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讲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确立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传统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社会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也经历了演变和转变,适应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从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到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 先秦儒家思想先秦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强调五伦之道,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互动关系。
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
孔子强调“仁”的概念,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道家思想的兴起在儒家思想的阴影下,道家思想也逐渐兴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社会。
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尊重和谐的宇宙本源。
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人们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人成长。
3. 墨家和法家的兴盛墨家和法家思想作为先秦时期儒道思想之外的两个流派,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家强调以兼爱为原则的公平和公正,主张废除封建社会的贵族统治,并提倡人民平等。
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重视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4. 儒家复兴在秦汉时期,儒家经历了短暂的低谷后复兴。
儒家学者开始从文化传统中寻找中国社会的根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儒家经典和儒家学派。
经过东汉时期的发展,儒家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了政治、教育和社会伦理。
5. 宋明理学与道统思想宋明理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一种重要流派,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理学强调人性本善,并通过道德修养和学问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道统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自我完善,提倡人与道合一的境界。
6. 近现代变革与马克思主义的引入近代中国的变革与现代化运动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提供了契机。
特别是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并提出共产主义的理念。
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及演变(精讲)(原卷版)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与主流思想的演变精讲【考纲解读】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本专题主要讲述了儒家思想的形成、地位确立、成熟以及明清时期的批判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是考查的重点;汉代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思辨化、理论化阶段,标志着儒学的成熟;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儒学在批判中继承发展。
学习时,一是要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
二是注意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分析评价。
三是注意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观点来指导复习在高考命题中,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主流思想演变仍是命题的重点,而且需要注意和政治制度、经济体制联合命题,命题形式以选择题为主,尤其关注新情境、新材料,非选择题多集中在古代思想演变方面【吃透教材】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关键词:仁仁政无为而治法治兼爱尚贤1.儒家(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主张“仁”“克己复礼”。
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认为“人之性恶”。
2.道家(1)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主张“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倡导及时变法革新。
4.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关键词: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三纲五常1.形成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内容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宣扬“君权神授”;一些主张就是后来的“三纲五常”。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材料一 道(同“导”,治理、引导)之以政,齐(整治、 约束)之以刑,民免(避免犯罪)而无耻(羞耻之心);道之 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正)。德和礼治国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 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知 尚贤之为政本也。尚贤,,为文化的繁荣
提供了相对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
文化上: 从“学在官府” 到“学在民间”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提供人才基础)
3、主要代表:
道家老庄;儒家孔孟荀; 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
以下材料都围绕着一个什么中心问题?分别概括 材料一、二、三、四所提出主张的核心。
③对社会发展持消极悲观的态度: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理 想社会,“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④朴素辩证法(思想精华) :世界万物在不停地运动,有无等 矛盾对立的双方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主张(道.战国) —— • 世界万物是相对。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3)韩非子主张(法.战国)—— 两汉以后,独立体系逐渐消失,被 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系统的儒法家治吸理收论。 ②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4)墨子主张(墨.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
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2015年高考考试说明(全国新课标卷) ——文科综合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学产生)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神学化、官方化) 3)宋明理学(儒学理论化、思辨化)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3、主要代表:
5)春秋――孔子 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 儒家思想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治、孝道、道德修养等,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秩序。
2 - 道家思想阶段:汉代后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思想逐渐兴起,其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强调顺应自然和心灵的平和。
3 - 佛家思想阶段:隋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逐渐与道家、儒家思想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苦难,追求精神境界的提高。
4 - 宋明清时期:宋代后期到明清时期,儒家思想重新兴起,出现了新儒家思想。
新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治理,提倡“格物致知”和“致良知”,强调个体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的和谐。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历史长河的演进过程,历经不同的时期和阶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不断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专题三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①理论基础: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缓解社会矛盾的需要)
