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江苏乡村文化与风貌特色保护提升策略研究
南京市江宁区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现状及措施
南京市江宁区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现状及措施【摘要】南京市江宁区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重要举措。
本文从现状分析、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施情况、面临的挑战、解决措施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目前,该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规划不着实、资源整合不到位等问题。
面临土地利用不合理、农民意识转变困难等挑战。
为了解决问题,应加强规划管理,完善政策扶持,提升农民参与度等方面进行措施。
同时,未来发展方向应注重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发展等。
南京市江宁区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护乡村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过程中应引入生态、可持续发展等理念,持续推动乡村振兴的建议有望为该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南京市江宁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现状分析、实施情况、挑战、解决措施、未来发展方向、重要性、理念引入、乡村振兴、建议。
1. 引言1.1 南京市江宁区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现状及措施南京市江宁区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具备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优势。
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和应对。
现状分析:南京市江宁区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
部分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落后,农民收入不高,居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实施情况:在推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方面,江宁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优化土地资源利用、支持农业产业发展、改善农村环境等。
也积极引导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
面临的挑战:当前,南京市江宁区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农村人口外流、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亟待解决。
解决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江宁区可以加大对乡村建设的投入,加强政策扶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农民收入。
未来发展方向:未来,南京市江宁区全域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应注重生态优先、产业支撑、文化传承、区域协调等方面,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大成就。
乡村景观风貌保护与建设的思考及策略探讨
0931.乡村景观风貌保护与建设的思考及策略探讨赵青宇【摘要】:传统的乡村风貌就是一种景观,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目前乡村景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逐步同质化以及垃圾污水无法及时处理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本文认为乡村景观应该区别与城市景观的建设模式,强调“以保护梳理为主,生态建设为辅”,即强调自然、生态、人文的保护,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开发建设,注重建立起乡村内部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系统,减少污染与垃圾排放,营造自然生态、乡味浓郁的景观。
【关键字】:乡村景观生态保护基础建设1、引言乡村是城市外围的绿色过渡带,是城市与大自然之间过渡、维系的纽带。
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乡村风貌的塑造应该是“以保护梳理为主,生态基础建设为铺”。
然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雷同的现象日趋明显,一种的乡村巨变正蠢蠢欲动:建筑外型统一化,布局格式化、道路,河塘沟渠硬质化以及生活垃圾污水随意倾倒等等严重影响到乡村景观,使得原有的乡村气息以及传统的乡村文化正日趋受到威胁。
本文在总结国内乡村保护与建设的实践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经验,提出针对中国乡村保护建设实践的相关策略思考。
2、乡村保护与建设的矛盾中国乡村景观风貌需要保护,也需要加大建设与投入的力度,然而在城市化进程的巨大影响力下乡村景观风貌在保护与建设上存在着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表现为土地整理与自然保护、集中居住与传统聚落景观、商业开发与乡村生态景观塑造、人口分散与污水垃圾集中处理、留守人口老龄化与传统文化继承五大方面。
2.1土地整理与自然保护在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产生了更先进的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耕作制度,从而直接影响农业景观形态。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整理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大量零星闲散废弃的土地,如田埂沟渠、荒山、荒地、荒滩得到了整理开发,零星散落的村落也在不断的合并消失。
一方面提高了土地的有效利用,农业景观格局与尺度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相对原始的生物群落也在慢慢的被人工开发,推到重建的开发模式,使得乡村中人工化、现代化的痕迹越来越重。
苏州水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苏州石湖渔家村新郭老街景观设计为例
苏州是鱼米之乡、江南水乡,但该地的水文化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苏州的文化记忆与苏州古城都有着命脉相依、生息相融的关系。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对苏州渔家村一带的古代民居和人文资源的冲击和破坏越来越大。
江南区域旅游开发起步比较晚,其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较为不足,苏州石湖渔家村在苏州区域有着非常浓厚的历史文化,根据其自身优秀的水乡特色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有利于保护当地文化,使其不被时代的洪流埋没并弘扬于世人。
1苏州水乡特色文化建设的意义在苏州石湖渔家村项目设计的过程中,笔者深刻了解了渔家村在苏州的重要性,将苏州的水乡特色作为苏州的文化名片并融入民居、村落、水乡、吴越遗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现行性资料与实际风俗资源进行研究。
