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谈文学
沈从文之于“乡土”——兼谈乡土文学在当下的发展
告诉乡人 , 乡土之外还有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 , 更加牵动人 心的命运设计 ,走出” “ 才是现实人 生的理性选择 。像《 从文 自传》 的叙 述 主体 , 历 那么 曲折独 异 的人 生 “ 里 经 袭击 ” 之
收 稿 日期 :06—1 2 20 0— 5
维普资讯
后, 给读 者 展 示那 么 丰 富 离 奇 的 异 域 风情 之 后 , 不 自得 与 并 安 逸 , 并 不 满 足 与 满 意 , 是 要 “ 一 个 陌 生 地 方 跑 去 ” 也 还 向 ,
也 以此宣告他的乡土意识 的成型 、 定位。《 柏子》 《 、萧萧》 那
“ 圆环式封闭情节结构” 所揭示的人物 悲剧 性循环状态 ,贵 《
中田 分 类 号 : 0 . I 6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47 (06 0 —0 1 0 0 7 0420 )6 04— 5
作者简介 : 革新 菊(97一)女 , 16 , 湖南张家界人 ,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 学院 副教授 。
作 为 中国现 代 乡 土 文 学特 定 发 展 阶 段 的 杰 出 代 表 , 从 沈 文进 入 文 坛 , 的 是 他 的“ 土 ” 说 。有 趣 的 是 , 既 没 有 靠 乡 小 他 留洋 的学 术 背景 , 没 有 厚 重 的 旧 学 渊 源 , 赖 以依 靠 的 就 也 他
拿 生 命 “ 一 注 ” 赌 :
“ 坏我 总有 一 天 得 死 去 , 好 多见 几个 新 鲜 的
生》 《 、丈夫》 螺旋式开放情节结构” 所流露 出的迷蒙新 那“
生与反抗 , 抛物线结构 ” 那“ 所概括 的沈从 文艺术 结构 的基 本图式 , 无不让人产生冲出这“ 结构” 的冲动 :
谈沈从文二_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
。
因此 在 这 些 作 品 的 字 里 行 间 跳 跃 着 一 种 欢 快 的旋律
,
,
。
然 而 这 些 作 品 也 并 非 全 是 喜 剧 沈 从 文 既 注 意 到 这 种 原 始 爱 情 牧歌 式 的 一 面 也 看 到 了 原 始 野 蛮性 投 下 的 阴影
,
。
月下小景 的爱 情 悲剧 直接 植根 于 一 种 野 蛮 风 俗
” 。
。
“
女 子 同第一个 男子 恋
, ,
爱 却 只许 同 第二 个 男 子 结 婚
小说 结 局 写 小 寨 主 和 女 孩 子 的双 双 含 笑 赴 死 则 充分 展 现 了 作 者 在 想 象 中 完 成 了原 始 生 命 形 态 的构 图 并 非 为 着
。
着 哀 痛 微 凉 里 夹 着忧 郁 有 着 自 己 独有 的 美 学 风 格 建 立 起 了一 个 特 有 的 文 学 世 界
写 实叙 梦 描 人 生 形 式
, ,
,
“
”
在 沈 从 文 建 造 的 文 学 世 界 中 沉 落 的都市 人 生 与 生 命 多 方 的 乡村 社 会 犹 如 震 撼 人 心 的 旋
“ ”
,
年 当 五 四 运 动 浪 潮 的余 波 波 及 湘 西 时 年 轻 的沈 从 文
, , ,
“
”
抱 定 为未 来 的 人 类 去 设 想 的 念 头 只 身飘 流 到 北 京 走 向 一 个 陌 生 的 世 界
。
在北京 最初 激
,
,
起 沈 从 文 创作 冲 动 的 还 是 他 所 熟 悉 的 故 乡 生 活
怯 怯 地 听 着 山坡 上 鬼 撒 沙 子 发 出 的声 响 被 逼 落 草 的 山 大 王 大 张 旗 鼓 地 摆 排 场 娶 商 人 的 女
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
艺术探讨浅谈沈从文小说的审美价值——以《边城》为例孙晓娇(延边大学,吉林 延吉 133000)摘 要: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抒情的乡土叙事模式的代表人物。
他的小说语言古朴又极具诗意,其乡土小说也十分典型,与“现代文明”对照,读其作品也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忧患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引人深思。
其代表著作《边城》写于1933年,以描述天保、傩送和翠翠三者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穿插着当地特有的风土民情、湘西民俗和传统节日,着力塑造了一座具有浓重湘西地方特色的小城。
《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值得探讨与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审美价值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为《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其弟子汪曾祺曾说:“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沈从文的《边城》高呢?”《边城》其内容意义与艺术审美价值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小说内容小说题曰《边城》,便设定了故事发生地方是处于主流社会之外僻远边地的小城。
1按沈从文所述:“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进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
”这个小山城,由于是“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水陆商务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2由此可见,“边城”是在军阀混战,战火纷飞的时代中的一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源圣地,类似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当时“争乱”的外世相隔绝,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沈从文先生对和谐美好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在这“桃花源”中,便发生了翠翠,傩送与天保之间的爱情纠葛:两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在端午节看龙舟赛时无意间遇上英俊的小伙子傩送(也叫“二佬”),正值花季的两人不由得互生纯真爱慕之心,种下情苗。
谈谈沈从文的文学与生活教育
皮 匠 用 夹 板 上 鞋 ,看 剃 头 师 傅 刮
