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整合研究

合集下载

简述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区域划分

简述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区域划分

简述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和区域划分

自然保护区是管理自然的基本单位,保护是它的主要功能,同时,还应该把科研、教育、生产和旅游等功能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以保护为主并和生产的长远要求密切结合起来的科学实验、生产系统和教育、旅游的基地。

自然保护区一般应划分为下列3个区域:

1.核心区

是保护区的核心,是最重要的地段,主要是各种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保存最好的地方,是保护对象最为典型,最集中的地区。

2.缓冲区

一般应位于核心区周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性生态系统类型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半开发的地段。

3.实验区

缓冲区的周围最好还要划出相当面积的保护区,可包括荒山荒地在内,最好也能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用作发展本地特有的生物资源。

必要时还可在缓冲区和实验区范围内,划出若干开放旅游的区域,旅游区应选择畸形地貌、林相优美、水面清澈的地区,同时,建立科普区,标本室,使旅游者得到休憩,同时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而且还可以受到一次科学知识和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中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原则

中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原则

中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原则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是根据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生物

多样性、资源利用和管理需求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划分的。功能分区的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实现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

展目标。以下是中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一些原则。

1.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保护区最重要的保护对象。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植被类型,中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将自然保护区划

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等不同的保护区域。核心区是指生物多

样性最为丰富,植被和动物群落完整且未受人类干扰的区域,主要用

于重点保护和研究。缓冲区是指位于核心区周围,用于保护和维持核

心区生物多样性的稳定,主要用于控制人类活动。实验区是指开展科

学研究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区域。

2.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原则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应根据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进行划分。自然生态系统是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对于生态系统的

原生状态进行保护是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一个重要原则。通过对不

同生态系统类型进行划分,可以更好地了解并保护各类生态系统的独

特特征和生态功能。

3.地域特征保护原则

中国自然保护区广泛分布于不同的地理地貌和气候区域,每个地

区都有其特殊的地域特征和生态系统。功能分区应根据不同地域特征

进行划分,保护每个地区的独特自然资源和地域特色。例如,高山地

区的功能分区应考虑保护稀有濒危物种和特殊的高山植被,而湿地地

区的功能分区应注重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

4.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协调发展原则

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往往涉及到人类社会经济利益和生态环境

试论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与优化

试论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与优化

试论自然保护地的整合与优化

发布时间:2021-09-06T16:03:58.567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9月下作者:哈力力·马开郎

[导读] 自然保护地的是我国政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遵循生态保护、统筹发展的划分原则,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划分,确保其所承载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始终处于可保护的范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与优化工作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该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对于促进我国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地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疆阿合奇县林业和草原局(林管站)哈力力·马开郎 843500

摘要:自然保护地的是我国政府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遵循生态保护、统筹发展的划分原则,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划分,确保其所承载的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始终处于可保护的范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地整合与优化工作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该项工作的稳步推进对于促进我国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地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然保护地整合是一项涉及层面广、突出问题多、耗费时间长的重要工作,随着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在全国各地得到了有效落实,各级政府明确出台了各地的实施方案,全国范围内自然保护地整合与优化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法制会议上明确表示:“我们必须积极推进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风险防范和海外法治等重要领域的立法。为加快生态文明领域的立法提出了明确要求。从保护生态环境立法的现状来看,自然保护区立法既是生态文明立法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生态环境立法的一个明显空白。《自然保护区法》是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中心的自然保护区制度的主要法律文书,它肩负着为改革提供法律依据和建立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的基本准则的重大责任,加快立法进程更为紧迫.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范文7篇_2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范文7篇_2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范文7篇

自然爱护地整合优化方案篇1

宝兴县自然爱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和成果数据已经国家专班审查通过。根据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关于自然爱护地整合优化工作要求,现将宝兴县自然爱护地整合优化方案进行公示。

