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石先生作品
柔石《二月》中书信里的问句———交往理性的“早春二月”之语符呈现
第6期2018年12月阅江学刊YuejiangAcademicJournalNo.6Dec.2018㊃语言文字研究㊃柔石‘二月“中书信里的问句交往理性的 早春二月 之语符呈现张春泉(西南大学,重庆400715)摘要:柔石的小说‘二月“内嵌有一定量的书信,颇具特色,整体上是较为典型的非均质语篇㊂‘二月“书信里的问句具有较强的主体交互性,在某种意义上,有助于升华小说揭示交往理性的 早春二月 这个要素㊂‘二月“书信里的问句,在语形上,有较为丰富的标记;在语义上,以非真实疑问句为主;在语气上,表现为组合问的适用;在语境上,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契合㊂关键词:柔石‘二月“;交往理性;语气;语形语义;语境中图分类号:H1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8)06⁃0075⁃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辞格审美史 (10BYY067)作者简介:张春泉,博士,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㊁博士研究生导师㊂小说这种文体常常体制宏大,在语篇上颇具兼容性,有时即可表现为非均质语篇㊂含有一定量完整书信的小说,整体文本属于非均质语篇,不同层级语篇或者语域渗透㊁语体交叉,抑或语层互文㊁语值融通㊂现代作家柔石的小说‘二月“内嵌有一定量的书信,颇具特色,在我们看来,整体上是较为典型的非均质语篇㊂就语体语域而言,小说通常被认为属于文艺审美语域,书信通常被认为属于实用语域㊂柔石‘二月“里的书信,形成总体的文艺审美语域与内属的实用语域的套嵌,即某种意义上的语域渗透,实用语域向文艺审美语域的某种渗透㊂小说中的书信,作为二级语篇(小说总体为一级语篇),不同于其内部的自然的分章分节(或 回 ):前者是内嵌的,总体能指之和必然小于整篇,是非均质的;后者是整篇的自然划分,总体能指之和一般等于整篇,未必是非均质的㊂‘二月“全篇内嵌13封完整的信函,只有钱正兴给陶岚的一封信和一个 八行字 的便条及萧涧秋写给陶岚的最后一封信没有使用问句,余则均有问句㊂初步统计,第一至第十三封信里面问句的数目是:13,5,3,15,4,0,9,5,8,0,0,1,5㊂共68句,每封信平均5 2个问句㊂‘二月“最早于一九二九年十一月一日由上海春潮书局出版㊂ ‘二月“结构单纯㊁匀称㊁完整,但情节却不乏跌宕起伏㊂作品以萧涧秋为中心,以萧涧秋与陶岚㊁文嫂构成充满善意的感情纠葛,然后他们又共同与钱正兴之流构成善与恶㊁新与旧的矛盾冲突,使整个57cn. All Rights Reserved.阅江学刊:2018年第6期作品显得严整而和谐㊂作品的语言清秀,抒情意味浓郁,具有诗的韵味㊂ ①结构单纯㊁匀称的‘二月“, 它并没有趋慕时髦,写突变式的英雄,而是走着一条诚实的艺术道路,以充分的审美眼光,谛视着在大革命风暴欲来之秋尚保持着宁静和沉滞的江南小镇中,一个低徊彷徨而又宛若鹤立鸡群的青年知识者的人生思索与选择㊂ ②总体上说,‘二月“书信里的问句有助于升华小说揭示交往理性的 早春二月 这一主题要素㊂这里,我们以‘二月“书信问句为基点,细读其清秀㊁抒情意味浓郁㊁具有诗的韵味的语言㊂本文语料例句主要来源于‘二月“,文本主要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柔石选集“③中的‘二月“㊂㊀㊀一㊁语形:较为丰富的疑问标记疑问标记,含有疑而问的真实疑问句标记和无疑而问的非真实疑问句标记,包括疑问代词㊁疑问副词㊁语气词和特定格式语㊂我们把不用疑问标记的 意合 型的问句称为零标记问句,‘二月“中书信里零标记问句很少㊂据我们初步统计,共见2例:(1)我知道你一定不以我为一位发疯的女子?(2)以你底见识,此刻想一定不为他们无端所恼?㊀㊀‘二月“书信中主要是有标记问句㊂其中的标记又可分为单一标记和复合标记㊂共有32种标记形式㊂标记形式总体复杂多样,使用频率不均衡,其中使用最多的是 么 ,共17句,有23种标记仅各见1例㊂㊀㊀(一)单一标记单一标记,是指一个问句中仅有一种表示疑问的词㊂‘二月“书信里共有单一标记9种㊂列举如下:1. 么(17句);2. 罢(5句);3. 吗(3句);4. 呢(2句);5. 谁 (2句);6. 怎么 (1句);7. 什么 (1句);8. 怎样(1句);9. 怎样 (1句)㊂㊀㊀(二)复合标记与单一标记相对,复合标记是指在一个问句里面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表示疑问语气的词㊂‘二月“书信里共有复合标记23种,远多于单一标记种数,列举如下㊂1. 为什么 (4句);2. 什么呢(3句);3. 为什么 呢(2句);4. 是不是 (1句);5. 为什么不 (1句);6. 什么啊(1句);7. 岂不是 (1句);8. 什么 呢(4句);9.是不是 呢(1句);10. 为什么不是 (1句);11. 不是 么(1句);12. 何 呢(1句);13. 怎么 呢(1句);14.不是 么(1句);15.为什么 呢(1句);16.莫非 么(1句);17. 莫非 么(1句);18.非 不成(1句);19. 何若 呢(1句);20. 谁 呢(1句);21.非 不可吗(1句);22. 为什么 呢(1句);23. 呢 还是 (1句)㊂67①②③王泽龙㊁刘克宽:‘中国现代文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第97页㊂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230页㊂柔石:‘柔石选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㊂cn. All Rights Reserved.张春泉:柔石‘二月“中书信里的问句以上疑问标记,几乎覆盖了现代汉语所有的表达疑问(含无疑而问和有疑而问)语气的语气词㊁疑问代词㊁副词㊁判断动词以及这些词语可能的组合形式㊂丰富的疑问标记,大而言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文学话语㊂具体而言,以上疑问标记为丰富的情绪情感表达提供了可能㊂在用小说 包裹 着的书信里面,用丰富的疑问标记建构问句,描写了主体 隔 与 不隔 的对话㊂此外,理论上可均衡表达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的疑问标记,于‘二月“中事实上以表达无疑而问的非真实疑问为主,这种能指和所指的某种相悖,为语境的生成和运作(发挥具体作用)提供了契机㊂最后,以上标记语是书信中的问句标记语,书信这种特定文体在某种程度上设定了其中语词(含疑问标记语)的书面性,大量的复合标记即为其书面性的明证(一般情况下,口语性的表达较为简短㊁灵便,少用连续式或离散式的复合标记)㊂或者说,以上标记语本可以是以口语词语为主的,却事实上以书面词语为主,不妨说这也是一种语体语域上的相悖,毕竟, 现代汉语中的口语词与书面语词之间的差异是极其明显的㊂ ①这种相悖,也是一种超常规使用,别具一格,也综合体现了交往的 隔 与 不隔 ㊂㊀㊀二㊁语义:以非真实疑问为主‘二月“书信中的有疑而问的问句共13句,占全部68句的19 12%:无疑而问(非真实疑问)的问句共55句,占‘二月“书信全部问句的80 88%㊂㊀㊀(一)有疑而问的问句‘二月“书信中的真实疑问句(有疑而问的问句)主要有特指问㊁是非问㊁选择问三类㊂1.特指问,例如:(1)我为什么到了如此?我如一只冰岛上的白熊似的,我在寒威的白色的光芒里喘息我自己底生命㊂母亲,哥哥,唉,我亦不愿责备人世了!萧先生,你以为人底本性都是善的么?在你慈悲的眼球内或者都是些良好的活动影子,而我却都视它们是丑恶的一团呢!(2)说什么呢?随你说去,正似随我说来一样 我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的㊂(3)红叶愿永远保藏,以为我俩见面的纪念㊂可是我送你什么呢?(4)母亲还问: 你想到什么啊? 我不想到什么,只觉得自己要哭呢!(5)萧先生,你此刻怎样?2.是非问,例如:(1)还有别的原因么?校内几个人的模型是不同的,你该原谅他们,他们中有的实在是可怜 无聊而又无聊的㊂(2)我常常自己对自己这么大声叫:不要专计算你自己底幸福之量,因为现在不是一个自求幸福之量加增的时候㊂岚弟,你也以为我这话是对的么?3.是非问+选择问,例如:哥哥,现在我要问你:人生究竟是无意义的么?就随着环境的支配,好象一朵花落在水上一样,随着水性的流去,到消灭了为止这么吗?还是应该挣扎一下,反抗一77①曹炜:‘现代汉语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的差异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6期,第39页㊂cn. All Rights Reserved.