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历史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第2课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学案 人民版选修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优质课教案_3

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1915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理论基础;1524年德国爆发了闵采尔领导的农民起义;“教随国定”的原则通过后,路德教取得合法地位;(2)通过对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社会背景的分析,理解其必要性;(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冲击和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影响巨大;2、过程与方法:(1)问题探究:指导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规律分析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2)历史比较:辅导学生查找资料,分析比较马丁·路德思想同天主教会说教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通过对马丁·路德大无畏、勇为天下者先的战斗精神和品质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改革的社会背景、主要内容和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德意志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斗争,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一场政治运动,他的改革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由于本课涉及的宗教问题理论性较强,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建议教师精讲一些概念,如赎罪券、“因信称义”、“教随国定”教等,并组织学生讨论、分析,逐步深入探究宗教改革的实质,为下一课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法来导入:师:同学们,你们有信仰吗,你们的家人有信仰吗?我们中国人对信仰不如西方人那么虔诚,那么西方虔诚的宗教信仰是如何造就的呢?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高中历史《欧洲的宗教改革》教案2 人民版选修1

高中历史《欧洲的宗教改革》教案2 人课标要求: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宗教改革的必要性;知道马丁·路德、加尔文、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探究和体会“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感悟改革家敢为天下先的战斗精神,培养学生勇于追求和捍卫真理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到欧洲发生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3.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难点:1.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2.理解宗教改革的有关主张。
三、专题教学建议适度回归单元,做好知识整合, 形成较为完整的时空框架;认真梳理知识结构,打牢知识基础;扣准重点、解析难点,实现知识掌握的螺旋上升。
1.模块间的知识整合一可联系必修二中世纪末期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与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二可联系必修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三可联系必修一宗教改革与尼德兰革命、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体会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
2.构建专题知识结构(见PPT )3.扣准重点、解析难点,实现知识掌握的螺旋上升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专题七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必修一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必修三 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专题五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必修二 知识点 专题模块4.注重知识运用,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能力。
尤其重视从多种途径中获取历史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概括,提升并用历史语言将其表达出来,构成历史画图;或将信息与一定的问题情景相结合,解决相关问题。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第二部分教材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一“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一、教学要求和重难点教学要求: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在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特殊地位以及天主教对欧洲民众生活产生的影响。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5.2《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教学设计(5页)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中历史选修一5.2《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这一章节,学情分析如下:
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基础知识。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展、影响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宗教改革这一主题上,学生的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对宗教改革的具体过程、主要人物及其观点、影响等方面可能存在认知模糊。
2.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纪录片、图片等,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和影响。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
