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神分析视野看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合集下载

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心理分析【开题报告】

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心理分析【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论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心理分析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所选课题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张爱玲文学诞生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沦陷区上海,长期以来,如同她诞生的那段特殊的时间和空间一样,它存在于中国的政治话语体制以外,在香港、台湾及海外华人中延续着生命。80年代中期以后,张爱玲文学像不死鸟一样飞回故乡上海。在中国本土再生,被越来越多的读者认识和喜爱。1995年中秋,张爱玲在海外逝世,大陆“张爱玲热”再度掀起,理论界对张爱玲研究更成为一个热点,变成了“显学”,许多研究专著和传记陆续出版。

女人写女人的女性文学始自“五四”,与丁玲、庐隐等第一代女作家笔下有着一种觉醒了的女性意识的新女性形象不同,张爱玲的《传奇》更注重于女性内审趋向。她既忠实于她生存的那个时代,几笔便勾勒出由于时局的动荡给予女性的不安和危险感,她又不只限于那个时代,“几千年的历史所造成的生生世世为男性附庸的女性世相被展示得淋漓尽致”,《传奇》中更多地是对女性自身从古老历史代代留传下来的传统意识的根本扬弃和批判。

文学史上美好的女性形象比比皆是,冰心曾吟诵过:“女人是爱的化身”,“爱情是女人生命整个的存在”。然而,甜美的牧歌、圣洁的女性,在张爱玲的笔下却难觅踪迹。张爱玲的小说中,既没有缠绵的柔肠,也没有摄人心魄的炽情,更不见魂牵梦萦的纯情和赤诚挚爱的真情。无论是豪门闺秀、望族小姐,还是寻常人家的女儿,大多数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她们时刻盘算着、算计着得失,这些世俗化的女性与传统标准的女性格格不入。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里,女性应该是温顺、善良、驯服、妩媚、聪明、美丽的。然而,张爱玲笔下的女性,虽然不乏姣美的容貌,但绝非神圣、纯洁,而是或糊涂、或自私、或卑琐、或病态、或兼而有之的有着丑恶灵魂的女性。对于这些人物,作家没有简单地按传统标准来否定,她在《张爱玲散文全编》中说:“我写的那些人,他们有什么不好我都能够原谅,有时候还有些喜爱,就因为他们存在,他们是真的”。而作品中真实的丑就是文学艺术中的美。她深深的知道人总是人,总是有着普通人的错误弱点,她所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张爱玲作品创作和她成长经历间的内在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张爱玲作品创作和她成长经历间的内在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张爱玲作品创作和她成长经历间的内在关系

文秘班0801402024

摘要:本文认为,张爱玲早期的个人成长经历与她的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密切的联系,她的作品很大一方面反映了她独特的心理。而这种心理的形成又与她独特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密不可分。本文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来分析张爱玲的恋父,自恋等情结的形成,以及这种情结在她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张爱玲;自恋;恋父情结;心理自疗;

引言:

众所周知,张爱玲是个独特的女子,她的才华,她的人生经历都让人觉得她是如此的与众不同。有人说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也有人说张爱玲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

是什么让一个平凡的女子又如此诸多的不平凡,通过这篇文章,我想从心理学角度结合张爱玲的早期人生经历对这一问题做一个浅显的解读。

一、自恋情结的形成

很多人认为张爱玲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女子,认为她的孤傲源自于她的自恋。但是自恋的根源是什么呢?张爱玲在她的《天才梦》中也大胆地写出了自己所自恋的东西——才华和家世。她是这么写的“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

论张爱玲小说

论张爱玲小说

欲望的枷锁

论张爱玲《金锁记》中变态心理的描写及意义

摘要:张爱玲在《金锁记》中以冷静和同情的笔调深刻地剖析了主人公曹七巧的情爱欲、生存欲和物欲被扭曲后所产生的破坏力,刻画了现代女性在旧式大家庭中痛苦挣扎过程以及沉沦的轨迹,塑造了一个性格乖戾的抗争女性形象。

关键词:张爱玲;金锁记;变态心理;

变态心理,泛指那些超乎正常思维支配下的行为。可分为神经性障碍、性变态、人格障碍、生理心理障碍、智力落后等十余种类型。而文学创作是现实世界和作家的自身生活经验在头脑中经过分化到重新组合,就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作家的感情愈激烈也就越有创造力,作家潜意识与社会文化相抵触的冲动造成了貌似精神障碍和变态的行为,这种矛盾惟有通过文学作品才能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如记忆中的情感缺失很容易导致对父亲或母亲的依恋,作家就塑造出了具有俄狄浦斯情结或厄莱克特拉情结的人物;又如受到家庭虐待的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往往是富含死亡意识的受虐和自虐等扭曲的人格。文艺作品通过表达常人不能理解的丑陋、扭曲的人性和行为,在审美主体的感知、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对人格障碍、性变态、各种情结等变态心理的行为动机进行揭示。可见,变态心理是一个能够引起人们审美兴奋的艺术符号,文艺创作与变态心理有着密