阅江学刊:2018年第6期下,依着自己底意志的力底方向奋斗去这么呢?萧先生,我一定听从你的话,请你指示我一条路罢!㊀㊀(二)无疑而问的问句‘二月“书信中的非真实疑问句(无疑而问的问句)在结构形式上包括特指问㊁是非问㊁选择问㊁正反问等㊂就其回答而言,往往有自问自答和毋需回答两大类,毋需回答时或者表示感叹㊁或者表示反诘㊁提醒等㊂1.自问自答型,例如:(1)你在此地生活不舒服么? 这是哥哥告诉我的,他说你心里好似不快㊂上例以是非问给出问题,然后借他人(哥哥)之答案作答㊂(2)我底过去我只带着我自己底影子伴个到处㊂我有和野蛮人同样的思想,认影子就是灵魂,实在,我除了影子以外还有什么呢?我是一无所有的人,所以我还愿以出诸过去的,现诸未来㊂上例以特指问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㊂(3)而且你底妹妹对我的情义,叫我用什么来接受呢?心呢,还是两手?我不能拿理智来解释与应用的时候,我只有逃走之一法㊂上例先设问,自问自答;然后给出选择问作答,并且这一选择问仍是自问自答㊂(4)不料孩子突然死亡,妇人又慷慨自杀, 我心将要怎样呢,而且她为什么死?老友,你知道么?她为爱我和你底妹妹而出此的㊂cn. All Rights Reserved.上例第一问自问自答,第二问提示互动㊂2.毋需回答型,例如:(1)唉,你底五色的光辉,天使送你到我这里来的么?上例表示感叹感慨㊂(2)我知道你一定不以我为一位发疯的女子?不会罢?那你应该给我一封回信㊂因为对面倒反说不出话,还是以笔代便些,所以你必得写回信,虽则邮差就是我自己㊂上例表示揣测㊂(3)以你底见识,此刻想一定不为他们无端所恼?你千万不可有他念,你底真诚与坦白,终有笼罩吾全芙蓉镇之一日!上例表示揣测㊂(4)你不知道罢?侃哥前几天不知怎样,叫我不要到校里来教书,强迫我辞职㊂而我对他一声冷笑㊂上例表示揣测㊂(5)我也了解了那人(钱正兴 引者注),但叫我怎么说呢?除出我劝你稍稍性子宽缓一点,以免损伤你自己底身体以外,我还有什么话呢?上例表示提醒㊁强调㊂(6)两条路,这却不要我答的,因为你自己早就实行一条去了㊂不是你已经走着一条去了么?上例反诘,表示强调㊂87张春泉:柔石‘二月“中书信里的问句(7)现在,我岂不是战胜了?最亲爱的哥哥,什么也没有问题,你安心一些罢!上例反诘,表示肯定㊂(8)你底决定简直是一个霹雳,打的使我发抖㊂你非如此做不可吗?你就如此做罢!上例反诘,表示强烈质问诘责㊂㊀㊀三㊁语气:组合问的适用组合问是指并列适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问句,中间不插入其他语气的句类的问句群组㊂简言之,组合问由问句直接组合而成,由两个问句直接组合而成的,即为二句组合问,由三个问句直接组合而成的,即为三句组合问,余则类推㊂据我们初步统计,柔石‘二月“书信中单一问句共见17例,占‘二月“书信问句的25%;组合问共见19例,构成问句占‘二月“书信问句的75%㊂由于组合问的构成问句占整个‘二月“书信问句的60%,故在这个意义上说‘二月“书信问句以组合问句为主㊂应该说,相对于单一问句而言,通常情况下组合问的语气更丰富㊂‘二月“中第一封信和第四封信问句较为集中,分别为13句㊁15句㊂由二句组合㊁三句组合㊁四句组合等㊂例如:(1)萧先生,那时我没有哭么?我为什么没有哭的声音呢?萧先生,你也知道我那时的眼泪,向心之深处流罢?唉,我为什么如此苦痛呢?因为你提醒我真的人生来cn. All Rights Reserved.了㊂你伤掉你底青春,可知你始终还有青春的㊂我想,我呢?我却简直没有青春,简直没有青春,这是怎么说法的?萧先生!上例在多个问句里面适当插入了 萧先生 这个称呼语,第二人称代词 你 和第三人称 我 并用,语气强烈㊂(2)萧先生,你或者以为我是一个发疯的女子 放浪,无礼,骄傲,痴心,你或者以为我是这一类的人么?萧先生,假如你来对我说一声轻轻的 是 ,我简直就要自杀!但试问我以前是不是如此?是不是放浪,无礼,骄傲,痴心等等呢?我可以重重地自己回答一句: 我是的! 萧先生,你也想得到我现在是怎样的苦痛?你用神圣的钥匙,将我从假的门里开出,放进真的门内去,我有如一个久埋地下的死人活转来,我是如何的委屈,悲伤!上例除了频繁使用称呼语,还分别用是非问㊁正反问㊁正反问㊁特指问㊁特指问配套成组㊂语义层层递进,语气逐层加强㊂(3)可是现在,萧哥哥,母亲底怀内还让我去哭么?母亲底怀内还让我去哭么?我也怕走近她,天呀,叫我向何处去哭呢?连眼泪都没处流的人,这是人间最苦痛的人罢?上例4个问句并用,分别用反复㊁呼告㊁夸张等辞格与设问辞格兼用㊁连用,语义显豁,语气强烈㊂㊀㊀四㊁语境:主体间性与文本间性的契合这里将语境分为特定话语(问句)所适应的语境和话语建构后新生成的语境两大类㊂97阅江学刊:2018年第6期其中每一类又都可以有文本语境和非文本语境㊂㊀㊀(一)适应的语境1.文本语境:以称呼语和落款署名为典型为表述的方便,第一封信的称呼和落款记为L(1),第二封标记为L(2),第n封标记为L(n)㊂ Ø 表示无称呼语㊂‘二月“所呈现的完整的共13封书信的称呼语和落款署名列举如下㊂L(1):萧先生-陶岚敬上L(2):萧先生-望你回音的人L(3):Ø-萧涧秋上L(4):萧先生-你的永远的弟弟岚上L(5):岚弟- 草草地具他的名字,也并没有加上别的情书式的冠词L(6):Ø-ØL(7):我亲爱的哥哥-弱第岚上L(8):Ø 你底勇敢的秋白L(9):Ø 你底岚弟上L(10):亲爱的陶岚妹妹- 下面就是 敬请闺安 及具名L(11):亲爱的岚-萧涧秋上L(12):萧先生-可怜的岚cn. All Rights Reserved.L(13):慕侃老友-弟萧涧秋上从以上称呼语和落款署名可以看出,主体之间的关系不甚稳定㊂第一封最为正式,L(1)㊁L(2)㊁L(4)㊁L(12)的称呼语均为 萧先生 ,即主体(萧涧秋和陶岚)在交往的开始和 结束 时较为正式,余则有4封无称呼语,称呼语和署名变动较大㊂从称呼语和落款署名似还可看出,主体的交往具有一定的不平等性㊂2.非文本语境:情境语境‘二月“书信问句的非文本语境(即某种意义上的情境语境),较为典型地表现为送信人递交信件㊁收信人接收信件㊁打开书信等情景㊂具体分述如下㊂语篇‘二月“中完整呈现的第一封信的送信人,是写信人的哥哥陶慕侃㊂ 这位中庸的校长先生,笑迷迷的从衣袋内取出一封信,递给他( 他 指收信人萧涧秋 引者注)㊂ 相应地,收信人接到书信后的反应:萧涧秋不拆信,他还似永远不愿去拆它的样子,将这个蓝信封的爱神的翅膀一般的信放在抽斗内㊂他想起了陶岚,实在是一位希有的可爱的人㊂于是不由他不又将抽斗开出来,仍将这封信捧在手内㊂一时他想:我应该看看她到底说些什么话㊂ 一边就拆了,抽出二张蓝色的信纸来㊂他细细的读下收信人的矛盾复杂心理是写信人写信时所适应的某种情境语境㊂此种情形下,主体之间通过文本有效地契合起来了㊂语篇中第二封信的送信人是写信人自己陶岚㊂这更饶有意味㊂ 现在我却又要向你08张春泉:柔石‘二月“中书信里的问句说话了㊂ 一边就从她衣袋内取出一封信,仔细地交给他,象交给一件宝贝一样㊂萧涧秋微笑地受去,只略略的看一看封面,也就仔细地将它藏进抽斗内,这种藏法也似要传之久远一般㊂ 稍后, 他很快的走到桌边,将那封信重新取出来,用剪刀裁了口,抽出一张信纸,他靠在桌边,几乎和看福音书一样,他看下去 如此 授受 一个 文本 ,耐人寻味㊂相比较而言,第四封信的交接则是一种简单的场景: 桌上是赫赫然展着陶岚一时前临走时交给他的一封信㊂㊀㊀(二)生成的语境1.文本语境:问句自身话语一方面需要适应语境,另一方面,其在建构过程中也会生成语境㊂这种语境也包括文本语境和非文本语境㊂‘二月“书信中问句较为典型的文本语境是问句自身(尤指问句句组),组合问自身相互互为语境,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文本互文㊂例如:(1)我不知怎样,只觉自己在旋涡里边转㊂我从来没有经过这个现象,现在,竟转的我几乎昏去㊂唉!我莫非在做梦么?你当也记得 采莲底母在呓语时所说底话㊂莫非我的背后真被追着老虎么?那我非被这虎咬死不成?因为我感到,无论如何,不能让那位可怜的寡妇 一个人跳下去 !(2)岚弟,你不以为我残暴么?打狼不能用打狗的方法的,你看,这位妇人为什cn. All Rights Reserved.么病了?从她底呓语里可以知道她病底根由㊂(3)计算,已经五天得不到你底回信了㊂当然,病与病来扰乱了你底心,但你何苦要如此烦恼呢?我看你底态度和以前初到时不同,你逐渐逐渐地消极起来了㊂你更愁更愁地愁闷起来了㊂侃哥边说你这几天瘦的厉害,萧先生,你自己知道么?以上多个问句可直接互相 提示 ,牵连互涉,或者显示某种思维的 痕迹 ,有的是内心的矛盾,有的是层层递进,或者自问自答,以问答问㊂2.非文本语境:话语接受情况与上述适应语境相对应,收信人读完信(接受完话语)之后的反应也是某种生成语境,是生成语境中的非文本语境㊂主人公萧涧秋读完第一封信后,作品这样描写:他读完这封信, 一时心里非常地踌躇起来,叫他怎样回答呢?