3.整合教材内容,梳理宗教改革的发展脉络,以时间轴、地图等形式呈现,使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4.创设情境,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宗教改革家的立场,探讨其观点和贡献。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宗教改革家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历史、探索真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具备客观、公正的评价态度,尊重不同宗教信仰,树立宗教宽容意识。
3.通过学习宗教改革,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变革的必然性,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培养学生具备勇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树立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价值观念。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详细讲解宗教改革的主要人物及其观点,如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约翰·加尔文的“先定论”等,并分析其贡献。
2.通过多媒体展示宗教改革的过程,包括宗教改革的爆发、扩散和影响等方面,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
3.讲解宗教改革对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如宗教战争、国家主权的发展、宗教宽容等。
历史: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学案2(人民版选修一)1

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教学目标:】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在欧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特殊地位以及天主教对欧洲民众生活产生的影响。
2、结合中世纪后期天主教会成为欧洲历史发展障碍的相关史实,认识欧洲宗教改革必要性。
3、通过探究“异端”一词的内涵,理解宽容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4、认识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发表的意义。
5、知道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及影响,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6、理解卡尔文“先定论”宗教思想的内涵和意义;了解卡尔文日内瓦教会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7、了解英国宗教改革的原因、内容及对英国社会变革产生的影响。
8、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重难点:】重点:1、通过介绍欧洲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宗教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2、了解马丁·路德、卡尔文和英国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难点:1、了解天主教会的腐朽和堕落,理解宗教改革的必然性2、理解马丁·路德、卡尔文的宗教主张;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
【教学过程:】一、原因:天主教的专制统治(一)、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⒈权倾欧洲的教皇国(1)基督教的产生:公元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
(2)发展和分裂:①公元392年,成为国教。
②教会实行,其中罗马教区享有崇高声誉,后来其主教获得“”称号。
③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
1054年,东西部基督教决裂。
西部的基督教称。
(3)权倾欧洲:A、政治方面:教权高于王权①提出“”,声称王权来自教会。
②提出“”,认为国王的权力来自教皇。
③11世纪末建立不受世俗势力影响的制度,12世纪初获得对欧洲各地主教的。
④12世纪末教皇利用开除教籍、挑拨离间等手段迫使、、等国的统治者臣服于教会的权威。
⑤组织东征,进一步增强了教皇的实力,提高了罗马教廷的威望。
B、经济方面:欧洲最大的封建主①天主教会控制了大约的欧洲土地,采取封建剥削方式,教会实际上成为欧洲。
②教会还向教徒征收“”。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2课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宗教改革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宗教改革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宗教改革教学目标和宗教改革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宗教改革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宗教改革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宗教改革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历史事件,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宗教改革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宗教改革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八、课后作业
1. 简要概括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并说明其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2. 分析宗教改革对德国历史的意义,包括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3. 探讨宗教改革对欧洲宗教格局的影响,如天主教与新教的对立,以及不同教派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4. 分析宗教改革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宗教自由、信仰与道德的关系等。
九.板书设计
1. 宗教改革背景:马丁·路德的生平,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5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课件新人教版选修1

3.世俗权力 (1)⑬________是唯一合法的权力,⑭__________的权力应当 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2)建立⑮________的教会。 【解读】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 要求,实质上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运动,为德意志资本 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三、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 1.对德国 (1) 引 发 了 ⑯ ________ 领 导 的 农 民 起 义 ; 掀 起 了 反 对 ⑰ ________的风潮。 (2)把《圣经》译成德文有利于宗教改革的拓展,也促进了德 意志⑱________的发展。 (3)1555 年,确立⑲“________”的原则,⑳________取得 合法地位。
第2课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1.关于“九十五条论纲”。要掌握的是“九十五条论纲” 颁布的背景和影响。