不可分的联系。

在中国文学史上,无论从个人经历、创作实践及身后的知名度,张爱玲都不能不算一个“传奇”。她的小说以苍凉的意境、独特的审美视角再现了都市生活和世态。她作品中人物的内心都是冷森森的自私和算计,她善于在小说中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尽管在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陆翎、李建吾、肖乾等作家的创作中还偶尔可见精神分析影响的痕迹,但这种痕迹,除张爱玲的创作比较引人注目外,大多往往冷漠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1]纵观张爱玲在创作中运用的大量的变态心理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在创作中切入变态心理有其独到的内在动因:她目睹了家族的繁盛但也经历了衰败,所以作品中很多都是以败落的大家族为创作蓝本。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些变态心理的描写是作家的一种情感宣泄过程,因为,在艺术创作中自我意识完全或部分丧失、人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及内心的挫折等因素,往往都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动力。她本人的童年记忆造成的心理创伤,使她产生了孤独、自卑感,也造就了她用敏锐的目光、独特的视角去探视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本领,她通过揭示变态心理,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试论张爱玲创作中的现代性体现

试论张爱玲创作中的现代性体现

试论张爱玲创作中的现代性体现

作者:王燕婷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7期

王燕婷[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摘要:五四运动将西方的现代理性精神引入了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女作家——张爱玲,崛起于五四运动之后,她所处的时代正值中西文化交汇时期,因而其受到了西方现

代理性精神的影响。她对“现代性”这个命题有了自己的切身体会,因此其创作中的“现代性”是别有一番表现的。本文基于西方现代精神对中国作家的影响,从文学的创作倾向、文学叙事、历史意识、审美等方面可探究出张爱玲创作中所体现的现代性特征。

关键词:张爱玲现代性个人主义历史意识审美

一、引言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具有“外源性”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引进了欧洲的启蒙理性,把西方

的理性主义传播到中国,它批判封建主义,呼唤现代性。因此说西方现代理性思潮极大地影响

了中国,催生了中国的现代文学。通过阅读大量五四之后的文学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当中国

文学受到现代性思想的启发时,文学的创作视角、文学叙事、文学审美皆会有所转变,显现出

其现代性痕迹。作为五四运动以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女作家——张爱玲,她的创作也不例外地

具有现代性的体现。

二、现代性的解读

何谓现代性?“现代性,是指现代的本质。它作为一种推动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具有三个

层面,感性层面、理性层面和反思——超越层面。”人的感性欲望被中世纪的宗教禁欲主义所

禁锢,感性、自然在文艺复兴后皆获得肯定,二者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被释放出来的人类

生存欲望是现代性的深层动力,它存在于现代性的感性层面上。而感性被理性肯定、规范和制约。理性包括人文精神(价值理性),人文精神(以个体价值为核心)将目光聚焦于“人”,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艺术

张爱玲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具有十分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下面一起来看看!

在众多现代小说家当中,张爱玲是十分独特的一位。张爱玲小说的语言优雅、描述深刻,与其他作家有着明显的不同。纵观张爱玲的小说,不管是从故事的结构、角度的选择还是语言艺术的使用都十分独特。张爱玲小说的成功可以说是其语言艺术的成果。在小说中,语言艺术不仅仅能够描述故事、描写人物还能够传递作者的心态与情感。由此可以看出,张爱玲的小说语言应用十分出神入化,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一、西方技法的创新应用

(一)心理描写

张爱玲在对人物内心描写的时候充分借鉴了精神分析学中的无意识论,同时将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融合在其文学创作当中,其中包括意识流、新感觉主义等等。张爱玲的表现技巧运用得十分娴熟,具有十分显著的现代特征。张爱玲是一个十分擅长琢磨人们心理的作家,其在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时候都是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的。不仅仅有巧妙的心理暗示,还有精心设计的人物对话。张爱玲作品中每一个动作,每一种思维都是人物心理的真实反映[1]。话语即为动

作,动作即为话语,即使在没有任何动作与语言的场景下,人物的情绪波动也十分强烈,不会受到无动作与语言的限制。例如,在张爱玲《金锁记》当中,“七巧等要打,又掣回手去,重新一鼓作气道:‘我真打!’抬高了手,一扇子劈下来,又在半空停住了,吃吃笑将起来。”这一部分的描写中将每句话都变化为动作,将每个动作都变成了话语,将人物的内心情绪变化描写得淋漓尽致。

(二)荒诞手法

论《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论《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女性的悲剧命运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论《沉香屑·第一炉香》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侯云云

****:***

2014 年 5 月16 日

摘要

张爱玲(1920—1995)是20世纪40年代红透整个大上海的天才传奇女作家,她以生花的妙笔塑造了文学史上一个个形态各异、性格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其浓郁的悲剧气质又为其作品营造了一种“苍凉”的意境,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女性人物不仅拥有传奇的生活经历,而且还是悲剧的代表,悲剧的命运、悲剧的情感、悲剧的婚姻、悲剧的存在。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色彩描写这两大点出发,以张爱玲的的成名作——于1943年在周瘦鹃所办的《紫罗兰》创刊号发表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为例,分析女主角葛薇龙和梁太太的悲剧命运,以此来阐释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理解张爱玲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和对女性意识的重建、自审。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精神分析;色彩;悲剧意识

Abstract

Eileen Chang(1920-1995),a talented female writer who swept through Shanghai in 1940s.By portraying the strength of numerous female characters clearly, she created an artistic conception from the deep sense of tragedy.Living in that circumstance,the female character does not only having legendary experience, but also being the representative,the fate, the emotion , the marriage and the existence of tragedy. In that way ,numbers of her characters made their names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This thesis starts from the psychoanalysis and characteristic description proposed by Freud, is trying to explore the sense of tragedy in Eileen Chang`s work.Take her masterpiece The First Furnace Aloes Crumbs,Sweet as an example, which was published on the issue Violet established by Zhou Shoujuan in 1943.By analyzing the tragic fate of the chief actress Ge Weilong and Mrs. Liang , to get a hint of the attention of female destiny and the reestablishment and self-examination of feminist consciousness paid by Eileen Chang.

