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构造

合集下载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关于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李四光(1939、1973)、黄汲清等(1977)、任纪舜(1990、1997)、程裕淇等(1994),分别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两个方面进行过概括和客观描述。

借鉴前人成果,结合此次编图所取得的资料,认为中国的地质构造格局主要是板块间相互作用与陆内构造活动的综合反映,而板块活动与陆内块体再活动总是有一定的方向、方式和涉及一定地域,从而形成一定的构造体系域。

这与构造体系和构造域的原义和范畴已不尽相同。

强调板块相互作用与板内构造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现从构造形变的综合形态、主体构造带展向、复合关系及其动力体系角度,将全国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华夏—滨西太平洋、贺兰—康滇等4个主要的构造体系域,它们东西横亘、南北纵贯,东西约略对称,并以上扬子地块为中心构造结,构成了一幅大中华构造格架。

我国地质构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所编1:250万地质图上最主要的区域断裂(表5-1)计89条(图5-2),有45条属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的活动性断裂,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构造体系域,其中包括6条板块结合带和6条重要的微板块结合带和10条地壳拼接带,多数有蛇绿岩带、构造混杂岩带发育。

不少伴有规模较大的韧性剪切带,其中有16条已发现有蓝片岩带。

而含柯石英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带主要在中央造山系发现。

由于绝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发育历史和复杂的力学转变过程,地质图未能区分其属性。

古亚洲构造体系域该域包括任纪舜(1997)所划分的古亚洲构造域,但范围、时限更为广泛,主要是还考虑了板块拼合后的陆内造山作用。

以李四光(1973)所划分的3条巨型纬向带为主体,还包括其间所镶嵌的东西向排列的陆块或地块。

这些构造形体总体循近东西向展布,中部约略向南弯曲或形成规模不等向南凸出的弧形弯滑构造,如淮阳弧、广西弧等,并相伴有NEE、NWW 向一对X型剪切构造。

该体系域主要发育于我国中北部,包括发育于晚元古代以来,定型于华力西期的天山—兴蒙造山系和定型于印支期的中央造山带以及其间的塔里木、华北陆块。

中国地震灾害背后的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特征

中国地震灾害背后的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特征

中国地震灾害背后的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特征地震是地球表面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于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而引起的地面振动。

中国作为全球地震频发地区之一,经历了许多灾难性地震事件。

这些地震事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特征。

本文将探讨中国地震灾害的原因与与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的关系。

一、中国地质构造特征中国地理辽阔,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各地震带分布广泛。

主要地质构造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陆构造板块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部边缘,涵盖了东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等多个大陆板块。

这些板块的相互作用和碰撞使得中国地壳处于构造应力较大的状态,从而提高了地震发生的概率。

2. 活动断裂带和构造断块中国地处多个活动断裂带和构造断块的交汇区域。

例如,甘肃强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四川盆地地震带等都是中国地震频繁的地区。

这些地区的地质构造活动较为活跃,地震发生的频率和破坏性也相对较高。

二、中国地形地貌特征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地势形态和地貌特征的总和。

中国地形地貌多样,既有高山峻岭,又有平原丘陵。

这些地形地貌特征与地震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1. 高山地区中国西部和西南部地区山脉众多,地势陡峭。

这些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多为岩石碰撞形成。

随着构造应力的积累,地震发生的概率也相应增加。

而且地震在高山地区造成的灾害更加严重,因为山体滑坡、岩石崩塌等地质灾害随之增加。

2. 平原地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和大部分长江流域为平原地区,地势相对平缓。

这些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同时也有着复杂的沉积构造。

地震激发的液化现象更易发生,加剧了地震对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破坏。

三、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对地震的影响1. 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性中国地质构造活跃,板块的碰撞和地壳的运动是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

