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合集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1122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1122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11223”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李成友段朋冯兴无赵海勇李德奎来源:《高教学刊》2023年第28期摘要:为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该文以聊城大学计算机类专业为例,分析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基于新工科视角,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聊城大学办学定位,结合专业自身优势,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重塑人才评价体系,强化教师的工程背景,健全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和评价体系,探索出计算机类专业“11223”人才培养新模式并开展有效实践。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模式;质量评价;持续改进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8-0156-05Abstract: For furthe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specialty, this paper took the computer majors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analyzed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ining of computer professional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new engineering view,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and the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of Liaocheng University, we 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reconstructed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reformed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ed teaching models, reshaped talent evaluation system, strengthened teachers' engineering background, and improved teaching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and evaluation system. Thus, we proposed a new model of "11223" computer major talent training model which has been carried out and achieved effective performance.Keywords: talent training mode; computer science major; teaching mode; quality evaluation; continuous improvement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全面唱响了引领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三部曲”[1-2]。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创新培养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创新培养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创新培养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作为传统工科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电气类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急需对电气类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以适应新工科时代的需求。

在传统电气类专业中,学生主要学习电路原理、电机控制、电力系统等基础理论知识,但缺乏对新兴技术和跨学科知识的培养,难以适应多样化就业需求。

必须通过创新培养模式,引入新工科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从这个背景出发,本文将探讨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电气类专业创新培养模式,旨在促进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1.2 研究意义在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的创新培养人才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对电气类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但传统的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电气类人才的需求,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的电气类专业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传统的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环节的培养。

研究新工科背景下的电气类专业创新培养人才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探讨新工科背景下的电气类专业创新培养模式,可以提供给相关院校和企业更多的借鉴和参考,推动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社会意义。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创新培养人才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旨在解决当前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的特点,揭示传统电气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2. 探讨基于新工科背景的电气类专业创新培养模式,寻找适合当前时代背景的培养方法;3. 分享实践经验,总结成功培养电气类专业人才的案例,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和参考;4. 对创新培养人才模式的可行性进行分析,评估该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程度。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创新培养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创新培养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创新培养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不断引入,电气类专业的创新培养模式在不断发展与实践。

电气类
专业涵盖了电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领域,是现代工业、信息和能源领域的核心学科。

在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电气类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实践价值。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的创新培养人才模式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电气
类专业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验操作的训练,忽视了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而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的创新培养人才模式应该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合
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式学习、实践教学和跨学科的交叉融合,让学生能够
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其对新技术的敏感度和创新思维。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的创新培养人才模式需要加强跨学科融合。

电气类专业与信
息技术、自动化控制等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叉,跨学科的融合对于培养电气类
专业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应该与相关学科建立紧密的
合作关系,开展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还应
该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创新项目和团队合作,提升其在多学科环境中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类专业的创新培养人才模式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
学和产学研结合,加强跨学科融合。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培养出适应新
工科发展需要的电气类专业人才。

这对于推动电气类专业的发展,满足社会对电气类专业
人才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实践价值。

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1. 面向未来的实践教育。

在新工科背景下,实践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对未来产业的适应性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该模式应注重授予学生与时俱进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商业思维。

2. 跨学科的教育,重视人文和社会科学。

跨学科的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同时还增进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这种教育模式可以促进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 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创新和创业是任何朝向成功的企业所必需的。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应重视创造和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创业意识和机会识别技能等。

4. 发展卓越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现代企业依赖于团队合作和领导力来实现发展。

因此,教育系统应该致力于开发领袖和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与他人协作,创新思考和商业洞察力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实现这一目标。

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重视多方面的学科和技能,以适应日益转型的现代经济体系。

通过交叉学科的教育体系以及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创新、创业、
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专业素养,该模式可以为学生建立一种成功的基础,并确保他们在未来能够实现自身潜力。

适应新工科建设的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向分析

适应新工科建设的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向分析

适应新工科建设的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向分析摘要:新工科建设要求当今时代培养更加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重点强调实践型人才,要求专业技术能够和社会经济充分结合到一起。

机电专业是比较传统的工科专业,在当前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教学。

本文针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机电专业是比较传统的工科专业之一,涉及的专业知识很多,重点在于提升学生机电专业方面的实践能力。

随着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家对于人才创新力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积极实现产学融合。

我国实行创新教育是以新工科教育为基础,其背景下的教学实践课程建设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适应当前的人才培养需求。