2.关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要掌握的是马丁·路 德宗教改革在教义、宗教仪式和世俗权力方面的主张。
3.关于马丁·路德改革对天主教会统治的冲击。要掌握的是 马丁·路德改革对德国、对欧洲的影响。
2.对欧洲 为欧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自我校对 ①四分五裂 ②罗马教廷 ③人文主义 ④赎罪券
⑤1517 ⑥序幕 ⑦因信称义 ⑧圣经 ⑨神圣权威 ⑩平等 的 ⑪宗教仪式 ⑫结婚生子 ⑬国家权力 ⑭世俗统治者 ⑮本民族 ⑯闵采尔 ⑰罗马教廷 ⑱民族语言 ⑲教随国定 ⑳路德派
1.德意志宗教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①天主教会不仅控制德意志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大肆在德意 志搜刮掠夺财富,这使德意志的社会矛盾尖锐,引起各阶层的不 满。 ②四分五裂的局面,不仅阻碍了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 便于天主教会对德国的政治控制,使得天主教会在德国有很大的 影响力。
人民版历史选修1专题五 第二节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学案设计(无答案)

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导学案——教师版课标要求:(1)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2)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课型:以参与式教学为主体(目前形式上是小组合作为主),将学案教学、历史要素法(建构主义)和问题(表格等)教学相结合。
具体到这节课中,以学案为前提,以建构为主线,以课堂互动为核心,将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有机结合起来。
模块间的知识整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必修二专题五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做到三个联系:一可联系必修二中世纪末期欧洲资本主义发展与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二可联系必修三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三可联系必修一宗教改革与尼德兰革命、英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体会宗教改革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知道马丁·路德;分析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学习难点:理解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各国改革的特点。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学习过程:导入——基督教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
展示课标,明确任务。
依据建构主义组织教学一:西欧宗教改革的必然性(复习建构)教学思路:小组合作回顾,整合西欧宗教改革的必然性。
(1)、从天主教统治的腐朽,激化角度去探究。
(2)、从欧洲社会的发展变化角度去探究改革的必然性。
二、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内容(一)、各国改革的概况:1、宗教改革的序幕——德国宗教改革设计思路:本目以教师讲述为主。
(1)、德国宗教改革原因——小组合作分析史料。
课件和学案两种建构方式。
材料一、“他们……说什么当钱柜中的银币丁当作响,炼狱中的灵魂即会应声飞入天堂。
显然,当钱币在钱柜中丁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九十五条论纲”材料二、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喊“罗马教廷该死!”——斯大林《宗教改革和伟大农民战争时期的德国》材料三、路德曾代表修道院访问罗马,按天主教的传说,用双膝跪爬上“圣梯”台阶朝圣,认为这样可以获得赦罪的功德,但是天主教的腐败和压榨使他在不断的反思,终于在他膝行还没有到顶之时,圣经的话照亮他的内心:“义人必因信得生。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欧洲的宗教改革第2节《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参考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第2节《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参考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1(一)课标及解读课标: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解读: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其核心思想就是“因信称义”,意即每个人都可以凭自己的虔诚信仰得到拯救,个人信仰建立在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上,由此《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教皇和教会的权威受到严重打击;路德进一步解释了何为“善功”,指出生活中的一切正当手艺和职业都是善功,天主教所主张的善功是信仰上帝、鄙视尘世生活、遵守宗教戒律、履行宗教义务,从而满足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马克斯•维伯称新教伦理催生了西方资本主义,这句话虽不完全正确,却揭示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从马丁•路德的教义可以体会到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进一步理解文化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特殊关系。
重点:马丁·路德改革的背景和实质。
难点:马丁·路德改革的内容和实质。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1075年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的“卡诺莎晋见”说明了什么问题?。
2、欧洲宗教改革的必然性:必要性(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经济、思想、生活)。
可能性:西欧向近代过渡,主要表现为,经济(资本主义)、政治(阶级关系、民族国家)、思想(异端运动、文艺复兴)。
【讲授新课】一、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开始1、原因A根本原因: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主要原因:罗马教会对德意志的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①经济:教会是德意志最大的封建主(征收地租、什一税,出售赎罪券、教会职务);②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极力阻碍德意志的统一;C思想因素: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D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改革。
E导火线: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