假如这时陶岚在他的身边㊂他除出睁着眼,紧紧地用手捻住她底手以外,他会说不出一切话来,半天,他会说不出一句话来的,可是这时,房内只有他独自㊂踌躇 和无语是较典型的情形㊂主体读完第二封信后:他看完这封信,心里却急烈地跳动起来,似乎幸福挤进他底心,他将要晕倒了!他在桌边一时痴呆地,他想,他在人间是孤零的,单独的,虽在中国的疆土上,跑了不少的地面,可是终究是孤独的㊂现在他不料来这小镇内,却被一位天真可爱而又极端美丽的姑娘,用爱丝来绕住他,几乎使他不得动弹㊂作者要写的关键词是 幸福 ,但用了形象化的笔触,比如 心里却急烈地跳动 挤进18阅江学刊:2018年第6期他底心 晕倒 痴呆 等㊂并且用他想的曾经 孤零 单独 孤独 的他来反衬,进一步凸显此刻的幸福㊂语篇中呈现的第三封信与第四封信的呼应也颇为有趣㊂第三封信中写道:我先不知道对你称呼什么好些?一个青年可以在他敬爱的姑娘前面叫名字么?我想,你有少年人底理性和勇敢,你还是做我底弟弟罢㊂紧接着,语篇中呈现的第四封信呼应道:萧先生:你真能要我做你底弟弟么?你不以我为愚么?唉,我何等幸福,有象你这样的一个哥哥!唉,你为什么不是我底一个亲哥哥?九泉之下的爸爸哟,你为什么不养一个这样的哥哥给我?我怎么这样不幸 但,但,不是一样么?你不好算我底亲哥哥么?我昏了,萧先生,你就是我惟一的亲爱的哥哥㊂第四封信的阅读后的情境:萧涧秋不愿将这封信重读一遍,就仔细地将这封信拿起,藏在和往日一道的那只抽斗内㊂一边,他又拿出了纸,在纸上写㊂写回信,小说内呈现的第五封信㊂第五封信是写主体写完后的感受:这封信他似乎等不住到明天陶岚亲自来索取,他要借着小天使底两翼,仍叫着那位小学生,嘱他小心地飞似的送去㊂对第十二封信接受情况的描写也十分传神,该信送信人是一名小学生㊂‘二月“写道:萧涧秋将信读了好几遍,简直已经读出陶岚写这信时的一种幽怨状态,但他还是两眼不转移地注视着她底秀劲撩草的笔迹上,要推敲到她心之极远处一样㊂语篇中的最后一封书信是萧涧秋写给陶慕侃的㊂送信人是 邮差 ,是真正意义上比较正式的 挂号信 ,发信人署名是 女佛山后寺萧涧秋缄 ㊂这封信影响巨大㊁反应强烈,涉及多方主体㊂例如:陶慕侃吃了一惊,赶快拆开㊂他还想或者这位朋友是病倒在那里了;他是决不会做和尚的㊂一边就抽出一大叠信纸,两眼似喷出火焰来地急忙读下去㊂可是已经过去而无法挽回的动作,使这位诚实的朋友非常感到失望,悲哀㊂对于 女佛山后寺萧涧秋 寄来的信,个个奇怪,连阿荣和学生㊂看完信后,陶慕侃 怅怅 , 他失望地将信交给陶岚,陶岚发抖地读了一遍,默了一忽,眼含泪说: 哥哥,请你到上海去找萧先生回来㊂有意思的是,‘二月“语篇中的第十封信是钱正兴写给陶岚的,信中没有使用问句㊂此外,‘二月“一般不直接描写女方陶岚的读后感,多写男方萧涧秋的读后感㊂㊀㊀五、结㊀语要之,‘二月“ 作品以大革命失败前后为背景,通过知识青年萧涧秋在江南芙蓉镇的坎坷经历,再现了乡土中国社会死水一谭的面貌,同时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和彷徨㊂①二月,既指两个月,即所谓两月,是一个时间段;又指早春二月,即时令上的二28①王家平:‘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导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09页㊂cn. All Rights Reserved.张春泉:柔石‘二月“中书信里的问句月,是一个时间点㊂前者实,后者虚㊂电影导演谢铁骊曾改编‘二月“为故事片‘早春二月“㊂ 从小说到电影,‘二月“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㊂‘二月“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不算多,语言也不深奥,然而,要理解它的含义和创作动因,却显得很困难㊂ ①在我们看来,‘二月“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生动描写了交往理性的 早春二月 ㊂早春二月,既有春寒料峭,又有无限生机,‘二月“书信里的问句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彼时交往理性的某种 早春二月 ,情侣之间应该有建立在真诚㊁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应该符合交往理性,‘二月“中的萧涧秋和陶岚之间有建立交往理性的动机,有其萌芽,无奈因为他们自身和环境的局限,未及开花结果㊂非均质语篇中以书信为媒介㊁以问句作为某种焦点的对话,是现实语境使然,是交往理性的 隔 与 不隔 ㊂可以由作品语篇中的情侣关系推及社会普通大众的人际交往深入解读‘二月“书信里的问句 对话 ㊂交往,是不再孤独的必要条件,建立在交往理性基础上的交往才会取得更好的言语行为效果㊂ 一个交往性的㊁成功的言语行为除了语言学表达的可领会性以外,还要求交往过程的参与者准备达到理解,要求他们高扬真实性㊁真诚性和正确性等,并且相互地予以满足㊂ ②交往,方可走出封闭,打破 死气沉沉 ;理性交往,才能摒弃 交头接耳 ㊂‘二月“书信中的问句表明,其适应一定的语境,亦可生成新的语境㊂契合了 文本间性 与 主体间性 的语境是哈贝马斯(JürgenHabermas)普遍语用学意义下的交往理性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之一㊂惟其话语与语境的有效互动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理性交往,才有可能使 早春二月 的交往理性焕发勃勃生机㊂责任编辑:渠红岩 38①②蓝棣之:‘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第36页㊂[德]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32页㊂cn. All Rights Reserved.。
_早春二月_从_毒草_到香花
●文化天地●WENSHI JINGHUA1927年1月15日午后,鲁迅在许多教师、学生的陪伴下登上了一艘小船,离开了厦门大学。
与鲁迅同行的还有3名厦门大学广东籍的学生,他们佩服鲁迅的学问,决定放弃就读的厦门大学转入鲁迅即将要教书的学校中山大学。
路途中厦门大学还派出了一个学生,探听鲁迅的消息,鲁迅通知3名同行的广东籍学生,让他们注意防范,最后这个学生一无所获。
鲁迅在厦门3个多月里,厦门大学给了鲁迅高薪,还有排挤、打击。
1952年10月,鲁迅在厦门大学的住处集美楼被辟为鲁迅纪念馆,这是国内5个鲁迅纪念馆中唯一设置在高校里的纪念馆。
如今在厦门大学校园里,鲁迅的身影无所不在,不但有鲁迅纪念馆,还有鲁迅的花岗岩塑像、鲁迅广场,校门上、校徽上的“厦门大学”是鲁迅的墨迹,信封上、证书上的“厦门大学”也是鲁迅的手书。
鲁迅带给厦门大学的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厦门大学校史上的一段荣耀,是厦门大学对外宣传自己的一块金字招牌。
这或许是鲁迅不曾想到的,也是林文庆及“几个教授”不曾想到的。
责任编辑杨小波根据现代著名作家柔石代表作《二月》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日前拍竣,荧屏上再现了40多年前影片《早春二月》中的肖涧秋、陶岚等经典人物形象和江南美轮美奂的水乡风貌,不由引发出对命运多舛的影片《早春二月》的追忆。
从小说《二月》到影片《早春二月》46年前拍摄的彩色故事片《早春二月》和今日拍摄的电视剧《二月》,均改编自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
柔石(1902—1931),浙江省宁海人,原名赵平复。
因其家门前曾有一座小石桥,上镌“金桥柔石”,所以他就以“柔石”、“金桥”为笔名。
他曾编辑过《语丝》、《萌芽》杂志,是最早与鲁迅交往的左翼作家之一。
他开始创作较早,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
1931年1月17日被捕,2月7日深夜,被国民党枪杀于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
时年29岁,成为“左联五烈士”之一。
两年后,悲愤总时时袭击着鲁迅先生的心,他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成了对烈士永远的怀念。
现代文学__《为奴隶的母亲》
这样,她说着走开了。 成为工具,彻底牺牲
日子是一天天地过去了。旧的家,渐渐地在她底脑子里疏远了,而眼前,
却一步步地亲近她使她熟悉。虽则,春宝底哭声有时竟在她耳朵边响,梦中,
她也几次地遇到过他了。可是梦是一个比一个缥渺,眼前的事务是一天比一
《为奴隶的母亲》
小 说 阅 读
片段赏析
人物线
人物线
春宝
勤劳善良 忍辱负重
母子
春宝娘
夫
妻
父 子
凶狠
皮贩 痛苦
叹息
春宝娘
典妻
伪善 温情
李秀才
典卖
