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5解析

合集下载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最新整理)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最新整理)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的全部内容。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晨读自主任务你是幸运的,你拥有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师级父亲作为老师和领路人,但你并不曾陶醉或湮灭在父亲那辉煌的光晕之中,而是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一项重要的设计几乎都倾注了你的心血,共和国的国徽上印满了你深深浅浅的指纹,你的辛劳和才华和着水泥,浇注进人民英雄纪念碑。

从来没有一个人为一座城市刻骨铭心地坚守,但这座城市终因这个人的势单力薄而面目全非.如今即使痛心疾首也无处弥补,失去的就永远失去了。

这座城就是北京城,而这个人就是你——梁思成。

走进《中国建筑的特征》,感受大师对中国建筑倾尽一生心血的情感。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之长子,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研究、整理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他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他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高中语文 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11《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学习过程【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理解关于建筑“文法”“词汇”“可译性”的一些独特论述。

(学习难点)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特征。

(学习重点)【课前预习基础积累】1.字音字形见《点金训练》2.词语释义见《点金训练》3.作家及作品介绍见《点金训练》【预习案】课文精句积累:(1)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___________ 。

(4)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声断衡阳之浦。

【审美鉴赏合作探究】1.课文开头两自然节从和两方面概述中国建筑的影响。

2.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作者概括为九点,分别是从总体特征(立体构成、平面布局)、、和三方面介绍的,说明顺序是由到,由到。

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

3.这一切特点由什么决定?请具体解释。

4.如何理解“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5.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愿望?答案:1.地域分布历史跨度2.结构方法装饰特点整体局部主次3. 这一切由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决定。

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可译性”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

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

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 11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

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 11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

河南省博爱县高中语文11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新人教版《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预习案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群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根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开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

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表达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异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这就和科学梦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 11 课 《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附答案)

高二语文必修五第 11 课 《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附答案)

棋的整体布局。
2.巧夺天工·鬼斧神工
辨析:两者都有“精妙、奇特”的意思,但使用对象不同。“巧夺天工”指
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人工技艺极其精巧。夺,胜过。“鬼斧神工”形容建
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
例句:(1)我国古代有许多建筑物结构精妙,布局严谨,藻饰华美,可谓
巧夺天工。
(2)黄山奇景密布,怪石林立,可谓鬼斧神工。
1
能。在《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中,梁思成先生以其深厚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介 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同时又用他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读者眼中的建筑 学充满了美感。
时文快递
建筑为了什么
徐百柯
建筑史也许该记录这样一次有趣的饭局:上世纪 50 年代初,中国最负盛名 的两位建筑师杨廷宝(1901—1982)和梁思成,以及他们的学生辈,在北京东安 市场一家饭馆就餐。谈话间,杨廷宝突然从座位上站起来,又坐下,又站起来, 打量着面前的桌椅,然后从怀中掏出卷尺,量好尺寸,一一记录在小本上。
梁思成近似疯狂般坚持保护古建筑,并非患了“复古病”。这位留学美国、 游历欧洲、学贯中西,又对中国古建筑作了长期考察的建筑学家,一直站在同 代人不能理解的高度上,可惜的是时代患有严重的近视症,看不清梁思成指点 的方向。
3.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 筑的“风格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
6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5.作为一篇自然科学小论文,科学、严谨的说明是为文的基本要求,作者的主 要任务是介绍科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梁思成的科普文章中有浓烈的抒情 成分,应如何看待这些抒情句?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四、脉络梳理
1、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1)

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1中国建筑的特征(1)

第四单元11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的学会阅读自然科学类小论文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作者,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初步掌握借助思维导图快速整合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难点分析本文简洁明晰生动的语言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解决了一些重要的建筑术语的问题。

根据单元导读,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课件展示):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文章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3、了解作者,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

二、研讨方法这类自然科学类小论文我们常在试卷中的第一大题论述类文本阅读里遇到。

每每听到同学抱怨不喜欢,看不懂,读不进去。

那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能迅速捕捉到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下面请同学谈谈自己有什么办法。

三、思维导图1、大家总结得很有实用性,思维也很活跃。

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大家总结了刚才说的方法之上的。

就是思维导图。

(课件展示思维导图1)下面是第1、2段的思维导图,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75个字。

