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教案(1)(1)
做框架-熊莹
(1)请同学们拿出1号信封的小棒(7根短小棒、1根长小棒)和2号信封的橡皮筋,我们来扎两个框架。(教师指导橡皮筋缠绕方法)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展示,并检验框架是否牢固
同学们轻轻拉一拉,推一推,看框架在力的作用下是否有变化?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三角形框架不易变形四边形框架易变形】。
3、教师提醒
(1)制作材料是3号信封的小棒(5根短小棒、7根长小棒),如果觉得材料不够,可以把刚才已经用的材料也用上。
(2)同学们汇报展示时,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同学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设计的,作品的名称和作用。
4、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展示交流
四、本课小结:
我们的时间有点短,老师准备的材料有点少,有许多同学的创意还没有实践,希望同学们下课后继续做完自己的创意作品。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一定会出现象埃菲尔那样伟大的建造家!
二、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1、(再看课件)这幅图是我们刚才看到的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看到它011ca3009158.html
2、老师也是这么认为的,可是在铁塔动工时,巴黎的居民却不这样认为,工地附近的居民吓坏了,有人还跑到法院去起诉建造家埃菲尔。你们猜猜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框架的有关知识和加固框架的技能,并且体验到了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值得注意的是:还应加强爱惜物品的教育,因为在做立体框架
1、刚才我们做的是平面图形框架,你们会做立体框架?今天大家先来尝试一把,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做一回小建造家,用你们灵巧的双手建造一个立体框架,要求:有创意、美观、牢固。
2、PPT011ca3009158.html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教案
第五课《做框架》【整体设计】《做框架》一课是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五课。
本课主要通过动手制作、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正方体框架。
本课的教学思路如下:1、初步认识框架。
通过三角形板与三角形框架的比较及四边形框架的认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框架。
2、制作简单框架。
通过制作三角形、四边形框架及加固四边形框架,认识到三角形框架是一种稳定的框架,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四边形框架。
3、制作正方体框架。
先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个简单框架可以组合成复杂的框架。
正方体框架就是由许多个四边形框架组成的。
然后让学生动手制作框架。
4、加固正方体框架。
学生动手加固正方体框架,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掌握加固框架的技能。
5、进一步认识框架。
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品及建筑物的认识,知道这些物品或建筑物都是框架结构的。
同时认识到框架结构的其他特点。
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出如下特点:1、注重学生的动手制作。
本课是做框架,制作简单框架,加固四边形框架,制作正方体框架,加固正方体框架,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制作技能,业能让学生在动手做中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
本课不仅强调学生动手做,但更强调思维发展,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
让学习活动有别于一般的制作课,进一步体现出科学课的特点。
3、体现概念建构的特点。
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简单框架到复杂框架的认知过程,经历从框架模型回归到生活实际的过程,概念逐步的建构形成。
4、体现“设计与技术”的特点。
本课是“设计与技术”课的典型,既有设计的要求,又有制作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和经验的综合、设计方案的初定、预期目标的估计、工具手段的选择、方案之间的比较、最终方案的确定、操作制造的实践、评价总结的交流等过程。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教科版科学《做框架》上课课件1
教 科 版 科 学 《做框 架》上 课课件 1
教 科 版 科 学 《做框 架》上 课课件 1
加固正方体框架设计图
最初设计
第一次 改进后的设计
第二次 改进后的设计
设、计图
优缺点 分析
加( )根斜杆
活动一:研究简单平面框架(2人一组)
1. 制作: 做一个三角形框架; 做一个四边形框架。
2.感受这两个简单平面框架受力时的情况。 提示:可以在顶点施加压力;也可以在边上施加压力。
活动一:研究简单平面框架(2人一组)
1. 制作: 做一个三角形框架; 做一个四边形框架。
2.感受这两个简单平面框架受力时的情况。 提示:可以在顶点施加压力;也可以在边上施加压力。
教 科 版 科 学 《做框 架》上 课课件 1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2-5
《做框架》
教 科 版 科 学 《做框 架》上 课课件 1
教 科 版 科 学 《做框 架》上 课课件 1 教 科 版 科 学 《做框 架》上 课课件 1
教 科 版 科 学 《做框 架》上 课课件 1 教 科 版 科 学 《做框 架》上 课课件 1
加( )根斜杆
加( )根斜杆
教 科 版 科 学 《做框 架》上 课课件 1
教 科 版 科 学 《做框 架》上 课课件 1 教 科 版 科 学 《做框 架》上 课课件 1
教 科 版 科 学 《做框 架》上 课课件 1 教 科 版 科 学 《做框 架》上 课课件 1
教 科 版 科 学 《做框 架》上 课课件 1 教 科 版 科 学 《做框 架》上 课课件 1
教 科 版 科 学 《做框 架》上 课课件 1
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做框架》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章,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框架的结构特点以及制作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框架结构也有所了解。
但他们在制作框架过程中,可能对框架的稳定性、结实程度等方面把握不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框架的制作技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框架的结构特点,掌握框架的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框架的结构特点,制作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使框架更加稳定、结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分组合作法、实践教学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工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框架结构,如自行车、桥梁等,引导学生关注框架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框架的定义、结构特点和制作方法。
3.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框架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成果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框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5.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探讨如何使框架更加稳定、结实,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意见。
6.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结构特点2.制作方法3.创新与改进–探讨如何使框架更稳定、结实–提出创新性意见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制作框架过程中的表现,如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
