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合集下载

01《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商品经济一般原理3第三节 货币及其属性

01《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商品经济一般原理3第三节  货币及其属性

(二)货币的职能
流通手段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加快商品流通,加深商品 经济的内在矛盾。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量与待售商品价格 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铸币:国家铸造的具有一定形态、重量、成色并标明面 额值的金属货币。
纸币: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没 有价值。需要现实的货币(通货)。
二、市场机制
(四)风险机制
风险机制是指市场主体为谋取自身最大经济利益而参与 市场竞争时可能遭受亏损甚至破产的压力,迫使市场主体在 市场竞争中作出明智决策的机制。
三、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得 以贯彻的形式,在现实经济中,价值规律正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 用的: •价值规律通过价格机制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 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 •价值规律通过竞争机制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提 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价值规律通过市场经济作用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和两极分化。
社会生产是如何实 现有序发展的?
价值规律在支配 商品经济的发展。
头脑风暴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一、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
换,即实行等价交换。
一、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作用
1、价值规律能够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 在各个生产部门 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 不断改进生产技术, 改善经营管 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一篇 商品经济一般原理
第一章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2、商品所包含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

3、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与核心是劳动价值论、剩
余价值理论,它们都是建立在商品分析的基础之
上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最单纯的因素 ——商品开始,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 义社会的结构。商品这个东西,千百 万人,天天看它,用它,但是熟视无 睹。只有马克思科学的研究了它,他 从商品的实际发展中作了巨大的研究 工作,从普遍的存在中找出完全科学 的理论来”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马克思为什么从分析商品开 始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
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 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 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马克思
1、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甚至人和人之 间的一切联系,也采取了商品的形式 。
第一章 Political Economy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第二节 商品价值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第一节 商品及其内在矛盾
一. 商品二因素 二.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三.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四.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商品产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得到了很大
⑤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商品的交换价值
任何商品都有价值,但商品的价值不能 自我表现出来,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 表现出来。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 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就是交换价值。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学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3.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学是指研究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的科学。

1. “经济”的涵义及经济学的出现(1)?“ 经济” 的涵义a. 古汉语中:是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

b. 在西方文献中: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最先使用,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亚里士多德又赋予此词以谋生手段的涵义。

c. 近代和现代意义上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节约、精打细算;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分配、消费等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经济学的出现a. 色诺芬的《经济论》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济学,研究的是善良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财产的问题,即家庭管理。

b. 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c. 欧洲中世纪的经济思想是神学论着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重商主义(16-17c初)(2)古典政治经济学(17c中叶-19c初)(3)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18c末-19c30s)(4)19c70s以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1)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萌芽:重商主义学派16-17世纪初,产生了代表商业资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义学派。

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了《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目的在于表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超出家庭或庄园经济范围,而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01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01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新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 表现形式。
第三节 价值规律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 2.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 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1只绵羊
第二节
(四) 货币形式
货币
50斤谷物 = 2把斧子 = 40尺布 = 1只绵羊 = 其他种种商品 =
5克黄金
第二节
货币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的特殊商品。
使用价值 和价值 商品的内在矛盾 具体劳动 和抽象劳动
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商品与商品的外部对立 私人劳动 和社会劳动 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
私有制 商品生产存在的基本条件
社会分工
商品的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 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 劳动的矛盾——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第二节
货币Βιβλιοθήκη 一、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 (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只绵羊 = 2把斧子 主动作用 被动作用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第二节
三、货币的职能
价值尺度
货币
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第二节
货币
(一)价值尺度: 指货币可以作为衡量 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标准 1.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可以是想 象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2.价格: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 现 3.价格标准:计量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 币单位,叫做价格标准。

