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

合集下载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解题
记承天寺夜游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 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 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 情,托物言志。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女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 天寺寻张怀民。【男生】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简介
贬官杭州:
我本无家更安住, 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 长江绕郭知鱼美, 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欧阳修;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省略句 解衣欲睡 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感“夜游之因” 品“月色之美” 悟“闲人之情”
1.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什么?并作简要赏析
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如吾两人者耳。
文言积累
1、古今异义词:
(1)月色入户

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窗户,人家
(2)念无与为乐者 念
古义:想到 今义:想念,读
(3)盖竹柏影也 盖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文言积累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记承天寺夜游》(24张PPT)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8月)被捕入狱。经过长达四个月(12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黄州,担任有职无权的团练副使。
写作背景

读译文章的韵味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目录
读译文章韵味
赏月夜美景
悟月下情怀
品人生态度
知文章作品

知文章作品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赏月下美景
思考: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
人物
事情起因
事情经过
事情结果
承天寺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景色的句子
比喻 把庭中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生动形象写出了月光的澄澈、空明的特点。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门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0张PPT).ppt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0张PPT).ppt

一、遇见一篇“日记”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念/无与(yŭ)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 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的生命,把月亮写活了,月不请自来,仿佛是苏轼的知己、好 友。
如:从“欣然”一词,我品味出那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苏轼非
常欢欣、高兴。
如:从“遂”一词,我品味出苏轼第一反应想要与之分享快乐的
人是张怀民,不假思索,说明他们是好友。
如:从“亦”一词,我品味出苏轼和张怀民是彼此的知己知音,
充满默契,有一种不约而同的欣喜,心意相通,心有灵犀。
张怀民
作者的朋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 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 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 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 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在被贬黄州、生活困顿、日间劳累 时,却能看到世间最美的月亮,做到欣然起行,悠闲赏 月。
水调歌头:苏轼在兄弟分离时,却能想到“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译句验收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 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 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
苏轼号东坡居士。
小结
一次平凡的夜游,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言难尽的苏轼。他带着满身的伤 痛,被抛弃在穷乡僻壤的黄州,但他照样笑看大自然的清风雨露,笑谈人 世间的赏心乐事。我想,苏轼也是一个凡人,他有七情六欲,懂悲欢离合, 只是他能做到把痛苦深掩在内心,以快乐面对苦难,让诗和远方照亮自己 的人生行程,这就是他的不凡之处,也是他传扬给后人永恒的精神力量。
知识链接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划分方法: 1.主谓宾之间要停顿。 2.句首虚词、总领性词语之后要停顿。 3.关联词语之后、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4.较复杂的定语、状语、补语,无论是前置还是后置都应该停顿。 5.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 6.承接前文的指示代词之后要停顿,如“是”“此”。
疏通文意
记承天寺夜游
部编版 八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山川 美景
第11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学习目标
01 积累文言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全文。 02 品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03 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重点)
导入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一个人犹如一颗璀璨夺 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 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细流,而在 这些流传千古的佳句背后蕴含着他怎样的人生况味呢?
预读先学
【一】
知人论世识体
苏轼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 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谥号“文忠”。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 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 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

闲事 (记叙)
闲趣 (写景)
闲情 (议论、抒情)
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 美景的得意之感。
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 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 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 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 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质疑探究
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
此刻,苏轼与张怀民会说些什么呢?
品味感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你认为“闲人”是怎样一种人?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 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第一,“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上却为自己的 行为而自豪,因为有乐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共同游乐
事件:②__庭__院__赏__月________
孤独
④_喜__悦_
复杂
心情:见右图“作者的情感变化”
起 念 为 怀 亦 相 于 闲 事件
行 无乐 民未 与中 人 与者 寝 步庭
研习课文
1.作者是如何描画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整体感知 与苏轼同游承天寺
生字词读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 相与步于中庭。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 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 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 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 高超逸的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 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 名月台寺。
①欣然起行
(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③月色入户 ④遂至承天寺
(门) (于是、就)
⑤怀民亦未寝
(睡)
⑥积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⑦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罢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澄澈清明,水中藻荇 之类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 建《十五夜望月》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李白《军行》
导入
•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 ,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 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 片浮动的云烟。
一读课文,知内容:读准字音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jiě)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yŭ)乐者,遂 (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qǐn),相 与/步于中庭。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26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课文导入
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 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的过 日子,却说人生无趣。看来我们真的该好好的学一学 苏东坡,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今天我们来 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 候大家能从东坡这里取到快乐人生的真谛。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 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 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 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板书设计
记 叙事--- 月色入户

