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与现代文学创新——以鲁迅《故事新编》为例

合集下载

《故事新编》

《故事新编》

浅析《故事新编》摘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巨匠。

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从思想,文化方面为后代学者提供了宝贵的财富,也给予了文学爱好者犀利的思想和反省自身的镜子。

本文对鲁迅著名的小说作品《故事新编》进行分析和解构。

第一部分先从整体上讨论鲁迅对于八篇故事编排所做的处理已经背后的用意,揭示他暗示的小到个人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大到整个人类历史的循环,一起感受整体把握作品后所受到的启示。

第二部分从作品中八篇故事对于传统故事中神化的仙人,圣人等等的改编和重新创造的具体分析展开,揭示出由各种思想产物下的社会人构成的人生百态。

本文将由《故事新编》谈及鲁迅关于生命历程的认识和感悟,并以新编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为读者勾勒出鲁迅所体验到的、整个民族由来已久的民众生活百态。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生命历程生活百态鲁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这位文学大师眼中,中国内忧外患地艰难爬行着。

他的小说以独到的洞察和看穿一切的慧眼而著称于世。

作为备受学界关注的《故事新编》,是研究鲁迅文学思想和爱好鲁迅之文笔的读者不能避而不谈的重点之作。

而历来人们对于这部作品是否为小说意见不一。

既然是故事,也取材于古代中国的许多传说神话和民间故事,就必然脱离不开故事的脉路和基本要素,即使实际上鲁迅已经对其做了在我们看来根本性的改变,即故事所要传达的鲁迅“当下”的思想内涵和民族忧患意识,但其依然可以称之为小说。

它具备小说的虚构性或者说很含蓄隐晦的一种虚构性。

即使有的篇章更多的是感受的某种记录。

“其中也还是速写居多,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

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1]所以既然是“信口开河”至少不能当做其他文体。

不管怎么说,《故事新编》反映出鲁迅足足十三年的现实体验,是对其内心感受的流动性积累,甚至对于总结他更久之前的生活感悟和对人生百态的洞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同时《故事新编》也成为我们敬畏地试图走近这位文学大师的途径。

《故事新编》中现代视角下的人性

《故事新编》中现代视角下的人性

《故事新编》中现代视角下的人性摘要:《故事新编》是鲁迅晚年的一部想象力创造力都令人惊奇的作品集,无论其形式和内容如何荒诞怪异,其背后的思想总是有迹可循的,是鲁迅早期作品的延续与升华。

小说用神话传说和历史为基本依据,在传统性的基础上大胆进行现代性的创新,体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与纠缠,并凭借其新颖的艺术形式、深邃的文化内涵,使后人爱不释手。

本文基于《故事新编》文本中塑造的丰富立体的正反人物,结合一些作品,论述并评论其中透射出的多样人性,深度挖掘人性。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现代视角、人性鲁迅通过改写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用“古今交融”和“油滑”的特殊写法,进入了无人能及的艺术境界,给予了一个超越时代的全新小说形式。

《故事新编》中的女娲、大禹、眉间尺、宴之敖者、墨子等形象是“诚与爱”的典型,而文化山上的学者、逢蒙、治水大员等形象却是“瞒和骗”的典型。

笔者深入探索《故事新编》,是理解鲁迅的“人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步骤。

一、人性之诚与爱作品开篇便从那个混沌的纪元中女娲“对生命的忠诚与热爱” 开始说起。

《补天》中的女娲的伟大创举就是给世界带来生命的讯息。

人世间最可宝贵的莫过于生命。

创世的女娲沉浸于对新生命的喜悦之中,但女娲的行为还是得不到理解,甚至横眉冷对、冷笑、痛骂、咬手。

从人的角度看女娲的想法:天已经是歪斜开裂,地已经是龌龊破烂,毫没有一些赏心悦目的东西了。

女娲必须要做补天造人之事。

笔者不由想到:鲁迅先生对文学的启蒙是兴趣,而他将其当成了毕生之事业,呕心沥血的创作,却是为了救国救民。

并且先生如同女娲一般帮助国人补那漏洞百出,萎靡不振的精神之天。

文本中种种畸形的、变态的行为无不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时的国人愚昧无知,自私自立之行为的最好写照。

相反对比之下,女娲无私奉献、牺牲之精神,救民于水火之信念,反映了她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鲁迅的用意一是对人性的肯定,即通过人性化女娲的作为,歌颂了她的担当与奉献;二是对神性力量的削弱,在鲁迅的思想中,神的力量是虚无缥缈的,而人的力量却是实在的,这与其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密切相关。

读鲁迅《故事新编》有感

读鲁迅《故事新编》有感

读鲁迅《故事新编》观后感2020年已经临近,再次翻开鲁迅先生的小说集《故事新编》拜读。

和读其他的书籍一样,鲁迅先生的文笔质朴且下笔精准,他透过几则上古神话故事,内嵌套入现代元素,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的市侩之气和庸俗的趣味进行口诛笔伐;对当下社会的各种怪象,用神话故事为引,行文风格力透纸背,使人感受到满满地嘲讽,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消极避世、无为哲学、虚无主义等思想进行了深刻地批判。

自五四运动以来的中国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从“民主、科学”的“现代化”方向加速前进。

这都得益于鲁迅、胡适、陈独秀这些优秀的知识分子的启蒙。

虽然启蒙思想一直在内忧外患的掣肘之下,屡受打击,但是这一代觉醒的知识分子从来没有推卸过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们从未放弃过在当时落后的中国,他们的丰功伟绩如今都深深地印刻在中国文学史的丰碑之上。

很显然,这当中令人们深深牢记的便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头人之一的鲁迅先生。

《故事新编》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动荡波折的历史转折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鲁迅先生站在为民启蒙的思想高度上,以“立人”和“拿来主义”为主的科学原则,以西方的文化作为一种参照和参考,既批判又汲取,对旧中国顽固的封建文化进行了一次洗礼。

