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探针设计原理
荧光探针设计原理
荧光化学传感器是建立在光谱化学和化学波导与量测技术基础上的将分析对象的化学信息以荧光信号表达的传感装置。
其主要组成部件有三个(图L1) : :L识别结合基团(F ),能选择性地与被分析物结合,并使传感器所处的化学环境发生改变。
这种结合可以通过配位键,氢键等作用实现。
2•信号报告基团(发色团f F),把识别基团与被分析物结合引起的化学环境变化转变为容易观察到的输出信号。
信号报告基团起到了信息传输的作用,它把分子水平上发生的化学信息转换成能够为人感知(颜色变化)或仪器检测的信号(荧光等)。
3 •连接基团(S厂将信号报告基团和识别结合基团连接起来,根据设计的不同连接基团可有多种选择z—般用做连接基团的是亚甲基等短链烷基。
连接基团的合适与否将直接影响是否有输出信号的产生。
信号表达可以是荧光的增强或减弱、光谱的移动、荧光寿命的变化等。
图荧光探针的结构1.1.1荧光探针的一般设计原理(1)结合型荧光探针㈤sugnar space 囂船OutputAn alytesig nal图共价连接型荧光探针结合型荧光探针是利用化学共价键将识别基团和荧光基团连接起来的一类荧光探针,是比较常见的一类荧光探针。
该类探针通过对比加入分析物前后荧光强度的变化、光谱位置的移动或荧光寿命的改变等实现对分析物的检测。
在该类荧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下列三个方面的因素。
(a )受体分子的荧光基团设计、合成:考虑到用于复杂环境体系的荧光检测,要求荧光基团要有强的荧光(高荧光量子产率,有利于提高检测的灵敏性),Stokes位移要大(可有效消除常规荧光化合物如荧光素等具有的自猝灭现象),荧光发射最好要在长波长区(最好位于500 nm以上,可避免复杂体系的常位于短波长区的背景荧光的干扰,另外由于长波长区发射的荧光能量的降低可减少荧光漂白现象的发生而延长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b)受体分子的识别基团:受体分子的识别基团设计以软硬酸碱理论、配位作用以及超分子作用力(如氢键、范德华力等)作为理论指导z多选择含氮、硫、磷杂环化合物作为识别分子。
有机小分子的荧光探针设计与生物应用研究进展论文素材
有机小分子的荧光探针设计与生物应用研究进展论文素材有机小分子的荧光探针设计与生物应用研究进展引言:随着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荧光探针在生物分析、细胞成像和药物研发等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
有机小分子的荧光探针由于其结构多样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等特点,成为了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荧光探针设计的原理、有机小分子的应用范围以及当前的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荧光探针设计的原理荧光探针的设计目的在于通过特定的结构和性质,实现对目标生物分子的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检测。
其设计原理包括发光机制、结构优化和信号转导等方面。
1. 发光机制荧光探针的发光机制可以分为两大类:发射荧光和非线性光学效应。
发射荧光是指在激发态和基态之间跃迁发光的过程,其机理可以通过调控分子内外电荷转移和共轭结构等因素实现。
非线性光学效应则包括二次谐波产生、光学放大和光学闪烁等现象,可以通过调控分子的非共轭共轭体系和离域电子等实现。
2. 结构优化为了提高荧光探针的性能,需要对其结构进行优化。
结构优化的关键是保持探针与目标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并且不影响探针的稳定性和溶解度。
常见的结构优化策略包括引入荧光基团、修饰官能团和构建分子探针体系等。
3. 信号转导荧光探针的信号转导是指探针信号与目标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转化成可测量的信号。
常见的信号转导方式包括荧光增强、荧光猝灭、荧光颜色变化和荧光光谱变化等。
通过合理设计信号转导方式,可以实现对目标生物分子的定量检测和高灵敏度成像。
二、有机小分子的应用范围有机小分子的荧光探针具有结构多样性和生物可利用性的特点,因此在生物应用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下面将重点介绍其在生物分析、细胞成像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1. 生物分析有机小分子的荧光探针在生物分析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可以实现对蛋白质、核酸和糖类等生物分子的检测。
通过调控探针与目标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对生物分子的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检测。
荧光探针技术原理及应用
荧光探针技术原理及应用荧光探针技术是一种在生物、医学、环境等领域中广泛应用的分析技术,其原理是利用特定荧光物质(荧光探针)对目标物进行特异性的识别和检测。
荧光探针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激发、激发态寿命和荧光发射三个基本过程。
首先,通过合适的激发源,荧光探针被激发到激发态,从而产生激发态寿命。
接着,部分激发态的荧光探针经历非辐射转移回到基态,这个过程称为非辐射损失。
最后,剩余的激发态荧光探针会通过放射转移激发态能量,在发射光子过程中产生荧光。
荧光探针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生物学领域,荧光探针技术可用于细胞成像、分子诊断、蛋白质研究等方面。
例如,在细胞成像中,可以通过给目标物标记荧光探针来实现对细胞、细胞器以及生物分子的实时可视化;在分子诊断中,可以通过标记特定的荧光探针来检测特定的基因突变、DNA合成以及蛋白质表达水平等。
此外,荧光探针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等领域。
荧光探针技术的应用还扩展到医学领域。
例如,在肿瘤诊断与治疗中,可以设计特定的荧光探针来检测和定位肿瘤细胞,实现早期诊断和精确治疗;在药物输送和释放研究中,荧光探针可以作为载药系统的标记,用于追踪药物的分布和释放过程。
在环境领域,荧光探针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和分析水体、土壤和大气中的污染物。
例如,可以设计针对特定污染物的荧光探针,通过检测目标物的荧光强度变化或荧光光谱变化来实现对污染物的高灵敏度检测和定量分析。
随着荧光探针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应用领域。
例如,荧光探针技术可以应用于纳米材料表面的检测和修饰,用于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药物传递等方面;荧光探针技术还可以与其他分析技术相结合,例如质谱、红外光谱等,实现更加灵敏和准确的分析。
总的来说,荧光探针技术以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实时可视化的特点,在生物、医学、环境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相信荧光探针技术在更多领域中将发挥更大的应用潜力。
荧光探针设计机理及发展方向
荧光探针设计机理及发展方向荧光探针是一种能够通过光激发产生荧光信号的分子或纳米结构,被广泛应用于生物检测、环境监测、化学分析等领域。
