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和出血风险评估标准

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和出血风险评估标准
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和出血风险评估标准

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

心房颤动的临床分类

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急性肺部病变等情况的房颤应区别考虑。因为这些情况下,控制房颤发作同时治疗基础疾病往往可以消除房颤发生。

[CHADS2为充血性心衰(congestive heart failure),高血压(hypertension),年龄(age)>75岁,糖尿病(diabetes

]

mellitus),TIA的缩写既往卒中(prior stroke)或CHADS评分≥2分是抗凝治疗的强适应证,而对于低危(1分)或者不能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可考虑应用阿司匹林。

需要注意的是,高龄(≥75岁)患者抗凝出血并发症较年轻者增加1倍,因此需要充分权衡获益/风险比。同时控制欠佳的高血压患者也应注意抗凝导致的出血并发症。

9 总分

该评分系统将危险因素分为:主要危险因素和非主要危险因素两类。

年龄>75岁及卒中史作为房颤的主要危险因素,只要患者存在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即作为卒中的高危患者。

CHA2DS2VASc评分与CHADS2评分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评分内容更加全面,将性别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年龄>75岁、血栓病史作为主要危险因素,计为2分。

2. 针对年龄区别对待:年龄65~74岁计1分,75岁以上计2分,评价个体化。

3. 抗凝适应症更广泛,要求更严格。虽然与CHADS2评分相比,评分内容增加,但是应用与CHADS2评分没有太大区别。

4. 2种评分均有道理,CHADS2 评分是着重选择高危患者抗凝。欧洲评分强调90%的患者需要接受抗凝治疗,可理解为是使医生树立这一意识。

5.对于一般医生而言,还应该推荐CHADS2 评分而一些专科医生可以进一步了解

CHA2DS2VASC 评分。

评分>=2分,推荐口服抗凝药治疗(如华法林)(Ⅰ类适应证,证据水平A);

评分1分,可选择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抗凝,但是推荐口服抗凝药治疗(Ⅰ,A);

评分0分,可选择阿司匹林或不用抗栓治疗,推荐不抗栓治疗(Ⅰ,A)。

HAS-BLED评分-出血风险评估新标准

在对房颤患者进行抗凝的同时应当评估其出血的风险,以前的指南中仅仅对出血风险做了定性分析,如低危、中危、高危等。2010ESC版指南中做了定量分析,以便临床医生更好的掌握出血风险,称为HAS-BLED评分。

:

评分表HAS-BLED

积分≥3分时提示出血“高危”,出血高危患者无论接受华法林还是阿司匹林治疗,均应谨慎,并在开始抗栓治疗之后,加强复查。

2003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华法林治疗临床应用指南概要

一些设计严格的临床实验已确定了口服抗凝药的临床效果,口服抗凝药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是有效的,对于预防换瓣术后及房颤患者的全身血栓栓塞,有外周动脉疾病或者其它高危因素的患者预防AMI、脑卒中、再梗死及AMI死亡也同样有效。对于具有二尖瓣狭窄的高危患者预防全身血栓栓塞,以及考虑存在隐性血栓栓塞或者与卵圆孔相关的全身血栓栓塞可能时,虽然口服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尚未被随机实验所证实,但也是口服抗凝治疗的适应症。

1

在髋部和妇产科大手术之后给以足量口服抗凝剂使国际正常化指数(INR)维持在2.0~3.

0,对于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是有效的,在这种抗凝强度情况下,出现临床大出血的风险适天),即可以预1mg/。病情严重而实施留置导管治疗的患者,使用很低剂量的华法林(中

防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相比之下,4个随机实验证明对于接受矫形外科手术的患者,使用这种剂量的华法林并不能预防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总之,华法林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的INR目标值应该

在2.0~3.0

2

口服抗凝药治疗的最佳时期是由出血的危险性和再发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性所决定的。口服抗凝治疗的过程中大出血的年发生率大约3%,年死亡率为0.6%。另一方面,再发静脉血栓栓塞的致死率大约5~7%,而肺栓塞的死亡率可能更高。静脉血栓栓塞的年再发率为12%,再发死亡风险与抗凝出血死亡风险相当。抗凝治疗终止后血栓是否再发主要取决于血栓是特发性的还是继发于可逆性因素,如果血栓原因不明或者与持续存在的某种危险因素有关时,则抗凝治疗的时间应该延长。文献报道,对于近中央静脉特发血栓的患者,抗凝治疗3个月后停药,血栓再发的危险性在10~27%之间。延长抗凝治疗时间超过6个月,可以将停药后当年再发血栓的危险性下降到7 口服抗凝治疗应最少坚持3个

月,中等强度的抗凝(INR 2.0~

3.0)和更高强度的抗凝(I NR 3.0~

4.5)同样有效,但前者出血发生率较低。上述建议是以随机实验结果为依据的,其证明口服抗凝治疗能有效的预防再发静脉血栓(危险性下降了90%以上),治疗6个月比6周更有效,治疗2年比治疗3个月更有效。

3

The Thrombosis Prevention Trial(TPT)实验评估了华法林(INR 1.3~1.8)、阿司匹林

(75mg/d)、两者联合用药和不用药情况下,对于具有初发心肌梗死危险的5499例45~69岁患者的预防效果。初级观察终点是急性心肌缺血,包括冠脉缺血性死亡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虽然抗凝强度不大,平均华法林剂量是4.1mg/d。冠脉事件的年发生率在安慰剂组是1.4 %,但是华法林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使相对危险度(RR)减少了34%(P=0.006)。而单独应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均没有使心肌缺血事件明显减少,二者的效果是相似的(华法林和阿司匹林使RR分别下降了22%和23%);联合治疗虽然有效,但出血性卒中事件增加了。这些结果表明在初级预防时,低强度抗凝(INR 1.3~1.8)对急性缺血事件(尤其是对致死性事件)的预防是有效的,而且低强度华法林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比任何单独一种治疗更有效,尽管华法林有

效,对高危患者的初级预防,并不推荐使用低抗凝强度的华法林治疗,而是使用阿司匹林,因为华法林需要INR监在TPT实验中,低强度华法林

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有效,与之相反,CARS、SPAFⅢ、Po st~CABG三项实验证明联合治疗是无效的;在TPT实验中华法林的剂量调节在0.5~12.5mg /d(INR 1. 3~1.8),而在CARS、SPAFⅢ实验中华法林被给予固定的剂量。在一、二级预防中,不同实验中使用比较

4急性心肌梗死(AMI

支持AMI患者使用口服抗凝治疗的最早证据要追溯到20世纪60~70年代,发现中等抗凝强度的华法林(INR 1.5~2.5)对预防卒中和肺栓塞有效。在3个有关口服抗凝剂对AMIb颊哂?效的随机实验中,2个结果显示明显减少卒中事件,但对病死率影响不大,而第3个实验结果显示可以减少病死率。3个实验的结果均显示临床诊断的肺栓塞发病率是减低的。对于AMI患者长期口服抗凝治疗的效果,在汇总了1964~1980年发表的7个临床随机实验进行的Meta分析后得到确定,证实口服抗凝药治疗1~6年,其死亡率和非致死性再梗死两项联合终点发生率下降了20 随后,在欧洲的几项研究中评估了高INR的治

疗效果。The Sixty-Plus Re-infarction

Stud y(SPRS)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被随机分配到连续接受抗凝治疗组的患者比停止抗凝治疗组的患者再梗死发生率及卒中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降等报告了再梗死率,卒中率Smith)研究中,WARIS(the Warfarin Re-Infartion Study 低。在.