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中》,对一直以来占据着中国传统文化居于中心地位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重构和质疑,本着多元且开放的后现代的眼界,综合了西方文化的自由民主和科学在内的进步思想,结合墨家思想进行更进一步的发掘。

开篇首篇讲的就是故事《补天》,围绕着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展开描述,从女娲穷尽心力采取青石补天到最后功成身死。

鲁迅用一种塑造英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强和不屈精神,配合文中穿插的“他于是将头一起一落的做出异样的举动”的磕头行为描述的绘声绘色,形象生动,用世俗的愚昧和无知反衬出了女娲心系补天大业的伟大,批判讽刺意味十足。

文章用弗洛伊德的视角解释了创造的源头,歌颂了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对开创者悲哀下场的同情,表现了鲁迅先生悲情主义的行文风格。

从鲁迅《故事新编》看他的人生态度和现实主义创作

从鲁迅《故事新编》看他的人生态度和现实主义创作

从鲁迅《故事新编》看他的人生态度和现实主义创作《故事新编》出版于1936年1月,全书收故事八则,从开手创作到结集成书,前后经过13年。

《故事新编》对于历史材料的处理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

至于把现代生活细节大胆地引入历史故事,突出其针砭流俗的意义,则是鲁迅式的战士性格的体现。

因此,从八篇看似是“历史”小说的文章中可以明显的看到鲁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特点。

(1)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人生态度鲁迅是现实社会中的寂寞的“战士”,他选择历史人物,通过他们正面地表达自己的战斗意志。

例如《奔月》中的后羿和《铸剑》中的黑色人,作者重点突出他们战斗的性格,反映出作者主张“对于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久不断”的彻底的思想。

因此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已经较多地熔铸了鲁迅自身的理想。

(2)从《故事新编》看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193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在《故事新编》后五篇里有着深刻的反映,作品概括的内容更为开阔,现代生活细节出现得更多,因而也更具有时代的历史的具体性。

《故事新编》的出现实际上是由于现实生活的刺激,为当前的需要服务。

例如《理水》中的禹不仅具有劳动农民的外貌,“黑脸黄须,腿弯微曲”,一个粗手粗脚的大汉;还具备了中国农民优秀的品质:勤劳,刻苦,朴素,从沉默中显出坚韧和力量。

作品运用各种场面——文化山上学者繁琐无聊的议论,水利局里大员声势煊赫的考察,通过周围那些卑微的灵魂和庸俗的言行,反衬出禹的高大,从而塑造了这个来自人民的英雄。

这里禹是被当做“中国的脊梁”来描写的。

总之,鲁迅以其独特的题材与思想以及小说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严肃的人生态度依旧是其小说的主旋律。

小说集《故事新编》便是这样的代表作。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论鲁迅《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一、创作概况:从“五四”后便已开始的历史题材的创作,这时尤在短篇小说领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最重要的成果当是鲁迅的《故事新编》。

这部集子出版于一九三六年一月。

它的性属新历史小说,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其中《补天》原名《不周山》,写于一九二二年,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历史小说。

《奔月》、《铸剑》两篇是一九二六、二七年所作。

其余《非攻》、《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均作于三十年代。

二、思想内容:鲁迅写《补天》“不过取了旨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实则通过女娲捏土为人和炼石补天,描绘了艰辛劳动的雄奇瑰丽的情景,歌颂了创造的伟大。

他在女娲两腿间增添了一个小丈夫的形象,讽刺封建卫道者,自认为这是“油滑”,但也增加了作品针砭时弊的特色。

到《奔月》,讽刺的色彩更重了,它借勾划逢蒙的丑恶嘴脸,鞭挞那些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

同时也写出了羿落寞孤寂的难堪处境。

《铸剑》热烈地歌颂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塑造了一个冷峻到极点却又有极热烈的心肠,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舍得自我牺牲的晏之敖的形象。

这个形象明显地寄托着作家的理想。

《奔月》、《铸剑》的正面主人公都有坚韧顽强的精神,却同时又是孤独的。

到了三十年代,在《非攻》、《理水》中的墨翟和大禹,便不再是孤军奋战的了,他们自身具有劳动人民的思想气质,也与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

这两个人物都是胼手胝足,为人民的利益磨顶放踵,埋头苦干。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鲁迅把他们作为支撑中国历史的脊梁,在这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不断向关内进逼的严重时刻,对提高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有重要意义。

因此三十年代的这几篇历史小说,与现实的联系更为密切。

《非攻》在中外敌人入侵时只知空嚷的曹公子募捐救国队,《理水》中“文化山”上的各色文人等,都是活动着的现实的影子,因而有很强的讽刺批判力量。

而最后的三篇主要在于历史故事进行社会批判。

鲁迅《故事新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

鲁迅《故事新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

目录引言 (3)一、《故事新编》的传统文化之维 (4)(一)选取故事题材的传统文化之维 (4)(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方式一反惯常思路 (4)(三)对传统文化故事的再改编 (5)二、《故事新编》实则是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反抗 (6)(一)继承并升华了鲁迅文学对传统文化批判的基本立场 (6)(二)借传统文化揭示中国当下民族的劣根性问题 (6)(三)从传统中寻找民族问题是《故事新编》的反抗精髓 (7)三、《故事新编》阐释传统文化的思路分析 (8)(一)对传统文化故事赋予新的意涵 (8)(二)寻找最佳的批判视角以及批判对象 (8)(三)要给予读者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启示 (9)四、《故事新编》启迪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0)(一)辩证分析、慎重对待 (10)(二)批判继承、全面分析 (10)(三)批判合理、入木三分 (11)五、结语 (12)参考文献 (13)摘要鲁迅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最具深刻洞察力的文学家。

