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律法规实务
银行业劳动法律实务
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
规定银行业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加班工资、休息休假等制 度,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利和身体健康。
劳动报酬与社会保险
明确银行业劳动者的工资分配原则、支付方式以及社会保 险等福利待遇,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劳动安全与卫生
规定银行业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 的劳动防护用品,预防和减少职业危害,保障劳动者在劳 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其他福利
银行可能提供员工培训、休假制度、节日福利、健康检查等其他福 利,以提升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
05
银行业劳动纪律与奖惩
劳动纪律的制定与执行
纪律规定
01
银行业应制定明确的劳动纪律,包括工作时间、行为规范、保
密义务等方面的规定。
宣传与教育
02
通过内部培训、宣传册等方式,使员工充分了解并遵守劳动纪
员工与配偶、父母等亲属分居两地,且符 合一定条件时,可享受探亲假。
加班与调休制度
加班安排
银行业在业务高峰期或特殊情况 下可能需要安排员工加班,但应 严格控制加班时间和次数,确保
员工身心健康。
加班费支付
对于安排员工加班的,应按照国 家规定支付加班费作为补偿。
调休制度
部分银行允许员工将加班时间累 积起来,在适当时候进行调休, 以保障员工休息权。但调休应在 一定期限内使用完毕,逾期作废
劳动争议的诉讼与执行
诉讼程序
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将 依法对劳动争议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在银行业劳动争议中,由于涉及的金额 较大,诉讼程序往往比较复杂。
执行程序
如果当事人不履行仲裁裁决或法院判决,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 行。执行程序是保障劳动争议解决结果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
公司法律法规实务案例分析
公司法律法规实务案例分析案例一:劳动合同纠纷背景介绍:某公司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决定进行组织调整,必须对部分员工进行裁员。
然而,其中一位员工不接受此决定,坚持认为公司违反了劳动法。
案情分析:根据劳动法,雇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组织调整和裁员,但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提前通知员工、支付相应赔偿金以及履行其他相关义务。
公司是否遵守了这些规定?解决方案:1. 提前通知:公司是否提前通知员工,并向其解释调整的原因和影响?2. 赔偿金:公司是否向被裁员工支付了赔偿金?赔偿金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3. 相关义务:公司是否履行了其他相关义务,例如安置被裁员工、提供再就业帮助等?案例二:知识产权侵权背景介绍:某公司自主开发了一款新型智能产品,并在市场上取得了成功。
然而,几个月后,该公司发现有一家竞争对手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生产和销售相同的产品。
案情分析:知识产权是公司的重要财产,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等。
侵犯知识产权是违法行为,公司有权保护自己的权益。
在本案中,公司是否拥有相关的知识产权,并且竞争对手是否侵犯了这些权益?解决方案:1. 知识产权登记:公司是否对该产品的相关知识产权进行了登记?2. 证据收集:公司是否拥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竞争对手的侵权行为,例如购买产品、了解生产过程等?3. 法律行动:公司是否采取法律行动,例如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请求法院颁发禁制令等?案例三:环境违法行为背景介绍:某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违法行为,例如未经允许排放污染物、未按时进行污水处理等。
相关环保部门对公司进行了处罚,要求其立即整改。
案情分析:环境保护是每个企业的法定责任,公司必须遵守环境保护法规。
在本案中,公司是否存在违法行为?相关环保部门的处罚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解决方案:1. 违法行为确认:公司是否违反了环境保护法规?是否存在未经允许排放污染物、未按时进行污水处理等行为?2. 环保部门处罚:环保部门的处罚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公司是否需要接受并配合相关整改要求?3. 环境保护改进:公司是否在整改中采取了有效措施,确保今后遵守环境保护法规?结论: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在日常运营中可能会面临各种法律法规实务问题。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第一章总则在本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劳动保障的法律法规,以确保员工及雇主之间的权益得到维护,并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第一节法律关系的建立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关系是在雇主与员工之间建立起来的法律关系,主要包括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时间和劳动条件等方面的规定。
1.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雇主与员工之间约定劳动关系的书面文件。
劳动合同有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区别,并且具有明确约定的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等要素。
2. 劳动报酬劳动报酬是劳动者按照劳动合同约定获得的报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和福利等形式。
劳动报酬应当按照法定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并且应当按时足额支付。
3. 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岗位上实际从事劳动的时间,包括每日工作时间、每周工作时间和加班时间。
劳动时间应当符合法律规定,并且不得超过法定工时限制。
4. 劳动条件劳动条件主要包括工作环境、工作设备和劳动保护等方面的规定。
雇主应当提供良好的劳动条件,保障员工的劳动安全和健康。
第二节劳动权益保障根据《劳动法》的规定,雇主应当保障员工的劳动权益,包括工资支付、工时安排、休假制度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保护。
1. 工资支付雇主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并且不得降低工资标准。
工资支付应当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和福利等项目。
2. 工时安排雇主应当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时间,不得超过法定工时限制。
在需要加班的情况下,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
3. 休假制度雇主应当建立合理的年休假制度,并且保障员工的休假权益。
员工在享受休假期间,应当获得工资或者经济补偿。
4. 社会保险雇主应当为员工参加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
雇主应当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并且保障员工的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第三节劳动争议解决在劳动关系中,难免会产生劳动争议。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可以通过调解、仲裁和诉讼等方式进行解决。
劳动法律法规
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劳动关系是社会中最基本和最广泛的人际关系。
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劳动法律法规。
