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的教学设计

胶体的教学设计
胶体的教学设计

教案

课题:胶体知识目标:了解分散系的概念;掌握胶体的概念及本质特征和性质;了解胶体的分类及分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收敛性和发散性,使

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感受化学实验之精妙,激励学生学好化学,

将来应用化学知识改造世界美化生活。

板书

计篇二:=胶体教案

2.1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各位专家,同行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

2.1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的第一节第三个内容《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化学体系的教材重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元素与物质分类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混合物知识的运用,为进入高等学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因为掌握胶体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在工业生产上的重要用途,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业生产和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认为胶体的概念和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胶体的性质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职高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1)记住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2)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化学性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总结(1)培养学生运用本节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思想目标:结合本节的教学,向学生渗透严谨治学的意识,同时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教育。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师生感情,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本学科更加热爱。

四,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胶体知识的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采用的教法是:

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发现。

2.演示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胶体性质。

3.比较法:通过nacl溶液与胶体,nacl溶液与浊液,胶体与浊液的比较,启发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认识胶体,获得新知。

五、学法: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这是教学的

关键,也是教学的精华。

本节教学,使学生掌握下列基本学习方法:

1.观察法,学会全面地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2.归纳法,学会根据现象,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丁达尔现象的定义。

3.阅读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自读自悟,培养自学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为了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反馈矫正和教学过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的教学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学程序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课堂引入:在本节课中,我利用三个对比试验引入,这样引入会使学生感到分散质,分散剂,分散系并不陌生,而且与学过的溶液,浊液知识也有联系,同时也为最后胶体的应用打下了伏笔。

2、讲授:接下来是胶体定义的讲解,这是本节的核心,在分析胶体定义时,我强调胶体是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nm的分散系,通过与浊液,溶液的对比,让学生知道胶体有不同于溶液的独特性质,截下来,我直接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定义胶体的丁达尔现象,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包办。

在胶体聚沉的的教学中,我通过讲解淮南王刘安制作豆腐的故事给学生设疑,从而引出胶体聚沉的概念,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渗透科学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科学意识,同时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教育。最后再讲解胶体的电泳时,我设计试验,让学生真切体会工业生产中将乳胶,橡胶等微粒通过电泳镀到镀件上的工业流程,加深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今后他们继续深造及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每完成一个试验后,我及时提问,如: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等问题及时反馈实验教学。

3、教学效果的反馈:课堂练习有针对性、系统性。针对重点、难点;系统于知识的内在联系;还包括提问

4、归纳总结:小结中重在把本课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提出一些带思考性的问题,承上启下。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个方面总结,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同时也注意了教学中学生易出现的问题。

七、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胶体的定义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性质为主线,运用实验,挂图等多种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

七,板书

八,布置作业:p37,2(1)(2)

九,教学评价

课堂过程设计说明: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本人尝试建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灌输式教学往往是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给出结果,是教师在代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而不是学生自己建立知识体系。这样培养的学生欠缺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的能力,更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和灌输式教学截然不同,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搜索所需知识的能力。

2.1

【讲解】在本节课开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展示一组有趣的实验。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支试管,大家看这第一支试管里盛有na cl溶液,溶液澄清透明,

而这第二支试管里盛有泥土浊液,我们看到泥土浊液浑浊,这第三支管中盛有牛奶,它既不

像nacl溶液那般澄清透明也不像泥土浊液那般浑浊,那么牛奶属于溶液,浊液还是自成一派

呢?要想揭开这个谜底同学们还须学习今天的的知识。在学校新课之前呢,同学们需要了解

分散质,分散剂,分散系,大家看小黑板和老师一起朗读:

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体系。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

了解了这些预备知识后,老师要考考大家,哪位同学知道溶液,浊液的分散质各是什么

呢?

【同学a】溶液的分散质为分子或离子,浊液的分散质为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评价】回答的非常好,请坐。

【讲解】正如同学a所说的溶液的分散质为分子或离子,溶液中分散质微粒小于1nm,才

表现出均匀、透明、稳定的宏观特性,常见的溶液有nacl、kno3,而浊液中的分散质为分子

或离子的集合体,其微粒直径大于100nm,所以表现出浑浊的宏观特性,长见的浊液有泥土浊

液。那么,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介于1nm到100nm之间的又是什么物质呢?接下来老师给大家

介绍化学家族中的新成员------胶体。

【板书】2..1.3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讲解】我们先来了解胶体的定义胶体是分散质的微粒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胶

体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与人体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常见的胶体有豆浆,血液,

云烟雾,有色玻璃等,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介绍常见的fe(oh)3的制备方法,大家看这是75ml

蒸馏水,老师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后向其中逐滴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至红褐色,

所得的分散系就是fe(oh)3胶体,在这个实验中fe3+发生了水解反应:

【板书】fecl+3h2o= fe(oh)3(胶体)+3h2o 【讲解】下面老师用钢笔式激光笔照射fe(oh)3和nacl溶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有

什么神奇的现象发生呢?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同学b】我看到fe(oh)3胶体有束光亮的通路而nacl溶液没有通路

【讲解】很好,请坐,刚才同学们看到的这个神奇的现象就是胶体的丁达尔现象,下面

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根据实验现象归纳总结丁达尔现象的定义。

【提问】同学们讨论出结果了吗?哪位同学自告奋勇的给大家展示所讨论的结果呢?

【同学c】我们总结的是:用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上可观察到胶体

的光亮通路。

【评价】回答的非常准确,请坐,我们看看科学家是怎么定义丁达尔现象的呢?同学们

请看挂图----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明亮的光区,这种现象称为丁

达尔现象,换句话说,丁达尔效应是胶体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的散射而形成的,丁达尔现象

在生活实际中随处可见如“清晨在密林里看到的一缕缕光束等”在实验室里可用来鉴别胶体

与溶液。

【讲解】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同学们愿不愿意听啊?