②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三纲五常” (重建伦理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新儒学的根本目的:
五常:仁、义、礼、智、信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
• 据信,莱布尼茨、沃尔夫等著名哲学家都曾 受到此书的影响。沃尔夫有一次在哈雷大学 演讲“中国的实践哲学”,认为中国人“靠 着治国之术使这个国家在所有方面都超过了 所有别的国家”,结果引起旧派反对,被当 局勒令在四十八小时内离开哈雷大学,否则 立即绞死。此事遂成为德国学界的一大公案, 是非争论长达二十余年,结果搞得沃尔夫名 利双收,中国儒学名声大噪。
启蒙思想家对儒家文化的赞赏
• ①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宣扬的“民贵君 轻”符合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 ②儒家思想中的肯定人性、关注现实与启蒙 思想家追求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一致; • ③儒家对宗教迷信的淡漠态度与启蒙思想家 反对宗教迷信与宗教狂热一致; • ④儒家思想重视文化和道德教化,为西方反 对天主教会的蒙昧主义愚民政策提供利器;
2、“回归”
批判
宋明理学
继承
先秦儒学
“守旧”
儒学核心
“开新”
时代要求
反对君主专制, 以理统情,维 民贵君轻 保留君主制 限制君权 护三纲五常 民本思想 空谈义理, 不识时务 关注现实 为君主提供 提倡民权,主 张经世致用 关怀人生 治国理论
3、评价
• ①为儒学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
• ②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双向交流。一方面东学 西渐,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文化经由传教 士译介,成为西方思想家批判封建制度重要 的思想资源,促进了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 • 另一方面西学东渐,传教士向中国输入了大 量的西方文化、科技知识,但显然没有引发 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思考。即使最敏锐的思 想家也只能“回归”中国传统思想寻求社会 变革的方案。 • 综合本课所展示的材料,分析、评述这一现 象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要求:史论结合,观 点明确,300字左右。
第3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课件
“法”“术”“势”三合一
墨子
“兼爱”、“非攻”、“尚 贤”、“节用”
第7页/共33页
2. (1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8
第8页/共33页
海南高考真题
• (08海南)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 A.墨翟
18
第18页/共33页
• (2010·北京卷)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 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D
【解析】D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 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 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实学风的先河。
24
第24页/共33页
• (10海南)7.“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D
解析:D。 考查点:经世致用的思想。“明道也,以 救世” 体现了为学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这 符合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 作用。
21
第21页/共33页
• (07海南)6.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D
•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22
古代精神文明——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第三讲 古代精神文明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新儒学有利于维护统一,神化皇权;儒家经典成为全国统一教科
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使儒学自汉代始成为正统 思想。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实质和影响。
(2)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秋思》,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 (6)明清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
浒传》;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明清的“三言”“二拍”,商
人成为被歌颂对象。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 史》、曹雪芹的《红楼梦》。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消极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自然存在。对个性的压 抑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进步,妨碍了民主制的产生。不利于自然科 学的发展。 我们对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优秀丰富的内涵, 今天我们应该古为今用,弘扬其优秀部分,是儒学在当代政治理 念的体现。 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以人为本、 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一定关系,但也需要注 入新时代的要素与内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与时俱进。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演变历程:形成(时间、背景、人物及思想、地位) -------遭受压制(时间、原因) ------成为正统(时间、原因、人物及思想、地位) -------出现危机(时间、原因) ------发展(时间、背景、人物及思想、评价) -----新发展(时间、人物及思想)
每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在近现代
洋务运动(对儒家思想态度,原因) -------维新变法(对儒家思想态度,原因) -------北洋军阀时期 -------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态度,原因,地位变化) -------文革时期 -------新时期
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
合作探究:1、《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 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 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 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 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 “私学文化”中 “民本思潮”的表现, 并分析这一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根源 (2)概述秦汉至两宋时期的“帝国文化”的形成过程(6分)(3) (3)请指出典型的“市民文化”两例。(4分) (4)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 弱的主要原因。(4分) 汉朝:董仲舒发展儒家学说,提出君权神授、大一统的理论,汉武 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 会的正统思想。 宋朝:程颢、程颐、朱熹等吸收佛、道教义,将儒学发展到理学 阶段,巩固了儒学的主体地位。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为什么:(1)社会根源:经济 政治 为什么:(1 社会根源: :( (2)所处的阶级立场 文化的继承、 (3)文化的继承、借鉴 所涉及的原理: 所涉及的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状况的 反映; 反映; 一定的思想观点代表某一阶级或阶层的利益
●儒家思想的演变