劳动法律法规旨在确保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同时保护雇主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对劳动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
一、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雇主和劳动者之间约定雇佣关系的书面文件。
劳动合同包括合同的当事人、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资待遇、劳动条件、劳动保护、违约责任等条款。
劳动合同的签订对于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时和休假制度工时和休假制度是规定劳动者工作时间和休假时间的法律法规。
各国根据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设定了不同的劳动时间和休假制度。
一般来说,工时制度要求雇主不得超过规定的每日工时或每周工时,以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工作生活的平衡。
而休假制度则规定劳动者享有带薪年假、病假、婚假、产假等各类假期,以满足他们的休息和生活需求。
三、工资和福利工资和福利是对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回报。
法律法规规定了劳动者工资的支付方式、计算方法、最低工资标准等,以确保劳动者的合理收入。
此外,福利还包括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为劳动者提供了保障和安全感。
四、劳动保护劳动保护是劳动法律法规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涉及到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劳动环境和劳动安全等方面的规定。
劳动法律法规要求雇主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安全设施,预防和减少劳动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此外,劳动法律法规还规定了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劳动争议解决等方面的内容,以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和保障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五、劳动争议解决劳动争议是指在劳动关系中因合同履行、权益保障等方面发生的纠纷。
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了劳动者和雇主之间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
一般来说,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和解、仲裁或法院诉讼等方式解决。
这一制度的建立旨在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推动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结语劳动法律法规是确保劳动者权益和推动劳动关系发展的基石。
劳动法规实务试题汇总及答案
劳动法规实务试题汇总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多少小时?A. 8小时B. 10小时C. 12小时D. 14小时答案:A2. 劳动合同应当以哪种形式订立?A. 口头形式B. 书面形式C. 电子邮件形式D. 录音形式答案:B3. 下列哪项不是劳动合同必备条款?A. 工作内容B. 工作地点C. 劳动报酬D. 劳动者的籍贯答案:D4. 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多少?A. 50%B. 70%C. 80%D. 90%答案:C5. 劳动者依法参加社会劳动保险的,用人单位应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哪些保险?A. 养老保险B. 医疗保险C. 失业保险D. 所有上述保险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6. 下列哪些情形下,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A. 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B. 劳动者在试用期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C. 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D.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答案:A, B, C, D7. 根据劳动法,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哪些人员加班?A. 怀孕女职工B. 哺乳未满1周岁婴儿的女职工C. 未成年工D. 所有劳动者答案:A, B, C8. 劳动者在哪些情况下有权获得经济补偿?A. 用人单位未按时支付劳动报酬B. 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C. 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D. 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不同意续订劳动合同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9.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答案:错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但具体时长根据劳动合同期限不同而有所区别)10. 劳动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
()答案:错误(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等特定情况下可以立即解除劳动合同)四、简答题11. 请简述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程序。
劳动法相关法律法规
劳动法相关法律法规1. 劳动法概述劳动法是调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
它主要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法、劳动保障监察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的实施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2. 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劳动关系领域中颁布的一项重要法律。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内容、签订、履行、解除等各方面的问题。
它强调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禁止用人单位侵害劳动者的权益,并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形式,要求劳动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订立。
此外,劳动合同法还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程序和要素,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等。
劳动合同法还规定了劳动合同解除的程序和条件,包括双方一致解除、提前解除、违反劳动合同等情况。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于促进和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它明确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防止了用人单位滥用权力、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情况发生。
3. 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法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法是一项专门用于解决劳动争议的法律法规。
它规定了劳动争议解决的程序和方式,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了一种快捷、有效解决劳动纠纷的途径。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争议首先应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
