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四问》精编教案
入门四问教学分解32页PPT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入门四问教学分解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入门四问》公开课课件
1.与先哲对话 2.与师友对话
3.与自己对话
• 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 氧气”。(国学大师文怀沙)
无论你走得多远都走不出我的心, 就像黄昏时分的树影, 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的根。 ——迦梨陀娑《沙恭达罗》
无论你走得多远都走不出中国文化的心, 就像黄昏时分的树影, 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的根。
儒道互补
三教合流
关注现实,民本思想
和而不同 天人合一
怎样学习本书?
全书按照两条线索进行编排
1.从经典的性质横向展开。 2-9单元依次是关于儒家,道家, 历史,道德,佛教,政治,理学,科学, 学术,文学。 2.大体依照时间的顺序纵向展开。
春秋战国——汉唐—— 宋明——清代
态度与方法
1、文化传承的需要,建立文化自信。
2、经历文化濡染,改变人的气质,丰富人的
思想。 3、转变社会风气。 4、占有挑选,促进中西文化融合,发展新文 化。(鲁迅《拿来主义》)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
经、史、子、集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左传》 属于经、史、子、集那一部?
第五问:为什么要读中国文化经典?
2012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面试题 玉皇大帝和如来佛谁大?
央视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中,当悟空跳出
炼丹炉挥舞着金箍棒打到凌霄宝殿外面时, 玉皇大帝吓得钻到了桌子底下,声嘶力竭的 喊道,快去请如来佛祖。
《西游记》原著 众神把大圣攒在一处乱嚷乱斗,早惊动玉帝,遂传 旨着游弈灵官同翊圣真君上西方请佛老降伏。 如来闻诏,即对众菩萨道,汝等在此稳坐法堂,休 得乱了禅位,待我炼魔救驾去来。 须臾玉帝来到,留如来吃饭,如来不敢违悖,合掌 谢道,老僧承大天尊宣命来此,有何法力?还是天 尊与众神洪福,敢劳致谢? 玉帝修持了一千多劫,才当上天庭的主宰,是三界 唯一可称大天尊的人。道教的元始天尊、太上老君 等都在玉帝之下,在西游记的设定中,如来掌管的 西天佛界也是属于三界中的,他也得听玉帝的。
1入门四问PPT课件人教版
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8-
第一单元
入门四问
首 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子部: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春秋战国之际,学者
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
农学十分发达。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
-12-
第一单元
时
入门四问
期 文化背景
唐代
宋代
明代
唐代社会空前繁荣,
而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
贞观时期又是历史上著
名的“盛世”,号称“贞观之
治”。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
会的一个转型期,从文化
上看,中唐以后禅宗的盛
行、古文运动的开展和理
学的兴起,形成了文化的
新动向。
商品经济的发展,孕
育出中国的早期启蒙思
想。
首 页
同。”“天下一致
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进全球
而百虑,同归而
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形
殊途。”
成的思想资源。
-17-
第一单元
要
入门四问
点 相关论述
对自然
“斧斤以时入山
的
林,材木不可胜
亲和态
用也。”
度
其他
首 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
还要阅读经 梦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现
典
溪
相关
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观照古代文化经
《入门四问》教学思路
《入门四问》教学思路教学参考0830 1237《入门四问》教学思路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其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观照古代文化经典。
3.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与学习方法。
单元介绍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
设计了四个问题:一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三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四是本书的结构与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汗牛充栋,内容丰富,要在限定篇幅之内系统展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全貌,必须借助目录学的成果。
所以教材在处理第一个问题时,运用了经、史、子、集的四部法,对中国古代的文化经典做了宏观的梳理。
这实际上也体现了古人治学一个很重要的入门途径:从目录入手。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
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又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
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十七史商榷》)现代著名史学家陈垣也说:“目录学就好像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
古人都有什么研究成果,要先摸摸底,到深入钻研时才能有门径,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也就可以较容易地找到了。
”(《谈谈我的一些读书经验》)第二个问题讲的是“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横向,那么这一部分则是纵向展开,按历史发展的顺序所做的梳理。
实际上这也体现了古人“治学要先治史”的观点。
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及其与教材的对应情况,我们可以用图表的形式作一总结。
时期文化背景文化经典代表作品对应单元专题春秋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变革时代。
西周以来建立的礼乐制度《老子》《论语》《孟子》《庄子》第二单元哲学一战国开始瓦解,群雄争霸,征战频繁。
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大批人才脱颖而出,各种主张和学说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形成了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单元“入门四问”ppt课件
。”“天下为主,君为客 我们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
。”
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礼之用,和为贵。”“和也
包容性
者,天下之大道也。”“ 和而不同。”“天下一致
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这个“和”包含和谐、和善、合作等多方 面的意义。古人认为,自由和衷共济,同 心同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这样的思 想与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开放趋势是一致的。 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 为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 面形成的思想资源。
别集,以年代(皇帝年号)命名。长庆是中 唐唐肃宗的年号。
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也叫《昭明文 选》)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
时期文化背景文化经代 对应表作品单元
专题
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时代。西
第二
周以来建立的礼乐制度开始瓦解,群《老子》《论语》 单元
• 《大学》、《中庸》、《论语》、 《孟子》;
• 南宋朱熹。
何谓“前四史”?中国古代历史 著作的编写体例有哪些?“三通”指 的是哪三部历史著作?