境况不佳 凶狠暴躁
皮贩
唆使
精通世俗
吩咐
沈家婆
春宝娘
临时 夫妻
李秀才
秋宝
嫉妒
专横
夫妻
老妇人
春宝娘
回家
李秀才
春宝 秋宝
春宝娘
春宝
皮贩
为
奴 李秀才
隶
秋宝 老妇人
耳闻到不止一次了。这样以后,她望见秀才从外面回来而旁边没有她坐着的
时候,就非得急忙避开不可。即使她在旁边,有时也该让开些,但这种动作,
她要做的非常自然,而且不能让别人看出,否则,她又要向她发怒,说是她
有意要在旁人的前面暴露她大娘底丑恶。而且以后,竟将家里的许多杂务都
1902年9月28日出生,浙江省宁海县人。
1920年,19岁的柔石回家与西乡东溪人吴素瑛结婚
1925年元旦,在宁波自费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疯人》。
1925年2月,柔石怀着求知的渴望北上,到北京大学当了一名旁听生。
1928年5月,中共宁海县委组织了著名的“亭旁暴动”,后被国民党重兵镇压,宁 海中学被勒令解散。柔石掩护县委特派员杨毅卿脱离险境,自己也辗转到了上海。 。1信92赖8年。9月,柔石经友人介绍,拜会了他敬仰已久的鲁迅先生,获得了这位导师的 1930年担任“左联”领导职务期间,柔石创作了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通 讯《一个伟大的印象》和诗《血在沸》。 1931年2月7日夜,反动军警将24位革命同志仓促行刑,柔石头部和胸部连中10弹, 壮烈牺牲。
为奴隶的母亲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最优秀的短篇小说。
有些研究者指出−“小说在深刻揭示社会问题时抛弃了一般常用的选择题材的方法”,“而是抓住了病态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典当妻子。
这种题材,使得作品新颖、出奇。
”五有的评论认为小说“虽没有直接反映当时风起云涌的农村阶级斗争,但它接触和描绘了农村中苦难深重的一隅,具有强烈的控诉意义”。
有的文章把这篇作品与许杰的《赌徒吉顺》进行比较,说“典妻”只是赌徒吉顺的心理3活动,并未成为事实,作品只从侧面揭露“典妻”制度的罪恶。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第一次将被出典的妇女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从而正面地集中地暴露…典妻‟所造成的悲剧。
”4有的文章把它与罗淑的《生人妻》进行比较,认为“罗淑生前似乎深入地研究过《为奴隶的母亲》,”并认为《生人妻》是在柔石作品的影响下写出来的,两者在艺术手法虽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并不雷同,艺术上各有所长,人物塑造迥然不同。
5有的文章认为鲁迅在《祝福》中塑造的祥林嫂,叶圣陶在《人生》中塑造的“她”,柔石塑造的母亲#春宝娘∃,罗淑塑造的妻子。
这些形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她们深刻、真实、完整地反映了现代历史上苦难的劳动妇女的生活和命运。
”。
正确的主题,要通过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来体现。
这篇作品取材、构思颇具匠心,有触到之处。
作者在繁纷而又严酷的社会现实中,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典妻”这样一个典型事例,是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它形象地再现了在我国封建社会及其变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里,广大劳动妇女,处于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束缚之下的悲惨生活,艺术地勾画了一幅妇女受医几至窒息的图景,激起人们内心无比仇恨的烈火。
从这个角度讲,《为奴隶灼母亲同鲁迅先生为石祝福》有异曲同工之吵。
这篇小说基调是低沉为。
它没有写出春宝琅的反抗约一面,曾经受到某些评论者的责难,我则不以为然,试想在四面严如铁桶为社会里,怎能不给人以压抑之感%基调愈是低沉,压抑感愈是强烈,正是那种社会的真实马照,我以为这正是作者深邃思想的真实表露,正是作者体察风土人情独到、细茁之祈主,也是作者主构思作品时匠心的真帝所在。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第一节30年代小说概述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有下列重要标志:一是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
二是长篇小说的成熟。
李劼人。
三个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三是小说流派的涌现。
本时期主要有左翼作家、京派作家和新感觉派作家等。
早期的革命文学,即普罗小说,“革命+恋爱”的小说模式。
蒋光慈(1901-1931),五卅运动后,写出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飘泊者》。
中篇小说《短裤党》,迅速反映了刚刚过去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平复),“左联”五烈士之一。
分析中篇小说代表作《二月》,萧涧秋,陶岚,文嫂。
分析短篇小说代表作《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秀才,皮商,秀才大老婆。
艾芜的《南行记》,南国风情。
代表作《山峡中》。
叶紫,代表作《丰收》,“丰收成灾”为主题,老农民云普叔,儿子立秋。
社会剖析小说吴组缃(1908-1994)《箓竹山房》,二姑姑《一千八百担》,宋氏大家族,农民抢谷。
沙汀京派作家废名(1901-1967),《竹林的故事》,三姑娘。
萧乾(1910-1999),长篇小说《梦之谷》,爱情小说,自传色彩。
芦焚(1910-1988),又名师陀。
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东北沦陷,一部分青年作家由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带着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憎恨和浓烈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怀,创作小说,开了我国抗日文学的先河。
其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等。
萧军的《八月的乡村》。
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第二节丁玲等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临Array澧县修梅乡高桥村黑胡子冲。
1927年,丁玲开始创作小说。
她的处女作《梦珂》、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日记》相继发表此后,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和《一个女人》,中篇小说《韦护》。
之后,又发表了《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之二)、《某夜》、《田家冲》、《水》、《法网》、《消息》、《夜会》、《奔》、《诗人亚洛夫》、《给孩子们》等中、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母亲》。
柔石先生
柔石先生柔石(1902-1931),姓赵,名平复,浙江宁海人。
1918年考入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参与组织杭州“晨光文学社”。
毕业后在浙江慈溪任小学教员,1925年赴北京,在北京大学当旁听生,年底回浙江镇海中学任教。
1927年创办宁海中学,并任县教育局长。
1928年因参与农民暴动,失败后到上海,和鲁迅等组织朝花社,出版《朝花周刊》,并参与了《语丝》的编辑工作。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左联,任执行委员,继任常务委员及编辑部主任,编辑《萌芽月刊》等。
当年曾以左联代表身份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发表通迅《一个伟大的印象》。
