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

1、最早从科学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的是英国的“人类学之父”泰勒,他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这一定义被视为文化的经典性定义。

2、文化的一般特征:其一,文化是一个综合统一体;其二,文化体现了创造的意志和力量;其三,文化是世代相传的连续体;其四,文化是普遍存在的具体性东西。

3、文化的本质特征:自然的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文化的创造和发展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第二自然”是所谓的“人化自然”即文化领域。

4、“中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摇篮。既是我们国家自古以来的一个通称,又是我们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简称。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在中国领域内共同生活的各个民族的总称呼。

5、上古——中国文化的起源,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工具的使用,从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磨制石器。

殷周——中国文化的孕育,文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和婚礼制度等。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萌动,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

秦汉——中国文化的定型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的发展

隋唐——中国文化的隆盛,科举取士制度

宋明——中国文化的强化,理学的奠基人是被称为“北宋五子”的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

清至五四——中国文化的转型

6、远古时代,土地为氏族公社集体占有即土地公有制,夏商周时期,原始土地公有制演变为土地国有制。

7、宗法制度:源于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公社成员之间的牢固亲族血缘联系,是这种血缘联系与社会等级关系密切交融、渗透、凝固的产物,是以父系血缘关系区分嫡庶亲疏,决定政治、经济、军事、祭祀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宗法特征:家天下的延续、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家国同构

8、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通性。

9、三纲五常思想: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集中体现了专制制度的纵式独断主义。五常——仁、义、礼、智、信。

10、理学的分化: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张王气学。“心即理”为陆九渊心学的基本命题。程朱理学认为客观精神的“理”是世界的本体,而且主张理在心外,因此把握天理的方法只能是“格物致知”,由具体到抽象。陆九渊则认为,心是世界的本体,否认主观之外还有什么客观存在。

11、《老子》《庄子》《周易》是玄学的主要经典,合称“三玄”。

12、名教与自然:何晏、王弼通过“以无为本”的命题,论证了名教本于自然,认为自然是名教之本,名教出于自然,圣人无为而治,何王玄学目的在于融合儒道;

阮籍、嵇康把自然推向极致,“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以道家自然元气说对抗儒家的礼仪名教,二人的言行离开了儒道调和的玄学主流,走上了以道排儒的异端;

向秀、郭象起而纠之,用“万物自化”的理论推出“名教即自然”的观点,从而对魏晋玄学的名教与自然之争作了一次总结,把“有无”之辩引向深入。他们通过为《庄子》作注,

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块然自生”、自然而然的,不存在凌驾于“有”之上的虚无本体,因此儒家的名教也就是自然。

郭象认为社会人生的现实存在是一个和谐美好的秩序,所谓“物无妄然,皆天地之会”,人的命运非“妄有”,必须随遇而安才能获得本性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消遣。总之,郭象标举“自然”,将现实自然化,又将自然合理化。

13、儒道两家的互补共生:道体儒用,体用一如;儒显道隐,表里相资。p95

14、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今文经指汉代学者所传的儒家经典,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大多没有先秦的古文旧本,而由战国以来的学者师徒父子传授,写成定本。古文经指秦以前用古文书写,由汉代学者加以训释的儒家经典。

因此,今文学家视孔子为政治家、哲学家,所以尊他为“素王”;古文学家以孔子为史学家,所以尊他为先师。古文学家注意经书的文字校勘,所以治经强调名物训诂,和社会的关系相对远一些;今文学家注意经书的义理发挥,因此治经强调微言大义,和政治的关系比较密切。

15、天台宗创立于隋初,创始人智顗yǐ。唯实宗创始人玄奘。华严宗的代表是法藏。禅宗实际创始人是神秀和慧能。

16、清初三先生: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7、叔世二大儒:颜元、戴震

18、天人合一思想:春秋战国——儒家从伦理道德的角度讲天人关系,将天道和人道统一于人道,而天道的内涵也偏重于道义本性;道家从宇宙本原的角度讲天人关系,将天道与人道统一于天道,而人道的内涵则主要指自然本性;《周易》将天道与人道不偏不倚地结合为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界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将天人关系从自然的、伦理的、个人的和群体的结合上,概括提出“天人感应”的命题,将封建社会秩序直接影射到天道上,由个人扩大到社会甚至于宇宙,达到人我交融的境界,立足于外我的实现,因此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之道才得以充分的肯定,从而奠定了中国哲学以“知天达命”为内在精神的独特风格之基础。

宋代——张载与二程的“天人合一”观点,认为“天人合一”是最高觉悟,是人的自觉。

19、内圣外王之学:内以成圣,外以治天下,由“内圣”开出“外王”。内圣是道德实践之学,外王是个人道德实践在社会政治领域的实际运用,即以“仁心”行“仁政”。P125

20、司马迁的《史记》开创了中国史学纪传体体例。班固的《汉书》是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1、唐以来的学者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22、刘知幾jǐ著《史通》,对中国史学做了一次全面的理论性总结,提出史家“三长”之说,即才、学、识,开典志体史书之先河。清代章学诚在三长之后添一“史德”,并为四长。23、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历来被看作乾嘉时代的三大考史名著。

24、十三经:《易经》、《书经》、《诗经》、《孟子》、《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

25、宋代著名的类书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并称宋初“四大书”。

26、清代官职修类书数量较多,其中以《古今图书集成》成就最为突出,是现存类书中规模最大、用处最广、体例最完备的一种。

27、道教早期:东汉张陵创立五斗米教,东汉张角创立太平道。南宋金元时期,经过一番分化组合,最终形成全真道和正一道两大主要派系。

28、佛教的基本道义:四谛、十二因缘和三法印。

四谛——苦、集、灭、道谛,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是缘起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