渔家村具有丰富的文化蕴藏和历史信息,是我国千百年来文化、历史、社会和民俗等多方面的浓缩,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充分了解中国水乡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重现苏州水乡历史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到古代人的生活,以苏州石湖渔家村为例,阐述当地水、建筑、经济的发展,以探索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1]。
在探寻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要素、人居要素与文化要素建立联系,并系统性分析苏州水乡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无论是地域、人居、文化还是点状、线性、面域都是很重要的考察纬度[2]。
例如,渔家村项目主要是形成“一轴三片”的格局,即新郭老街传统文化轴,包括田园风光片区、传统文化片区、新生文化园片区,南部的田园风光片区将是一片与石湖配套相连的旅游休闲区,中部的传统文化片区将复原新郭老街,北部的新生文化园片区将成为和沧浪新城配合的总部基地、文化创意基地。
这只是实地考察的一部分内容,整个的区域环境、物质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都属于实地考察范围[3]。
2苏州水乡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策略2.1街巷布局与空间节奏序列苏州石湖渔家村———新郭老街的街巷布局主要有两种形式。
第一,传统商业街典型街巷布局形式的归纳。
新郭老街街巷布局从传统老街的经典模式出发依水而建,形成南北东西两条主街,依托主街及建筑的退让关系形成巷、弄等次一级步行道路系统,从而保证街巷布局充分体现传统老街的布局肌理,确保新郭老街街巷空间的纯正性。
针对城市风貌特色问题的策略
针对城市风貌特色问题的策略
针对城市风貌特色问题的策略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其独特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
这可以包括修复古建筑、保护传统街区、建立历史遗址公园等。
2. 强调城市规划和设计:城市规划和设计应该注重保持和弘扬城市的特色风貌。
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建筑风格等因素,避免过度商业化和同质化的发展。
3. 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支撑。
政府可以提供支持和鼓励,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例如设立艺术区、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以增加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
4. 加强环境保护和绿化建设: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绿化水平对风貌特色有着重要影响。
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减少污染排放,提高空气质量;同时加强绿化建设,增加绿地面积,打造宜居环境。
5. 引导市民参与和意识提升:市民的参与和意识提升对于保护城市风貌特色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社区参与等方式,引导市民关注和重视城市风貌特色问题,并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实施乡土文化保护提升农村环境的有效性研究
实施乡土文化保护提升农村环境的有效性研究乡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特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表现,对当地的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土文化面临渐渐被遗忘和忽视的风险,尤其在农村地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碰撞,使得乡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变得愈发重要。
实施乡土文化保护,不仅可以提升农村环境的美学价值,还能增强当地居民的归属感和社区凝聚力,从而促进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对乡土文化的深入挖掘能够使农村环境焕发新的活力。
乡土文化的元素,如传统建筑、田园风光、民俗活动、地方特色等,均为塑造地方特色与吸引旅游资源的要素。
围绕乡土文化开展生态环境整治、公共设施建设和景观提升,可以让文化元素融入生活之中,形成独特的文化依托,从而强化环境与文化的共生关系。
通过对村庄布局、绿化植被以及民俗文化设施等进行系统性规划,不仅可以提升环境景观,还能丰富居民的生活品质。
在实施乡土文化保护政策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策略值得注意。
首先,要建立健全地方文化资料库,收集、整理和保存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资料,包括历史文献、图片、口述故事等。
这些资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据,还可以作为今后旅游开发与文化活动的基础。
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数字化乡土文化资料,让更多人能够方便地接触和了解地方文化,吸引年轻人参与。
其次,成立乡土文化保护协会或团队,鼓励当地居民共同参与文化保护与提升工作。
这个协会不仅可以组织相关的文体活动,还能开展文化宣传、社区教育和志愿服务,增强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和自豪感。
这种自下而上的组织能够拉近居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使得乡土文化真正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提升农村环境方面,有必要结合乡土文化进行生态建设。
例如,传统农业活动可以与现代环保理念结合,通过有机种植、循环经济等方式,不仅保持了乡土风貌,也实现了农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农田景观设计、生态步道建设等,都能在保留传统农业形态和景观的同时,为游客提供良好的体验空间。
新农村景观的乡土特色表达策略研究
NONG YE YAN JIU
新农村景观的乡土特色表达策略研究
史 健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江苏 南京 210019) 摘 要:城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新农村的建设。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让农民享受现代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但是,在目前的新农 村建设中,出现了农村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景观格局错乱、无规划建设、盲目招商引资以及不注重农村内在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基于此,本文就 新农村景观方面的乡土特色表达进行深入探索,提出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表达乡土特色气息的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景观;乡土特色
总之,在乡村景观建设中,有效地 表达村落内涵和村落乡土特色,对于新 农村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任朋朋,张丹华,侯爱敏,等 . 国外村庄
规划中的文化要素处理及启示 [J]. 小城镇 建设,2011 (11):100-104. [2] 周静敏,惠丝思,薛思雯,等 . 文化风景 的活力蔓延——日本新农村建设的振兴潮 流 [J]. 建筑学报,2011(4):46-51. [3] 杨红芳,张高源 . 村庄地域特色解析及规 划保护——以浙江永康为例 [J]. 城乡建设, 2011(4):24-26.