2.同伴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互相学习、进步。
3.教师评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掌握程度、创新精神等方面。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5做框架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件25做框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第25课,主题为“做框架”。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与功能,探究框架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设计简单框架结构,动手制作并测试其稳定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和功能,掌握制作简单框架结构的方法,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对生活中框架结构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框架结构的设计与制作,稳定性测试。
2. 教学重点: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与功能,动手制作并测试框架结构的稳定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多媒体课件、框架结构模型、测试工具等。
2. 学具:手工材料(竹签、牙签、胶带等)、剪刀、直尺、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框架结构(如桥梁、房屋等),引导学生关注框架结构的特点与功能,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框架结构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框架结构的设计与制作方法。
3. 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设计简单框架结构。
(2)根据设计图,动手制作框架结构。
(3)测试框架结构的稳定性,记录实验数据。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框架结构的稳定性,讲解提高稳定性的方法。
5.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知识,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框架结构的特点与功能2. 框架结构的设计与制作方法3. 提高框架结构稳定性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具有稳定性的框架结构,并说明其特点与功能。
2. 答案要求:结构设计合理,特点与功能明确,稳定性测试数据准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其他类型的结构,了解其特点与应用,拓宽知识视野。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框架结构的认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2-5《做框架》
浅谈民歌传承的教育作用1. 引言1.1 民歌的定义民歌是指流传于民间的歌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歌曲形式。
它源自于人们生活、劳动和情感的需要,反映了民间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民歌具有口头传承、简单易学、情感真挚的特点,通常采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人们的生活和感情。
民歌的传承是指将这些具有民间特色的歌曲世代相传,使其在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发展。
通过民歌的传承,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统,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民歌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保护和传承民歌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对我们民族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1.2 民歌传承的重要性民歌传承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思想。
通过传承民歌,可以让后人了解祖先的生活方式、心情和价值观,从而加深对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
民歌传承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体现了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
通过传唱民歌,民众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从而增强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民歌传承还可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不同民族的民歌各具特色,通过交流学习,可以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民歌传承也可以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助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性格塑造。
民歌传承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值得我们重视和传承。
2. 正文2.1 提升民众文化素养民歌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载体,通过传承民歌,可以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教育中,通过学习民歌,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文化认知和文化自信,培养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提升他们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认同感。
民歌传承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帮助人们更加包容和接纳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5做框架》教科版(3)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5 做框架》教科版 (3)一. 教材分析《2.5 做框架》这一节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一部分。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制作一个简单的框架,并观察框架的性质。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框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乐趣。
在教材中,首先介绍了框架的定义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框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接着给出了制作框架的步骤和方法,最后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总结框架的性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科学实验和动手操作充满兴趣。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框架的性质。
但是,学生在制作框架的过程中,可能对一些细节操作不够熟练,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框架的定义和特点,学会制作框架,并观察框架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增强对科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框架的定义和特点,学会制作框架。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观察到框架的性质,并能够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框架,如自行车、篮子等,引导学生思考框架的定义和特点。
2.制作框架:给学生发放实验器材,指导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步骤和方法,制作一个简单的框架。
3.观察与实验: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观察框架的性质,如稳定性、可变形性等。