荧光探针的设计机理和未来发展方向是本文将探讨的主题。
一、荧光探针的设计机理1.荧光分子荧光分子是荧光探针的基础,其设计原理主要基于分子的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在受到光激发后,分子会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当其返回到基态时,会以释放光子的形式释放出能量。
不同结构的荧光分子具有不同的吸收和发射光谱,因此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特定的荧光分子作为探针。
2.荧光纳米结构荧光纳米结构是利用纳米材料制作而成的探针,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高稳定性等优点。
荧光纳米结构的设计原理主要基于量子点、量子阱等纳米材料的特殊光电性质。
通过调节纳米材料的尺寸和组成,可以改变其吸收和发射光谱,实现特定的检测目标。
二、荧光探针的发展方向1.高灵敏度与高特异性提高荧光探针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高灵敏度的荧光探针可以检测到低浓度的目标物质,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高特异性的荧光探针可以区分不同的目标物质,防止误判。
2.多功能化与集成化多功能化与集成化是荧光探针的另一个发展方向。
多功能化的荧光探针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检测多种目标物质,提高检测效率;集成化的荧光探针可以将检测和信号转换器件集成在一起,实现便携式和实时检测。
3.生物相容性与无损检测生物相容性和无损检测是荧光探针的重要发展方向。
生物相容性的荧光探针可以应用于活体检测,实现对生物体内生理参数的实时监测;无损检测的荧光探针可以在不损害样品的情况下进行检测,适用于医学、文物等领域。
4.智能化与自动化智能化与自动化是荧光探针的未来发展趋势。
智能化的荧光探针可以通过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化检测,提高检测效率;自动化的荧光探针可以通过机器人技术实现样品自动采集和处理,减少人为误差。
三、总结荧光探针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化学分析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应用
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应用荧光探针是一种基于荧光原理的化学分析工具,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一、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荧光探针的设计要考虑到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通常,荧光探针由荧光基团和识别基团组成。
荧光基团是探针的发光中心,可以通过能量传递或电荷转移机制转换为荧光信号。
识别基团则是根据目标分子的特异性与之发生特定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目标分子的检测和测量。
荧光探针的设计过程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分子的特性,并且通过合适的化学修饰来实现与目标分子的选择性结合。
二、荧光探针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1. 生物分子检测:荧光探针可以用于检测生物分子,如DNA、RNA和蛋白质等。
通过荧光探针与目标生物分子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可以实现生物分子的定量和定位分析,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 细胞成像:荧光探针可被用于细胞成像,实现对细胞内特定生物分子的实时监测。
通过合理设计荧光探针的结构,可以实现对亚细胞结构和生物活动的高分辨率成像,为细胞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
3. 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荧光探针可以选择性地与肿瘤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结合,从而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这对于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和降低治疗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荧光探针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1. 水质污染检测:荧光探针可以用于检测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如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等。
通过荧光探针与目标物质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对水质污染状况的准确监测和评估。
2. 大气污染监测:荧光探针可以用于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检测,如二氧化硫、甲醛等。
通过对荧光探针与目标气体反应后荧光信号的变化进行测量,可以实现对大气污染源的定量分析和排放监控。
四、荧光探针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1. 农药残留检测:荧光探针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
通过荧光探针与目标农药残留之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可以实现对食品中农药残留水平的快速检测和准确分析。
荧光探针原理
荧光探针原理引言:荧光探针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工具,它通过发射荧光信号来检测和定量分析生物分子的存在和活动。
荧光探针原理的理解对于正确应用和解读荧光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荧光探针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荧光的基本原理荧光是一种当物质受到激发后发出的可见光。
荧光现象的产生涉及到分子的能级跃迁过程。
当物质受到激发后,其内部的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随后,电子会通过非辐射跃迁回到低能级的激发态,释放出能量,产生荧光信号。
荧光信号的特征是具有一定的波长和强度。
二、荧光探针的构成荧光探针通常由两部分组成:荧光染料和连接基团。
荧光染料是荧光探针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能够吸收外界的激发光,并发射荧光信号。
连接基团则是将荧光染料固定在生物分子上的部分,使荧光染料能够与目标生物分子结合。
三、荧光探针的工作原理荧光探针的工作原理是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现象。