【回答】愿意

【讲解】传说汉高祖刘邦之孙,人称淮南王刘安,其母亲喜食黄豆,一日母亲病卧在床,

淮南王便派人将黄豆磨成粉,加水熬之以便让母亲引用,又怕食之无味,于是加了些盐调味,

没料到居然凝结成块了,这也正是豆腐雏形的形成,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淮南王制豆腐的秘密

呢?好,我们需要继续学习胶体的第二个性质聚沉,下面老师要通过一组实验给同学证明胶

体的聚沉的现象,在实验开始前老师向同学们介绍本实验用到的主要实验药品。大家看这是

fe(oh)3胶体,这是nacl,al2(so4)3, 亚铁氰化钾溶液,老师要请三位小助手来辅助老师完

成实验,那三位同学愿意来呢?好同学a,同学b,同学c 请这三位同学分别向试管里加入少量的fe(oh)3,同学a,向试管中加入nacl,同学b向

试管中加入al2(so4)3,同学c向试管中加入亚铁氰化钾溶液。并震荡。好请这三位同学回

到座位上。

【讲解】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看看fe(oh)3胶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同学d你能告诉大

家,你看到什么现象了呢?

【同学d】我看到胶体聚沉了

【评价】回答的非常好,请坐,胶体的聚沉现象在生活生产中有重要的作用,如“江水

点豆腐”现在哪位同学能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给大家揭示制造豆腐的原理呢?好,同学e,

你给大家揭示这其中的奥妙吧!篇三:3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教案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2.培养学生自学、分析、探索、归纳的能力。

3. 通过胶体性质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有,增强求知

欲。

教学重点

胶体的性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胶体的概念及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等知识,那么胶体具

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二节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一、胶体的性质

【自学讨论】导学提纲:

1.用强光直射溶液和胶体,二者现象有何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2.胶体还具有哪些性质?产生这些性质的原闲是什么?

【多媒体演示】1.电泳现象动画。2.布朗运动动画。

【总结】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2.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也是胶体稳定的一个因素。

【过渡】通过自学、讨论、总结,我们了解了胶体的性质,那么胶体具有哪些用途呢?

【板书】二、胶体的应用

【自学讨论】导学提纲:

1.冶金厂、水泥厂高压除尘的原理是什么?

2.为何盐碱地土壤保肥能力差?

3.明矾净水原理是什么?

4.你能列举一些胶体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具体实例吗?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上述提纲中的问题。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胶体的三个性质及胶体与溶液、浊液的区别,胶体与溶液、

浊液在性质上有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

【投影】不能透过半透膜

1

、胶体粒子较溶质粒子大

丁达尔现象

2、胶体粒子较浊液粒子小比浊液稳定

带电

电泳

【反馈练习】

1.下列不存在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

a.有尘埃的空气

b.纯水

c.溴水

d.向沸水中滴入fecl3饱和溶液所得液体

2.鉴别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的最简便的方法是()

a.电泳

b.渗析

c.丁达尔效应

d.布朗运动

【作业】课后习题一、二。

板书设计

第二节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一、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

2.布朗运动

3.电冰现象

二、胶体的应用篇四:胶体教案(2课时)

★★★★★

★★★★★

《胶体》教案(2课时)

第1课时

一、课题胶体

[目标] 1、知识传授:⑴初步了解分散系、胶体的概念。

⑵一般了解fe(oh)3胶体、agl胶体的

制备方法。

2、能力培养: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

想象能力。

3、德育渗透:适当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

育。

[重点]胶体概念

[教具]多媒体

[教法]实验探究法

二、教学过程

ⅰ、引入新课

[设问]先让学生写出ki与agn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否任何情况

下混和agno3和ki溶液反应都有黄色沉淀产生呢?

[实验]

33

①②③

无沉淀无沉淀有沉淀

[提问]上述实验中制得的液体,哪些是浊液?

[追问] ①、②号液体外观相同,都是溶液吗?它们的性质

是否完全相同?请看实验。

[实验]让一束光照射盛放①、②号液体的试管。

[小结]实验发现,②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这被称为丁达尔现象,①中则无。由

此可见两种液体的性质有所不同。通常我们把

②号中的液体叫胶体。本节主要介绍什么是胶体和胶体的重要性质。

ⅱ、讲授新课

[揭题] 第8节胶体

一、胶体

[讨论]上述①、②、③号试管中的溶液、胶体与浊液是怎样形成的?其形成过程

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 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 + 另一种物质

混和物

分散质 + 分散剂

分散系

[提问] 上述①、②、③号试管中液体,分散质、分散剂各是什么?

[ 讨论]刚才实验时同样的反应物,②中无沉淀,③中有沉淀,这是什么原因呢?

[小结] agno3+ki=kno3+agi↓

agno3+ki=kno3+agi(胶体)

浓→快→多→颗粒大→有沉淀——浊液

稀→慢→少→颗粒小→无沉淀——胶体

[设问]大家知道,分散质的颗粒溶液小,而浊液大。这可以通过过滤实验加以证

明,前者可透过滤纸,后者则不能。那么胶体中的分散质颗粒的大小又如何呢?能否

设计出类似的实验来证明呢?

[实验] 兰色白色↓ 3 [小结]淀粉胶粒和溶液里的离子或分子都能

通过滤纸。

[追问]现把滤纸换成半透膜,胶粒能否透过半透膜呢?

[讨论]⑴要证明食盐水里的na+、cl-能否透过半透膜,需要什么试剂?所取试

液是半透膜内还是半透膜外的液体?为什么?⑵同样,如何证明淀粉胶体的微粒能否

透过半透膜?