弱与麻 木的体现 。而沈从文倒 是
津津乐道 于砍头的场景。 他在《 怀
化镇》 一文 中写到 , “ 由于过 分寂 寞, 杀人虽 不是一种雅 观的游戏 , 本 部对官佐 中赶 到行刑地 去鉴赏 这 种 事 情 的实 在 很 不 乏 人 。 ” 闸 沈 从 文的这段话后 来一直被 人批评 为冷漠和麻烦 的证据 。其 实作者 并 非 欣 赏 杀 人 ,而 是 想 说 明 生 活 是 如何给予 他爱 憎情感 和理性认 识 的。 也就是说 , 沈从文 的思考 和 判断是根据 自己亲身的 、在场 的 观察而 引发的 ,是他 所生活 的世 界本身 给予 他认识 的 ;而鲁迅是 通 过 不 在 场 的 媒 介—— 电影 镜
脸, 看强 壮多力 的苗人 染布 , 看小 腰 白齿 头 包 花 帕 的苗 妇 人 打 豆 腐, 等等 。 可见沈从文 的兴趣在 鲜 活 的社会生活 经验 ,儒 家 的道 德 教育 并没泯灭 他 的好 奇天性 。他 坦言 , “ 我生 活 中充满 了疑 问题 ,
都 得 我 自己 去 找 寻 解 答 。我 要 知 道的太多 , 所知 道的又太少 , 有 时
育 的价值 ,实 际上却是 流露 出 了
对教 育本质 内容 的不 同见解 。在
他看 来 ,教育 的 目的和过程 就是 生 活本 身 。自然既养育我们 , 同时
也 塑 造 了我 们 的 独 特 性 格 和 价 值
便 有点发愁 。就为 的是 白 日里太 野, 各 处去 看 , 各处去听, 还各 处 去嗅 闻 ,死蛇 的气 味 ,腐 草的气
观 。他 在 《 从 文 自传 》 中回忆 说 ,
微笑中的悲剧,美丽中的忧郁——浅论沈从文作品中的悲剧美--毕业论文
【标题】微笑中的悲剧,美丽中的忧郁——浅论沈从文作品中的悲剧美【作者】刘英杰【关键词】沈从文悲剧美特点【指导老师】肖进贵【专业】汉语言文学【正文】沈从文是一位伟大而独特的作家,文学界对他的研究,经历了不同的时期与不同的评价。
由先前对他的文学批评和政治批判发展到后来对他作品的肯定及重视,从政治上为沈从文“平反”正名。
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对他作品及创作方法的研究。
以及后来大量学者从乡土文学或抒情小说代表作家交代阐释他创作的美学价值。
的确,沈从文的作品总的看来,通常是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独具特色的湘西民族风情画。
那里景美.物美.人更美,读他的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总是那么清新.淡雅.充满诗情画意,总是那么自然美丽,这一切都使人欢快,美好。
然而,当你仔细阅读,会从字里行间品出一股淡淡的哀愁,在美丽中略带悲凉忧郁。
沈从文与同时代其他作家相比,“他的创作并不像鲁迅那样把火一样的热情包在冰一样的冷静里,也不像巴金是火爆爆的热情洋溢,更不似老舍的幽默滑稽式的提示人生,而是在微笑中藏着悲剧,美丽中夹着忧郁。
”[1]沈从文曾在与人谈文学创作时说过:“神圣伟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滩血,一把泪,一个聪明作家写人类痛苦或许是用微笑表现的”。
[2]其实他自己就是那样一个善于用“微笑”来写“悲哀”的“聪明”作家。
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是微笑着的人生,但这又是一层薄薄的面纱,如果轻轻将面纱撩起,就可以看到里面蕴藏着的深刻内涵——不满.哀痛.幻想.忧患.期待……这些都构成了作品的巨大容量,折射出作者浓浓的情——或欣喜.或忧郁.或赞美.或感叹。
因此,本文将挖掘沈从文作品中平常易被人忽略的悲剧美,探究他悲剧美产生根源,在作品中的体现以及悲剧特点,更全面的了解,认识沈从文及他的作品。
—沈从文悲剧美产生根源影响一个作家创作的主要因素是作家的才情禀赋,而才情禀赋又是受制于作家的气质个性,受制于作家的生活和经历。
究其沈从文作品中的悲剧美根源,是与他一生命运演变息息相关的。
试论沈从文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
试论沈从文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一格、极富艺术天才的乡土文学作家。
他以《边城》等六百多万字的作品蜚声文坛、享誉世界。
作为只有高小学历的沈从文在文学艺术上能取得如此辉煌卓越的成就,是与他青少年时期独特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的。
可以说,他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为他艺术才能的形成和创作风格的走向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为沈从文艺术才能的形成培养了良好的智力品质。
少年时期的沈从文不喜读书,有一股浪荡不羁、崇尚自由的天性。
六岁时,家中送他去读私塾;第二年,“在这私塾中我跟从了几个较大的学生学会了顽劣孩子抵抗塾师的方法,逃避那些书本枯燥文句去同一切自然相亲近。
这一年的生活,形成了我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
”这样,沈从文开始了他少年时期的逃学生涯,一头扑进大自然的中,“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
他的逃学不仅没有荒废他的智力的发展,反而促成了他成为作家所必不可缺的智力品质和智力结构,这是旧社会禁锢人的天性的读书制度所无法替代的。
具体说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促进了他的文学智力的发展。
(一)培养了敏锐精细的观察能力生活是文学创作乃至一切艺术创作的源泉,而观察是这一源泉的基础。
沈从文的逃学生涯使他的观察从无意的观察转变成为有意的观察:“有时天气坏了点……逃学没有什么去处,我就一个人走到城外庙里去……有人下棋,我看下棋;有人打拳,我看打拳;甚至于相骂,我也看看,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
”“看城外对河的景致,看木工手艺人新雕的佛像贴了多少金,看那些铸钢犁的人一共出了多少新货……这一系列的户外活动使沈从文对湘西的民族风情,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幼贵贱,生死哀乐的种种壮况十分熟悉。
不断的观察使他的感知能力不断增强,积累了大量表象,具备了创造表象的基础。
没有这样精细的观察,也就没有对事物的深刻认识,以后的文学创作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丰富了上天入地的想象力“能逃学时我逃学,不能逃学时我只好做梦”。
现当代文学 沈从文
沈从文像长跑一样坚持对文学的 激情,以带有几分固执的“乡下人” 姿态执迷地创造了乡土景观,他力 图以湘西本真和原初的眼光去呈现 湘西世界的自在性与自足性,实现 了他做一个“地方风景的记录人” 的愿望。
凤凰之子—沈从文
本章提要 沈从文生平 沈从文的创作概况 沈从文的《边城》 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沈从文的散文 沈从文作品的历史意义