1931年1月被捕,2月7日晚被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为“左联五烈士”之一。
[205]鲁迅曾作《柔石小传》纪念他。
1925年柔石在宁波自费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疯人》,内收《疯人》、《前途》、《无聊的谈话》、《船中》、《爱的隔膜》、《一线的爱呀!》。
这些小说多带有自传体色彩,反映了作者愤世嫉俗,苦闷彷徨的思想状况。
1929年柔石创作了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经鲁迅推荐,由北新书局出版。
小说分为《未成功的破坏》、《冷冰冰的接吻》上、下部。
故事发生于1925年秋,小说描写贫病交加的青年知识分子朱胜瑀,生命最后8天的变故与心理,表现了青年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忿懑、苦闷的时代病。
小说结尾朱胜瑀服毒自尽,希望把可怕的病菌和旧时代一起埋葬,借此象征旧时代的死亡,新生活的开始。
同年,柔石还结集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希望》、中篇小说《三姐妹》和《二月》。
《希望》收入从1928年8月至1929年7月所作短篇小说14篇(《生日》一篇为1924年作),另有总题为“人间杂记”的速写14篇。
作者开始将笔触指向统治者的虐杀与暴政,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苦难深重的劳动妇女身上,申诉下层劳动者的悲苦与不幸。
1936年,四川女作家罗淑发表了一篇与柔石《为奴隶的母亲》题材相仿的短篇小说《生人妻》。
《生人妻》叙述的是四川沱江上游一对以卖草为生的年青夫妻,在外来户挤压,熟识的乡邻纷纷背井离乡后,生意日渐清淡,难以为继。
甬剧简介
典妻
作家柔石先生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改编创作。 民国年间,浙东农村的一户贫苦人家。丈夫谋生计屡屡受挫,并染上赌博酗 酒,幼子春宝又久病不愈,穷困逼迫之下,丈夫以一百块大洋将妻子出典三年。 妻子泪别病儿和丈夫,委委曲曲地走出旧家,迈入新家门槛。 新家的主人是个年长的秀才。因为秀才娘子多年不育,又不允许丈夫纳妾, 所以典妻借腹,传宗接代。新家是富裕的,秀才对妻也似乎不坏,可妻还是惦记 着旧家,惦记着儿子。一年后,随着妻和秀才生的儿子秋宝的降临,妻也似乎渐 渐融进了新家。秀才甚至信誓旦旦地许诺妻,要在三年期满后正式纳她为妾。 秋宝的百日庆典,亲夫突然来了,这下又唤醒了妻对春宝和旧家的怀念。尤 其是秀才夫妇竟当面诬陷妻的亲夫偷窃,并且也无情地辱骂和羞辱妻的时候,妻 终于明白了自己的实际地位,她对秀才的一丝幻想也随之破灭了。 期满回家的日子,妻竟不能和秋宝再见一面,妻的心又将要不由自主地留在这个 伤心而又屈辱的“家”。 妻的归家之路是这样的漫长,一颗母亲的心被掰成了两半,她只能再次幻想 着,幻想着亲夫能够改掉恶习,重新振作;幻想着春宝的病能够治好,健康活着; 幻想着一家三口的亲情团聚…… 可是,当妻终于跨进自家门槛的时候,她的儿子春宝已经病的奄奄一息……
西装旗袍戏 1962年3月,堇风进京, 轰动一时
贺显民(1922~1968) 徐凤仙(1922~1991)
文化大革命:堇风解散, 甬剧凋敝
凤还巢
1980年,徐凤仙回到宁波,培养甬剧新人,复 兴宁波甬剧团 2002年,一出《典妻》,轰动全国
复兴之路漫漫
半把剪刀
纨绔子弟曹锦棠在省城捐得候补道,摆宴庆贺。 当夜,他强逼婢女陈金娥送茶入房,并把她奸污了。后来金娥有孕, 曹锦棠怕事发露丑,将金娥赶出曹家。 金娥临产,其弟根福为她终身着想,暗中把婴孩送与大户徐清道为子, 金娥昏沉醒来,遍觅婴孩不得,痛不欲生,恰逢徐家得子要找乳母,他们 见金娥长得清秀,便招至家中。 十八年后,曹锦棠任宁波知府。一天他到鄞县首富徐清道家拜客,见 徐的儿子徐天赐才貌出众,就把自己的女儿曹亚男许配徐天赐为妻。 新婚之夜,因曹亚男性情凶悍、高傲,与徐天赐争吵。徐天赐一气之下出 房。金娥进内好言相劝,亚男反持剪刀行凶。金娥情急自卫,不意失手误 杀亚男,慌乱中遗下半把剪刀。曹锦棠闻女儿身亡,誓要治徐天赐死罪。 鄞县知县周鸣鹤以为凶器未全,难定真凶,曹锦棠以权势相胁迫,天赐死 罪乃定。 临刑之日,金娥决心到法场自首,途中巧遇失散十八年的弟弟根福, 才知徐天赐即是当年失去的亲子。于是金娥赶至法场讲述了自己一生的悲 惨遭遇,救了儿子,揭穿了曹锦棠伪善的面目。
现当代文学作家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 有:《野草》。
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
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
散文名篇有:《过客》、《秋夜》等。
□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名文。
创造社的现代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他的小说创作特别信守“自叙传”的写法,张扬主观情绪的抒发,善于坦露作品主人公及作家自身的内心世界,其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
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1921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三篇:《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寒灰集》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
散文集《闲书》、《屐痕处》、《日记九种》等;散文名篇有《一个人在途上》,《钓台的春昼》等。
□叶绍钧叶绍钧(1894〜1988),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
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
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川集》等。
他还创作了最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冰心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
文学研究会代表作家。
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爱的哲学”的小说代表作《超人》、《烦闷》等。
以春宝娘,陶岚为例分析柔石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以春宝娘,陶岚为例分析柔石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春雨·夏日春宝娘是不幸的,她是封建社会陈规陋习的牺牲者,是宗法制农村即将灭亡的殉葬者。
她一辈子都在努力地扮演着“妻子”“母亲”的角色,唯独忘了自己。
殊不知这个“贤妻良母”已将她推向痛苦的深渊。
尽管目不识丁,软弱妥协,但她身上永远都充满着浓浓的慈爱和包容。
身为一个母亲,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贯注她那满腔的母爱。
二、历经重重炼狱寻找心灵殿堂春宝娘的悲惨遭遇是由她的“丈夫”一手造成的。
无论法律对“丈夫”是如何定义的他始终是那个和妻子有着终生承诺,可以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人。
他是一个可以给女人幸福的最重要的人。
然而在《为奴隶的母亲》中,我们看不到这样一个名词。
只有皮贩子凶残贪婪的目光,只有秀才软弱无能的伪善。
春宝娘没有得到丝毫的尊重和关爱。
皮贩子是极其无能凶残的人。
他可以收卖兽皮牛皮,可以兼做点农活,也十分擅长插秧。
一个拥有这么多本领的人却总是境况不佳。
因为境况不佳,他便消沉堕落下去,吸烟喝酒赌博样样都不落下,还染上了黄疸病。
皮贩子病了,家中的顶梁柱也倒了。
他便开始打春宝娘的主意。
丝毫不征求春宝娘的意见,命令式地将她典让出去。
在他眼中,春宝娘只是个用来还债的廉价商品。
这个曾将自己刚出生的女儿粗暴地投在沸水中的狠毒男人,也毫无余地的将自己的“妻子”推向了水深火热中。
他从来没有尽过一天“丈夫”的责任,和他相处的每一天,春宝娘都是在无尽的苦海里挣扎着。
可以说,春宝娘对于皮贩也是没有感情的。