现代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现代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4.经济结构
● 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总和构成 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就是社会的经济基础。
● 社会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 样的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 它能够促进或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三、生产方式 1. 生产方式的含义
二、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的概念
●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是其他各种社 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由生 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
第一篇 生产方式与基本经济制度
每一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 方式和交往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
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 精神的历史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 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1848年德文版序言
第一章 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1 生产方式理论 §2 经济制度理论
生产方式即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具体是指社生活 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 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 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生产 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第一、在生产的条件中生产技术条件是生产组织条件 的基础。
第二、在生产的形式中社会生产形式是指社会生产的 运 行方式,生产的社会形式则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特殊结 合方式。
第三、生产条件与生产形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知识点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及其内在矛盾一、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商品的概念: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2.使用价值: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和服务的有用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它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都是商品,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针对他人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3.4.交换价值: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进入市场交换。

表现:两种使用价值想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多种交换价值:一种商品与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时会形成不同的数量关系。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统一性:A.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也不可能有价值,因而不会是商品。

B.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而因素。

交换才能成为社会劳动。

不好。

对立性:A.一切商品对由购买者,才具有使用价值.B.对于生产者,就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不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C.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D.只有交换才能解决商品的内在矛盾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活动)1.具体劳动: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的社会属性)(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的交换3.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统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4. 劳动的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的重大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3.私人劳动:劳动产品也归生产者自己占有和支配,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商品经济一般原理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商品经济一般原理

2.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 •
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 专门从事工具制造的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 来; 商人出现并与农业和手工业相分离。
3.商品经济
(1)含义:是一种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社会经 济关系商品化的经济形式。 (2)必备条件: 一是社会分工;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 所有。
第一篇 商品经济一般原理
第一章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学习目标:
• •
了解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理解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以及商品价值量 的决定、比较和变化; • 理解货币的本质、职能和货币流通规律; • 掌握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 理解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从而正确认识 商品和货币; • 能够运用所学的价值规律理论,分析市场经济 生活中的事例。
产业革命不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里程碑,也 是市场经济形成的重要标志。
市场经济产生后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近代市场经济阶段 现代市场经济阶段
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
联系主要表现在: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所反映的都是商品生产和 商品交换,它们都遵循价值规律,两者从覆盖 面和影响范围而言是一致的。 区别主要表现在: 相对应的范畴不同; 发展阶段不同。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一)具体劳动 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各不相同的劳动,就是具 体劳动。具体劳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商品使用价 值的多样性。 • (二)抽象劳动 撇开其具体特点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说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就是指抽象劳动构成商品 的价值实体。
3.自然经济的特征
——是一种自给自足型经济。 ——是一种封闭型经济。 ——是一种保守型经济。 ——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本章重点: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价值、价值形式、货币等概念;商品价值质的规定性、劳动二重性原理和价值规律。

本章难点: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简单价值形式。

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和经济主体自身的需要。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物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使用价值的特征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2、不同商品,使用价值不同3、商品的使用价值总是构成一定经济制度下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4、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商品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价值的特征1、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2、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3、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二、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的特征1、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2、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3、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与社会形态无关;4、是社会分工的基础。

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的特征1、形成商品的价值;2、反映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3、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劳动二重性的意义1、为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3、为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一章知识点
21.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根源。
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22.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物反过来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使其膜拜物
商品价值量
23.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2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第一种含义)
31.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技水平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分工协作、劳动组织、生产管理)形式,劳动对象的状况,以及自然条件等。
32.劳动生产率是具体劳动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创造的使用价值越多。
33.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18.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由私人劳动得到社会的承认而成为社会劳动,需要两方面条件:一方面,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其他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并且是等量劳动时,私人劳动才能成为社会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直接在生产者那里得到表现和承认。各个商品生产者是在社会分工的特定部门独立经营,各自在独立经营条件下提供劳动产品。
25.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直接决定了应该或必须投入到各类产品上去的劳动量,这个劳动量就是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市场需求量直接决定。
26.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决定第一种含义所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的实现程度。如果某种商品生产的总量超过了市场需求量,其所包含的由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不可能完全得到实现。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

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第⼀章政治经济学第⼀章第⼀节1.“政治经济学”⼀词最早的提出者是:蒙克莱⽥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的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科学成分的基础上创⽴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最终建⽴,是以马克思的伟⼤著作《资本论》的完成的标志。

