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测量的历史1

合集下载

测量的历史课件

测量的历史课件

专题一、测量 --- 质量、长度和时间的一般测量方法知识图一、知识要点1 .质量的测量※质量的单位: 质量(m )质量:物体内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和所处空间位置的变化无关. 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 )、克(g )、毫克(mg※质量的测量工具: 托盘天平实验1用托盘天平测量金属块质量: 实验目的 练习使用托盘天平实验器材托盘天平(附砝码盒)、金属块(1)质量的测量一国际单位制主单位:千克(.测量仪器:托盘天平kg )(2)长度的测量-国际单位制主单位:米测量仪器:刻度尺m )国际单位制主单位:秒(s )测量仪器秒表打点计时器(3)时间的测量实验步骤1) 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台上2) 将游码置于左端的零刻度处3) 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4) 将金属块轻轻放于左盘,通过在右盘中加减砝码及移动游码使横梁再次平衡5) 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显示的质量即为金属块的质量天平使用注意事项:①调节平衡螺母应遵循以下规律: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

②判断横梁是否平衡时不一定要等到指针静止,只要指针在中央红线两边的摆幅一样时即认为横梁已经平衡③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

④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⑤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不能超过最大称量(天平的最大称量= 所配砝码总质量+ 游砝最大读数) ,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超过待测物重,则应改用移游码。

⑥游码的读数是读游码的左边所对标尺的刻度值。

⑦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误差测量时,要用眼睛估读出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数字,是估读就不可能非常准确,测量的数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着差异,这个差异就叫误差。

误差跟错误不同。

测量中,由于视线的偏斜而导致测量的错误,这是由于没有按规则去做而造成的。

错误是应该而且可能避免的。

测量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估读的误差外,还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误差。

测量的历史

测量的历史

测量的历史测量的历史一、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测量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可靠的定量比较。

2、知道测量的要素是单位和工具。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长度和质量的单位及换算,会进行简单的估算。

4、知道质量的概念,会进行简单的估算。

5、会正确使用天平测质量。

6、会使用打点计时器测时间。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天平测质量和用打点计时器测时间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古今中外测量的历史,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本节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内容学习水平内容标准表现标准(测评标准)测量的历史A 测量(1)能表述出测量的目的;(2)能表述出测量中的要素是单位和工具。

A长度的测量1、知道长度的单位,并会进行单位换算;2、知道长度的测量仪器,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3、会对一些常见的物体进行简单的长度估测。

(1)能表述出长度的国际制单位米,和一些常用单位;知道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2)能指出长度的测量仪器是刻度尺,会正确使用用刻度尺进行长度测量;(3)会选用合适的长度估测标准,如手掌的宽度约为1分米,并根据选定的标准进行估测。

B质量概念及测量1、理解质量的概念;2、知道质量的单位及换算;3、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4、知道质量的测量仪器是托盘天平,并会使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5、会对一些物体进行简(1)能表述出什么是质量;(2)能表述出质量的国际制单位米,和一些常用单位;知道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3)如能根据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解释质量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温度、状态等的改变而改变的原因;(4)能指出质量的测量仪器是托盘天平,会正确使用用托盘天平进行长度测量;(5) 能说出一些质量的估测标准,如一个鸡蛋的质单的质量估测。

量为50克,并根据选定的标准进行估测。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测量的意义;2、长度的测量;3、用天平测质量;教学难点:1、使用打点计时器;2、选择合适的估测标准进行估测。

测量的历史概况

测量的历史概况

学生活动(学习活动卡)
• 如果没有任何测量工具,怎样测量教室的 高度? • 门把手到地面高度约为1米,以此作为标准, 目测教室长宽高以及黑板的高和宽,将你 估测结果填到P6的图中。想一想,估测的 结果用“厘米”作单位有意义吗?
• 测量的基本要素:(2)测量要有合适的测量工具 或仪器。
3、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国际单位制
• 不同国家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往往使用 不同的量度单位。单位的不统一给生产和 贸易带来许多麻烦,于是就有了同意量度 单位的需要。我国古代秦王朝第一次统一 了全国的度量衡制,这有力地推动了生产 和经济的发展。现在,国际上制定了一套 统一的量度单位,叫做国际单位制(SI)。
一、长度的测量
长度学生测得一本有280张纸的书的厚度是2.80 0.01 毫米。 厘米,则每张纸的厚度是_____
2、辅助法(适于测圆、圆柱体的直径)
如何测圆锥体的高度、硬币的直径?
3、化曲为直法
适于测较短的曲线,例如地图册上的铁路线长。 适于测较长的曲线,例如运动场的跑道。
练一练
•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1)选——选用合适恰当的刻度尺 (2)认——能认清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 的位置、量程、分度值。 (3)放——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 紧靠被测物体且与所测长度平行,不得倾斜。 (4)看——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尺尺面垂直。 (5)读——学会正确读数 (6)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数值和单位 组成。
2、长度的换算
• • • • • • 1km=1000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00μm 1μm =1000nm
×10
1dm=0.1m 1cm=0.01m 1mm=0.001m 1μm=10-6m 1nm=10-9m