FRET 是一种非辐射能量传递的过程,它能够在两个相互靠近的荧光染料之间传递能量。
在荧光探针中,荧光染料通常被设计成能够与目标生物分子结合,并被定位在目标分子的近旁。
当目标分子与荧光探针结合时,能量传递发生,导致荧光信号的发射强度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荧光信号的强度变化,可以获得目标分子的定量信息。
四、荧光探针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荧光探针在生物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细胞成像:荧光探针可以标记细胞中的特定蛋白质或分子,从而实现对细胞的可视化观察和研究。
通过荧光探针,研究人员可以观察细胞内分子的分布、定位和相互作用等信息。
2. 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荧光探针可以标记两个相互作用的蛋白质,通过检测荧光信号的强度变化,可以判断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和动力学特性。
3. DNA和RNA分析:荧光探针可以与DNA或RNA结合,用于检测和定量分析DNA或RNA的存在和活动。
例如,荧光探针可以用于检测DNA的扩增反应、基因突变和序列特异性等。
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应用实例
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应用实例荧光探针是一种用于检测、分析和监测生物分子、细胞和生物系统的工具。
它通过与目标分子产生特异性的相互作用,从而发生荧光信号的变化,进而实现对目标分子的定量或定性分析。
本文将介绍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常用的结构和应用实例。
一、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荧光探针的设计基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通过选择合适的探针靶点和配体分子,可以实现对目标分子的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检测。
常见的荧光探针设计原理包括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原理、静态猝灭原理、电子转移原理等。
1.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原理FRET原理基于荧光分子间的能量传递。
当一个荧光分子(供体)与另一个荧光分子(受体)靠近并形成复合物时,供体吸收的能量可以通过非辐射的能量传递方式传递给受体,受体则通过辐射发出新的荧光信号。
FRET原理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细胞信号通路的研究中。
2. 静态猝灭原理静态猝灭是指非辐射能量转移导致荧光信号的猝灭。
当荧光探针与某种化学物质或生物分子结合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导致荧光信号的猝灭。
通过测量荧光信号的强度变化,可以得到目标分子的信息,如浓度、活性等。
3. 电子转移原理电子转移是指荧光分子和化学物质之间的电子转移过程。
当荧光探针与目标分子发生电子转移时,荧光信号的强度或波长会发生变化。
电子转移原理广泛应用于氧气、离子和分子的检测与测量中。
二、常用的荧光探针结构荧光探针的结构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有机染料、量子点、荧光蛋白和纳米粒子等。
不同的结构具有不同的荧光性质和应用特点。
1. 有机染料有机染料是最常用的荧光探针之一。
它们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较长的激发和发射波长范围以及较好的溶解性。
例如,吲哚染料家族是一类常用的有机染料,其结构简单、合成方法成熟,可用于蛋白质的荧光标记和细胞成像等应用。
2. 量子点量子点是一种具有特殊电子结构的纳米材料。
它们具有优异的荧光特性,如窄的光谱带宽、高亮度、抗光照衰减等。
荧光探针原理
荧光探针原理荧光探针是一种能够通过发射荧光信号来检测特定物质的工具,它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荧光探针原理是指荧光探针分子与被检测物质相互作用后发生荧光信号的基本原理,下面将对荧光探针的原理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荧光探针原理的核心是荧光分子的特性。
荧光分子是一类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能并在短时间内重新辐射出较长波长光的分子。
当荧光分子与被检测物质结合时,会发生构象变化或电荷转移等过程,导致荧光分子的荧光特性发生改变,从而产生荧光信号。
这种荧光信号的产生是荧光探针原理的基础。
其次,荧光探针原理的实现依赖于荧光探针分子与被检测物质的特异性相互作用。
荧光探针分子通常通过化学手段设计合成,具有特异性的结构和功能基团,能够与目标物质特异性地结合并产生荧光信号。
这种特异性相互作用是荧光探针原理能够实现目标检测的关键。
另外,荧光探针原理还包括荧光信号的检测与分析。
荧光信号的检测通常通过荧光光谱仪等设备进行,利用荧光分子在特定波长下的激发和发射特性来检测目标物质的存在和浓度。
同时,对荧光信号的分析也需要结合实际应用需求,通过建立荧光信号与被检测物质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实现对目标物质的准确检测与分析。
最后,荧光探针原理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前景。
随着生物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对快速、灵敏、特异的检测需求不断增加,荧光探针原理作为一种高效、可靠的检测手段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同时,随着荧光探针分子设计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有更多新型荧光探针分子应用于实际检测中,为各个领域的检测与分析提供更多选择。
总之,荧光探针原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对荧光分子的特性、荧光探针分子与被检测物质的特异性相互作用、荧光信号的检测与分析以及应用前景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荧光探针原理的基本原理和意义,为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荧光探针设计原理
荧光探针设计原理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荧光化学传感器是建立在光谱化学和化学波导与量测技术基础上的将分析对象的化学信息以荧光信号表达的传感装置。
其主要组成部件有三个(图1.1):1.识别结合基团(R),能选择性地与被分析物结合,并使传感器所处的化学环境发生改变。
这种结合可以通过配位键,氢键等作用实现。
2.信号报告基团(发色团, F),把识别基团与被分析物结合引起的化学环境变化转变为容易观察到的输出信号。
信号报告基团起到了信息传输的作用,它把分子水平上发生的化学信息转换成能够为人感知(颜色变化)或仪器检测的信号(荧光等)。
3.连接基团(S),将信号报告基团和识别结合基团连接起来,根据设计的不同连接基团可有多种选择,一般用做连接基团的是亚甲基等短链烷基。
