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2)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背景和思想观点。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2.教学过程:
(1)导入:以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史过程,初步把握重点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这一历史阶段的认知程度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对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已有一定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一时期的内在联系和影响还不够清晰。
从认知发展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辩证思维逐渐成熟的阶段,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善于质疑和思考。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主动探索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首先,讲述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思想观念,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强调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以抵御外敌侵略。接着,分析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还需要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然后,引入戊戌变法,讲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主张,强调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举措。通过对比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使学生明白改革是不断深入、拓展的过程。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讨论。讨论主题包括:“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点有哪些?”“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是如何演变的?”“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你认为哪些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各小组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观点和思考过程,适时给予引导和点拨。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提问、补充,形成课堂互动。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质课教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教材分析《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史》专题《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第一课的教内容,主要习近代中国的进步思想主张,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体会近代中国向西方习的发展变。

二、教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中国人民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联系必修①②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清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习激发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到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教重点难点重点:近代中国人向西方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难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四、情分析我们的生属于平行分班,生对必修三已进行系统的习,基本掌握思想文各时期的变和发展。

本课所讲的抵抗派、洋务派、早期维新派、维新派等思想家的思想相对系统条便于掌握,所以讲解时主要采取研究性习方式,教师主要提出问题,在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五、教方法1.会用问题探究法、比较法、阅读法等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合作习和交流。

2.教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案导3.教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习准备:预习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初步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2.教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案,课内探究案,课后延伸拓展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生的课下预习情况,了解生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使教具有了针对性和时效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四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勇于表达。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检查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历史素养。
4.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实物资料,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
(2)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深入探讨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背景、过程、影响及评价,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
(3)课堂讲解:针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5)课堂讨论:组织学生针对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评价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形成客观、全面的历史观。
3.教学评价:
b.分享时,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时间为5-10分钟。
c.分享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提问,提高课堂氛围。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具体过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关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及评价。
2.难点:理解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这两个历史事件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2.介绍洋务运动的主要成果和局限性,阐述其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3.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分析其失败原因。
4.对比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指导学生理解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此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1. “师夷长技”思想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案例引入:选取林则徐、魏源等人物的事迹,讲述他们如何在面对列强侵略时,提出“师夷长技”的思想,引发学生的关注。
3.图片展示:展示近代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对比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近代中国的落后,从而理解“师夷长技”的迫切性。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按照以下步骤展开教学:
1.讲解“师夷长技”的思想内涵,分析其背景和原因,如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切,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2.通过学习“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史进程,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培养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历史事实,理性看待历史问题,避免盲目崇洋媚外或民族虚无主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国近代史上“师夷长技”的思想脉络,掌握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理解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掌握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2.对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过程、影响及历史意义认识不清,容易混淆相关史实,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面对内忧外患,近代中国是如何寻求变革的?这种变革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3.创设情境:通过讲述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师夷长技”思想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讲解“师夷长技”思想:阐述林则徐、魏源等人的观点,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运用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3.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结合多媒体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
1.课堂提问: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
2.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史料分析和评价能力。
(4)期末考试:全面评价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成果,检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4.教学资源:
(1)教材: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14课。
(2)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网络资料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关注点:
3.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学会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挑战、勇于改革、追求进步。
二、教学内容
1.引入: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后我国面临民族危机的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近代中国在学习西方过程中的探索。
2.新思潮的涌现:介绍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师夷长技”思想,分析其背景和意义。
3.洋务运动:讲解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影响及其在我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3.过程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讲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讲课稿

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建成
1870年派遣的中国首批留美学生
同及一 文外八 馆交六 。人二
才年 ,为 在了 北培 京养 设翻 立译
教师过渡: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到“中体西 用”思想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学习西 方先进的制度。那么如果学习了西方先 进的制度,就一定能成功救国吗?由此 导入第3子目——维新思想。
教师提示:对中国制度的认识?(优于西方); 对中国技术的认识?(落后西方)。
设问三:如何评价早期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救国 思想?
教师提示:积极性;局限性(未付诸实践;只 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由局限性自然导入下一个子目——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多媒体展示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 务派代表的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一起回顾必 修二已经学过的“洋务运动”。
高中历史新课标最新人教版教材必修三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教材分析 二、课程标准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 八、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十四课, 教材从“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变法”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从19世 纪40年代到19世纪末,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渐进 过程,本课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明转变的第 一步,对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 学习有重要的铺垫作用,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 用。
1创 1这887是6办07年 扩年 的李 建4天 鸿 后月 章 的津接 该,机办 局三天 兵 器津 工 口制机 厂通造 器 。商 制 局造大局臣并崇 扩建厚。
1890汉年张阳之铁洞厂在汉熔阳铁建立炉的湖北铁厂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满市七中刘晓梅【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和掌握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了解和掌握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民主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基本活动和结果;(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重点讲述的方法,介绍各个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突出他们超越自己时代的地方,引导学生准确评价历史人物。

