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工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工艺概论

第六讲金银工艺

黄金和白银是稀少、珍贵的金属,分布较广,常以自然形态出现,有引人注目的色彩和光泽,比其它金属更容易发现。世界上众多的地区和民族,在很早以前就已使用这两种贵重的金属制作各种物品。黄金白银进入人类社会生活后,逐渐在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各个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本次课将为大家讲述的就是中国古代的金银工艺。

一、金、银与金、银矿

黄金,元素符号为Au,原子序数79,熔点1063℃,沸点2966℃。金的特点是纯金色黄,极细金粉为黑色;延展性极好,可制成0.00001毫米厚的金箔或拉成只有0.5毫克/米的细丝;化学性质极为稳定,不与水和氧反应,也不与酸、碱作用,但溶于王水;导电性良好。

银,元素符号Ag,原子序数47,熔点960.8℃,沸点2212℃。银色泽白亮,具有良好的延展性,而且耐大气的氧化腐蚀,在所有金属中导电性、导热性最好,对可见光的反射性最强,化学性质最活泼。

中国出现文字后,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就有了“金”字,但当时的“金”字并非专指黄金,更主要是指铜。黄金与铜的区别在春秋中期逐渐明确,战国时期文献中的金字多半指黄金。银在早期文献中称“白金”。故出土的甲骨文、金文乃至战国文字中都没有“银”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有“银”字,为形声字,出现很晚。

我国古代认识的金矿物主要是自然金,即生金,又叫原金,也有人称之为天然金或荒金。另外,对不同形状大小的生金则有不同的称呼。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大者名马蹄金,中者名橄榄金、带胯金,小者名瓜子金”,“大者名狗头金、小者名麸麦金、糠金”,“平地掘井得者,名面沙金,大者豆粒金”。凡开采出来并熔化提炼后的生金和已加工成各种金制品的金统称为熟金。我国古代对自然银即生银也有深刻的认识。

金矿床分原生脉金矿床和次生砂金矿床。脉矿中的金叫山金(脉金),砂矿中的金叫砂金。银矿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呈单质状态的较少,多以硫化物状态伴生于其它有色金属矿石中。世界上百分之七十五的银是从含银铜、铅、锌、硫化矿和金矿中获得的。

战国时期人们对金、银矿物有了具体的认识。《管子•地数篇》云:“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商有陵石者,下有铅、锡、铜。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见荣”即指矿体露出,是寻找矿藏的标志。

我国古代采选金银的方法不一,主要有重力淘洗法和地下井巷挖掘法。前者即俗称的“淘金”,主要用于砂金的提取,工具为木盘、木槽、木床。地下井巷挖掘法主要用于脉金、银矿的开采。商周时期由于青铜工艺的发达,当时已经掌握了地下井巷开挖矿石的技术。

二、中国金银工艺的历史沿革

在讨论中国古代金银工艺的时候有如下两个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从中国金银工艺的地缘和风格特点来看,大致可分为北方草原地带和中原黄土地带两大区域。另外,西南红土地带的金银工艺可能有着独立的发育过程,或者是受北方草原地带的影响(三星堆与齐家文化关系甚密),但它最终还是融入到了中原金银文化的系统。

其次,关于金银工艺一般分作两种:一般的金银工艺和金银细工工艺,二者有精粗之别,优劣之分。一般金银工艺多运用于金银器皿的制作,与器物的成型有关。金银细工工艺则与装饰品的制作以及器物的表面装饰有关,工艺均非常精细,故称为金银细工工艺。

我国的金银工艺萌生于史前时代晚期。河南汤阴龙山文化遗址出土了含金砂的陶片,比一般陶片重,是有意识将金砂掺入,起到装饰效果。说明史前社会对于金矿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利用,但并非用金直接制作器物。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人为制成的金银器,出土于齐家文化,是一对金耳环。金银工艺在其后经历了近4000年的发展,即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自成体系,又兼容并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多民族金银器的共存及其盛衰(夏、商----南北朝)

与两河流域文明、爱琴海文明、古印度文明相比,中国的金银工艺的起源是比较晚的。所以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的黄金工艺可能是域外传来的。但也有一些学者指出,我国的原始金银工艺应是独立成长的,有着鲜明的土著性和本土性。如从原始社会到殷商时期,均以金叶片和金丝为原料,经切割、平钑、锤打、盘丝、焊接等工艺成型。到了西周,出现了范铸、錾刻的金银器。以掐丝、焊珠、镶嵌为基本技术的金细工大约出现于战国晚期,成熟于东汉。西方输入我国中原的金银器迄今所见最早的属于罗马帝国和古

波斯帝国,大致在公元前四-三世纪之间。

(1)北方草原地带的金银器

我国早期北方草原金银器主要是金片金丝工艺制品。大致在近西北、华北一带,有金片蚀、耳饰、鼻引、笄、臂钏等,都是随身佩带的装饰品,它们的基本上属于亚欧大陆草原骑马民族的风格,与中亚、西亚地区的金银器很类似。当然,其中也不乏具有秦汉写实风格的作品,如卧羊金带扣、金虎豕咬斗纹牌饰等。

(2)中原金银器

商代金器采用金片工艺制造,即将天然金块锤打成薄片,再经剪切成一定的形状用于包贴在铜、木、漆等器物的整体或局部,以改变其质色,并增添其庄重性、严肃性、尊贵性或神秘性。此时只能视作其他工艺的辅助性工艺,尚不能视为一种独立的工艺。金块被锤打延展至薄片时被称为金片,如继续加工使其薄如树叶时则称为金叶,薄如蚕翼时被称为金箔,它们均作为其它材质器物的辅助性装饰。

西周黄金工艺吸收青铜工艺经验,开始使用熔铸工艺技术以制作新型的金工制品。西周王畿地区尚未见到金器,而在虢、晋等侯国则出土过一些革带上的装饰。他们所用金器品种单一,借用青铜的熔铸技术熔铸金器,尚不属独立性的金工艺。

春秋时期金银器的使用范围和品种均有所增加,出现了金圆泡、金带钩和金剑柄等器物,但其工艺仍沿袭西周的熔铸法,偶尔也采用了镶嵌工艺,丰富了金工艺的表现手法和感染力。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单独的黄金器物,如曾侯乙墓的金杯和金盖碗,表面黄金工艺的成熟。用黄金制作印玺也流行于战国时期,一直影响了秦汉。此时还流行鎏金、金银错等工艺,我们在介绍青铜工艺时已经谈过。

秦汉时期金银器的主要品种有印、带钩、碗、盆、兽形饰、车马配件等等。金银工艺在继承战国工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此时金银器的特点如下:金器的重量增大、银器的体型增大、金细工的成熟与普及、金花工艺(镀金花纹)的出现和应用、草原风格的影响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金银工艺并未因战乱而中止,此时的金银首饰和金银器皿亦不乏其例,多用金丝、金片工艺。此时的金银工艺表现出一定的游牧民族特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银器实物资料不很丰富,但从中可以看出此一时段的特点。一是由于东汉遗留下来大量黄金,且战乱使人重视现世享受,再加外族影响,使这一时期的金银首饰增多。二是金银制品出现了渗透佛教印迹的莲花图案。三是人口的迁徙流动造成民族之间及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