如果劳动争议无法通过调解解决,当事人可以申请劳动争议仲裁。
劳动争议仲裁是一种独立公正的仲裁程序,仲裁结果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效力。
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法的实施有效保障了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维护。
它为劳动者提供了一种公正的解决劳动纠纷的途径,保证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4. 劳动保障监察法劳动保障监察法是为了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保障劳动者权益而颁布的法律法规。
劳动保障监察法规定了劳动保障监察的内容、方式和程序,强化了对用人单位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督和处罚。
劳动保障监察法强调了劳动条件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劳动法律法规
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法律法规是指国家对劳动者和雇主之间的劳动关系所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
劳动法律法规的出现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平衡与和谐。
本文将从劳动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劳动合同、工资与福利、工时与休假、劳动保护以及劳动争议解决等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劳动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是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平等待遇、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基本权益。
同时,法律法规也规定了雇主必须履行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义务,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劳动合同是劳动法律法规中的核心内容。
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等方面的规定。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文书,明确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劳动合同应当包含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资待遇、休息休假等基本内容。
劳动法律法规还对劳动合同的解除进行了规定,严格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工资与福利是劳动法律法规保护的重点内容。
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了工资支付的时限、支付方式、计算标准等,保障劳动者获得合理的工资。
劳动法律法规还规定了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福利待遇,如社会保险、福利金、劳动保护等。
劳动法律法规要求用人单位为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确保劳动者在工作期间和离职后能够享受到合理的社会保障。
第四,工时与休假是劳动法律法规关注的重要领域。
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了每天工作时间、每周工作时间、加班及休息日调休等内容。
劳动者的工时不得超过法定标准,用人单位不得强制加班,劳动者有权享受休息休假。
劳动法律法规还对用人单位违反工时制度进行了相应的处罚措施,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劳动保护是劳动法律法规中的重要内容。
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了用人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保障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
劳动法律法规还规定了一些特殊职业劳动者的专门保护措施,如女职工、未成年劳动者、孕期和哺乳期女职工等。
劳动法概论与实务完整版课件课全套ppt教学教程(最新)
如就业保障和促进、社会保障、工会组织等
意义
•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如果纠纷的 基础被认定为劳动关系,劳动者就享有劳 动法给予的经济补偿、社会保险等特殊保 护,如果认定为劳务关系或雇佣关系,就 只能使用民法原则来调整,不仅劳动者的 举证责任要重,而且针对劳动者的相关福 利待遇都享受不到。
分析
• 李某既可以以工伤赔偿主张权利,也可以以人身 损害赔偿主张权利
法规链接
• 以工伤赔偿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 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规定: “建筑施工、矿山企业等用人单位将工程 (业务)或经营权发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 资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对该组织或自然人 招用的劳动者,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 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
相关案例
• 马某系扬州市服饰有限公司职工,2009年5月份到扬州 市服饰有限公司工作,双方签订劳动合同。双方约定由 扬州市服饰有限公司每月补发马某二百元,不再替马某 缴付社会保险。2013年6月申请人由于长期加班、工作 强度大,在工作中突发疾病,后被医院诊断为左侧丘脑 出血破入脑室、高血压病。由于扬州市服饰有限公司没 有为马某缴纳社会保险费,没有办理社会保险,马某没 有办法享受医疗保险相关待遇,另外,被申请人又因马 某不能上班而将其辞退。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马 某委托律师,将扬州市服饰有限公司告到劳动仲裁庭。
二、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 (一)空间 • (二)时间
二、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三)主体
适用范围:
1、企业 2、个体经济组织 3、民办非企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
务所和基金会等)
4、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 劳动关系的劳动者
二、劳动法的适用范围
有关劳动法的法律法规
有关劳动法的法律法规一、劳动法的背景与定义劳动法是指国家对劳动关系进行调整、保障和管理的法律体系。
它规定了雇主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与稳定。
二、劳动法的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我国最重要的劳动法律法规,于1995年1月1日施行,后经多次修订。
它规定了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时间、休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内容,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于2007年1月1日施行,是对劳动合同进行具体规定的法律。
该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和终止、合同期限、工资支付、劳动争议解决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加强劳动关系管理,促进社会稳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于2008年5月1日施行,为解决劳动争议提供了具体的程序和机构。
该法规定了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和裁决程序,强调公正公平原则,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于2011年7月1日施行,是对社会保险制度进行整合和规范的法律。