[小结]⑴证明cl-、na+能透过半透膜

取膜外

外有cl-

黄色→说明膜外有na+ 取膜外

取膜外的液体碘水不变蓝色→说明膜外无淀粉

[实验] 漏斗架

绳子烧杯半透膜蒸馏水

[小结]实验证明:胶体微粒大于溶液里溶质的离子或分子。进一步实验

证明其直径大小在10-9——10-7米之间。这是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

(一)胶体的本质

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0-9——10-7米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

[讲解]把混有离子或分子杂质的胶体装入半透膜的袋里,并把这个袋放

在溶剂中,从而使离子或分子从胶体溶液里分离的操作叫做渗析。应用渗析的方法可精

制某些胶体。

[提问]由实验你可知道普通滤纸的细孔直径范围多大?而半透膜的孔径又是多

大?

[谈话]过滤、渗析实验好像渔民用渔网打鱼一样,小鱼穿网而过,溜之

大吉,而大鱼则在劫难逃了。当然,不同的渔网,网眼大小不同,故从网中可以漏出大

小不同的鱼。滤纸孔径大,不仅可以漏出溶液中的单个离子或分子,也可以漏出胶体颗粒。

但是半透膜的孔径太小了,只能漏出溶液中的单个离子或分子,而胶粒则无法漏出。

[设问]胶体是否一定是液体?分散剂是否一定是液体?

[小结](三)胶体的分类

1、

根据的状态分 2、根据分散质的组成分

气溶胶固溶胶液溶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

[讨论]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胶体,它们分属于哪类胶体?分散质、分散剂又各

是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选用下列方法、药品和仪器制备fe(oh)3胶体,并用丁达尔现

象验证之。

药品:饱和fecl3溶液、浓naoh溶液、蒸馏水、fe(oh)3固体等。

仪器:烧杯、酒精灯、试管、研钵、三脚架、石棉网等

方法: a、饱和fecl3溶液与浓naoh 溶液混和

b、长时间煮沸饱和fecl3溶液

c、将1-2ml饱和fecl3溶液滴入20ml沸水中

d、将1-2mlfecl3溶液滴入20ml 冷水中

e、将fe(oh)3粉末研磨成直径小于10-7m的细颗粒,再分

散到极稀的fecl3溶液中

[讨论] 上面哪些方法制得了fe(oh)3胶体?那些不能?

[小结] (四)胶体的制备3+ 1、水解法:fe+3h23(胶体)+3h+

2、复分解反应法:fe3+ + 3oh-3(胶体)

3、固体研磨法

ⅲ、巩固新课

[练习] 上述制取实验中,有些同学用方法c制得的fe(oh)3胶体,产生了

少量浑浊,如何除去浑浊?又如何除去里面过量的fecl3和生成

的hcl等杂质?怎样检验fe(oh)3胶体是否净化了?

ⅳ、结束新课

[谈话]上述制取实验中,用b法都没有得到fe(oh)3胶体。用c法制fe(oh)3 胶体喜忧参半。大家所用的方法、药品和仪器都差不多,为什么有些成功,有些失败?

其实,这些问题都涉及胶体的重要性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ⅴ、布置作业

[作业]课本no.6(填表)

课外小实验:早餐时在豆浆里加白糖或加酱油,看一看有何不同现

象。

三、板书设计略篇五:《胶体的制备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胶体的制备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摘要】本文紧密结合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启发引导,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介绍了胶体的制备并重点探讨了胶体的化学性质,密切联系了化学和生活,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

【关键词】分散系胶体性质

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路

胶体属于分散系内容,知识相对独立,但胶体知识与生产、生活和高科技(纳米材料)联系密切,并与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有一定的交叉。本部分知识有一定的综合性,适宜于对学生进行学科内和多学科间综合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加强与物理、生物等学科的渗透,加强多种媒体的运用。本节课采用了“启发引导,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胶体等概念

2、认识胶体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区别

3、能够通过实验区分胶体和其它分散系

过程与方法:1、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2、能够运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探究胶体的本质

3、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实验事实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活动,并获得成功体验

2、形成乐于探索、勇于质疑、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胶体的性质

教学流程

【课题引入】运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以下图片:早晨阳光射入森林的美丽景象、自然形成的五彩石头、河流入海处冲刷成的三角洲、彩灯刺破夜空形成的绚丽景色以及大自然中的云山雾海,这些色彩斑斓的画面将会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这时,老师就会及时地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加以总结,很容易得出这些物质都是混合体系这样一个结论。

【教学环节】

【讲解】: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混合体系。在分散系中,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叫分散剂。

【提问】:以前我们学习过物质的分类,那么,分散系又可以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来进行分类呢?

【讲解】: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液、固)来分,可以分为九种不同的分散系。请试着举出生活中常见的分散系的例子并加以讨论交流。展示ppt。

【过渡】:分散剂如果是水或液体时,分散系又可以分为什么呢?

【讲解】: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nm的为溶液,大于100nm的为浊液,介于两者之间的叫胶体。对于溶液和浊液大家都比较熟悉,我们具体来研究一下胶体。

【过渡】:胶体究竟是如何制备的呢?

【讲解】:通常制备胶体的方法有两种:分散法和凝聚法(物理凝聚法和化学凝聚法)。

【活动】:播放运用化学凝聚法制备fe(oh)3胶体视频

【讲解】:方程式:fecl3+3h2o(沸水)fe(oh)3(胶体)+3hcl,注意事项:①沸水、

饱和fecl3溶液,②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③不能用自来水,也不能搅拌,④不

用“↓”,写胶体。

【演示实验1】: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置于暗处的cuso4溶液和fe(oh)3 胶体

【学生总结】:照射fe(oh)3胶体可以观察到有一条光亮的通路,而照射cuso4溶液时

无此现象。

【讲解】:这就是胶体的第一个性质——丁达尔现象,是区分溶液和胶体的物理方法。胶

体可以产生丁达尔现象是因为胶体粒子对光线进行了散射(光波偏离原来方向而分散传播)。

【活动】:观看动画,解释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

【故事引入】:1827年,brown在用显微镜观察花粉时发现花粉颗

粒不停的无序运动。在胶体里,胶粒不断地进行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叫布朗运动。这