2.主要内容
小说以湘西小城茶峒及城西的碧溪嘴渡 口为场景,通过渡口撑船老人和他的外孙 女翠翠相依为命的单纯、恬淡生活,以及 天保和傩送兄弟同时爱上翠翠的曲折动人 的情感悲剧,体现了在大自然熏陶下的人 情美、人性美,表达了作者对优美善良的 人性和理想生活方式的赞美与追求。
3.有关《边城》的评价
《边城》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是 一部idyllic杰作。(李健吾)
“湘西世界”的三种生命形式
1)原始的生命形态 《龙朱》、《神巫之爱》、《媚金.豹子.与 那羊》借异域神话传说故事,表达青年男女 真挚、热烈、活泼的生命活力,讴歌了原始 浪漫的生命形态,表现原始的人性美。
2)现实湘西人的生存
《萧萧》、《柏子》、《丈夫》等作品描 写沅水流域的水手、妓女、妇女等下层人物 的现实生存,沈从文是从文化的角度,从人 生形式,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来探讨人性的悲 剧,这些人物虽然德行品性纯洁高尚,但与 此相伴的却是理性的愚昧,因而他们无法掌 握自己的人生命运,也导致其人性悲剧。
以《边城》为中心,沈从文的“湘西世 界”向两个方向延伸:一个向原始的自然 人性(《龙朱》、《月下小景》、《神巫 之爱》、《阿黑小史》等);一个向摧折 自然人生的社会现实(《萧萧》、《柏 子》、《贵生》、《丈夫》、《会明》、 《虎雏》等)。
以湘西健康雄强,自由自然的不悖乎人 性的人生形式对抗都市萎弱,虚伪的人生 形式沈从文建立了自己的文化观念。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作
●《祝福》收录在(彷徨)。
●《呐喊》、《彷徨》的取材与写作意向是:●对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批判与揭露、对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及提出改造国民性的问题、对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索。
以上都是●《彷徨》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共11篇。
()√●《呐喊》、《彷徨》的底色和基调是忧愤深广。
●《狂人日记》的作者是鲁迅。
●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鲁迅写作的爱情题材的小说是《伤逝》。
●华老栓是《药》里面的主人公。
●《药》采用了双线交错的结构,直指国民劣根性。
()√●《狂人日记》表现了对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批判和揭露。
●下列选项中采取独幕剧方式的是《风波》。
●下列选项中采取仿传记体形式的是()B、《阿Q正传》。
●从结构上看,《呐喊》、《彷徨》有三分之二均采用横截面结构。
●鲁迅对《红楼梦》的评价甚高,认为《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
●鲁迅的小说创作是清醒的开放型现实主义。
●有学者认为,《狂人日记》是一篇类诗体、寓言体小说。
●鲁迅小说的风格是精粹警拔、自然朴实。
●鲁迅小说完成了语言上的革命,小说的语言是纯粹的白话文。
错误●《伤逝》收录在彷徨B。
●精神胜利法来源于鲁迅塑造的哪一位人物?()A、阿Q●子君和涓生是鲁迅小说《伤逝》中的人物。
●《阿Q正传》带有“漫画式”特点。
●《阿Q正传》是对封建社会造成的精神上麻木的讽刺和批判。
●下列作家不属于创造社的是()。
D 周作人●问题小说的特点是()。
B理性化●成仿吾、田汉、郁达夫属于创造社,周作人不属于。
●《超人》、《寄小读者》、《繁星》属于冰心的作品,《雅舍小品》不属于。
●冰心小说的结构较为单一,但语言非常清丽、婉约。
●下列不属于叶圣陶的作品是(B)。
A、《多收了三五斗》B、《狗日的粮食》C、《潘先生在难中》D、《倪焕之》●下列不属于许地山的作品是(D)。
A、《命命鸟》B、《辍网劳蛛》C、《商人D、《酒后》●庐隐的代表作是()。
B、《海滨故人》●与许地山审视现实的写作相比,叶圣陶的创作深受宗教影响,体现了一种禅悟。
文艺评论家对《边城》多角度评价的文章
《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文学作品,它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深厚的底蕴,也在文学评论家们的角度评价上有着不同的看法。
对于文艺评论家来说,他们会从多个角度对《边城》进行评价,包括文学价值、历史背景、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
这篇文章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边城》,深度解读文艺评论家对《边城》的多角度评价。
# 1. 文学价值我们来谈谈《边城》的文学价值。
作为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首先受到了文艺评论家们的高度关注。
文学评论家们认为,《边城》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展现了沈从文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作为一部草根文学作品,《边城》在文学评论家眼中也体现了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和呈现,展现出了沈从文对人民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关怀,因而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和思想价值。
# 2. 历史背景文艺评论家们也会从历史背景的角度对《边城》进行评价。
《边城》以20世纪初我国西南边陲小镇上的故事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文艺评论家们认为,《边城》以其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真切的历史氛围,使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历史厚重感,成为了我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学经典之作。
# 3. 人物形象对于《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文艺评论家们也会做出评价。
《边城》中的田老先生、湘云等人物形象,被认为是沈从文深入人心的经典之笔。
文艺评论家们指出,《边城》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沈从文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逼真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触动人心,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形象。
