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原理》说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0.2《阿基米德原理》说课
教案:10.2《阿基米德原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本节课主要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包括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以及浮力大小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原理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大小。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浮力计、物体、液体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轮船的浮力原理,引出阿基米德原理的概念。
2. 理论讲解: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意义,讲解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4.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 公式推导: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
6. 巩固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大小。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阿基米德原理1. 定义: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 数学表达式:F浮 = G排3. 应用:计算浮力大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阿基米德原理的含义和意义。
(2)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一个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
2. 答案:(1)阿基米德原理的含义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这个原理的意义在于能够解释和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需要知道物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
具体的计算公式为:F浮 =ρ液体 V排 g,其中ρ液体为液体的密度,V排为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g为重力加速度。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
阿基米德原理,又称阿基米德定律,是古希腊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约公元前约公元325年)提出的一种重要理论,它是经典力学学科中最重要的原则,它规定了一个物体在受外力作用时它的运动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物体运动的定律,概括为“物体在受外力作用时,它的运动方式是不变的。
”阿基米德原理由三个定律组成,即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它认为物体在外界力的作用下,它的运动状态是不变的,即物体处于它的动态均衡状态,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变的,这就是物体保持动态均衡的原理。
牛顿第二定律认为,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会受到力的影响,产生加速度,并且这个加速度与外力的大小成正比,即F=ma,这就是物体受力时加速度的原理。
牛顿第三定律认为,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力是相互等价的,即对于任意一物体,它受到的力是另一物体施加的力的等量,这就是物体相互作用时力的等价原理。
阿基米德原理的提出,为研究物体的运动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这个原理也被广泛应用于宇宙物理学、经典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电磁学、统计力学等各个学科中。
总之,阿基米德原理是经典力学学科中最重要的原则,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在物理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课件(全国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一 说教材
活动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 阿基米德鉴定王冠 二 说学情
三 说教法 四 说教学过程 五 说实验创新
作用:通过此活动,能够烘托气氛,激发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反思
一 说教材
活动二:感受浮力,提出猜想 二 说学情
三 说教法 把一个易拉罐按入水中,越 往下按,越吃力,感受浮力 四 说教学过程 与排开液体的关系? 五 说实验创新
一 说教材
一 说教材
活动五: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二 说学情 主要器材:
普通弹簧、水、自制溢水杯、自制小桶、改装铁架台、 三 说教法 物块
四 说教学过程 五 说实验创新 六 说教学反思
器材 组装 图片:
四 说教学过程
活动五: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引导分析现象:弹簧缩短的长度等于弹簧 再次伸长的长度。
五 说实验创新 六 说教学反思
一 说教材 二 说学情 三 说教法 学生分组实验、相互讨论、合作探究 四 说教学过程 五 说实验创新 六 说教学反思
一 说教材
活动一:创设情景 二 说学情 活动二:感受浮力 三 说教法 活动三:初步设计 四 说教学过程 活动四:创新设计 五 说实验创新 活动五:进行实验 六 说教学反思 活动六:课堂小结
阿基米德原理
一 说教材 二 说学情
说课 内容
三 说教法 四 说教学过程 五 说实验创新 六 说教学反思
一 说教材 二 说学情 优点 三 说教法 缺点
四 说教学过程 逻辑关系, 审美疲劳, 五 说实验创新
易得结论。 需要创新。 六 说教学反思
一 说教材
物理观念
能优化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并得出定量的结论。
作用:让学生初步感知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 六 说教学反思 的液体的多少有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0.2《阿基米德原理》说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10.2《阿基米德原理》说课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孩子们成长的初期阶段。
因此,我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幼儿园课程,旨在帮助孩子们在学习中探索世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一、设计意图本次课程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观察和思考,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3. 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秤、水、物体。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如船只、游泳圈等,引起孩子们的兴趣,让他们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
2. 实验操作:将浮力秤放在水中,让孩子们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浮力大小。
然后,将物体放入水中,让孩子们观察并记录物体的浮沉情况。
3. 观察记录: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画笔和彩纸,将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和表达。
4. 团队合作: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个浮力实验,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结果。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活动重点: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堂课程,我发现孩子们对浮力现象非常感兴趣,他们通过实验和观察,能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基本概念。
同时,孩子们在团队合作中,也能够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更多的实验和观察,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同时,我也会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
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是在学习了液体压强、重力、质量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定义和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探究物体在液体中的受力情况,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学习障碍