4.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产。

5.⼈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产。

6.在社会⽣产关系中,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

7.社会⽣产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是⽣产。

8.社会⽣产关系的基础是⽣产资料所有制。

9.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产关系⼀定要适应⽣产⼒发展要求的规律。

10.社会⽣产⽅式是⽣产关系和⽣产⼒的有机结合和统⼀。

11.经济规律产⽣的经济条件是指⼀定的⽣产关系。

1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客观经济规律。

1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是劳动价值论。

14.⽣产⼒三要素是指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15.社会⽣产包括⽣产⼒和⽣产关系两个不可分割的⽅⾯。

16.16.⼴义的社会⽣产关系是指狭义⽣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四个⽅⾯经济关系的总和。

17.⽣产⼒和⽣产关系的关系可概括为⽣产⼒对⽣产关系起决定作⽤,⽣产关系对⽣产⼒起反作⽤。

18.⽣产⼒是⼈们征服改造⾃然的能⼒、社会⽣产⽅式的⼀个⽅⾯、体现⼈与⾃然的关系。

19.经济规律是客观的,所以⼈们不能改变经济规律,⼈们可以认识经济规律,⼈们可以运⽤经济规律。

20.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关系。

21.劳动者是⽣产⼒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

22.⽣产⼯具是⽣产⼒发展⽔平的重要标志。

23.⽣产资料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

24.⽣⽣产和⽣产关系的统⼀,构成物质资料的⽣产⽅式。

⽣产⼒是⽣产⽅式的物质内容,⽣产关系是⽣产⽅式的社会形式。

名词解释1.⽣产⼒:即⼈们征服⾃然、改造⾃然的能⼒,⽣产⼒包括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经济学 物质资料的生产
生产要素 成本
稀缺性
成果
节约
技 术
经济学
生产关系
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生产 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 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包括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在人 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 本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 基础。
:第一,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并存,简 称并存性。第二、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即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在时间上 继起,简称继起性。 第二节、资本周转 一、资本周转的含义。资本周转是指不断
第三节、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一、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1、简单的价值形式。即一个商品的价值在交 换中简单的或偶然的表现在另一个商品上。例 如: 一只绵羊=两把石斧
相对 价值 形式 等价 形式
简单价值形式把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 矛盾外化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对立。
2、扩大的价值形式。即一个商品的价值 在交换中表现一系列商品上。例如:
1、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从物质形态上
看,分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一比例 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因此,把生产资 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资本技术构成。
2、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态上看, 资本又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因此 ,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资本 的价值构成。 3、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决 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反 映资本的技术构成,因此,把由资本的
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 要的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是指超过必 要劳动时间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时间。 二、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用m表示。 三、资本及其本质。资本是指能够为资本 家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划分标准:马克思把资本家的预付资本 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依据是预付 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不同 作用。

政治经济学课件第一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政治经济学课件第一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第三节 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 的不可逾越性 一、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
2、历史进步性
第二,自然经济中各经济单位分散生产、互不往 来,具有因循守旧、自我封闭的特性,束缚技术 进步和生产的发展。商品经济中各经济单位互相 依赖、密切联系,具有开放性,竞争性的特征。 各个商品生产经营者在经济交往中发展自己,在 互相竞争中改进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第一节 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 三、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3、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4、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 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第一节 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 是商品生产者按着自己的打算和自己的利益进 行的劳动。 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的社会性 质,是为生产他人或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而进 行的劳动。 商品交换过程的完成意味着私人劳动转化为社 会劳动。
第一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第一节 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
第二节 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第三节 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的不可逾越性
第一节 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 一、自然分工
1、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的需 要也表现为多样化的特征,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内容: 需要的无限 一是生存资料的需要; 性与多样性 二是享受资料的需要; 产生了分工 三是发展资料的需要。
第二节 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二、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1、商品经济的定义 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 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与较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 联系
第二节 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二、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宋涛《政治经济学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第1章
3.劳动
答:劳动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使用劳动工具所进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是人类获得生产生活资料的必须途径。劳动的进行必须具备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即要有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是生产过程中的人的因素。具有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是劳动过程中的主体因素,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劳动者利用某些物质资料,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使其变成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劳动对象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的对象,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13.经济范畴
14.基本经济规律
15.经济规律体系
二、思考题
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什么是社会生产方式?
3.社会生产力是怎样形成的?
4.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如何正确认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7.生产方式
答: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种谋得物质资料的方式,马克思称之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起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基本上就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社会思想和社会文化,即有什么样的社会。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整个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逐步向高级阶段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一章:商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一章:商品