# 4. 语言风格文艺评论家们也会对《边城》的语言风格进行评价。
《边城》以其大气磅礴的叙事风格和别具一格的语言运用,为文学评论家们所称道。
他们认为,《边城》以其独特的西南方言描写和富有韵律感的叙事语言,营造了浓厚的地方风情和叙事魅力,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语言经典之作。
总结而言,《边城》是我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受到了文艺评论家们的高度评价。
真善美的践行者——浅谈沈从文的文学批评特色
21 O 0年 2 月
淮 北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J OURNAI OF HUAI EIPROFE S ONAL AND CHNI B S I TE CAL C OLL EGE
Vo1 O .9 N .1 Fe .2 0 b 01
真 善 美 的践 行 者
— —
浅谈沈 从文 的文学 批评 特色
刘 芳
( 宁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宁 大 连 1 6 2 ) 辽 辽 1 0 9
摘 要: 沈从 文在 从 事 小说 创 作 的 同 时也 写 下 了大 量 的批 评 文 字 。较 之 同时 代 的 文 学批 评 家 , 的 文 学批 评 有 其 独 他
而 沈 从 文 却 能 在 众 多 同声 中 大 声 讲 出 自 己 的异 言 , 不 能 这
也 开 创 了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批 评 的 新 时 代 。 从 上 世 纪 初 的 发
轫至今 , 回顾 中 国 现 代 文 学 批 评 走 过 的 百 年 之 路 , 国 的 中 批 评 家 们 在 这 条 批 评 道 路 上 为 我 们 留下 了弥 足 珍 贵 的 世 纪 回响 。聆 听这 些 批 评 之 音 , 一 种 声 音 之 于 当 时 是 一 种 有 特 立 独 行 , 于 当 下 又 是 一 种 启 发 延 续 , 就 是 沈 从 文 所 之 这 追 求 的 真 善 美 的批 评 之 声 。
不 说 是 沈 从 文 文 学 批 评 特 立 独 行 的 一 种 表 现 , 这 种 批 评 而
又 可 谓 是 一 语 中的 直 触 要 害 。 所 以 , 3 年 代 起 他 先 后 创 从 O
作 了《 文学 者 的 态度 》《 谈 差 不 多 》《 学 运 动 的 重 造 》 、再 、文 等 批 评 文 章 , 中 表 达 了 他 对 文 学 和 政 治 联 姻 , 学 沦 为 商 集 文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文学成就介绍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文学成就介绍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文学成就介绍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希望能帮到你了解。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沈从文出生于1902年,是中国近代非常著名的国家。
沈从文是多民族的混血儿,不过他本人更加的喜欢苗族,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有有关苗族风土人情的描述。
沈从文的文学成就非常高,一生创造了很多作品,其中以《边城》最为著名。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巅峰,在二十世纪的时候,《边城》这部作品在中文小说的文学榜上排名第二,而排名第一的则是鲁迅先生的《呐喊》。
由此可见沈从文先生这部作品的成就有多么高。
《边城》这部作品还曾被拍成了电影,讲述的是湘西的风土人情,用女主翠翠的爱情故事,来展现人性的真善美。
这部电影播放的时候,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直至今日依旧是一部经典佳作。
当然沈从文的文学成就除了《边城》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是沈从文在不同的时期创作出来的。
1928年,沈从文去了上海,在这里他和好友一起筹办了《红黑》杂志以及出版社,这是沈从文的文学成就开端;1930年,沈从文开始在青岛大学担任文学院的讲师,和杨振声一起编纂了《大公报·文艺副刊》。
沈从文先生的作品非常多,在抗战之前,他就有二十多部作品集出版,其中包括《石子船》《月下小景》等作品。
其中不乏经典之作,只是很难有一部作品像《边城》那般引起巨大的轰动了。
沈从文的人物故事沈从文民国时期作家,他的作品很受人们喜爱,这源于他小时候发生的一个故事,沈从文的故事是什么呢?沈从文幼年的时候很是顽皮,贪玩本来就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所以沈从文又怎么会例外呢?沈从文从小爱看木偶戏,经常因为看戏耽误学习。
有一次村里来了演出木偶戏的,是他最喜爱的孙悟空过火焰山,这部戏让他看的竟然忘了去上学,一直到天黑木偶戏散了,他才不得不回家,别的同学早已从学校回家了。
沈从文谈文学
【 关键词】 独 立的文 学; 神性的文学; 想象的文学
一
、
文学 是 独 立 的
然事物 , 自然创作心态 , 自然的语 言, 同时传达 出一种 自然 清新的独 特创
歌颂自然 , 沉迷于自然的作家, 除了自 沈从文的文学观在中 国特殊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下 是别具一格 作风格。沈从文是一个喜好自然 , 丰富多变、 奇趣无穷等特性 , 还在于沈从文所 享受的那份 的, 是中华民族文学中的一朵奇葩。他在偏离主流文艺观 的轨 道上 , 始 然的伟大神奇、 自由和洒脱 , 船种不加雕饰 、 不受束缚的创作状态。 终坚守着只属于文学自身 的前进方向。
时的文学命运进行了一番剖析和展望 。他始终坚 持着作家的纯粹 品质 即作者的人格 , 作者在任何情形下, 都永 远具有上帝造物的大 胆与 和立场, 提出 了自己的文学观点 , 主要从思想 内容 和艺术特征两方 面进 自由, 却又极端小心 , 从不滥用那点 , 大胆与 自由超过需要。
… …
行阐释。 二 、文 学 是 神 性 的
思 。 关 于 文 学 中 生命 的 最 高 意 义 形 式 , 沈从 文 宣称 文 学 要 。 现 到 一 种 是 一 种 “ 索 的体 操 表 最高的德性 , 从皈依 中见到神 。这种 “ 性 是沈从 文湘西小 说 要 神 2 感 官 创作 、 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 。创作者对生活的爱 , 美的发现 , 对 对神 的迷狂是 当然这种思索与想象 并不 是漫无 边际 、 目的胡 思乱想 。在 创作 盲
坚持文学的独 立、 自由和 尊严是 沈从文文 学观的 核心。中 国近现 代的变迁 , 尤其是 五四 化运动 的欣然而 至 , 文 使中 国的面 貌焕 然一