测量的历史(定稿)

测量的历史(定稿)

0.3 测量的历史课前预习1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

2.测量的基本要素包括和。

3.在下面的空格内填上适当的单位:(1)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0 ;(2)物理教科书的长度约为25 ;4.如图所示是测量长度的刻度尺,该尺的量程是厘米,分度值是厘米。

5.完成下面单位换算:(1)35000千米= 米= 厘米(2)5.6×106米= 千米= 毫米课前预习2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2.1小时= 分钟= 秒3.打点计时器是一种测量的工具,通电时,振针每秒振动次。

每次向下打1个点,那么每打两个点的时间间隔就是秒。

4.如图所示是打点计时器打出的一段纸带。

由纸带上的点可以得到:A~D所用的时间为秒;C~E 的时间为秒。

课前预习31.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测量质量的基本工具是,实验室中测量质量的基本工具是。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1)500千克= 克;(2)3×105千克= 吨3.一只鸡蛋的质量约为克;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千克4.如图所示,工具的名称是,用来测量物体的。

在使用在使用该工具时,被测物体应放置在________盘中,砝码应放置在________盘中。

5.在“用托盘天平测质量”的实验中,测量前调节天平平衡时,应先把__________移到标尺的零刻度处。

测量完成后要记录物体的质量,物体的质量应是总质量数加上所指示的刻度值。

要点归纳1.测量的意义测量的目的就是进行可靠的定量比较。

简单的说就是用一个标准与要测量的对象进行比较。

测量的要素包括单位和工具。

单位就是人们公认的比较标准,国际上制定了一套统一的量度单位,称为国际单位制(SI制)在SI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m),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时间的单位是秒(s)。

测量不同的物理量,要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测量质量的基本工具是秤;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钟表。

测量的发展

测量的发展

数学--测量的发展众所周知,在古代,人类已经会了长度测量,最初是以人的手、足等作为长度的单位。

但人的手、足大小不一,不统一,没有标准。

在商品交换中遇到了困难,于是便出现了以物体作为测量单位,如公元前2400年出现的古埃及腕尺,中国商朝出现的象牙尺和公元九年制造的新莽铜卡尺等。

数学明珠古代埃及的丈量师与长度的测量在5000多年以前,古埃及尼罗河每年都要洪水泛滥,淹没大片的田地,洪水带来的泥土覆盖在田地上,使原有的田地界限无法辨认,所以每当洪水退去以后,人们就要重新丈量土地,于是产生了最早的几何学.几何学的愿意是”土地丈量”测量长度的方法有很多,用手掌,脚步等.但是这些方法在测量结果不需要很精确下使用.目前,世界上主要用各种量尺来测量长度.常见的量尺有直尺,卷尺游标卡尺和测量器等.游标卡尺适合测量一般尺难以测量的圆形物品,零件的孔径,厚薄等.精密度较高.长度的计量单位是米,记作M.1978年,法国规定:以地球北极与南极之间相距长度的千万分之一为一米.这项规定经过推广,现已作为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我们常用的长度计量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长度单位的由来我国已经统一使用米制作为长度单位.人类为了找到一个适用的长度单位,费了不少周折.人们很早就想找到一种可靠的,不变的尺度,作为量度距离大小的统一标准.最初是以人体作为标准.从3000多年前古埃及的纸草书中,发现了人前臂的图形.用人的前臂作为长度单位叫”腕尺”.埃及著名的胡夫的前臂作为腕尺建造的,塔高为280腕尺.公元9世纪撒克逊王朝亨利一世规定,他的手臂向前平伸,从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1码”.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把他的拇指关节之间的长度定为”1寸”相传我国古代大禹治水时,曾用自己的身体长度作为长度标准进行治水工程的测量.唐太宗李世民规定,以他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一步作为长度单位,叫做”步”.并规定一步为五尺,三百步为一里;后来又规定把人手中指的当中一节定为”1寸”.到了公元18世纪,人们开始感受到这种用人身体作为长度标准缺点很多,由于人的高矮不同,形成长度单位的长短不同,非常混乱.人们迫切希望找到一种长度固定的度量单位,终于想起了地球.当时认为地球的大小和长度不会变化,如果用地球上的一段距离作为长度单位,就可以得到固定不变的度量单位.我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于1709-1710年在东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测量.由于当时的长度单位不统一,康熙皇帝规定去地球子午线1度为200里,每里为1800尺.。

