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纹枯病防治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纹枯病在我国最早于1966年在吉林省有发生报道。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玉米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和高产密植栽培技术的推广,该病发展蔓延较快,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生,且危害日趋严重。一般发病率在70%—100%,造成的减产损失在10%~20%,严重的高达35%。由于该病害危害玉米近地面几节的叶鞘和茎秆,引起茎基腐败,破坏输导组织,影响水分和营养的输送,因此造成的损失较大。

1 纹枯病的症状该病主要发生在玉米生长后期,即籽粒形成期至灌浆期,苗期很少发生。该病主要危害叶鞘和果穗,也可侵害茎秆。最初在近地面的1—2节叶鞘发病,逐渐向上扩展。病斑初呈水浸状;椭圆形至不规则形,中央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常多个病斑汇合连片似云纹状斑块,包围整个叶鞘,使叶鞘腐败,并引起叶枯。病斑可扩展至果穗,危害果穗。果穗苞叶上产生云纹斑状病斑,较大,可扩展至整个果穗苞叶可侵入果穗内部,使籽粒、穗轴变褐腐烂。茎秆被害病斑褐色,呈不规则形,后期破裂,严重时露出纤维。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可见到稀疏的白色丝状菌丝体,病部组织内或叶鞘与茎秆间常产生褐色颗粒状菌核,菌核周围有少量菌丝和寄主相连。成熟的菌核灰褐色,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多为扁圆形,脱离寄主落人土壤中。

2 病原玉米纹枯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禾谷丝核菌

(r.cerealis)及玉蜀黍丝核菌(r.zeae),属于半知菌亚门。病菌不

产生无性孢子,只产生菌丝体和菌核,在自然条件下极少产生有性阶段,即使产生,侵染作用也不大。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较快,菌落呈淡黄褐色。菌丝初无色,较细,直径4.35~10.05微米,分隔距离较长。分枝处呈直角、近直角或稍呈锐角,分枝处明显缢缩,离分枝不远处具隔膜。菌丝生长一定阶段,老熟菌丝纠结形成菌核。菌核初呈白色,后变为不同程度的褐色,呈不规则形,表面粗糙,0.5—6.4(1.8)毫米xxo.5-4(1.31)毫米,大小不等,形状多样。病菌属高温型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需较高温度,最适温度为26~30℃。

病菌的寄主范围广泛,在自然情况下,除可侵染玉米、高梁、谷子、麦类、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外,还可侵染其他寄主植物,多达15科200种。目前在我国已分离出10余个菌丝融合群,其中以agi-ia群(第一菌丝融合群ia亚群)为优势菌群。

3 发病规律纹枯病以遗留在田间的菌核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翌年或下一生长季节遇上合适的温湿度条件,菌核萌发长出菌丝在植株叶鞘上扩展,并从叶鞘缝隙进入叶鞘内侧,侵入寄主引起发病。病健叶和叶鞘相互接触及雨水反溅是造成田间再侵染的主要途径。在温暖条件下,湿度大阴雨连绵的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相对湿度小或昼夜温差大,阳光充足时病害发展受到抑制。纹枯病发生轻重与品种关系密切。品种间对纹枯病抗性存在明显差异,般中晚熟品种病害发生时期长,病情相应严重。重茬连作,菌源数量积累增加则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氮肥施用过多、

种植密度过大则有利于发病。

4 防治方法

4.1选用抗病品种选用适宜本地区的抗病杂交品种。

4.2减少越冬菌源由于遗落田间越冬的菌核是纹枯病发生的重要初侵染来源,所以倒茬轮作是经济有效的防病措施。由于纹枯病菌寄主范围较广,应尽量避免选用高梁、谷子、水稻、麦类等做轮作作物。倒茬轮作确有困难的地区或田块,要注意及时清除遗留的病株残体,并进行深翻,将带有菌核的表土层翻压在活土以下,以减少有效菌核的数量。有条件的地区;可在发病初期剥除发病叶鞘,带出田间深埋或烧毁。

4.3加强栽培管理注意均衡施肥,防止后期脱肥,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钾肥;低洼地注意及时排水,合理密植,加强田间通风透光,改善田间小气候,提高植株抗病力。

4.4药剂防治对低洼潮湿、高肥密植、生长繁茂、遮荫郁闭、容易发病的田块,从玉米孕穗期开始,注意田间检查,见到初发病株应及时喷药保护,药液要喷到植株下部和果穗上。发病初期每公顷用2%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7.5千克对水3000升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或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125千克对水1875;升,喷于植株下部。

(作者单位:158400黑龙江省虎林市东诚镇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