(一)生产性景观 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升农民的生产 生活水平依旧是第一要素。所以,笔者 提议进行生产线景观建设。在这种景观 模式建设中,可以要求农民合理划分种 植区域,如有 0.20 hm2 耕地,则 667 m2 种棉花、667 m2 种玉米、667 m2 种水稻。 针对此,地方乡政府可以对农民进行产 地提议,根据调查,建议哪一块地、哪 个季节种植哪种农产品比较好。这样就 会使得农村的区域规划一目了然,生产 状况也能一眼看到。不仅形成了良好的 景观效果,对于乡土特色的表达也有一 定的好处。 (二)田园景观建设 参考国外的一些著名村庄不难发现, 这些村庄都存在一个普遍特征:拥有地 方特色产品,并且是绿色产品。打造乡 村特色品牌产品,不仅能够提高乡村的 知名度,还能因为品牌效应提高农民的 经济收入。对此,笔者建议乡村加大力 度开发地方特色产品,提高乡村农产品 知名度,确保地方特色推广,这样不仅 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还带动了景观建 设。此外,还可以将乡村特色旅游与品 牌产品相结合,一些乡村地区的果园可 以进行田园式建设,设立入园站点,游 客入园购票,所有绿色产品现摘现卖 [3]。 (三)保护型建设 目前,一些乡村为了地区经济的快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风貌与乡土文化保护策略
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风貌与乡土文化保护策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农村建设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更是要在保护农村风貌和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需要制定相应的农村风貌保护和乡土文化传承的策略。
一、关于农村风貌的保护农村风貌是农村独有的景观,它是农村文化和历史的结晶。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对农村风貌的认识,了解其价值和意义,并意识到保护农村风貌的重要性。
其次,农村风貌保护应该遵循历史文化保护原则,以保护为主,适度修缮。
我们可以通过修缮古建筑、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路网,保留农村的历史文化遗址和原始景观,使农村展示出浓厚的历史和地域特色。
二、发展农村旅游农村旅游是保护农村风貌和发展乡土文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发展农家乐、农业观光、生态旅游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农村,体验农村的风土人情和乡土文化。
同时,农村旅游也可以为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加强传统手工艺保护乡土文化是农村的瑰宝,其中传统手工艺更是具有独特的魅力。
我们应该加强对传统手工艺的保护,通过成立培训机构,进行技艺传承,培养更多的手工艺人才。
此外,政府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乡土文化。
四、推广乡村文化活动为了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我们需要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包括传统节日的庆祝、乡村戏曲的表演、传统手工制作的展示等。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乡土文化,也可以增加村民的文化自豪感,促进乡村的发展。
五、加强乡土文化研究乡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加强对乡土文化的研究和挖掘。
只有深入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加大对乡土文化研究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乡土文化研究的专家和学者,推动乡土文化的发展。
六、开展乡村广播与电视节目为了普及和弘扬农村的乡土文化,我们可以通过乡村广播与电视节目的开展来传递和展示乡村的风情和文化。
乡村风貌管控措施
乡村风貌管控措施
乡村风貌管控是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一些管控乡村风貌的措施:
1. 制定规划:政府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规划,明确乡村的发展方向和风貌要求,引导乡村建设和发展。
2. 加强建设管理:严格控制乡村建设项目的审批,确保建设项目符合乡村规划和风貌要求。
加强对建设过程的监督,防止违规建设和破坏乡村风貌。
3.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对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古建筑、古村落、传统文化等。
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加大保护力度。
4. 加强环境保护:加强对乡村自然环境的保护,包括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
加强环境监管,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5. 提升乡村形象:加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乡村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
加强乡村环境卫生整治,提升乡村整体形象。
6. 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乡村风貌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和文化自信。
鼓励村民积极参与乡村风貌保护工作。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管控乡村风貌,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提升乡村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延续里下河水乡地貌特征的新乡村聚落—以盐城穆沟村新型社区为例
316城市 环境 设计 学术 143 | 06 | 2023摘要:本文基于2018年江苏省启动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以江苏盐城穆沟新村设计实践为例,探索里下河地区水乡新聚落文脉、地脉传承的设计方法,展开对水乡地貌和聚落形态之间相互关联和影响的探讨,打破乡村新民居常见的机械化的行列式布局。
研究从地景、聚落、风貌三个尺度逐步展开,从“水-田-村”相生的湖荡地貌特征、水网组团状的聚落肌理、水乡民居的风貌特征三个角度对穆沟老村的地貌和风貌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于新村的建设。
新村的设计实践是谨慎介入自然的改造,通过最少的改变,最大限度地保护原始地貌,实现对水文地理环境的尊重、村庄地域性特征的表达、村民归属感的传递、当地生活习惯的延续,为水乡地区广大农村新乡村聚落的建设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
Abstract: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roject that Jiangsu Province launched in 2020. It uses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in Mugou Village, Yancheng City, as an example, explores the design method of the new village inheriting the culture and leylines of the Lixiahe Area, and discusses the correlation and influence between the waterside village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settlement form, abandoning the mechanical layout of the general rural resettlement. The research proceeds with three scales: the landscape, settlement texture, and village features. It then analyzes the geo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village features from the lakesid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the "water-field-village," the settlements cluster in the water network in the Lixiahe Area, and the village features along the water's edge that are used in the new village's construction.