Before learning this lesson, students should hav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fluid mechanics, including the concepts of pressure and force. They should also be proficient in conducting experiments and interpreting data. Potential obstacles may include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buoyancy, applying the Archimedes' principle formula, and connect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to real-life situations. Some students may also struggle with the mathematical aspects of the lesson, such as understanding and solving buoyancy-related equations.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课件
03
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与实例
生活中的实例
游泳
阿基米德原理在游泳中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浮力原理,人们可以 轻松地浮在水面上,而不会沉下去。
船只
船只之所以能够在水上漂浮,也是因为阿基米德原理。船只的底部 通常设计成空心的,以增加浮力,使船只能够保持在水面上。
气球
气球也是阿基米德原理的一个应用实例。气球内部的气体比空气轻, 因此能够使气球浮在空中。
阿基米德原理是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的 基础理论之一,对后世科学和技术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的应用
阿基米德原理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工 程、建筑和军事领域,如罗马帝国的 建筑师使用该原理建造了大型水上建 筑。
科学重要性
理论意义
阿基米德原理是流体力学的基本 原理之一,揭示了物体在流体中 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流体所
详细描述
阿基米德原理是由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发现的,它适用于 所有流体,包括气体和液体。这个原理说明,当一个物体完 全或部分地浸入流体中时,它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 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流体的重力。
原理的数学表达
总结词
阿基米德原理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F_{浮} = rho_{液}gV_{排}。
测试与考试
定期进行测试和考试,全面评 估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掌握 情况。
学生自评与互评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 评价,促进其自我反思和相互
学习。
05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育启示
对科学教育的启示
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性
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过程强调了观察 、推理和实验验证的科学探究方法, 这启示我们在科学教育中应注重培养 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说课稿:10.2阿基米德原理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轮船、救生圈等,增强学生的好奇心;
2.设计有趣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问题驱动法:通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参与度。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交流能力,促进学生共同成长。
4.讲授法:在关键知识点和难点处,教师进行适当的讲解,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辅助教学: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首先,介绍浮力的概念、方向,让学生理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力;
2.其次,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发现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引出阿基米德原理;
3.然后,详细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适用范围,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4.最后,组织学生讨论物体浮沉条件,引导学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
1.师生互动: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实验探究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解释原理。
2.生生互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组内讨论问题,共同完成实验;在课堂展示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心得。
板书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强化关键信息。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采取以下措施: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范文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范文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教材内容要点;第一,浮力;其次,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缘由。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讨论是在学校自然课和生活阅历中已经熟识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学问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学问来绽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讨论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学问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讨论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同学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缘由,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试验操作力量、分析概括力量以及演绎推理力量等。
还要培育同学探究求真知的精神,对同学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亲密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缘由的讨论,需要综合应用旧学问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力量要求提高了。
而学校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详细、形象的思维来获得学问。
因此这两个学问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育同学的多种力量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养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同学分析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同学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肯定的探究讨论问题的力量。
浮力现象是同学在生活中比较熟识的,也是他们简单发生爱好的现象。