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也是胶体的第二个性质[1]。

【活动】:观看胶体微粒在某一时间间隔中的运功轨迹动画。

【演示实验2】:在一个u形管里盛有红褐色的fe(oh)3胶体,从u形管的两个管口各

插一个电极,通直流电,经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学生总结】: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阳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浅。

【讲解】:这表明fe(oh)3胶粒带正电荷,在电场的作用下向阴极移动。像这样在外电

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2],这

是胶体的第三个性质。

【交流讨论】:胶体的这种性质在实际生活中具体应用

【讲解】:胶体的分离和水泥厂除尘

【故事引入】:生活中的“卤水点豆腐”是把cacl2(或mgcl2)加入豆浆中发生凝聚制

得豆腐。

【讲解】:这是利用了胶体的第四个性质——凝聚。由于胶体胶粒带有电荷,加入电解质

后,由于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阳离子和阴离子,分别能中和带有负电荷胶粒的胶体和带

有正电荷胶粒的胶体。常用到的凝聚方法有:1.加入电解质溶液 2.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

体3.加热4.搅拌[3]。

【交流讨论】:同种品牌的墨水为何不能混用?

【演示实验3】:将淀粉胶体和nacl溶液放入半透膜袋里,再将此袋放入盛有水的烧杯

中,一段时间之后,分别取烧杯中的液体加入agno3溶液和碘溶液中,观察现象。

【学生总结】:agno3溶液中会有白色沉淀生成,而碘溶液中无现象。

【讲解】:这是由于na+和cl-的直径小可以透过半透膜,而淀粉胶粒直径小不能透过半

透膜,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净化胶体,这也是胶体的第五个性质——渗析。

【交流讨论】:医学上尿毒症病人血液透析的原理。

【课后作业】:谈谈生活中的胶体,如何将胶体趋利避害更好为人类服务。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胶体的制备,重点研究了胶体的五个性质:丁达尔现象、布

朗运动、电泳、凝聚、渗析。

胶体的教学设计

教案 课题:胶体知识目标:了解分散系的概念;掌握胶体的概念及本质特征和性质;了解胶体的分类及分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收敛性和发散性,使 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感受化学实验之精妙,激励学生学好化学, 将来应用化学知识改造世界美化生活。 板书 设 计篇二:=胶体教案 2.1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各位专家,同行好,今天我说课内容是 2.1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的第一节第三个内容《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化学体系的教材重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元素与物质分类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混合物知识的运用,为进入高等学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因为掌握胶体的性质可以更好地认识它在工业生产上的重要用途,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业生产和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认为胶体的概念和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胶体的性质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职高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1)记住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2)理解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化学性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总结(1)培养学生运用本节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思想目标:结合本节的教学,向学生渗透严谨治学的意识,同时使学生的思想受到教育。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师生感情,增强班级凝聚力,使学生对本学科更加热爱。 四,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胶体知识的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采用的教法是: 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发现。 2.演示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胶体性质。 3.比较法:通过nacl溶液与胶体,nacl溶液与浊液,胶体与浊液的比较,启发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认识胶体,获得新知。 五、学法: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这是教学的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时 小数的性质教案(最新)

第3课时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学生学会利用小数的性质对小数进行化简和改写。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难点:正确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 教学准备及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型:新授课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0.3是()个十分之一;0.30是()个百分之一;0.123是()个千分之一 二、新课学习 师:在商店里,商品的标价经常写成这样:(课件显示)这里的2.50元和8.00元各表示多少钱呢?2.50元和2.5元,8.00元和8元有什么关系呢? 1、理解小数的性质。 (1)例1 比较0.1m、0.10m和0.100m的大小。 启发提问: ①0.1m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

(1个十分之一米,1分米) ②0.10m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 (10个百分之一米,10厘米) ③0.100m是几个几分之一米?可以用哪个比较小的单位来表示? (100个千分之一米,是l00毫米) ④观察1分米、10厘米、l00毫米它们的长度怎样?你能得出什么 结论? (它们的长度是一样的)可以得出: (0.1m=0.10m=0.100m。(板书)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这3个小数。 ①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 ②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③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2)例2 比较0.3和0.30的大小。 启发提问: ①0.3表示几个几分之一?左图应平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来表 示? (3个1 10 ,平均分成10份,用3份来表示。) ②0.30表示几个几分之一?右图应平均分成多少份?用多少份来 表示? (30个1 100 ,平均分成100份,用30份表示。)

胶体学案教案.doc

胶体 学案 一、分散系及其分类 分散质 1.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涵义:分散系 分散剂 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 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 的 ,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 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分散剂:起 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2.分散系的分类 (1)根据分散质与分散剂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分为九种: 分散质 分散剂 气 液 固 (2)液体分散剂的分散系的分类(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分为三种。 【例3】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 .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nm 一100nm 之间 B .能透过半透膜 C .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

D.呈红褐色 二、胶体 1.定义:粒子大小在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2.分类: 气溶胶:云、烟、雾 ①按分散剂(状态)液溶胶:Fe(OH) 3 胶体、淀粉胶体、豆浆 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正胶:; ②按胶体粒子带电核 负胶:。 3.胶体的制备:常用盐类的水解制胶体 例如Fe(OH) 3 胶体的制备:向烧杯中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向沸水 中加入5—6滴FeCl 3 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色,停止加热, 就得到了色的Fe(OH) 3 胶体。 煮沸 反应: FeCl 3+ 3H 2 O ===== Fe(OH) 3 (胶体) + 3HCl 【例4】就教材中“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⑴实验中必须要用蒸馏水,而不能用自来水。原因是。 ⑵实验操作中,必须选用饱和氯化铁溶液而不能用稀氯化铁溶液。原因是。 ⑶往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后,可稍微加热煮沸,但不宜长时间加热。 这样操作的原因是 。 4.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当一束强光通过胶体时,在与光线方向上观察到一 条,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 Fe(OH) 3胶体 CuSO 4 溶液 【图2—5】当光线通过胶体和溶液时的现象 解释:胶体粒子直径小于可见光的波长(400—700nm)使光波发生了散射。溶液中粒子直径小于 1nm,散射极其微弱,无此现象。应 用:。 比较:光束通过几种分散系时的现象 分散系光速照射时的现象丁达尔效应