4.总结与交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框架的性质,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5.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和教师进行评价。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框架的定义与特点•定义:框架是一种由直线和角组成的几何图形。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5 做框架》教科版 (2)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2.5 做框架》教科版 (2)一. 教材分析《2.5 做框架》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框架的定义和特点。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如何制作一个框架,二是通过制作框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框架的制作过程。
同时,教材还设置了多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掌握框架的制作技巧。
此外,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要求学生在制作框架的过程中,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经验。
他们对框架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框架的制作过程和方法还不够熟悉。
此外,学生可能对实践活动充满兴趣,但可能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框架的制作过程,掌握基本的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制作框架,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框架的制作过程和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手工材料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框架模型,引发学生对框架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解:讲解框架的制作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制作技巧。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框架制作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交流:学生展示制作成果,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框架制作的重要性和团队协作的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框架的制作过程、制作方法以及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通过板书,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框架的制作步骤,强化重点知识。
2024年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框架》课教案设计(1)
2024年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框架》课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中《做框架》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与优势,探究不同材料制作框架的方法,学习框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通过动手实践,设计并制作一个具有稳定性的框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框架结构的基本特点,了解其应用场景。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使用不同材料制作框架。
3. 使学生理解框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框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框架结构的特点与制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直尺、三角板、圆规等。
2. 学具:彩泥、牙签、塑料棒、吸管、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框架结构,如桥梁、房屋、家具等,引导学生发现框架结构的特点与优势。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框架结构的基本特点,如稳定性、轻便性、可扩展性等。
通过分析实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制作框架的方法。
3. 动手实践(10分钟)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知识,使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具有稳定性的框架。
4.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指出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
六、板书设计1. 框架结构的特点与优势2. 不同材料制作框架的方法3. 框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一个具有稳定性的框架,并说明其应用场景。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份框架设计图,并简要说明其应用场景。
2. 作业题目:分析生活中一个框架结构,说明其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答案:学生需提交一份分析报告,内容包括框架结构名称、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掌握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其他类型的结构,如网状结构、拱形结构等,了解其特点与应用。
教科版小学科学6年级:做 框 架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做框架》【教材分析】《做框架》是六年级《科学》教材第二单元的《形状与结构》的第5课,本课主要通过动手制作、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可以加固正方体框架。
课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认识什么是框架结构;二、制作研究简单框架;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初步掌握利用三角形结构加固四边形立体框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与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过程】一、认识框架结构1、导入听说大家的课外知识都很丰富,我想考考大家,(展示埃菲尔铁塔的图片)谁认识它?关于它你知道些什么呢?同学们了解的可真多,正如同学们所说,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它建于1887年,由埃菲尔设计,并以此命名。
那你们知道埃菲尔铁塔为什么这么出名吗?就是因为它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最高的并且采用的是框架结构的建筑。
2、认识框架结构师:那什么是框架结构呢?我们再来看几幅图片。
(出示图片:过山车,高架铁塔,鸟巢、电视塔等)它们都是框架结构的建筑,那你们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框架结构是什么样的吗?(框架式结构一般中间是空心的,旁边都是钢铁铸成的。
框架式结构不像其他建筑物是实心的,它是用一根一根棍子或铁棍之类的把它组成的,好象一个骨架一样。
)师:同学们形容得非常好,象埃菲尔铁塔,高架电塔等等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就叫做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真的有这么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当个小建筑家,做框架。
《做框架》形状与结构(1) 图文
走在人生路上,最不可少的是你的微笑。人生之路,鲜花和荆棘映衬,坦途和坎坷衔接,艳阳和风雨交织,得志和失意错位。生活给予你的,有精彩,更多的是平淡。人生,不会事事如意,生活,也不可能样样顺心,其中,很多的人,会不被我们认同;很多的事,都 富,而是要想想,如何好好地快乐度日,并从中发现生活的诗意。尽管日子很平淡,却会有许多的闪光点,尽管会有一地鸡毛的琐事,却也会有许多开心和快乐。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如若我们不抱怨,湖涂一些,淡然一点,烦恼就会少些,日子即便是平庸,但也能活
做简单框架
增加的斜杆起什么作用?