长度的测量历史

长度的测量历史
图8 JXD250 型读数显微镜
卡钳是一种间 接 长 度 测 量 工 具, 它也是工厂 中常用的 。 它是在工作物上量度后再利用直接量 具( 如钢 直 尺 或 游 标 卡 尺 ) 来 得 出 读 数 值 。 卡 钳 主要有外卡钳和内卡钳两种( 见图 6 ) 。 外卡钳用 来量度不便直接 测 量 的 物 体 外 表 面 间 的 尺 寸, 例 如粗细不同的圆柱的外圆直径等; 内卡钳用来量 度不便直接测量 的 物 体 内 表 面 间 的 尺 寸, 例如粗 细不同的圆柱的内圆直径或内槽宽度等 。 卡钳由 装在同一轴上并 能 绕 轴 转 动 的 两 只 弯 脚 构 成, 外 卡钳两只脚向内弯, 内卡钳两只脚向外弯, 卡钳的 钳口互相平行 。
图1
国际基准米尺原器
1960 年第 11 届 国 际 计 量 大 会, 决定把米的 “米等于氪 86 原子的 2P 10 到 5d 5 能级之 定义改为
《 教学仪器与实验 》 第 27 卷 2011 年 第 4 期
· 5 ·
随着科技的发展, 上世纪 70 年代各国相继研 制了分子饱和吸 收 稳 定 激 光 器, 其频率具有很高 86 的稳定 性, 复 现 准 确 度 比 原 先 的 长 度 基 准 氪86 谱线的 复 现 准 确 度 高 得 多, 完 全 具 备 取 代 氪1983 年 第 17 届 国 谱线作为基 准 的 条 件 。 于 是, 际计量大会正式 通 过 了 米 的 新 定 义:米 是 光 在 真 空中于 1 /299792458s 时间间隔内所经过的距离 。 2 教学长度测量 也要了解 在教学中需要 学 生 了 解 上 述 历 史, 长度测量在教学中的发展过程 。 教学中的长 度 测 量 需 要 考 虑 教 学 实 验 需 要; 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 。 3 基础测量工具 首先是学习使用常见的通用测量工具 。 通用 测量工具是指有 刻 度, 可测量一定范围内的各种 尺寸 的 测 量 工 具, 最常见的有直尺(有刻线米 卷尺( 有刻线纤维卷尺 、 有刻线钢卷 尺 ) 以 及 尺) 、 量角器等 。 由于每一种测量工具都有自己的测量 即分 度 值 或 分 度 值 的 下 一 位 值 ( 可 估 读 的 极限, 不准确读数) , 教学 中 测 量 工 具 的 学 习 进 程, 也就 从分度值大的工具向分度值小的工具逐渐引入 。 小学教学和初中物理使用的演示直尺长 1m 、 分度值 1cm , 是为 了 演 示 长 度 的 测 量 和 估 读 而 配 备的, 不作实 际 度 量 尺 用 。 小 学 生 用 塑 料 尺 测 量 长度 。 木直尺长 1000mm 、 分度值 1mm , 它同时考 虑了测量 物 体 的 运 动 距 离 及 测 量 透 镜 焦 距 等 实 则用于室外测学 验 。 长 30m 布卷尺和停 表 配 合, 生的运动距离和 平 均 速 度, 体育课用来测量和标 示操场跑道的长度 。 另外木工实训中还要用到木 折尺 。 教学中希望提高长度测量的精确度 。 本世纪 开始初中配备了 测 量 准 确 度 较 高 的 长 200mm 、 分 度值 1mm 钢直尺和长 2000mm 、 分度值 1mm 钢卷 尺, 高中还增加了能测量打点纸带长度的长 600mm 、 分度值 1mm 钢直尺及长 5m 、 分度值 1mm 钢卷尺 。 4 增强型测量工具 高中教学采用了当代科技广泛使用的各种有 放大功能的长度测量工具 。 ( 1 ) 有机械放大功能之一的游标量具 许多测量仪器上都采用了游标装置 。 有的游 标刻在滑动的直尺上, 如游标卡尺等;有的游标刻 如 旋 光 仪、 分 光 计 等 。 高 中“双 在滑动的圆盘上,

精确时间的发展历程

精确时间的发展历程

精确时间的发展历程
从人类社会的早期开始,人们就开始关注和记录时间。

最早的时间观念是通过太阳的位置来衡量,即日出日落和阴影。

然而,这种时间测量方式不够精确,并且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时间的需求变得更加精确和统一。