以精神分析法解读《倾城之恋》人物形象[权威资料]

以精神分析法解读《倾城之恋》人物形象[权威资料]

以精神分析法解读《倾城之恋》人物形象

摘要:弗洛伊德认为三个因素决定着精神过程,即“伊德”(id)即本我、“自我”(ego)、“超自

我”(superego),并认为从本我、自我到超自我三个阶段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在张爱玲短篇小说《倾城之恋》中,主人公白流苏的心理发展历程则体现出从超我、自我到本我的转变,展示出张爱玲高于常人的创作艺术,使我们更能体会出作家心底对人性自由的呼唤。

关键词:精神分析法;倾城之恋;白流苏;超我;自我;本我

当前,不少学者认为张爱玲小说创作受弗洛伊德影响,其中尤以夏志清先生的评述较有说服力。他认为,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 [1]我们知道,弗洛伊德曾在其精神分析学中提出过“伊德”(id)即本我、“自我”(ego)、“超自

我”(superego)即超我三个概念,并认为这三个因素决定着精神过程,从本我、自我到超我三个阶段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即把一个具有自然属性的人改造成具有道德规范的人所必须的三个阶段。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运用得非常娴熟,但她并未因循守旧地按照人物心理发展的一般程式去塑造主人公白流苏的形象,而是突破常规,运用从超我、自我到本我的转变来诠释白流苏细腻的心理历程。

“精神分析的目的及成就,仅在于发现心灵内的潜意识”。[2]张爱玲着力描写白流苏的心理、语言、动作,刻画出白流苏由超我、自我到本我的心理历程,并非为了说明白流苏心理发展的倒退或不正常,而是通过对白流苏心理转变过程

张爱玲小说特点分析大全

张爱玲小说特点分析大全

张爱玲的创作思想与作品特点

张爱玲作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天才女作家通过犀利的文字及冷静的笔

触重现了当时新旧文化交锋时代中人们内心的挣扎与灵魂的不安。张爱玲受中

国古典文学熏陶比较深在其创作中多以描写传统女性为主在体现她们悲哀、凄凉的生活时也讽刺了男权社会的传统礼教。本文在此对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及作品特点做如下论述。

张爱玲创作思想作品特点张爱玲作为当代文坛上的奇葩是20世纪上海名

噪一时的才女在中国文坛上散发着耀眼的光芒。作为中国小说家中最为独特的

一位张爱玲将东方文化中意味深远的意象与西方意识流相结合来构筑人物的心理迷宫再加上蒙太奇在作品中景象中的应用构建更以张爱玲唯他独有的那份

孤绝与苍凉构筑成专属她的文学堡垒这些都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一、张爱玲的创作思想

张爱玲幼年处于时代变革阶段作为满清名门望族张爱玲的家庭仍延续了

富足生活即使缺乏父母的温暖仆人们的细心照顾仍为年幼的张爱玲带来了生

活温暖。这种生活并没有持续很久便被父母离异、继母进门与母亲归来所打破

对于渴望留洋的张爱玲来讲母亲的家永远是最具吸引力的而父亲的家则是沉

没的地方。在父母察觉到张爱玲的变化后借故将其囚禁了一秋一冬而这场幽

禁则是张爱玲人生中的第一个大挫折与其童年中的幸福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让张爱玲认识到封建大家庭热闹氛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强烈的孤寂。这与张爱

玲后期敏感、孤傲、审慎怀疑的性格有着直接联系在逃离父母双亲的生活时

时间磨灭了张爱玲对母亲的柔情也让张爱玲从此成为了家庭生活的边缘人。

在时代战乱的影响下张爱玲留学的梦想化成泡影、进入香港大学取得的优

张爱玲作品受毛姆的影响

张爱玲作品受毛姆的影响

张爱玲作品受毛姆的影响

作者:张倩刘艺玮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09期

摘要:张爱玲作品中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她在文章中提到毛姆、威尔斯、奥尼尔等小说家、剧作家。这些作家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普遍感到一战后西方深刻的精神危机,普遍存在的迷惘、幻灭感,强调人的非理性的一面。张爱玲和他们有类似之处

关键词:张爱玲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毛姆人性说

在现代作家中,我尤其喜爱张爱玲,因为其一针见血的冷酷,以及她对人性理解与表达的透彻,不留丝毫的余地。“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你看,多么美妙的言语!她是在用诗一般的语言,揭示着生命的真谛。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惋而精彩动人的女性传奇。[1]

一、中西方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

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首先来自她的父母。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风雅能文,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而张爱玲的母亲则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敢于离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她母亲第一次从海外回来时,就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中撒下了西方文化的种子.张爱玲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学修养,酷爱《红楼梦》和《海上花列传》,所以有人说她的作品有着“古典小说的底子和世俗小说的情调”。她考上伦敦大学,因为战事没能就读,但是在香港大学的教育,以及很早就接触到毛姆、奥尼尔等诸多西方著名作家作品,对其后来的创作影响深远. 她在中西文化杂交的香港接受了大学教育,这段经历对她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最初的几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等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为题材的。[2]

张爱玲小说创作风格形成研究

张爱玲小说创作风格形成研究

家庭对张爱玲小说创作风格形成的影响

摘要:一个作家的成长固然离不开他对文学传统的借鉴与集成,但对于他(她)个人的独特风格而言,其家庭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