斜杆的推力阻止了四边 斜杆的拉力阻止了四
形框架变形
边形框架变形
做简单框架
观察组成大型框架结构的“小格子”是什么形状的?并 做出自己的解释。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我们来做一个正方体框架。
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加固这个框架可以在什么位置加斜杆? 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上 正方体内部
辉是多麼的想见到莉啊,可世间总有那麼多的无奈 清弦坠满心事,弹落片片梦幻,我该如何用这弦、这韵去丈量你我天涯的距离,一滴泪上的墨香,如何画下你最爱的睡莲? 清影摇曳,眉眼如水,缓缓来到钢琴前为你弹一曲你最爱的《莫失莫忘》,让我借琴声悄悄告诉天涯的你:今夜,我想喜欢一句话:能让人生灿烂的不只有阳光,还有你的微笑。 每天早上醒来,打开心灵的窗户,让阳光照射进来,你的心中便会亮堂堂,既便是在任何季节,也不会觉得孤单寒凉。每天当你迈开双腿,将微笑挂在脸上,你的步伐便会走的轻松和稳当。携着阳光,带着微笑行走在人生路上,就能看见一路上的美好风光。在四季辗 能有丰盈的成熟,当见冬雪时,便能够净化灵魂。每天的生活虽然都过得普普通通,可每一段路上我们都能看到不同的美丽风景,生活也因此淡而生香,。 走在人生路上,最宝贵的是你的微笑。人的一生会遭遇许多坎坷,经历许多风雨,纵然前面充满荆棘,也必须走下去。微笑着,无论是在平淡的日子里,还是在迷茫低落的时候,都让自己内心尽量靠近阳光,只要心中有阳光,前方就会有希望。微笑着,证明了你对未 无比的坚强,既然确定了目标就去奋斗,一切的阻挠都显得可笑和无力,丝毫都不能让你停顿半步。你脸上的微笑,会让你在行走时浑身增添起无穷无尽的力量;你脸上的微笑,就像是那照亮天空的火炬,能使你的眼前永远闪耀着光明与希望;你脸上的微笑
小学美术《搭建框架》教案一
《搭建框架》教案(活动一)教学活动欣赏导入1.欣赏一组用综合材料搭建成的框架图片。
筷子、树棍、铁丝等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它们搭搭。
做子或篮子,放在家中,既可以装东西,也是一种别致的装饰品呢。
今天我们也来试试搭建一个框架吧。
2.板书课题:搭建框架。
探索方法1.欣赏教师制作的果篮实物,它是用什么材料搭建而成的?它可以用来出示掌干什么呢? (筷子,用来装水果)板书: 搭果篮。
2.果篮一般由底面和侧而组成,它们的造型非常丰富。
果篮外轮廓的变化可有三边形、四边形、多边形等。
3.果篮侧面搭建的不同方式:(1)小训练:请你用3根筷子搭出与教材上不同样式的篮口,时间1分钟。
(2)小训练反馈(是否牢固、美观)。
教师提示:不要着急,一步步摆放好了再来,固定不好是因为没有使用胶水。
教师示范502胶的使用课件方法: 502胶黏性很强,如果不小心粘到手上或者不应该粘到的地方,就会带来麻烦。
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3)小结三种不同堆砌方法a.以篮口作为基础,接着不断交叉重叠,向上堆砌。
b.在向上堆砌的过程中,不断缩小果篮四边周围的宽度,使果篮逐渐变小。
出c.第二层进行错位,再向上重复叠加。
这是外轮廓为三边形的果篮搭法,同样道理外轮廓为四边形、多边形的果篮也可以用这些方法。
底面的搭建:条纹式或网格式底面。
4.巩固制作步骤(四边形果篮)(1)将两根筷子平行摆放,并在两端涂上胶水;(2)交叉摆放粘牢第二层的两根筷子;(3)继续重叠摆放并粘贴第三层的两根筷子;(4)不断向上交叉重叠各层直到完成。
5.切割筷子也可以搭建出很多不同造型的果篮,出示多边形果篮的制作过程以及切割筷子的方法。
还可以进行色彩搭配,制作多彩的果篮。
6.除了筷子,还有什么材料也可以搭建果篮呢?出示用吸管搭建的果篮以及让吸管变长、转折的方法。
7.学生作业欣赏。
学生作业:尝试将筷子等材料切割成合适的长度,搭建一个盛物容器或果篮,并用胶水粘牢固。
两人一-组,分工合作完成。
小学科学《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做框架》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主要思考增加斜杆起什么作用?并说说三角形框架有什么特点。
二.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1.请同不思考如何制作一个坚固的方体框架。
2.制作一个较复杂的结构,应当先画草图,计算材料。
3.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要多少根横杆?多少根竖杆?多少根斜杆?它们的长短一样吗?