鲁迅的《故事新编》穿梭于历史和神话之中,不断地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故事新编》最大的特点在于用新颖的角度来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也符合鲁迅一贯的批判中国文化所运用的新颖性、独特性的批判思路。

《故事新编》一共八篇短篇小说,一部分取材于我国的神话传说,另一部分取材于历史事实。

无论《故事新编》的哪一部分的短篇小说的内容,都在或多或少地阐释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中国传统文化;阐释引言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国在长久的文化发展过程当中,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人看来既有糟粕部分、也有精华部分。

鲁迅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具批判性的文学家来说,其对历史与现实都具有独特的认识。

尤其是批判我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是鲁迅文学创作的主要基点。

《故事新编》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与艺术价值,在我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故事新编》是由八篇短篇小说所构成,每一部短篇小说都是鲁迅在为某一种传统文化作独特的阐释与批判。

论鲁迅《故事新编》篇章排序的逻辑艺术与主题寓意

论鲁迅《故事新编》篇章排序的逻辑艺术与主题寓意

论鲁迅《故事新编》篇章排序的逻辑艺术与主题寓意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疾苦。

鲁迅的《故事新编》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该书以其深刻的思想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本文就对《故事新编》的篇章排序进行逻辑艺术与主题寓意的分析。

鲁迅的《故事新编》一共包括了10个篇章,每一个篇章都具有鲜明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在篇章的排序上,鲁迅并没有按照时间或者地域来进行排列,而是以一种精心安排的方式来展现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普通人的深情关怀。

在阅读《故事新编》时,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鲁迅通过这些篇章呈现的主题寓意和艺术手法。

就篇章的逻辑艺术而言,《故事新编》中的篇章排序呈现出一种渐进式的逻辑关系。

从第一篇《头发的故事》到最后一篇《理光的情人》,整个书籍的阅读过程就如同是一场思想的深度游历,每一篇都在前一篇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和深化。

通过作者的笔触,读者可以一步步递进地体验到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通过这种递进的方式,鲁迅成功地将每一个篇章联系在一起,使得整本书籍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每一个篇章都具有独特的主题寓意和艺术特色。

《故事新编》的篇章包含了《头发的故事》、《怨言的故事》、《白光的故事》、《孔乙己的故事》、《药》、《热》、《祝福》、《阿维纳之父》、《野草》和《理光的情人》。

每一个篇章都以各自独特的主题向读者展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同时也隐含了对于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的改变的呼吁。

在这些篇章中,鲁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将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不公和悲剧展现在读者面前。

比如在《孔乙己的故事》中,鲁迅通过对一个落魄文人的形象描写,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冷漠;在《野草》中,鲁迅则通过对农民的艰苦生活和对死亡的思考,展现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社会不公的悲愤。

通过这些篇章, 鲁迅向读者呈现了社会现实中的残酷和不公,但同时也在其中渗透着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呼唤。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第1篇: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09媒体创意李若歆《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

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

外加一篇《序言》。

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想像丰富。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

面临死亡的威胁,出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

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标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

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其中,《补天》洋溢着赞美,亢奋,欣喜的调子,其画面瑰丽而壮美,结构宏大。

虽然女娲补天源于古籍,但在此的描绘中多了些许浪漫主义氛围,创造了十分奇异动人的艺术画面。

而《奔月》《铸剑》虽然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但同时也有着压抑的沉重感。

《铸剑》中关于眉间尺以头与剑托付黑色人报仇的情景,以及黑色人混入皇宫,施展计策的描写,虽然不符合现实的逻辑,但也正因为这样获得了令人讶异的感染力,加强了浪漫主义色彩,却又不缺乏沉重感。

比起《补天》、《奔月》、《铸剑》来,鲁迅后期所写的《理水》等5篇历史小说,从总体上说浪漫主义色彩稍有减弱。

这主要表现在故事本身的奇幻性不如前期的3篇。

但是,在别的方面,主要是在穿插现代生活细节方面,却又增强了浪漫主义气息。

《理水》、《非攻》、《出关》、《采薇》里有现实中资产阶级学者等类人物的影子,有现代生活的某些片断。

如《理水》对大员、学者们进行了古今杂揉的描写,“文化山”使读者想到了现实中所谓的“文化城”,而“O.K”、“好杜有图”等外语词汇的出现,在幽默中隐然指向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洋奴;《非攻》中写墨子在宋国遇见“募捐救国队”,这实际上是对30年代国民党反动政府在日寇侵略面前用“救国”名义强行募捐这种欺骗、掠夺行径的影射。

对旧的一次脱冕——《故事新编》的创新解读

对旧的一次脱冕——《故事新编》的创新解读
阅读过 程中获得熟悉之感又觉耳 目一新 ,激发 阅读兴趣 。本 文从新 的
2 . 庄严 性与 滑稽 性相 结合
视 角对 《 故事新编 》呈现 出的后现代主 义特征 与对生命 的解读 进行 分
在 《 故事 新 编》 创作 过 程 中 ,鲁迅 先 生把 对题 材 的选 择 与 当 析,旨 在 丰富 《 故事新编 》研究成果 ,为广 大读 者阅读和理 解 《 故事 时的 生活 紧密 联 系起 来 ,杂 糅历 史 与现 实 、融 合讴 歌 同批 判 , 这 新 编 》从而进一步 了解鲁迅的生平 经历 、思想主 张和作 品特 点提供 有 是 作 者在 对人 生 复杂 经历 的体悟 中、在 现 实残 酷 的斗 争 中从 既往
价值 参考。 -
的历 史材 料 中获 得 的灵感 。如 “ 文 化 山上 ”的众 官 员与 学者 、 出 现 在 女娲 裸露 双 腿 问的 古衣 冠 的小 丈夫 等 ,无 不 是作 品 中插 入 的 现 代滑 稽 角色 ,在作 者 自己看 来颇 具 “ 油 滑 ”之 意 ,却 也 “ 没 有
是对 历史小说 的一次突破 ,也是对讽刺作品的一 次革新 ,历 史的混沌 雄 姿不 再 ,一 切 屈服 于世 俗 的无 奈 , 失落 与孤 独袭 来 ,伟 大 的精
性 与清晰性 相混杂、庄严性与滑稽性相结合 以及悖论组合 的艺术张力 神 在绝 望 中挣 扎 。作 者将 这 些令 人 喜悦 与 痛苦 的 片段 记忆 进 行 组
关键 词 :故事新编;创 新解读 ;后 现代主义特征 ;生命 解读
《 故 事 新编 》 是 以历 史故 事 、远 古神 话和 民间传 说 为主 要题 将 古 人写 得 更死 ”。而 这种 对 “ 油 滑 ”之 处 不满 和满 意 夹 杂 的矛 材 的短篇 小 说集 ,包 括 鲁迅 从 1 9 2 2 年至1 9 3 5 年 间陆续 创作 的 《 补 盾 心 理却 是植 根 于作 者孜 孜 不倦 的艺 术追 求 ,试 图表 现 出 自我 独