和病死率联合减少了50%。同样,在th e Antocoagulants in the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Events in Coronary Thrombosis(A SPECT)实验中,MI患者再梗死率减少了50%以上,而且卒中也减少了40%,上述研究均使用高抗凝强度的华法林方案(SPRS实验中,INR

2.7~4.5。WARIS和ASPECT实验,INR 2.8 ~4.8 最

近,几项实验都评价了单独应用抗凝治疗和联合阿司匹林抗凝治疗的强度。ASPECTⅡ的研

究对象是993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比较单独应用华法林(INR 3.0~4.0),单独应用阿司匹

林80mg/d,以及联合应用阿司匹林80mg/d和华法林(INR 2.0~2.5)的抗凝效果,

后来由于死亡,MI和卒中的联合终点在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组高达9.0%,单独应用华法林组 5.0%,联合用药组也高达5.0%而终止了实验。在阿司匹林80mg/d和华法林(INR

2.0~2.5)联合应用组少量出血的发生率增加了。在the Antithrombotics in the Prevention

of Reocclusion In Coronary Thrombolysis(APRICOTⅡ)研究中,选择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经溶栓治疗后冠脉血流为TIMI 3级的308例患者,比较单用阿司匹林(首剂160mg,维持80mg/d)

和同剂量阿司匹林联合华法林治疗(INR 2.0~3.0)的效果,进行冠脉造影评价3个月后再闭塞率。单用阿司匹林组再闭塞率为30%,而阿司匹林和华法林联合组仅18%(RR=0.60,95%C I为0.39~0.93),其只是增加了小量出血发生率。WARTISⅡ实验的研究对象是小于75岁的3630例AMI患者,出院时被随机分组,以后随访两年比较单用华法林、单用阿司匹林和二者联合应用情况下,各种原因造成的死亡率、非致命性再梗死率以及血栓栓塞性卒中的联合终点的初次发生率。单用阿司匹林(160mg/d)联合终点的发生率为20%,单用华法林组16 .7%(平均INR 2.8),联合用药组仅15%(平均INR 2.2,阿司匹林75mg/d),联合用药组相对单用阿司匹林组联合终点的让步比(OR)为0.71(95%CI为0.58~0.86,P =0.0005);单用华法林组相对于单用阿司

匹林组,联合终点的让步比为0.81(95%CI为0.67~0.98,P=0.028);联合用药相对于单用华

法林组,联合终点的让步比为0. 88(95%CI为0.72~1.07,P=0.20),联合用药优于单用阿司匹林,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05),但联合用药与单用华法林组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大出血的年发生率在阿司匹林组为0.15%,华法林组为0.58%,联合用药组为0.52

CARS和CHAMP这两项研究比较了单独应用阿司匹林和联合应用低抗凝强度华法林(INR<2.0 )的抗凝效果。CARS选择8803例AMI患者,结果证明低固定剂量的华法林(1~3mg/d)联合阿

司匹林80mg/d治疗,对MI患者的长期治疗并不比单用阿司匹林160mg/d有效。平均随访14

个月后,死亡、再梗死及卒中的联合终点发生率在阿司匹林组为8.6%,联合用药组(华法林3m g/d)为8.4%,而联合用药组(华法林3mg/d)的大出血发生率增加。CHAMP是一项开放试验,研究了5059例AMI患者,评价单独应用阿司匹林162mg/d以及联合应用华法林(INR 1.5 ~2.5)和阿司匹林(81mg/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总死亡率(单用阿司匹林组和联合用药组分别

为17.3%和17.3%),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率(分别为13.1%和13.3%)和非致命性卒中(分别为4. 7%和4.2%)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联合用药组没有增加治疗效果,而汇总1960年~1999

年间发表的31项口服抗凝治疗随机实验结果,进行Meta分析(见表1),这些实验对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治疗≥3个月,并按口服抗凝强度及阿司匹林治疗剂量进行了抗凝强度分层。高强度(INR 2.8~4.8)和中强度(INR 2.0~3.0)口服抗凝治疗减少MI和卒中事件,但出血危险性增加了6.9~7.7倍。低强度抗凝(INR<2.0)联合阿司匹林并不优于阿司匹林单独治疗,但中强度和高

强度口服抗凝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似乎比单用阿司匹林前景乐观,但

有文献报道因为停止肝素和LMWH治疗后,缺血事件出现反跳。几项实验评价了口服抗凝药预防再梗死的作用。在一项102例患者的实验中,6个月后的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下降了)实AT ACS (In the Antithrombotic Therapy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在P<0.05%(65.

验中,214例患者治疗2周后(INR 2.0~2.5),死亡、心梗及再发缺血事件的联合发生率从27.5%下降到10.5%(P=0.004 对于急性心肌缺

血患者的长期治疗,从这些临床实验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⑴高强度(INR 3 .0~4.0)口服抗凝治疗比阿司匹林更有效,但出血的危险性增加;⑵阿司匹林和中等强度(INR 2.0~3.0)口服抗凝治疗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更有效,但出血的发生率也增加;⑶阿司匹林和中等强度(INR 2.0~3.0) 口服抗凝药联合应用和高强度华法林治疗一样有效,但出血的危险性相似;⑷近期进行的实验并未确定中等强度(INR 2.0~3.0)华法林治疗的效果。由于缺乏直接证据,并不能断定中等强度华法林在预防死亡及再梗死方面优于阿司匹林;⑸也没有证据证明阿司匹林与低强度抗凝(INR<2.0)联合治疗比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更有效,况且,AMI的长期治疗有以下几种方法:单独应用阿司匹林,阿

司匹林和中等强度(INR 2.0~3.0 ) 华法林联合治疗,阿司匹林和高强度(INR 3.0~4.0)的华法林治疗。后两种方法较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更有效,但是出血的危险性增加,而且实施比较麻烦。此外由于难以做到密切监测INR值,高强度的抗凝治疗有引起大出血的潜在危险。急性心肌缺血患者需要长期抗血栓治疗的另外一种替代办法是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噻氯吡啶治疗。