高中化学《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优质课教学设计、教案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教 学设计 引入新课—— 联想·质疑(提出问题) 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当你漫步在茂密的树林里,会看到缕缕霞光穿过林木枝叶铺洒在地面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晚上,当你打开手电筒时,会看到一道“光柱”射向天空或射向远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些现象与一种特殊的混合物有关。 1.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如食盐溶液中的食盐。 2.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这种物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如食盐溶液中的水。 3.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构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如食盐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 教师要求学生列举几种分散系,并指出分散质和分散剂。 4.几种常见的分散系(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度大小进行分类) (1)溶液:分散质是分子或离子,分散质的粒度<1nm(10-9m),具有透明、均匀、稳定的宏观特征。 (2)浊液:分散质是分子的集合体或离子的集合体,分散质的粒度>100nm(10—7m),具有浑浊、不稳定等宏观特征。 (3)胶体:分散质的粒度介于1~100nm 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也称为溶胶)。 【点评】数轴是初一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应用数轴将同一类型的不同对象按数量的大小在数轴上进行有序排列,可以使学生建立有序思维。如物质的溶解性(难溶、微溶、易溶)、同种元素的变价化合物均可用数轴进行排列。 5.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明亮的光区,这种现

象叫做丁达尔现象或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 丁达尔现象的应用:区别溶液和胶体。 实验:先取一个具有双通性质的纸筒(事先在纸筒的下端钻一个小孔,以让光线通过),将纸筒套在盛在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上,再取一只40W 的电灯泡,通电后放在纸筒的小孔处,人从纸筒的上端从上往下观察,即可观察到有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 能同样的办法观察食盐溶液的现象。 (2)电泳: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产生定向移动的现象叫电泳。 电泳现象说明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带有电荷。 胶体粒子带电的经验规律—— 带正电荷的胶体粒子:金属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铁胶体);金属氧化物胶体。 带负电荷的胶体粒子:非金属氧化物胶体;金属硫化物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特殊胶体:AgI 胶体粒子随AgNO3 和KI 的相对量不同可带正电或负电。若KI 过量,则AgI 胶体粒子吸附I—而带负电荷;若AgNO3 过量,则AgI 胶体粒子吸附Ag+而带正电荷。 (3)聚沉:向胶体中加入盐时,其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能中和分散质微粒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这种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适用于液溶胶)。 实验: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钠,可观察到氢氧化铁沉淀析出。 6.胶体的制备 凝聚法: (1)向沸水中滴加几滴饱和的氯化铁溶液,适当加热即可形成氢氧化铁胶体(注意加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形成氢氧化铁沉淀)。 FeCl 3 +3H2O ====Fe(OH)3(胶体)+3HCl (2)在不断振荡的情况下,向稀KI 溶液中加入稀AgNO3 溶液,可制得浅黄色的确良AgI 胶体。 7.胶体的用途: (1)盐卤点豆腐; (2)肥皂的制取和分离; (3)明矾净水;

3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教案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 2.培养学生自学、分析、探索、归纳的能力。 3. 通过胶体性质应用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有,增强求知欲。 教学重点 胶体的性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胶体的概念及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区别等知识,那么胶体具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二节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一、胶体的性质 【自学讨论】导学提纲: 1.用强光直射溶液和胶体,二者现象有何不同?其原因是什么? 2.胶体还具有哪些性质?产生这些性质的原闲是什么? 【多媒体演示】1.电泳现象动画。2.布朗运动动画。 【总结】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2.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也是胶体稳定的一个因素。 【过渡】通过自学、讨论、总结,我们了解了胶体的性质,那么胶体具有哪些用途呢? 【板书】二、胶体的应用 【自学讨论】导学提纲: 1.冶金厂、水泥厂高压除尘的原理是什么?

2.为何盐碱地土壤保肥能力差? 3.明矾净水原理是什么? 4.你能列举一些胶体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具体实例吗?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上述提纲中的问题。 【小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是胶体的三个性质及胶体与溶液、浊液的区别,胶体与溶液、浊液在性质上有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 【投影】 不能透过半透膜 1、胶体粒子较溶质粒子大 丁达尔现象 2、胶体粒子较浊液粒子小 比浊液稳定 带电 电泳 【反馈练习】 1.下列不存在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 A.有尘埃的空气 B.纯水 C.溴水 D.向沸水中滴入FeCl3饱和溶液所得液体 2.鉴别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的最简便的方法是() A.电泳 B.渗析 C.丁达尔效应 D.布朗运动 【作业】课后习题一、二。 板书设计 第二节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一、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效应 2.布朗运动 3.电冰现象 二、胶体的应用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性质》教案3