传统题材和现代手法的融汇——《故事新编》艺术新探

传统题材和现代手法的融汇——《故事新编》艺术新探

作者: 刘正强
出版物刊名: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页码: 24-31页
主题词: 《故事新编》;历史小说;鲁迅作品;艺术方法;现代手法;五十年代;幽默讽刺;《野草》;二丑艺术;积极浪漫主义
摘要:<正> 一、关于文体性质的质疑《故事新编》问世以来,评论界一直存在着分歧意见,争论最大的是五十年代关于文体性质的问题。

主张历史小说说者遇到了挑战:既然是历史小说,就不应该有现代情节的出现,否则即有反历史主义的倾向。

出于维护鲁迅作品的善良愿望,出现
了“杂文说”。

既是杂文,就无所谓反历史主义的问题。

但是,用杂文的概念来代替小说又是多数人所不能同意的。

总之,两种说法都囿于传统的文学观念和理论模式,故无法自园其说。

故事新编传统故事的升华与创新

故事新编传统故事的升华与创新

故事新编传统故事的升华与创新故事新编传统故事的升华与创新传统故事在传承中不断演变,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故事需要根据当今社会的需求进行升华与创新,以更好地吸引读者。

本文将探讨故事新编的必要性以及其在传统故事中的运用。

1. 传统故事的升华传统故事是人民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智慧。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故事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为了让传统故事与现代社会相契合,我们需要对故事进行升华。

首先,升华传统故事可以加入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情感。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描写的丰富,可以使故事更具触动力和感染力。

例如,可以通过对传统英雄的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其矛盾和挣扎,使故事更加立体和有内涵。

其次,升华传统故事可以增加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反思。

在传统故事的基础上,加入对社会现实的评论,可以使故事更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例如,可以通过对环境破坏和人类行为对比的描写,使故事具有现实启示和社会教育功能。

2. 传统故事的创新创新是推动传统故事发展的动力,也是与时俱进的必要手段。

通过创新传统故事,我们可以使其更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并吸引更多读者。

首先,创新可以以新的视角讲述传统故事。

通过改变叙事的角度和样式,可以使故事更加有新意和新鲜感。

例如,可以从反派角度叙述故事,展现故事背后不为人知的动机和心理,创造出更为复杂的人物形象。

其次,创新可以通过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来提升故事的趣味性。

在传统故事中加入科技元素,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可以使故事更具想象力和创意。

例如,可以构建一个现实与虚拟世界交织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3. 故事新编的重要性故事新编不仅可以让传统故事焕发新的生机,更能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

传统故事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只有通过创新和升华,才能使其继续传承下去。

首先,故事新编可以吸引更年轻的读者。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对阅读兴趣逐渐减少。

但通过故事的创新与升华,可以使故事更富有吸引力,吸引更多年轻读者的参与和关注。

批判与讽刺的艺术———鲁迅历史小说《故事新编》

批判与讽刺的艺术———鲁迅历史小说《故事新编》

批判与讽刺的艺术———鲁迅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作者:赵新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4期⊙赵新[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太原 030031]摘要:《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集,虽取材于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小说,有着其现实针对性,因而带着鲁迅深刻的批判精神,是一部充满讽刺艺术的作品。

本文就《故事新编》的批判精神和讽刺艺术进行分析,强调欣赏鲁迅的《故事新编》应站在与欣赏《呐喊》和《彷徨》既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视野上,充分认识其中的批判精神和讽刺艺术,方能准确把握《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批判与讽刺艺术《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独特的小说集,收录了鲁迅的八篇小说,即《补天》《奔日》《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政》《起死》。

《故事新编》取材上不同与鲁迅前期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和《彷徨》。

如果说《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对中国现实社会种种现象的深刻思考的艺术结晶,属于现实题材的小说,那么《故事新编》就是取材于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作品,属于历史题材的小说。

《故事新编》说它独特,是因为它不拘泥于历史文献依据,不是单纯为写历史而写历史,否则那就成为《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一类的纯粹的历史小说了。

《故事新编》是借着历史故事,而还现实世界之魂,是以历史来讽刺现实,因此,它是历史与现实高度交融的小说,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称之为“新编”,而非“旧述”。

评析鲁迅及其作品,似乎永远都离不开“批判性”这个词汇,无论鲁迅的小说、散文、随笔,特别是杂文,都无法回避“批判性”这样的字眼。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始终就是一个“批判者的斗士”的形象。

他深刻批判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卫道者,以及国民劣根性……《故事新编》中,鲁迅一如既往地延续了《呐喊》和《彷徨》的基本格调,那就是带着他特有的批判勇气和批判精神。