3、 自由的 创 作
浅谈京派乡土文学——以沈从文为例
浅谈京派乡土文学——以沈从文为例摘要:京派文学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北方城市作家群,以沈从文、废名等人为代表的,区别于当时主流左翼文学,主张脱离政治和社会,回归田园乡村,以小说和散文创作为主,后经汪曾祺等人继续发扬,与乡土文学实现融合,不断焕发出新的时代元素。
21世纪以来,文学界风气日趋宽松,对于京派文学的认识观点也在不断发生转型,学术界由传统的政治视角转向文本、作家群,研究领域日趋多元化。
本文分三部分对京派文学进行分析,并以沈从文这一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散文《湘行散记》为视点展开研究。
关键词:京派、沈从文、乡土文学一、关于京派“京派”是30年代活跃的文学流派,是远离当时政治中心南京和文化中心上海,在北方京津一带进行文化创作的作家,又称为“北方作家群”,开辟出与当时左翼文学和海派文学相对的一条文学之路,以小说创作为主,以《骆驼》《水星》为主要创作阵地,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
“京派”反对文学的政治化和商业化,主张创作纯粹的、自由的文学,他们远离政治斗争和商业场、官场,去除文学的功利化,追求“纯粹的文学趣味”和“和谐、节制与恰当”的审美趣味,收敛情绪,抑制情感的过分宣泄。
京派文学不事雕琢,主张纯粹、自然的生活描写,还原本真,因此小说中对于乡间生活的描写与现实生活十分相似,没有过度的艺术加工,给人亲切之感。
京派是对五四时期国民性发掘的回归,作者针对现实生活的道德沦丧,在小说中寄予对美好的希冀,呼唤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复归。
创作者秉持自由主义创作思想,自由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盛行的文学思潮,强调文艺创作的独立性和非功利性,反对将文艺工作与政治革命联系起来,强调对个体意识和自由创作的追求,在小说、散文、文学理论各方面都有反映。
京派主张文学净化心灵,改造民族灵魂,是对五四时期文学“改造国民性”的继承,但在政治革命已成为中心的时代,将时代的症结归结为人心不古,是对现实革命的逃避,为旧制度的残喘提供了借口。
理想主义:沈从文在西南联大的文学思想
与诚实。终结是在这个现状继续中, 凡有艺术良心的作家 , 政治与文学的关系, 是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思考的一个
核心 问题 。“ 治 ” 他 的 理 想主 义 文 学 思想 中成 为 一 个 政 在
最不受 欢迎的 词汇 。
而且 也是对 中国现 代文学思 想的丰 富和发 展 。
文学有一部分成为实际政治的附庸进行批评的同时 , 也对 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提出了强烈的批评 :这种因习文 “ 学观的特性 , ‘ 即 文学与政治不可分 , 且属于政治的附产物 或点缀物 ’作家的怀疑 , , 即表示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 实各
展下去 , 重在一时间得到读者的多数 , 或尊重 多数的愿望 , 因此在朝则利用政治实力, 在野则利用社会心理 , 只要作者 在作品外有个政 治立场 , 便特别容易成功。一些初初拿笔 的人, 不明白中国新 文学搅混入商场与官场共同作成的漩
涡中后 , 会发 生 些 什 么现 象 , 然还 会 有 些 什 么 结果 , 可能 必 另一 方面 个 人 又 正 要 表 现 , 露 面 , 要 当然 都 乐 于 照 习 惯 方
说作 者和读 者 ’ , 小说 看成 ‘ 文字 很恰 当记 录 下来 的 时 把 用
渐忘了教育自己。“ 只由于十五年前我们文学运动和 ‘ 商
业 ’‘ 治 ’ 、政 发生 了关 系 , 去 了它 那 点应 有 的超 越近 功小 失
人事 ’ 。因为既然是人事 , 就容许包含了两个部分 : 一是社
一
文学作品既成为商品之一种 , 用同一意 义分布 , 投资者当然
先 企图在 营业 上 站得 住 , 事 从 ‘ 意 经 ’ 眼 。五 四谈 男 凡 生 着
《冬的空间》:“文体家”沈从文的转折
《冬的空间》:“文体家”沈从文的转折【摘要】沈从文素有“文体家”的名号。
小说《冬的空间》发表于1930年,写作时间正处于沈从文本人划分的出来“创作分水岭”,本文将从文体结构,人物塑造和思想观念等多角度解读《冬的空间》中沈从文“文体”写作走向成熟的表现。
【关键词】《冬的空间》沈从文文体家沈从文素有“文体家”的名号,但他的文学之路并非坦途。
粗糙与杂乱是沈从文早期小说给人的总体印象。
在这方面夏志清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说沈从文在大量“生产”[[1]]小说。
“生产”二字极为贴切,既反映了靠稿费度日的职业作家生活的辛苦,也暗示了这一阶段作品质量的良莠不齐。
沈从文也坦言自己认真写作是在1929年以后。
在这以前,他大量写作是为了谋生。
他说那些东西只能算作“素材”,是为了挣一千字五角钱稿费而把刚刚读过、体验到、道听途说或空想出来的东西,匆匆拼凑成篇。
他的“创作方法”不过是像抓萤火虫那样,把眼前闪现过的东西,捕捉到手而已。
[[2]]他的说法有自谦的成分,因为正是有1929年以前数十篇作品的创作积累,以及大胆出格的尝试,他才能从一个写作的摸索者逐渐成长为一位有能力营造“乡下人”独特文体的大作家。
小说《冬的空间》发表于1930年,写作时间正处于沈从文自己划分的出来“创作分水岭”,通读小说,我们可以从题材结构,人物塑造,以及思想观念等多角度观察到沈从文创作走向成熟的端倪。
一、取材现实的创作沈从文的小说大多都取材于作者本人的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想,是一种异于其他作家的,近乎“实时转播式”的写法。
写湘西生活的,如《玫瑰与九妹》、《屠桌边》、《船上》,皆是自己的童年回忆或是少年从军的见闻。
写都市生活的,如《公寓中》、《绝世以后》、《重君》、《老实人》,主角都是困守于公寓,过着穷苦生活的大学生或作家。
将现实生活复现于小说一直是沈从文创作的惯用技法,他往往会通过加入真实的人名和细节使作品呈现出一种亦真亦假的面貌。
它们像一份历史文献,记录着如沈从文般的怀着“改造社会,做新青年”想法的文学青年在现代都市里的边缘处境,自我想象,以及自我认同建立的过程,使得当时和沈从文年龄相仿,观念相似的青年读者能够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印迹。
谈沈从文的文学地位讲座心得