(三)宋明时期——发展到理学新阶段 宋明时期——发展到理学新阶段 2.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2.从程朱理学到 1)万物的本原是“天理” 万物的本原是“天理” 2)社会伦理道德是“天理”的反映,人们 社会伦理道德是“天理”的反映, 应该遵守伦理道德, 应该遵守伦理道德,服从统治 3)人欲和天理是对立的, 人欲和天理是对立的, 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 根本目的: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根本目的: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2)倡儒:①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有何 2)倡儒 倡儒: 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影响?) 影响?) 命各郡县设学校, ②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 ——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统——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3.影响 3.影响 1)促进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对于民族历史 促进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文化进步有积极意义 2)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扼制了学术思想 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的自由发展, 的自由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消极影响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授”,“天人合一” b. 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君权神授 c.“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 c.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
——加强巩固君权的需要 ——加强巩固君权的需要
●儒家思想的演变
(二)西汉时期——确立为正统思想 西汉时期——确立为正统思想 2.表现 2.表现 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1)尊儒: 起用儒者参与国政。 1)尊儒 尊儒: 起用儒者参与国政。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概述
02
道家思想
起源与形成
老子与《道德经》
道家思想源于春秋时期的哲学家 老子,其经典著作《道德经》是 道家思想的基石。
自然与无为
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 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人类应当顺 应自然法则,避免过度干预。
形成与发展
道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 发展,与儒家思想相互影响,逐 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文化和哲学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思想 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
主要思想观点
01
佛教主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强调个体修行和涅 槃解脱。
02
主张众生平等,反对等级制度和杀生,提倡慈悲和 仁爱。
03
强调世间万物的无常和空性,倡导看破红尘、放下 执念的智慧。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01
释家思想
源于佛教,强调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主张 通过修行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超脱。
道家思想
主张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而治,追求个人与 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家思想的融合
儒释道三家思想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相互融 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近代以来的演变与转型
西学东渐的影响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挑战,一些先进的 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并试图融合中西文化。
主要思想观点
道法自然
道家认为万物皆有其自然规律,人类应当遵循自 然法则,不强行干预。
无为而治
主张政府不干预,让事物自然发展,社会秩序自 然而然地形成。
柔弱胜刚强
强调柔中带刚,以柔克刚,认为柔弱有时比刚强 更有力量。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 2
政治理念
道家思想对中国的政治理念产生深远影响,如“ 无为而治”的理念被历代王朝所采纳。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
西周—周公礼乐思想。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秦朝—法家思想。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
魏晋时期—玄学昌盛、糅和儒道。
南北朝—佛学思想。
唐朝—三教并重。
宋元—程朱理学。
明清—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
儒家思想由春秋时期孔子创立。
孔子提出的“仁”的思想,经过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孟子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大宗。
西汉董仲舒根据当时社会需要,吸收诸家理论,改造儒家思想,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和推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隋唐以后出现了“三教合归儒”的趋势。
宋代出现了新儒学体系——理学。
“程朱理学”是宋学的主体,二程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明朝中叶王阳明确立了“心学”思想,主张“心即理也”,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提出新的思想主张,儒学再度活跃。
三位进步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重视工商业发展,对传统儒学加以批判继承,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三详细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春秋晚期孔子(仁;德政,等级的礼,首创私学有教无类,性相近)发展:战国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战国荀子(性恶论;仁义说;君舟民水)(2)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形成:春秋晚期老子(道为万物本原;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发展:战国庄子(万物相对;精神上的自由)(3)墨家春秋晚期墨子(主张兼爱,宣扬非攻,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代表平民百姓)(4)法家韩非子(依法治国,迎合了大一统专制)李斯,商鞅2、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经过(1)董仲舒(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1)程朱理学代表:A北宋程颢、程颐(以理为核心,把理和儒家伦理道德相结合)B 南宋朱熹(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著书:《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2)陆王心学代表:A陆九渊(世界观:心是万物渊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方法论:求真理只需内心反省。
主观唯心主义)B王守仁(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心外无佛,即心是佛,方法论:致良知,克服私欲;知行合一。
主观唯心主义)儒家思想成为南宋后官方哲学4、明清时期(1)李贽(反对孔子思想,认为人皆有私,追求物质享受,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2)反对君主专制与经世致用代表:黄宗羲(工商皆本,批判君主专制,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践求真)王夫之(唯物思想)二、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学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1、林则徐,魏源“师夷”思想(19C40-50y)鸦片战争中抵抗派代表: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著书:《海国图志》实践:无作用:引导人们了解世界2、中体西用(19C60-90y 1856-1860)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洋务派和顽固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实践: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作用:近代化第一步,经济工业化3、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变革的思想(19C90末1894-1895)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形成民族资产阶级代表:康有为著书:《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经学外衣和孔子亡灵,否定专制思想基础。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
一、儒学的创立 (二)孔子思想 1、仁、礼、中庸 (2)礼: ①含义:周礼(等级制度) ②方法:克己复礼;正名; ③评价: A、对传统道德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B、实质是维护等级制度; C、思想具有保守性
汉代成为正统
宋明发展成熟: 理学(心学) 明清批判继 承新发展
两宋二程、朱熹理学;明朝 陆王心学 李贽“异端”,顾、王、黄 民主启蒙思想
儒家思想的演变线索
维新出“新意” 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梁
新文化运动
遭受抨击,地位动摇
一、儒学的创立