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takes careful steps to modify nature while minimizing change and maximiz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original geographical features, realizing respect for the original hydr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long the lake texture, expressing the village'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ransmitting the villagers' sense of belonging, and continuing local living customs, which has made a significant effort at the design practice of a vast rural new residence in the waterside village area.关键词:穆沟新居;水乡聚落;新型农村社区;设计实践Keywords: Mugou new residence, waterside village, new rural community, design practice 方茗周凌*胡任元李晓云FANG MingZHOU Ling*HU RenyuanLI Xiaoyun 文章编号: 1672-9080(2023)10-0316-05DOI : 10.19974/ 21-1508/T U.2023.10.0316 中图分类号:TU 241.4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 2023-02-06修回日期: 2023-08-03The New Rural Settlement that Continu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side Village Geographical Features of Lixiahe Area—A Case Study of Yancheng Mugou New Rural Community延续里下河水乡地貌特征的新乡村聚落―以盐城穆沟村新型社区为例1 里下河湖荡水乡——“水-田-村”相生的聚落形态里下河平原为江苏省沿海江滩湖洼平原内的一片凹陷洼地,其北至苏北灌溉总渠,南至通扬运河,东抵串场河,西侧以里运河为界[1],涉及扬州、泰州、南通、淮安、盐城五座城市。
浅析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对策
浅析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对策摘要:本文以江苏省镇江市丁岗镇葛村为例,结合现状,研究探讨葛村今后的保护和发展的对策措施,为其他类似的古村落提供借鉴。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发展对策Abstract: this paper DingGang zhenjiang in jiangsu province town ge village as an example,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study ge village the futur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other similar ancient village to provide reference.Keywords: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国是个有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史的国家,遗留下的古村落承载着区域性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民俗风情,是宝贵的物质及文化遗产。
随着我国快速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古村落大拆大建或因过度开发而忽略保护,对传统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古村落的农民外出打工造成“空巢现象”,古村风貌逐渐在消失。
及时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合理开发,可促使古村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且良性的发展。
本文以江苏省镇江市丁岗镇葛村为例,结合现状,研究探讨葛村今后的保护和发展的对策措施,为其他类似的古村落提供借鉴。
1 葛村概况及其特色1.1 葛村概况图1:葛村影像图图片来源:Google葛村地处江苏省镇江市镇江新区丁岗镇,古属于丹徒,村域面积约为2.8平方公里,人口2100余人。
1955年在葛村癞鼋墩和文昌阁考古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骨架、石器、陶器等142件珍贵文物,显示该地区已有6000余年历史,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葛村是行政村,下辖4个自然村,包括东葛村、西葛村、魏家墩、沟头严家。
规划方案中的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保护研究
规划方案中的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保护研究引言: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
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特色,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规划中,如何保护和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并通过规划手段塑造城市的风貌,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城市风貌的定义与特点城市风貌是指城市在建筑、街道、绿地、水系等方面所呈现出的整体特色和氛围。
城市风貌包含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等多个方面的元素,是城市独特的外在表现形式。
城市风貌的特点有多样性、连续性和变化性。
多样性指的是不同城市之间、同一城市不同区域之间风貌的差异性;连续性指的是城市风貌的传承性和延续性;变化性指的是城市风貌的动态性和发展性。
二、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城市风貌是历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历史文化是城市风貌的内在源泉。
城市风貌的保护需要依靠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而历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需要通过城市风貌的呈现和展示来得以实现。
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还体现在城市规划中。
在制定城市规划方案时,需要考虑城市风貌的保护和传承,通过合理布局和设计,使城市的历史文化得以体现和保护。
同时,城市规划也可以通过塑造城市的风貌,提升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吸引力。
三、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保护的挑战与对策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保护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传统的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面临着被破坏和遗忘的风险;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压力和人口增长导致城市扩张和更新,如何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成为一个难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文化导向,使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
其次,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通过合理的保护手段和技术手段,使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展示。
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研究作者:周蕊来源:《新西部》2024年第06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民族凝聚人心、汇聚共识的重要精神源泉,也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
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点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基础。