“ 前 四 史 ” 为 《 史 记 》《 汉 书 》 、 《 后 汉 书 》 《三国志》;编写体例有“国别体”、“纪传 体”、“编年体”等。
“三通”指的是中国古代专门叙述典章制度沿革 的历史著作《通典》(唐代杜佑)、《通志》 (宋代郑樵)《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
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有什么意义?
要点
相关论述
现代意义
现实性“诵;虽下诗使多兴三于,亡百四亦,,方奚匹授,以夫之不为有以能?责政专。”,对“”不;天达积极也要入是原世中因,国。求文真化务经实典,至是今中仍国然文有化启经发典性的的底重蕴,
入门四问ppt7 人教课标版
有什么意义? 四、怎样学习本书?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
经、史、子、集是指什么?
经部:指儒家学说。 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
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 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 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 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政 治 学
时期
宋代 明代
文化背景
文化经典 代表作品
宋代是中国古代社 会的一个转型期,从 文化上看,中唐以后 禅宗的盛行、古文运 动的开展和理学的兴 起,形成了文化的新 动向。
随着商品经济的 发展,孕育出中国的 早期启蒙思潮。
《朱子语 类》
《焚书》
对应 单元
专题
第
七 单 元 天理
哲 学 三
人欲
时期
3.提倡和谐,包容合作,促进全球化不同 文明和谐共存
• “礼之用,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 大道也。”“和而不同。”“天下一致而 百虑,同归而殊途。”这个“和”包含和 谐、和善、合作等多方面的意义。古人认 为,自由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 社会的前进。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 多元开放趋势是一致的。中国文化经典中 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进全球化背 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 源。
第 八 单 元 科
技 之
光
科 技
时期
明清 之际
文化背景
明清易代,社 会剧变,促使了 早期启蒙思潮向 纵深发展,一是 出现对封建专制 体制的批判和反 思,一是提倡 “经世致用”成 为学界思潮。
文化经典 代表作品
对应 单元
专题
第
《明夷待 访录》
六 单 元 家国
入门四问教案
入门四问教案入门四问教案模板第一单元《入门四问》教案(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第一单元《入门四问》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
3、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一、我们的阅读渴望什么?在国学热、读经热的当下,看看《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大卖,就会发现,现代中国人多么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
今年的“世界阅读日”,我们继续阅读经典,阅读传统。
中华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学习和继承之物,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精华。
但阅读经典,我们要搞清楚面临的两个问题:一、应当丈量出今天的世界和传统世界之间的距离,以便有效地给传统文化或经典阅读一个恰当的消化空间;二、必须弄清楚传统文化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阅读经典当然是为了有文化,用文化塑造自己。
曾经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文化的事很容易和“清谈”、“务虚”等字眼挂上钩,而“务虚”这个令人尴尬的字眼当然是和“务实”相对立的。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曾经一夜之间恍然大悟,当时有一句很著名的口号:“清谈误国,实干兴邦。
”其实何止是20年内文化遭遇“务实”的挤兑,在整个20世纪,文化一直都在遭遇疯癫式的折腾:文化运动、文化改良、文化救亡、文化革命等等。
整个20世纪,全世界都在折腾文化,文化总在风起云涌中。
扯这么远是为了说明,尽管许多人曾经因为文化不能当枪炮和面包而打算驱逐之,但实际上每当我们“阔了”,每当别人用某种“文化”的眼光打量我们,我们就要对着自己的“五千年来古国古”的文化风景抽搐一番。
文化的事情永远和我们有干系。
为什么需要文化?因为文化塑造人,文化塑造群体的和个体的人格精神。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磨刀霍霍向文化的原因了。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一单元《入门四问》教案
《入门四问》教案高二语文备课组个性化教学教学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
3.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4.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学思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教学难点: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学思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了。
”阅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二、讨论: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阅读经典著作?为什么?首先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
其次,就个人的修养而言,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三、学生自学:“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主要思考题:“经、史、子、集”各是指的什么?明确:经部:指儒家的经典。
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了“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
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
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
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
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
入门四问教案高品质版