(一)背景 1、经济: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 2、政治:分、宗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阶级:“士”阶层活跃; 4、思想:文化下移,私学兴起;
材料三:故圣人化性而起 大意: 礼义是圣人制定的,但 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 并非圣人的本性.圣人之所以 生而制法度。——《荀子 不同于普通人,就在于他能约 • 性恶》 束本性,追求性情以外的事物, 于是制定出礼义和法度。
早期儒家思想有何特点? 1、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
单元十七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朱熹的理学思想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儒家思想的演变线索
春秋战国创立,遇冷 孔、孟、荀 董仲舒“新儒学”体系
一、儒学的创立 (四)荀子思想
朴素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自然观; 材料一:天不为人之恶寒 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 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 步,人类对自然认识、利用和改 辽远也,辍广。 ……天 造能力的增强。 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 (1)提出“天行有常”、 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材料二:从天而颂之,孰 (2)“性恶论 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 (3)礼法并重; 待之,孰与应时而使 (4)“君舟民水” 之!——《荀子》
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教学案
专题0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 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
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
5. 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
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与孔子、孟子、荀子及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
“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第一,在经济上,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经济兴起,井田制崩溃,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改革图强,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士大夫崛起。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孔子、孟子、荀子的基本思想。
孔子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
他的哲学思想核心是“仁”、“礼”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但他主张的“礼”是“周礼”,奴隶社会等级之礼。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谓是“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沿着中国历 史的长河,我们总能聆听到儒家思 想主旋律。展开世界历史的画卷可 谓是“绚烂多姿、异彩纷呈”。在 当今开放的世界,我们该如何对待 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相信同学们 都能做出理性的回答!
【纵向归纳】一、儒家思想社会政治地位的演变
6.维新变法时期:传统儒学被利用 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 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其目的是利用 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 历史依据,减少变法的阻力。 7.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冲击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 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 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 旧道德。儒家思想受到强烈冲击。 8.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儒家思想地位上升 儒家主要作为 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新文化建设 相结合,成为了进行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思想要素。儒家思想 在当今世界不少国家也有很大影响。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董仲舒认为,“善”出自人性,但人性不 一定是“善”的,因此需要君主来完善人性,这是天意,说明董仲舒在 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
【横向联系】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与古希腊 先哲的人文主义 (1)相同点 都注重人与人类社会; 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
材料一: 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 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 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 具备的三种美德。 材料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 (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 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 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 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编排,有效备考。 1. 课程标准及考纲解读 2. 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3. 基础知识清单 4. 重难点精讲 5. 巩固与提升 另配有(冲刺练)每讲训练及模拟试卷 另配有(答案与解析)
艺考生朋友,我的特点就介绍到这 了。来吧,及时拥抱我,大胆地走进我 的空间,让我们携手走进大学校园。
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二.非选择题部分
5.(2012年广东文基39题)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 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 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学科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 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 science意译 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严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 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 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民国初年, 译作“赛因斯”的科学思想。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造的两种类型》等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 的目的是什么?(4分) 解析:2012年广东文基高考选择题部分没有涉及到本讲内容,但在非选择题中借古今词 义的变化在考察宋明理学中“格的致知”的目的,只有2分的分值。“格物”就是探究自 然界中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找到维系自然存在的根本道理,即儒家所提倡的“天 理”。 答案:科举制度(2分);“究天理”(2分)
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一.选择题部分
1.(2014广东高考文基15题)《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 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 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解析:“四书”是经宋代朱熹修订而成,明朝开始重新成为官 方教材。贾父对老师的要求体现了贾父对“四书”的重视,说 明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正确答案选A项。B、D项不符合史实 ,C项与材料不符。
商鞅
法家 思想 韩非子
在秦国变法:废旧制度、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以吏 为师。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 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 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 用;两汉后,其法治思 法家思想集大成者,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 想被吸收到儒家体系中, 权、奖励耕战;主张变革 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 具。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节葬、节用 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 传。