一、高度的批判精神毋庸置疑,《呐喊》和《彷徨》是鲁迅对中国现实社会种种现象的集中批判的两部最优秀、最重要的小说集,代表了鲁迅小说批判艺术的最高典范。

鲁迅《故事新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

鲁迅《故事新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

题目:鲁迅《故事新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目录引言 (5)一、《故事新编》的传统文化之维 (5)(一)选取故事题材的传统文化之维 (5)(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方式一反惯常思路 (6)(三)对传统文化故事的再改编 (6)二、《故事新编》实则是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反抗 (7)(一)继承并升华了鲁迅文学对传统文化批判的基本立场 (7)(二)借传统文化揭示中国当下民族的劣根性问题 (7)(三)从传统中寻找民族问题是《故事新编》的反抗精髓 (8)三、《故事新编》阐释传统文化的思路分析 (9)(一)对传统文化故事赋予新的意涵 (9)(二)寻找最佳的批判视角以及批判对象 (9)(三)要给予读者什么样的传统文化启示 (10)四、《故事新编》启迪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11)(一)辩证分析、慎重对待 (11)(二)批判继承、全面分析 (11)(三)批判合理、入木三分 (12)五、结语 (13)参考文献 (14)摘要鲁迅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最具深刻洞察力的文学家。

鲁迅的《故事新编》穿梭于历史和神话之中,不断地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

《故事新编》最大的特点在于用新颖的角度来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也符合鲁迅一贯的批判中国文化所运用的新颖性、独特性的批判思路。

《故事新编》一共八篇短篇小说,一部分取材于我国的神话传说,另一部分取材于历史事实。

无论《故事新编》的哪一部分的短篇小说的内容,都在或多或少地阐释着我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中国传统文化;阐释引言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国在长久的文化发展过程当中,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在现代人看来既有糟粕部分、也有精华部分。

鲁迅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具批判性的文学家来说,其对历史与现实都具有独特的认识。

尤其是批判我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是鲁迅文学创作的主要基点。

《故事新编》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与艺术价值,在我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故事新编》是由八篇短篇小说所构成,每一部短篇小说都是鲁迅在为某一种传统文化作独特的阐释与批判。

鲁迅《故事新编》· 人物形象

鲁迅《故事新编》· 人物形象

神明在人间——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形象关于鲁迅的著作《故事新编》,目前的学界已有诸多研究。

在以历史人文背景为基础的全文研究之外,也不乏针对《故事新编》中诸多历史和神话人物的分析。

从文本来看,《故事新编》中的八篇故事融合了古代传说与现代意识,在借古讽今的同时,以新的思想作为古老精神的传承,在新的时代延续悠久的民族神话。

“任何属于传统形式的凝固概念,都不能约束它、绊住它,因为这代表着一种新的创造”[1]。

《故事新编》的基础源于《山海经》《淮南子》等上古神话、《汉书》《史记》等史家记载、《论语》《孟子》等诸子散文,可谓融会贯通。

面对这些古老的传说人物,鲁迅并没有“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2],而是让他们从遥远神话的舞台来到纷繁扰杂的人间。

在失去原本历史背景所赋予的伟大光环之后,人物本身灵魂的光辉反而愈加显现。

这样的创作“并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3],反而令其重获新生。

本文主要选取《故事新编》中《补天》《采薇》《铸剑》三篇,结合文本对叙事中的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和内涵探讨。

一、孤独的神明《补天》是《故事新编》八篇寓言之中最早的作品,主要讲述了神明女娲创造人类和修补天空的两项事迹,其中“造人”一章基于《太平御览》中女娲抟黄土造人的记载,而“补天”一章则是《淮南子·天文训》《淮南子·览冥训》和《补史记·三皇本纪》中共工和颛顼相争,不周山崩塌和女娲炼五色石补天等传说的融合。

由于在叙事内容上改动较少,故事角色的行动范围便非常有限。

但作者通过巧妙地在故事中安排其他角色,使主人公女娲在履行原本职责的同时与这些新角色产生互动,从而为这个已在原本故事中固定的角色增添新的内涵。

与古籍记载中的创世女神相比,《补天》中的女媧被鲁迅赋予了更多的人性。

她不仅具有人类的喜怒哀乐,也会和普通人一样感到疲惫。

但在另一方面,身为神明的她有着与她所创造的人类截然不同的眼界和认识。

因此,她和故事中的其他人之间无法形成有效的沟通。

后现代语境下看鲁迅的《故事新编》

后现代语境下看鲁迅的《故事新编》

即使有时还会 想起伯夷叔 齐来, 但恍恍忽忽, 好
像 看 见他 们蹲 在 石壁 下 , 正在 张开 白胡子 的大 口。 拚
而 是 写 夏 禹治 水 之 后 的 生 活 。“ 服 破 旧 , 穿袜 衣 不 子 ” — 典 型 的农 民 。夏 禹在 治水 成 功之 后 被 人称 —
和传统的解构和消解 。 《 故事新编》 中的故事多取材于 中国古代的神话 传说及部分历史记载 。 它是 2 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 0 对古代神话传说的重新讲述 ,是鲁迅和古人 的一次 对话 ,它渗透进了时代精神以及鲁迅 自身的生命体 验, 它描述的主要是圣人、 神在成为常人之后 的遭遇 和心态。此刻的圣人 、 神已经摘去了头上的光环 , 陷 入庸常的尴尬 、 滑稽、 无奈乃至可悲的境地 。
制, 冲破 旧范 式 , 不断 创新 。【P4 .) 】2 (7
国学者比尔认为 , 代主义的典型形态是象征主义 、 现
唯美主义、 表现主义 , 其基本特征体现为对审美自律
性 的追 求 。 圆 若 以此标 准 来看 ,故 事新 编 》 《 并
非典型的现代主义作品 , 女娲 、 羿、 墨子 、 老子 、 禹、 庄 子、 伯夷 、 叔齐等人物 , 又具有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 素。 在这里 , 现代精神所追求的确定性和明晰 『让位 生 于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 有如费耶阿本德所说 的“ 怎么
鲁迅 的作品被视作 中国现 代主义的开山之作。
在 2 世纪 5 年代末 ,后现代主义(oto e i 0 0 ps dr s m n m) 以激进的方式扭转了现代精神价值 , 而抵达一种“ 无
用, 暗含着中华民族 自古至今代代传承的精神指向。
不再遵从历史事实本身 ,使作家的主体 『得到了充 生