入门四问教案高品质版课题:入门四问教案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入门四问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入门四问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入门四问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使用入门四问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主动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或者黑板。
2.学生名册。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知识(10分钟)1.提问:你们都经常面临解决问题的时候吗?2.继续提问:你们在解决问题之前,会先思考一下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吗?3.定义入门四问:入门四问是在解决问题之前,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怎么样、什么时候、在哪里”。
4.分析入门四问的重要性:通过提问问题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搞清楚问题的本质,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第二步:学习入门四问的方法(20分钟)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并使用入门四问的方法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针对选择的问题,分别提出“为什么、怎么样、什么时候、在哪里”的问题,并记录下来。
3.学生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组问题进行展示,并进行简要解答。
第三步:应用入门四问解决问题(30分钟)1.分组活动:将学生重新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2.学生独立思考:每个小组成员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自己认为的答案,并用入门四问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
3.小组合作: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和讨论各自的答案,并互相批评和补充。
4.结果分享: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结果分享,并得出最终的解答。
第四步:总结与评价(10分钟)1.让学生通过本次讨论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总结入门四问的作用和方法。
2.提问:你们觉得通过入门四问的方法,解决问题会更加有效吗?3.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并进行课堂反思。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和使用入门四问的方法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古代经典研读入门四问》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中国古代经典研读入门四问》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分类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
3、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单元分析: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目的是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单元设计了四个问题: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按照四部类法,即“经、史、子、集”四大部分,介绍了我国古典典籍的发展情况,并且介绍了各部的代表作品;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这一部分,以时间为序,纵向展开,介绍了我国从先秦到晚清中国文化经典不同的时代特点和思想风貌;三是论述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中国文化经典是一个取之不尽的思想宝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鲜明的包容性,也表现了对自然的亲和态度等等。
我们只有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才可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四是介绍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在相关读物这个栏目里,编者选择了两篇文章:刘梦溪的《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朱光潜先生的《读<经典常谈>》,都是名家的随笔,可以说用平易朴实的语言,引领我们走进古典文化,我们对这两篇文主要学生自读为主.“思考讨论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
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知识链接”栏目,介绍了“古代典籍”、“《四库全书》”“常用文史工具书”三个知识,提供给学生积累;“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介绍,启示学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学会好好利用工具书,培养自我学习与探究的能力。
这个单元的学习,建议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组织讨论,以深化认识。
教学时数:2个课时。
第一单元 入门四问
李 时 珍 与 《 本 草 纲 目 》
胜 而 不 骄 , 败 而 不 怨 。 韩非子
王 国 维 与 《 人 间 词 话 》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一、设计这一题一方面是
为了引导学生对以前学习过的
文化经典著作做一个回顾,以
便于在学习本书时能联系起来,
达到融会贯通;另一方面也是 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古代
唐
代
《贞观政要》
明
代
《焚书》
《水经注》《齐民要术》《九章算
先 秦 术》《伤寒论》《营造法式》《农 至 明 代
政全书》《本草纲目》《徐霞客游
记》《天工开物》
明清之际
《日知录》《文史通义》
近
代
《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 《摩罗诗力说》《人境庐诗草》
三 、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
文章剪辑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
文化教育方面。
中国古代文化 典籍都有哪些呢? 这些警世名句
你听过么?