地震在这些地质构造活跃的地区发生概率较高,地震活动性较强。

2. 地形地貌与地震破坏性地形地貌对地震破坏性产生重要影响。

高山地区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造成的破坏更为严重。

中国地质构造基本格局

中国地质构造基本格局
华夏—滨西太平洋构造体系域
任纪舜等将中国东部划归由在太平洋—太平洋动力体系形成的环太平洋构造域。程裕淇等则分为由扬子、华夏两个古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古华夏构造域和燕山期以来由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滨西太平洋构造域。根据1∶250万地质图编图资料,对古太平洋构造所知尚少,故在前人划分基础上称为华夏—滨西太平洋构造体系域。华夏构造域地域限于中国东南部地区,滨西太平洋构造域则扩及整个东亚地区。华夏古板块与扬子古板块的相互作用,主要由南向北和由东向西以及由南东向北西的挤压碰撞,自四堡运动至加里东运动完成拼合。印支、燕山运动时期两个古板块又发生强烈的陆内挤压嵌合作用。加里东造山运动时期华南造山带先自南向北不均一仰冲推覆,后自东向西仰冲拼贴,奠定了该区构造轮廓。形成了总体为NE向、中段为EW向的反S状的江南地块和反S状钦—杭结合带以及反S状罗霄—北武夷—会稽山加里东期前缘褶冲带,也可能是EW向构造带在特定条件下的一个变种。除此,还发育有稍晚的近南北向叠加褶皱和一些更晚的NE向的褶皱带、断裂带。该构造体系域的NE向反S构造带与特提斯构造域的NW向反S构造带在中国南部围绕四川盆地,约略呈犄角之势,只是前者规模略小,不完全对称。
燕山运动以来,由于陆内收缩和欧亚板块与古太平洋板块相互作用,形成了东亚滨西太平洋构造体系域,主要包括辽阔的中国东部陆缘活化带、完达山造山带和台湾造山带以及东南海域,在东部陆区叠加改造中国东部的华夏构造体系域与古亚洲构造体系域,形成了一系列NNE向的隆起—岩浆带和松辽、华北等大型盆地,其间发育一系列的NNE向巨大的断裂带,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嫩江—青龙河、济宁—团风、镇江—广州、丽水—海丰、长乐—南澳、台东纵谷、台湾中央山脉、台西山麓等断裂带,也卷入了狼山、弥勒—师宗、抚州—遂川等NE向断裂,重要的有30条,不少断裂的一些段落并不连续,呈左行侧列排列,其性质以逆冲兼有左行走滑为主,且以自SE向NW仰冲居多。他们在晚白垩世时大部分转化为正断层,局部发生位移不大的右行走滑,其中以汾渭断裂带控制的“之”字状地堑系最为特征。台湾的一束NNE向断裂在新近纪以来作叠瓦式向西逆冲,至今仍有活动。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

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我国地质构造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华北克拉通、华南克拉通、西南隆起、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台。

华北克拉通是中国最大的地质构造型构造,大体范围是长城以北,渤海以南,东至山东半岛,西至内蒙古自治区。

它是由于古老的岩石层在地壳运动中被抬升形成的,是我国的基础地质构造。

华北克拉通地区的地形多平和盆地,土地肥沃,农业发达,是中国的粮仓之一。

华南克拉通是指长江以南、南海以北的地区,牵涉到多个省份和地区。

由于华南克拉通地区受到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不规则的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华南克拉通地区地形的多变和地貌的多样化使其成为中国的旅游胜地,如云南、贵州等。

西南隆起指的是地球历史上发生的最近的构造运动之一,它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

作为青藏高原的前身,西南隆起地区在构造上不仅与喜马拉雅山形成一体,还形成了特殊的地貌和地质特征,如“世外桃源”美誉的九寨沟、黄龙、长江三峡等。

青藏高原是一个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高山巨峰地区。

它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之一,也是文化上的一个重要地带。

青藏高原是中国多民族、多文化和多神话的聚集地,有许多自然和文化景观,如珠穆朗玛峰、布达拉宫等。

东北地台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种大地构造型式。

由于古生代末期的构造运动,东北地区被前兆沉积岩层埋没,构成了一些低矮的山丘和起伏的丘陵,东北地台以其温暖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而闻名。

综上所述,我国地质构造的五种类型在形成、地貌、地貌类型等方面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同时也对研究我国地质演化和资源开发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质构造..

中国地质构造..