【探究学习】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局面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A使德国末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造成经济发展的分散,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上的统一;B教皇利用德意志的分裂和软弱,加强了对德意志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促使德意志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目标导航] 1.理解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内容。
(重点) 2.认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难点) 3.理解卡尔文的先定论和其思想的激进性以及亨利八世改革的性质与特点。
(难点) 4.认识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重点)一、“奶牛”的愤怒——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背景(1)德国政治上的四分五裂为教会的盘剥提供了极大方便。
(2)天主教会利用各种手段阻挠德国的统一,引起德国各个阶层对教会的普遍不满。
(3)1517年,受教皇委派的特使在德国以各种卑劣手段兜售赎罪券。
2.概况(1)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主要反对推销赎罪券,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马丁·路德思想的核心是“因信称义”,个人信仰是崇拜《圣经》和自己对《圣经》的独立理解,由此《圣经》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3)马丁·路德提出了“信徒皆为祭司”的思想,否定了教皇和教会作为上帝代言人的特权地位。
(4)提出要建立一个廉俭教会,简化教会仪式。
(5)主张建立民族教会,把德国教会置于一位德国总主教的管理之下,由世俗当局主持召开宗教会议。
3.影响(1)点燃了德国人民反对教会的烈焰。
(2)1555年《奥格斯堡和约》签订,确立了路德教的合法地位。
[思维点拨]天主教会对西欧人的精神控制、政治迫害与经济掠夺,充分证明它已成为西欧社会发展的障碍,宗教改革在所难免。
[深度点拨]马丁·路德代表了德意志民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一方面反对罗马教皇,有利于唤醒德国的民族意识,另一方面又能激发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志。
所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同时“因信称义”的主张又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
二、日内瓦的“教皇”——卡尔文宗教改革1.概况(1)卡尔文信奉“因信称义”的思想,提出先定论。
这种思想为资产阶级剥削提供了理论辩护,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2)主张彻底改组教会,建立民主教会;主张简化教会仪式,建立更加廉俭的教会。
2.影响(1)1541年,在卡尔文推动下,日内瓦建立了共和性质的神权国家。
(2)卡尔文教更好地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因而,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国家得到广泛传播。
[思维点拨]卡尔文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有先定论、民主教会、共和式神权国家,其主张更适应当时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需要,因而卡尔文教成为后来资产阶级进行革命、反封建的旗帜。
三、国王领导的英国宗教改革1.英王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1)表现: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议会还成立专门机构,对现行教规进行审查,凡与国家法律抵触的一概废除。
(2)特点:最高首领是国王而不是教皇,教区按行政区划分,英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做礼拜时使用的语言。
天主教的基本教义、主教制度和宗教仪式基本保持不变。
2.清教运动由英国国王领导的宗教改革很不彻底,随后出现了倾向于卡尔文教的更加激进的宗教改革思潮,主张奉《圣经》为最高权威,进一步清除天主教残余。
几十年后,清教徒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力量。
[重点精讲]英国宗教改革有其特殊性。
改革由国王为首的中央政府推动,自上而下进行,国王在改革中成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有权任免教职和决定教义。
虽不再从属于罗马教廷,但改革没有触动天主教的教义和仪式,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御用工具。
四、带来民族独立的尼德兰宗教改革1.背景(1)新航路开辟后,尼德兰地区成为联系北欧和大西洋航路的枢纽,工商业发展较快,较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卡尔文教在这里赢得众多信徒。
(2)西班牙国王极端仇视新教,在尼德兰四处建立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所谓异端分子。
2.性质是一场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性质的宗教改革运动。
3.概况1566年8月,尼德兰人民发动起义,尼德兰全境爆发了反对西班牙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4.结果经过40多年的斗争,尼德兰北部赢得了独立,建立了荷兰共和国,并很快发展成为欧洲经济强国,海外贸易迅速增长,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归纳总结]1.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为发展资本主义要求打破原来天主教会的反动统治,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教会的反映,尼德兰宗教改革带来了民族独立。
2.从欧洲各国宗教改革的特点上看,都反对欧洲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要求摆脱罗马教廷的束缚;体现了新兴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的领导者、改革内容、改革程度等各有不同。
五、天主教会的改革1.背景(1)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使罗马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社会政治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2)天主教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倡议实行改革。
2.概况(1)清除内部积弊,重新审定教义、教规。
(2)继续强化异端裁判所。
(3)网罗各种狂热的信徒,组建反对新教改革的团体,破坏宗教改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团体是耶稣会。
3.作用通过内部改革使罗马天主教会暂时摆脱了困境。
[思维点拨] 天主教会的内部改革是在面临危机的情况下,挽救其地位的一种措施。
六、改革冲击波1.宗教改革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新教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2.宗教改革为资产阶级勾画了政治蓝图。