2、下面是整个文章的的思维导图,(课件展示思维导图2).这里老师留下了四个空,请大家锁定位置,快速阅读,填空作答。

A.平面布置,通过第五段第一句我们能够确定答案,后面文字都是对它的解析,那中国建筑的平面是如何布置的那?建筑群,“一所房子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

我们可以称它为建筑群。

比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这几个名词我们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接触过。

出示《林黛玉进贾府》课文。

平面布置还讲究左右对称。

出示图片。

房屋朝南。

采光、冬季避风、取暖。

④庭院砖石墁地。

文中称他为“户外起居室”。

起居室是供居住者会客、娱乐、团聚的空间,同理屋内起居室就是客厅。

新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新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课文分析:《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是自然科学小论文,具有观点明确、论证严谨、文笔生动的特点。

本课论述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提出了一个各民族的建筑之间“可译性”的问题。

本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初中的积累,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学习此文并不困难。

知识目标:1.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

2.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

3.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析简明、准确的语言风格。

把握中国建筑“文法”和“词汇”的含义。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理清文章思路。

3、审美鉴赏与创造:思考为何说不同建筑“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之间建筑的“可以性”。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兴趣,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教学难点:对文中出现的建筑名词的形象理解。

学习过程:一、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曾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二、字音字形自主积累三、初读文本,划分层次四、思考探究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为了说明这种“文法”,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请举例说明。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2021年最新整理)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的全部内容。

《中国建筑的特征》【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

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

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一、基础知识作者背景介绍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整理其中成语的意思。

帷.幕( ) 屋脊.()接榫.( ) 穹.窿( )埋.怨( ) 埋.葬()翘.起( )翘.首以盼()点缀.()辍.学( )厦.门()角.色()高楼大厦.( )凤毛麟.角()门槛.()直栏横槛()哺.育( )二、阅读引导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大意.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一层:(一)(二)第二层:(三)(三)(四)(五)第三层:(六)第三部分:三、阅读批注和质疑质疑1质疑2质疑3我的疑问:【探究案】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探究一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探究二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探究三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探究四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训练案】一、综合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缅.甸(miǎn)帷.幕(wéi)接榫.(sǔn)柁.墩(tuó)B.抱厦.(xià)额枋.(fānɡ) 脊.吻(jǐ)轮廓.(kuò)C.水榭.(xiè)一轩.(xuān)穹.宇(qiónɡ)纯粹.(cuì)D.夹.道(jiā)点缀.(zhuì)露.台(lù)墁.地(màn)2.下列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这些地区的建筑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解析

高中语文必修五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解析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作为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了解中华民族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突出贡献,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中国建筑的特征”,属偏正短语。

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

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野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1.一代建筑学宗师。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清华大学教授。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是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2.古代建筑守护神。

梁思成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

自20世纪30年代起,就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他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

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

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1953年,在极“左”思想的影响下,一些人主张拆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

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2.作者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时,着重介绍的是哪几种?3.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展开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的?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帷.幕( ) 屋脊.( ) 接榫.( ) 穹.窿( )墁.地( )斗拱.( )柁.墩( )蚂蚱..( )戗.兽( )游廊.( )水榭.( )轩.楼( )2.为下列形近字组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5时数(第周第 1 课时)班级:编写人:编写时学习目标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了解文章的行文特点和结构写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学习难点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关于建筑特征的一些独特论述,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自主研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目标与导入目标与导入:同学们,你们一定浏览过不少名胜古迹,见过不少楼台阁宇。

可你们知道这些建筑中包含着多少历史文化价值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走进梁思成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共同领略中国建筑的永恒魅力吧。

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自学与诊断作业检查:(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作业检查,教师进行抽查并点评。

(二)教师检查学生的思考情况,并进行抽查,中途进行相应的点评。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检测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检测与纠错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讨论后明确【明确1】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结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2.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1.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2.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

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了解作者1.可以带学生观看视频:中国建筑之魂——建筑大师梁思成的一生2.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

建国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1950年5月7日梁思成发表了《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

在北京城墙存废的辩论会上他说,拆城墙如同“抽他的筋、剥他的皮”一样,他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的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这样便可以完整地保留全部老北京城。

最新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附答案)

最新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附答案)

第十一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班级:小组:姓名: 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理解建筑的“文法”、“词汇”、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意思,体会中国建筑求同存异的特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方法】
自主法、合作法、探究法。