中国现今大地构造格局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交汇位置(图1),地表起伏巨大,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是地球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

区内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珠穆朗玛峰全球海拔最高,同时全球海拔最低点也十分靠近中国大陆(陆上海拔最低贝加尔湖,海底海拔最低马里亚纳海沟)。

中国大陆同时又受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影响,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最近如2008年8.0级四川大地震和2010年7.2级玉树地震)。

中国大陆板块内部构造变形复杂,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板内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

另外,西北太平洋板块在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深俯冲作用,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沟-弧-盆(trend-arc-basin)体系,是研究火山活动、板块俯冲、中深源地震等极好的地区。

因此,了解和认识现今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 中国及临区主要的构造单元(Zhao et al.,2011). 说明:彩色指示地形的起伏变化,白线指示板块边界,灰色线指示大断裂以及区内主要的构造板块边界,黑色三角指示主要的火山。

相类似的图如下图(Huang and Zhao,2006)常用术语:临区板块:Pacific Plate 太平洋板块Philippine Sea Plate 菲律宾板块Indian Plate 印度板块Kazak Shield 哈萨克地盾West Siberia Plain 西西伯利亚平原Sino-Korean Craton 中朝板块North China Craton(NCC) 华北克拉通Yangtze (para-)Platform(Block) 扬子(准)地台(板块) Cathaysia Block 华夏板块(注:对于华夏板块的认识目前比较有争议,这里暂且以“华夏板块”称呼) 临区海洋: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Sea of Okhotsk 鄂霍次克海Japan Sea 日本海Bohai Bay 渤海湾Yellow Sea 黄海East China Sea 东海South China Sea 南海平原盆地:North China (rift)Basin(HBB) 华北(裂谷)盆地(平原) Sichuan Basin 四川盆地Jungger Basin 准葛尔盆地Tarim Basin 塔里木盆地Qiadam Basin柴达木盆地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山脉(系):Himalaya Mountains 喜马拉雅山Pamir 帕米尔Tian Shan 天山Kunlun Mountains 昆仑山Altay Mountains 阿尔泰山Qilian Mountains 祁连山Qinling-Dabie-Sulu Orogens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青藏高原:Himalaya Block 喜马拉雅地块Lhasa Block 拉萨地块Qiangtang Block 羌塘地块Songpan Ganzi Fold Belt 松潘甘孜褶皱带火山活动:Japan islands 日本诸岛Wudalianchi 五大连池Changbai Mountains 长白山Tengchong 腾冲中国大陆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克拉通(中朝、塔里木、扬子)以及三大构造域(特提斯、古亚洲、环太平洋),这是对中国大地构造格局的总体概括。

地质情况描述

地质情况描述

地质情况描述地质情况描述地质情况是指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岩石类型、矿产资源以及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情况。

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质情况对于开展矿产勘探、建设工程、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地质情况。

一、地质构造地球是由多个板块组成的,这些板块之间相互移动,导致了各种地形和构造的形成。

在中国境内,主要有华北克拉通、扬子克拉通等大陆板块以及青藏高原和东北亚陆缘等活动板块。

这些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中国境内许多山脉和高原的形成,如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山脉等。

二、岩石类型岩石是组成地壳和上部地幔的主要物质,其类型有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种。

火成岩是由火山喷发或深部侵入物浆结晶而成的,如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如砂岩、泥岩等;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由原有岩石发生改变而成的,如片麻岩、云母片岩等。

中国境内主要有华北地区的花岗岩、扬子地区的砂岩和变质岩以及青藏高原的大量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等。

三、矿产资源中国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金属矿、非金属矿和能源矿三类。

金属矿主要包括铁、铜、铅锌等;非金属矿主要包括盐、硫、石灰石等;能源矿主要包括煤、油气和核能等。

中国境内最大的金属矿资源是铁,其次是铜和锌;最大的非金属矿资源是盐和硫;而能源方面则以煤为主。

四、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和滑坡等自然灾害都与地质情况密切相关。

中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交界处,地震频繁。

火山爆发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东北地区。

洪水和滑坡则与地形、降雨等因素有关。

总之,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质情况对于开展各种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和研究。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中国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地区的火山区。
火山地貌
火山构造和熔岩流动在地表形成 了许多火山地貌形态,如火山锥、 熔岩台地、熔岩隧道等。这些地 貌形态常常成为旅游景点和自然
保护区。
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分布
岩岩
是指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在中国,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东北 地区的岩浆岩带和华南地区的花岗岩带等地。
变质岩
是指由其他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在中国,变质 岩分布也很广泛,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的变质岩带和华南地区的变质岩区等地。
些褶曲常常呈线状或雁行状排列。
03
褶皱地貌
褶皱构造在地表形成了许多地貌形态,如山地、丘陵、高原等。同时,
褶皱构造还控制着地下矿产资源的分布,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
是指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受到地应力作用而发生断裂,形成各种断裂面的地质构造。 在中国,断裂构造也十分发育。
断裂类型
根据断裂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断裂构造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等类型。正断层 是指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逆断层是指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平移断层则是 指断层两盘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断层。
地质灾害分布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中国分布广 泛,主要集中在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中南地区等山区地带。
VS
地质灾害规律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地形地貌、 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相关。在强降雨、冰 雪融化等条件下,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同时,人类工程活动也加剧 了地质灾害的风险。
05
中国地质构造的研究现状 和展望
断裂地貌
断裂构造常常形成各种地貌形态,如裂谷、断层崖、断陷盆地等。同时,断裂构造也是地 震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中国地质构造

