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笔记资料(2)
小学教师资格证备考笔记分享
小学教师资格证备考笔记分享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对于想要投身教育事业的人来说,是一道重要的门槛。
备考过程中,做好笔记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梳理知识点,加深记忆,提高复习效率。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备考笔记,希望能对正在备考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这部分内容涵盖面广,知识点多。
我将其分为教育学基础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几个板块。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了解教育的起源学说,如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等。
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特点,比如古代教育的阶级性、道统性等。
2、教育学的发展历程熟悉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及其思想,像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等。
理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注重教育与社会、科技的结合。
(二)心理学基础知识1、学生的心理发展明白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知道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等。
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2、学习理论掌握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
能够运用学习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的设计明确教学目标的分类,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2、教学过程的设计设计合理的教学导入、新授、巩固练习和课堂总结等环节。
考虑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媒体的运用。
(四)教学实施1、课堂管理掌握课堂纪律的维护方法,处理好课堂中的突发事件。
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的运用熟练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评价1、教学评价的类型了解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特点和用途。
掌握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2、教学反思学会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科教育学》知识点必背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科教育学》知识点必背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科教育学》知识点必背一、教学原理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的科学,包括教育的目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 教育活动是有意识地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教学原理是指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有效的教学原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研究。
二、教学方法1. 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
-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讲授法适用于知识传授和讲解,需要教师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清晰的逻辑思维。
- 讨论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讨论。
- 实验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和指导。
- 研究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教学评价1. 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评估和反馈,旨在改进教学效果。
- 教学评价可以通过考试、测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
2.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应用- 考试和测验是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 观察和访谈可以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惯,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
四、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研究需求。
- 教学设计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达到合理的教学目标。
2. 教学设计的要素和步骤- 教学设计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要素。
- 教学设计的步骤包括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和教学调整,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2022年度教资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前复习资料笔记
年度教资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前复习资料笔记一、知识点概述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之一,本科目主要考查考生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掌握情况。
本文档将从教育教学原理、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教学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和归纳。
二、教育教学原理1.学习与发展理论:了解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规律,包括认知、语言、社会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特点,理解儿童学习的阶段和。
2.教育心理学:掌握基本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了解儿童学习心理和教师的教育心理特点,掌握教学中的一些心理调控方法。
3.教育学基本原理:熟悉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的对象、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原则。
4.教育原则和方法:掌握一些教育原则和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课堂互动等,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
三、教育教学理论1.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合理选择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方法。
2.教学组织与管理:了解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课堂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学资源管理等,能够有效组织教学活动。
3.评价与反思:理解评价与反思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常用的评价方法和策略,能够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思改进。
四、教育教学能力1.教学技能: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包括板书设计、教学语言运用、教学示范等,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
2.课堂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能够维持秩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管理学生行为。
3.指导与辅导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化的指导与辅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成绩。
五、复习方法与建议1.制定复习计划:根据个人情况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将重点放在薄弱环节和重要知识点上。
2.多做试题:通过做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试题,了解考试要求和命题特点,提高应试能力。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是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
该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教育教学知识、教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下面是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科目的重点笔记知识点。
一、教育教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对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2.教育的特点:个别性、终身性、普遍性、综合性。
二、教育与教学的关系:1.教育的本质是个别发展的助长和辅助,而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和方法。
2.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教育的具体表现。
3.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和管理。
三、教学原理:1.意义原理: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学科的价值。
2.启发原理:通过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创新思维。
3.激励原理:采用各种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循序渐进原理: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逐步推进教学内容。
5.练习原理: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应用能力。
6.交互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互相交流,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教育学: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教育的学科,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与环境等方面。
2.主要内容:(1)教育思想史:研究各个时期不同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2)教育学派:如自然主义、主观主义、经验主义、类型主义等。
(3)教育目标与价值:研究教育目标的设定和达成,以及教育的价值取向。
(4)教育方法论: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与运用。
(5)教育评价:研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五、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过程以及教师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教学。
2.主要内容:(1)认知发展:研究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发展规律,如留意、记忆、思维等。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
点
一、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1.教育的定义和特点
2.教育目的和任务
3.教育的原则和规律
4.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课程目标和课程标准的意义和作用
二、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
1.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2.课程编写与评价
3.教学设计的原则和要求
4.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评价
5.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6.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和目的
2.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3.教学评价的形式和内容
4.学生学业评价的形式和内容
5.教学评价结果的运用和反思
四、教育心理学知识
1.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
2.学习理论和学习方式
3.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4.儿童行为问题的处理
五、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学伦理
1.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学生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