浅析《故事新编》

浅析《故事新编》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故事新编》王思淇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故事新编》是鲁迅创作的所有作品中唯一一本以远古神话为背景的小说。

本文主要从创作背景、主体意蕴、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三个方面来分析。

浅析其对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批判,以及体现的正在逐渐觉醒和增强的现代女性意识。

此外,鲁迅还尝试运用古今杂糅的叙事手法,展示了其作为一位思想启蒙者、时代先觉者的历史责任感。

关键词:创作背景;文化批判;女性意识;古今杂糅作者简介:王思淇(1999-),女,汉族,辽宁辽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62-01一、创作背景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提到当时创作的最初想法是取材于古今来做短篇小说。

于是,根据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尝试创作了第一篇取材于神话的小说《不周山》。

初到厦门时,鲁迅独居在一间石屋中,无尽的悲凉和哀伤从四面八方传来。

由此爆发出的复杂、矛盾的心情,正是《铸剑》的根源。

从当时的生存境遇看,在厦大工作的鲁迅生计已成问题,物质生活难以得到满足,还要面对政客、同行的攻击,又使其在精神层面上倍受冲击。

《奔月》中逢蒙射杀后羿的情节似乎就在影射高长虹对鲁迅的诽谤。

作为一位时代的先觉者,鲁迅饱受内外交困,心力交瘁之苦,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重压带给他的必然是孤寂的。

《非攻》与《理水》的主题都是歌颂赞美英雄,这是时隔十年后,鲁迅再次“拾取古代的传说之类”,开始召回自我。

鲁迅作为左翼文化界的“旗手”,英雄的身份虽然会给予他满足感,但也会带给他孤独和沉重。

二、主题意蕴(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鲁迅是一个非常擅于反思的人,他没有像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激进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部否定,而是在经过认真反思的基础上理性的、辨证的批判。

鲁迅在其早期的文言论文中曾说不要盲目采用西方,而应“取今复古,别立新宗”。

鲁迅《故事新编》的创新性

鲁迅《故事新编》的创新性

鲁迅《故事新编》的创新性《故事新编》是鲁迅发表于1936年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于1922年—1935年的8篇小说。

《补天》、《奔月》、《铸剑》三篇写于1922-1926年间,属于鲁迅前期的作品。

而《理水》、《采薇》、《非攻》、《出关》、《起死》写于1934-1935年间,是鲁迅后期之作。

其创新性体现为:(1)在艺术手法上的创新。

鲁迅采取了“古今杂糅”的手法,有意打破时空界限,其目的是要在古今相通之中,在于用现代去“照亮”和重新观照古代,更有力地揭示古代人与事中某些被掩盖了的真相。

①艺术想象和虚构。

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并融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

如《奔月》写射日英雄后羿在射尽了封豕长蛇等野物后,只剩下乌鸦与麻雀可猎,每天为嫦娥吃食而奔忙,他的弟子窃取射日英雄美名并暗害他,嫦娥不愿和后羿过清苦生活而奔月等,都是艺术想象和虚构,从而写出了英雄的寂寞与悲哀。

这中间渗透着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后羿也就成为有生命的感人的艺术形象;②创作方法有现实主义,也有浪漫主义。

《补天》是现代文学史上比较早的浪漫主义小说,题材、人物、场景和精神都具有浪漫主义特点。

《铸剑》是浪漫主义杰作。

金鼎沸水中三头搏斗的丰富想象、离奇情节和夸张手法,把向暴君复仇的精神表现得激越悲壮,有声有色。

③古今交融的艺术特色。

以古人古事为框架,但融进了一部分现代生活的内容。

如《补天》中的女娲两腿间出现的“古衣冠的小丈夫”,《理水》中的文化山上的学者,水利考察大员等。

作品中的这些人物还常讲些现代术语,使作品谐趣横生。

这种古今交融、亦古亦今的格式是《故事新编》艺术上的最独特之处。

(2)在文体与写法上的创新。

《故事新编》是鲁迅打破文体界限,以杂文入小说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他采取了“油滑”的写法,在多篇文章中放肆地将己经被神圣化与神秘化的古代哲学戏谑化,如对老子和庄子的戏谑化描写,显示了鲁迅的一种独特的眼光与超凡的胆识。

鲁迅小说的艺术创新

鲁迅小说的艺术创新

读·闻·观95一、话语结构在《故事新编》中有两个话语系统,一是包含作者自己主体意识的主体话语;二是被描述了的客体话语,也就是“他者言语”。

第一类话语不言自明,它表达了作者对于周围世界的主体性体验以及评介,它只属于作者自己。

作者对世界的观点都包含在了这一话语之中。

主体话语反映的其实是作者与世界的关系,它表达了在作者眼中,世界的图景到底为何。

作家通过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感受,将自己特殊的情感体现在语言和语句中,更重要的是要将自己观察世界、观察生活的感受和方式也表达出来,所以语言一定会带有他自身的独创性和自由性。

写作的意义也在于此,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于世界的看法,如《奔月》《理水》《铸剑》中的话语。

《故事新编》的第二类话语是“他者话语”。

既然是“故事”的新编,必然是对那些已经存在的神话、传说以及史实中存在的旧事进行重新描述。

而描述的范围不仅包括故事本身,同时也包括对故事人物的言语与行为更加细致的虚构。

我们关注的“他者话语”,其实就是故事中人物的言语。

通观《故事新编》,读者可以发现,作者对其中人物的语言表现出了极大的描摹兴趣,甚至可以这样说,《故事新编》中对话语的关注已经超越了故事本身。

这些众多不同的“他者话语”成了《故事新编》中真正的主角。

文本中出现了多少个人、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否在文本中发言,话语成了鲁迅关注的重心。