2.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3.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4.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做一个四边形框架,用16根筷子。
2.在规定的筷子和橡皮筋数量当中设计制作,在经过加压试验,承载大的获胜。
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1、在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概念;2.以科学论证为途径发展学生思维;3、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现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可选视频材料)
二、研究简单框架
利用筷子捆一三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观察经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哪一个容易变形?可以把长方形框架加固吗?(教师向学生介绍如何制作三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在让学生分组制作三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之前,要求学生在做好后将手分别按到三角形框架和长方形框架的顶端,仔细观察它们分别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出示ppt),并强调注意点。
小学科学《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做框架》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做框架》
姓名
教师姓名
任教学科
科学
学校
学校名称
教龄
9年
教学内容分析
做框架教学设计十二篇
做框架教学设计十二篇篇1:《做框架》教学设计《做框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解决难点:在让四边形框架稳定时明确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适机辅导。
教学准备1.学生实验准备: 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实验记录表。
2.教师实验准备: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正方体框架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一.认识框架结构1.请同学们观察建筑物的图片。
课件出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给学生观察。
2.图片中的这些建筑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科学里,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3.现在我们认识了框架结构,请你说说身边哪里有还框架结构?4.大家知道的还挺多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做框架这一课。
板书:做框架二.做简单框架1.请大家再来观察图片中的这些框架结构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师说明框架结构一般是由三角形和四边形组成的。
板书:三角形,四边形2.我们能不能做一个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呢?3.那怎样做一个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呢?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完毕分组汇报。
4.教师向同学们介绍制作材料。
5.学生分组制作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
教师巡视,适时提示,发现优秀作品。
制作完毕,展示作品,给予评价。
6.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的稳定性有什么不同,哪一个容易变形?学生感受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的稳定性,发现它们的不同,小组汇报。
小结:三角形框架稳定、不容易变形;四边形框架不稳定、容易变形。
7.四边形框架不稳定,那如何使不稳定的四边形框架稳定呢?学生分组讨论。
分组汇报。
实践验证、感受加斜杆是否变得稳定了。
8.四边形框架加斜杆后是否变得稳定了?9.为什么四边形框架加斜杆后变得稳定了?学生分组讨论。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做框架》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做框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做框架》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的第5课内容。
在前面几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形状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习框架结构给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形状结构的窗口。
本课主要安排了两个教学内容:第一,做简单框架。
通过制作三角形和四边形这两个最简单最基本的框架,认识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框架不稳定,进一步研究用加斜杆的方式加固。
第二,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引导学生在制作和加固的活动中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掌握加固的技巧。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经过3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掌握了一些基础的探究方法,但却缺乏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需要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启发。