《小数的性质》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性质,明白其中的道理并能认识到小数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会结合具体题目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在验证大小的过程中应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从中感悟和学习一些数学学习中探究的方法。 3.激发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商场、超市观察商品的标价签,并记录1-2种商品的价格,请谁来汇报一下? 师: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可爱多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2找等量关系。 教师首先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1、10、100,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可以添上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板书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3思考探索。 (1)你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2)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 板书如下: (3)按箭头所指的方向观察三个小数有什么变化? 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二、探索新知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师: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师: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老师提供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一张数位顺序表) 3生1: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A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B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C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师:0.30与0.3相等,证明刚才这个结论是对的。 5生2:从数位顺序表上可以看出,在小数的末尾添零或是去零,其余的数所在数位不变,所以小数的大小也就不变。 师:小数中间的零能不能去掉?能不能在小数中间添零? 生:不能,因为这样做,其余的数所在数位都变了,所以小数大小也就变了。 师:那整数有这个性质吗?(要强调出小数与整数的区别) 问: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6提醒注意:性质中的“末尾”跟一般说的“后面”是不同的。 7判断练习。 下面的数中,那些“0”可以去掉? 3.90.300 1.8000 500 5.7800.0040102.02060.06 1.教师结合板书内容讲解性质的运用。 (1)根据小数的性质,当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侯,例如,0.30,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0.30=0.3) 化简下面各小数: 0.40 1.850 2.900 0.50600 0.09010.83012.0000.070 (2)师:有时根据需要,可以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例如:0.3→0.30) 还可以在整数的个位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上 0,把整数写成小数的形式。 比如:我们在商场里看到的2元=2.00元,2.5元=2.50元 出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怎样改写? 让学生同桌两人议论后答出。

2019_2020版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章第1节第2课时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教案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第2课时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知 识 梳 理] 知识点一 分散系及其分类 美酒、牛奶、奶昔都是美味饮料,但是它们的存在状态有所不同,它们本质上是否有所不同?请完成下列知识点: 1.概念 分散系: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分散剂)中所得到的体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构成。 例:溶液分散系? ????溶质?分散质溶剂?分散剂 2.分类 (1)按照分散质或分散剂的状态共分为九种分散系: (2)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

常见的浊液? ????悬浊液乳浊液 知识点二 胶体的制备和性质 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形成三角洲?带着这个问题完成下列知识点: 1.性质 (1)介稳性:胶体的稳定性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能稳定存在,属于介稳体系。 (2)丁达尔效应。 ①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 ②应用:区分胶体和溶液。 (3)电泳现象: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胶粒带电,但胶体不带电 (4)聚沉现象: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2.Fe(OH)3胶体的制备 3.应用 (1)利用其介稳性:制涂料、颜料、墨水等。 (2)制备纳米材料。 微判断 (1)NaCl 溶液、水、泥浆、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 (2)FeCl 3溶液呈电中性,Fe(OH)3胶体带电,通电时可以定向移动。(×) (3)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 (4)直径介于1~100 nm 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 (5)胶体都是均匀透明的液体。(×)

小数的性质教案

小数的性质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并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2、过程与方法:经历小数的性质的发现和应用过程,体验比较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问题解决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见商店商品的标价写成这样:出示手套和毛巾图,这里的2.50元和8.00元各表示多少钱呢?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见商店商品的标价写成这样:(课件演示) 2.50元、8.00元和我们平时说的2.5元、8元有什么关系呢? 2.5 和2.50都表示2元5角吗?3和 3.00相等吗? 学生猜想它们相等吗?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比较0.1m、0.10m和0.100m的大小。把它们写成一个式子后,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演示:1分米是1/10米,写成0.1米 10厘米是10个1/100米,写成0.10米 100毫米是100个1/1000米,写成0.100米 板书: 1分米= 10厘米= 100毫米 0.1米= 0.10米= 0.100米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等式,可以从左往右看,再从右往左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什么地方多(少)0?在这个小数的什么位置?多(少)0还可以怎么说? 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书: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教学例2。 出示例2:比较0.30和0.3的大小。 请同桌之间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纸,用你喜欢的颜色分别表示出0.30和0.3。 想:0.30表示什么意思?0.3呢?应该涂多少格? 学生涂完色问:你为什么这样涂?之后演示涂色过程。 小组讨论后汇报结论。 问:谁涂的面积大?0.30和.0.3的大小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看来不仅仅是个特例,再次验证我们的猜测。 注意: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胶体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第二章溶液第五节胶体溶液 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 (2).知道什么是胶体、了解胶体溶液的组成; (3).理解胶体溶液的性质以及渗透现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以学案为引领,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化学与生活、生产间的联系; (2).培养创新精神、爱国情操,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协作互助的学习作风。 教学重难点重点:对胶体溶液的性质理解; 难点:渗透现象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法设计实验探究:通过分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学案引领: 通过设计学案,促使学生自学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分析、归纳、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导学案、微课、PPT、氯化铁溶液、硫酸铜溶液、激光笔、小烧杯,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 分配 环节一:情境导入 问:同学们,近年来在秋冬季节有 一种天气一直困扰着我们,甚至影响了 我们的出行和生命财产安全,你们知道 这是什么天气吗? PPT播放大雾版的《北京北京》, 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下,歌声向我 们吐露了人们无奈的心声。 思考,回答:雾 霾天气。 仔细聆听。 通过生活中的热点现象,激发学 生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善于观 察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 分 钟 环节二:明确学习目标 问:雾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胶体溶 液有怎样的关系呢? 今天老师就来告诉你们,雾是 胶体的一种,胶体分为气溶胶、液 溶胶、固溶胶。而我们今天学习的 主要是液溶胶。那么这节课我们的 主要任务是什么呢?请同学们一起 来读一下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 思考,众说纷纭 齐读学习目标 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 务,做到心中有数,以任务驱动 学生自主学习。 2 分 钟 环节三:自主学习 明确了今天的学习任务后,现 在来看导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同学们,答案在书上都找到了吗? 举手,争先恐 后回答。 使学生通过阅读,掌握基础知 识,以表格的形式归纳信息有助 于学生记忆相关知识点。 5 分 钟 环节四:合作探究 下面请各组组长进行抽签,完 成合作探究部分。 组长抽签,决定 完成哪些实验。 大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 积极性,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 了学生的自信心。 35 分 钟 实验探究一:Fe(OH) 3 胶体制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