教学中要留意培育同学对物理的爱好,充分发挥演示试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奇怪、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乐观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学校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留意乐观引导同学应用已把握的基础学问,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推断来获得新学问,进展抽象思维力量。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熟悉作为依托,可以借助试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同学理解和把握。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第一篇:《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的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一、教材分析(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一个重要规律,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本节是对上节探究结果的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核心。
上节探究浮力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已使学生明确了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密度的定性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
做到会操作、会记录、会分析、会论证。
2、能复述阿基米德原理并书写其数学表达式。
3、能应用公式F浮=G排和F浮=ρ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2、通过探究实验知道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重力大小相等得出液gV排计算简单的浮力问题。
阿基米德定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猜想、设计、实验、分析,体验探究过程,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猜想——设计——验证——结论”。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材的重难点(一)、教学的重点: 探究认识V排=V浸。
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二、学情分析上节通过探究得到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两个因素有关,本节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深化。
教材通过阿基米德的故事,引导学生将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用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代替,使得决定浮力大小的两个因素可以表述为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那么,这两个因素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不难想到,这两个物理量的乘积就是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
由于浮力的大小跟这两个因素有关,那么浮力的大小自然也跟这两个物理量的乘积——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有关。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阿基米德原理》。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浮力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是浮力知识的核心,也是解决浮力问题的重要依据。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既是对前面浮力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又为后续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为引出阿基米德原理做铺垫。
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从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浮力的概念、测量浮力的方法以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和分析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不规范的情况,在数据分析和处理上也可能会遇到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和公式。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过程。
(3)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和公式。
(2)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大小。
2、教学难点(1)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过程。
(2)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024年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5篇
2024年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5篇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1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这一节课是第九章的核心内容,又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的确定。
阿基米德原理是通过实验来研究浮力规律,所以这节课又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各种能力的好素材。
所以,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如下:(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过程,进一步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3)通过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通过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意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阿基米德原理及其探究过程。
难点:正确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二、说教法这一节课以启发性教学、讨论法、交流学习法、实验法,归纳法为主,并使用多媒体等工具辅助教学。
为保证学生的实验能够合理、有序地进行,引导学生通过下列问题来明确实验步骤:①实验的目的是什么?②浮力大小怎样测量?③怎样收集的水恰为排开的水?如何测排开的水的`重力?④怎样安排实验顺序最为合理,为什么?三、说学法作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实验基本技能,例如: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大小。
同时,他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认识浮力》,掌握了怎样测量浮力的大小。
在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实验探究并得出实验结论是可行的,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也能接受和完成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的作用。
同时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寻求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关系。
同时也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的理念。
2、探究浮力的大小(1)猜想通过实验并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猜想。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这个实验难度较大,涉及的器材多,步骤繁琐,为保证学生的实验能够合理、有序地进行,引导学生通过下列问题来明确实验步骤:①实验的目的是什么?②浮力大小怎样测量?③怎样收集的水恰为排开的水?如何测排开的水的重力?④怎样安排实验顺序最为合理,为什么?通过讨论,要达到的目的有三点,第一,设计、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发展思维水平,培养创新能力。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获奖实验说课案例)通过此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浮力的存在,并提出对浮力与排开液体关系的猜想。
活动三:自制实验器材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和实验需求,自制或改装实验器材,如自制溢水杯、自制小桶、改装铁架台等。
通过此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活动四:进行实验探究利用自制的实验器材和普通弹簧,进行实验探究。
通过观察弹簧长度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并得出定量关系。