一、整合优化背景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爱护地体系的指导看法》(中办发〔2023〕42号)精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要求开展自然爱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根据自然爱护地整合优化规章,宝兴县除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不纳入整合优化,其他7个自然爱护地均纳入本次整合优化,分别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爱护区、四川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宝兴部分)、四川夹金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四川宝兴硗碛湖省级湿地公园、四川宝兴省级地质公园(未正式批复设立)、四川宝兴河珍稀鱼类市级自然爱护区。本次纳入整合优化自然爱护地(含交叉重叠)总面积2591.34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83.22%。

二、自然爱护地整合优化方案

根据自然爱护地整合优化规章,全县自然爱护地整合优

化方案如下。

(一)将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爱护区、四川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宝兴部分)、四川夹金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四川宝兴省级地质公园(未正式批复设立)等4个自然爱护地与大熊猫国家公园重叠部分整合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公园外部分经科学评估论证不再保留,撤销四川蜂桶寨国家级自然爱护区、四川夹金山国家森林公园(宝兴部分)、四川夹金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四川宝兴省级地质公园。

我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的研究

我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的研究

我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的研究

【摘要】

我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通过对自然保护区现状、周边社区关系、协调发展模式的分析,探讨了促进社区参与保护区建设的途径,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政策建议,总结研究成果,为保护区和社区之间的合作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为揭示保护区与社区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本文力求通过研究为促进我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社区、协调发展、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问题解决、政策建议、研究总结、发展趋势、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我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的研究背景是当前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的现状下,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自然保护区发展过程中,与之相邻的周边社

区常常存在利益冲突和资源竞争的问题,导致保护区和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紧张。开展我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的研究,对于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自然保护区存在着管理不到位、监督不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问题,而周边社区则面临着资源匮乏、生活困难等挑战。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加强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开展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探讨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之间的关系,总结有效的协调发展模式和相关政策建议,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宁蒗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研究

宁蒗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研究

第源远卷第缘期圆园圆员年怨月摇

林摇业摇调摇查摇规摇划

云燥则藻泽贼陨灶增藻灶贼燥则赠葬灶凿孕造葬灶灶蚤灶早

灾燥造郾源远摇晕燥郾缘

杂藻责郾圆园圆员

凿燥蚤院员园郾猿怨远怨辕躁郾蚤泽泽灶郾员远苑员鄄猿员远愿郾圆园圆员郾园缘郾园园愿

宁蒗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研究

郑进烜袁余昌元袁申瀚文袁王勇袁蔡文婧袁杨国伟袁杨东袁华朝朗

渊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辕辕云南省自然保护地研究监测中心袁云南昆明远缘园园缘员冤

摘要院对宁蒗县域内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玉龙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泸沽湖景区圆个不同类

型的自然保护地进行空间重叠尧保护空缺和矛盾冲突分析后加以整合优化袁提出将宁蒗县自然保护

地整合优化为员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新建员个省级森林自然公园的方案袁总面积员园园圆怨员援员缘澡皂圆袁

占国土面积的员远郾远缘豫遥保护地面积比整合优化前增加了愿员愿猿愿郾员缘澡皂圆袁保护率提高了员猿郾缘愿豫遥

分析认为袁保护地整合优化后袁填补了保护空缺区域袁涵盖了宁蒗县全部的重要渊典型冤生态系统类

型袁促进了区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袁有效解决了原有保护地的历史遗留问题袁将缓解自

然保护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遥

关键词院自然保护地曰整合优化曰资源禀赋曰森林自然公园曰宁蒗县

中图分类号院杂苑缘怨郾怨曰载猿远摇摇文献标志码院粤摇摇文章编号院员远苑员原猿员远愿渊圆园圆员冤园缘原园园源园原园缘

引文格式院郑进烜袁余昌元袁申瀚文袁等郾宁蒗县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研究咱允暂郾林业调查规划袁圆园圆员袁源远渊缘冤院源园原源源郾

凿燥蚤院员园郾猿怨远怨辕躁郾蚤泽泽灶郾员远苑员鄄猿员远愿郾圆园圆员郾园缘郾园园愿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技术规程

1概述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是保护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生态保护的重要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保护法》的规定,自然保护区的区划必须准确、合理。本技术规程旨在规范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程序及方法,维护自然环境与人文共处,创造出和谐的生态环境。

2对象

本技术规程适用于国家指定的自然保护区,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和其他自然保护地区。