该法规定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五项社会保险制度,保障了劳动者在各种风险和困境中的基本生活。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于2007年10月1日施行,是对劳动监察工作进行具体规定的法规。
该条例规定了劳动保障监察的职责和权力,加强了对劳动法律法规的监督和实施,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劳动法的实施与监督劳动法的实施与监督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环节。
我国设立了劳动监察机构,负责监督和检查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等情况,发现违法行为即予以制止和处罚。
同时,劳动者也可以通过申诉、仲裁和诉讼等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劳动法的意义和价值劳动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劳动合同变更解除终止和续订的法律及实务问题
劳动合同变更、解除、终止和续订的法律及实务问题背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选择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也不断变化。
劳动合同作为劳动关系的主要形式,其变更、解除、终止和续订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
因此,了解劳动合同变更、解除、终止和续订的法律及实务问题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合同变更的法律及实务问题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下称《劳动合同法》),当事人可以协商变更劳动合同。
变更内容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并有利于实现劳动合同目的,不得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
实务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劳动合同的变更可以采取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
建议采取书面形式,以便于证明变更事项的具体内容和当事人的真实意愿。
变更事项可以包括工作地点、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等方面。
需要注意的是,变更劳动合同应当由双方协商一致,并签订书面协议。
如一方要求变更,应当提前通知对方,并签订协议。
变更后的劳动合同应当在15日内办理工商部门备案手续。
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法律及实务问题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一般规定了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情形。
比如,劳动者在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协商解除劳动合同。
同时,在试用期内,劳动者可以随时与用人单位协商终止劳动合同。
此外,还有其他情形可以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如劳动者一方患病或遭遇非因工负伤丧失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需要终止劳动合同的,也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
实务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应当注意以下问题:1.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应当符合法律手续。
劳动合同的解除应当通知对方,并在约定期限内交接工作及结算工资,如有违约应承担法律责任。
2.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赔偿标准。
如果劳动者一方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需要按照约定或法律规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如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但应当支付劳动者试用期间的工资报酬。
法律实事近期案例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实务案例是法律工作者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可以揭示法律问题的本质,为法律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将选取近期发生的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实务案例,对其进行分析和剖析,以期为广大法律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案例一:某企业劳动合同纠纷案1. 案件背景某企业(以下简称甲公司)与员工乙签订了一份为期五年的劳动合同,合同约定乙的月工资为8000元,每月支付。
合同期满后,甲公司未与乙续签劳动合同,但继续让乙在公司工作。
乙认为甲公司未与其续签劳动合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要求甲公司支付赔偿金。
2. 案件分析(1)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2)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甲公司是否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以及是否应向乙支付赔偿金。
(3)案件判决法院认为,甲公司在合同期满后未与乙续签劳动合同,但继续让乙在公司工作,构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规定,甲公司应向乙支付赔偿金。
具体赔偿金额由法院根据乙的工作年限、工资等因素确定。
3. 案件启示本案提醒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期满后,应及时与劳动者协商续签劳动合同,避免因未续签合同而引发劳动争议。
同时,用人单位应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三、案例二:某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1. 案件背景某交通事故中,甲车(驾驶员为乙)与丙车(驾驶员为丁)发生碰撞,造成丙车驾驶员丁受伤。
经交警部门认定,甲车负主要责任,丙车负次要责任。
丁要求甲车及乙赔偿医疗费、误工费等共计5万元。
2. 案件分析(1)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因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2)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甲车及乙是否应承担赔偿责任,以及赔偿金额的确定。
劳动法律法规
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法律法规是指国家对于劳动关系、用工制度以及劳动者权益等方面所制定的法律和规定。
其目的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公平。
在劳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雇主和劳动者都有各自的权益和义务。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劳动法律法规相关的内容。
1. 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是雇主与劳动者之间达成的书面合同,约定了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合同应明确规定工作内容、薪资、工作时间、休假等关键信息。
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并且合同内容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 劳动保护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劳动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
根据《安全生产法》,雇主有责任提供合理安全条件,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并组织进行安全培训。