活动五:数据分析和结论总结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通过此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活动六: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与合作,分享自己的实验经验和心得。
通过此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七、实验教学效果通过本次实验教学,学生能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理解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增强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让学生初步了解了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有关系。
我们引导学生使用G排来表示排开液体的多少,并提出了猜想:F浮与G排在数量上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接下来,我们进行了活动三,讨论如何测量浮力大小和排开液体的重力,以及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引导学生思考利用生活物品来设计一个创新实验,并提出了引导性问题。
通过充分的讨论和巡视,我们最终选择了最佳方案并确定了实验步骤。
最后,我们进行了活动五,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不仅让学生研究了浮力的相关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利用生活用品设计物理实验的兴趣,进而激发了他们研究物理的兴趣。
在本次实验中,学生们根据师生共同讨论的结果,组装了溢水杯、带钩的小桶、安装弹簧和挂钩等。
随后,学生们自己进行了实验操作,而我们则在旁边巡视,解决他们在实验中遇到的小问题。
在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后,我们引导他们分析现象,发现弹簧缩短的长度等于弹簧再次伸长的长度,并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通用8篇)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通用8篇)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通用8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1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为了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印象和认识,教材分物体全部浸没和部分浸入水中两种情况从实验得出原理,并且通过两个例题的处理,加深同学们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二、学生分析许多学生有过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经验,可以让这些同学描述其感受,而后发动学生讨论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使其明确他在走向深水区过程排开的水的体积在增大,从而浮力也在增大,而全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不同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所以浮力在这种情况下与深度无关,纠正学生由于亲身体验而得出的“越深,浮力越大”的片面理解。
三、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2、过程与方法:采用教师边演示边提示,学生配合边观察边分析的方法,实现师生互动,最终总结结论并归纳实验定律。
之后通过实例练习,加深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求真理的愿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重点与难点1、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难点:对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
五、教具: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一套(溢水杯一个,小桶一个、物块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幻灯片。
教学策略:一、设计思路:由于阿基米德原理是一个实验定律,所以演示好教材12—6和12—7的两个实验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在演示完毕得出结论之后,进一步通过例题加深学生对定律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边归纳。
教学流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浮力?浮力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回答)2、我们现在可以用那些方法求得物体受到的浮力?(学生作答)二、引入新课:教师:我们现在已经掌握了两种方法来求物体受到的浮力,但是它们的使用范围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另外一种方法来求浮力,以解决前两种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2023年最新的阿基米德原理说课课件5篇
2023年最新的阿基米德原理说课课件5篇1.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整个过程。
2.学习从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物理学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师生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形成互相尊重、团结协作的优良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浮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和“浮力大小等于什么”难点:设计实验,解决问题3、教具媒体:教师用:电脑,视频展示台,屏幕,高约30cm,直径约10cm的大圆柱型容器,饮料瓶,橡皮泥,水,水槽,大烧杯学生用:弹簧测力计,烧杯,水槽,水,小桶,铝块,铜块(两金属块体积相同),石块,橡皮泥,螺母,塑料小跳棋子,黄豆粒4、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引入新课2、新课教学实验:将易拉罐按入装满水的烧杯中,感受浮力与排开的液体的关系.点拨: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 排开液体的体积回顾: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启发: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猜想:浮力大小,跟它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师生思考:浮力与排开的液体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表述浮力的大小?逻辑推理如下: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质量——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排开液体的质量越大——排开液体的重力越大——浮力越大.猜想结论: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的重力有关.探究实验: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液体重力的定量关系.实验数据表格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总结归纳: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 2.数学表达式:F浮=G排3.用于计算的导出式:F浮= G排= m排g= ρ液 gV排4、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关于阿基米德原理的讨论1.区分:浸没、浸入、浸在、没入;2. F浮=ρ液 gV排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3. F浮=ρ液 gV排表明浮力大小只和ρ液、V排有关,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密度、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及物体在液体中是否运动等因素无关.对原理的理解:(1)物体“浸在液体里”包括“全部浸入(即浸没)”和“部分浸入”两种情况.word/media/image9.gifword/media/image10.gifword/media/image11.gifword/media/image12.gifword/media/image13.gifword/media/image14.gif不论物体是浸没还是部分浸入在液体里都受到浮力.对于同一物体而言,浸没时受到的浮力大,部分浸入时受到的浮力小,而且浸入的体积越小,所受的浮力也越小.(2)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A.浸没时:V排=V浸=V物,此时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即F浮=G液=ρ液gV排=ρ液gV浸=ρ液gV物B.部分浸入时: V排=V浸阿基米德原理说课课件(2)授课内容:《阿基米德原理》一、对教材的理解《阿基米德原理》是沪科版必修教材第九单元第二个课题。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获奖实验说课案例)XXX《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二、实验器材自制教具:自制溢水杯、自制小桶、改装铁架台。