一.商品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2.使用价值(概念)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由商品的自然属性(所有物品的共同属性)决定•不会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使用价值也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3.价值(概念)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历史范畴,具有社会属性,是商品的特有属性•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只有量上的差别•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与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1)对立性使用价值与价值不可同时存在•(2)统一性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之所以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概念)一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为具体劳动,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为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

不同的具体劳动产生不同的使用价值,各种使用价值的总和表现了各种具体劳动的总和,既表现为社会分工。

•具体劳动的种类与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需要的改变而变化•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是具体劳动和生产资料两要素的结合•2.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必须是针对他人有用的使用价值,而且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

无偿捐献非商品;阳光、空气非商品有价值的一定是商品,一定有使用价值第一章:商品2022年3月23日23:20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量上的可比性•商品交换的本质是等量抽象劳动相交换•3.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1)对立性具体劳动反应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条件因此属于永恒范畴•抽象劳动反应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在发达商品经济中表现的更充分,因此属于历史范畴•(2)统一性二者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没有先后之分•三.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1. 性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1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笔记(1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中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1.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①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生产和消费都既是起点又是终点。

一方面,生产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费。

另一方面,消费品的消费又是再生产劳动力的生产。

②生产与消费有相互决定关系。

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

表现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引起消费的需要。

另一方面,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表现在: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2)生产和交换的关系①生产决定交换。

表现在: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②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的需求会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3)生产和分配的关系①分配分为两种:一种是产品的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即资源分配),这两种分配和生产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表现在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产品,没有产品也就不可能有分配。

在资源分配上,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教学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准确理解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内涵、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分工的产生及其重要意义;引导同学们运用社会分工等相关概念正确分析经济社会现象,提高经济解释的自觉性。

第一节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
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包括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以及企业或单位内部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工种间的个别分工。

一、自然分工
首先是反映人们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劳动分工。

(P18)
自然分工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氏族部落共同体之间,在地域资源的差异性从而自然产品差异性基础上形成的分工,即自然地域分工。

(P18)
二、自然经济的发生
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叫自给自足经济,是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村社、奴隶主庄园、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三、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一,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第二,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第三,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第四,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第五,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第二节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一、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在自然分工的基础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它是指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的生产分工,包括社会生产分为工业、农业等部门的一般分工和把这些大的部门再分为重工业、轻工业、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或行业的特殊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和农业相分离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手工业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人阶层的出现及其与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分离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体现了尖锐的阶级对立,但它的出现,对当时和以后的社会发展都有着巨大的进步意义。

二、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直接的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有两个:
一是社会分工;
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实体所有。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

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是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三、商品经济的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本质上是交换经济
第二,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第三,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第四,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第三节商品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一、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历史进步性
商品经济发展所经历的阶段:
(1)商品经济的起源、萌芽和初始阶段。

(2)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商品经济阶段。

(3)社会化生产的发达商品经济阶段。

商品经济的历史进步性:
第一、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反过来又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使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

第二、商品经济中各经济单位互相依赖、密切联系,具有开放性、竞争性的特征。

二、经济现代化和发展商品经济的必要性
第一,商品经济的存在最终与社会生产力有关。

第二,商品经济作为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反映社会生产力的连续、继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商品经济是几个社会共同存在的经济形式,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

复习思考题P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