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地域主义——以上海·九间堂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2
浅谈批判性地域主义——以上海・九间堂为例
刘鹏翱 张华 中南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
摘 要:在全球化带来了许多千篇一律的城市及建筑,建筑缺乏个性,城市特色遭到破坏。
在此,本文从多种
现代建筑设计理论入手,理顺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发展历程,总结其理论核心。
再以上海・九间堂为例,认识“批判性地域主义”在我国的实践回响。
关键词:全球化;批判性地域主义;上海・九间堂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提速,建筑事业欣欣向荣。
然而,这种高速度同时带来了强大危机:西方的畸形建筑,在北京及其他特大城市盖了起来。
我国正成为“外国建筑师的试验场”。
全球化给我们带来各种建筑设计理念,然而这些当今世界的“强势文化”,随着我国快速的城市化建设,朝我们几千年的本土文化奔袭而来,势不可挡!中国建筑师价值观出现了混乱。
我们需要什么建筑?怎么逃避千城一面?本文介绍的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可以提供参考。
1 相关理论研究
当今建筑界“各种主义”百花齐放,批判性地域主义同其他主义也是彼此交叉、相互容纳。
为了深入了解批判性地域主义理论,笔者整理了场所理论等六种相关的理论。
1.1 场所理论
1976 年,诺伯特·舒尔茨指出,场所是由具有材质、形状、质感和色彩的具体事物组成的有明确特征的空间。
1.2 新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的主要特点是情感与理性、抽象和历史相应融合。
罗西(1966年)和格拉西(1969年)提出新理性主义建筑是在孕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的基础上,采用简单的几何形进行设计。
1.3 文脉主义理论
建筑上的文脉主义理论,包括人与建筑,建筑与城市以及整个城市与其历史背景之间等三个层次的内在联系。
摩尔认为,建筑应该在空间上、时间上、以及事物的相互关系上强调地方感,要让人们知道他们究竟在哪里。
1.4 生物气候地域主义、城市生态学、建筑生态设计奥戈雅(1963年)提出生物气候地域主义,认为建筑设计要从地域气候出发,满足人体生物舒适的感觉,利用先进技术解决气候与人体舒适之间的矛盾。
索勒瑞(1969年)提出城市生态学理论,体现生态学与建筑学相融合设计理论。
这种理论提倡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容纳居住人口的同时减少能源消耗和土地使用。
米都斯(1971年)提出了建筑生态设计,认为建筑可以利用生态、太阳能等自然能源和节能材料。
2 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发展历程
2.1 芒福德的地区主义
1947 年,芒福德首次提出以“地区主义”替代“国际
式”。
反对模仿历史,但要求了解历史 ;反对地区“重返自然”浪漫主义式的地区主义;不排斥功能上最佳选择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器文明;地区建筑特征应该反映特定时期和社会的目的及愿望。
2.2 楚尼斯夫妇的批判性地域主义
1980年,楚尼斯及其夫人丽莲·勒菲芙最早提出建筑界的“批判性地域主义”。
指出批判地域主义的重要特征是“批判性”和“陌生化”。
批判性地域主义在“抵御”现代主义建筑文化全球泛滥的同时对地域建筑文化自身的再创造。
2.3 肯尼思・弗兰姆普敦的批判性地域主义
肯尼思·弗兰姆普敦认为,批判性地域主义并不是指那种在气候、文化、神话和工艺的综合反应下产生的乡土建筑,而是用来识别那些近期的地域性学派,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反映和服务于那些他们置身其中的有限机体。
弗兰姆普敦总结了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六个要素:
1)边缘性建筑实践,批判现代主义又不抛弃现代建筑遗产中进步的内容。
2)有意识、有良知的建筑思想,强调场址对建筑的决定作用。
3)强调对建筑结构和建构要素的使用,不提倡无规则布景和道具式的风景。
4)强调从地形地貌到光线等场所特有要素在结构要素中的作用。
5)强调视觉的同时也强调触觉,反对信息媒介取代真实体验。
6)反对那种对地方和乡土建筑的煽情模仿,但不反对地方和乡土要素作为一种选择和分离性的手法或片段注入建筑。
2.4 小结
批判性地域主义持一种辩证和批判的态度。
它对以大同文化和全球化为主导的现代主义建筑文化进行强烈批评的同时,也对地域和地方主义,主要是那种浪漫风的、矫情的和风景化的地域主义持批评态度。
它也保持了现代建筑文化的一些进步和解放的思想,强调场址和地点、地形和地貌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3 上海・九间堂——批判性地域主义在中国的实践
中国建筑师在经历了“后现代”风之后,对建筑逐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且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作品,其中不
133
乏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如贝聿铭的香山饭店和苏州新博物馆,吴良镛先生的菊儿胡同改造,张永和的“二分宅”等。
笔者比较推崇的是位于上海浦东的九间堂。
3.1 项目简介
3.1.1 设计概念
九间堂是由香港建筑师严迅奇主持设计。
主要是一种“宅”的概念,是“家”和“园”的概念演化出来的。