5

口服抗凝治疗有效的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下面一项研究,该研究选择接受心脏瓣膜修补术的患者,随机分配到下列两组:一组接受抗凝强度不等的华法林治疗,另一组接受包括阿司匹林在内的2种血小板拮抗剂中的任意一种治疗6个月。结果显示接受华法林治疗组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接受血小板拮抗剂治疗组(RR减少60~79%),但华法林治疗组出血的发生率很高。有三项研究报告了抗凝治疗的最小有效强度。有关生物瓣膜修补术患者的一项实验证明中等剂量的华法

林(INR 2.0~2.25)和较大剂量(INR 2.5~4.0)具有同样有效的抗凝活性,但前者出血发生率较低。另一项有关机械瓣膜置换的患者的研究显示:超高强度抗凝(INR 7.4~10.8)和较低强度抗凝3↖NR 1.9~3.6)的治疗效果差别不大,但超高强度抗凝更容易发生出血事件。还有一项有关机械瓣膜置换的患者(已经接受阿司匹林和潘生丁治疗)的研究显示:高强度抗凝(INR 3.0~4.5)和低强度抗凝(INR

2.0~3 .0)的治疗效果差别不大,但高强度抗凝更容易发生出血事件。最近一项随机化实验表明:华法林(INR

3.0~

4.5)联合阿司匹林(100mg/d)比单独应用华法林效果更好,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和高抗凝强度的华法林联合应用可减少病死率及卒中事件,但同时也增加了次要部位的出血的发生率,而主要部位出血包括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并没有达到统计学ESC出版的指南强调,与血栓栓塞的危险性成比例的抗凝强度和瓣膜类型相关。

第一代瓣膜,推荐

INR在3.0~4.5之间,二尖瓣的第二代瓣膜推荐INR在3.0~3.5之间,而主动脉瓣膜只需要INR 在2.5~3.0之间即可。200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指南推荐大多数机械瓣膜患者INR在2.5~3.5之间,生物瓣膜和主动脉瓣机械瓣膜INR在2.0~3.0之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ACC/AHA联合出版了相似指南。相反,欧洲人推荐INR治疗范围的高限是4.8~5.0

6

五个设计相似的实验(美国的SPAF实验、BAATAF实验和SPINAF实验,丹麦的AFASAK实

验,加拿大的CAFA实验)阐述了非瓣膜性(非风湿性)心房纤颤患者抗凝治疗时,对缺血脑卒中发生的一级预防作用。五个实验的结果是相似的:给予华法林治疗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危险性下降了80%。华法林组和对照组大出血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几乎没有差别,但华法林组的少量出血发生率每年约3%,比对照组要高。在AFASAK和SPAF实验中,患者随机接受阿司匹林治疗。两项研究分析的结果是阿司匹林获益较小,在AFASAK实验中,年轻SPAF的阿司匹林并不能明显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在75mg/d实验中,给予.

患者服用325mg/d的阿司匹林可以使卒中危险性下降44%。一项在欧洲进行的二级预防实验,(The European Atrial Fibrillation Trial。EAFT实验)在近3个月有非致残性卒中及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的房颤患者中,比较抗凝药、阿司匹林和安慰剂的效果。与安慰剂相比,使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卒中事件减少了68%,而阿司匹林组降低了16%,抗凝剂治SPAF II实验在房颤患者中比较了使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预防缺血性卒中华法林比阿司匹林更有效,但是华法林发生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大于75岁的老年人,抗凝强度在SPAF实验要比其他几项实验都要大;此外,发生颅内出血患者的INR值多数都大于3.0。在SPAFⅢ实验中发现,对于房颤的高危患者而言,单独应用华法林(INR 2.0~3.0)比固定剂量华法林(1~3mg/d,INR

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量表Aur评分表

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量表(Autar评分表)姓名病区

备注:总分28分,低风险≤10分;中风险 11-14分;高风险≥15分体质指数=体重/身高2

贫血症包括镰状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 护理指引:高风险患者使用持续下肢静脉泵加抗血栓袜 中风险患者使用抗血栓袜,必要时使用持续下肢静脉泵 低风险者主要鼓励患者做踝泵运动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干预方法 干预方法:患者术后采用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使用心电监护,术后2小时帮助患者活动肢体。具体活动措施:①用小枕垫高患者的脚后跟,使患者小腿悬空,与床面形成20-30度角为宜。②帮助患者进行双侧足踝运动,即踝关节的被动背伸、趾屈和内外翻的“环转”运动,频率15-20次|min,每个动作重复20次。③为患者按摩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等,按摩方向由肢体远端向近端,每侧肢体按摩5min。④膝关节伸屈运动频率15-20次|min,重复活动20-30次。⑤麻醉作用完全消失后,由护士帮助患者进行第一次翻身,此后间隔2h翻身一次。⑥清醒患者鼓励主动运动,包括进行深呼吸运动及踝关节主动背屈和跖屈运动,踝关节内翻和外翻运动,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指导患者先呼吸10次,然后由肢体远端向近端依次进行踝关节主动背屈和跖屈运动,踝关节主动内翻和外翻运动,频率15-20次|min,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和臀大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每次动作保持收缩状态5s,放松5s,所有动作各重复20-30次。术后2h开始进行第1-3项活动,术后2-4h内进

行第4-5项,术后当日执行两次。术后1-7d若患者意识朦胧或昏迷时,继续进行1-5项,但要求增加活动量;意识清醒者,鼓励进行第6项活动。以上训练每天4次,分别在晨起、上午、下午及睡前指导患者进行;患者活动均在接受过统一培训的护士协助和指导下完成。 参考文献:《早期活动对预防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中华护理杂志 2011月1月

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

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 区别考虑。因为这些情况下,控制房颤发作同时治疗基础疾病往往可以消除房颤发生。 [CHADS2为充血性心衰(congestive heart failure),高血压(hypertension),年龄(age)>75岁,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既往卒中(prior stroke)或TIA的缩写] CHADS评分≥2分是抗凝治疗的强适应证,而对于低危(1分)或者不能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可考虑应用阿司匹林。 需要注意的是,高龄(≥75岁)患者抗凝出血并发症较年轻者增加1倍,因此需要充分权衡获益/风险比。同时控制欠佳的高血压患者也应注意抗凝导致的出血并发症。