对于本课教学的内容,学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铁塔等框架结构的建筑物,却很少有同学进行过全面的观察和分析;他们在游戏中时常会进行橡皮筋扎小棒的操作,但缺乏方法、效率低下;他们在五年级的数学课上就已经学过“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知识,但当面对“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问题没有一个孩子能清晰地表述……因此完成本课的探究任务对学生来说非常感兴趣,也具有一定的挑战。
【整体设计思路】这是一节小学科学课中的“设计制作”课,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动手动脑学科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亲历探究,不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首先以图片导入本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框架结构,并切入对做框架的研究,具体围绕2大板块展开:一、研究简单的平面框架。
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感受简单框架受力时的情况,在感受和交流的基础上借助教具巧妙地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从而引导学生来研究怎样把不稳定的四边形框架加固,发现斜杆发挥的“推”和“拉”的作用。
二、研究立方体框架。
在研究简单平面框架的基础上引申到立体图形的研究活动,以“讨论思考、设计方案——动手制作——承重测试——分析优缺点”为主线,不断改进方案,在设计和制作中凸显思维的培养,更显科学味。
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课堂实录
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课堂实录学生和内容分析:《做框架》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第5课的内容。
这节课要紧是让学生从简单的框架开始研究,发觉三角形结构是比较稳固的,从而引导学生来研究如何样把不稳固的四边形框架进行加固,发觉斜杆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加固一个立体框架。
六年级学生通过了三年多的科学学习,差不多拥有了一些科学知识和生活体会,但缺乏完整性,在科学探究技能上水平不高,需要教师指导或与同伴合作来完成。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关心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框架结构,了解框架结构的特点,初步把握利用三角形结构加固四边形立体框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利用三角形稳固性的原理,指导学生设计、制作一个能够支撑重物的框架结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欢乐。
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与优势,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固性。
教学难点:利用三角形的稳固性,设计制作一个能够支撑重物的立体框架。
教学预备:教师:课件,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等。
学生:三角形、长方形、立方体的模型、橡皮筋、筷子。
教学过程:一、认识框架结构1、情形导入(出示图片2——埃菲尔铁塔)教师提出问题:今天我给大伙儿带来了一幅图,你们看看明白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同时说出自己明白的关于埃菲尔铁塔的知识生:明白。
埃菲尔铁塔。
师:认识它吗?谁能给大伙儿介绍一下。
生:它是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
生:巴黎埃菲尔铁塔是法国最闻名的建筑,它有三百多米高,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同时保持了世界记录40多年。
生:它是由闻名建筑大师埃菲尔主持建筑的,因此这座塔叫埃菲尔铁塔。
生:老师,我听说铁塔开始动工时,曾遭到一些文化艺术界名流的反对。
铁塔工地邻近的居民也被吓坏了,有人难道还跑到法院起诉埃菲尔呢。
师:是吗?同学们了解的可真多,正如同学们所说,法国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是世界闻名的建筑,它建于1887年,由埃菲尔设计,并以此命名。
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备课教学设计(表格)
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做框架》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制作简单的框架,让学生了解框架的稳定性,掌握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框架的制作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测量、切割、组装等工具使用方法,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
同时,学生对生活中的框架结构有所了解,如自行车、桌子等。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框架的稳定性原理不够明确,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框架的稳定性,掌握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框架的稳定性。
2.难点:框架稳定性原理的讲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框架的稳定性。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框架的制作过程。
4.运用讲解法,明确框架稳定性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PPT、框架制作工具(如尺子、剪刀、胶水等)。
2.准备实例图片和实物模型,用于讲解和展示。
3.准备一定数量的框架制作材料,如纸张、木棍等。
4.划分学习小组,分配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模型,引导学生关注框架结构,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框架结构?它们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框架制作的PPT,讲解框架的制作方法和技巧,重点介绍框架的稳定性原理。
