核心结构不断吸纳时代元素,正在重构新的中华文明,这迫使我们必须再一次推进农村改革,使之适应时代变化,继续释放内在动力,推动全面小康的历史目标。所以,我们看到近几年围绕如何提高土地效益而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体经济、美丽乡村等政策,就是我们党推进农村改革,建设新农村的集中体现。 而做好农村改革工作,我们还需要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深入思考,克服基础设施落后、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客观困难,解决农民自身能力不足、发展思维欠缺等主观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履行职权职责,用好手中的权力,推进“组组通”公路、网络信息宽带、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等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农村发展的基础平台;还要加大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和产业建设,要以城镇产业带为中心,带动乡镇产业化,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流向中小城市,留住农民工在乡就业创业,解决空心村等问题;同时还要提倡好的民风民俗,严厉打击“黄赌毒”等歪风邪气,公共建设新型农村风貌。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振兴乡村建设,我们国家就有了稳定之基,才能更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才能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调查与思考 按照中共昭通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协助做好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的通知》(**〔**〕5号)文件要求,根据县委安排,由县委政策研究室牵头,县文体局、县民宗局抽调专人配合,认真对全县农村传统文化进行了细致的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传统文化遗存背景 **县现行行政区划共辖10镇5乡,其中民族乡5个,是全市民族乡最多的县。全县共133个村民委员会,其中28个民族村,4个城镇社区,2921个村民组。其中474个民族聚居村寨,国土面积2804平方公里。**年年末统计总人口569610人,少数民族人口76051万,占 13.4 %,其中苗族50810人,彝族 24194 人,回族 153人。 二、农村传统文化概况 我县非物质文化为主体的农村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省级公布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就有苗族芦笙舞传承人杨永松(2010年亡故),苗族腊染艺人朱开秀,竹雕工艺传承人国定聪,彝族酒礼歌传承人王学成等4名,《彝族酒礼歌》进入**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名录,与盐津、镇雄联合申报的《端公戏》亦为省级名录。 县域内主要居住的少数民族以苗族和彝族为主,共他民族零星居住,苗族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县境内苗语分为川滇黔次方言滇东北次方言两种,苗族古歌和芦笙舞是苗族人民记载从远古以来历史文化的载体,加以可以即景抒情,自由传唱的飞歌,一个民族的文化便得以在歌声中表现出来;顺着古歌所记载的线索,乌蒙山区名山大川,人文历史、婚嫁习俗,祭祀场所,迁徙路线等都可以得以考证。 苗族传统花山节、七月半、中秋节是展现民族文化的节日。 操川滇黔次方言苗族地区的跳坛祭祀和滇东北次方言地区自然与祖宗集体崇拜的山林 祭祀民族文化较为丰厚,有待进一步发掘。 **彝族是最古老的世居民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东部方言,威宁、芒布次方言区,彝族有自已古老的文字,现濒临失传,我县彝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如祭祀舞蹈《灵桶舞》、也称铃铛舞。用肢体语言表现了古人类学习狩猎、农耕、战争、祭亡灵等社会活动场景。彝族文化内涵丰富,传统歌舞有“酒礼歌”、“小鸟飞”、“撒麻舞”以及对歌、故事歌等,彝语地名遍布全县,这些地名诠释着**古代民族迁徒,发展和变迁的历史。其中古彝文记载的夜郎国地名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