3原则

(1)实行科学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保护法》规定,应以先期防护、根源管理、系统保护为原则实施保护。

(2)实行以德治天下的思想。《国家自然保护法》要求实行统筹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3)实行保护系统管理。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应建立完整的保护系统,同时重视大气、水环境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整治(4)有效利用资源。在功能区划的过程中,应考虑到不同的资源的有效利用与整体保护措施的结合。

4方法

(1)进行调查研究。国家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需要建立在全面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区域地理和气候环境、植物和动物物种、生物群落结构、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

(2)赶脚功能配置。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应准确把握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恶化程度、联系保护形成作用、维护生态系统物种和多样性及经济效益等诸方面的特点,加强各功能区的划分,确定各功能区适宜的功能类型,对重大入侵物种和恶劣天气等具体情况进行控制。

(3)防护控制管理。因为自然保护区的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需要建立针对性的监测防护控制管理,激励各社会主体参与共同的保护工作,提高自然保护区的保护质量。

邳州市艾山九龙沟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及功能区划研究

邳州市艾山九龙沟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及功能区划研究

邳州市艾山九龙沟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及功能区划研究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要求、格式要求等。谢谢!

研究背景:九龙沟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苏省邳州市境内,是该地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类活动影响的不断扩大,保护区内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为了更好地保护九龙沟自然资源,调整保护区范围,划定功能区是当务之急。目前尚缺乏相应的研究和规划,因此有必要对该保护区进行范围调整及功能区划的研究和实践。通过对该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植被分布、野生动植物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可以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也有助于完善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提升保护区的整体功能。通过本次研究,期望能够为九龙沟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邳州市艾山九龙沟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及功能区划进行深入研究,解决当前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提高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和保护效益,有效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明确保护区范围调整的必要性,优化保护区边界,提高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效能;二是探讨九龙沟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划的意义,确定不同功能区

在生态保护、科研考察、环境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和优势;三是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借鉴经验,加强对保护区管理模式和规划理念的完善;四是通过对现状分析和范围调整及功能区划方案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保护区管理体系,使其更好地实现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 正文

2.1 自然保护区范围调整的必要性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

本文旨在提出一种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该方案包括以下措施:

1. 整合保护地资源。对于同一生态区域内的多个保护地,可以

考虑整合资源,建立一个大型自然保护区,以提高生态系统保护的效率和效果。

2. 优化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实行科学化、专业化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保护效果。

3. 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对自然保护地内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

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4. 增加公众参与。加强与社区、企业和公众的沟通和合作,提

高公众对自然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共同保护环境和生态。

5. 加强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及时了解自

然保护地的生态状况和管理效果,指导保护和管理工作的调整和优化。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可以提高我国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效果和管理水平,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

- 1 -

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

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

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

尊敬的领导:

您好!

为了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工作,我们将采取如下具体措施:

1、开展调研和实地考察,搜集各方资料,并对保护区内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考察;

2、组织专家研究,提出相关建议,根据保护区的特点作出优化调整;

3、对保护区的管理机构进行组建,并规定保护区的管理和使用权限;

4、进行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相关制度和规章的责任;

5、宣传普及自然保护区的政策和重要性,增加大众的认识和意识。

上述是我们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工作的措施,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和配合。

此致

敬礼!

浅谈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浅谈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浅谈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巫奕奕邓济川陈凯燕

(清远市银盏林场,广东清远511542)

摘要:以清远市层面自然保护地为例,对于自然保护地现状与周围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分析。并且提出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的主要目标,合理有效的对于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工作,可以有效解决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问题,连通分割破碎保护地,调整矛盾冲突保护地,优化保护地边界区划,有序解决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与资源权属等问题,对于维护自然生态安全、完善自然保护地布局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中图分类号:X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0)12-0295-02

0引言

经过40多年的努力,清远市已建立71个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无论是保护地总面积还是保护地数量均位于广东省前列。清远市已成为广东省坚实的生态屏障,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制于技术力量不强、管理水平不高、政策制度落实不够等因素,存在自然保护地区划不科学、范围交叉重叠、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等历史遗留问题和保护与发展矛盾。1主要目标