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考题解读】从以上考题不难看出,近几年广东高考在这一 讲的考察主要以选择题为主,分值在2-4分。从考试内容上 看,四年考题全部集中在宋明理学这一个考点上,从理学产 生背景中的“三教合一”潮流,到程序理学中“格物致知” 的概念,再到理学和心学的区别与联系等。因而提醒考生在 复习中应重点掌握和理解宋明理学这一知识点。除此之外, 儒学在不同时代的地位及影响也是复习中的重点。明清时期 的儒学批判思想应该是今后出题的又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 题。
知识清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 鸣
4.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 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 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悉各学派的核心主张及其代表的阶级利 益:“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属于强调自然无为的道家;“专制君主 的参谋集团”属于提倡建立君主专制制度的法家;“劳苦大众的帮 会”属于代表小生产者的墨家学派;而具有“同情心的文化人”则 属于强调民本的儒家。答案:D
知识清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 鸣
2.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 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 思想。认为人性本善。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治国主张以礼教为主, 礼法并施;提出性恶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 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墨家的 主张
墨子
知识清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 鸣
三.社会影响: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一 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 了重大影响。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思想 家,他们的思想主张对后世中国思想、哲 学、文学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清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 鸣
例题:
1.(2014高考山东卷)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 各阶层。这一做法 (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解析:孔子的弟子来自在各个阶层,其最大的意义就是打破了贵族垄 断教育的特权,答案A项。其它选项错误或不恰当。 2.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 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温故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解析:孔子主张“克已复礼”,要维护西周的社会等级社会,说明他 具有等级思想。但孔子的思想中也包含了一些平等思想,主要:B
二.主要学派
(一)儒家学派
1.孔子(春秋晚期鲁国人) (1)政治思想:提出“仁”(仁者爱人)与“礼”(克已复礼)的学说; 主张为政以德,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知识清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 鸣
3.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 子百家思想的理解,他们的描述符合儒家思想的是( ) A.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的变化,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 穿一点 B.乙生说:穿衣服体现了人们的身份地位,什么样的身份就穿什么 样的衣服 C.丙生说:讲究衣服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旧的衣服 也未尝不好 D.丁生说:穿衣服何必麻烦,按照统一的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 就可以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特点的认识。 学生做错的主要原因是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A项从“合 乎大自然的变化”可以看出则符合道家学说“人必须顺应自 然”;B项体现了儒家学说中的“礼”;C项符合墨家的“节用” 的思想;D项符合法家的学说。答案:B
知识清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 鸣
(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派 道家 老庄 之学 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提出“齐物观”,认为万物本质相 同;追求“逍遥”;提出天与人“不相胜” 代表 老子 主要内容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无为而 治”;“小国寡民”社会。 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 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 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 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一.选择题部分
4.(2010年广东文基15题)“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 寻。”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 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反映 了“心学” 的理论观点。
第三部分:基础知识清单
知识清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清单二:汉代儒学的新发展——成为正统思想
知识清单三:宋明理学的形成
知识清单四:明清时期的儒学批判
知识清单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 鸣
一.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百家争鸣发启于春秋末年,兴盛于战国。百家争鸣的出现,是特定历 史条件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正是社会大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也是百家 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 宗法制遭受破坏,大国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各国国君为强国兴邦,纷纷招 揽人才。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的地主阶级力量 壮大。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为文化繁荣局面的出现奠定物质基础;文化上:私 学兴盛,受到良好教育的士人阶层不断壮大。
第一部分:课程标准及考纲解读
【课程标准】 (1)了解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 要意义。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思想,了解明清时期 儒学思想的发展。 【考试大纲】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考纲解读】从课标及考纲的要求来看,本讲内容重点应掌握中国古代思想 的主要成就,尤其是儒家思想产生及发展的历程,涉及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及 其主要思想主张。在此基础上应注意把握儒家思想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及影 响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政治和经济因素。
第二部分:近年考题及高考分析
一.选择题部分
2.(2013广东文基14题)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 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 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解析:本题考察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对获取“理”这一儒学至高境界的方法 上的差异。理学重视“格物致知”,心学则提出“理在心中”,强调只要心 中存理,就能具有高尚的品格。材料中这位思想家指出虽然通过外在的修为 以明理(格物致知)是可以的,但更强调在内心先确立仁义的重要性(理在 心中),符合心学的理论,答案:D 3.(2011年广东文基14题)“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 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 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从材料中的描述,直接可以将B、C、D三个选项排除。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