关键词:张爱玲家庭创作风格形成

前言

谈到张爱玲的创作风格的形成除了她大量的阅读量之外不能不谈到的则是她的家庭对她的影响。

童年及少年

张爱玲1921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系出名门,祖辈门第显赫,祖父张佩纶系清末名流,祖母李菊耦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尽管头系光环,但她的童年却是无比黑暗的。其父张廷重是典型的遗少,有着很深的旧习以及不好的性情,在张爱玲两岁后便瞒着家人在外面养了一个妓女做姨太太,后公开娶为妾,对女儿没有父爱,还有鸦片瘾。母亲黄逸梵是将门之女,崇尚西方文化,美丽而有才华,是一个西式女性。由于和张爱玲的父亲在思想上有着很深的代沟,她在张爱玲四岁的那个夏天和小姑去了英国,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或许这是导致张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与势利的主要原因。尽管后来母亲因思念自己的一双儿女而回国,却更加意识到自己与丈夫之间的横沟,主动提出离婚后去了法国,这一年张爱玲十岁。这对于张爱玲来说,童年是冰冷的。

张爱玲在1937年中学毕业那年,遭父亲与后母的毒打,并被父亲关进黑屋子。后在父亲与后母听戏不在家时,央求佣人将它放出,连鞋也顾不得穿只穿着袜子满街逃,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慢慢地激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从这也可以看出,逃至母亲家是最终还是失望。这也无疑在她的心灵上添了又一抹伤痕。不过,她在母亲那里还是学会了一些西方思想,特别是及时行乐。张爱玲每天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哪怕在打仗大家都慌忙躲避时,他还从容的一家一家的敲门,只为寻找自己喜欢的口味的冰激凌。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

毕业论文

题目: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悲剧院系: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贺娜

指导教师:赵凌河

完成日期:2009年4月10日

毕业论文任务书

辽宁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记录表

指导教师评语

辽宁大学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单

注:评阅人评分满分为100分,指导教师评分满分为100分,答辩成绩满分为100分;总成绩为三者的算术平均值(四舍五入)。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最走红的女作家。她十分关注着女性,同情她们的凄惨命运,她凭借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立文视角创作出一个个格调苍凉的悲剧故事,故事中活跃着一个又一个的悲惨女性。深刻地描绘了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反映了男权制度下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的命运和金钱欲下严重扭曲的人性。这些女性无论怎么挣扎、怎么反抗、怎么奋斗,最终的命运都是一样的——苍凉凄美,没有出路。张爱玲以其强有劲的笔锋洞开了一个个女人悲剧的内心世界,饱含深情地描绘出一个个荒凉的女性世界。透过这些女性苍凉的人生经历,我们可以看到特定时代、特定阶层下女性的共同命运。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女作家张爱玲及其作品悲剧的特点。第二部分主要描写了张爱玲笔下不同的女性形象系列。如:甘为囚鸟型,人格变异型,物质型,心理变态型等。第三部分以《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描写女性扭曲变态的心理性格。第四部分挖掘其女性形象悲剧的原因,即虚伪,丑恶的人性弱点。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悲剧;女性形象;变态心理;人性弱点

Zhang Ai Ling is a walk most successful authoress when 1940's Shanghai falls into enemy's hands. She is showing solicitude for a female very , is feeling pity for their sad destiny, the desolate tragedy story her rely on self acute insight and distinctive immediately gentle visual angle is created out every style, is enlivening one miserable female after another in the story. Female's survival state having described that time deeply, the female is just going to go down dogleg grave human nature under having reflected male right system as "the male sex adjunct " destiny and money. Why struggles no matter how these females struggle , how to resist, ultimate destiny all is that the same sad desolate US, finds oneself in a blind alley. The Zhang Ai Ling self's inner world with agape every it's strong energetic forcefulness of writing woman tragic, is full of the deep love field describing out the desolate every female world.Despite their tragic experiences, we are easily sensible of their common fate at that particular age and particular status.