(1)根据国家、省、市的总体要求,整合优化后各类保护区功能分区要完成“三区”向“两区”转变。通过整合优化,已将各级保护区原核心区、原缓冲区转换为核心保护区,原实验区转换为一般控制区;各类公园调整为自然公园,功能分区均转换为一般控制区。

(2)解决现阶段多个自然保护地区域交叉、空间重叠问题,不同类型保护地之间交叉重叠,导致保护地的功能定位混乱,无法实现对自然保护地的科学管理。对生态过程联系紧密、自然资源产权相同的相邻或相连的多个自然保护地,应打破因行政区域、资源分类设置造成的条块割裂状况,归并为一个自然保护地,同一类相邻、相连的自然保护地应优先归并,保持重要生态空间的生态过程完整、物种栖息地连通,实现统一保护管理。如清远这次整合优化,拟解决了全市26020.97hm2交叉重叠问题,解决了多头管理、责权不清的问题,进一步优化了全市自然保护地分布格局,明确自然保护地唯一类型定位。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

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

随着人类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自然资源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和破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地是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手段。但是单纯

搭建自然保护地还不足以达到最佳的保护效果,需要进行优化和整合,以下是一些方案和建议:

一、资源整合

对于某些大型保护地,资源整合是至关重要的。经过整合,可以将散

布在多个区域高质量的生态资源集中起来,形成综合效益强的保护区。同时,实施资源整合可以减少重复投入,释放资源利用效益。

二、建立生态回归区

许多地区存在了生态破坏现象,而建立生态回归区是最直接有效的恢

复方法。通过植被生态恢复、湿地修复等任务,加强水源保护和土地

防护作用,实现自然资源的恢复。

三、实施生态补偿

在建立自然保护地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周边的生态和经济环境,特别

是对于近邻土地的利益。生态补偿机制应当被建立,可以通过为周边

村庄提供生态服务等方法对周边土地进行补偿。

四、创新管理模式

在自然保护地运营中,创新的管理模式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引入市场

机制,向附近村庄提供生态游览服务等方式,实现自然保护地的管理

效益提升。

五、建立环境教育中心

建立环境教育中心,并向社会提供公益性的环保知识服务,可引导人们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并在公众中形成环保文化。

六、调动社会力量

社会力量在保护自然环境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可以组织志愿者和 NGO 等团体,共同参与自然保护地的建设和管理。

七、加强科技应用

科技的应用可以对自然保护地的管理和保护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自然环境的监测等,可以实现科技的保护效益。

总之,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单纯搭建保护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整合优化,才能取得最佳的保护效果。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让自然环境更加美好,更加持久。

吉林省白城地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法探究

吉林省白城地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法探究

942021,VoL41,Ao.09农业与技术※资源环境吉林省白城地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法探究

赵晶博王辉张英楠王东娜

(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吉林长春130022)

摘要:吉林省白城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以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为主,是我国湖泊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处于吉林省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地位。由于该地区自然保护地设立时间较早,技术手段落后,存在划建范围不科学,功能分区不合理现象,导致保护地内矛盾问题突出,保护地内存在着大量的城镇建成区、永久基本农田、集体人工商品林、矿业权等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科学有效地解决各类矛盾冲突,对自然保护地良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自然保护地现状;整合优化;矛盾冲突

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是构建新形势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基础工作,是贯彻落实《指导意见》的重要措施,事关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和良性发展。白城地区各县市在2020年初,按照《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期工作的通知》(吉林保[2020]106号)相关要求,分别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由各县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局及保护区管理局为成员单位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领导小组,连续召开会议研究自然保护的整合优化工作,按照“保护面积不减少,保护强调不降低,保护性质不改变”的总体要求,本着逐步降低生态环境压力、解决突出矛盾的初衷,开展各县域内自然保护的整合优化工作。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探讨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探讨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优化探讨

◎程燕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构建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现状及分布情况,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相关问题提出合理的整合优化措施。从而更好地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地体系;生物多样性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自然保护地体系是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建设美好中国、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重大部署。近年来,城市化建设导致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工业建设对环境的破坏越发严重,导致森林面积不断减少,这严重的威胁到了各类动植物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因此,有必要对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