(2)“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近代中国人民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开拓精神与创新勇气,树立为振兴中华,刻苦读书,敢为天下先的现代意识。

(2)体悟到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种要素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中,无论任何个体、任何民族或任何国家都无法在自我隔绝中实现一支独秀,进一步养成开放的学习心态与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林则徐、魏源的主要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主要主张【教学难点】林则徐、魏源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师: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上一单元学过的内容。

出示:19世纪初西欧自然科学成果图片。

师:这些都是反映19世纪初期欧洲情况的图片,通过观看,我们体会到此时欧洲情况如何?回答:自然科学、工业革命等师:此时的欧洲国家正在迅速崛起,自然科学飞速发展,已经完成工业革命,那么同一时期的中国是怎样的情况呢?回答:政治:腐败;经济:自然经济;军事:军备废弛;对外:闭关锁国等师:通过前面的比较不难看出,中西方之间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就必然会导致什么现象出现呢?答:西方列强侵华(鸦片战争)师:对,鸦片战争隆隆炮声,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洋枪洋炮的震撼下,开始感受到中国的落后,于是他们“开眼看世界”,在中国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1.阅读教材,识记林则徐和魏源、洋务派、早期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向西方学习和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简要概括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历程;分析其不同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并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理解他们的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学法指导1.一个社会的思想变革,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中华民族的觉醒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渐进过程,并注意其与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之间的关系。

2.应注意运用“联系学习法”,即联系《历史必修1》和《历史必修2》中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也可运用“表格学习法”将学西方学习、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重点难点1.重点:“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自制本课课件;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以“四导一评”教学模式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有机引入】问题:下列材料说明什么问题: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

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引入:它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

于是,从鸦片战争起,“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史先进的中国人救国强国的时代主题。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68-71,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也得到了培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清朝晚期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掌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过程及影响。
3.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注意查阅资料、严谨治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作业对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作用。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通过展示清朝晚期的历史图片和播放相关历史事件的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背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
2.问题导向:本节课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掌握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特点及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3.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如变法法令、改革措施等,并分析其意义与不足。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途径,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展示清朝晚期的历史图片,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
2.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历史事件的纪录片或短片,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历史背景。
3.创设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如林则徐、孙中山等,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4)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4)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3)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运用制表或列举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3)制作多媒体课件和采用导学案。

(4)分组活动:本课内容分为:第一组嬗变篇;第二组抉择篇;第三组突破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视频: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提问:①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主要思想是什么?---儒家思想。

②中国近代主流思想又是什么?---向西方学习。

【新课讲授】一、“开眼看世界”——嬗变篇【合作探究1】阅读材料一至四并结合所学,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沉睡了多年的清王朝,为什么在19世纪40年代会有明士猛醒,要跳出井底看看外面的世界?材料一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

高中历史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江苏省江阴市成化高级中学高中历史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理解“开眼看世界”新思想产生的原因。

(2)认识洋务派及其思想主张,综合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3)识记维新思想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教具】多媒体课件立意:从世界形势、重大侵华战争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从我们民族的心态角度反思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之艰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我们的民族心态经历了“自信从容”到“实用应对“再到“紧张焦虑”,行动上相应经历了从“看”到“用”再到“变”的过程。

从被动接受,从学造器物到仿行制度,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也是我们民族心态不断改变的历程。

期望学生形成向他人“主动学习、善于学习、积极进取”的开放心态。

说明:本教案在主备人费校长二稿基础上整合,还借鉴了2011年第1期《历史教学》上黄天庆老师《从心态视角反思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教学札记》,2012年第6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刘莉老师《“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为例》等。

导入——出示“1793年9月14日乾隆帝在承德接见英国使节马戛尔尼”图:沉浸在康乾盛世中,我们民族是怎样的心态?画面反映出来明显的不平等,实质上反映的是中国固有的华夷文化观(副板书)——“贵华夏,贱夷狄”,中国人已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恋心态,自认是“天朝上国”。

再出示——中国人的“天下”体系图(根据冯友兰先生的论述),从文化上看:“华夏当然最开化,其次是夷狄,禽兽则完全未开化”,中国当时自然把西方国家看做夷狄、蛮夷。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 法(人教必修三教案)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    法(人教必修三教案)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