该评分系统将危险因素分为:主要危险因素和非主要危险因素两类。 年龄>75岁及卒中史作为房颤的主要危险因素,只要患者存在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即作为卒中的高危患者。 CHA2DS2VASc评分与CHADS2评分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评分内容更加全面,将性别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年龄>75岁、血栓病史作为主要危险因素,计为2分。 2. 针对年龄区别对待:年龄65~74岁计1分,75岁以上计2分,评价个体化。 3. 抗凝适应症更广泛,要求更严格。虽然与CHADS2评分相比,评分内容增加,但是应用与CHADS2评分没有太大区别。 4. 2种评分均有道理,CHADS2 评分是着重选择高危患者抗凝。欧洲评分强调90%的患者需要接受抗凝治疗,可理解为是使医生树立这一意识。 5.对于一般医生而言,还应该推荐CHADS2 评分而一些专科医生可以进一步了解CHA2DS2VASC 评分。 评分>=2分,推荐口服抗凝药治疗(如华法林)(Ⅰ类适应证,证据水平A); 评分1分,可选择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抗凝,但是推荐口服抗凝药治疗(Ⅰ,A); 评分0分,可选择阿司匹林或不用抗栓治疗,推荐不抗栓治疗(Ⅰ,A)。 HAS-BLED评分-出血风险评估新标准 在对房颤患者进行抗凝的同时应当评估其出血的风险,以前的指南中仅仅对出血风险做了定性分析,如低危、中危、高危等。2010ESC版指南中做了定量分析,以便临床医生更好的掌握出血风险,称为HAS-BLED评分。 积分≥3分时提示出血“高危”,出血高危患者无论接受华法林还是阿司匹林治疗,均应谨慎,并在开始抗栓治疗之后,加强复查。 2003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会华法林治疗临床应用指南概要 一些设计严格的临床试验已确定了口服抗凝药的临床效果,口服抗凝药对于静脉血栓栓塞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是有效的,对于预防换瓣术后及房颤患者的全身血栓栓塞,有外周动脉疾病或者其它高危因素的患者预防AMI、脑卒中、再梗死及AMI死亡也同样有效。对于具有二尖瓣狭窄的高危患者预防全身血栓栓塞,以及考虑存在隐性血栓栓塞或者与卵圆孔相关的全身血栓栓塞可能时,虽然口服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尚未被随机试验所证实,但也是口服抗凝治疗的适应症。 1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 在髋部和妇产科大手术之后给以足量口服抗凝剂使国际正常化指数(INR)维持在2.0~3. 0,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一、概念 静脉血栓栓塞症(VET):是指血液静脉在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深静脉血栓塞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 肺运动血栓栓塞症(P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的肺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 二、DVT形成机制 (一)静脉血流滞缓手术中脊髓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如患者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而其可能是DVT的首要因素。 (二)静脉壁的损伤:1、化学性损伤 2、机械性损伤 3、感染性损伤 (三)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可引起高凝状态和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二者的抑制剂水平均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而开放性创伤患者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止血,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下肢DVT的类型: 1、中央型:血栓局限于髂股静脉,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沿静脉行程的压痛,可有静脉曲张。

2、周围型: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丛,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和压痛,Homans(+),即将足背屈使腓肠肌紧张时可激发疼痛。 3、混合型:血栓弥漫于整条深静脉系统,表现为患肢明显肿胀、疼痛和压痛,沿股静脉行程可摸到其条索状肿块,病人行走较困难。 三、现代护理的发展方向——防治结合 预防在先,加强评估,及时处理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 (一)预防DVT首先正确评估病人,评估对象:大手术后、各种卧床病人。 评估内容:1、询问患者的健康史,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 2、评估测量双下肢大、小腿同一部位周径,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了解有无肺栓塞症状。 3、询问患者已卧床时间,如入院时已卧床一段时间,需经相关检查确诊是否发生DVT,无DVT者,采取预防措施,已形成深静脉血栓者,执行DVT护理措施。 (二)DVT的辅助检查:1、血浆D二聚体 2、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 3、静脉造影:是DVT诊断的金标准 4、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 5、螺旋CT静脉造影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风险评估表 骨科大手术患者VET的危险分度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简介

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量表简介 发布时间: 2013-06-04 15:07:42 所属栏目 : 指南与共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科陈启敏周海霞易群 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 )包括深静脉血栓( DVT )和肺血栓栓塞 (PTE ),因“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漏诊率高”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健康医疗保 健问题;但同时,这一疾病也被认为是“最有可能预防的一种致死性疾病”。 Caprini 血栓风险评估量表是一个个体化的 VTE 风险评估量表,它根据一系列先天性 和 /或获得性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评分,据此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四 类,并 推荐相应的预防措施。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验证研究已表明该量表的有效性, 其在中国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对该量表进行一个简要介绍。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肺血栓栓塞; caprini 血栓风险评估量表; 预防 1.静脉血栓栓塞症概述 1.1 概念 静脉血栓栓塞症( 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 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 , 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 ,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两种类型 :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和肺血栓栓塞症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TE), 即静脉血栓栓塞症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 表现形式。 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约占 VTE 的三分之二,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 ,以下肢深 静脉为多 ,临床上常无症状。下肢近端 (腘静脉或其近侧部位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 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降低肺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肺血栓栓塞症( PTE ) :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 致的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疾病 ,是导致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报道 10% 的院内死亡为 PTE 所致所有入院患者中有 1% 死于 PTE[1-3] 。 由于 PTE 与 DVT 在发病机制上存在相互关联,两者是同一疾病在不同部位的表现, 也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 , 因此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 VTE )。 1.2 VTE 的流行病学 据统计,普通人群中 VTE 发病率为 1-3/1000[4, 5] ,在西方国家 PTE 被列为常见的 三种心血管疾病之一,因其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漏诊率高”的特点, 被称为“21世纪亟待解决的十大心肺疾病之一”。全球每年确诊的PTE 和 DVT 患者约数百万人,美国 VTE 的发生例数每年超过90 万,其中三分之一直接导致死 亡 [6]。在没有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内科和手术住院患者中VTE 的发病率更 是高达 10% ~40% 。VTE 发生后,除了有很高的病死率之外,也可以导致存活 患者持续存在严重慢性并发症,如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慢性肺动脉高压,发生率 可以高达 20% [7], 严重影响存活患者的生活质量。我国目前尚缺乏准确的VTE

静脉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修订稿

静脉血栓和出血风险评 估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静脉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杨中沛6月8日 (一)静脉血栓(VTE)的风险评估 建议在每位患者入院时进行VTE风险评估,特别是VTE高风险科室的住院患者。1对手术患者建议采用 Caprini评分量表(表1):极低危(0分)、低危(1-2分)、中危(3-4分)、高危(≥5分) 推荐意见 1.外科手术患者,建议应用 Caprini评分进行VTE风险分级【1B】。 2.外科手术患者,推荐术后早期活动【2C】。 3.外科手术患者,如不存在高出血风险:VTE风险为低度( Caprini评分1-2分),建议应用机械预防【2C】;VTE风险为中度( Caprini评分3-4分)建议应用药物预防或机械预防【2B】;VTE风险为高度( Caprini评分≥5分);推荐应用药物预防【1B】,或建议药物预防联合机械预防【2C】。 4.具有VTE风险患者,如果同时存在较高大出血风险或出血并发症:推荐应用机械预防,如出血风险降低,改用药物预防或与机械预防联用【1B】。 5.多数VTE高风险患者,建议药物或机械预防至术后7-14d【2C】。对于合并恶性肿瘤的外科手术和骨科大手术患者,建议延长预防时间【2B】。 6.外科手术患者,不建议应用下腔静脉滤器作为VTE的一级预防【2C】。 7.出血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外科手术(如顾脑、脊柱手术等),建议应用机械预防【2C】。当VTE风险为高度(如因恶性肿瘤行开颇术),如出血风险降低,建议改为药物预防联合机械预防【2C】。