中国地质构造

中国地质构造第一节地质构造单元1 构造单元划分我国约自早中元古代随着古陆壳的逐渐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了陆洋开合的板块运动。

此次编图表明,中晚元古代时已有代表古洋壳残迹的蛇绿岩带出现,同时也有较多的碰撞造山型花岗岩带形成,故宜以此时作为古板块划分的开端。

而古板块活动的主要活动时期为古生代,这一时期古中国陆块裂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成为多岛洋环境,蛇绿岩带分布甚广。

经先后碰撞造山形成了板块与微板块镶嵌的古构造结构。

根据现有资料在程裕淇等(1994)对晋宁期以来中国板块构造所作的划分的基础上,将拼合于四堡—加里东期的华南板块,划分为扬子、华夏两个古板块,将塔里木—华北板块划分为塔里木、华北两个板块。

这样包括西伯利亚古板块的一部分,计有5个古板块。

在古板块的陆缘地带,分布着成群出现的碎块,有的为具有板块特征,但规模较小的微板块,计有准噶尔—伊犁、佳木斯—松嫩、柴达木—祁连等微板块—地块群(图5-1)。

这些古板块、微板块于三叠纪时先后拼贴,成为巨大的欧亚板块的组成部分。

欧亚板块南面与冈底斯—印度板块(肖序常等,2000)相接,其间为羌北、昌都、羌南、冈底斯微板块、地块群,对于这两大板块的界线存在不同的认识,根据现有资料,以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为宜。

欧亚板块的东侧以日本—台湾—菲律宾岛弧带与西太平洋毕鸟夫带与太平洋板块相接,东南缘以台东纵谷结合带与菲律宾海板块相联。

它们的相互作用,控制了中国现今的构造格局。

2 陆块构成中国各古板块稳定核心的有4个陆块,规模均较小,活动性较大,其生长、发育与固结时期先后不同。

最早的陆壳出现于中国北部,逐渐向南增生。

2.1 华北陆块华北陆块的陆核部分孕育于始太古—早太古时期,形成于中太古代阜平运动。

自始太古代起,该区陆壳不断增生,历经约2 000± Ma的发展演化至早元古代末吕梁运动时基本固结,为中国最古老的陆块,中新元古界具过渡型盖层特征。

2.2 塔里木陆块大部分为较新地层覆盖,基底深8~15 k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系朱琳 10309023
(一).认识我国地质构造
中国的总地貌呈现规律性展布——地势东高西低,分为阶梯状的三级地势面。

山脉与盆地相间分布、定向排列。

中国位于亚欧板块的南部,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

三者对中国大地构造格局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根据相关图表可判断,我国的地质断块构造大致可区分为:青藏高原断块区(大致为叶城—西宁一线以南,西宁—丽江一线以西地区);西域断块区(即新疆);中部断块区(即青藏、西域两断块以东,黑龙江省—宜昌—百色以西地区);东部断块区(即中原断块区以东地区)。

中国西南部为向东北方向弧形突出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地槽活动带,是印度板块与古欧亚板块古陆相互作用的产物,地质活动剧烈(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中国东部是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活动大陆边缘造山带——海沟-岛弧-海盆分布区及俯冲造山带挤压形成,所以中国东部、东南部多丘陵,成为东南丘陵。

西伯利亚板块之南为广阔的古生代地槽褶皱区,是西伯利亚板块与古中国板块相互作用的地区。

根据查找相关资料,我认识到了根据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构造运动等时空发育的总体特征,中国大陆可以划分为3种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区:地台区、陆间增生褶皱区、陆缘增生褶皱区。