(斗拱)
(举架)
(立柱)
(橫梁)。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晨读自主任务你是幸运的,你拥有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师级父亲作为老师和领路人,但你并不曾陶醉或湮灭在父亲那辉煌的光晕之中,而是开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新中国成立后的每一项重要的设计几乎都倾注了你的心血,共和国的国徽上印满了你深深浅浅的指纹,你的辛劳和才华和着水泥,浇注进人民英雄纪念碑。

从来没有一个人为一座城市刻骨铭心地坚守,但这座城市终因这个人的势单力薄而面目全非。

如今即使痛心疾首也无处弥补,失去的就永远失去了。

这座城就是北京城,而这个人就是你——梁思成。

走进《中国建筑的特征》,感受大师对中国建筑倾尽一生心血的情感。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之长子,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研究、整理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以严谨、勤奋的学风著称。

他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他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1931年9月,在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大,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开始踏上了他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

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艰难,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

科学小论文的特点1.小。

同正规学术论文相比,科学小论文的选题较小,内容较浅,因而篇幅也不长。

2.科学性。

科学小论文的材料,应当是真实可靠的,不允许被夸大或虚构;其观点应当是经过细致的思考与研究后实事求是地提出来的;其语言应当准确、清晰、严密、合乎逻辑,不能模棱两可。

高中语文《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1)

高中语文《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5(1)

2014年高中语《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5 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3、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文体知识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作品。

“科普”一词就是指“科学普及”。

科普作品传统上以文字或图画作为基本载体。

不过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也常常以视频媒体等其他形式出现。

科普作品的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

它有以下特点:1. 科普作品所述内容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性。

阅读对象主要是不熟悉该学科的非专业人士。

但这种专业性是有限制的。

这就和一般的文学作品或娱乐作品区分开来。

2. 科普作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普及性、可读性和通俗性。

在叙述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能引起普通读者兴趣。

这就和专业学术文献区分开来。

3. 科普作品在陈述专业科学知识时要求把握一定程度的严谨性。

想象与科学现实之间的差别一般需要明确指出,或者至少要保证读者不会混淆两者。

这就和科学幻想作品(简称科幻)区分开来。

4. 科普作品允许适当地虚构作品情节、人物、环境等等,已增加可读性。

这就和一般的科学新闻、科学纪实或科学报告区分开来。

作家: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

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大学,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语文必修Ⅴ人教新《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语文必修Ⅴ人教新《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课题:《中国建筑的特征》编写人: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文章的观点。

2.激发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一、自主学习(一)识记字音缅.()甸抱厦.()对称.()石墁.()檩.()条斗拱..()接榫.()柁.()墩穹.()窿如翚.()斯飞额枋.()瓦.()当琉.()璃戗.()兽水榭.()(二)作者简介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

是和的主要设计者。

二、合作探究1、作者主要在那些段落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分别都是什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这些特征的?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3、拓展延伸:阅读一下材料,谈谈你的感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新建筑越来越多,全国到处高楼林立。

像梁思成先生描述般的建筑越来越少见了,北京旧城改造,把许多城门、城墙、城楼、胡同、四合院拆了,全国各地的情况一样。

为了迎接奥运会在北京举办而提出的口号“新北京,新奥运”很能概括这种现实。

所谓新北京已经彻底替代了老北京......面对这种现实,你有什么感想?三、课堂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帷.幕(wéi)屋脊.(jī)翘.起(qiào)翘.首以盼(qiáo)B.埋.怨(mán)接榫.(shǔn)厦.门(Xià)高楼大厦.(xià)C.额枋.(fānɡ)空.洞(kōnɡ)角.色(jiǎo)凤毛麟角.(jiǎo)D.穹.窿(qiónɡ)哺.育(bǔ)门槛.(kǎn)直栏横槛.(jiàn)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B.党中央一声令下,广大医务工作者同仇敌忾,立即奔赴抗击“非典”“禽流感”的第一线。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理清说明顺序,理解文章严谨的思路。

3、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一、导入在中国顶尖学府,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说明文《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核心信息。

提示:1、快速读文时,以文章题目切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2、注意用“”“”等符号划出你认为的核心信息。

三、多形式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1、分析有关建筑的成语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

2、欣赏中国四大名楼和四合院的图片,并根据图片了解一些中国建筑的特征四、问题探究1、在早读预习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把中国建筑的9大特征概括为三个角度。

2、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并说说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回答模式: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五、课堂小结【学习内容】中国建筑有什么特征呢?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从结构特征,从装饰特征。