2 对非手术患者建议采用 Padua 评分量表(表2):总分≥4分为高危,总分<4分为低危患者。 推荐意见 1.内科住院患者,建议应用 Padua评分,进行VTE风险分级【1B】。 2.内科住院患者,推蒋早期活动【2C】。 高风险的内科住院患者:(1)不存在高出血风险,推荐应用药物预防【1A】,(2)存在高出血风,推应用机械预防【1A】。 4.活动期恶性肿瘤患者,如无其他VTE风险:(1)单纯接受化疗,不推落常规预防【1C】;(2)留置中心静导,不推荐常规预防【1B】。 5.多数VTE高风险的内科住院患者,建议药物或机械预防7-14d【2C】 (二)、出血风险评估 鉴于抗凝预防本身潜在的出血并发症,应对所有需要预防的住院患者进行出血风险和其他可能能影响预防的因素评估。评估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表3,4) 1患者因素:年龄龄≥75岁;凝血功能障母;血小板<50×109/L等。 2基础疾病:活动性出血,既往颅内出血史,未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严重的肾功能衰竭或肝功能衰竭等。 3合并用药:正在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或溶栓药物等。 4侵入性操作:接受手术、腰穿和硬膜外麻醉之前4h和之同12h等。 VTE是医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医院管理者和临床医务人员面临的严峻问题。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及时进行预防,可以明显降低医院内VTE的发生率。

静脉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静脉血栓和出血风险评估 杨中沛中卫护研院6月8日 (一)静脉血栓(VTE)的风险评估 建议在每位患者入院时进行VTE风险评估,特别是VTE高风险科室的住院患者。 1对手术患者建议采用 Caprini评分量表(表1):极低危(0分)、低危(1-2分)、中危(3-4分)、高危(≥5分) 推荐意见 1.外科手术患者,建议应用 Caprini评分进行VTE风险分级【1B】。 2.外科手术患者,推荐术后早期活动【2C】。 3.外科手术患者,如不存在高出血风险:VTE风险为低度( Caprini 评分1-2分),建议应用机械预防【2C】;VTE风险为中度( Caprini 评分3-4分)建议应用药物预防或机械预防【2B】;VTE风险为高度( Caprini评分≥5分);推荐应用药物预防【1B】,或建议药物预防联合机械预防【2C】。 4.具有VTE风险患者,如果同时存在较高大出血风险或出血并发症:推荐应用机械预防,如出血风险降低,改用药物预防或与机械预防联用【1B】。 5.多数VTE高风险患者,建议药物或机械预防至术后7-14d【2C】。对于合并恶性肿瘤的外科手术和骨科大手术患者,建议延长预防时间【2B】。

6.外科手术患者,不建议应用下腔静脉滤器作为VTE的一级预防【2C】。 7.出血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外科手术(如顾脑、脊柱手术等),建议应用机械预防【2C】。当VTE风险为高度(如因恶性肿瘤行开颇术),如出血风险降低,建议改为药物预防联合机械预防【2C】。 2 对非手术患者建议采用 Padua 评分量表(表2):总分≥4分为高危,总分<4分为低危患者。 推荐意见 1.内科住院患者,建议应用 Padua评分,进行VTE风险分级【1B】。 2.内科住院患者,推蒋早期活动【2C】。 3.VTE高风险的内科住院患者:(1)不存在高出血风险,推荐应用药物预防【1A】,(2)存在高出血风,推应用机械预防【1A】。 4.活动期恶性肿瘤患者,如无其他VTE风险:(1)单纯接受化疗,不推落常規预防【1C】;(2)留置中心静导,不推荐常规预防【1B】。 5.多数VTE高风险的内科住院患者,建议药物或机械预防7-14d【2C】 (二)、出血风险评估 鉴于抗凝预防本身潜在的出血并发症,应对所有需要预防的住院患者进行出血风险和其他可能能影响预防的因素评估。评估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表3,4) 1患者因素:年龄龄≥75岁;凝血功能障母;血小板<50×109/L等。

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

科室: 护理级别: 大同县人民医院 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及护理措施表2016.7.10护理部第一次制定姓名:床号:性别:年龄:住院号: 入院日期:诊断: 项目 年龄(岁) 体重指数体重( kg) / 活动 创伤风险(术前评分 高危疾病 外科手术(只选择一个合适的手术)特殊风险口服避孕药 : 患者情况 10-30 岁 31- 40 41- 50 51- 60 61- 70 70以上 低体重<18.5 平均体重18.5- 22.9 超重23.0- 24.9 肥胖25.0- 29.9 过度肥胖≥30 自由活动 自行使用助行工具 需要他人协助 使用轮椅 绝对卧床 头部受伤 胸部受伤 脊柱受伤 骨盆受伤 下肢受伤 溃疡性结肠炎 红细胞增多症 静脉曲张 慢性心脏病 急性心肌梗死 恶性肿瘤 脑血管疾病 静脉栓塞病史 小手术< 30min 择期大手术 急诊大手术 胸部手术 腹部手术 泌尿系手术 神经系统手术 妇科手术 骨科(腰部以下)手术 20-35 岁 35岁以上 激素治疗 怀孕 / 产褥期 分值评估时间 1 2 3 4 5 1 2 3 4 1 2 3 4 1 1 2 3 4 1 2 3 3 4 5 6 7 1 2 3 3 3 3 3 3 4 1 2 2 3 总分

护士签名 护士长复评得分 / 护士长签字 抬高患肢、踝关节活动、股四头肌收缩 指导做深呼吸或吹气球及咳嗽动作、 使用弹力袜 护每 2h 翻身,主动屈伸下肢 理可能的情况下早期肢体活动、下床活动 措使用空气压力波治疗仪 施戒烟戒酒、 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药物 其它 护士签名: 患者 / 家属签字 备注:1、每累计分值中,危险等级≤ 10低风险,10-14中风险,≥ 15高风险。 2、低风险及以上的患者(≧ 10分)均须建立《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及护理措施表》,并根 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预防措施。 3、高风险人群入院24h 内、手术后患者即时完成;≥15 分者根据活动内容的改变及时评估,(至少 每三天一次)﹤ 14 分者每周评估一次。 4、首次评分后报告护士长,护士长进行复评并签名,指导护士加强病人管理,定期巡视病人,了解 护理措施落实情况。 5、≥15 分高风险患者护士应立即通知医生,配合医生采取必要的治疗护理措施,并及时上报。 6、患者转科时,重新建立评估表,出院后由病区统一保管。