她之所以接受这样的安排,完全是为了这个破败的家。
在被典的日子里,她总算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然而她还是那样小心翼翼。
她得时刻忍受着秀才大妻的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时刻提防着那老妇人的疑神疑鬼,监视侦探。
春宝娘在秀才家的一举一动都分外小心。
她勤劳朴实,总是争着抢着干下人的活。
她的新“丈夫”——秀才虽然温和斯文,却毫无主见。
在她受到伤害时,他却不敢站出来替她主持公道。
在这样的夹缝中生存,她该是多么的拘谨。
为奴隶的母亲优秀读后感想心得作文
为奴隶的母亲优秀读后感想心得作文《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篇一应袁老师要求下,我读完了柔石的这篇《为奴隶的母亲》。
在读完之后,我的心中涌起了深深的悲凉与愤懑。
为在旧社会,女性的地位如此之低?为什么在男子主义的社会,女性的尊严可以被人随意践踏?为什么……我们这个时候的人,很难的到当时社会男女地位的悬殊。
为什么身为丈夫,能为了那区区一百元,能为了自己的生命能持续,把育有一子的妻子典给了老秀才,作为生儿育女的工具?为什么身为父亲,为了家庭的负担减轻,不惜残忍地将刚出生的女儿放到热水里活活烫死?此文中,弱者就应该是被所迫,而撇下五岁的儿子去给别人当生儿育女的工具的春宝娘。
她在丈夫毫无商量的余地下被典给了老秀才。
她为了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忍辱负重,生下了一个儿子秋宝。
这个孩子的名字代表了她对第一个儿子春宝的。
而当秋宝两岁的时候,老秀才和她丈夫的契约到期,她又被不留情面地踢出了老秀才家。
当她回到自己的家时,丈夫对自己的态度是厌恶,儿子春宝对自己的态度是生疏。
她悲痛,她懊恼。
她这么多年来的忍辱负重的生活,就换来了这样的结果:春宝对她的冷漠、生疏;秋宝也只能叫自己一声“婶婶”。
不过,她也没有办法,这就是她的命运。
命运,什么是命运?我一直觉得,命运是自己决定的,不是先天决定,而是后天努力去改变命运。
在那个时候的女性,更应该为自己的地位、尊严而反抗、争夺权力。
不过,她们那时候深入人心的思想不容许她们这样做,她们三从四德的操守不容许她们这样做。
这篇小说,通过对旧社会惨无人道的“典妻”现象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控诉了封建社会残酷的经济剥削、阶级压迫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精神奴役和摧残,揭露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堕落。
看到春宝娘一生的悲剧,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这个追求男女平等、自由、民主的社会。
我们可以在每个方面和男性平分秋色。
我们有了作为女性的尊严,我们可以为了自己的命运而奋斗。
《为奴隶的母亲》,这是一个命运悲剧,这是一个性格悲剧,这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为奴隶的母亲》读后感篇二《为奴隶的母亲》是左联作家柔石于193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主人公是一个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被典出的无辜农村妇女。
《早春二月》与《二月》
电影《早春二月》与《二月》的比较分析《早春二月》的故事电影《早春二月》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
影片讲述了1926年前后,处于彷徨状态中的知识青年肖涧秋来到浙东芙蓉镇,投奔老朋友陶慕侃。
作为校长的陶慕侃欣然聘肖涧秋在自己的中学里教书。
肖涧秋对本镇一个穷苦的寡妇文嫂很同情,并得知文嫂是他仰慕的烈士的遗孀,他不仅从经济上资助她,还让她的小女孩采莲去上学,每天亲自到桥头接送。
陶慕侃的妹妹陶岚在爱慕肖涧秋,肖涧秋也很喜爱陶岚。
后来,文嫂的小儿子病死,肖涧秋出于对极度悲痛和无所依托的文嫂的同情,为了彻底帮助她,决定娶她为妻,而放弃他与陶岚的爱情。
这件事招来了非议和攻击,文嫂极度羞辱而自杀。
肖涧秋也很受刺激,痛苦地思考着究竟应该怎么办。
最后,他抱着“我们会有长长的未来的”信心,毅然离开芙蓉镇,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
“……我一踏进芙蓉镇,就像掉进了是非的旋涡,我几乎在这个旋涡里溺死,文嫂的自杀,王福生的退学,像两根铁棒猛击了我的头脑,使我晕眩,也使我清醒,从此,终止了我的徘徊,找到了一条该走的道路,我将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
”陶岚念完肖涧秋留给她的信,深受感染,也急急地向他追去。
影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生动地概括了二、三十年代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
对于来到芙蓉镇的萧涧秋,作品既赞扬了在他身上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又以他的悲剧性结局,反映了旧知识分子在传统观念和封建势力重压之下的无能为力,体现了柔石原作所蕴含的基本思想。
孙道临饰演的萧涧秋,深沉、含蓄、质朴,他内心炽热的情感与外表的沉着、从容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在他周围、我行我素的陶岚、贤慧柔弱的文嫂,均以鲜明的个性出现,对深化主题、增进萧涧秋形象的思想厚度,起到了促进作用。
影片突破戏剧式的叙事模式,对多场景组合式的电影形式进行了探索。
与此同时,它也充分显示了谢铁骊精于描绘人物心理的艺术风格,幽美的芙蓉镇风情,含蓄、细腻的细节与情境,均准确地衬托了人物的思想流程,强大的演员阵容,精细的美工创造,借鉴了传统绘画技法的摄影处理。
漂泊中的寻梦者——解读柔石《二月》中的萧涧秋形象
义。
1 寻 梦 者 的 怅 惘 归 来
萧 涧 秋 本 是 一 个 游 离 于 大 革 命 洪 流 之 外 的软 弱 的 小 资 产 阶级 知 识 分 子 , “ 向有 为 , 着 热 爱 , 有 所 他 极 怀 而 顾 惜 , 于 矜 持 ” 五 四运 动 的 新 思 潮 虽 然 曾 激 荡 过 他 过 , 的心 灵 , 并 没 有 把 他 变 成 一 个 真正 的 战士 , 但 他所 崇 拜 和奉 行 的新 思 想 是 资 产 阶级 的人 道 主义 。 经历 了 长 久 的世 途 漂 泊 。他 怀 着 对 都 市 生 活 的厌 倦 和 对 前 途 的 失 望来 到 芙蓉 镇 , 以求 得 心灵 的 宁静 和新 生 。
第 2期
李 雯等 : 漂泊 中的寻梦者—— 解读柔石《 二月》 中的萧涧秋形象
爱 , 陶 岚 的情 感 , 在 流 俗 的 生 活 中被 一 一 击 碎 , 对 都 他 只有 失 望 、 恼 地 离 去 。 苦 这让 我 们 看 到 来 源 于 人 自身 的
自己的姿 态的罢? 那实在是很有意义 的” 。 闼 大概作者也 不太 清楚 自己的情感吧 ,于是 留下 了满是 困惑 的萧涧
兆——小说 中萧涧秋模糊地 意识 到 ,自己所有 的希望
和理 想 在 这 种 现 实 社 会 中不 过 是 空 中楼 阁 ,只有 重新 出走 才 能 寻求 到新 的社 会 实 践方 式 。 从 这一 点 上说 ,萧 涧 秋 这 个 形 象 是 生 活 真 实 和 艺 术 真实 的统 一 。他 集 中体 现 了 当时 现实 生 活 中 的 某些 本 质 和 规 律 而具 有 使 读 者更 深 刻地 认 识 生 活 的 现 .从 实 主义 美 学 意 蕴 。 以鲁 迅 先 生 说 :大 概 明敏 的 读 者 , 所 “ 所 得 必 当更 多 于 我 , 且 由读 时 产 生 的 诧 异 或 同感 , 而 照 见 自己 的 姿 态 的 罢 ? 实 在 是 很 有 意 义 的” 。 迅 所 说 那 翻鲁
《为了忘却的纪念》(正式版)解析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
教学目标
1、梳理文脉,引导认识两个 人物(白莽和柔石) 2、领会具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体味本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3、理解三个典故的作用