“两创”赋能乡村振兴,要深刻理解其政治、经济、人文价值,坚守以人为本、党的领导、系统思维的实践原则,通过增强文化认同、保护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激发数字文化活力等实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发展的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1]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底色和根基,加强对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的研究和阐释,挖掘其内涵和精髓,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文化支撑和思想资源,促进乡村跨越式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一)政治价值:促进乡村治理稳定有序“两创”为乡村治理提供深刻的价值观念和柔性的管理方法,是乡村治理的重要精神支撑。
“天人合一”“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的生态理念可与农业绿色生产、乡村建设相结合,促进乡村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亲仁善邻”的社会人情能够激活邻里道德认同感与集体归属感,实现聚合人心、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美好共识。
“士大夫居乡者为绅”的乡贤文化在调解乡民矛盾、风习教化、维持社会平衡等方面展现出重要作用,新时代推进乡贤文化和乡村治理有机联合,以乡土乡情为纽带有效促进公序良俗的生成,夯实乡村治理的安稳基石。
(二)经济价值: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转型乡村振兴首要是产业振兴,“两创”为乡村产业现代化转型筑牢底盘。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独特的精神标识,更是乡村产业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数字技术解码重构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乡村振兴智慧滋养和技术保障。
借助农耕文化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因地制宜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各类园区和基地建设,打造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园区,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有利于带动当地乡村产业发展。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我国至2020年,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的特色小镇。
培育特色小镇要坚持突出“特色”二字,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提供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建设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这篇文章张鸿雁教授通过对浙江近些年特色小镇建设的考察,总结了其建设的价值与特点,结合其发展经验,针对江苏现有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江苏特色小镇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成熟特色小镇建设的价值与特点1. 重构地区经济框架,提升区域经济潜能。
一是建构经济主体区域均质性发展的动力机制,使区域经济的不同空间形成多样化、均好化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创造新的高端产业集聚模式。
如浙江地区的特色小镇建设,就促进了以云技术、智慧产业、新型金融产业和地方性产业为主体的浙江特色“块状经济群”的深化发展,为其整体经济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创造了多样化的平台和高地。
三是提供区域性社会相对充分的就业机制,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创造了前提和基础。
四是形成福民富民自我生长机制,在高端产业集聚、特色传统产业集聚和生活质量和环境提升的同时,通过空间再生产形成了内在的区域性社会发展动力。
2. 提高社会治理标准,改善区域生活品质。
一是建立现代产业、传统产业与生活社区相融合的社会精准治理新秩序空间,在发展新型产业的同时使传统产业形成了新价值,并成为现代社区生活的一部分。
二是强化生态和环境建设标准,如浙江每个小镇都要求通过3A 级旅游景区建设要求,形成幸福产业链模式。
三是创造新型社会空间整合再发展模式,产业集聚与社区生活、建设相结合,既形成了全新的地点精神和市民文明文化,也使社会治理成为发展的结构性部分和过程。
四是建构品质化特色城镇生活方式,形成新型城镇化系统下的“化镇为市”,“化传统农民为现代农民的有机发展过程”。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
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研究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许多村镇的历史文化遗产面临日益严重的威胁。
传统的历史建筑和风貌正受到新建筑、城市扩张、环境污染等因素的侵蚀,许多村镇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历史文化特色。
为了保护和传承村镇的历史文化,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村镇保护规划,并结合技术手段来实施保护。
本文将对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进行研究,探索保护规划在村镇保护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二、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技术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以实现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的目标。
保护规划技术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与修复原则:根据历史文化村镇的特点和文物遗产的实际状况,制定出保护与修复的原则和标准。
这些原则和标准可以包括保护村镇整体风貌、保护历史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
2. 规划和设计:根据历史文化村镇的特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设计。
规划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合理布局村镇的各个功能区,以提升村镇的整体品质。
3. 环境保护: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环境是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
要加强村镇环境的保护,提高环境质量,防止污染和破坏,保护生态环境,以确保历史文化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4. 科技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三维扫描、遥感技术等,对历史文化村镇进行调查和评估,获取精确的数据。
同时,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数字仿真等技术手段,还原历史文化村镇的原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历史文化。
三、保护规划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方法在实际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工作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应用保护规划技术:1. 调研与评估:首先需要对历史文化村镇进行全面的调研与评估,包括历史建筑、文物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
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取相关数据,为制定保护规划提供依据。
2. 制定保护规划:根据调研与评估结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
乡村振兴的农村风貌保护
乡村振兴的农村风貌保护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中农村风貌保护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农村风貌保护不仅仅关乎历史文化的传承,更关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保护农村风貌。