精品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及护理

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及护理 内容:一、静脉血栓栓塞症概述 二、静脉血栓栓塞症流行病学的研究 三、骨科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四、静脉血栓的风险评估 五、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一、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概述: 血栓形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血液有形成分在血管或心脏内膜局部形成栓子的过程,在许多疾病过程中,凝血机制被病理过程不恰当激活,形成血栓,被人们称之为血栓症。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肺血栓栓塞症(PTE) VTE=DVT+PTE 发病机理: 1、静脉血流淤滞 下肢静脉的向心回流依赖政党的静脉瓣功能,骨骼肌收缩的唧筒作用和胸腔内的负压吸引作用。正常的静脉血流对活化的凝血因子起稀释和清除作用。当下肢血流缓慢或淤滞时,局部凝血酶聚集,纤维蛋白活性下降易导致局部血栓形成。近年来研究表明,乘坐汽车,火车,飞机等旅行持续在5小时以上者,可以使静脉血栓性疼痛增加5倍左右。 2、血液高凝状态 血液组成成分改变,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手术应激可使血小板增高,粘附性增强,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可导致血液浓缩,血细胞相对增多。另一方面与患者的自身因素及合并的疼痛状态有关,高龄、肥胖、吸烟,既往血栓形成史,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先天性抗凝血酶缺乏症等,均可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 3、静脉搏内膜损伤 正常血管内膜是血小板凝集的生理屏障,当血管内膜损伤后血小板便发生凝集,并释放生物活性物质,进一步加重血小板的聚集和附着,促进血栓形成。如外科整形手术后引起的静脉扩张,创伤导致的静脉壁的微创,全身麻醉患者由于血管张力改变而导致的内膜破裂,均可引起PVT。 最近的研究发现静脉注射是慢性静脉疼痛及至静脉血栓中重要的潜在危险。血栓造成的影响: 1、腿部深静脉内血凝块的形成和发展成深静脉搏血栓。

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

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

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 心房颤动的临床分类 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手术、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或急性肺部病变等情况的房颤应区别考虑。因为这些情况下,控制房颤发作同时治疗基础疾病往往可以消除房颤发生。 2006美国卒中学会脑梗死一级预防指南---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DS2评分): [CHADS2为充血性心衰(congestive heart failure),高血压(hypertension),年龄(age)>75岁,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既往卒中(prior stroke)或TIA的缩写]

CHADS评分≥2分是抗凝治疗的强适应证,而对于低危(1分)或者不能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可考虑应用阿司匹林。 需要注意的是,高龄(≥75岁)患者抗凝出血并发症较年轻者增加1倍,因此需要充分权衡获益/风险比。同时控制欠佳的高血压患者也应注意抗凝导致的出血并发症。 2010ESC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2DS2VASc评分: 该评分系统将危险因素分为:主要危险因素和非主要危险因素两类。 年龄>75岁及卒中史作为房颤的主要危险因素,只要患者存在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即作为卒中的高危患者。 CHA2DS2VASc评分与CHADS2评分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评分内容更加全面,将性别因素纳入考虑范围,年龄>75岁、血栓病史作为主要危险因素,计为2分。 2. 针对年龄区别对待:年龄65~74岁计1分,75岁以上计2分,评价个体化。 3. 抗凝适应症更广泛,要求更严格。虽然与CHADS2评分相比,评分内容增加,但是应用与CHADS2评分没有太大区别。

Autar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

Autar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 姓名年龄性别床号住院号入院日期诊断身高体重 评估项目/分值评估日期评估项目0分1分2分3分4分5分6分7分 年龄(周岁)10-30 31-40 41-50 51-60 61-70 >70 体重指数(BMI)体重不足 <18.5 体重适中 18.5~22.9 超重 23.0~24.9 肥胖 25.0~29.9 过度肥胖 >30 活动能力能走动运动受限(需 要辅助工具) 运动严重受限 (需他人协助) 轮椅完全卧床 特殊风险种类口服避孕药20-35岁>35岁/激素 替代治疗 怀孕及产褥期易栓症 创伤风险种类头部创伤/胸 部创伤 脊柱损伤盆腔损伤下肢损伤 外科干预:仅对一项合适的外科 干预小手术<30分 钟 择期大型手术急诊大手术/胸部手术 /腹部手术/妇科手术 /泌尿外科手术/神经 外科手术 骨科手术 (腰部以 下) 现有的高风险疾 病溃疡性肠炎红血球增多症静脉曲张/慢性心脏手 术 急性心肌梗 死 恶性肿瘤 (活性) 脑血管 意外 DVT 病史 总分 1、评估对象:具有合并症中任一项:DVT病史、高血压、肥胖及糖尿病;年龄>40岁;卧床大于3天;恶性肿瘤;输注刺激性药物;偏瘫;下肢骨折;妊娠晚期的孕妇和产妇;制动;手术时间≥30min患者,以上情况符合4项及以上者需用Autar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进行评分并记录。

2、评估时间:①入院时、手术后及病情变化时;②评分≥15分每周至少评估1次,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评估。 3、Autar评分:≤10分为低危,基础预防;11-14分为中危,基础预防+物理预防;≥15分为高危,基础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

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深静脉血栓评估表

XXX 医院VTE 风险评估表(Caprini 模型) □妊娠期或产后(<1个月) □不明原因死产,习惯性流产( 绍次),早产伴有新生儿 毒血症或发育受限 □其他风险因素 小计: _______________ 小计: ____________ 风险因素总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险等级:低度□ 中度□ 高度□ 极高度□ □ VTE 预防禁忌症 _ 患者或家属 _________ 关系 __________ 医师 _____________ 风险因素总分 风险等级 DVT 发生率 推存预防方案 0-1 低危 <10%% 早期活动 2 中危 10-20% 药物预防或物理预防 3-4 高危 20-40% 药物预防和/或物理预防 5-7 极高危 DVT 发生率40-80%,死亡率1-5% 药物预防和物理预防 精选范本 以下每项风险因素记1分 □年龄为41-46岁 □急性心肌梗塞 □下肢水肿(现患) □静脉曲张 □肥胖(BMI 淳5) □计划小手术 □败血症 □严重肺部疾病、含肺炎( □充血性心力衰竭(<1个月) □卧床内科患者 □炎症性肠病史 □大手术史(<1个月) □肺功能异常(COPO ) <1月) 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替代治疗 以下每项风险因素记2分 □年龄60-64岁 口中心静脉置管 □关节镜手术 □大手术 (45min ) □恶性肿瘤(既往或现患) □腹腔镜手术(>45min ) □患者需要卧床(>72小时) □石膏固定(<1个月) 小计: 以下每项风险记3分 □年龄 勿5岁 □血栓家族史 以下每项风险因素记5分 □脑卒中(<1个月) 口多发性创伤(<1个月) □ DVT/PE 患病史 □因子VLeiden 阳性 □凝血酶原20120A 阳性 □狼疮抗凝物阳性 □选择性下肢关节置换术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升高 □髋关节、骨盆或下肢骨折、 □急性脊髓损伤(瘫痪)(<1个月)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HIT ) (不可使用肝素或者任何低分子肝 素) □抗性磷脂抗体升高 小计: 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先天或后天血栓形成