劳动者在工作中应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并及时向雇主汇报安全事故等情况。
3. 劳动时间与休假《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一般情况下,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不超过每日八小时,每周不超过四十四小时。
延长工作时间或者安排夜班工作时,应支付加班费或提供相应的补休。
此外,劳动者享有带薪休假的权利,具体休假制度根据工作年限和国家规定而有所不同。
4. 劳动报酬《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的工资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支付,并保证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工资支付应当及时、足额,并且不得以任何形式扣留或违法扣除。
劳动者还享有奖金、津贴等福利待遇。
5. 劳动争议与解决劳动争议是劳动者与雇主之间因劳动关系产生的纠纷。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等方式解决。
雇主和劳动者应尊重对方的权益,积极参与解决争议的过程,以和平方式解决争议,共同维护良好的劳动关系。
6. 劳动监督与处罚国家设立劳动监察部门,负责监督和执法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
对于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会根据相应法规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罚款、停产整顿、吊销许可证等。
劳动者和雇主都有义务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纪守法经营。
结语劳动法律法规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平稳发展。
劳动法相关法律法规
劳动法相关法律法规本文将主要讨论劳动法相关的法律法规,探究其对劳动者权益保障与劳动关系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一、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我国最重要的以规范劳动关系为目的制定的一部法律。
该法实施以来,保障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平稳发展。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规定是,公司招聘员工时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同时规定劳动合同应有的内容和应注意的事项,使劳动者的权益得以保障。
劳动合同法还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遵守的法律制度,对违反法律的用人单位进行了惩罚性规定。
二、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法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法是我国劳动争议解决的重要法律,适用于劳动跟用人单位之间的争议。
该法中有一个重要的条款,规定了企业内部的劳动争议应首先通过调解的方式进行解决,对于调解无法解决的劳动争议,应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法的实施,能够迅速化解劳动争议,防止争议演变成社会矛盾。
三、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是我国劳动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法律之一,由国务院颁布实施,主要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进行规范。
该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应遵守的劳动保护制度和劳动标准,对用人单位的失职渎职等行为进行了制约和惩罚。
四、社保法社保法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法律,该法规定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项社会保险的实施。
社保法的实施,为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提供了保障水平的提升,同时提高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五、劳动合同法解释劳动合同法解释是我国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时所参照的重要依据。
该解释中详细规定了劳动关系的形成、变更、解除等问题,同时对涉及劳动保护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释。
劳动合同法解释的出台,为劳动法的实施和劳动纠纷的解决提供了依据。
总之,以上所列法律法规是对于我国劳动法相关法律法规的重要部分,在夯实劳动法制基础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提醒企业要注意法律监管,遵守相关法律和法规,为保障员工的权益提供制度保障。
劳动法相关法律法规
劳动法相关法律法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意识和观念也在不断地提高,对于劳动法的认识和实践也越来越重视。
劳动法相关法律法规是指国家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而制定的各种法律规定和规章制度,旨在规范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保障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下面,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跟劳动法有关的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我国现行劳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法律法规之一。
该法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该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待遇、劳动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等方面内容,并对雇主和劳动者的责任做出具体要求。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我国于2008年实施的新一代劳动法律法规。
该法实行了严格的劳动合同制度,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终止机制,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同时也提高了用人单位的管理水平。
该法还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待遇、劳动时间、休息休假、劳动保护等方面内容,并对违反劳动合同的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是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法律法规之一。
该法规定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架构和运作机制,涉及了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等方面。
该法旨在保障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使社会裨益更公正、更稳定。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是我国现行职业健康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法律法规之一。
该法旨在规范职业健康管理行为,预防和治疗职业病,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该法规定了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职业卫生检查、职业病事故的处理等方面内容,并对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是我国现行劳动法律体系中的重要法律法规之一。
该条例规定了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组织和职责,对于劳动法规的执行和监督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措施。