1. 始终坚持保护为主在乡村振兴中,保护农村风貌的原则应始终贯穿始终。
过去的农村建筑、村落布局等独特的农村风貌是历史文化的瑰宝,有着丰富的传统和经验,不能轻易丢弃。
要通过修缮、保护,使其在现代化的发展中更好地展示其历史和文化特色。
2. 保护与发展相结合保护农村风貌并不意味着农村不能发展。
农村振兴旨在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保护农村风貌时也应与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这样能够在保护农村风貌的同时,实现农民的增收。
3. 引导农民保持自然的生活方式保护农村风貌也需要引导农民保持自然的生活方式。
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是农村风貌的一部分。
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鼓励农民保持自然的作息和饮食习惯。
4. 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对于农村风貌的保护至关重要。
要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增加他们对农村风貌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培训等方式,让农民了解农村风貌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从而更好地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5. 加强农村规划管理要保护农村风貌,就需要加强农村规划管理。
在新的农村规划中,要充分考虑保护农村风貌的因素,并设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农村建设的监督。
同时,要加强对违法建设的处罚力度,有效遏制破坏农村风貌的行为。
6. 引进适度的现代元素保护农村风貌并不意味着农村要一成不变。
在保护农村风貌的同时,可以适度引进现代元素,如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建筑材料等。
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有助于提升农村发展的品质和效益,同时又不破坏原有的农村风貌。
7. 加强政府的领导和投入农村风貌的保护需要政府的领导和投入。
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加强对农村风貌的保护,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持,并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保证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美丽乡村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策略
美丽乡村视角下乡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策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此后连续五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陆续作出部署,要求积极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持续推进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建设;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奋力开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局面。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美丽乡村,亟需聚焦补齐乡村文化建设短板、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解决农民“精神贫困”等一系列既具关键性又具紧迫性的重大问题。
__市__镇__村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为美丽乡村提质赋能。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村居环境得到整治提升,乡村文化建设也日新月异,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品质得到了明显提升。
(一)我国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1.乡村文化设施及活动日趋丰富近年来,我国持续增加对乡村文化事业的经费投入,乡村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已得到较为充分的利用,并发挥了其文化宣传、法治教育等功能,为农民文化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乡村开展的培训讲座、展览展示、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__村作为特色田园乡村,积极提升环境风貌,依托美丽乡村硬件设施,利用农家书屋、村民议事堂、乡邻中心等场所,为村民开展活动和传承民俗文化提供了共享空间。
2.乡村文化资源获得渠道较为广阔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农民获取文化资源的渠道不再局限于书籍报刊等传统媒体,而是更多地依靠及时便捷的互联网等数字资源。
“对于广大乡村来说,互联网确是摧枯拉朽的革命力量,它的引入和渗透彻底改变了乡村经济、社会、政治、道德、文化的固有格局”。
近年来,__村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手机、电脑等新型交互式媒体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读书、看报、收听广播的文化信息接收方式。
村民们得以运用新媒体进行阅读、交友、游戏、看短视频和直播,及时获取大千世界中浩如烟海的文化资源。
乡村风貌整治工作调研报告
乡村风貌整治工作调研报告一、前言近年来,我国乡村风貌整治工作得到了广泛重视,乡村风貌整治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更是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和乡村形象的提升。
为了深入了解乡村风貌整治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次调研报告旨在总结分析乡村风貌整治工作的成效,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当地农民、乡村风貌整治工作相关责任部门、专家学者等。
调研时间为从XX年XX月至XX年XX月。
三、调研结果1.乡村风貌整治成效通过调研发现,乡村风貌整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乡村风貌整治过程中,大量的旧房拆迁和改造工作得到了开展,一些乡村周边的环境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采取了绿化措施,增加了乡村的生态环境质量。
2.存在的问题然而,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首先,一些地方在乡村风貌整治工作中存在资金不足、人力资源短缺等问题。
其次,有些地方在乡村风貌整治中缺乏整体规划和统筹,导致整治结果不尽如人意。
再次,一些农村地区的居民对乡村风貌整治工作的意识较低,缺乏主动性,影响了整治工作的效果。
四、改进意见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本报告提出以下改进意见:1.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乡村风貌整治工作的资金和人力投入,提升乡村风貌整治的效果。
2.制定整体规划。
制定乡村风貌整治的整体规划,并将其纳入乡村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统筹和协调。
3.加强宣传和教育。
政府、学校等应加强对乡村居民的教育宣传,提高乡村居民对乡村风貌整治工作的意识和参与度。
4.鼓励乡村居民参与。
政府可以通过引入农民合作社、引进乡村企业等方式,鼓励乡村居民参与到乡村风貌整治工作中,提升整治工作的效果。
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乡村风貌整治工作在一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风貌整治工作,我们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意见。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视并采纳这些意见,推动乡村风貌整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
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法规类别】文化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117号【发布部门】江苏省政府【发布日期】2017.09.30【实施日期】2017.12.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政府规章江苏省人民政府令(第117号)《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已于2017年9月28日经省人民政府第11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17年12月1日起施行。