孔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论语》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
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文章剪辑 “礼之用,和为贵。”“和也者,天下
之达道也。和而不同。” “天下一致而百
虑,同归而殊途。
3、包容性 这个和包括和谐、合作等多方面意义。古
人认为只要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社
会的前进。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开 放趋势也是一致。
文章剪辑
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
入门四问
学习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课前准备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
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
(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高二语文入门四问PPT精品课件
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 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
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
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 史部。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 说的书籍。
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 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 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 达。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 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 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 都归入子部。
要点 相关论述
对自然 的亲和
态度
“斧斤以时 入山林,材 木不可胜用 也。”
其他 ……
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 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所 以,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 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 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 盾,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 源。这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 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源泉。
随着商品经济的 发展,孕育出中国的 早期启蒙思潮。
《朱子语 类》
《焚书》
对应 单元
专题
第
七 单 元 天理
哲 学 三
人欲
时期
先秦 至
明代
文化背景
文化经典 代表作品
对应 单元
专题
中国的科学技 《水经注》
术自成体系,出现 《齐民要术》
了一批杰出的科学 《九章算术》 第
家,也产生了一些 《伤寒论》 八 伟大的科技类著作。《营造法式》 单 明代科学家总结了 《农政全书》 元
第 十 单 元 人文 心声
文 学 思 想
研究的重点。
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 中有什么意义
要 点
相关论述
现代意义
入门四问ppt6
四、“雍也”篇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 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评析】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 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同样 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 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 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 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儒道互补》 <论语>
教学目标:理解各则语录;整理、积累语 言 材料。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 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 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 受《论语》精髓。
一、“学而”篇
•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 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已。” • [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 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小心 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 可以说是好学了。”
• 【评析】 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 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 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 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 匡正。
二、“为政”篇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 岁时便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便不再有疑惑。五十 岁时我懂得了天命。六十岁时我听到各种言论,都能 够分辨清楚,明白贯通。七十岁时我的心灵和行为都 达到了自由王国的境地,行随心至,从不越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 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事情要警惕自己:年轻的时 候,血气还不成熟,要警惕的是贪恋女色;到壮年 时,血气正旺盛,要警惕的是逞强好斗;等到老年, 血气已经衰退,要警惕的是贪得无厌。”
入门四问上课用
一、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
“经、史、子、集”各是指的什么?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 史部: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
度沿革等的历史书。 子部: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集部: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二、自学“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
传播有什么特点”,按历史发展的顺序,纵向梳理我国 古代文化经典的发展,基本把握全书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从文化背景、代表作品、对应单元三个方面梳理)
三、中国文化经典的现实意义
曾国藩也学习倭仁,将自己的意念、行事、读书
和心得逐日以楷书写在日记上,以便随时检点克制。 他每日课程为“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 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月无望所能、谨言、养 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 另外,他还作《五
箴》以自警:“一曰立志,二曰居敬,三曰主静, 四曰谨言,五曰有恒。” 曾国藩就是这样,实践着
3.传统文化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血脉, 若血脉堵死,中国只能被称为一个现代国, 而不能称其为中国。
拓展延伸一:
问题设计:下面引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中的一些名句,对其 所体现的思想做一评价。
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
②“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庄子》)
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有 助于我们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礼之用,和为贵。”“和也
包容性
者,天下之大道也。”“ 和而不同。”“天下一致
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对的态自亲度然和“斧胜斤用以也时”入,山林,材木不可 其他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入门四问》教案
教学参考
0829 1711
《入门四问》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的概况,掌握四部法,回顾并梳理自己了解的中国古代文化著作。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代意义,学会以现代眼光看古代文化经典。
3.了解本书的结构、编排与学习方法。
4.培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学思习惯。
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全书的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有关文化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了四个问题: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概况,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状况,三是中国文化典籍的现代意义,四是本书的结构、编排思路以及学习本书的方法。
这个单元建议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组织讨论,以深化认识。
“思考·讨论·练习”设计了三个题目,前两个侧重梳理已有的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后一个则侧重方法的指导。
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交流讨论,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我们的阅读渴望什么?