同时,结合实例图片和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框架的制作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框架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在此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后,邀请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评价,从而巩固所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六上《做框架》教案(1)(1) 框架》【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做框架》【教材任务与分析】:《做框架》是六年级《科学》教材《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5课,本课是在前一阶段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动手制作活动,使学生认识和发现:不同形状的框架,变形程度不同;三角形框架是最稳定的结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
教材课文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认识框架结构。
第二,做简单框架。
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框架。
让学生自己捆扎这样的框架,并发现三角形框架稳定,四边形框架不稳定。
进一步研究怎样把四边形框架加固,认识斜杆的作用。
为下一个活动作认知和技能上的准备。
第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这部分内容是引导学生自己制作并加固一个正方体框架,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认识框架结构的特点,掌握加固框架的技能。
它是第二个活动的必然发展。
【学情分析】:(1)拓展教学内涵,培养定量思维的习惯本设计把教材第二部分“研究简单框架”确定为教学的重点。
学生在四年级的数学课做过“制作不同形状的框架并用手感觉其稳固性”的类似活动,已经知道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如果按教材的活动进行教学,学生在捆绑各种形状框架时会处于动手操作的兴奋之中,凭感觉描述框架的牢固程度,而认识不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感受不到科学发现的兴奋。
因此,在本课设计中,把以制作、体验为主的活动改为以实验探究为主的活动,引导学生用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支持自己对问题的解释,知道科学是讲证据的,并使学生意识到这种研究方法比用手感觉更具有说服力、更科学。
同时,逐渐养成尽可能使用定量的术语来构建论点的思维习惯。
(2)降低教学难度,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形状的框架的受力情况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斜杆的作用。
本人认为框架受力分析涉及结构力学的问题,这一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也不是容易理解的知识,与其让学生对复杂的科学原理一知半解,倒不如让学生只了解现象,解决“怎样做”的问题而不是“为什么”的问题,让学生感受“跳一跳摘到桃子”所带来的乐趣。
【设计理念】“设计和制作”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学习内容。
设计和制作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设计和制作强调动手做,但更强调动脑筋。
毕竟,真正的学习并非发生在学生的手上,而是发生在他们的脑袋里。
所以本节课我强调学生在活动中的思考,包括设计自己的方案,对设计结果的预测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自主设计实验验证三角形是最不容易变形、最稳固的;初步学会用三角形增大框架牢固程度的方法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教学难点:能够用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支持自己对问题的解释。
【教学准备】:为小组准备: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
教师自己准备: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
【教学过程】:一、框架式结构的认识:出示埃非尔铁塔的图片。
1、介绍:巴黎铁塔是法国最著名的建筑,该塔高320.75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并且保持了世界记录40多年。
巴黎铁塔铁塔是谁建造的呢?著名建筑大师埃非尔,所以这座塔又叫埃非尔铁塔。
据说铁塔开始动工时,曾遭到一些文化艺术界名流的反对。
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也被吓坏了,有人居然还跑到法院起诉埃非尔。
原因何在?因为该塔全身都是一根根的钢铁构成,用的是框架式结构。
【设计意图】:(以向世人解释埃非尔铁塔的牢固性导入,目的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发孩子对探究活动的卷入。
)2、什么叫框架式结构?我们再来看几组图片。
(出示其他的框架式结构的图片:塔吊、电塔、游乐场翻滚列车支架等)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什么是框架式结构吗?(学生无法理解时,用“骨架式”来帮助理解)3、你对框架式结构有哪些认识?框架式结构好不好?它有哪些作用?(学生无法理解时可以让他们比较框架式与实体建筑的区别)(框架式结构不仅节省材料,在很高的建筑物中还可以减少风对它的影响。
)4、让我们再回到100多年前,当时的文化艺术界名流以及铁塔工地附近的居民为什么反对埃非尔的设计?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种框架式结构不牢固。
框架式结构牢固吗?怎么向世人解释框架式结构的牢固性?【设计意图】:(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科学学习殿堂的,科学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知识储备,调动学生的初始想法和已有经验,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二]三角形稳定性的研究:1、结合课件观察,框架式结构中最小的格子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大都做成三角形呢?2、出示三角形和长方形的模型,学生个别上台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3、思考三角形和长方形再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4、小组讨论,解释三角形的稳定性。