省长吴政隆2017年9月30日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维护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促进传统村落的发展,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的认定、管理、保护和利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传统村落,是指村庄主体形成时间较早,乡土文化特征明显,拥有丰富的传统资源或者传统乡村布局的形态、肌理,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经省人民政府认定予以保护的自然村庄。
第三条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遵循保护优先、兼顾发展、合理利用、活态传承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协调机制,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工作健康发展。
第五条传统村落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改善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人居环境。
传统村落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实施方案,组织实施保护发展项目;指导村(居)民委员会订立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村规民约;指导在传统村落内适度有序地开展旅游、休闲度假、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技艺加工制作等生产经营活动。
第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的监督管理工作。
传统村落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传统村落及其各类保护对象的档案,制作并设置传统村落保护标识标牌。
乡村振兴语境下乡村环境更新策略研究
乡村振兴语境下乡村环境更新策略研究作者:蒋志英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年第10期摘要:近年来,中央连续发布以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为主题的文件,将乡村振兴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因此,以乡村振兴和传统乡村环境改造为着眼点,探讨通过微更新和设计介入的手法,采取分阶段、持续渐进的更新手段,尽可能地保留传统村落的建筑结构和整体功能。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为乡村环境提供系统科学的微更新设计,使乡村环境得以有效留存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环境更新;微更新基金项目:本文系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青年骨干教师项目、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教师企业实践锻炼项目。
一、国内外关于乡村环境更新的研究现状2004—2021年,中央连续多年发布以农業、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解决“三农”问题在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中之重的地位。
各类文件中一再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乡村振兴战略。
这意味着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已经到来,即由发展城市转向城乡融合发展,重点是发展乡村,要全面建设城镇和乡村的生活生态、人文生态、环境生态。
近现代社会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外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都比国内要提前近一个世纪。
因此国外在社会学、经济学和建筑学等研究领域,关于乡村环境改造更新的研究与实践都比较早。
根据查阅的相关文献,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一部分是集中对乡土聚落的研究,另一部分则是对历史文化建筑和区域的保护研究。
早在1964年,《威尼斯宪章》就提出了关于保护村镇的相关概念,主张保护村落环境,但研究范围集中在建筑学范畴内,并没有提及在一定社会语境下对传统乡村环境的保护和更新。
在改革开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村建设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建设重心放在了城镇化建设上。
近年来,政府逐渐意识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但社会缺乏对传统乡村价值的了解,对乡村环境的改造更新采用破旧建新的方式无序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乡村文化与风貌特色保护提升策略研究崔曙平刘海音【摘要】本研究基于对江苏13个省辖市283个样本村庄的实地调查,总结归纳了江苏乡村文化特征,并根据乡村风貌特色的构成因素,受工业化、城镇化影响程度的差异及历史文化遗存现状,将样本村庄分为历史保护型、传统风貌型、民俗风情型和现代新建型四类,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探索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全球化和市场化背景下乡村风貌特色保护与提升策略。
【关键词】乡村文化;风貌特色;保护提升策略;江苏江苏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多元,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数量最多的省份。
尽管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战乱的毁损、历史的动荡以及近百年来的大规模改造,广袤的乡村地区仍保留着形式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率先发展和快速推进也对乡村文化和景观风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文化的消亡与新文化形式的涌现相伴,乡村历史文化的延续与当代文化特色重塑并行,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和丰富多彩的风貌特色。
当前,在大规模村庄环境整治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保护和延续乡村优秀的历史文化,尊重和鼓励当代本土文化的创新和繁荣,不仅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和塑造乡村风貌特色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复兴的紧迫任务。
1.江苏乡村文化与风貌特色概述1.1 江苏乡村文化特征1.1.1乡土性作为源于乡土并依存于乡土的文化,江苏乡村文化深深地扎根在江苏大地上,存在于田间地头,融入日常生活,表现了浓厚的地域农业传统文化与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宗族文化特征,反映了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意识,具有很强的在地性和乡土性。
1.1.2包容性江苏江海交汇、南北交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乡村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而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江苏文化又深受外来文化影响,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在这里碰撞,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汇,北方文化与南方文化在这里互补,楚汉文化与吴越文化在这里融合,特殊的区位环境使江苏乡村文化在融合吸收各种文化优势的基础上积淀升华。
1.1.3差异性长江跨越江苏南北,中国传统的南北分界线——淮河流经江苏北部,天然的分隔使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在文化传播和自然季候方面形成差异,并由此反映为语言、风俗、建筑、农作物种植类别等方面的差别;而苏南宜溧金高丘陵山地、苏北平原地区、太湖流域与以渔业捕捞、水产养殖的湖荡地区、苏东沿海地区的农村在生产方式、自然环境、语言风俗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更使江苏乡村文化表现出丰富多元、交融并存的特征。
1.1.4继承性水网密布、沃野千里的环境优势使江苏成为中国农耕文明发源地之一。