1.地台区:华北地台、塔里木地台和扬子地台,它们构成中国大陆的3个核心。

基底多为复杂的变质杂岩系,盖层主要为稳定类型沉积。

华北地台包括阴山-燕山与秦岭-大别山之间,贺兰山以东以及渤海及黄海北部广大地区,北与乌拉尔-蒙古褶皱带东段接界,南与秦岭褶皱带相邻,东南部与扬子地台相连,向西过贺兰山与阿拉善地块相接。

若包括朝鲜北部广大地区,则称中朝地台。

华北地台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地台。

基底岩系包括4套变质岩群,最老一套变质岩群出露于地台北缘,以冀东迁西群为代表;第二套变质岩群主要见于地台南北边缘和鲁西地区,以太行山北段阜平群和鲁西泰山群为代表;第三套变质岩群主要分布于地台中部及东部,以五台、太行山区五台群和辽东宽甸群
为代表;第四套变质岩群广布于地台中部和周边,以五台山的滹沱群和辽东辽河群为代表。

塔里木地台位于天山、西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由若干隆起带和坳陷带组成。

北邻天山褶皱系,南接秦祁昆仑褶皱系,向东过阿拉善地块与华北地台断续相连。

随着青藏高原和天山的大幅度隆升,地台大部分相对沉降,形成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以库鲁克塔格及柯坪地区为代表,有4套变质岩群:太古庙达格拉格布拉克群片麻岩、结晶片岩,早元古代兴地塔格群片岩、石英岩、大理岩,中元古代扬吉布拉克群片岩夹石英岩、大理岩,晚元古代的浅变质碎屑岩、硅镁质碳酸盐岩。

扬子地台位于秦岭-大别山以南,龙门山-哀牢山以东,雪峰山-怀玉山以北广大地区,向东延展没于黄河南部,可能伸延到朝鲜南部。

地台具有3层结构:变质基底,沉积盖层,盆地沉积。

地台边缘露出侵入岩。

2.陆间增生褶皱区(了解不深):介于地台之间的大陆增生褶皱区,多发育有巨厚活动类型沉积带,有强烈的褶皱变形和岩浆活动。

准噶尔-兴安褶皱区,是构成中国最重要的古生代构造岩浆岩带。

以额尔齐斯断裂带和得尔布干断裂带为界,可划分为两大构造建造带:北带包括阿尔泰山和大兴安岭北段额尔古纳地区。

秦祁昆仑褶皱区,介于塔里木地台、中朝地台和青藏-滇西褶皱区及扬子地台之间的一个大陆增生褶皱区,也是一条地壳消减带。

此外还有昆仑山褶皱系、柴达木盆地、秦岭褶皱系、喜马拉雅褶皱区等等。

3. 陆缘增生褶皱区(了解不深):主要指环太平洋构造域的一些大陆增生褶皱系,一般具有较厚的活动类型沉积,有强烈的褶皱变形和岩浆活动。

有乌苏里-锡霍特褶皱系、华南褶皱系、台湾褶皱系等。

此外,通过资料查阅,我还了解到我国的地层等知识。

(二).重庆市2006年百年一遇高温干旱与我国西南地区2010年干旱的成因异同点以及效应(影响)。

2006年重庆高温干旱主要成因:
1.入夏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异常偏强,脊点偏西,脊线位置偏北。

2.是中高纬度大气环场表现为乌拉尔山地和东北亚区域无明显阻塞高压形势,冷空气活动比常年弱,影响不到重庆市,易出现持续性少雨天气。

3.高原积雪偏少,热状况偏强,自2005年冬到2006年春天,青藏高原积雪偏少,造成高原热力作用显著,从而便于夏委风偏强,雨带位置偏北。

2010年西南地区干旱主要原因:
1.纬度低,长时间的降水异常偏少,气温高,蒸发强烈。

2.我国东南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春季降水稀少。

3.西南地区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径流容易渗漏,水资源流失。

4. 云南降水少的原因是横断山脉阻挡了印度洋北上的气流。

5.青藏高原的积雪偏少。

6.温室效应致气候极端化(高温少雨是西南地区出现干旱的最直接原因)。

7.与海洋升温有关。

2006年重庆市的高温伏旱和2010年西南地区干旱呈现以下特点:一、降水量显著偏少;二、气温显著偏高;三、蒸发量大,水分收支严重失衡;四、旱情开始早、持续时间长。

干旱高温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出现的一次极端事件,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我是重庆人,干热难耐,推迟开学,座无颗粒不收等等,体会极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