小数的性质优秀教学设计

小数的性质优秀教学设 计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篇一:小数的性质优质课教案 9号优质课教案 小数的性质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教材第58、5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2、3题。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 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5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习,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物质的分类、分散系、胶体超级详细教案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第一课时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类的方法:单一分类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根据事实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对具体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思考与交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知识进行分类的方法是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不同分类方法的优缺点及化学物质的分类 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同学们都有到超市买东西的经历,大超市有成千上万种商品,为什么你能够迅速挑出你所需要的东西?比如说你要买一个作业本,你会到哪里寻找?图书馆里有许许多多的书籍,为什么你能够很快就找到你所需要的书? 学生:因为超市和图书馆里的东西都是按不同的类别摆放好的。 老师:很好,因为人们在将这些物品摆放在货架和书架时对其进行了分类处理,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物以类聚,所以我们能很快的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物品。目前人类发现和合成的化学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对于这么多的化学物质和如此丰富的化学变化,人们是怎样认识和研究的呢?同样的运用了分类的方法。那么物质又是怎么被分类的呢?分类的方法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板书】第二章第一节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推进】分类法就是把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归类分组的一种方法。它也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讨论】运用分类法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呢? 【回答】能够提高人们工作、学习的效率,使人们更快更便捷的达到目的。 【讲述】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单一分类法,单一就是标准唯一。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就是按照单一分类法进行分类的,同学们还记得是哪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吗? 【回答】就是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讲述】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这是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化合反应的唯一标准,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就是A+B=AB;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用一个简单公式表示就是AB=A+B;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同样用一个简单公式表示

高中化学胶体教案

高中化学胶体教案 【篇一:胶体的教学设计】 教案 课题:胶体知识目标:了解分散系的概念;掌握胶体的概念及本质 特征和性质;了解胶 体的分类及分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归纳、综合 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收 敛性和发散性,使 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情感 目标:让学生感受大 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感受化学实验之精妙,激励学生学好化学, 将来应用化学知识改造世界美化生活。板书设计篇二:=胶体教案 2.1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各位专家,同行好,今天我说课内容 是 2.1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的 第一节第三个内容《一 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一 个重点,也是整个化学体系的教材重点之一。这 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元素与物质分类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 混合物知识的运用,为进 入高等学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因为掌握胶体的性质可以更好地 认识它在工业生产上的重 要用途,为学生将来参加工业生产和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二,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认为胶体的概念和应用作为本 节的重点。根据学生 的认知水平,我把胶体的性质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三,教学目标: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职高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 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1)记住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的概念;(2)理解胶 体的丁达尔现象,电 泳,聚沉等化学性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总结(1)培养学生运用本 节的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使学生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思想目标:结合本节的教学,向学生渗透严谨治学的意识,同 时使学生的思想受到 教育。通过课堂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 师生感情,增强班级凝聚 力,使学生对本学科更加热爱。四,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胶体知识的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 将采用的教法是: 2.演示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充分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胶体 性质。 3.比较法:通过nacl溶液与胶体,nacl溶液与浊液,胶体与浊液 的比较,启发引导学 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认识胶体,获得新知。 五、学法:如何使学生真正变成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不仅学会,而 且会学。这是教学的 关键,也是教学的精华。 本节教学,使学生掌握下列基本学习方法: 1.观察法,学会全面地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2.归纳法,学会根据现象,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丁达尔 现象的定义。 3.阅读法,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自读自悟,培养自学能力。六、教学过程: 为了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反馈矫正和教学过程组成一个有机的 整体,以促进教学目 标的实现,本节的教学我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 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教学设计《小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探究、理解和掌握小数的基本性质,并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抽象概括等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小数化简和小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教学难点:利用小数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在三年级时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我就创设故事情景引发学生猜想、思考,再根据形象直观的课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总结出来,最后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可爱多雪糕标价

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一)、找等量关系。 师:首先板书三个“1”,让学生判断是相等的,接着在第二个1后面添写上一个0,在第三个1的后面添写上两个0,板书写成:1、10、100。 提问:这三个数相等吗?(不相等)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可以添上长度单位“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 板书写成: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二)、思考探索。 1、你能把它们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板书如下:0.1米=0.100米=0.1000米 2、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没有变化)说明什么?(三个数量相等) 3、我们来比较一下0.1米与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出示投影】

胶体-优质课教案

胶体教案 新县高中李晓慧 ●教学目标 1.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了解其应用。 2.进一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物质聚集状态相关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归纳的能力。 4.通过了解胶体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胶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胶体粒子大小与其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实验探索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清晨,明媚的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入树林,会出现万道霞光; 大雾天驾车,雾灯发出的黄光会在雾中形成光亮的通路。 思考:清晨树林间的空气与雾有何共同点?光亮的通路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胶体的定义: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就叫做胶体。这也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最本质特征。 2、胶体的分类: [投影]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 [讲述]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淀粉溶液、 Fe(OH)3胶体等分散剂为水,这样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投影]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粒子胶体、分子胶体 [讲述]如:Fe(OH)3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e(OH)3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淀粉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板书]3、常见的胶体:

[投影图片]气溶胶:烟、云、雾 液溶胶:牛奶、豆浆、墨水、血液 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板书]4、胶体的制备: 实验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 步骤:取一烧杯,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1~2 mL。继续煮沸,待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注意:①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 ②不能用自来水,也不能搅拌 ③不写“↓”,写胶体 [板书]方程式:FeCl3+3H23(胶体)+3HCl 5、胶体的性质: 【小组合作探究】阅读课本27~29页,查阅相关资料,总结: (1)胶体具有哪些性质及成因分析 (2)胶体的应用实例及原理分析 [板书](1)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投影比较] [多媒体动画模拟]胶粒对光的散射作用 当光线照射到胶体粒子上时,有一部分光发生了散射作用,另一部分光透过了胶体,无数个胶粒发生光散射,如同有无数个光源存在,我们便可发现当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就是丁达尔效应。 [过渡]由于胶体分散质粒子比溶质粒子大得多,以致使光波传播改变了原来的方向。尽管如此,我们的肉眼仍看不到它的存在。超显微镜可帮助我们了解胶粒的情况。 胶粒的运动情况如同花粉颗粒在水里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多媒体动画模拟]胶粒的布朗运动 [板书](2)布朗运动:胶体分散质粒子作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这种现象叫做布朗运动。