• • • • • •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与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sŏng xiè 不值得 竦( )身 不屑( ): 含糊、不清楚。 隐约其辞: qū 平常,向来。 素不相识: 曲( )译 zhuì 忧愁,恐惧,担心。 zī jiè 拉住。 惴惴 ( ): qiè 牵连到。 解( )往 挈 ( )妇将雏: 缁( ) 衣 累 及:
②“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 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 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 八日晨,在龙华区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 十弹。” “原来如此!……”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心删去,为什么?“原来如 此!……”中“此”指代什么?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 作用?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 正在鲁迅牵挂着柔石在狱中的具体生活情况时,突然 得到可靠的消息他们已被杀害了,这样,省略号前后 的话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心理上感情上突然转换,反 差极大,震撼力强,表达作者强烈的震惊和愤慨;省 略号传达出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深层含义:反动派 竟如此卑劣凶残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 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
殷夫烈士
左联五烈士: • 1931年2月7日,上海龙华国民党凇沪警备司令部秘密杀害 或活埋了23位革命青年,其中有著名的左联五烈士——李 伟森,柔石、胡也频、冯铿、殷夫。左联机关刊物《前哨》 创刊号,更名为“纪念战死者专号”。
鲁迅的悲愤
惯于长夜过春时, 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
【名师讲题】柔石《二月》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二月柔石萧涧秋次日一早就醒来。
他望见窗外有白光闪动,他奇怪,随即将向小花国一边的窗帘打开,只见窗外飞着大雪,地上已一片白色,草,花,树枝上,都积着约有小半寸厚。
他穿好衣服,开门。
阿荣给他来倒洗脸水,他们迎面说了几句关于天气奇变的话,阿荣结尾说:“昨天有许多穷人以为天气从此会和暖了,将棉衣都送到当铺里去。
谁知今天又突然冷起来,恐怕有的要冻死了。
”他无心地洗好脸,在沿廊下走来走去许多圈。
他又想着昨天乘船来芙蓉镇时在船中所见。
他想那寡妇与女孩一家,或者竞要冻死了,如阿荣所说,他心里非常不安,仍在廊下走着。
最后,他决计到地们那里去看一趟,且正趁今天是星期日。
九点钟,雪还一样大。
他按阿荣告诉他的路径,一直往西村走去。
他走得非常快,他全身似乎有一种热力,有一种勇气,似一只有大翼的猛禽。
他想着,她们会不会认得他就是昨天同船上的客人。
但认得又有什么呢?他只愿一切都随着自然做去。
雪上的脚印,留在他身后,整齐的,蜿蜒的,又有力的,绳索一般穿在他的足跟上,从校门起,现在是一脚一脚地踏近她们门前了。
手轻敲了几下,一息,门就开了。
出现那位妇人,两眼红肿的,泪珠还在眼檐上,满脸愁容,叉篷乱着头发。
她见是一位陌生青年,随想将门关上。
萧涧秋却随手将门推住,愁着眉,温和地说:“请原谅,这是不是李先生家?”妇人一时气咽答不出话,许久才问;“你是谁?”萧涧秋随手脱下帽,抖了抖雪,凄凉地说道;“我姓萧,是李先生的朋友,听闻李先生不幸过去了!所以不解冒昧,特来访一访。
李先生还有子女,可否使我认识他们?我一见他们,或和李先生一样,你能允许吗?”年青的寡妇,一时手足无措,她含泪的两眼,,仔细看看他,随说:“请进来罢,可我的家是不像一个家的。
”她衣单,金身为寒冷而颤抖,她的语气非常辛酸,每个声音都从震颤的身心中发出来。
在地窖似的房内,两个孩子在一张半新半旧的大床上坐着,拥着七穿八洞的棉被。
女孩这时手里捻着一块饼干,在喂她的弟弟。
艺术概论社会历史批评的例子
艺术概论社会历史批评的例子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和社会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对生活的再现,就像一面镜子,用文字将眼中的世界流于笔尖,生动又不乏真实。
而自古以来,文学又为一定的历史环境所形成,这些历史环境承载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独特性,于是文学就像魔力的万花筒,将一个一个的时代开放在枝头。
十九世纪的丹纳,曾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提出了一个十分精辟的见解:“作家笔下的每一个人物的产生均离不开种族、环境、时代这三个要素。
”于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有了那么一个时代,他形容之:“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且坐稳了奴隶的时代。
”读了《为奴隶的母亲》,这个时代我见识到了。
《为奴隶的母亲》是左联作家柔石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说力作,也是现代小说名篇。
故事发生在闭塞落后的旧社会,抓住了农村苦难深重的一隅,展现了一个悲剧性的家庭:丈夫是个皮贩,偶兼做农活,他技术好,插起秧来总会是众人效仿的榜样。
女人贤惠善良,任劳任怨。
他们还有一个男孩,身体健康,活泼可爱。
即便是这样,家里的债台还是一层接一层的垒高。
生活无望,丈夫开始酗酒,赌博,甚至于对女人和孩子施暴,到最后落了个连钱也借不到的下场。
于是,典妻的悲剧终究上演了。
文学艺术必须与现实条件相关联,脱离了现实条件则会失去生命力。
在《为奴隶的母亲》这篇作品中,我感慨万千,人穷了,可以典当首饰,可以典当衣服,也可以典当家产,至于典妻,我还是头一回听说,不由觉得冷汗直冒。
丈夫的确犹豫过几天,但最终还是说了:“我已经将你典出去了。
”可怜的女人几乎昏死过去:“什么呀?”女人其实听得很清楚,只是没有办法相信自己的耳朵,丈夫的话使她的整个世界都塌了,“我实在不愿离开呢!让我饿死在这里罢。
”可是丈夫终究是发怒了:“穷了,我们又不肯死,有什么办法?”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是啊,与其好死不如赖活着,这曾是多少可悲生命继续下去的勇气!不管怎样的被伤害,不管怎样的被伤害,不管怎样的不情愿,女人从头至尾没有一丝一毫的反抗。
解读《为奴隶的母亲》主要人物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
2018.No46(EEG)信号特性在监测过程中也会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如驾驶员的年龄和性别的差异,都将在最终测得的数据上有所体现。
心电图(ECG)是采集的驾驶员心脏活动的变化情况。
由于心脏同时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共同组成了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用来调节人体机能的唤醒功能,因此,心电图(ECG)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驾驶员的疲劳驾驶状态。
通过心电图(ECG)来判定是否疲劳驾驶,最常见的指标是心率指标(HR)以及心率变异性指标(HRV)。
心率指标(HR))是我们比较常见的指标,相较而言,心率变异性指标(HRV)能更精确地反映驾驶员的状态。
心率变异性是指心率节奏的快慢或者R-R间期随时间所发生的变化情况。
该指标主要反映的是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的调控水平以及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应答水平。