连接基团的合适与否将直接影响是否有输出信号的产生。
信号表达可以是荧光的增强或减弱、光谱的移动、荧光寿命的变化等。
图荧光探针的结构1.1.1 荧光探针的一般设计原理(1) 结合型荧光探针[21]图共价连接型荧光探针结合型荧光探针是利用化学共价键将识别基团和荧光基团连接起来的一类荧光探针,是比较常见的一类荧光探针。
该类探针通过对比加入分析物前后荧光强度的变化、光谱位置的移动或荧光寿命的改变等实现对分析物的检测。
在该类荧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下列三个方面的因素。
(a) 受体分子的荧光基团设计、合成:考虑到用于复杂环境体系的荧光检测,要求荧光基团要有强的荧光(高荧光量子产率,有利于提高检测的灵敏性),Stokes 位移要大(可有效消除常规荧光化合物如荧光素等具有的自猝灭现象),荧光发射最好要在长波长区(最好位于500 nm 以上,可避免复杂体系的常位于短波长区的背景荧光的干扰,另外由于长波长区发射的荧光能量的降低可减少荧光漂白现象的发生而延长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b) 受体分子的识别基团:受体分子的识别基团设计以软硬酸碱理论、配位作用以及超分子作用力(如氢键、范德华力等)作为理论指导,多选择含氮、硫、磷杂环化合物作为识别分子。
荧光定量pcr探针法
荧光定量pcr探针法荧光定量PCR探针法引言:荧光定量PCR探针法(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 Probe Method)是一种基于荧光探针的PCR技术,通过特异性探针与目标DNA序列的结合,利用荧光信号的强度来定量分析PCR产物。
该方法在生物医学领域广泛应用,能够高效、准确地检测和定量目标基因的表达水平。
本文将详细介绍荧光定量PCR探针法的原理、步骤、优势和应用。
一、原理:荧光定量PCR探针法是在常规PCR反应的基础上引入荧光探针,通过监测荧光信号的变化来定量PCR产物。
探针通常由两部分组成:荧光染料和一个与目标DNA序列特异性结合的DNA探针。
在PCR反应过程中,探针与目标DNA序列结合后,荧光信号强度增加,而在无目标序列或非特异性结合的情况下,荧光信号强度较低。
通过测量荧光信号强度的变化,可以推断目标基因的表达水平。
二、步骤:1. 样本准备:提取目标DNA样本并进行纯化处理,确保样本的质量和纯度。
2. 引物设计:根据目标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荧光探针,确保其特异性和高度敏感性。
3. PCR反应:将目标DNA样本与引物和荧光探针加入PCR反应管中,进行PCR扩增。
4. 荧光信号检测:在PCR反应过程中,使用荧光实时检测仪器实时监测荧光信号强度的变化。
5. 数据分析:根据荧光信号强度的变化,计算目标基因的表达量,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三、优势:1. 高灵敏度:荧光定量PCR探针法具有高度敏感性,可以检测到低浓度的目标DNA序列,适用于分析稀有基因或低表达基因。
2. 高特异性:通过引物和荧光探针的设计,荧光定量PCR探针法能够准确识别和定量目标DNA序列,避免了假阳性结果的发生。
3. 高精确度:荧光定量PCR探针法可以实时监测PCR反应过程中荧光信号的变化,提供准确的定量结果,避免了传统PCR方法中终点检测的不确定性。
4. 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探针法可以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多个基因或多个样本,提高了实验效率和数据可靠性。
荧光探针设计原理
荧光探针设计原理荧光探针(Fluorescent probe)是一种能够在化学和生物实验中检测、追踪和定量分析目标物质的工具。
它通过发射特定波长的荧光信号来指示目标物质的存在和浓度。
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基于荧光现象和分子的结构特性。
当分子受到激发能量(通常是光或电子束)时,其中的电子会跃迁到激发态,并在极短时间内返回基态。
在这个过程中,电子会释放出能量,形成发射荧光的现象。
荧光信号的强度和波长取决于分子的结构、环境和激发能量。
在荧光探针的设计中,以下几个重要因素需要考虑:1.荧光染料的选择:荧光探针通常使用具有强荧光的染料来标记目标物质。
荧光染料的选择取决于目标物质的性质和测量要求,如激发波长、发射波长、荧光强度和稳定性等。
常见的荧光染料包括荧光素、罗丹明、染料标和量子点等。
2.结构设计:荧光探针的结构设计应考虑到与目标物质的相互作用和信号放大效应。
例如,如果目标物质是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结构可以包含金属配体,以实现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检测。
另外,还可以通过改变荧光染料与其他官能团的连接方式和位置来调控荧光信号的强度和波长。
3.环境适应性:荧光探针需要在复杂的生物环境中工作,因此其设计应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这包括探针的溶解度、比较离子强度、耐光性和稳定性等。
一些特殊的设计策略,如引入疏水或亲水官能团,可以提高探针在生物体系中的性能。
4.目标物质的识别和响应机制:荧光探针需要通过与目标物质的特异性相互作用来实现靶向探测。
这通常通过特定的结构域(如金属配体)与目标物质之间的配位键结合来实现。
探针与目标物质形成络合物后,荧光信号的强度和性质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对目标物质的识别和定量分析。
5.测量和分析方法:设计荧光探针还需要考虑到测量和分析方法。
荧光信号可以通过光谱仪或荧光显微镜等设备进行测量,并利用荧光定量分析方法来确定目标物质的浓度。
同时,还可以利用多种分析技术,如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荧光谱变和荧光寿命测量等来提高荧光信号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2荧光探针设计原理
2荧光探针设计原理荧光探针是一种用于检测分子、离子或其他生物分析物的工具。
它以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实时检测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和环境监测等领域。
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涉及荧光基团的选择、连接方式和工作机制等方面。
荧光基团的选择是荧光探针设计的关键。
荧光基团应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如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和较长的荧光寿命,以确保探针的高灵敏度和稳定性。
同时,荧光基团还应具有一定的化学反应性,以便与目标分析物发生特异性反应,并在反应后发生荧光信号的变化。
在荧光探针的设计中,连接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连接方式决定了探针与目标分析物之间的作用方式和反应速率。
一种常用的连接方式是通过共价键连接,通过合成可控的合适长度和柔性的连接分子将荧光基团与靶分子连接起来。
这种连接方式可以提供稳定的连接,并使荧光信号的变化与目标分析物的浓度相关。
荧光探针的工作机制共有两种:静态机制和动态机制。
静态机制是指探针与目标分析物发生特异性反应后,探针的荧光性质发生变化。
例如,pH指示剂会随pH值的变化而产生颜色变化,从而实现对溶液酸碱性的检测。
动态机制是指探针通过与目标分析物相互作用,改变探针的空间结构和荧光行为。