普通弹簧、水、物块、升降平台。
三、实验创新要点首先,是贴近生活,就地取材。
我用普通弹簧替代了测力计,改装了铁架台、自制了溢水杯等实验器材。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去进行物理小实验。
其次,定量关系的得出过程也与原教材实验不同。
不用具体的数据支撑,而是对实验现象的直观观察。
普通的一根弹簧虽然不能读数,但可以让学生去亲身体会弹簧缩短再变长的过程,并引导思考弹簧的长度变化正好反应了物块(包括小桶)的受力变化。
这就是等效替代法和转换法在物理学中的完美应用。
四、实验设计思路五、实验教学目标基于培养学生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一)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优化教材中的经典实验,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
(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探讨能力:从经典实验中提取精华,完成对创新实验的设计、进行、评估的完整流程。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增强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六、实验教学内容在第一节浮力的教学过程中,已经研究了称重法测浮力等相关实验,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
在从XXX的灵感引入新课后,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制或改装实验室器材,设计实验、举行实验探讨,介绍等效替代法在物理学中的运用,终究得出定量干系。
七、实验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通过以下六个活动展开,我将重点阐述活动四和活动五:举动一:创设情景由教材中XXX的灵感引入课题。
首先给学生讲述XXX鉴定王冠的故事,直接引入新课阿基米德原理。
通过此活动,能够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活动二:感受浮力,提出猜想把一个易拉罐按入水中,越往下按,越吃力,学生自己感受浮力与排开液体的干系?通过此举动,让学生初步感知浮力的大小大概与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有一定的干系。
在此引导学生,浮力是一个力,它与排开的液体如果在数量上有干系,那么我们应该用一个相同的物理量来表示排开液体的多少,那么我们用G排来表示排开液体的多少。
八年级物理《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说课稿
八年级物理《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说课稿
《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说课稿
一、说《课标》
《课标》指出“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并在课程基本理念强调“注重科学探究。
”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类似的探究过程。
围绕《课标》的要求,《2019初中毕业考试说明》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理解阿基米德原理;运用浮力公式解决有关问题”因此,我们教学目标中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概括、归纳出阿基米德原理。
为了突破重点,在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强化学生建立阿基米德原理的认识过程。
二、说教学过程
(1)演示实验:缓慢将塑料瓶按进装满红墨水的容器中。
塑料瓶所受浮力逐渐增大的同时,排开的液体越来越多,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也逐渐增大。
感受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所受重力之间存在关系。
(2)微视频介绍溢水杯:溢水杯的使用是实验的关键,利用身边同学录制的微视频介绍溢水杯的使用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溢水
杯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在称重法测浮力的同时,收集排开的液体。
为
学生自主设计出实验步骤做有效的引导。
(3)点播学生设计,明确实验步骤:通过对学生设计的步骤进行点播,让学生明确所测数据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实验过程,设计出数据表格。
(4)分析论证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5)改进实验:分别设计了两种改进实验,拓展学生思维,强化理解。
三、说及时练习
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了2道原创题,巩固本节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第三,浮力产生的原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
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
对物体浮沉和浮力产生的原因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
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
因此这两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
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
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
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
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
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
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
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
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
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
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
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
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
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
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这又是一个重、难点。
这时可请同学回顾做过的一个旧实验:六个面扎上橡皮膜的空心正方体,当它浸没在水中时,六个面的橡皮膜均向内凹进,而且前后左右面凹进的程度相同,而下表面比上表面凹进的程度要大。
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原有的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二力合成、二力平衡等知识,通过由浅入深分层次的分析,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变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理解应用的过程,变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过程。
由学生归纳总结出浮力等于物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最后再用如下演示实验加以验证:
(1)将石蜡投入装水的烧杯中,观察其受到浮力是否上浮;
(2)将石蜡放在另一烧杯底使其和杯底紧密接触,沿杯壁缓慢注水观察其是否上浮从而通过实验证明前面理论分析得到的结论。
并指出这也是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用理论来指导实践。
达到从小培养学生研究物理的正确方法的目的。
至此,教材内容已经讲授完毕,浮力作为同学们新认识的一种力,它的三要素也就清楚明了。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情况,我继续引导同学们思考课文后的"想想议议",由此引入对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研究。
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
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
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
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作准备。
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
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