鉴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中有关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所以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在此模式下,体验互动,学生分组活动:课前,将学生分成四个调查小组:第一组—地主阶级抵抗派、第二组—洋务派、第三组—早期维新派、第四组—康梁派小组,各自收集相关人物的有关材料,包括他们的观点和具体行为,最后选派中心发言人总结陈词(形式不限)。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学生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肯定学生的成果,并加以适当补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是难点,之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主要是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的知识,它和列强侵华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这一难点主要通过教材和相关材料让学生活动探究,教师总结。

【讲授新课】单元导言分析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1、背景:当英国鸦片走私船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的时候,清朝君臣对其一无所知。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案【设计理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分组探究和合作探究的模式举行传授活动,从而培育学生剖析标题、办理标题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物质。

【课本剖析】1、课本身分本节内容是汗青必修3第五单位第14课,是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苏醒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一方面作为本单位的第一节课,是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的初期,另一方面它也为中国人在探索受挫之后连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门路做了铺垫,使前后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三维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本课内容、和我校高二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如下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②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汗青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2)历程与要领:以利用多媒体为手段,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分组探究、合作探究的模式举行传授活动。

(3)情绪态度与代价观:议决学习先进的中国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历程,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物质。

3、重点难点重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他们的思想引领他们的实践,而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和康梁为主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是这一时期向西方学习的典范,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我将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和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确定为重点。

难点:思虑到学生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特点、以及影响较难理解所以我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汗青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明白近代思想成长所处的汗青背景和汗青意义确定为难点。

【教法学法】1、学情剖析:议决火线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汗青史料的剖析、解读能力,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相互学习的优良氛围。

有的学生擅长思辩,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有的学生组织能力教好。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人教版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课前导入】播放幻灯短片:中国历经了一段黑暗岁月,但黑暗中也有寻求光明的眼睛,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洋务派中体西用谋自强,维新立宪救国图强,虽力争救国仍以失败告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愤然而前行。

导入语:正如短片所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愤然而前行,在奋然前行的道路上,先辈们是如何救国图强,救亡图存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4课从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学习目标】在新课开始前,我们先一起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探究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的主要特点,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意识。

同时根据课程标准,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位到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难点定位到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

【自主反馈】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了自主学习,我们一起看看大家的自主学习情况:第一组杜亚楠第二组王鹏飞、李焕杰、周清清、田勇超、罗佳、耿丰月、魏煜彬第三组梁洁、任家昊、宋思岑第四组刘昱含、赵德康、袁鹏、吴龙威、王一兵、陈梦绮、赵思雨、田丽娜第五组黄梦、肖雪羽、尹德慧第六组张永玉、梁均康、王艺春因此表现较好的是第二组和第四组,希望其他同学能继续努力,向他们学习。

同时大家还存在一些问题:自己潦草,原因和主张混淆。

请小组长起立带领本小组的成员交流讨论,兵教兵,解决组内存在的问题。

【合作纠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阶段19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抵抗派西方的军事技术没有付诸实践,但对当时思想界起到了思想启迪作用。

19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洋务派西方先进技术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19世纪九十年代政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维新派(康、梁)和革命派(孙中山)维新派:学君主立宪制度,革命派:学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须三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须三第十四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基本理念: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设计依据,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引导学生掌握主要知 识点的同时,更要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 2.教学与活动策略:教学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板书展示法、学案导学法、史 料教学法等策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把握教材基本知识结构,掌握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通 过选用适当的史料,培养学生史料结合学习历史的能力。
教学设计
课题: 人教版必修三第五单元第 14 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题来源:本课题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潮流》 。 2.学习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的过程。 3.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本课题介绍了近代中国不同阶层、不同派别为了救亡图存向西方学 习先进技术和制度的过程,对于我们从深层次认识近代中国的经济转型、思想解放、制度变迁、社会 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更对我们继续向西方学习先进,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开门见山,通过单 元形式的新课引 入,让学生明确本 课学习的内容,并 和下一课的学习 结合以来
指导学生自 主学习,提升学生 的历史学习能力 和思维方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 课堂小结 救国思想,尽管地主阶级抵抗派、地主阶级洋务 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救国最后归于失败,但 是源自中国人一刻也没有停止救国救民的探索。
向 西 方 学 习
地主 阶级
洋务派 自强
由浅入深、
资产 阶级
后维新 变法
经济、政治、教 育(实践)
提升本课主 旨,为下一节课的 学习做好铺垫
七、教学评价设计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二历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质课教案