3.教学伦理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
4.教师道德的培养和实践
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知识与能力
1.小学语文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2.小学数学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3.小学英语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4.教学材料和教具的选择和运用
七、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趋势
2.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3.信息技术资源的筛选和利用
4.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教师应对策略
以上是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重点笔记知识点,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知识点进行学习和备考,提高复习效率和通过率。
同时,还应加强实际教学经验的积累,注重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重点知识点总结1. 教育学知识- 教育学的定义和特点-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教育学中的重要概念2. 教育心理学知识- 学习与记忆的基本过程- 学习的类型和因素- 学习策略与方法- 学习困难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学习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特点3. 教学设计与评价- 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分类- 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资源的设计和利用- 教学评价的目的和方法- 教学评价结果的运用4. 课堂管理与组织- 课堂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学生行为管理的策略- 课堂组织与课堂氛围的建设 - 学生参与与合作的促进5. 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 语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数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英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科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 社会与生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 艺术与体育教育的原则和方法6. 教育法律与职业道德- 教育法律法规的内容和适用-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伦理与教育的关系- 教师职业发展与提升7. 班级管理与教育指导- 班级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班级管理的策略和方法- 学生发展与个性特点的认识- 学生心理健康与解决方法- 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与帮助总结: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涵盖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设计与评价、课堂管理与组织、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法律与职业道德以及班级管理与教育指导等方面的知识点。
掌握这些重点知识点,是一名小学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
同时,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综合运用各个知识点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
2020下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学霸笔记02 教育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学基础知识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简单题(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1)决定教育目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2)决定受教育权(3)决定教育的领导权(4)决定教育体制2.教育影响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的政治功能)(1)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可以促进民主(3)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三)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1.文化制约教育发展(1)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2)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3)影响教学内容的选择(4)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促进文化(教育的文化功能)(1)传递和保存文化作用(2)传播和交流文化作用(3)选择和提升文化作用(4)更新和创造文化作用3.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四、教育与人的发展(一)身心发展的概念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的理论(观点及代表人物)*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代表人物选择题*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口诀:外面寻找洛花生)(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简答题1.遗传——生理前提、物质前提2.环境——现实基础(孟母三迁、外部客观条件)3.主观能动性——决定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4.学校教育——主导因素原因?*简答题为什么学校教育是影响个体发展的主导因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主要表现(主导因素):(1)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性发展的特殊功能(2)学校教育对各题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3)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五、教育目的(一)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笔记资料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笔记资料(2)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一章教育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在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第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
勒图尔诺在《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1900年)一书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的观点。
他以老猫教小猫捕鼠、老鸭子教小鸭子游水为例,证明教育超出人类社会范围,并早在人出现以前就存在了。
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沛西?能在1923年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以“人民的教育”为题中认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也就是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教育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
它标志着教育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第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生物起源学说的批判。
其代表人物为美国教育史家孟禄。
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尚未有我们今天的制度化的教育活动。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第一章教育基础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内涵●“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①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体地位。
③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④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社会属性:①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自己的特点。
③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发展●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中国古代社会:①奴隶社会:夏有学校,周教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政教合一、学在官府;春秋私学兴起,孔孟百家争鸣。
②封建社会:宋朝程朱理学兴起,主教四书五经;科举制兴起于隋唐,废除于清末,清末学堂出现。
小学教师资格证科二必备笔记每日背背第2天 教育与教育学(2)教育功能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选择)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培根:1623 年《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确定下来,并与其它学科并列(喊口号)(一)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1、1632 年《大教学论》出版,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2、教育观点:(1)教学原则:教育适应自然(2)教学制度:首次论述班级授课制、学年制(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口诀:夸大侄子学拌饭(二)卢梭1、《爱弥儿》2、自然主义教育口诀:卢梭爱自然(三)洛克1、《教育漫话》2、提出白板说、绅士教育口诀:绅士洛克在白板上画漫画(四)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奠基人传统教育学派1、1806 年《普通教育学》,独立学科诞生,规范/科学教育学建立的标志,现代最早的教学著作2、教育性教学原则: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注重道德教育3、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心理学4、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课本中心口诀:老师在课堂上教教材5、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口诀:小明联系小方(五)杜威现代教育学派1、《民主主义与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思想2、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3、课程与教学:活动课程,从做中学4、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论5、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6、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推断,验证二、、近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一)外国1、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教学与发展》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以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出发点(区分: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2、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口诀:全面和谐好司机3、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三维教学目标(认知、动作技能、情感)4、布鲁纳:《教育过程》,结构教学,发现法口诀:木(姆)有目标和掌握,哪(纳)有发展结构5、瓦根舍因:范例教育(二)中国1、蔡元培:毛泽东评价“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强调五育并举2、陶行知: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毛泽东评价“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评价“万世师表”3、黄炎培(了解):职业教育的先驱,“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第三节教育科学研究一、教育科学研究方式(一)调查研究1、定义:通过运用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等方式,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整理分析后,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结论。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重要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复习提要本章概括地介绍了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知识点梳理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教师资格(省)-小学教育学-精-第二章 (2)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例题·材料分析题】