每一个仔细阅读《故事新编》的读者,都能感到这些“他者话语”被作者推到了前台,如《补天》《采薇》《起死》《出关》等。

二、叙事特点世俗化叙事是鲁迅对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方法的创新,已有研究多从两个维度出发:一是“古与今的对照互动”,即通过现代反观古代,揭示古代人与事中某些被掩盖的真相;第二个常见的研究维度是“虚与实的糅合”,即将现实性细节有意识地融入历史小说之中,直接影射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具体现象。

对《故事新编》来说,世俗化叙事具有形式和思想上的双重意义。

在“古今杂陈”和“虚实结合”之外的第三个维度是“神圣与世俗”的关系角度——既表现在原始文本与新编文本之间,又体现在新编文本内部。

初中议论文作文:评鲁迅《故事新编》

初中议论文作文:评鲁迅《故事新编》

评鲁迅《故事新编》评一评鲁迅的文章,望大家多提意见。

鲁迅写作《故事新编》,情况亦是这样。

如上所述,神话传说题材,在《故事新编》中要占大半。

他之所以在13年间断断续续地写下这些新编的“故事”,并非偶然。

从心理积淀的角度而言,鲁迅幼年时代,接触到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这些故事,多少年来,一直保存于他记忆的仓库里,并在暗中生成着、滋养着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这种浪漫主义精神,在少年时代,主要是耽于诗意幻想、追求奇异的情愫。

他小时候自编童话,便是这种情愫的体现。

到1907年写作《摩罗诗力说》之时,他已经博览了中外文学作品,而他心向往之的却是西方的一批“摩罗诗人”,如拜伦、雪莱等。

在纷然杂陈的文学流派中,他独独垂青和服膺于浪漫主义。

这原因,除了他的年龄特点以及东京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之影响外,还有一条,就是少年时代大量神话传说在其心田里播下了浪漫主义这颗难以磨灭的种子。

到了《呐喊》、《彷徨》时期,现实主义是显流与主流,而浪漫主义则是潜流和支流。

现实主义的采用,于鲁迅是十分自觉的,与他疗救国民性、改造社会的伟大目标联系着,但它的居于主导地位,必意味着主体心理结构中浪漫主义成分要受到自觉不自觉的压抑。

从心理结构的内在需要讲,鲁迅无形中也有导泄自身浪漫主义的要求。

特别当他日常心理中情感活动处于活跃状态(精神苦闷时往往如此)时,或因为多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写作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时,心中埋伏和压抑已久的浪漫主义情愫,便会涌动,要求表现。

《野草》就创作方法而言,主要是象征主义的(也有现实主义成分),但它包含着十分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

因为现代主义各流派,就其精神而言,都是浪漫主义的。

所以,当鲁迅心理结构中情感这一因素占据最突出的地位时,他的创作必然在相当程度上倾向于浪漫主义,同时渗透着现实主义,并汇入某种现代主义成分。

《野草》是一个例子,《故事新编》也是一个例子。

自然,后者的情况有所不同。

对于鲁迅这样博古通今的作家来说,当现实的精确映象从他的大脑里暂时隐退或消失时,神话传说或历史的映象,往往会来替换。

《故事新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批判与创新

《故事新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批判与创新

《故事新编》与传统文化的继承、批判与创新作者:***来源:《美与时代·下》2021年第07期摘要:出版于1936年的小说集《故事新编》是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其中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与历史典籍的小说仅收录八篇,但从创作到出版的時间跨度却长达十三年。

鲁迅《故事新编》的创作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论是创作者本身所具有的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小说取材的出处还是小说创作的内容与主题,都体现出鲁迅与传统文化的双向互动。

一方面,鲁迅《故事新编》的创作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鲁迅也在《故事新编》中对传统文化的沉疴予以批判,并挖掘出传统文化中所具有时代意义的新力量。

关键词:故事新编;传统文化;鲁迅;继承;批判;创新一在《故事新编》的“序言”中,鲁迅由写成于1922年冬天的第一篇《补天》(原先题作《不周山》)起,谈及他的创作想法是从古代和现代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

《不周山》便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女娲炼石补天”,是动手试作的第一篇。

在创作《补天》时,鲁迅就参考了《太平御览》《淮南子》《列子》《山海经》《尚书》《史记》等历史古籍,体现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原则。

创作《故事新编》所参考的历史文献多达40种,这得益于鲁迅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整理研究古代小说,在不断专注投入研究的过程中,这些历史文献也成为了他小说创作的养料。

早在辛亥革命前夕,鲁迅就开始了对古代小说的辨伪、辑佚及书目的整理,先后辑校完成了《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及《唐宋传奇集》。

1920年,鲁迅应邀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中国小说史,他当时授课用的讲义便是自己编辑的《小说史大略》,而后此书几经修补增订集成《中国小说史略》,其内容涵盖从远古神话传说至清末谴责小说的文学发展演变,为《故事新编》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历史文献素材。

在《呐喊〈自序〉》中,鲁迅也曾提及过去整理故纸堆的生活,在创办《新生》失败后,他感到愈发无聊和寂寞,为了麻醉自己的灵魂,使自己沉入国民中,回到古代去,许多年来他就住在S会馆抄古碑消磨生命,直到老朋友为了办《新青年》而邀他做文章,才怀着一点破毁铁屋的希望,写出具有开辟意义的《狂人日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瞭 望 塔 中 华美 学 糖 神