胶体-优质课教案

胶体-优质课教案 胶体教案 新县高中李晓慧 ?教学目标 1. 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了解其应用。 2. 进一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物质聚集状态相关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归纳的能力。 4. 通过了解胶体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胶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胶体粒子大小与其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实验探索等方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清晨,明媚的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入树林,会出现万道霞光; 大雾天驾车,雾灯发出的黄光会在雾中形成光亮的通路。 思考:清晨树林间的空气与雾有何共同点?光亮的通路是怎样产生的? [板书]胶体的定义: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就叫做胶体。这也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

最本质特征。 2、胶体的分类: [投影]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 [讲述]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淀粉溶液、 Fe (OH ) 3胶体等分散剂为水,这样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投影]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粒子胶体、分子胶体 [讲述]如:Fe (OH ) 3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e (0H ) 3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 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淀粉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板书]3、常见的胶体: [投影图片]气溶胶:烟、云、雾 液溶胶:牛奶、豆浆、墨水、血液 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板书]4、胶体的制备: 实验探究:Fe (OH)3胶体的制备 步骤:取一烧杯,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 1?2 mL。继续煮沸,待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注意:①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 ②不能用自来水,也不能搅拌 ③不写,写胶体 △ [板书]方程式:FeCl3+ 3H2O = Fe(OH)3 (胶体)+ 3HCI 5、胶体的性质: 【小组合作探究】阅读课本27~29页,查阅相关资料,总结: (1) 胶体具有哪些性质及成因分析 (2) 胶体的应用实例及原理分析 [板书](1)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投影比较]

2.1.2 胶体 教案

第2章元素与物质世界 第一节第二课时——胶体 引入新课—— 联想·质疑(提出问题) 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当你漫步在茂密的树林里,会看到缕缕霞光穿过林木枝叶铺洒在地面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晚上,当你打开手电筒时,会看到一道“光柱”射向天空或射向远方,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些现象与一种特殊的混合物 ...有关。 【板书】三.分散系 1.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如食盐溶液中的食盐。 2.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这种物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剂。如食盐溶液中的水。 3.分散系:由分散质和分散剂构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如食盐溶液就是一种分散系。 【讨论】要求学生列举几种分散系,并指出分散质和分散剂。 【板书】4.几种常见的分散系(根据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度大小进行分类) (1)溶液:分散质是分子或离子,分散质的粒度<1nm(10-9m),具有透明、均匀、稳定的宏观特征。 (2)浊液:分散质是分子的集合体或离子的集合体,分散质的粒度>100nm(10—7m),具有浑浊、不稳定等宏观特征。 (3)胶体:分散质的粒度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也称为溶胶)。 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板书】5.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明亮的光区,这种现象叫做丁达

尔现象或丁达尔效应。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胶体中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波长为400~700nm)散射而形成的。 丁达尔现象的应用:区别溶液和胶体。 (2)电泳: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产生定向移动的现象叫电泳。 电泳现象说明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带有电荷。 胶体粒子带电的经验规律—— 带正电荷的胶体粒子:金属氢氧化物(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铁胶体);金属氧化物胶体。 带负电荷的胶体粒子:非金属氧化物胶体;金属硫化物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 (3)聚沉:向胶体中加入盐时,其中的阳离子或阴离子能中和分散质微粒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析出。这种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胶体的聚沉(适用于液溶胶)。 实验:向氢氧化铁胶体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钠,可观察到氢氧化铁沉淀析出。 【简单介绍】6.胶体的制备 凝聚法: (1)向沸水中滴加几滴饱和的氯化铁溶液,适当加热即可形成氢氧化铁胶体(注意加热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形成氢氧化铁沉淀)。 FeCl3 +3H23(胶体) +3HCl (2)在不断振荡的情况下,向稀KI溶液中加入稀AgNO3溶液,可制得浅黄色的AgI胶体。 【简单介绍】7.胶体的用途: (1)盐卤点豆腐; (2)肥皂的制取和分离; (3)明矾净水; (4)FeCl3溶液用于伤口止血。 (5)水泥硬化; (6)冶金厂大量烟尘用高压电除去。 (7)土壤胶体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保肥作用。 【学生小结】 【作业】 【反思】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与评析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小数的性质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四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作者:连云港师专第一附属小学张家健设计连云港市教研室骆祖瑶评析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117-118页的内容以及练习=十四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探索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引人猜想

谈话:我有个邻居小明的爸爸下岗了,最近他开了个便民小超市,想请大家帮忙给设计个标价牌,大家能帮这个忙吗?(出示手套和毛巾图)手套每副2元5角、毛巾每条3元,标价牌该怎么填呢?(两种写法引起争论)(板书:2.5=2.50 3=3.00) 把2.5的后面添上一个0大小能不变吗?3=3.00是怎样回事呢?我们能不能作出一个大胆的猜想? [评析:给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背景,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为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打开切入口;同时引导学生针对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作出数学的猜想,以此猜想引领全课。] 二、验证猜想 1.教学例1。 谈话:正好我有个问题,可能对这个猜想能起到验证作用。 (1)出示例1: 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 谈话:我们看看它能起验证作用吗?0.1米、0.10米、0.100米是不是真的相等呢? 分小组讨论。仍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板书:0.1=0.10=0.100) 提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看来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2.教学例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