谈沈从文的文学地位讲座心得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文学批评、诗歌、剧本等多种文学类型,影响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在本次讲座中,我深入学习了沈从文的作品和创作思想,进一步认识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沈从文的文学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塑造了一系列深刻、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边城》中的桑叶儿和阿珂、《丰乳肥臀》中的王成和邓世昌等,这些人物形象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交融,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情感价值。
其次,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独具特色,他的作品充满生动的想象、独特的想象力和跨越时空的想象。
他的散文充满感性的表现和思考,环境描写和情感描写交织,将个人经验和时代背景巧妙结合。
他的小说则有精心构思的情节和细致入微的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深刻。
其三,沈从文在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方面也有较高造诣,他的《“缪斯之城”序》和《中国文化简史》等批评和研究作品受到广泛认可,并在当时的文学界和文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最后,沈从文是一位富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崭新面貌和人性的深层次面向,而且关注弱者和边缘人群,让人们对价值观和社会习惯进行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沈从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贡献得到了广泛认可。
沈从文的作品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丰富我们的文化知识和建立人文精神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物形象
浅谈沈从文《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沈从文的《边城》是一部描绘湘西风土人情的小说,其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独特,展现出湘西世界的朴实与自然。
本文将探讨《边城》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他们的性格、行为以及言语特点,并阐述人物之间的关系。
《边城》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傩送的年轻人,他勇敢、善良,对生活充满热情。
他具备湘西人的淳朴与真诚,对待自己的感情认真负责。
当傩送爱上船家女翠翠时,他并没有因为门户之见而放弃,而是选择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然而,在面对哥哥的死以及种种家族纷争后,他最终选择了离开故乡,去寻找一个没有世俗纷扰的地方。
翠翠是船家的女儿,她美丽、纯洁,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她自幼便失去了父母,但却在爷爷的陪伴下长大,继承了父母的善良品质。
翠翠与傩送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但由于家族的矛盾和现实的残酷,他们的爱情最终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边城》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紧密而复杂。
傩送与翠翠虽然相爱,但因家族纷争而无法在一起。
傩送的哥哥天保因爱慕翠翠不成而离家出走,最终在水中溺亡。
这给傩送和翠翠的爱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另外,船家爷爷与傩送父子之间也有着微妙的关系,他们互相尊重、理解,却又暗中较劲。
这些复杂的人物关系为故事增色不少,展现了湘西世界的真实与多彩。
《边城》的主题探讨是一个多元的过程。
作品表现了湘西世界的淳朴与真诚,通过对主人公和翠翠的描绘,呈现了一个远离尘嚣、自然和谐的生活状态。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沈从文对于故乡的思念之情。
作品还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复杂性。
虽然主人公和翠翠的爱情没有得到圆满的结局,但在面对家族纷争和现实压力时,他们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这种坚韧和执着令人敬佩。
《边城》还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束缚,呼吁人们追求自由、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感情。
《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点,生动地展现了湘西世界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主人公和翠翠以及其他人物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沈从文的这部经典之作将永远留在读者心中,让我们感受到湘西淳朴与自然的魅力。
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
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沈从文研究文献综述作者:雅嘉拉达(yajialada)自从新时期以来,沈从文研究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
虽然,它肇始于所谓的“沈从文热”,并与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其它各种“热”先后发生,但同其它一些“热”相比,沈从文研究却具有明显的持久不衰的特征,并由此带来现代文学研究中其它相关课题研究的深入与发展。
这一情势的出现,决非仅仅由于研究者个人偏好与热情所致,也不仅仅由于沈从文研究当时在政治层面上所具有的拨乱反正的价值。
单凭个人的偏好与热情不可能使之持久,政治层面上的需求也只能是一时的“流行色”,沈从文研究的兴盛只能取决于沈从文及其创作本身所具有的文学研究的品位与内蕴。
“沈从文现象”,是20世纪中国具有独特色彩与内涵的思想—文化现象。
当然,沈从文研究并非起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沈从文先生其人其文的研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发生。