一、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现状

(一)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现状及分类情况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理条件,最丰富灿烂的自然文化遗产,世界上最完整的生物种群。1956年我国在广东省设立了首个国家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在此后的60年间经过各级政府部门的不懈努力,全国共建立了约1.18万处自然保护地,其中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自然文化遗产、水产资源保护区、地质公园、海洋特别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地3766处,各类陆域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占我国国土陆地总面积的18%以上,海域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4.1%,其中包括了14项世界级自然遗产、41处世界地质公园和4项世界自然双遗产,同时我国还有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47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1个国家级海洋公园和24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

青州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探析

青州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探析

青州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方案探析

王京梅

(青州市高柳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山东青州262500)

摘要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载体,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是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要基础。本文介绍了青州市自然保护地的现状,并针对青州市自然保护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冲突,提出了整合优化方案,以期有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进自然保护地的规范化建设。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问题;整合优化;山东青州

中图分类号

S75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23)11-0169-04DOI :10.3969/j.issn.1007-5739.2023.11.044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自然保护地作为我国自然生态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1]。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2]。2020年3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以下简称“71号函”),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通过调整自然保护地的边界范围,重新划定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范围,将价值低、对生态系统功能影响不大、人类活动频繁以及经济发展较好

基于物种保护的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功能区划研究——以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基于物种保护的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功能区划研究——以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第21卷㊀第4期2023年8月

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

JournalofChineseUrbanForestry

Vol 21㊀No 4Aug 2023

基于物种保护的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功能区划研究∗

以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周㊀燕1㊀叶水清1㊀赵晓雪2㊀孙㊀瀛1㊀罗巧灵1

1㊀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㊀武汉㊀430000

2㊀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㊀南京㊀210000

㊀收稿日期:2023-02-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2174158)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774214)ꎻ湖北省住建厅2023年科技项目(2022118)㊀第一作者:周燕(1980-)ꎬ女ꎬ博士ꎬ副教授ꎬ研究方向为城乡生态规划ꎮE-mail:joyeezhou@whu edu cn

㊀通信作者:罗巧灵(1981-)ꎬ女ꎬ博士ꎬ教授ꎬ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保护规划与管理ꎮE-mail:qiaolingluo@whu edu cn

摘要:科学合理地划定保护分区是平衡当前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与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关键ꎬ也是我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的重要环节ꎮ以安徽省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ꎬ运用优化的Marxan模型㊁ArcGIS空间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ꎬ识别保护价值高㊁保护成本低的规划单元ꎬ构建以低成本协调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矛盾的优先保护格局ꎬ并明确生态旅游适宜性分区方法与管理策略ꎮ结果表明: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优先保护单元共403个ꎬ面积共100 75km2ꎮ区域内生态旅游适宜性Ⅱ㊁Ⅲ级所占区块面积较大ꎬ分别为47 11%㊁25 48%ꎻⅠ级㊁Ⅳ级与Ⅴ级地区面积均较小ꎮ综合划定了以3大功能区和7类功能亚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功能分区ꎮ研究结果有助于服务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未来生态旅游功能区划决策实施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整合研究

保护区分区管理是国际上普遍采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发挥保护区的多重功能,科学的分区管理是协调自然保护区内各个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自然保护区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是其实施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1]。根据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理论与原则,按照各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地位,合理划分保护区为3个功能区:核心区是绝对严格保护的封禁区,实验区可以理解为是保护性的经营区,缓冲区介于核心区和实验区之间的缓冲地带,是人为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过度区域[2]。保护区分级管理的作用在于明确各级政府对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职责、管理范围、投入机制以及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措施,从而达到对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3]。

与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一样,自然保护区随着保护区自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保护区的功能分区不应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而应随着保护区自身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以充分发挥保护区多种功能和解决保护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区申请进行功能区调整,这说明自然保护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原来的功能分区已经无法协调各种矛盾、无法满足对保护区的有效管理[4]。因此,为继续拓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空间,着眼于保护区建设的长远需要,解决原功能分区的历史局限性和相对于社会发展的滞后性,但是为避免盲目调整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造成的种种恶果,应采用尽可能科学的方法开展保护区的功能区调整。