总体上:从结构特征上看:从装饰特征来看:【学习方法】怎样概括文段呢?(抓中心句、关键词)说明文运用比喻手法如何阐释?(①把……比喻成……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课内同步检测】阅读并完成1~3题。

这种“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也如同做一样,在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小说,等等。

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或“小品”。

大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

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全套教案导学案11《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第四单元单元规划本单元是科普作品单元,鉴赏分析这些自然科学小论文。

教学的重点是在理清作者的思路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掌握文章中作者给读者的某个领域的科学知识、科学理念、科学研究方法,并对读者产生情感的熏陶,弘扬科学精神。

另外,品味文章科学性同文学性兼有的语言,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

科学小论文是一种以科学知识为内容,以阐述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情并茂的小品文。

这种小论文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是科学与文学的双重产物。

因此,它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

文章生动、准确、实用,而没有文学作品的铺陈与渲染,寓科学性于趣味之中。

它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逐渐展开说明,反映事物本身的条理及各部分的联系,按一定的顺序说明事物的特征和功能,文字准确无误,通俗易懂。

本单元选取了一组反映科学的文章。

内容包括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生物社会同人类社会的关联,借以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奥秘;生物和人类都有数觉,而人类拥有了灵巧的手指,人类能够计数;还有大胆地对宇宙未来的预测,畅谈科技的前景未来,四篇课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向学生展示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人们生活领域的作用。

奇妙的自然科学世界,读来让人兴奋,能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但我们在阅读时,明显感受到四篇课文都带有作者强烈的个性化色彩,要么阐述建筑的独有特征;要么探索生物和人类世界;要么就数觉展开探索,要么用严肃的科学态度来探索或欣赏奇妙的科学现象,总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科学世界,让我们在得到了知识的同时,更加惊叹于文章作者对科学研究的崇高品质和个人人格魅力。

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在写作手法上,善于运用各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理,旁征博引,巧用比喻与拟人,在说理叙事之中又穿插抒情与议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文章内容虽然涉及到一些较深和新兴的科学领域,但是文章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从生活中摄取事例,结合身边的现象说起,把深奥的自然科学说得简单化、通俗化,从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看似复杂实则简单的自然科学的世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382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第11课《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3824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清作者说明线索。

2. 积极探究和体会中国建筑的特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情。

3. 学习和领会科普文章语言特色,并加以借鉴和运用。

【教学模式】合作探究式读写结合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质疑、探究、归纳、整合从而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愉悦的方法。

读写结合式模式就是学生在反复吟咏成诵,充分感悟文本基础上,并以此为素材而进行的文本再创造,以读悟写,以写促读的一种双向互进教学共赢的教学法。

【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激情导课请同学跟老师一起重温下面的名句,大声朗读,看看它们描写的对象是什么?“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王勃《滕王阁序》“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杜牧《阿房宫赋》一个是滕王阁,一个是阿房宫。

一楼是点,一宫是面,一点一面构成了中国的建筑群,那么中国的建筑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跟随着我国当代建筑大师梁思成一起去探究。

自主探究整体把握快速阅读全文,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哪些是属于结构特征?哪些是属于装饰特征?它们是按什么顺序一一展开的呢?学生自主探究……预设生成:中国建筑总体特征(1——2)(1)立体构成:台基——房屋——屋顶(2)平面布局:建筑群组成——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次——户外空间中国建筑结构特征(3——5)(3)结构方法——框架结构(4)斗拱作用(5)“举折”“举架”作用中国建筑外部特征(外观、颜色、装饰等)(6——9)(6)介绍屋顶(7)着色特点(8)装饰特征(9)用材特点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出中国建筑的特征,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又有理论层面的解释,从总体到结构到外部的说明顺序一一展开,其中(3)(4)(5)属于结构特征,(6)(7)(8)(9)属于装饰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的特征》【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预习案】一、基础知识作者背景介绍梁思成,1901年4月生,广东省新会县人。

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

他的学术著述,《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建筑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整理其中成语的意思。