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美学分析

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美学分析

“ 生怕他 不健康 的下意识突然发作, 使他 做出一些不应该做出的事来 ” 。有 的意志 与命运的冲突, 人对茫茫不可知且又 无法抗拒 的命运的斗争。而张 . 的甚 至蓄意接近他借机发泄 自己潜在 的变态的欲望, 导致了罗杰的 自杀。 爱玲通过 一些人物形象 的塑造, 表现了对 现实的错觉而导致的悲剧。这是 经》 写了一个 2 0岁的女儿爱上 了 自己的父亲并因此而对母亲充满 来 自一种看事不 明的人类弱点。 如《 沉香屑・ 第一炉香》 中的葛薇龙 , 由一个 敌 意 的故 事 。当 母 亲 在 大 雨 中 接 回 女儿 小 寒 , 并 为她 考 虑 好 ~ 切的时候 , 你 别对 我这 么 好 呀 !我 受 不 了 !我 受 不 了 !” , 小寒 陡然 意 识 到 自 ‘ 犯 了 单纯、 自信 、 希望保持 自己人格完整的少女到幻想的贬值、 自信 的破灭终至 “ 人格的丧 失, 这一过程是对她先前所抱有 的“ 出淤泥 而不染” 的幻想的有力 嘲讽。 在《 诗学》 中亚里士多德 以欧里庇得斯的《 美狄 亚》 为例 , 说明有意识的 错误所 导致 的悲剧。《 色・ 戒》 中的作为学校剧团当家花旦 的王佳芝 , 在执行 刺 杀 易 先 生行 动 的紧 要 关 头 救 了易 先 生 。就 在 当 天 , 逃 脱 了 性 命 的 易 先 生 下令一网打尽 了王佳芝一伙人 , 并且统统 枪毙。王佳芝的悲剧 的根源 是她 的虚荣心, 是她的 自恋的幻想 , 无论在台上还是在 台下, 她都需要一 种“ 顾 盼问光彩照人 ” 的感觉 , 她的 自恋的幻想甚 至也是导致她相信 易先生真的 爱上 自己的一个原因——她愿意相信 他是爱她 的, 潜意识里甚 至不能容忍 他不爱她。 张爱玲对亚里 士多德的悲剧美学理论 的发展是 由于人性欲 望的扩张 而产生的悲剧 ,而且这一类人物形象在 张爱玲 的小说中占的比例 非常大 。 《 倾 城 之 恋》中 的 白流 苏 之 所 以 看 中“ 被女人捧 坏, 从 此 把 女 人 看 成他 脚 底 下的泥 ” 的范柳原 , 主要是范柳原的财 富和地位 吸引了她, 用白流苏 自己的 罪’ , _一 她介入 、 凌迟了父母之间的爱。其 结果是父亲不爱母亲, 也不能够 爱 自己 父女关系的不可超越性 , 使得小寒的爱具有 …种触 目惊心 的张力 。 应 当说, 正是 父 女 之 间 的“ 厄 莱 克特 拉情 结 ” , 导 致 了这 种 爱 的 产 生 , 同时 也 导致 了这种爱的必然悲剧性。 张爱玲 曾在 《 自己的文章》 里写道“ 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 飞扬的一面 , 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 其实, 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 。 ” 张爱玲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的《红字》与张爱玲作品比较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角的《红字》与张爱玲作品比较研究
秦 艳 萍
【 要】 摘 文章在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 角下, 从本我、 我、 自 超我三个层面 出发 , 分析对比《 红字》 中主人
公 海斯 特 的性格 命 运 与 张爱 玲 作 品 中女 性 的性 格命 运 , 展现 人 的 自然 属 性 与社 会 属 性 的冲 突 . 结 出作 总 者霍桑和 张爱玲 对女 性所 赋 予的殊 途 同归式 的人性 关 照。
纳撒 尼尔 ・ 桑 是 1 纪美 国小说 家 ,其代 霍 9世
表作 品《 红字》 发表于 15 80年 , 已成为世界文学的 经典 之一 。霍 桑采 取 了浪漫 主义 小说 的创 作形式 。 以自己选择的方式构思和创作 ,不拘泥于细节的 真实 。 真实的世界” 仙 境” 间找到现实与 在“ 和“ 之 想象得以结合的“ 中间地带” 。霍桑 的伟大正在于
瑟・ 丁梅 斯代 尔 相 爱并 生 下女 儿 珠 儿 , 而触 犯 了 因 当时 清 教 徒所 信 奉 的加 尔 文 教 所 严 禁 的通 奸 罪 。
的一 隅, 且始 终把 笔力 集 中在女 性 的身上 。她传 奇
的人 生 , 奇 的小 说 , 品 中男 女恋 情 的 描写 以及 传 作 体现 出 的弗 洛伊 德 主义 。引 起 了世 人 强烈 的 “ 张 看” 欲望 。小 家 庭 、 家族 环 境 的生 存 境 遇和 人生 大 遭 际使 张爱 玲 变得 与 众不 同 : 格 的怪 异 。 性 人格 的

论张爱玲小说日常现代性的生成及特质

论张爱玲小说日常现代性的生成及特质

20

论张爱玲小说日常现代性的生成及特质

文/李晨阳

摘要: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体现在其日常性叙事的基本形态上。她吸收了西方现代性的理性和荒凉,又将西方精神形态的现代性转变为日常形态的现代性;延续了“五四”启蒙现代性中对人性的解放思想,同时将个人理想主义转变为个人生活主义;继承了“左翼”革命现代性中对冲突斗争的描写,又用细节的“小”补充了革命话语的“大”,最终形成张爱玲所独有的日常现代性特质,这不仅是她文学创作角度的选择,也是其文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张爱玲;日常现代性;西方现代性;五四文学;左翼文学

以现代性的视角来研究张爱玲,最早源于学者夏志清,虽然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张爱玲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行比较,并未真正定义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但为后来学者李欧凡及孟悦等以现代性视角解读张爱玲的现代写作立场提供了极好的切入点。因此,肯定张爱玲小说中的现代性已经成为文学研究的共识。那么张爱玲的现代性具体是什么呢?这是需要我们首先界定清楚的。

张爱玲的现代性更多体现在其日常性叙事的基本形态上,被称之为日常现代性。这种日常现代性建立在对普通大众人的欲望及要求进行满足的基础之上,呈现出日常化、琐碎化和世俗化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特征:一是日常生活的永恒性。张爱玲认为政治是易变的,日常生活才是永恒的,她笔下描写的重点是婚姻家庭、一日三餐和世俗生活。二是写夹缝中的“小人物”,这些“小人物”是半新不旧的平凡人,是处在新旧交替时代中想极力反抗抓住自己命运但最终妥协的普通大众。三是冲突“内化”。“小人物们”的人生故事没有过多激烈的外在冲突,再大的“曲折”到最头来不过是内心的一场苍凉回味。四是写“大悲哀”里的人性。张爱玲将古典小说写作手法与西方现代主义的写作手法相结合,在古典的韵致里描写人性的苍凉,从而呈现出一种张爱玲所特有的“荒凉”历史感。