房颤评分

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与出血风险评估标准 姓名性别年龄床号住院号 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2DS2-V ASc评分 危险因素评分分值 心力衰竭/LVEF<40%(C) 1 高血压(H) 1 年龄>=75岁(A) 2 糖尿病(D) 1 卒中/血栓形成(S) 2 血管性疾病(V) 1 年龄65~74岁(A) 1 女性(Sc) 1 总分()分 评分>=2分,推荐口服抗凝药治疗(如华法林)(Ⅰ类适应证,证据水平A);评分1分,可选择华法林或阿司匹林抗凝,但是推荐口服抗凝药治疗(Ⅰ,A);评分0分,可选择阿司匹林或不用抗栓治疗,推荐不抗栓治疗(Ⅰ,A)。注:卒中/血栓形成(S):血栓栓塞,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管性疾病(V):心肌梗塞,外周动脉血管病或主动脉瓣疾病。 HAS-BLED评分-出血风险评估新标准 临床疾病评分分值 高血压(H) 1 肝肾功能不全(A)各1分 卒中(S) 1 出血(B) 1 异常INR值(L) 1 年龄>65岁(E) 1 药物或饮酒(D)各1分 总分()分 积分≥3分时提示出血“高危”,出血高危患者无论接受华法林还是阿司匹林 治疗,均应谨慎,并在开始抗栓治疗之后,加强复查。 注:高血压指收缩压>160mmHg;异常的肝功能指慢性肝病(如肝硬化)或显著的生化指标紊乱(如胆红素>正常值上限的2倍,并且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正常值上限的3倍等);肾功能异常定义为慢性透析或肾移植或血清肌酐≥ 200微摩尔/升;出血指既往有出血病史和/或出血的诱因如出血体质、贫血等;I NR值不稳定指INR值易变/偏高或达不到治疗范围(如<60%);药物/饮酒指合并用药,如抗血小板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嗜酒等。 患者(或家属)意见:患者(或家属)签字:

HASBLED出血评分

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出血风险的评估:HAS-BLED 出血评分 发布时间:2014-08-06 12:37:54 文章来源:煤炭总医院王春玲 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开始抗凝治疗之前应进行出血风险评估。ESC房颤指南、加拿大心血管指南、欧洲心脏节律协会等均推荐应用HAS-BLED评分,≥3的视为高危患者,应规律复诊,严密观察以防止出血事件(Ⅱa)。但是应用该评分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出血高危的患者不接受抗凝治疗,而是使临床医师有客观的工具评估AF患者的出血风险,及时纠正未被控制出血危险因素(Ⅱa)。 表1. HAS-BLED出血危险评分 注:高血压指收缩压>160mmHg;异常的肝功能指慢性肝病(如肝硬化)或显著的生化指标紊乱(如胆红素>正常值上限的2倍,并且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正常值上限的3倍等);肾功能异常定义为慢性透析或肾移植或血清肌酐≥200微摩尔/升;出血指既往有出血病史和(或)出血的诱因如出血体质、贫血

等;INR值不稳定指INR值易变/偏高或达不到治疗范围(如<60%);药物/饮酒指合并用药,如抗血小板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嗜酒等。 积分≥3分时提示“高危”,出血高危患者无论接受华法林还是阿司匹林治疗,均应谨慎,并在开始抗栓治疗之后定期复查;应当处理可纠正的出血风险因素,如血压控制不良、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INR波动,合用药物(阿司匹林,NSAIDs 等),饮酒等。需要指出的是: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及尤其是老年患者单用阿司匹林)发生大出血的风险与口服抗凝药物相似。 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危险分层和抗凝出血危险评估可以看出,出血和血栓具有很多相同的危险因素,出血风险增高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风险往往也增高,这些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净获益可能更大。因此,临床中可以应用HAS-BLED 评分寻找可纠正的出血风险因素,而不应仅根据该积分结果以拒绝接受抗凝治疗。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评估表.doc

v1.0可编辑可修改 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评估表科名:床号:住院号: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VTE 高危评分(基于Caprini 模型) 高危评分病史实验室检查手术□年龄 41— 80(岁) □肥胖( BMI≥ 25) □异常妊娠 □妊娠期或产后( 1 月) □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代治疗 1分/项□卧床的内科患者□计划小手术□炎症性肠病史 □下肢水肿 □静脉曲张 □严重的肺部疾病,含肺炎( 1 个月 内) □肺功能异常, COPD □急性心肌梗塞 □充血性心力衰竭( 1 个月内) □败血症( 1 个月内) □大手术( 1 个月内) □其他高危因素 □年龄 61-74 (岁) □石膏固定( 1 个月内) 2分/项 □患者需要卧床大于72 小时

v1.0可编辑可修改 3分 / 项5分 / 项□恶性肿瘤(既往或现患) □年龄≥ 75(岁)□抗心磷脂抗体阳性□中心静脉置管 □深静脉血栓 / 肺栓塞历史□凝血酶原 20210A 阳性□腹腔镜手术 ( > 45 分钟 ) □血栓家族史□因子 Vlelden 阳性□大手术(> 45 分钟)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 HIT □狼疮抗凝物阳性□关节镜手术 □来列出的先天或后天血栓形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酶升 高 □脑卒中( 1 个月内)□选择性下肢关节置换术 □急性脊髓损伤(瘫痪)(1个月内)□髋关节,骨盆或下肢骨 □折多发性创伤( 1 个月 内) 总分 合计评分 注: 0-1 分:很低危,尽早活动、宣传教育; =2 分:较低危,宣传教育、通知医生,悬挂预警标志。 >2 分:中危 / 高危,通知医生,有出血风险,完善记录观察表。