在此,笔者将分“早期沈从文研究”(1949年以前的研究)和“当代沈从文研究”(49年以后的空白期和新时期以来到现在的研究)两大部分,努力对沈从文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况和发展形势做一较为全面的论述,为笔者即将展开的沈从文研究方向的论文储备资料、理清思路,并期望对今后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早期沈从文研究有不少地方或者失之偏颇且比较单一,但它毕竟是沈从文先生尚在文坛时的论说评论,不但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而且也是沈从文研究的基石与铺垫,我们万不可忽视而应好好吃透好好利用。
早在20世纪20年代,沈从文就开始为文坛所注意。
到30年代,沈从文已经拥有广泛影响。
但直到1949年前,对沈从文的研究却没有溢出文学评论的范围。
当然,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在它尚未走完自己行程的时候,一切研究都很难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史研究的意义。
可是,在1949以前,对中国现代文学带有文学史色彩的研究文字却非绝无仅有。
为后来的研究者不断称引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诸导言,其分文体对第一个十年文学过程的总结与描述,就分明具有文学史研究的特征。
谈沈从文的文学地位讲座心得
谈沈从文的文学地位讲座心得沈从文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巨匠之一,他的作品深刻描写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现实的矛盾,具有强烈的思想性、艺术性和人文性。
在我参加的沈从文文学地位讲座中,我对他的诸多成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沈从文的文学地位得以确立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重要作品。
他以独特的笔触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的交织与碰撞。
如《边城》,它以极富诗意的笔触精彩地展示了荒凉、贫瘠、沧桑的凉州周边地带的生态、文化与传统,以及主人公丁香人生中的喜怒哀乐、爱情与灵魂的挣扎。
这种“以文会友”的写作风格,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次,习惯在沉寂岁月中探寻人性的沈从文体现了他的人文思想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沈从文的小说表现了人的命运逆转的进程,对人生的无奈和悲壮充满了细腻而深刻的描写,体现了沉沦中反抗的勇气。
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并通过对众生百态的刻画,凸显出“人”作为一个生命的力量。
他强调人的人性,以人为本、文学为人服务,从特定的社会现实出发,深探人性、探索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内涵,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意义。
最后,沈从文写作风格与国际接轨的方式进一步提升了他的文学地位。
他的写作多吸收西方文化养分,掺和多种文学流派,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
特别是他在“写实主义”小说的基础上,引入社会意义和哲学思考,倡导一种“诗化的现实主义”,赋予文学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因此,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他也成为了国际文化交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这不仅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也扩宽了中国文学的国际视野。
总之,沈从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地位不仅仅在于他的作品,更在于他具有的创作思路、人文关怀和文化交流。
他的文学地位稳居中国文学的前列,也在文化交流上做着国际文学的代言人。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作品还将持续地影响和启发着一代代读者,继续发挥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凡响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谈文学
作者:苏卫平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7期
【摘要】本文分析了沈从文的文学观点。
认为沈从文并没有专门谈文学的学说,但从其创作的文学作品、随笔杂记、序跋书信中可以窥见其别具匠心的文学意识观念与文学审美趣味、倾向。
可以把沈从文的文学观归结为三种:一种是独立的文学,一种是神性的文学,另一种是想象的文学。
【关键词】独立的文学;神性的文学;想象的文学
一、文学是独立的
沈从文的文学观在中国特殊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下是别具一格的,是中华民族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他在偏离主流文艺观的轨道上,始终坚守着只属于文学自身的前进方向。
坚持文学的独立、自由和尊严是沈从文文学观的核心。
中国近现代的变迁,尤其是“五四”文化运动的欣然而至,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文学领域表现的尤为突出和壮烈。
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独立的艺术创作形式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开始走向了自觉,然而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却一直处于热烈的讨论和模糊的定型中。
直至1942年7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是政治的工具,文学是政治的点缀物和附属品,才使文学有了基本的定位,但是文学却从此披上了政治的外衣。
改革开放以后,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不经意间文学与商品经济扯上了关系。
正是在这样非常的社会条件下,沈从文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对当时的文学命运进行了一番剖析和展望。