张爱玲小说中对“苍凉”意境的追求

张爱玲小说中对“苍凉”意境的追求

张爱玲小说中对“苍凉”意境的追求

张爱玲小说中对“苍凉”意境的追求

张爱玲是我国著名的才女作家,创作了许多凄婉唯美的爱情故事,其中,尤以其对苍凉意境的追求最为人称道。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张爱玲小说中对“苍凉”意境的追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小说时代背景,渲染苍凉气氛

《半生缘》讲述了战乱年间旧上海几个年轻人的悲欢离合,故事中有爱情、亲情、友情,更有背叛、仇恨、妥协,是一部极具悲剧色彩的爱情小说。故事始于民国时期,到处充斥着战乱、争斗,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在此背景下,很多人为了生存纷纷放弃了自己的底线,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践踏在脚下,去追求那种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生活。故事中的几位主人公也不例外,在时代的大潮下很难保有初心,他们渴望抗争又无能为力,只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显示出了命运的残酷以及生命的苍凉。

故事的主角――顾家两姐妹有着迥异的性格,姐姐顾曼璐迫于生计不得不去做歌女,后又委身于富豪祝鸿才,婚后发现丈夫的花天酒地,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她生子,让妹妹顾曼桢替自己生了孩子,因而牺牲了妹妹一生的幸福。妹妹顾曼桢是一个有思想,有理想的新时代青年,对未来有着无限的憧憬,也有一个心仪的对象,然而在姐姐的阴谋下她无力反抗,被迫与姐夫生子,自己的爱情也就此葬送。姐姐的做法无疑是违背道德和伦理的,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如果失去了丈夫的庇护,顾家姐妹的命运无疑会更加悲惨,所以妹妹对姐姐的感情是十分复杂的,既恨姐姐的狠心,又对现实无可奈何,如果生命都无法得到保障,爱情又该何去何从呢?张爱玲在叙述人物经历的时候,以时代背景为烘托,恰如其分的表达了各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最终的选择,用悲剧来引发人们的反思,张爱玲对苍凉意境的追求,实际上是对社会的抨击和不满,对人性的鞭笞和责问。

弗洛伊德对中国女性小说的影响

弗洛伊德对中国女性小说的影响

弗洛伊德对中国女性小说的影响

摘要: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在20世纪初进入我国,

对中国现代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鲁迅、沈从文、郁达夫、郭沫若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在创

作中表现了环境对人性的压抑。而著名女作家张爱玲所创作的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对这种压

抑表现得淋漓尽致。张爱玲对这些悲剧女性形象的创造可以说是受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学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精神分析学;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2-065-01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一位精神病医生,他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由此而衍生发展的弗洛伊德主义对后来的心理学、哲学以及文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内心世界可以分为意识与无意识。人的精神活动好像冰山,只有

很少一部分浮现于意识领域,而具有决定意义的绝大部分都淹没在意识水平之下,处于无意

识状态。后来,弗洛伊德更为细致地区分出人格结构中最底层的是一种叫作“本我”的东西。“本我”总是处于无意识领域。“本我”总是遵循快乐的原则,迫使人们设法满足它追求快感的

种种要求。从整个社会的观点看来,这些观点往往是违背道德习俗的。于是,在“本我”与社

会现实之间出现了一个调节者“自我”。“自我”的任务是尊重现实原则,在这个基础上帮助“本我”实现要求。“自我”既要防止过度的压抑给人造成危害,又要避免与社会道德公开冲突。人