本文以"保护优先";为根本出发点,立足长远,兼顾当前,在保证保护区的性质、主要保护对象、范围和面积不发生改变,保证原生植被的完整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遵循保护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岛屿生物地理学、最小存活种群、集合种群等相关理论,综合考虑保护区的地形、地理和社会因素,以及保护区生境特征和保护对象分布状况,从更加合理有效地保护该地区天然植被和重点物种并调动周边社区群众保护积极性、主动性的角度出发,采用了多目标适应性分析方法进行功能区调整。

1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调整的总体技术路线

1.1总体思路

依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区调整的相关规定,结合保护区所涉及区域的实际情况,并综合考虑本区的地形、地理和社会因素,以及保护区的生境特征和保护对象分布状况,从更加合理有效地保护该地区天然植被和重点物种并调动周边社区群众保护积极性、主动性的角度出发,使保护区的性质和主要保护对象不发生任何改变,遵循保护生物学基本理论和岛屿生物地理学、最小存活种群、集合种群等相关理论,在保证原生植被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前提下,仅将一些保护对象不复存在、保护价值不高且人为干扰强烈的区域划为实验区,将一些保护对象集中、生境保存尚完好的区域划补为核心区或缓冲区,适度扩大核心区和缓冲区面积及比例,使其更加符合我国自然保护区功能区区划的有关规定。进一步维护那些仍处于天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自然性和面积适宜性,以及重点保护对象的生存力。并进一步缓解社区矛盾,满足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需求,以促进保护区保护和管理效果的进一步改善。

1.2主要的技术方法和逻辑流程

1.2.1主要的技术方法

理论上以生态学相关模型、景观生态学和理论地理学为基础,方法上可以基于ArcGis9.x 空间分析技术及生物地理属性加权分析技术,对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生态格局特征与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如下。

(1)背景分析:分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背景以及与区域中干扰背景的空间关系,区域中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的特点及其对保护区可能的影响,以及自然和人为扰动的特点和规律。

(2)总体布局分析: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分析目前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级别,合理确定保护区功能定位并为一个具有高度不可替代性的自然保护区布局模式奠定基础。

(3)构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理空间数据库:根据自然保护区需求分析,其功能区划分涉及多方面的数据,由以下几大类数据组成:现状类数据、地形地貌信息数据、植被信息数据、土地权属及利用信息数据、珍稀濒危动植物信息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游憩资源数据、保护区社区信息数据以及保护区日常管理数据等。在GIS平台下,应用Geodatabase对所收集的空间信息数据进行管理,同时根据GIS数据库的要求对数据进行字段属性设计和数据编码设计,构建自然保护区地理空间数据库。

(4)关键地段识别:对自然保护区中具有关键生态作用或生态价值的景观地段予以判断和识别,如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的生境类型或单元、生态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裂点、对人为干扰很敏感而对景观稳定性又影响较大的单元以及那些对于景观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段等进行识别,作为对自然保护区规划和景观资源利用的依据。

(5)生态属性分析:依据现时景观格局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保护区所保护物种特点(如:不同的生境,不同的迁徙、活动路径,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同缀块之间生态功能和作用等)在空间分析技术和地学、生态学相关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自然保护区保护与规划的实践。

(6)保护区的资源限制性利用格局分析:根据保护区范围内自然、人文资源的分布,社区的分布情况,同时应根据保护区自然资源利用的可能性及限制性来决定,而后者是与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和发展趋势相关联的。对于已经开展了旅游的自然保护区,对其的利用已超越第一产业发展阶段,旅游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对资源的依赖性很大,保护区与旅游及社区发展的冲突较为明显,区划时应综合考虑。

1.2.2逻辑流程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生物属性数据,将生态学模型、地理表面模型相结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探讨保护区格局基于生态属性特征和生态过程特征的关键地段识别技术的探索和保护区作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依托资源的格局优化策略。具体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