目前我国机电专业教学多数还是讲授形式,实践内容不足,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一、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当前时代的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参考下列目标:首先要重点培养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系统工程观;其次要能够对复杂的问题进行快速处理,将其分解为简单的问题逐步解决;第三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第四则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够在团队协作中发挥出自己的特长。

机电专业的学生刚刚毕业加入工作,通常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不足之处,无法满足岗位需求,需要一定时间的岗前培训,这说明当前的专业教学需要改革,为输送“零适应”人才作出贡献。

二、机电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一)加强课程建设1、改进教学方法为了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机电专业实践教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应用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需要参考教学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学生进行知识学习,能够自动自觉进行学习,提升自身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可以提出一些企业相关的实际问题,同时帮助学生提升能力,提供企业新的解决问题方式。

高校课题申报: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校课题申报: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学科分类:高等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新工科,智能制造,产教融合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1 问题的提出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

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专门制订了行动路线,明确提出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

随着“新工科”建设的逐步推进,“产教融合”作为应对第四次产业革命、高端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双一流”大学建设,以及新工科教育改革等一系列挑战的有效举措,被寄予空前的厚望。

产教融合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新旧动能持续转化,加强智能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

在宏观层面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在微观层面能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合力。

此外,“产教融合”远超出了传统人才培养的范畴,它是人才发展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稳定器”、人才红利的“催化器”;从长远来看,“产教融合”将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性变革,打造新型的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使高校与产业界围绕产业与技术变革中的核心要素,构建新型的高等教育系统和产业体系之间的互动演进关系,推动国家实现科技自主创新与高端智能制造技术变革。

然而,纵观当前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产教融合”教育的现状,机械工程专业也逐渐出现一些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随着“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升级,在新工科专业建设布局下,迫切需要我们去探索如何进一步明确“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更好的整合课内课外资源、校内校外资源、国内与国际资源等开展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研究,构建多元化的协同育人模式,并开展实践探索工作,推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新工科”理念下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探索研究

“新工科”理念下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探索研究

“新工科”理念下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探索研究发布时间:2022-06-27T03:29:05.96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2月总第398期作者:陈小敏1 蔺永诚2 周小杰1 陈书涵1 陈耿彪1[导读]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1.长沙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114;2.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针对省属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足、部分导师理论与实践能力不协调等问题,以“新工科”为出发点,立足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要求,聚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建设,从培养目标和导师队伍等方面,开展了“新工科”理念下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探索,旨在提升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进而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新工科培养体系一、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普遍问题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但是,目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教育和学术型的相比,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一直处在“非主流”领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起步晚。

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育萌生于1902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于1984年才开始探索。

第二,规模小、形式单一。

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过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过小,仅占硕士学位的10%。

同时,专业学位类型和涉及职业领域还比较少,在职攻读专业学位比例较大,全日制攻读比例过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第三,培养模式缺乏特色。

教学方式、课程设置等常照搬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研究生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数量、质量的需求,供不应求现象普遍存在。

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摘要】近年来,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背景介绍中,我们了解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机电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创新措施,例如引入实践教学、搭建实验室等。

教学效果评价显示,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提升。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发展趋势将是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跨学科合作。

在面临挑战时,学校需要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必然趋势,我们有信心克服挑战,取得更大的成功。

【关键词】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背景介绍,措施,教学效果评价,发展趋势,挑战,应对,总结,展望。

1. 引言1.1 引言在当前社会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大背景下,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机电领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革新。

而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正是一种将机械、电子、自动控制等相关学科整合起来全面培养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

通过此种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培养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传统的机电专业教学往往是机械、电子、自动化等学科分开独立教学,学生很难全面了解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原理和技术应用,使得他们缺乏对综合性问题解决的能力。

而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可以有效地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促进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机电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我国机电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工科建设是基于国家发展战略部署、新旧增长动能转换和产业转型优化升级的新要求而提出的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1]。

2017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拉开了新工科建设的序幕。

机械电子工程(简称机电)专业是在机械、电子、控制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跨学科专业,俗称机电一体化专业。

在未来十几年内,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旺盛,被列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之一。

因此,结合新工科背景,探索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工科的背景与内涵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与研究的要求。

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建设与发展途径,形成“复旦共识”,共10条。

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60余所高校共商新工科建设的愿景与行动,形成了“天大行动”,共7条。

2017年6月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全面启动、系统部署新工科建设,审议通过《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提出新工科建设指导意见,形成了“北京指南”,共7条。

“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奏响了人才培养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2]。

2018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发布[3],共612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其中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202个,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410个。