中国的居住文化传统自来都是与中国人的伦理家庭观念息息相关,追求的是团结和谐,设计空间组织方面是传统家庭关系模式的一个现代响应。
3.1.2 总体布局
九间堂别墅区位于上海浦东,邻近世纪公园。
基地两面环路,一面靠河,地势平坦,自然景观受到一定限制。
总体布局体现了江南乡镇中建筑与水体的相辅相成,南边河水引入基地形成迂回曲折的水道,基地划成数个半岛。
水道、车路、小巷纵横穿梭,空间尺度私密,有序而多变,起承转合,富有节奏。
3.2 对“批判性地域主义”应用3.2.1 建构场地、营造场所
上海九间堂别墅区展现了从家门走向院落、至小巷、支河、街道、逐步走向外部世界的传统空间序列层次。
借鉴了传统合院设计,庭院内的活动不受外界干扰,利于保护隐私。
庭院深深,树影婆娶,富有诗意,极具场所感,而且有利于内部小气候的调节。
充分运用江南造园手法,通过交通主环道以及水巷,组织小区功能结构和景观结构,有机串联了各组团的内部公共庭院,达成江南园林“贵有层次,妙于曲折,在于深秀”的意趣,体现了江南水乡 “河曲路亦曲,圆转无尽,欲开还闭”的场所特征。
3.2.2 尊重文脉、重视细部和触觉
设计师在建筑形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材料运用基于江南民居的淡雅朴素,采用现代铝材、大理石和玻璃,表达我们的现代建材时代,是一个传统的形式重新演绎。
设计师们在立面的空间处理运用屋顶,天井,小院子,阴影等现代简单的方法,营造出传统民居安静和谐的境界。
设计师还借鉴了传统民居对自然光线的引入,增强了建筑材料的天然纹理质感,使光线成为建筑空间内的点。
3.2.3 传统生活模式的现代演绎
中国的居住文化传统自来都是与中国人的伦理家庭观念息息相关,追求的是团结和谐。
上海家九间堂的空间便于在一个屋檐下,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既有共同的交往,亦有各自隐私的活动。
设计的空间组织方面是传统家庭关系模式的一个现代响应。
4 结语
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在我国出现了多样化的探索,建筑师们正在努力重拾中国文化的自信这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期待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这篇土地上出现一大批具有生命力的批判性地域主义建筑。
参考文献:
[1] 沈怡.批判的地域主义与中国建筑实践的相关线索——兼述实践案例的设计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2] 吴良镛.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9(1).[3] 沈克宁.批判的地域主义[J].建筑设计与理论,2004(10):45-55.[4] 严迅奇.九间堂——另类的别墅文化[J].时代建筑,2005(6):8-13.
[5] 魏闽.中式意境,现代感受——“九间堂”别墅总体及建筑单体设计的解读[J].时代建筑,2006(3):86-91.
的文化内涵以及创设宜人、时尚的建筑空间和环境上常常不够注重,而在外在的建筑形象上,总是以粗、笨、重以及脏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因此,工业建筑设计应当引入人文的思想,改变建筑师的视野和意识,在进行工业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注重个性化的造型,同时,对工业建筑所在的城市地域性的特点和文化脉络有所了解,才有助于城市中的工业建筑的保护以及改造,同时,工业企业与城市公众进行沟通时也可以因此加强,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
在这一方面,2000 年建筑完成的广州羊城晚报印务中心在设计过程中,将企业文化和工业美学进行融合,并将其引为工业建筑设计中的主轴,将高科技设备也融入到工业建筑的设计当中去,在建筑内部穿插供市民参观的廊道,进行大胆的色彩处理,采用白色的铝板外墙,银色的反射玻璃以及整体红色的构架和蓝色的外露管道,塑造出了一座外形夺目新颖,功能一体新型工业建筑。
5 强调工业建筑设计中的社会文化职能
工业建筑一样是人为创造的文明,一样有着文明继承和发扬的责任,工业建筑设计要向人文化发展,就要明白,工业建筑不仅仅只是用于生产活动,也承担着传播文化的责
任,成为面向公众的一个场所,引入一种博览开放式的工业建筑设计模式,将工业建筑设计的更加人性化、科技化和复合化。
同时建筑师要拓宽自己的思想领域,开发开放性思维,参考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人文化与工业建筑的交融,探索出更智能化和人文化的工业建筑。
6 结束语
工业建筑的设计应当适应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技术和设计上采取不同的思考,尤其要注重技术和生产、和人文、和环境的关系,使得工业建筑设计在人文化方面的理念更加先进和创新,这方面的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李守旭;郭琪;孙宏伟. “现代·人文·科技”理念指导下的现代工业园区规划设计 [J]. 建筑技艺. 2011 ,( Z6)
[2]. 李辰琦;张伶伶 . 论工业建筑设计中的情感补偿--人文背景下的工业建筑美学思考 [J]. 建筑学报. 2005,( 12)
[3]. 童伟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J].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12 ,( 3)
[4].张艳芳.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进步与创新[J].理论前沿. 2011 (10)
(上接第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