默多克大学的Hartley L等人通过对长途货车驾驶员的驾驶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心率变异性指标(HRV)与驾驶员的疲劳程度的变化有潜在的关系:当驾驶员疲劳时,心电图(ECG)会明显地、有规律地下降。
同时,Calcagnini等人通过对心电图(ECG)信号的几个典型特征的研究发现,低频能量LF、超低频能量VFH、高频能量HF及低频能量LF/高频能量HF的比率等参数在驾驶员清醒和疲劳时有明显变化。
目前,国内和国外的研究人员还并未完全掌握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与驾驶员疲劳驾驶之间的关系。
相比脑电图(EEG)方法,心电图(ECG)方法在测量过程中电极佩戴简单,并且在长时间的监测时也拥有较高的可靠性,因此在试验和应用中采用较多。
三、基于驾驶行为监测的方法基于驾驶行为监测的方法在国内目前很受关注,主要是用摄像头或者传感器捕捉驾驶员的头部运动特征、面部位置变化与面部精神状态的表征变化以及通过车辆行驶状态变化的采集来判断驾驶员是否处于疲劳驾驶状态。
目前,虽然国内及国际车企对该方法比较关注,但还未研发出精准、成熟的商业产品,已经面世的疲劳驾驶监测产品的有效性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早春二月》与《二月》
电影《早春二月》与《二月》的比较分析《早春二月》的故事电影《早春二月》根据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
影片讲述了1926年前后,处于彷徨状态中的知识青年肖涧秋来到浙东芙蓉镇,投奔老朋友陶慕侃。
作为校长的陶慕侃欣然聘肖涧秋在自己的中学里教书。
肖涧秋对本镇一个穷苦的寡妇文嫂很同情,并得知文嫂是他仰慕的烈士的遗孀,他不仅从经济上资助她,还让她的小女孩采莲去上学,每天亲自到桥头接送。
陶慕侃的妹妹陶岚在爱慕肖涧秋,肖涧秋也很喜爱陶岚。
后来,文嫂的小儿子病死,肖涧秋出于对极度悲痛和无所依托的文嫂的同情,为了彻底帮助她,决定娶她为妻,而放弃他与陶岚的爱情。
这件事招来了非议和攻击,文嫂极度羞辱而自杀。
肖涧秋也很受刺激,痛苦地思考着究竟应该怎么办。
最后,他抱着“我们会有长长的未来的”信心,毅然离开芙蓉镇,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
“……我一踏进芙蓉镇,就像掉进了是非的旋涡,我几乎在这个旋涡里溺死,文嫂的自杀,王福生的退学,像两根铁棒猛击了我的头脑,使我晕眩,也使我清醒,从此,终止了我的徘徊,找到了一条该走的道路,我将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
”陶岚念完肖涧秋留给她的信,深受感染,也急急地向他追去。
影片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生动地概括了二、三十年代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
对于来到芙蓉镇的萧涧秋,作品既赞扬了在他身上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又以他的悲剧性结局,反映了旧知识分子在传统观念和封建势力重压之下的无能为力,体现了柔石原作所蕴含的基本思想。
孙道临饰演的萧涧秋,深沉、含蓄、质朴,他内心炽热的情感与外表的沉着、从容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在他周围、我行我素的陶岚、贤慧柔弱的文嫂,均以鲜明的个性出现,对深化主题、增进萧涧秋形象的思想厚度,起到了促进作用。
影片突破戏剧式的叙事模式,对多场景组合式的电影形式进行了探索。
与此同时,它也充分显示了谢铁骊精于描绘人物心理的艺术风格,幽美的芙蓉镇风情,含蓄、细腻的细节与情境,均准确地衬托了人物的思想流程,强大的演员阵容,精细的美工创造,借鉴了传统绘画技法的摄影处理。
柔石及其《二月》
柔石及其《二月》《二月》是柔石最出色的作品。
可以说,《二月》是柔石的代有作,也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写于1929年的《二月》,反映了大革命失败以后青年知识分子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和彷徨。
作为主人公的萧涧秋,他极想有为,怀着热爱,到了芙蓉镇以后,面对陶岚和文嫂两个女性,他卷入了痛苦的漩涡之中。
现实如四布的陷阱和黑洞,使他寸步难行,甚至无法立身。
他同情文嫂的悲惨遭遇,竭尽全力救助她的一家,然而流言四起。
孩子病死,文嫂自尽,使他人道的愿望如幻影破灭。
聪明而美丽的陶岚爱他,他本可接受这上天的安排,而纫绔子弟钱正兴因看中陶岚而与他死皮赖脸百般纠缠,脆弱的他便落入了悲哀的迷茫之中。
人物介绍柔石(1902~1931),浙江宁海县人。
原名赵平复,门前曾有一块小石桥,上镌“金桥柔石”,所以就曾以“柔石”、“金桥”为笔名。
柔石于1911年上小学,1917年夏,毕业于县正学高等小学。
“正学”是对明初宁海名儒方孝孺“读书之庐”的尊称。
方孝孺因拒绝为篡位的朱棣起草登极诏书而被“灭十族”的故事,在宁海城乡家喻户晓,给少年柔石的思想影响很大。
1917年秋,柔石考入台州省立第六中学。
谁知这所学校师资薄弱,管理不善,加之费用太高,他只得非常失望地中途退学,回家自修。
1918年夏,柔石考取了官费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遂兴高采烈地走出大山,从宁波乘船至上海,再坐火车到杭州,跨入了这所梦寐以求的校园。
他积极向上、勤奋好学、多才多艺,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
求学期间,柔石与长他5岁、比他早3年入校的同乡潘天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20年,19岁的柔石回家与西乡东溪人吴素瑛结婚。
1921年10月,柔石参加了著名新文学作家叶圣陶、朱自清任顾问,浙一师同学潘漠华、冯雪峰负责的“晨光文学社”,开始从事新文学运动。
1923年夏天,柔石从浙一师毕业,应聘到杭州当家庭教师。
因与自己“教育救国”的抱负相去甚远,不到半年,他就辞教回乡。
1924年春,他到慈溪普迪小学任教,教学之余坚持文学创作。
柔石《二月》中萧涧秋婚恋模式新探
(延安大学文学院,陕西延安716000)王俊虎戴珍玲柔石《二月》中萧涧秋婚恋模式新探[收稿日期]2020-11-3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8ZDA280)[作者简介]王俊虎(1974-),男,陕西大荔人,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戴珍玲(1994-),女,湖南新邵人,延安大学文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摘要]柔石小说《二月》以萧涧秋在芙蓉镇任教期间与三位女性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要线索,其中萧涧秋的婚恋关系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对萧涧秋所爱之人为谁产生过三种不同的说法,即采莲说、文嫂说和陶岚说。
文章对萧涧秋与采莲、文嫂、陶岚之间的关系进行细致的梳理与分析,可以排除采莲说,得出萧涧秋同情文嫂、所爱为陶岚的结论。
通过叙事学方法对萧涧秋、陶岚和文嫂之间的人物关系进行分析,深入窥探萧涧秋的内在心理,可以发现这种婚恋选择不仅是文本结构的一种策略安排,同时也折射出萧涧秋在婚恋择偶上微妙的男性心理。
[关键词]《二月》;萧涧秋;婚恋;模式;男性心理[中图分类号]I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991(2021)01-0091-06doi :10.3969/j.issn.2096-2991.2021.01.013第1期2021年1月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1Jan.2021《二月》是左翼作家柔石创作于1929年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篇幅不长却引来许多学者的关注,其原因就在于:这篇小说有别于典型的左翼小说,它在描写萧涧秋与采莲、文嫂、陶岚三位女性之间的交往时,充满了细腻动人的情感,这也使读者对萧涧秋所爱为谁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通过文本细读可以发现《二月》中萧涧秋对采莲、文嫂和陶岚产生的是三种完全不同的感情,即怜爱、同情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