例如,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可以通过探针和目标分析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荧光信号在短距离范围内传递,从而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检测。
在荧光探针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对于生物体的生物相容性和毒性要求、对于环境中的抗干扰能力等。
此外,探针的选择还应根据具体应用需求确定,例如是否需要对目标分析物进行实时监测,是否需要在复杂的生物体系中工作等。
总之,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是综合考虑探针的荧光基团选择、连接方式和工作机制等因素,以达到对目标分析物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实时检测的要求。
这些设计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将有助于开发更高效、更可靠的荧光探针,推动生物分析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的进展。
荧光探针的设计与生物成像应用
荧光探针的设计与生物成像应用荧光探针(fluorescent probe)是一种用于荧光成像的分子探针,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介绍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以及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
一、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基于荧光现象的物理特性。
当一个分子(通常称为荧光染料)受到激发能量的作用后,其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再从高能级返回基态时会释放出特定波长的荧光信号。
荧光探针的设计目的是通过调控分子结构和环境条件,使其在特定条件下显示出明亮的荧光,以便对目标物进行可视化检测。
1. 荧光染料选择荧光染料的选择是设计荧光探针的第一步。
理想的荧光染料应具备高荧光量子产率、较长的荧光寿命、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以及适宜的发射波长。
常用的荧光染料包括荧光蛋白、荧光有机分子和荧光量子点等。
2. 分子结构设计荧光探针的分子结构设计决定了其在特定环境下的荧光性能。
通常通过调整分子的取代基、主体结构和共轭系统等方法来实现。
例如,引入电子给体和电子受体可以调节荧光染料的光电性能,提高其荧光量子产率。
3. 适应性调控荧光探针的适应性调控是指探针在不同环境下对目标物的选择性响应。
这通过引入特定的识别基团或结构单元来实现。
例如,在生物成像中,可以设计靶向特定生物分子(如肿瘤细胞表面受体)的荧光探针,以实现对该分子的高选择性检测。
二、荧光探针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荧光探针在生物成像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细胞和组织水平的可视化检测。
1. 细胞内荧光成像荧光探针在细胞内的应用广泛,可用于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等)的标记和动态监测。
例如,将特定的荧光探针靶向某一细胞器,并经由共价键与该细胞器结合,利用探针发出的荧光信号可以实时跟踪细胞器的位置和形态变化。
2. 肿瘤标记与定位荧光探针可以用于肿瘤生物标记与定位,提供手术导航和术中实时监测。
通过靶向肿瘤相关分子,如细胞表面受体或特定代谢物,设计荧光探针能够在体内显像,指导肿瘤的定位和手术切除范围。
2荧光探针设计原理
2荧光探针设计原理荧光探针是一种常用的生物分析技术,它可以用于生物标记、生物成像以及生物传感等领域。
设计一种有效的荧光探针需要考虑光学特性、化学稳定性以及生物相容性等因素。
本文将详细介绍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
首先,荧光探针的设计需要选择合适的荧光发射体。
荧光发射体是指能够吸收一定波长的光并发射出可见光的物质。
常见的荧光发射体包括有机染料(如荧光素)、量子点以及荧光蛋白等。
在选择时需要考虑其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使其能够匹配实验条件。
此外,荧光发射体的量子产率也是一个重要指标,它决定了荧光探针的发光强度。
其次,荧光探针的设计需要考虑靶向性。
靶向性是指荧光探针能够选择性地与目标生物分子结合并发光。
靶向性的实现可以通过改变荧光探针的结构或者引入特异性结合分子实现。
例如,可以在荧光探针的分子结构上引入靶标特异性的抗体或核酸探针,使其能够选择性地与目标分子结合。
另外,还可以利用特定的化学反应实现靶向性,例如酶促反应或特定的结构识别反应。
第三,荧光探针的设计需要考虑化学稳定性。
在生物体内或其他复杂条件下,荧光探针可能受到氧化、酶解、光照以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失活,因此荧光探针需要具有较好的化学稳定性。
稳定性可以通过引入防止氧化的官能团、选择性的修饰基团或者改变探针的结构等方法实现。
此外,荧光探针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光稳定性,以保持长时间的发光。
最后,荧光探针的设计还需要考虑生物相容性。
生物相容性是指荧光探针对生物体的毒性和免疫原性。
为了降低荧光探针对生物体的不良效应,可以通过选择低毒的化合物、优化结构以及进行严格的毒性评估等方法实现。
此外,还可以将荧光探针与适当的载体结合,使其更好地与生物体相容。
综上所述,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荧光发射体、实现靶向性、提高化学稳定性以及保证生物相容性。
通过合理设计和改造,可以获得具有较好荧光性能和生物特异性的荧光探针,为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有力的工具。
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应用
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应用荧光探针是一种在生物、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它通过荧光信号来检测目标分子的存在、含量和活性。
荧光探针的设计和应用是现代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热点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本文将从荧光探针的概念、设计原理、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
1. 荧光探针的概念荧光探针是一种利用荧光原理检测分析目标分子的能力剂,它是一种低成本、高选择性、灵敏度高、便携的快速检测方法。
荧光探针可以通过荧光显微镜或荧光光谱仪来检测目标分子,从而实现对生物、化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内多种研究的深入探讨。
2. 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是基于分子探针的荧光原理。
荧光分子是通过吸收光信号后,通过电子跃迁或能量转移过程而发光的分子。
荧光分子的荧光信号强度可以通过控制分子结构和环境来实现有选择性地检测分析目标分子。