他始终坚持着作家的纯粹品质和立场,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观点,主要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两方面进行阐释。
二、文学是神性的
1、永恒的神性
沈从文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创作原则就是建构一座希腊小庙,里面住着神化的人性。
在神性的文学里,神居高临下,神性贯穿始终、亘古不变。
“美固无所不在,凡属造型,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即无不可见其精巧处和完整处,生命之最高意义,即此种‘神在生命中’的认识。
”[1]当然,神话传说,神灵异变形式,不仅在文学上,在其他领域也不缺失其根源性,“这些神话传说的影响及于一切,宗教、艺术,源于这些传说而发展,在文章上,则有了史家的称誉,三皇五帝之事业,有诸子述人类的化进,有诗人为神痕迹作无数美丽的诗歌。
” [2]所以,把神话提高到文学本体的位置上来强调文学中的神性特征是沈从文先生的创作理念和理想追求的基石,而在此基石上建筑了他的神性文学大厦,即神蕴寓生命中的生命最高意义形式。
关于文学中生命的最高意义形式,沈从文宣称文学要“表现到一种最高的德性“,要“从皈依中见到神”。
这种“神性”是沈从文湘西小说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
创作者对生活的爱,对美的发现,对神的迷狂是文学德性的基本特征。
2、自然的题材
沈从文的作品给每位读者印象最深刻的是湘西那块神秘土地上的风俗人情和自然风光。
毋庸质疑,沈从文的神性文学创作既根源于自然,同时又丰富美化了自然。
沈从文对自然可以说达到了盲目的崇拜,认为自然中的一切皆成文学,认为文学要在一切有生中去发现美。
譬如他对徐志摩的诗就给予高度的评价:“一切的动,一切的静,青天,白水,一声佛号,一声钟,冲突与和谐,庄严与悲惨,作者无不以一颗青春的心,去鉴赏,感受而加以微带矜持的注意去说明的。
”[3]甚至于把自然扩大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缘于创作源泉的应有尽有,文学还可以描写最细微,最平凡的事物,如“肮脏的愚蠢的兵,狡猾坏透了的小偷,一匹马疲惫了的姿势,一个蜂子受伤后的悲剧,一片鸟羽,一个破墨水瓶。
”[4]于是在创作时一切皆自然而然,自然事物,
自然创作心态,自然的语言,同时传达出一种自然清新的独特创作风格。
沈从文是一个喜好自然,歌颂自然,沉迷于自然的作家,除了自然的伟大神奇、丰富多变、奇趣无穷等特性,还在于沈从文所享受的那份自由和洒脱,那种不加雕饰、不受束缚的创作状态。
3、自由的创作
沈从文主张“创作原是自己的事,在一切形式上要求自由,在作者方面是应该缺少拘束的。
”[5]作者应当从拘束中解放出来,沈从文甚至把这种神性文学的自由当作“糟蹋自己卑视自己”,因为“一切道德标准在我面前皆失去了拘束,一切尊敬皆完全无用,一切爱憎皆与人相反,所以从无一
时满足过我的世界同我的文章。
在我一切作品上,因为产生的动机与结果完全没有了自己,我总不让那机会给我自己作第二次阅读。
”[6]沈从文正是在神性召唤的自由中完成了他的创作。
他说“从材料方面而言,天然限制永远存在,从形式方面而言,又有社会习惯限制。
然而优秀的作家,却能够于限制中运用‘巧思’,见出‘风格’和‘性格’,……即作者的人格,作者在任何情形下,都永远具有上帝造物的大胆与自由,却又极端小心,从不滥用那点,大胆与自由超过需要。
”[7]三、文学是想象的
1、思索与想象的重要性
沈从文的一生是思考的一生,孩童时从私塾逃学去思考大自然赋予的神奇;从军生时思索着人生的价值;奔波流离的战乱中思考着民族的命运;在他的墓碑上也留下了“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在文学漫谈中他时刻强调思索的重要性和关键作用。
思索是可以放飞所有的思绪,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可以深化创作内涵的最理想的思维方式。
在一度进行过热烈讨论的“差不多”问题中,沈从文把“差不多”现象批判得体无完肤,因为“差不多”是一种不思考的懒惰心态,只有思索中的作家才有独创性。
思索也是一种“情绪的体操”,沈从文谈论自己的创作时说:“我文章并无何等哲学,不过是一堆习作,一种‘情绪体操’罢了……一种使情感‘凝聚成为渊潭,平铺成湖泊’的体操。
一种扭曲文字实验它的任性,重摔文字实验它的‘硬性’的体操。
”[8]这也是一种“思索的体操”。
2、感官创作
当然这种思索与想象并不是漫无边际、盲目的胡思乱想。
在创作态度上,沈从文认为,作者还应当以“虔敬倾心来处理”,要“静”,要“凝眸”,要“安详地注意”,要“沉默地努力”,从而“略见矜持的感情”。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他必须牵动身体的全部器官去想象、思索,甚至你的手,你的眼睛,你的鼻子都可以想象、思索,“一个创作者却不单是有兴味去看,他还有用鼻子去分别气味,用手抚
触感觉坚弱,用辨别音响高低的种种事情可作。
……创作不是描写‘眼见’的状态,是当前‘一切官能’的感觉的回忆。
”[9]这是沈从文独特而深邃的地方,他认为文学还应当有所承担,而这种承担任务的完成实现是在想象中、思索中、感官中,如涓涓细流,潜移默化,像魔术般地侵润每位读者的心田。
3、文字的德行与效率
在思索想象的驰骋中,可以见出创作的独特性,付诸实践时,则又不得不回归于思索传媒,即文字。
作者除了要有“清明合用的脑子”以外,还得有“自由运用的笔”,也就是沈从文提到的“不羁的笔”,即要了解、认识、利用“文字的德性和效率”,“理解文字的性质,明白它的轻重,习惯于运用他们,这工作很简单,落实,并无神秘,不需天才,好像得看一大堆‘作品’方有结论的。
”[10]文字的“德性和效率”是沈从文的创作策略,即在笔之所到之处,文字传达之时,还得忠实于其“德性”,讲究其“功用”,而并非盲从地做无用功,也就是要“用得其当”,所以“尽文字德性的作者,必懂文字,理会文字;因之不过分吝啬文字,也不过分挥霍文字。
”[10]也就是“最经济的文字”。
恰当还包含着“以约见著,用少量文字求多样效果”运用技巧,从而使作品中的“悬注”无所不及,这就是沈从文十分欣赏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的那种“冲容诙趣有余”与冰心有“兴味”的散文的原因。
从沈从文的创作畅游和思想漫谈中沉思回眸,我们不得不赞服和惊讶他的才华。
赞服他的
深思熟虑,严密谨慎;惊讶他的大胆与放纵。
【参考文献】
[1] 美与爱.沈从文全集.17.
[2] 神话的传说.沈从文全集.16.
[3] 论徐志摩的诗.沈从文全集.16.
[4] 连萃创作一集序.沈从文全集.16.
[5] 论冯文炳.沈从文全集.16.
[6] 〈生命的沫〉题记.沈从文全集.16.
[7] 短篇小说.沈从文全集.16.
[8] [9] 论中国创作小说.沈从文全集.16.
[10] 给一个读者.沈从文全集.17.
【作者简介】
苏卫平(1980.8-)女,汉族,湖南省冷水江市人,吉首大学校报编辑部编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