人力资源部实用法律法规清单及法规
人力资源部实用法律法规清单及法规一、劳动法律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基本权利义务关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终止等方面内容。
3. 《劳务派遣管理规定》:对劳务派遣机构的管理和劳务派遣工作进行了规范。
4. 《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要求用人单位为员工提供带薪年休假,保障员工的歇息时间。
5. 《社会保险法》:规定了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实施办法,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
6. 《最低工资规定》:保障劳动者的最基本工资待遇,规定了最低工资的标准和调整机制。
二、人事管理法律法规1. 《用人单位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了劳动监察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劳动保障监督检查的内容和方式。
2. 《员工福利管理规定》:规定了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待遇和管理办法。
3.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条例》:对劳动纠纷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规定,并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
4. 《人力资源管理规定》:规定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管理制度,包括用工岗位设置、考核评价、薪酬管理等内容。
5. 《职务任免管理规定》:规定了企业内部职务任免的程序和管理方式。
6. 《劳动纪律与奖惩规定》:规定了用人单位对员工违纪违规行为的惩罚方式和程序,以及对员工优秀表现的奖励。
三、培训管理法律法规1. 《企业培训管理规定》:规定了企业内部培训的内容和方式。
2. 《职业技能鉴定管理规定》:规定了职业技能鉴定的基本原则和管理方式。
3. 《职业培训经费管理规定》:规定了企业内部职业培训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方式。
四、用工形式法律法规1. 《劳动合同制度改革试行方案》:推进劳动合同制度改革,完善用工制度。
2. 《劳动合同制度改革实施细则》:对《劳动合同制度改革试行方案》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规定。
3. 《聘用制度管理规定》:规定了企业内部聘用制度的程序和管理方式。
4. 《暂时工管理规定》:规定了企业对暂时工的用工方式和管理办法。
常用劳动法律法规汇总
常用劳动法律法规汇总1. 劳动合同法1.1 劳动合同的缔约:劳动合同的订立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和公平的原则,双方应当明确约定劳动关系、工作内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假等事项。
1.2 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可以因双方协议、一方通知或者解除事由发生而解除,双方应当履行提前通知或赔偿等法定规定。
1.3 劳动合同争议的解决:劳动合同争议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双方应当依法进行争议解决。
2. 最低工资法2.1 最低工资标准:国家规定了不同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用于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的工资。
2.2 最低工资支付:用人单位应当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不得拖欠工资或者克扣工资。
2.3 最低工资监督:相关部门会进行定期或随机检查,对违法支付最低工资的用人单位采取处罚或强制执行措施。
3. 劳动保险法3.1 劳动保险制度:劳动者享有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基本的社会保险待遇。
3.2 缴纳劳动保险费:用人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劳动保险费,保障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
3.3 劳动保险待遇申领:劳动者在符合条件时可以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领取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等待遇。
4.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4.1 劳动争议调解:劳动争议可以通过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双方可以自愿参加调解,协商解决争议。
4.2 劳动争议仲裁:如果调解未成功,双方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由仲裁机构对争议进行裁决,裁决具有法律效力。
4.3 劳动争议诉讼:如果仲裁未能解决争议,双方可以向劳动争议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判决争议。
5. 劳动法规守则5.1 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应当遵守国家的劳动法律法规,履行各自的法定义务和权益。
5.2 保障劳动者权益:用人单位应当尊重劳动者的人格尊严,提供良好的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保护法律法规
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劳动保护是一项重要的法律政策,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提高劳动环境的安全性。
为了确保劳动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劳动保护法律法规。
本文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包括但不限于劳动合同法、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等。
一、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劳动法律中的基础法律之一,旨在明确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并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该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终止的规定,明确了劳动报酬、劳动时间、休假制度等内容的法律要求。
二、劳动法劳动法是我国劳动保护法律的基本法律,主要规定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要求。
劳动法明确了工资支付、工时制度、劳动安全等方面的规定,要求用人单位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员工的生命健康和劳动权益。
三、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法是保护劳动者免受职业病侵害的重要法律法规。
该法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制度,进行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提供安全的劳动环境等要求。
同时,该法规定了职业病的认定程序和劳动者因职业病损害提起的赔偿和救济措施。
四、劳动关系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关系争议调解仲裁法是我国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法规。
该法规定了劳动关系争议调解仲裁的程序和原则,强调公正公平的原则,为劳动者提供了一种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
同时,该法还规定了劳动仲裁的权威性和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
五、劳动保护法规的重要性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提升劳动环境的安全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用人单位必须遵守的劳动保护措施和要求,确保劳动者能够在安全和健康的工作环境中工作。