中 华 传 统 美 学 精 神 与 现 代 文 学创 新

以 鲁迅 《 故 事 新 编 》 为 例


李 俊 国田

代 中 国 文学 艺 术 创 新 从文 学 艺 题



或许

某 些 个案 式 的

小问 题 研


术资 源 层 面而 言 涉 及两 大 系 统
面对 天上



条大 裂 纹 和 人 们

开 天 辟 地 时 期 的 创 世 纪 神 话英 雄
墨子
; ,

老 子 庄子


喋喋 不休的 唠 叨 女 娲只得 打定 修补起来 再


属 于 先 秦 时 期 中 华 文 化 形成 期 的 古 代 圣 说 的 主意 了



伴随 女 娲 日

夜夜 补 天 的 过 程



哲 伯 夷 叔 齐 则 是 古 代 先 贤 义士

与古希腊奧

唉 唉 我 从来 没有 这样 无 聊 过

成 为《 补天》 的
林匹 亚 众神 系 列 比较


中 华 远 古 神 话 人 物 多 是 核 心 句 式 而 多 次 出 现


“ 。
无 聊 既 是 女 娲补 天 造人





祛 魅 的 神 话 淡 化 事 功 伦 理 恢复 生 命


唉 唉 我从 来 没 有 这样 的 无聊 过

因 无聊 而
” “


人 性 造 人




因 造人 而
“ ” “

欢喜


继而 疲乏

头昏

故 事 新 编 》 小 说 人 物 类型 全 是 具 有 神 奇

中 《 补 天 》 写 女 娲 为 何 补 天造 人



理 水》


世 界 关 系 而 言 文 学 艺 术 的 以 大 禹 治 水 为 本 事


奔 月 》 叙 弈射九
常 琐事
, ;

传统 与

当代


的关 系

曾 经 被遮 蔽 日


后 与妻子嫦娥 的



非 攻》




综观《 故
0 27
长江文艺评论

20 1 6

09

事新编 》 从 神 到 人
” “




祛 神性




复 人性



小 说 开 篇 鲁迅 就 为 将 要 补天 造 人 的 女 娲 预


是 鲁迅 最主 要 的 创 作 特 色 设 了

个 亘 古蛮 荒 的 宇 宙 和 倦 怠懊恼 的形 象

个 体性 人 格性 情 感 性 内 涵 多 被 遮蔽 或 省 略 水 》 大 量 篇幅 描 写 文 化 山 学 者 对 阿 禹 的 怀

鲁 迅 创 作 《 故 事 新 编 》 没 有 沿 袭 中 国 古 代 疑 和嘲 讽 官 员 们 的 荒 淫 与 虚 伪 对 大 禹 如 何 理


酸痛



近于失神


至于


补天



女 娲 是无 意

性 神 圣 性 的 神 话历 史 人物 补天或造人 或射


女 娲 大 禹 后 羿 或 识 的 甚 至是 无 奈也 是 无聊 的

、 、


够 了够 了 我


或 治 水 他 们 属于 东 方 民 族

不懂你的意思
” 。




历史 典 籍 的 书 写 惯 性 认



而 是另 辟 路径


鲁 迅 自 水



极 少 用 笔 更 无正 面 描 写 相反 在 理 水成功




不 周 山 》 后 改 名 《 补 天 》 便 是 取 了 女 娲的 庆 功 宴 外 鲁 迅 特 写 了 禹 太 太 找 丈 夫 的 场
而 不 被 重 视 或 者被 简 单 化 而 遭 曲 解 写 墨 子
“ ” “ ”


起 死》 写 庄子

出 关》 写 老子

无 论 中 国 与 世 界 的 关 系 还 如 何 西 出 函 谷 关 创 作 是 传统 与


道德 经》






代 的 关 系 都 是 大 问薇 》 写 伯 夷 叔 齐 不 食 周 黍

颂 的 是 其 三 过家 门 而 不 入 的 精神




事 功 性 与 古 籍 中 多 有 记 载



但历来被人称道 的还是大 禹

伦理 性 是 东 方 创 世 纪 神 话 英 雄 的 突 出 书 写 而

三 过 家 门 而 不入 的 伦 理 奉 献 精 神
“ ” “


小说《 理







如何实现

代 文 学 艺 术 的 创

935


小 说集 凡

篇 皆 以 古 代创 世




这 是 我 们必 须 面 对 而 且 需 要 解 决 纪 英 雄 和 古 代 圣 贤 哲 人 为 书 写 对 象


的 当 代课 题



相 对于 文学艺术 的




是 究 是通 向 解 决大 问 题 的 必 要 路径



中 国 与 世 界 的关 系




中 国 当 代 文 文 以 鲁迅 《 故事 新 编 》 为 例 探 讨


中华
学 艺 术 创 新 需 要 吸 收 世 界 进 步 的 文 学 美 学 精 神 与 现 代 文学 创 新 所 涉及 的 某





炼石 补 天 的 神 话


不 过 取 了 弗 罗 特 说 弗 洛 面



伊德学 说 缘起
” ”


来 解释 创 造

人 和 文学的




“ (

兵们

只 拦 住 了 气 喘 吁 吁的 从后 面 追


功 绩 记 载 很 少 人 的 七 情 六 欲表 达


, ;
像 女 娲补 天的 动 机 也是 伴随 造 人 补 天 过程 的 情 感状态


造 人 实 为 秉 承 天 帝 意 志 大 禹 理 水 后 世 称 大 禹 治 水 的 故 事 在 《 尚 书 》 《 孟 子 》 等 先 秦

艺 术 思 潮 观 念 与 实 践 经验


新 时 期 改 些 美 学 问 题

革开放以 来

我 们 在 这方 面 已 经 有 了

对 世 界 文 学 艺术 的 引 进 吸 收 的 实 践 经 验 与 文艺 成 就
的关 系
民族


二是

传统 与






有 着 五 千 年 历 史 文 化 的 中 华 《 故 事 新 编 》 创 作 时 间 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