夜游赏月
赏月的欣喜

天 寺 夜 游
写景--月如积水空明 竹柏如藻荇
景 交 融
贬谪的悲凉 自我排遣的乐观
感慨--- 闲
背景介绍
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日所作诗篇中“潜龙”一语遭谤,被下御史台 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史称“乌台诗案”。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贬 所,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却“不得签书公事”,实为看押。这篇文章开头即说“元 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表明他在黄州贬所已经快满四年了。张怀民(名梦得)此时也 谪居黄州,暂寓承天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因贬而获“闲”。本文即苏轼于 元丰六年(1083年)在黄州任上所作的。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 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有闲赏 月的欣喜,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 世的人生哲学。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 那样空灵,皎洁。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 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悟闲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闲人”?
“闲人”指悠闲自在之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跃然纸上。 “闲人”又指清闲无事,百无聊赖之人。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寄寓其中。 这里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又颇有自许的意味。表现出一种达观的 生活态度。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记承天寺夜游》语文教学PPT课件(4篇)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 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我)脱下衣服准 备睡觉时,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美), 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 取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 民。
共同、一起。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形容水的澄澈。 均为水生植物。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
(“ 唐海
上 张生 九明 龄月 ),
天 涯 共 此 时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北宋文 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 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职,任杭州通判, 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
文中多处语句体现出了苏轼与张怀民的 友谊深厚,试找出一句做简要赏析。
如“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面对美景,只有张怀民可以共乐, 而张怀民也没有睡觉,表现了两个人心有灵犀, 友情深厚。
静的意境。 • 3、结合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
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一次先学后教: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 自学指导: • 1、自由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2、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把握节奏。 • 3、赛读课文,比谁读得准确流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 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20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
1.诵读课文,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言语句, 积累文言词语。 2.品读课文,欣赏作者笔下的月夜美景,深入理解 “闲人”内涵。【重点】 3.比读课文,体会本文与《答谢中书书》不同的语 言风格和审美感受。【难点】
2
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 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 “三苏”。
议论抒情。
8
古今异义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相与步于中庭
③盖竹柏影也
文言句式
倒装句 ①相与步于中庭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古义:共同,一起 今义:彼此往来,相处 古义:大概是 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9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 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苏轼是著名诗人,他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为“苏 黄”;
3
关于苏轼
• 苏轼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他同杰出词人 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苏轼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宋四家”;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 一点评的理解。
鉴赏角度: 修辞、动静、正侧、情景……
10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前人点评此句,谓其“无一月字却无处不见月光”。请谈谈你对这一
点评的理解。
(1)比喻修辞。作者用“积水空明”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 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诗人以先声夺人的暗喻,造成一种庭院积水 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荇,把暗喻又推进了一层。营造出一种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有水草摇 曳之美,动静相衬,点染出一幅幽静又不乏灵动的月下美景图。 (3)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是对月光本身的形容,“藻 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烘托月光的皎洁,两者结合,共同创造出一种冰清玉 洁的境界。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

欣然起行 怀民亦未寝 念无与为乐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最后一句体现出的难道只有无奈这一种心情吗? 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 谈对“闲人”的理解,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
背景资料: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罗织 罪名,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 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 多。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文中哪几句可看出苏轼之“闲”? 品味苏轼“闲人”的心境。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闲
与怀民于庭中漫步
欣赏月下美景
贬谪的悲凉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 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 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 一派空明的景象。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 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 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 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走近作者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 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 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 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 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 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 月台寺。
翻译课文
打算
高兴的样子。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 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 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翻译课文
考虑,想到

《记承天寺夜游》完美版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完美版ppt课件
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自由朗读,然后分男女小组竞争式朗读课文
12
学生范读后全班齐读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suì)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qǐn)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 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如意 行走
31
5.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 )
A. 文章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 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 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结尾一句既有赏月的欣喜愉悦,也暗 含遭贬谪的落寞孤寂的心情,更表现出 一种自我排解的达观。
C.文章不长,因此记叙的要素未能交代 清楚。
D.文章写景很有特色,看似写水,实则 写月光,虚实结合,耐人寻味。 32
竹柏 ———藻荇交横
比喻
奇特的想象,新奇的比喻。月
光如水,皎洁、空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2
体会情感
1、欣赏到如此优美的月色,作者发 出怎样的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23
领悟“闲”之意:
2、“闲人”,即清闲之人,作者为什 么说自己是闲人?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入夜即解衣欲睡。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闲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16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 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 分美好),(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 户外。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 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 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色,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 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吧。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 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 闲人罢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闲”字饱含着作者贬谪的 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 闲,人生的感慨……
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 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 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 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 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 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 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 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 力。
全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我)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月光照进门里,
(十分美好),
欣然起行。 走
高兴的样子
(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 到 考虑、想到 于是、就 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睡 共同、一起 庭院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 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 “唐宋八大 家”之一。 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 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 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 讪朝廷”罪贬黄州。
请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解衣
遂至
suì jiě
藻荇
qǐn
xì ng
未寝
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 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 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
形容水的澄澈
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水草 交织纵横
(月光照在院中)庭院的地面如水 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织纵 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古有一人: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 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 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珈修行者 ,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 ,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 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 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 林语堂《苏东坡传》
请解释红色词语的含义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遂至承天寺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门 高兴地 于是、便 交错纵横 原来是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 影也。”
改: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 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 洁的月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积水 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 比喻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 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藻荇交横” 是 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 动态之美。
只是
清闲的人
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 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全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本探究
逐字逐句反复品读,细细咀
嚼,发现并还原作者蕴藏在 文章词语和句子中的快乐。
示例
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发现
了苏东坡因月色入户而迅即产 生的喜悦,以及迫切想与朋友 分享的愿望。你看,他“欣然 起行”,一个“起”字和一个 “行”字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 份快乐是多么强烈,多么真诚 !他是多么率真可爱!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浣 溪பைடு நூலகம்沙①
苏 轼 游蕲水清②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 雨子规啼③。 谁道人生无再少④?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 白发唱黄鸡⑤。
①选自《东坡乐府》。 ②[蕲水]即现在湖北浠 水。 ③[子规]布谷鸟。 ④[无再少]没法再现青少年时 代。 ⑤[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 自伤衰老。白发,老年。唱黄鸡。感慨时光流逝。因 黄鸡能报晓,故用以指代时光流逝。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
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 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 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 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 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 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 峰!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
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 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 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 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 从容洒脱地说“谁怕?一蓑烟 雨任平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庭中月下空明澄 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表现出作者陶醉于这种清幽宁静的月 夜之中。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 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 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 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 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 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 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 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 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