公元前1500年左右,古埃及人发明了水钟,用水的流速来测量
时间。

而在中国,古代的水力装置也用来测量时间,如古代水钟和漏刻。

这些方法在一段时间内比较准确,但并没有达到全球统一的标准。

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使用更高级的设备来测量和传播时间。

17世纪末,英国的天文学家约翰·哈里森发明了第
一个精确的船用海霍瑟大钟,用于解决航海中的时间定位问题。

这个发明使得航海更加精确和安全。

19世纪末,基于原子的振荡器成为了时间测量的关键。


1967年,国际单位制的国际计量委员会定义了秒的新标准,
即使用铯原子的振荡器。

这个标准使得秒变得更加精确和可靠。

现如今,全球各地的时间都可以通过原子钟和卫星导航系统来精确测量和传播。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使用使得人们可以
在任何地方获取到精确的时间。

总结来说,精确时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人们从太阳位置衡量时间到水钟、太阳机械钟到原子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演变。

这些发明和技术使得人们可以获得更加精确和统一的时间标准。

3测量的历史 课件

3测量的历史 课件

练习
关于误差,说法正确的是
拓展
如何测量一张纸的厚度,铜丝的直径,乒乓球的直径?
累计法
辅助法
课堂小结
No. 1 测量的目的:定量的比较 No. 2 测量的基本要素
测量要有一个公认的比较标准,叫单位 合适的测量工具或者仪器。
No. 3 长度的测量:会选 会认 会放 会看 会读 会记 No.4 累计法 与 辅助法
长度的测量 会认
长度的测量 会放
长度的测量 会看
长度的测量 会读
注意:不要估读
长度的测量 会读
分度值 1mm 读数 2.8cm
分度值 1cm 读数 3cm
会记
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
长度的单位
1km=1000m 1m=10dm=100cm=1000mm 1mm=1000um=100000nm 1nm=10Å 1公里=1000m
作业
1.校本第7页21题独立做好后工整的写在纸上。 2.校本1-2页。 写好 姓名班级。
练习
下列哪个长度最接近8mm
练习
下面哪个图测量时,刻度尺放置方式正确( )
长度的测量 会读
注意:不要估读
误差
误差:测量数值与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
误差来源
测量工具本身的误差 测量方法的完善度等客观因素测量者主观因素。
误差只能尽量的减小,不能避免也不能消除 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改进测量方法
想想议议
中心的两个圆哪个面积大?
视错觉原理
A
B
C
B
A
视错觉原理
测量有必要吗?
测量的目的:进行可靠的定量比较。
测量基本要素:
测量要有一个公认的比较标准,叫单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秒 千克
电流强度
*物质的量 *光强度 *温度
安培
摩尔 坎德拉 开尔文
三、测量工具的进步
古代与现代的计时工具
三、测量工具的进步
古代与现代的长度测量工具
激光测量距仪
四、测量技术的改进
卫星定位
四、测量技术的改进
卫星遥感
四、测量技术的改进
现代数据采集和分析系统( DIS)
请课后搜集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新的 测量技术对于抗震救灾的贡献
小明用刻度尺测得某物体的长度是25.90cm.这可 能是下列哪个物体的长度 (B ) A . 粉笔。 B . 物理课本。 C . 课桌。 D . 黑板。
让我们启航
测量的历史(1) The history of measurement
一、测量的必要性
人的感觉是不可靠的
人的感觉是不可靠的
曲线正方形
人的感觉是不可靠的
两根红线一样长吗?
二、单位
1.首先要确定一 个大家公认的 标准---单位 2.国际单位制
3.七个基本物理量
பைடு நூலகம்物理量
长度
时间 质量
单位
长度的测量
长度单位
1分米(dm)=0.1米=10-1米 1厘米(cm)=0.01米=10-2米 1毫米(mm)=0.001米=10-3米
请估计一枚一元硬币的直径和厚 度大约是多少
长度测量 使用刻度尺
测量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最 小分度值。
活动1(长度测量)
《学习活动卡》P8
活动2(估测)
《学习活动卡》P6-P7
估计教室的长、宽、高以及黑板的高和宽 用指甲宽度和一拃长、步长等来估测
用脉搏来估计时间
估计长度
下列物体的长度最接近6cm的是( B ). A. 物理课本的长度。 B . 墨水瓶的高度。 C. 钢笔的长度。 D. 铅笔芯的直径。 教室门框的高度最接近于 ( B ) A . 1米。 B . 2米。 C . 5米 。 D . 8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