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的广大区域,就广泛分布着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始聚落(村)。
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赋予江苏乡村文化厚重的历史积淀,很多传统文化与民间习俗绵延传承至今。
1.1.5时代性江苏乡村文化是一种鲜活的文化,并以活态形式体现在乡村物质空间和村民日常生活之中。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江苏乡村文化不断吐故纳新,积淀升华,使今天的乡村文化既保存了历史文化传承,又呈现时代特点。
尤其是地处中国当前经济最繁荣、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使得今天的江苏乡村文化充满了创新性和时代性。
1.2 乡村风貌特色类型划分乡村风貌是乡村文化的外在表征和最直观的物质表现形式,是乡村整体印象的反映。
南北交融、江海交汇、鱼米之乡是江苏的写照。
江海风貌、荷塘圩田、小桥流水、古树老屋、村落祠堂、戏曲传说、特色工艺是江苏乡村风貌的典型符号,也是体现江苏乡村文化的表征因子。
根据乡村风貌特色的构成因素、受工业化、城镇化影响程度差异及文化遗产保存现状,将样本村庄分为以下四类:表1 江苏村庄风貌特色类型注:★传统风貌完整保存,☆传统风貌有所保存,◇传统风貌较大改变总体而言,江苏乡村地区现存的村落中,仍能基本保持历史聚落格局和大量历史建筑的历史保护型村落数量已非常稀少(6.7%);而作为历史文化悠久,农耕文明发达的区域,江苏的很多乡村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民俗和历史传说故事,拥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10%);作为长三角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先导区,以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省份,江苏的一些乡村已经不复旧貌,而成为以现代乡村建筑为主要建筑样式,以工业、服务业等为主导产业的新型乡村社区(7.1%);但是,令人可喜的是,那些仍然保留着一定数量的历史建筑,村庄聚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的传统风貌型村庄仍然是今天江苏村庄的主体(76.2%)。
1.3 各类风貌特色村庄的空间分布从区域差异上看,在样本村庄中,历史保护型村庄在苏南、苏中、苏北地区村庄样本总数中的比例分别为:6.48%,8.33%,6.14%。
但因在苏州等苏南城市样本选择中,为体现样本村庄的多样性,有意规避了古村落,因此,无法体现区域差异性。
而事实上,江苏现有的3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和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均位于苏南。
同时,苏州、无锡还是江苏最早认定市级历史文化名村的城市。
因此,苏南地区现存的古村落数量较多,保护工作也进行得较好。
传统风貌型村庄在三个地区的比例分别为73.15%,71.66%,81.58%,苏北地区最高,显示出苏北地区农村面貌较传统,这与苏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苏南、苏中地区较为滞后的现状相符;民俗风情类村庄在三个地区的比例为9.26%,10%,10.53%,区域差异不明显;但现代新建型村庄在三个地区的比例为:11.11%,10%,1.75%,呈现出南高北低的明显特征,体现出区域经济与乡村产业的梯度差异在村庄风貌特色上的反映,其中苏南作为先发地区,其产业经济发展对农村的格局与风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图1 四类样本村庄分布图 图2 四类样本村庄分区域对比图表2 各类型村庄占比的区域比较(%)从与城市的地缘关系看,样本村庄中,近郊村67个,远郊村1215个,其中,历史保护型村庄所占比例分别为7.46%和 6.51%,差异不明显;传统风貌型村庄比例为61.20%和80.93%,远郊村高于近郊村19.73个百分点,表明远郊村在山水环境、产业类型等方面更为传统;民俗风情类村庄比例为14.93%和8.37%,近郊村的文化生活比远郊村更为丰富多彩;现代新建型类村庄比例为16.41%和4.19%,近郊村高于远郊村12.22个百分点,表明距离城市较近的村庄受到城市化影响更大,经济转型和空间变化更为明显。
图3 四类样本村庄分布图(远郊)图4 四类样本村庄分布图(近郊)表3 近郊村和远郊村中各类型村庄占比的比较(%)1部分市域报告中在村落与城市地缘关系上将样本村庄划分为近郊村和纯农村,有的为近郊村和远郊村,现为便于准确定性和分析,统一确定为近郊与远郊村。
图5 四类村庄近郊/远郊村分布对比图2.历史保护型村庄2.1 昔日桃源今犹在——江苏历史文化名村江苏的历史文化名村是历史古迹最丰富,受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影响最少,保留着最多江苏地域特色传统乡村文化风貌的村庄。
此次调查的283个村庄样本中,共有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明月湾(苏州)和礼社(无锡);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严家桥(无锡)和1个市级历史文化名村无锡鸿山西仓村。
其中,明月湾村、严家桥村、礼舍村等均已经根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要求编制了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图6 苏州明月湾村2.2 吉光片羽话遗存——江苏乡村历史建筑与人类文化遗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江苏乡村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几经浩劫,屡遭毁损。
这其中既有自然因素,如“黄河夺淮”事件不仅对苏北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也使大量历史文化遗存荡然无存[1];也有人为因素,如太平天国运动、抗日战争等对历史文化遗存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迫切,限于对文化保护的认识不足,很多古老的村落建筑和格局被破坏。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历史文化保护的意识提升,很多乡村历史遗存得以保护、修缮和重建。
此次调查的样本村庄中有15个村庄的整体聚落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村庄选址未变,仍保留较为丰富集中的历史文化遗存。
这些村庄虽尚未认定为各级历史文化名村进行整体保护,仍应对各类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保护修缮,对新建建筑的风貌进行合理的规划控制,以保留和维系其历史风貌。
图7 盐城尚庄镇郝荣村图8 古泗州城遗址——淮河镇沿河行政村沿河村(七组)3.传统风貌型村庄3.1 青山绿水与我为邻——江苏乡村的自然环境风貌3.1.1平原型村庄江苏地势低平,平原面积占总面积的70%。
此次调查的样本村庄中,平原型村庄占比65%。
位于苏北平原的徐州地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大量种植杨树,成为村庄主要的绿化树种和行道树。
大树遮蔽下的场院门前,成为村民休憩、议事、聊天、娱乐的好场所,并由此形成了与水润氤氲的江南地区各异其趣的苏北平原村庄景致。
图9 绿杨荫蔽的徐州村庄3.1.2水网型村庄此次调查中,水网型村庄占比27%。
该类村庄人们逐水而居,村庄依水而建、因水而兴。
很多村落的命名亦体现了与水休戚与共的关系。
如在以河网稠密、湖荡罗布著称的太湖平原地区,很多临河近湖的村庄以塘、泾、渎、浦、浜等命名,如无锡宜兴新庄镇澄渎村、苏州千灯镇方泾浜村等;里下河平原则多有以港、渡、湾、圩、桥等命名的村庄,如扬州江都泰安镇金湾村、淮安洪泽东双沟镇周桥村等。
同为水网型村庄,烟波浩渺的太湖平原村庄与苏中湖荡纵横的里下河地区村庄的景观也呈现出鲜明的差别,而苏东沿海村庄则呈现出鲜明的滨海湿地景观风貌。
图10 芦荡荷影的苏中滨湖村庄图11 枕河人家的苏南水乡村庄图12 滨海平原滩涂湿地景观 3.1.3山地型村庄尽管江苏是全国地势最低的省区,但在江苏西南部和北部地区,绵延着低山丘陵。
调查的样本村庄中山地型村庄占11%,主要分布于苏南宁镇地区和苏北徐州、连云港、淮安地区。
山地型村庄分布深受地形影响,一般在开阔的溪谷、平缓的坡麓、山间小盆地等耕地较为集中的地区布局,村庄规模相对较小,居住较为分散。
群山环抱中的小山村,在落日余晖中,炊烟袅袅,如世外桃源。
图13 苏北山地村庄——连云港市花果山乡前云村 3.2 夏绿秋黄田园意境——江苏乡村的产业风貌产业差异是城市和乡村最主要的特征差别之一。
而各类种植业、养殖业与渔业生产不仅是农村居民生计的来源,因此而形成的夏绿秋黄的季相风貌和潮涌船帆的生产场景更为乡村景观平添了如诗般的田园意境,也由此成为乡村风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4 江苏乡村稻麦种植区的田园季相图15 江苏渔村风貌今天,独特的乡村风貌和特色农产品已经成为农村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游客。
尤其是在大城市周边的近郊乡村和具有独特水乡风貌的里下河水乡村庄和海滨渔村,农家乐等新的乡村产业形式方兴未艾,成为农村居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推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