在国学热、读经热的当下,看看《于丹〈论语〉心得》和《于丹〈庄子〉心得》的大卖,就会发现,中华文明孕育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值得学习和继承之物,在“西化”严峻挑战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精华。
我们渴望来自传统文化的滋补,用文化塑造自己。
二、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要不要阅读经典著作?
首先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
其次,就个人的修养而言,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
如果有很多人都发生气质性的变化,那么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所以,阅读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就一个人而言,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变风气,与当今倡导的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三、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文化典籍?
经、史、子、集是指什么?
经部:
指儒家学说。
儒家经书开始有五部,即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从唐代到宋代,形成十三经,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
指记载历史兴衰治乱和各种人物以及制度沿革等的历史书。
远在四千多年前,中国即有历史的记录。
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都属于这一类。
司马迁的《史记》为中国正史的开始,以后几乎每朝一史,共有二十四史。
此外古史、野史、法典、地志、职官、政书、时令等,凡记事的书籍均归入史部。
子部:
指记录先秦诸子百家及其学说的书籍。
春秋战国之际,学者辈出,百家争鸣,哲学、名学、法学、医学、算学、兵学、天文学、农学十分发达。
每家著书一种,后人因为次于经书而成一家之言,所以称为子书。
道教、宋明理学、清朝的考据学也都归入子部。
集部:
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凡历代作家的散文、文、诗、词、曲等集子和文学评论著作,均归入此类。
属于一人专有的称为别集,汇选若干人的作品称为总集,有关诗的集子称为诗集。
四、其它问题探讨:
1.四书包括那些著作?最初是由谁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发挥?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朱熹。
2.何谓“前四史”?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编写体例有哪些?“三通”指的是哪三部历史著作?
“前四史”为《史记》(西汉司马迁)《汉书》(东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西晋陈寿);编写体例有“国别体”、“纪传体”、“编年体”等。
“三通”指的是中国古代专门叙述典章制度沿革的历史著作《通典》(唐代杜佑)、《通志》(宋代郑樵)《文献通考》(元代马端临)。
3.我们通常所说的“三教九流”指的是什么?
“三教”:儒家、道教、释(佛教)。
“九流”:指的是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九家学术流派:儒家、道家、兵家、农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法家。
4.《白氏长庆集》是属于“别集”还是“总集”?其命名依据是什么?我国先存最最早的诗文总集是那部书?
别集,以年代(皇帝年号)命名。
长庆是中唐唐肃宗的年号。
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文选》(也叫《昭明文选》)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五、中国文化经典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1.教育人们积极入世,求真务实。
有很强的现实性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积极入世,求真务实,是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也是中国文化经典至今仍然有启发性的重要原因。
2.加强民本思想
“名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下为主,君为客。
”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提供借鉴,有助于我们理解“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治国思想。
3.提倡和谐,包容合作,促进全球化不同文明和谐共存
“礼之用,和为贵。
”“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
”“和而不同。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这个“和”包含和谐、和善、合作等多方面的意义。
古人认为,自由和衷共济,同心同德,才能推动社会的前进。
这样的思想与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开放趋势是一致的。
中国文化经典中对“和”的提倡,可以成为促进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和谐共存局面形成的思想资源。
4.亲和自然,保护环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中国古代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为人是大自然和谐整体的一部分,所以,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主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这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提供理论源泉。
5.提倡道德,提倡科学规律,创造审美和科学精神。
总之,文化发展的路径独特而曲折,它因不同的经济时代、制度环境和发展阶段而呈现自己的特殊性。
当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时代主题。
激活文化底蕴,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文化建设者的光荣职责。
因之,把握文化产出的特性,穿透一般商品经济规则的迷雾;把握文化价值的终极作用,穿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迷雾;把握文化创新的未来意义,穿透一味保护和继承遗产的迷雾的任务就显得尤为迫切。
这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效率,而且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品质。
因此,读中国文化经典,是关系到现代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品质:文化毕竟是现代需求的终极满足物;关系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我们必须着眼于为后人创造新的文化遗存。
二、布置作业
学生阅读“中国文化经典在各个历史阶段的产生与传播有什么特点”,浏览整个教材,归纳把握全书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