3.宗教改革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激发了欧洲各国的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成长。
4.改革使大量教会财产转到新兴资产阶级手中,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归纳总结] 欧洲宗教改革从表面上看反对的是罗马教廷、天主教会,实际上是文艺复兴的继续,是在新的规模上、以新的形式展开的资产阶级文化革命。
与文艺复兴运动不同的是,宗教改革不纯粹是一场宗教运动,还是一场社会运动,其形式更为激进,其影响也更为深远。
[史论要旨]1.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是对天主教会的罗马教皇特权的否定,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思想统治,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宗教改革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而在西欧得到迅速扩展,但相对罗马教皇和教廷而言,都是不同程度地反对教会思想专制的反封建斗争。
3.宗教改革思想理念都体现了资产阶级谋求经济发展和自身解放的政治经济诉求。
4.宗教改革运动促进了民族国家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知识图示]主题一马丁·路德和卡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史料一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
他认为,①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
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
信徒得救不靠行为,仅凭信仰。
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史料二卡尔文主张“②信仰得救。
他认为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善行;而且得救与否取决于上帝预先的安排,③上帝事先早已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选民发财致富,万事顺利,死后进入天堂;弃民则相反。
[史料解读]史料一体现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①强调信仰的力量。
史料二体现了卡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②主张通过信仰上帝,而不是通过迷信教会获得灵魂的救赎,③体现了卡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二,马丁·路德和卡尔文的基本主张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提出这一与天主教会不同的思想?提示共同点:马丁·路德和卡尔文都主张信仰得救。
原因:动摇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和权威,建立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民族教会。
(2)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卡尔文的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主张的不同之处。
提示卡尔文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卡尔文教主张“先定论”。
卡尔文宗教改革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异同(1)相同点都否定罗马天主教皇的权威,主张信仰得救的原则,都坚持《圣经》绝对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
(2)不同点①路德的神学思想中人是出发点和目的,而卡尔文的神学思想中上帝是一切的出发点和目的。
②路德宣称教徒“因信称义”,十分强调精神领域里个人信仰在获救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卡尔文比马丁·路德更进一步,提出了“先定论”的学说,认为上帝预先的挑选才真正是决定一切的基础。
③路德使人的精神被赋予了神圣性;卡尔文则使现实的经济活动也获得了神圣性。
④卡尔文的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
卡尔文的主张更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影响到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特别对法国和英国的历史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主题二欧洲宗教改革的特点和影响史料一卡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①资产阶级中最果敢最大胆分子的要求……卡尔文的教会组织是完全民主的和共和的;而在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的地方,人间的王国还能够仍然从属于君王、主教和领主吗?——恩格斯史料二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导致了基督教世界中信仰体系的大分化和大组合。
虽然各地、各个宗教派别有所不同,但②总的说来,是世界性的宗教帝国让位于地方化、民族化的宗教组织;有形的宗教仪式崇拜,让位于无形的精神信仰崇拜。
——选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史料解读]①处划线部分指资产阶级激进派。
②处划线部分指从宗教组织、宗教仪式两方面总结宗教改革以来基督教的变化。
[问题思考](1)结合史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卡尔文教比路德教有何重大进步?提示卡尔文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提出了建立民主教会的主张。
(2)结合史料二分析,宗教改革后欧洲宗教世界呈现出哪些特点?提示一些地方化、民族化的新教组织出现;教会组织和宗教仪式简化,人们普遍接受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张。
欧洲宗教改革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①宗教改革是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②改革是披着宗教外衣或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把斗争矛头指向天主教会,建立起适应本民族的宗教。
(2)影响①政治:a.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b.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力量。
②经济:没收了教会的大量土地和财产,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文化: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④思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为启蒙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1.(2017·北京朝阳模拟)这幅作品所描述的事件发生于( )A.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早期阶段B.德意志宗教改革运动背景下C.法兰西启蒙运动的高潮阶段D.英格兰都铎王朝的统治时期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神圣罗马帝国”可知该事件发生于德意志,由时间1618年及材料中“新教徒”可知与宗教改革有关,故B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