新工科专业改革类项目中,与机电专业相关度较大的有智能制造项目群(22项)和机械类项目群(38项),两项约占项目总数的14.6%。

新工科的内涵没有统一的说法,不同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4]将新工科的内涵概括为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林健[5]将新工科的内涵概括为新兴、新型、新生的工科;李华等[6]将新工科的内涵概括为新工科背景下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文章编号:1674-9146(2019)02-088-03贾广飞,杨光,任有志,赵月静,李玥华[基金项目]河北科技大学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1705)收稿日期:2018-12-05;修回日期:2019-01-06作者简介:贾广飞(1973-),男,河北献县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机电装备设计、状态监测研究,E-mail :jiagf_11@ 。

(河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18)*新工科是一种新的工业形态,表述为工科+,即工科+新理念、工科+新专业、工科+新结构、工科+新模式、工科+新体系、工科+新技术等。

总之,新工科可以概括为在工程教育总框架下,突破对传统学科的划分界限,形成新兴的学科、或者新的交叉学科、或者对传统学科引入新的内涵,关键是突出“新”字。

2河北科技大学机电专业新工科发展现状河北科技大学是河北省重点建设的多科性骨干大学,学校设有15个本科专业学院,79个本科专业,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

学科专业涉及工、理、文、经、管、法、医、教育、艺术等9大门类,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共20308人,生源遍布全国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学校坚持区域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定位,紧紧围绕“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办学宗旨,与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度契合[7]。

早在1992年,河北科技大学就拥有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后因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合并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后,该校一直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设置机电培养方向。

2016年7月,河北科技大学重新向教育部提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备案申请;2017年3月,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获得教育部备案批准;2017年7月,河北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重新开始招收本科生,恰逢国家推行新工科建设的东风。

面向新时期的国家发展战略,立足河北科技大学多年机电专业的办学经验,在雄厚的专业师资队伍和坚实的教学硬件平台支撑下,打造全新的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容懈怠。

3河北科技大学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举措1)立足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凝练专业特色。

河北科技大学是一所地处京津冀区域的地方工科大学,按照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复旦共识”提出的“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机电专业要立足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和学校的现有基础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找准突破口。

该专业现有一支由18人组成的结构合理、富有朝气的专任教师队伍,拥有河北省现代集成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北省装备制造高等教育创新高地、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河北省示范中心、河北省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河北省通用航空增材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和河北省机电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新型制造理论与技术”国家“十三五”首批国防特色学科。

在以上基础条件下,机电专业凝练出3个发展方向:数控装备制造、增材制造(3D 打印)、工业机器人,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制定了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见图1。

2)引入案例教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现有的实验装置和教师的科研经验,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中,引入典型案例教学,鼓励学生真题真做,提高学生设计绘图、加工制作、外购选型、装配仿真、撰写报告、成本核算、口头交流等多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凝练出电梯设计及控制、柔性制造系统设计及控制、数控X-Y 工作台设计及控制、3D 打印设计及制作、机械手设计及控制、自动导引小车设计及控制6个典型案例供学生选择学习。

同时,专业教师每年为学生设置若干开放型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多为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

3)引入OBE 理念制定符合工程认证要求的课程体系。

2016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个正式会员国,这标志着我国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生将得到国际上其他成员国的认可,与国际实质等效,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2018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指出,中国开始成为全球工程教育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从某种方面来说,我们已经开始领跑和引领[9]。

按照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机械类专业补充标准的要求,制定了符合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在新制定的课程体系中,突出了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解决,缩减了对传统知识讲解的学时,加图1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n UniversitiesLIU Hai-ting ,LIU Cun(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Zhengzhou 450001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including the im-perfect institutions,weak teacher resources,defici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wareness,and inadequate capacity train-ing.Based on abov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involving in perfecting the institutional system,enriching the teaching staff,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wareness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training.The study could provide practical guidance and operational solu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y.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mploymentExplora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of Mechanical-ElectronicSpecialty under the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BackgroundJIA Guang-fei ,YANG Guang ,REN You-zhi ,ZHAO Yue-jing ,LI Yue-hua(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ijiazhuang 050018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and connotation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conducted taking the mechanical-electronic specialty in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In the course of research,three reform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Firstly,specialized characteris-tics are condensed based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Secondly,case teaching is introduced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Thirdly,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formulate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certifica-tion OBE idea.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mechanical-electronic specialty;personnel training mode;curriculum system强了使用现代工具的学习,如计算机二维绘图、计算机三维建模仿真、电子线路CAD 及MATLAB 等现代工具,加强了对项目管理、社会、法律、健康及环境等知识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