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

. 精选范本 xxx 医院VTE 风险评估表(Caprini 模型) 风险因素总分: 风险等级:低度□ 中度□ 高度□ 极高度□ □VTE 预防禁忌症 患者或家属_____ 关系____ 医师_____ 风险因素总分 风险等级 DVT 发生率 推荐预防方案 0-1 低危 <10%% 早期活动 2 中危 10-20% 药物预防或物理预防 3-4 高危 20-40% 药物预防和/或物理预防 5-7 极高危 DVT 发生率40-80%,死亡率1-5% 药物预防和物理预防 以下每项风险因素记2分 □ 年龄60-64岁 □ 中心静脉置管 □ 关节镜手术 □ 大手术(45min ) □ 恶性肿瘤(既往或现患) □ 腹腔镜手术(>45min ) □ 患者需要卧床(>72小时) □ 石膏固定(<1个月) 小计: 以下每项风险因素记1分 □ 年龄为41-46岁 □ 急性心肌梗塞 □ 下肢水肿(现患) □ 充血性心力衰竭 (<1个月) □ 静脉曲张 □ 卧床内科患者 □ 肥胖(BMI ≥25) □ 炎症性肠病史 □ 计划小手术 □ 大手术史(<1个月) □ 败血症 □ 肺功能异常(COPO) □ 严重肺部疾病、含肺炎(<1月) 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替代治疗 □ 妊娠期或产后(<1个月) □ 不明原因死产,习惯性流产(≥3次) ,早产伴有新生儿毒血症或发育受限 □ 其他风险因素 小计: 以下每项风险因素记5分 □ 脑卒中(<1个月) □ 多发性创伤(<1个月) □ 选择性下肢关节置换术 □ 髋关节、骨盆或下肢骨折、 □ 急性脊髓损伤(瘫痪)(<1个月) 小计: 以下每项风险记3分 □ 年龄 ≥75岁 □血栓家族史 □ DVT/PE 患病史 □凝血酶原20120A 阳性 □ 因子VLeiden 阳性 □狼疮抗凝物阳性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升高 □ 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HIT) (不可使用肝素或者任何低分子肝素) □ 抗性磷脂抗体升高 □ 其他先天或后天血栓形成 小计:

深静脉血栓营养评估

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如何评估? 答:当前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量表较多,Autar深静脉血栓 形成风险评估表(表1)是常见的评估工具之一。该量表由7个危险因素组成,分别是年龄、体重指数、活动、创伤风险种类、外科手术、高危疾病、特殊风险,每种危险因素下设条目并赋分值,分值越高、说明病情越重,发生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更高。 评估要点:①高风险人群、危险因素患者入院24小时内完成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手术后患者应术后即时完成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高危人群包括:大手术后长期卧床、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骨盆骨折和长骨骨折、多发性创伤、恶性肿瘤、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高龄、肢体制动、肥胖、心肌梗死、肢体瘫痪、吸烟等患者。危险因素:高凝状态(既往血拴病史、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血液凝滞、血管内皮损伤(中心静脉置管、手术、创伤)②若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按深静脉血栓治疗标准落实各项措施。

113、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如何评估? 答: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NRS评估表(表2),是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推荐使用的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方法。总评分包括三个部分的

总和,即疾病严重程度评分+营养状态降低的评分+年龄评分(若70岁以上加1分)。 (1)对于营养状况降低的评分及其定义:0分定义一正常营养状态; 轻度1分定义一3个月内体重丢失5減食物摄入为正常需要量的50%- 75%中度2分定义一2个月内体重丢失5%或前一周食物摄入为正常需 要量的25%-50%重度3分定义一1个月内体重丢失5% 3个月内体重下 降15%或BM k 18.5或者前一周食物摄入为正常需要量的0%-25%注:3项问题任一个符合就按其分值,几项都有按照高分值为准。(2)对于疾病严重程度的评分及其定义:1分:慢性疾病患者因出现并发症而住院治疗,患者虚弱但不需要卧床,蛋白质需要量略有增加,但可以通过口服补充剂来弥补;2分:患者需要卧床如腹部大手术后,蛋白质需要量相应增加,但大多数人仍可以通过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得到恢复;3分:患者在加强病房中靠机械通气支持,蛋白质需要量增加而且不能被肠外或肠内营养支持所弥补,但是通过肠外或 肠内营养支持可使蛋白质分解和氮丢失明显减少。 (3)评分结果与营养风险的关系:总评分》3分(或胸水、腹水、水 肿且血清蛋白35g/L )者,表明患者有营养不良或有营养风险,即应该使 用营养支持;总分<3.0若患者将接受重大手术,则每周重新评估其营养 状况。 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NRS评估表

f院患者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评估表+(1)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评估表(基于Caprini模型)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患者深静脉血栓-肺栓塞风险层级及预防措施 备注:权衡抗凝与出血风险后采取个体化预防。对中危伴出血患者,首选物理预防,待出血风险降低后加用药物预防。对有争议、疑难、特殊病例或未尽事宜请相关专业人员会诊。 基本预防:告知风险;健康宣教(戒烟、多饮水、控糖降脂等);下肢无血栓形成可做下肢被动、主动运动;卧床、麻醉未醒按摩下肢腓肠肌,10-30分/次,3次/天;术后清醒做足踝背伸跖曲每次10秒×10次/组,qh或6组/天;足踝关节内外翻、旋转。 物理预防:穿抗血栓弹力袜或充气压力泵30分/次,2-4次/天。单独使用物理预防仅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对患侧肢体无法或不宜采用物理预防措施的患者,可在对侧肢体实施预防。 应用前应常规筛查禁忌症:⑴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或下肢严重水肿;⑵下肢深静脉血栓症、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⑶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和梯度压力弹力袜不适用于下肢局部情况异常(如皮炎、坏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手术)、下肢血管严重动脉硬化或其他缺血性血管病及下肢严重畸形等。 药物预防:遵医嘱应用抗凝药物。对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应权衡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与增加出血风险的利弊。 药物预防的绝对禁忌症:⑴近期有活动性出血及凝血障碍;⑵骨筋膜间室综合征;⑶严重头颅外伤或急性脊髓损伤;⑷血小板低于20×109/L;⑸肝素诱发血小板减少症者,禁用低分子肝素和肝素;⑹孕妇禁用华法林。 相对禁忌症:⑴既往颅内出血;⑵既往胃肠道出血;⑶急性颅内损害或肿物;⑷血小板减少至(20~100)×109/L;⑸类风湿视网膜病患者。应用抗凝药物后,应严密观察药物副作用。出现严重出血倾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或请相关科室会诊,及时作出处理。 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健康宣教 1.基本宣教:讲解DVT和PTE的病因及后果;讲解引起DVT和PTE的危险因素;改变 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避免久站,避免卧床时间过久;控血糖控血脂。肥胖者应积极控制体重。 2.饮食指导:给予患者低脂、低盐、低糖、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多饮水,降 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流动速度,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含维生素C多的食物,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保持大便通畅。 3.活动指导:术前做好评估及健康宣教,术后和产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经常按摩下 肢腓肠肌,根据危险分层进行下肢主动和被动活动,促进下肢血液流通,避免血栓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