同时,这些法律法规也对用人单位的行为进行了规范,提高了用人单位的法律风险意识,促使其更加重视劳动者的权益和安全。
总结: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实施对于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和优化劳动环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劳动合同法、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关系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为劳动者提供了维权的法律依据,并促使用人单位更加重视劳动保护工作。
劳动法律法规
劳动法律法规劳动法律法规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稳定的基石。
在各行业中,各种劳动规范、规程和标准被制定出来,以确保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本文将探讨劳动法律法规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情况。
一、劳动合同法:确保合同权益劳动合同是雇主和雇员之间共同约定的法律文书,是劳动关系的基础。
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应包含劳动报酬、工作条件、工作时间、休假等内容。
合同的签订和终止等过程也应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操作。
二、工资支付法规:划定支付边界工资支付是雇主依法对劳动者工作的经济报酬,具体的支付标准和方式在各行业中略有不同。
例如,在建筑行业,工资支付应按照工作日和小时数进行结算,并保证支付及时、足额、公平。
三、劳动用工制度指导性文件:完善用工政策各行业都存在着不同的用工特点,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劳动用工制度指导性文件,以规范雇佣过程和双方权益。
例如,在服务行业,雇主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制定员工轮岗、加班等规定。
四、职业病防治法规:保护劳动者健康职业病是通常在特定行业或特定工作条件下造成的疾病,对劳动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职业病防治法》规定了雇主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如提供合适的劳动保护用品、设立职业病防治机构等。
五、劳动争议处理:公正解决纠纷劳动争议是劳动关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各行业都建立了相应的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并制定了相关的争议处理程序。
例如,在教育行业,劳动者可以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来解决问题。
六、劳动保险法规:保障社会保障权益劳动保险是国家为劳动者提供的社会保障措施,包括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
按照《劳动保险法》,雇主应按时缴纳劳动保险费用,劳动者享受相应的保险待遇。
七、劳动监察法规:维护劳动秩序为了维护劳动秩序,各行业设立了劳动监察机构,负责对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进行监督和检查。
劳动监察机构可以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并提出整改建议。
例如,在制造业中,劳动监察机构负责防止雇主强迫劳动、非法加班等恶劣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台背景
2. 国内: 我国《宪法》有关于平等权的规定。保障公民 获得平等的劳动权利和公平的就业机会,是文 明社会公民平等权的必然要求。基本法层面上 还有:《劳动法》、《残疾人保障法》、《妇 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都作出了禁止就业歧视 的规定。关于平等权的阐述。
出台背景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公平与 正义,特别是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制度的首要价值。”(温家宝)社会处 于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就业公平 是最大的公平。
(1)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度; (2)就业援助制度;(《规定》予以了细化) (3)职业中介许可制度; (《规定》予以了细化) (4)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 (《规定》予以了细化) (5)劳动力调查制度; (6)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制度( 《规定》予以了细化); (7)失业保险制度; (8)失业预警制度; (9)劳动预备制度; (10)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 庭因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以及连 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能实现就业的人员。就业困 难人员的具体范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规定。——《就 业促进法》
明确援助群体
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下列登记失业人员,应 当作为就业困难人员予以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 女40周岁以上、男50周岁以上的; 特困职工家庭的; 残疾的; 城镇家庭零就业和农村零转移家庭贫困户的; 连续失业1年以上的;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被征地农民; 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就业困难人员。
就业促进法律法规读解
一、立法背景、过程和焦点 二、直接维系民生的特点和核心内 容 三、张扬公平就业,消除就业歧视
一、立法背景、过程和焦点
(一)立法背景 政治背景:施政纲领完善的需要 政策背景:就业政策延续的需要 实践背景:发展动力和市场就业的需 要
(二)立法过程
劳动保障部送审 2005年4月首次小范围 讨论,12章115条 6月部门征求意见12 章104条 2006年,国务院审查送审 稿12章105条 人大初次审议 2007年初全民征求意见(8章64条)(3月 25至4月25日,共收集意见11020件) 人 大二次、三次审议 8月30日颁布稿9章69条。
3.高举了公平就业的旗帜。劳动者依法享有 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劳动者就业, 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不同 而受歧视。
(二)核心内容
4.强调了建立十大制度、构筑两种 机制 、促进就业的八大政策和建 立两大体系 :(10282)
(二)核心内容
十大制度:
就业歧视
所谓歧视是指政府或私人组织基于人的某些 先天性的与能力不相关因素做出的任何区别、 排除、限制或优惠。这种区别、排除、限制 或优惠对公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或 其它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基本权利具有消除或 减损的危害。
就业歧视
基本范围 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 民族血统、社会出身( 公约 ); 残疾、年龄、性取向等
就业歧视
《就业促进法》第三条明确: “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 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视。” 对“就业歧视”的理解,《就业促进法》与 国际公约的精神是一致的。
政府在公平就业方面的两大法定义务:创 造公平就业环境,消除就业歧视;制定政 策并采取措施,对就业困难人员给予扶持 和援助。
(二)出台背景
构建和谐社会。相互开放、平等进入和 机会均等。(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事 件)
(三)就业歧视的问题表现
参考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用人单位招收录用劳动者,
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因民族、种族、性别、 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对劳动者采取任何区别、排斥或者优 惠,从而使劳动者不能就业或者不能享受均等就业机会 的,均属于就业歧视的违法行为。