格结构里面的最高层次是“超我”,它是代表社会利益的心理机制。“超我”总是根据道德原则,将社会习俗不能容忍的“本我”压抑在无意识领域。总之,我们可以将“本我”理解为放纵的情欲,“自我”是理智与审慎,“超我”则是道德感、荣誉感和良心。弗洛伊德还认为,每个儿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情。 首先对自己唯一的儿子, 因为自己的性欲得不到满足, 甚至对自己掩盖其内在期求的倾向, 他往往因为软弱而表现
2009 年第
3期
Biblioteka Baidu
安徽文学
53
52
2009 年第
3期
安徽文学
文 学 评 论
然不被意识但未被泯灭, 仍在不断活动, 随时有可能被召回到 意识之中, 这可召回的部分就是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前 意识, 人被压抑的欲望以性欲为主。在七巧的意识里她是奔 着钱去的, 可是在她的潜意识里, 还是有着关于情欲和性欲的 渴求。但现实情况没有办法满足她的这些需要, 她必须死心 塌地的去服侍她的丈夫, 那样才可以达到她的意识中对钱的 渴求, 可是偏偏她还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 情欲在她心中还偏 偏来的嚣张, 还不时的有死灰复燃的迹象, 她的无意识部分直 接或间接的作用于她的行动。 她自以为她爱上了丈夫的弟弟 姜季泽, 而花花公子姜季泽的挑逗使她的情欲好多次差点儿 曝光出来,当小叔子季泽站在她面前, 小声叫道 “二嫂” 接着 诉说了隐藏十年的爱以后,七巧低着头, “ 沐浴在光辉里, 细细 的音乐, 细细的喜悦……” 如果此时七巧接受姜季泽的挑 。 逗的话, 那么小说的结局肯定要改写了, 但情欲偏偏被黄金的 枷锁给锁住。 这个时候, 她突然想到他是在想她的钱, 她卖掉 一生换来的几个钱。这样的想念立刻掩盖了所有的光辉, 七 巧费劲压抑住情欲的冲动。 雷雨过后, 一切都已过去, 一切都 完了, 她的痛苦到了极点。 在弗的三重结构学说里, 人格有三 部分构成, 本我, 自我, 超我。 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 基本上由 性本能组成, “快乐原则” 按 活动, 自我代表理性, “现实原 按 则” 活动,超我” “ 代表社会道德准则, “至善原则” 按 活动, 这三 个部分是统一的, 相互协调的。当三者失去平衡发生冲突的 七巧情欲和性欲 时候, 即导致精神病症和人格异常。 所以, 的极度压抑使她对性产生了变态的敏感, 产生了一种变态的 心理。 这样的心理在小说的后半部分被张爱玲刻画的淋漓尽 致。她因这样的变态心理而疯狂, 因疯狂而做出种种可怕的 也容不得身边的人享受正当的性生活, 儿子娶了媳妇, 她向他 百般挖苦, 使他不能和妻子同房, 她叫他来陪着装烟, 半夜三 更, 母子二人抽着大烟, 一面取笑这位可怜的媳妇。 七巧还替 儿子讨了一个姨太太, 使媳妇的日子更不好过。妻妾二人在 不堪折磨之余, 结束了残生。 自己的女儿长安, 好不容易有了 嫁出去的希望而产生了微笑, 七巧看见, 心里很气, 挑剔起童 世舫的不是, 还她在女儿要嫁出的时候, 在童世舫面前散布谎 言, 说她的女儿是一个鸦片鬼, 断送女儿的婚事。 她自己没有 得到真正的爱情, 那么别人也别想得到, 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女 儿, 她要控制她, 并且折磨她, 从中得到一种变态的心理满足。 她已经把自己正当的情感, 完全压抑。断送了女儿和儿子的 幸福 , 她毫无愧疚之感, 她丧失了人类的情感, 心理变态到了 人性的丧失。 三 分析到这里, 我们要产生疑问了, 张爱玲因为潜意识里的 缺爱而需要爱, 所以在她的作品里她描写爱, 可是为什么她表 达出来的却是这样的一种爱呢? 就像在这篇 《金锁记》 曹七巧本来也是一个很正常的 里, 女子, 有着与常人共通的情感, 她也需要真正的爱情, 可是却 因为金钱嫁给了一个废人, 她对爱情还是有着强烈的需求, 无 奈的是现实情况迫使她必须压抑, 而压抑到最后, 形成了一种
注释: 车文博. 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辑. 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7. 张爱玲.张爱玲——自传.新疆: 新新青少年出版社, 1990.11. 金宏达,于青.张爱玲文集.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2.33-34.
病态的心理, 对自己的儿女的爱也因为这样的心理而变得无 限扭曲。 同样, 在她的所有散文中最具深情的一篇 《爱》 男 中, 女主人公最后也没有真正爱情的结合。 纵观弗的理论, 我们可以暂且可以把她对爱的需求界定 为一种焦虑, 焦虑是危险逼近的时候产生的警告, 弗洛伊德将 他分为三类。客观性焦虑, 神经性焦虑和道德性焦虑。任何 形式的焦虑都是令人不舒服的。因此, 体验到焦虑的个体总 是设法降低或消除焦虑, 正如人们总是试图减少饥饿, 口渴和 痛苦一样。 自我的工作就是应对焦虑, 为了降低客观性焦虑, 自我必须有效应对物质环境, 为了应对这些焦虑, 自我必须使 用弗洛伊德所谓的自我防御机制。弗洛伊德相信, 所有的自 我防御机制有两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扭曲现实, 而且他们都在 潜意识水平操作。移置在精神分析理论中几乎随处可见, 一 般而言, 他是用一个对象或目标取代引起焦虑的对象或目标。 当移置表现为用非性欲的目标取代性欲的目标时, 这个过程 称之为升华。 升华是文明的基础, 我们被迫以间接的方式, 通 过诗歌, 艺术, 宗教, 政治等其他体现文明特征的方式来表达。 弗说过, 本能的升华是文明进步中特别显著的特征, 正是由于 升华, 才能使更高级的物质活动科学, 艺术或意识形态在文明 化的生活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 那么张爱玲也就是使用了 移置这样的机制来试图应对焦虑。她选择了文学创作。 同时 张在用创作应对这样心理焦虑的时候, 她还存在着一种心理 反向作用, 这个理论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也有所提及, 就是有 时人们想做某事但又怕由此引起焦虑时, 他们会去做与其实 际愿望相反的事情, 也就是人以相反的态度来掩盖某种理智 上不能接受的无意识欲望和本能冲动。 人似乎有一种对他人 得刚强, 因为畏惧而表现得鲁莽, 因为渴望而故意回避, 因为 向往而故意冷漠或蔑视等。 于是在张爱玲在作品里就出现了 这样的断定: “生在这世上, 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 这是否同时也在有意无意地说服自己: 你看, 你看……人间哪 有真爱, 哪有至爱?人间根本就无爱, 那自己又何必渴望呢? 又何必悲伤呢?为着那些爱的缺失……于是张爱玲通过这种 反向形成部分地平息了自己的心理痛楚, 调节自己的心理失 衡。 四 由此观之, 张爱玲的创作心理其实也是弗洛伊德的精神 理论的一种折射和反映。概而言之, 童年里的张爱玲倍受心 理创伤, 长大后她凭着一枝天才的笔写出了一个个动人的故 事, 故事的背后深深隐藏着她自己的无数 “心理故事” 。所以 对于张爱玲,我们不仅要分析她的作品, 还要解读其创作心 理, 以及她这样的创作心理又是怎样影响其作品的, 通过这样 的途径, 我们才能准确、 全面、 深入的解读和剖析张爱玲及其 作品。