荧光探针的设计原则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范围性: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目标分子,在众多的干扰物种中产生与目标物不同的荧光。
(2)灵敏性:光学荧光检测非常灵敏,能快速检测低浓度的目标分子。
(3)选择性:探测分子不会与任何与目标分子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发生反应,确保被探测的数据的准确性与正确性。
(4)快速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对目标分子的检测。
(5)易用性:设计的探测方法非常简单,并且能够方便地应用于各种实验条件下。
3. 荧光探针的应用领域荧光探针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极为广泛。
以下列举几个主要应用领域:(1)生物医学研究:荧光探针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包括癌症细胞的检测、生物分子的操作、生物分子的定量和活性测试等。
(2)环境检测:荧光探针可以应用于环境污染的检测、污染物的快速检测、以及监测海洋和水资源中的化学物质等。
(3)饮料食品检测:荧光探针可以被用于食品和饮料的检测,包括甜味剂、色素、防腐剂、抗生素等各种化合物的检测。
(4)材料分析:荧光探针也被广泛应用于材料领域,如非晶态和晶态多肽聚合物、高分子膜、纳米材料及其组装体等。
生物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生物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合成生物荧光探针在生物学研究和生命科学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通过发光信号的变化来检测和研究生物分子的功能和活动。
本文将介绍生物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合成方法以及应用前景。
一、生物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生物荧光探针的设计原理是基于特定的生物分子与荧光基团之间的相互作用。
荧光基团通常是一种具有发光性质的有机分子,而生物分子可以是蛋白质、核酸、酶等。
设计生物荧光探针的关键是选择适合的荧光基团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位点。
二、生物荧光探针的合成方法1. 化学合成法:通过有机合成的方法,可以合成出具有荧光性质的化合物。
例如,利用有机合成方法可以合成出荧光染料和荧光标记的小分子。
这些荧光标记的小分子可以与生物分子特异性结合,形成荧光探针。
2. 生物工程法:通过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方法,可以在生物体内合成荧光探针。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荧光基因与感光细胞特异性基因结合,使细胞具有荧光性。
这种方法可以用于研究细胞的活动和信号传导过程。
三、生物荧光探针的应用前景1. 生物标记和显微成像:利用荧光探针可以将荧光基团标记在特定的生物分子上,用于显微成像和生物标记。
例如,利用荧光染料标记蛋白质可以观察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分布和运动。
2. 生物传感和诊断:荧光探针可以用于检测生物分子的活性和浓度变化。
例如,利用荧光探针可以监测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变化,从而研究细胞的信号传导过程。
此外,荧光探针还可以用于生物分子的诊断,如肿瘤标记和疾病诊断等。
3. 荧光光谱分析:荧光探针可以通过光谱分析来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荧光探针可以通过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来确定生物分子的结构及其与其他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论生物荧光探针的设计与合成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通过合适的设计和合成方法,可以制备出具有特定功能的荧光探针,用于生物学研究和诊断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荧光探针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为生命科学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pcr荧光探针法原理
pcr荧光探针法原理PCR荧光探针法是一种检测基因的方法,它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和荧光标记探针的特性来检测目标序列的存在和数量。
其原理如下:1. 设计引物:首先根据目标序列的DNA序列设计两个引物,一个位于目标序列起始位置的5'端,另一个位于目标序列末端的3'端。
这两个引物将在PCR反应中作为DNA合成的起始点。
2. 设计荧光探针:接下来设计荧光标记的探针,通常是由一段与目标序列互补的DNA序列和一种荧光染料以及一个与染料不相互作用的猝灭剂组成。
当探针与目标序列结合时,猝灭剂与荧光染料相互作用,使荧光信号无法被探测到。
3. PCR反应:将样本DNA与引物和荧光探针一起加入PCR反应体系中,通过多次的温度循环,使目标序列的数量指数级增加。
在每个循环的延伸阶段,DNA聚合酶将开始合成新的DNA链,其中也包括目标序列。
4. 检测信号:在PCR反应过程中,荧光探针与目标序列结合后会被DNA聚合酶附近的核酸酶消化,猝灭剂失去与荧光染料的相互作用,导致荧光信号被释放出来。
这个信号可以通过荧光定量PCR仪器来检测和记录。
5. 数据分析:通过比较荧光信号的强度,可以判断目标序列的存在与否。
若目标序列在样本中存在,荧光信号将逐渐增加;若目标序列不存在,荧光信号将保持较低的水平。
根据荧光信号的量化结果,可以计算出目标序列在样本中的数量。
总之,PCR荧光探针法通过PCR反应扩增目标序列,并通过荧光信号来判断目标序列的存在和数量。
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实时监测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基因检测、病原体鉴定和遗传疾病诊断等领域。
化学荧光探针
化学荧光探针荧光探针是一种在化学和生物学领域中被广泛使用的重要工具,它可以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或分子结构发出荧光信号,用于检测、分析和研究目标物质的性质和活性。
荧光探针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和非破坏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药物筛选、环境监测以及材料科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化学荧光探针的基本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荧光探针的基本原理荧光探针的发光原理主要涉及激发态和基态之间的能量转移。
当荧光探针被激发时,其电子跃迁至激发态,随后通过无辐射能量转移过程回到基态,并放出荧光光子。
这一过程中,荧光探针的发光强度和光谱特性与所作用的目标物质密切相关,因此可以通过测量荧光信号来分析和检测目标物质。