[精品]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二历史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优质课教案

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在西方侵略的挑战和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思想界经历了多次嬗变和选择,在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中,深入探索拯救民族危亡的路径。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和维新变法的内容及作用难点:对上述两种思想的实质及其演变规律的解【知识要点】一、“千古未有之大变局”1鸦片战争:1840—1842,签订《南京条约》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签订《北京条约》等,半殖民地程度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大大加深(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习,维护清朝统治——器物层面(2)不同点:魏侧重于抵抗外侵略,洋务派侧重于镇压人民反抗洋务派将魏的主张付诸实践三、“维新变法”1.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70年代(1)产生的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的传入(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3)思想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主张兴办校,习西方自然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尚未形成完整的论。

2.19世纪90年代初的康梁维新思想:(1)康有为:《新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经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性;(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4)作用:推动了维新变法,起到了启蒙作用。

【重点难点解析】1“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对比林则徐、魏属于清政府内部的抵抗派,他们开眼看世界,认识到习西方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可以抵抗外侵略,所以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曾国藩、李鸿章属于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与难点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单元线索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运动)器物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维新变法)革命派——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制度激进民主主义者——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思想讲授新课一、“开眼看世界”:(二)“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1、林则徐——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举措:①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②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其中《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③仿制船炮,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虽然林则徐对西方认识比较肤浅,接触西学的目的是出于外交、军事需要,但毕竟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对中国近代维新思想起到启蒙作用。

至于镇压农民起义,是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效忠于清王朝的一种表现。

2、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1)《海国图志》,1842年1842年,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

(2)内容:①系统介绍了西方历史和地理知识。

②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

(3)地位:①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

②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过渡: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局势内忧: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外患: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和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如沙俄侵占中国北方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2、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肯定封建制度,以中国的纲常伦理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通过洋务运动来挽救清王朝。

实质:在不动摇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2)师夷长技以自强:洋务派提出的,指的是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来求得自身强大,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奕訢认为,治国要做到自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可以彼此相安”(《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进一些西洋先进技术,可以镇压人民,可以自主自强,封建统治便可长治久安,并认为筹办洋务,必定能得到列强的支持。

洋务运动(19世纪60至90年代)(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

(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

(60年代开始)开办新式学堂。

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4、结果与评价: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迈出了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合作探究】4: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有什么贡献?(1)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窗口;(2)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争论,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伦理的绝对权威地位;(3)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介绍西方科技知识,对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

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

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曾纪泽等。

【合作探究】51:阅读P69【学思之窗】,思考: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

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阅读导与练P92思维启迪2)有:他们都是地主阶级,都主张学习西方,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无:①洋务派“师夷”目的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而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②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过渡: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没有,但远远不够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

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我们称之为早期维新思想。

三、维新变法思想:(一)早期维新思想:1、产生的背景: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②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不断传入(来源)③民族资本主义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经济、阶级基础)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思想形成于19世纪70至80年代,它是伴随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而出现的。

与洋务思潮主流人物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相比,早期维新思想家的眼界较为开阔,认识也有所深化。

在甲午战前,他们的思想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

这些人大部分早年都接受过封建正统教育,涉足科场,有的还获得过相应的功名,并取得一官半职。

如冯桂芬1850年获得榜眼,曾任广西乡试主考官。

他们不少曾到过外国,有点甚至长期住在海外。

如王韬到过英国、法国和俄国;郑观应在外国资本企业即洋行做买办,并创办过洋务派官督商办企业的轮船招商局;薛福成晚年先后出任驻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使节。

3、思想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备注:①维新“新”在哪里?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这里指发展资本主义。

②注意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4、作用: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经济上的利益和政治上的要求。

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5、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1、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1)康有为:①活动: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②著作: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撰写的《新学伪经考》(1891年8月刊行)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之为伪书。

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在《孔子改制考》(1898年刊行)一书中,宣传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

③理论特点: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宣④作用:他的思想被称为是“思想界之一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3)严复:——启蒙思想第一人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2、意义:(1)实践: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开展①时间:1898年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

上书光绪帝,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

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与慈禧太后意见不合, 而企图借变法,巩固与强化自己的地位与权力。

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②结果: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下很快失败。

(2)理论:启蒙作用、解放潮流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小结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如何?(1)地主阶级:①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②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来事物;④清政府:后来被动接受,实行部分中央机构近代化。

(2)民族资产阶级:①早期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②维新派:否定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③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④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