文 学 评 论
从精神分析视野看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徐洁莹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江苏・淮安 223003)
摘 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文学领域内的诸多问题做出了独到的解释。中国五四运动 之时,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入中国, 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著名作家张爱玲也受其影响, 在文学创作中 的女性人物始终透着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子。本文将通过对张爱玲身世的揭示及其笔下人物的介绍, 分析弗洛伊德精神分 析理论对张爱玲小说的影响。 关键词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 张爱玲
一般母亲所能给予子女的爱的满足和起码的安全感。 以父母 这样的个性差别, 争吵是在所难免, 后来终于吵至离婚。 离婚 后, 母亲出洋,父亲再婚, 继母是王熙凤一样的精明人, 她被 父亲和继母殴打, 差一点死掉, 并关了半年监禁, 然后出逃到 母亲家, 永远没再回去。 整个过程像一个苍凉又美丽的故事, 但故事里的人承受了怎样的心理创痛?对于童年的亲子关系, 张爱玲以这样一段话作了一个了断: “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 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为人,把孩子看作有趣的小傻子 ……他们不觉得孩子的眼睛的可怕……那么认真的眼睛, 像 末日审判的时候, 天使的眼睛……这样的一双眼睛, 这样的有 评判力的脑子, 知道最细致的痛苦, 也知道快乐。 ” 不难看出, 身世、 家事、 父亲、 母亲带给小爱玲的一方面是 物质的丰富, 另一方面是精神需要尤其是爱的需要及安全感 的极度缺失。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 作品是作家受到压抑而创作的产物, 他记录了作家的隐秘和痛苦。童年张爱玲家庭生活的冷漠, 青年时代爱情的背叛都深深地影响着她, 张爱玲是缺少爱的, 在她的潜意识里也需要爱, 而她这样的潜意识直接或间接的 作用于她的行动。作为一个作家, 她选择了创作。在她的作 品中极力去写各种爱, 通过这种途径来宣泄她的情感, 对爱的 渴求, 进而弥补她内心深处对爱的需要和安全感需要的极度 不满足, 同时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 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 在医治她童年时代的精神创伤。下面, 我们可以以她的小说 《金锁记》 作为个案进行分析。 二 小说的主角曹七巧, 是把自己锁在黄金的枷锁的女人, 不 给自己快乐, 也不给她子女快乐。小说开始的时候她已经结 婚五年了, 丈夫是一个残疾人, 但他是官宦子弟。 有钱有势的 人家了决不肯女儿嫁给这样一个病人, 七巧家的门第差, 而且 七巧的哥哥希望妹妹高攀, 自己可以占点便宜。七巧不爱他 的丈夫, 唯一的安慰就是, 一旦丈夫去世, 她可以分到大笔的 钱。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有意识和无意识之分, 意识是与 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 是人能体验到的部分; 而无意识是 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 各种本能与本能有关的欲望部分, 这些 欲望和冲动因受到禁忌和法律等控制而压抑到意识之下, 虽
精神分析学说是由维也纳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创立, 其核 心内容为洞悉人性和人精神活动的深层内容, 以分析人的心 灵为中心, 但是他的巨大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领域, 而 是试图把精神分析学说运用于分析各种形态的人类活动, 其 中也包括对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的分析, 本文在这里就结合 其理论来分析张爱玲及其小说创作。 一 作家为什么要创作, 他创作的动机是什么?这是弗洛伊 德要探讨的问题。 他认为, 幻想与艺术创作有其一致性, 首 。 先, 作家不是事事如意的乐天派, 他的无意识领域充满了种种 受到压抑的欲望。其次, 这些欲望构成了强烈的冲动。 他渴 , 望获得荣誉, 权力, 财富, 名望和爱情。但是他缺少满足这些 欲望的手段。于是, 他就像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人一样把自 己的兴趣转移到幻想之中, 在创作活动中得到一种欲望的宣 泄。 第三, 艺术创作与时间也有密切的关系, 眼下的强烈情感 唤起作家对早先经验的回忆, 这种回忆在现在产生了一种愿 望, 这个愿望将在作品中实现。总之, 他认为, 文学创作是欲 望的表现, 作家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使本能欲望经过改装得 到满足和升华。 这就是我们从弗洛伊德那里得到的对作家 创作动机的揭示。 对照以上理论, 我们认为, 作家的创作动机 应该与这两个因素相关, 潜意识里受压抑的欲望, 自身的人生 经历。那么, 借这两个因素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张爱玲的创 作动机,探究她的无意识领域又是隐藏着怎样的欲望呢?我 想, 还是要从作家的人生经历开始探究。 张爱玲的祖父为前清名臣, 祖母为李鸿章的女儿, 父亲为 祖母唯一的儿子, 母亲是清末南京长江水师提督黄军门的女 儿, 祖母将所有的家产都留给了儿子。 一出生, 小爱玲便掉进 了 “富贵温柔之乡” , 可是她的童年真的就快乐幸福了吗?父 亲一派遗少习气, 除读读闲书外, 便沉浸在赌场、 鸦片烟、 养姨 太太、 捧戏子等风月场中, 这样的父亲哪可能有闲工夫顾及孩 子?而对于母亲, 张爱玲是这样描述的 “她是个美丽敏感的女 人, 而且很少有机会和她接触, 我四岁时她就出洋去了, 几次 回来又走了, 在孩子眼里她是辽运而神秘的, 有两趟她领我出 去, 穿过马路的时候, 偶尔拉拉我的手, 便觉得有一种生疏的 刺激性”。 可见, 小爱玲虽仰慕母亲, 但母亲确实也没能给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