荧光探针的选择取决于目标物质的特性和所需的检测方法。
例如,针对生物体内的特定分子或离子,可以设计针对性的荧光探针来实现高选择性的检测。
常见的荧光探针包括有机染料、量子点、金纳米粒子等。
这些探针通过特定的化学反应或分子结构来实现针对性的检测和分析。
二、荧光探针的应用1. 生物传感生物传感是荧光探针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
通过选择合适的荧光探针,可以实现对细胞、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的高灵敏度检测。
例如,荧光蛋白作为生物标记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定位、基因表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药物筛选荧光探针在药物筛选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设计合适的荧光探针,可以实现对药物分子与靶标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快速检测和定量分析。
这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筛选的效率,还可以降低筛选成本。
3. 环境监测化学荧光探针在环境监测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例如,荧光探针可以用于检测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含量,实现对环境污染的快速监测和预警。
此外,荧光探针还可以用于检测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土壤中的有机物等,为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三、化学荧光探针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荧光探针的种类和性能将继续得到改善和扩展。
生物荧光探针
生物荧光探针生物荧光探针是一种在生物学研究和生命科学应用中常用的工具。
它可以通过发射和接收荧光信号来监测和观察生物体内的特定分子、细胞或组织。
生物荧光探针的设计和应用广泛,对于疾病诊断、药物研发以及生物过程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物荧光探针的原理生物荧光探针的原理基于化学荧光及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
它通常由一个荧光团和一个具有特定亲和力的信号基团组成。
荧光团可以是天然的生物染料,如荧光素、罗丹明B等,也可以是人工合成的荧光分子。
信号基团则根据需要选择,可与靶分子特异性结合,以实现对靶分子的特定识别或监测。
二、生物荧光探针的分类根据应用领域和适用范围的不同,生物荧光探针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荧光染料类探针:荧光染料类探针是指直接采用荧光染料作为荧光团设计的探针。
这种探针广泛用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可以标记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分子,并通过荧光显微镜等技术进行观察和分析。
2.荧光蛋白类探针:荧光蛋白类探针是利用天然或经过改造的荧光蛋白作为荧光团的探针。
荧光蛋白具有发达的光学性质,能够在活细胞中实时观察和追踪特定蛋白质或细胞的动态过程。
3.量子点类探针:量子点是一种纳米级半导体颗粒,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和调控性能。
量子点类探针可以通过改变其表面配体而实现与靶分子的特异性结合,具有较高的荧光产量和较长的荧光寿命,适用于生物荧光成像和检测。
三、生物荧光探针的应用生物荧光探针在生命科学研究和医学应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细胞成像:生物荧光探针可以标记特定蛋白质、细胞器或细胞结构,通过荧光显微镜等技术实时观察和追踪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变化。
2.分子探测:生物荧光探针可以特异性地结合目标分子,用于检测生物体内的特定代谢产物、信号分子等,从而实现对生物过程的深入研究。
3.药物筛选和评估:生物荧光探针可用于药物靶点的筛选与评估,帮助研究人员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荧光化学传感器是建立在光谱化学和化学波导与量测技术基础上的将分析对象的化学信息以荧光信号表达的传感装置。
其主要组成部件有三个(图 1.1):1.识别结合基团(R),能选择性地与被分析物结合,并使传感器所处的化学环境发生改变。
这种结合可以通过配位键,氢键等作用实现。
2.信号报告基团(发色团, F),把识别基团与被分析物结合引起的化学环境变化转变为容易观察到的输出信号。
信号报告基团起到了信息传输的作用,它把分子水平上发生的化学信息转换成能够为人感知(颜色变化)或仪器检测的信号(荧光等)。
3.连接基团(S),将信号报告基团和识别结合基团连接起来,根据设计的不同连接基团可有多种选择,一般用做连接基团的是亚甲基等短链烷基。
连接基团的合适与否将直接影响是否有输出信号的产生。
信号表达可以是荧光的增强或减弱、光谱的移动、荧光寿命的变化等。
图1.1 荧光探针的结构1.1.1 荧光探针的一般设计原理(1) 结合型荧光探针[21]+Analyte Signalling subunit Space Binding subunit Outputsignal图1.2 共价连接型荧光探针结合型荧光探针是利用化学共价键将识别基团和荧光基团连接起来的一类荧光探针,是比较常见的一类荧光探针。
该类探针通过对比加入分析物前后荧光强度的变化、光谱位置的移动或荧光寿命的改变等实现对分析物的检测。
在该类荧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下列三个方面的因素。
(a) 受体分子的荧光基团设计、合成:考虑到用于复杂环境体系的荧光检测,要求荧光基团要有强的荧光(高荧光量子产率,有利于提高检测的灵敏性),Stokes 位移要大(可有效消除常规荧光化合物如荧光素等具有的自猝灭现象),荧光发射最好要在长波长区(最好位于500 nm 以上,可避免复杂体系的常位于短波长区的背景荧光的干扰,另外由于长波长区发射的荧光能量的降低可减少荧光漂白现象的发生而延长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b) 受体分子的识别基团:受体分子的识别基团设计以软硬酸碱理论、配位作用以及超分子作用力(如氢键、范德华力等)作为理论指导,多选择含氮、硫、磷杂环化合物作为识别分子。
(c) 荧光超分子受体的组装:组装荧光超分子受体就是利用一个连接基将识别基团和荧光基团通过共价键连接在一起,要充分考虑到识别基团和荧光基团之间能通过连接基进行信号传递,对识别对象的识别信息(如荧光的增强或减弱、光谱的移动、荧光寿命的变化等)可以及时传递出去。
NN N1图1.3 共价连接型锌离子荧光探针De Silva在1997年报道的化合物1[22]是一个典型的共价连接法设计的荧光探针。
它分别以有优良光学性质的蒽作为荧光基团,以对Zn2+有特异性识别的基团双( 2-吡啶甲基)氨(DPA)为识别基团,通过亚甲基将识别基团和荧光报告基团连接在一起。
通过对比加锌前后荧光强度的不同实现了对锌离子的检测。
(2)置换型荧光探针图1.4置换型荧光探针利用该方法设计的荧光探针是通过识别基团分别与荧光指示剂和被分析物结合能力的强弱来实现对被分析物的检测。