帷.幕()屋脊.()接榫.()穹.窿()埋.怨()埋.葬()翘.起()翘.首以盼()点缀.()辍.学()厦.门()角.色()高楼大厦.()凤毛麟.角()门槛.()直栏横槛()哺.育()二、阅读引导感知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一层:(一)(二)第二层:(三)(三)(四)(五)第三层:(六)第三部分:三、阅读批注和质疑质疑1质疑2质疑3【探究案】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探究一作者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探究二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探究三作者在介绍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时,说到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把建筑的“风格和和手法”称为中国建筑的“文法”,它们有何共同点?探究四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训练案】一、综合训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缅.甸(miǎn)帷.幕(wéi)接榫.(sǔn)柁.墩(tuó)B.抱厦.(xià)额枋.(fānɡ)脊.吻(jǐ)轮廓.(kuò)C.水榭.(xiè)一轩.(xuān)穹.宇(qiónɡ)纯粹.(cuì)D.夹.道(jiā)点缀.(zhuì)露.台(lù)墁.地(màn)2.下列横线处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这些地区的建筑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A.或或或 B.和既又 C.或既又 D.和或或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中国寺庙建筑宏大精美,因势构筑巧思妙想,真可谓鬼斧神工,令人叹服。

B.他购买彩票,连续两次中奖,真是左右逢源。

C.妻子初见他时大吃一惊,只见他满目疮痍,真没想到他的皮肤病竟如此严重。

D.他是个饱学之士,为人谦和,气度不凡,真是个附庸风雅的谦谦君子。

4.依次填入下面两个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建筑是凝固的诗:;。

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

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的气息②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③压迫着人们的心灵④改变着人生的轨迹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5.全文的整体结构是怎样的?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B.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C.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

D.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

6.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B.(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C.(五)举折,举架以及它们的作用D.屋顶及色彩。

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

中国建筑的“文法”梁思成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

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

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

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

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粱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

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

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词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做“斗拱”。

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

它不仅可以承托粱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

《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

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

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

全座建筑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

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做作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

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

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

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瓦饰,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油饰本是为保护木材而用的。

在这方面中国工匠充分地表现出创造性。

他们使用各种颜色在梁枋上作妍丽繁复的彩绘,但主要的却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而以金为点缀,所谓“青绿点金”,柱和门窗则只用纯色的朱红或黑色的漆料,这样,建筑物直接受光面同檐下阴影中彩绘斑斓的梁枋斗拱,更多了反衬的作用,加强了檐下的艺术效果。

至于建筑物之间的组合,即对于空间的处理,我们的祖先更是表现了无比的智慧。

院落组织是中国建筑在平面上的特征,无论是住宅、官署、寺院、宫廷、商店、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要建筑物,如殿堂、厅舍,加以附属建筑物,如厢耳、廊庑、院门、围墙等周绕联络而成一院,或若干相连的院落。

这种庭院,事实上是将一部分户外空间组织到建筑范围以内。

这样便适应了居住者对于阳光、空气、花木的自然要求,供给生活上更多方面的使用,增加了建筑的活泼和功能。

数千年来,无论贫富,在村镇或城市的房屋没有不是组成院落的。

一样,在一个城市部署方面,我们祖国的空间处理同欧洲系统的不同,主要也是在这种庭院的应用上。

7.下列对斗拱作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整座建筑物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是根据它们相对于拱的宽度,按倍数或分数计算出来的。

B.用斗拱承托梁枋,是为了减缓梁枋直接压在木柱上所产生的剪力,以消除梁折断的危机。

C.斗拱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既可以用来承托梁枋和出檐,也可以用来装饰美化建筑物。

D.檐下彩绘的梁枋斗拱,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色彩显得更加绚丽,艺术效果格外强烈。

8.下列涉及中国建筑“文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建筑屋顶的辉煌,表面上出自瓦脊、脊吻、重脊和脊兽等的奇妙组合,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

B.盖顶的瓦,有一些具有双重功能,既能在结构上发挥作用,也能成为美化屋顶的饰物,如瓦脊、脊吻、重脊、脊兽等。

C.梁枋上妍丽繁复的彩绘,使用了各种颜色,主要的用属于青绿系统的“冷色”,并以金为点缀,这就是“青绿点金”。

D.如果说“彩画作做法”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文法”,那么木柱和门窗上朱红或黑色的漆料,就应该是它的“语汇”。

9.下列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和推断,准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无论官署寺院还是住宅作坊,都是由若干主、辅建筑物按一定的布局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庭院。

B.把阳光、花木等引入到建筑范围内,打通内外,让居住者尽享无限空间带来的生趣,并使建筑更加活泼和适用。

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D.院落组织有主有次,主次分明,错落有致,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在空间处理上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10.本文阐述了中国建筑的多种“文法”,请列举其中的三种。

二、学习本课后我的体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