【设计意图】:(对初始想法的反思,改变有些根深蒂固的“成见”,实实在在落实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
)5、结合课件演示,分析三角形稳定性的力学原理:当三角架顶端受重力作用时,两边斜杆受压力,下面的水平杆受拉力。
由于三角形边长不变,角度也不变,是唯一不会变化的形状,所以框架结构以三角架为基本构造。
6、想办法加固长方形框架。
7、增加的斜杆起了什么作用?(“推”、“拉”的认识)【设计意图】:(解释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理解,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很少能被迁移,学习者只有在知道并理解知识背后隐含的原理时迁移才能发生。
)[三]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1、明确任务:用最少的筷子搭一个牢固的正方体框架,比一比哪组的作品承重能力最强。
2、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3、以一根斜杆为例,说说它是防止正方体框架往哪边跨塌?4、比一比哪组的框架承重最多,用的材料最少。
5、拿上台展示,并分类放!6、测试牢固性。
7、通过实验谈谈感想。
【板书设计】:制作的原则做成的形状稳定承压大用料少【教学反思】:当前科学教学中,,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准备材料、组织教学活动,学生也积极参与了探究活动,可最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积累、技能提升仍在原地踏步,较高的投入换来的教低的效率。
要解决这个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课前准备、课堂指导、课后延续三个方面考虑。
1、课前准备的有效性备课不是把教参上的教学目标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深刻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这样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因此,教师在编写科学课堂活动的预案时,要理解教材,要研究教材中每个活动内容的内涵及活动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勾勒出一条清晰的符合科学探究规律的活动线索。
如果教师没有吃透教材就设计预案,那么将偏离教学目标。
笔者在上《框架结构》前,仔细地研究了该课教材,教材安排了三部分:第一部分:认识框架结构,第二部分:研究简单框架,第三部分: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在第三个教学环节“利用三角形稳定性加固正方体框架”中,教材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正方体框架,但是正方体的框架制作比较复杂,一堂课的时间可能不够学生做一个完成的框架。
课文还提出了要求:先画草图,计算材料,有目的、有步骤地做。
要把画草图,算材料等有思维价值的活动做到位的话,必须把做框架的时间节省下来。
因此笔者在课前先把整体的正方体框架做好,课堂上只进行框架的加固,在加固前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并制定自己方案:加几根斜杆,加在哪几个面上,(考虑节约材料),画出草图,并对自己的设计作出大胆合理的预测,最后要学生测试一下做的框架能承重多少,让学生通过比较实测和预测两个数据,体验到对实验结果预测,需要科学地、合理地进行,而不是盲目地猜测。
但教学重点放在第一环节,还是放在第二环节还有待商榷。
2、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指导在传统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自己预设教案的忠实履行者,学生也只能顺着教师的思路学习、讨论、实验、得出结论。
这样的教学严重地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科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科学课堂教学虽然进行课前预设,但具有很强的动态性、不可预设性。
所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情势的变化、发展制定新的教学策略,要把课堂中出现的难以预料的情况、学生的意想不到的回答或问题等内容看成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并实施有效的指导,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许多教师认为,课堂出现意外就意味着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设计不到位。
为了减少意外的发生,千方百计地把课“做”得很圆满,不容许学生有出错的余地。
水到渠成固然好,但意想不到的课堂意外也不失为一个小插曲。
如笔者在执教六上《形状和结构》这一单元的《框架结构》时,学生对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加固正方体框架十分感兴趣,对设计方案的讨论十分活跃,对实验操作十分兴奋。
在制作结束进行反馈时,出现了“意外”——加两根斜杆的正方体框架可以承重3本书,加三根斜杆的正方体框架可以承重6本书,加四根斜杆的正方体框架可以承重10本书,但是加五根斜杆的正方体框架却只可以承重5本书……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第四组同学身上了,如果抓住这个“意外”深入研究下去,学生不但能发现其中的问题,还能得出预设的结论。
但是考虑到时间的原因,笔者草草下了课。
表面上看,这堂课按照预案圆满地结束了,实际上没解决的这个问题象根鱼刺卡在喉咙里一样,让人感到不舒服。
思来想去最后还是花了一节课的时间重新研究那个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当面对无法回避的课堂意外时,我们应当对它有正确的认识,及时调整,让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学生的认识和体验将不断加深并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3、课后拓展活动的有效指导和反馈科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科学知识的条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但是科学探究活动光靠课堂40分钟远远不够,所以笔者在下课前布置学生继续利用课外时间寻找生活中的框架结构、探究框架结构中四边形的作用,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督促、有适当的反馈。
把我们的科学探究活动真正引向生活,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应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