该类传感器对识别基团和荧光指示剂的要求都比较高,既要选择能和识别基团结合但结合能力又不是特别强的荧光指示剂,又要设计对被分析物能特异识别的识别基团。
该类设计方法多用于阴离子传感器的设计。
2002 年,Kim小组[23]设计了邻苯二酚紫作为荧光指示剂,双锌配合物为HPO42-识别基团,并将二者自组装成化合物2,用于中性条件下水溶液中HPO42-的检测。
加入识别客体HPO42-后,由于HPO42-与双锌配位能力强于邻苯二酚紫,从而把邻苯二酚紫挤开,使之进入溶液,表现为其原来颜色。
在识别过程中,溶液颜色从蓝色变为黄色,常见的Ac-、CO32-、NO3-、N3-、ClO4-、S2-、F -、Cl-、Br-都不影响HPO42-的检测,表现出较好的选择性。
图1.5 置换型HPO42-化学传感器(3)化学计量型荧光探针(chemodosimeter)化学计量型荧光探针分子是利用探针分子与识别客体之间特异不可逆的化学反应前后产生荧光信号的不同而对分析对象进行检测的一类探针[24]。
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目标离子和探针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后仍旧通过共价键相连接:另一类是目标离子催化了一个化学反应(图1.6)。
图1.6化学计量法的两种类型一般而言,化学计量型荧光探针分子都具有专一性和不可逆性。
尽管这类探针已有不少报道,但由于设计较为困难和反应不够灵敏等缺陷而进展较为缓慢。
34图1.7 氨基酸荧光分子探针Kim和Hong等[25]设计的识别半胱氨酸及高半胱氨酸的荧光分子探针3,属于第一种类型。
他们利用半胱氨酸及高半胱氨酸与醛生成五元噻唑环或六元噻嗪环的特异反应以及反应前后化合物3和4荧光性质的显著差异实现了对半胱氨酸及高半胱氨酸的高选择性检测。
化合物5[26]是较早应用化学反应原理实现检测客体的荧光探针,属于第二种类型。
化合物5的乙腈溶液中加入汞离子后荧光显著增强(34倍)并红移,进一步用质谱检测发现生成了脱硫产物6。
56图1.8 基于汞脱硫原理的汞离子荧光探针1.1.2 荧光分子探针的响应机理目前,荧光分子探针的响应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种:光致电子转移(PET,photo-induced electrontransfer)、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intramolecularcharge transfer)、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fluorescenceresonanceenergy transfer)等。
(1) 光诱导电子转移原理(PET)光致电子转移是指电子给体或电子受体受光激发后,激发态的电子给体与电子受体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
典型的光致电子转移荧光探针体系是由具有电子给予能力的识别基团R通过连接基团S和荧光基团相连组成的功能分子。
一般情况下,荧光分子探针的识别基团是电子给体,荧光基团是电子受体,并且通常情况下多采用含有氨基的基团作为识别基团。
具体PET工作过程如下:在识别基团与待测物种结合之前,当荧光基团受激发,具有给电子能力的识别基团能够使其处于最高占据轨道的电子转入激发态荧光团因电子激发而空出的电子轨道,使被光激发的电子无法直接跃迁到原基态轨道发射荧光,导致荧光基团的荧光猝灭。
而识别基团与待测物种结合之后,由于降低了识别基团的给电子能力,光致电子转移过程被减弱或者不再发生,荧光基团的荧光发射得到恢复(如图1.9)。
hh图1.9荧光分子光致电子转移的“开”“光”过程示意图。
由于与待测物种结合前后的荧光强度差别很大,呈现明显的“关”、“开”状态,因此这类荧光分子探针又被称为荧光分子开关。
PET荧光分子探针的作用机制可由前线轨道理论[2]来进一步说明(见图1.10)。
从图可以看出,识别基团处于自由态时,其HOMO轨道上的电子可以向荧光基团的HOMO轨道上转移,致使荧光基团被激发到LUMO上的激发态电子不能返回基态而难以产生荧光,此过程对应于发生PET现象。
在识别基团与待测物种结合后,识别基团上的HOMO电子已无法转移到荧光基团的HOMO轨道上,使PET过程无法进行,这时荧光基团的激发态电子可以返回基态,产生荧光。
由此可见,利用识别基团对PET过程的控制可以实现对体系荧光发射状态的调控。
荧光团结合受体前荧光团结合受体后图1.10 光致电子转移机制机制的前线轨道理论解释。
化合物1是一个非常典型的PET机理荧光增强型的例子。
锌离子不存在时,由于识别基团中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能够在荧光基团受激发态时占据激发态荧光团因电子激发而空出的电子轨道,使被光激发的电子无法直接跃迁到原基态轨道发射荧光,导致荧光基团的荧光猝灭,即发生了光致电子转移(PET)。
当Zn2+存在时,Zn2+离子与两个吡啶氮及氨基配位,束缚了氮上的孤对电子,使发生在氮原子和荧光团之间的PET过程被禁阻,荧光强度大幅度增强.实验结果也证实了此过程。
在乙腈溶液中,加入Zn2+离子之前,化合物1的荧光量子产率仅为0.01;加入Zn2+离子之后,它的荧光量子产率为0.77,荧光增强了77 倍。
(2)分子内电荷转移( ICT )机理分子内电荷转移荧光探针分子通常由富电子基团(电子给体)和缺电子基团(电子受体)共轭相连,形成推-拉作用的共轭体系,没有PET探针分子那样明显的连接基。
也就是说荧光团F和受体R通常融合在一起,识别过程二者同时参与。
当受体结合被分析物后,作为受体的供电子部分或拉电子部分的供拉电子能力被改变,整个共轭体系的电荷重新分布,荧光团的推-拉作用被抑制或强化,进而导致吸收光谱、激发光谱以致发射光谱发生红移或蓝移(如图1.11)[27]。
化合物7[28]两端分别含有羰基、苯并噻唑两个强拉电子基和两个氨基强供电子基团,激态时荧光团能够有效地实现了从供体到受体的整个体系电荷分离,是典型的ICT机理的荧光分子探针。
当汞离子存在时,四氨基识别基团捕获Hg2+离子, 6,7位氮的供电子能力大大减弱,减弱了整个体系电荷分离程度,引起吸收波谱和荧光光谱分别蓝移了60nm 和92 nm ,荧光颜色由蓝色变为黄色,同时实现了比色及比率型Hg2+离子的检测。
移动示意图87图1.12具有D-A结构的ICT汞离子荧光探针(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机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是指当一对合适的能量给体分子(Donor)和受体分子(A cce pt or)相距一定距离(一般为2-5 n m),且给体的发射光谱与受体的吸收光谱能有效重叠时,处于激发态的给体将把一部分或全部能量转移给受体,使接受体被激发的过程。
受体可以是荧光物质也可以是只有吸收而没有发射的荧光猝灭剂。
根据Förs te r理论,共振能量转移效率可以用式 1.5 表示[29]:6011⎥⎦⎤⎢⎣⎡+=R R T φ (1.5)式中R 为两个荧光基团的距离,R0为För ste r距离(供体-受体之间的临界转移距离)。
从这个方程可以看出,即使R 的微小变化都会导致能量转移的效率强烈改变[24-26]。
910图1.13具有D-A 结构的FRET 汞离子分子荧光探针 利用FR ET效率对距离的强的依赖性,FRET 广泛应用于蛋白质和核酸的结构及动力学研究、分子结合的测定等领域[30]。
同样,能量共振转移原理也被用于荧光分子探针的设计。
2004年,O no 小组[31]设计了以荧光素为能量供体,以没有发射的荧光猝灭剂4-(4-二甲氨苯偶氮)苯甲酰基为受体,二者通过富含胸腺嘧啶的碱基连接在一起。
当加入汞离子之前,供体受体之间的距离较长,二者不会发生能量共振转移,只发射荧光素的荧光;当加入识别客体Hg2+后,含有多个T的碱基发生特异性分子识别,拉近了荧光素和4-(4-二甲氨苯偶氮)苯甲酰基间的距离,发生荧光素向4-(4-二甲氨苯偶氮)苯甲酰基的能量转移,从而猝灭荧光素的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