税费减免
经历了从笼统提法到明确具体对象的 过程(第十七条、第十八条)。
公共就业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劳动者免费提供 就业服务。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规定,经历了笼统提职 能、含糊提经费到明确该作为不该作为的过 程,明确“不得从事经营性活动”,“经费 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将中介补贴从公共 服务机构的条款中移至对所有职介机构给予 补贴的条款中(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七条、 第五十六条)。
(三)立法解决的焦点和难点问题
就业工作协调推动机制。 促进就业工作主管部门。 人力资源市场。 就业专项资金。 税费减免。 公共就业服务 。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就业工作协调推动机制
国务院建立全国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 研究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推动 全国的促进就业工作。
突出创业扶持
鼓励创业的核心 1. 扩大就业 2. 基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差距 )
细化中介申办 对申办职业中介机构的条件 、 许可证制度、年度审验 、日 常管理 备用金规定
三、张扬公平就业,消除就业歧视
似乎人人都在搞歧视,人人都可能被歧视。 非乙肝病毒携带者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非艾滋病 病毒携带者歧视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异性恋歧视同 性恋,城里人歧视农民和外来工,富人歧视穷人, 某些官员歧视百姓,专业人士歧视非专业人士,名 牌大学歧视非名牌大学,长得丑会被歧视,残疾被 歧视,年龄一过35岁求职也会被歧视……一遇到富 人,便视之以“为富不仁”,其实也是一种歧视; 精英骂大众愚昧,草根骂精英无良,所谓的“精英” 与“草根”,也在相互歧视;很多中国人还有对自 己的种族和民族自我歧视的习惯,动不动就下全称 判断,断言某一群体先天的劣根性……
就业专项资金
国家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加大资金投 入,改善就业环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就 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就业专 项资金用于促进就业工作。 财政投入的规定经历了从确保、1%到“一定”到 “适当”到“加大”的过程,就业专项资金名称经 历了从“就业专项资金”到“预算安排资金”又到 “就业专项资金”的过程。就业专项资金用途 经历 了从笼统提法到明确具体项目的过程,明确用于职 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职业技能鉴定、 特定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等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 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以及扶持公共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 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 社会出身等原因,具有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机会均等 或待遇平等作用的任何区别、排斥或优惠;
有关会员国经与有代表性的雇主组织和工人组织(如存 在此种组织)以及其他适当机构协商后可能确定的、具 有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机会均等或待遇平等作用的其 他此类区别、排斥或优惠。
五花八门的就业歧视:
户口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经验歧视、 身高歧视、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五官歧视、 残疾歧视,婚姻歧视甚至还有所谓的“气质歧视”、 “生肖歧视”、“酒量歧视” 等
(二)核心内容 1. 确立了就业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 突出位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把扩大 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 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工作 计划。
(二)核心内容
2.确立了市场就业的基本方针。坚持劳动者 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的方针,多渠道扩大就业。
突出创业扶持
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面向社会 征集创业项目,组建创业项目资源库,向创业者 广泛推介。 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加强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 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的开业指导,提供项目开 发、创业培训、创业咨询、跟踪扶持等服务。 关键词: 创业培训及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及财政贴息、创 业投资引导资金 、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低价或 者免费租赁 、一次性创业补贴 、免收管理类、 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张扬公平就业,消除就业歧视
由于历史遗留因素以及社会偏见,中国的社会歧视在 就业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宪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要一 视同仁地受到平等对待,不分性别、种族、职务、职业、 社会出身、宗教信仰、财产状况,都享有同等权利。 《劳动法》第十二条也申明了“劳动者就业,不因民 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 尽管有上述法律的规定,但由于我国法制观念淡漠, 人治思想严重,争取平等,消除歧视的道路仍然十分漫 长。
1.国际: 政府推进就业公平,政府应当承担促进就业公平、消除 就业歧视的责任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禁止和消 除就业歧视已经成为国际人权法普遍接受的原则,体现 在联合国许多主要的国际人权文件中:《世界人权宣 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消除对妇女 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 约》; 国际劳工组织的价值取向:人人生而平等、社会正义 许多公约表达了这一理念:《1958年消除就业和职业 歧视公约》、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实务
2010年7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就业促进法律法规 劳动合同 集体合同 工资 关于工作时间休息休假 劳动保护
第一部分就业促进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简称《就 业促进 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号 。 2007年8月30日公布,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就业服务和管理规定》(简称《规定》) :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8号,2007年11月5 日公布,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属于国务院 部门规章。 《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办法》(简称《实施办法》。 ) : 江苏省人 民政府令第 53 号,2008年12月31日发布, 自2009年2月1日起施行。属于地方政府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