一位小学生向语文老师报告说,她新买的一本新华字
典不见了,而她曾在这本新华字典的背面写了个“玉”字 。老师问明了情况后,让这名学生先不要张扬,老师帮她 找一找。这位老师来到教室说,前两天老师布置让每位同 学都买一本字典,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字典拿出来让老
师检查一下。检查中,老师发现一名女生的字典后面一页
教师资格 小学教育学
精讲班 主讲老师: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例题·简答题】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答案】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 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
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 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教
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1.德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 观,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 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第二节 小学教育的目的
要求: (1)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 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2)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
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德 和个性品质; (3)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4)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5-1
一本字典,并精心地摹下了一个“玉”字。然后,老师当着全
班同学宣布说,某某同学的字典找到了,是其它班的同学拣到 的。数年以后,学生们毕业了,有一天这位老师收到一封信, 里面夹着11元钱。信里,这名学生向老师承认了错误,并衷 心地感谢老师对她的爱护。 请用教育目的理论的有关,对这个材料进行分析。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形成人的品德、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的能力,从而为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必需的专门训练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2、教育的发展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
三、教育的本质1、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2、教育的基本特点:目的性、价值性、实践性、能动性。
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决定作用、反作用。
2、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决定作用、反作用。
3、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关系:决定作用、反作用。
4、教育与文化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五、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影响: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遗传、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任务:身体保健和身体锻炼、智育、德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4、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特殊任务: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适时地进行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培养自我意识,发展学习能力。
5、小学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基本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指导自主发展。
下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整理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二、教育的结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基本方面。
三、教育的功能1、社会功能: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上。
2、个体功能:教育对于个体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方向、速度和结果的影响上。
四、教育的本质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小学《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要点归纳
小学教育学考试归纳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社会统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gui卯学制”)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二)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三、教育发展的过程(一)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最新2021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重点笔记
最新2021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重点笔记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它是有计划的和偶然的,有组织的和无组织的,外在的灌输和自发的感化的总和。
所谓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活动的组织性、计划性和专业性,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有专业的师资和专门的场地,并且有一套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教育学研究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即狭义的教育。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从本质属性来说,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
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其中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十(一)教育者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教育者是指影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身心等方面发展变化的人。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引导年轻一代,尤其是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领路人。
(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它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接受各种成人教育的学生。
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者的引导和教育,不断地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思想内化到自己的行为中,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品德得到发展和提高。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其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受教育者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学习的效果。
(三)教育措施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者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教育措施,教育措施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主要包括各种教科书、教学参考书以及相关的电视影像资料、报刊、广播等信息载体。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笔记知识点一、教育基础知识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定义,教育与人以及社会的关系,教育的目的,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与手段,教育的发展历史与分期。
2、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征认知发展的基本阶段,情感发展的基本阶段,意志行动的发展过程,能力发展的基本特征,人格特质的发展与变化。
3、学习的基本理论学习的定义,学习的分类,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学习迁移的定义与分类,学习策略的定义与分类。
4、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原理品德的含义,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阶段理论,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5、教育研究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二、学生指导1、心理健康辅导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2、班级管理班集体的基本概念,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班级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3、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概念与意义,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三、课程1、课程论课程的定义,课程类型及其特征,课程编制的基本要素。
2、教学论教学的定义与其首要任务,教学原则的概念与分类,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其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其主要形式。
3、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四、教育教学组织实施1、教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的定义及其制定要求,教学工作计划的组成部分及其内容。
2、课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教学评价的设计及其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的作用。
3、课外教育活动课外教育活动的定义和特点,课外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及其组织形式,课外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要求。
五、教育教学评价1、测试与评价测试与评价的定义,测试与评价的分类,测试与评价的主要方法及其特点和使用范围。
2、教学反思与评价教学反思的概念及其意义,教学反思的内容和方法,教学评价的概念及其分类,教学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小学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时培养道德。
他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柏拉图:著名思想家。
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教育思想家。
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
昆体良: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夸美纽斯:他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夸美纽斯也被称谓“教育学之父”。
他在大教学论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进行研究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他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
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后世的教育和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洛克:“外铄论”代表人物,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
提出了“白板说”“绅士教育”。
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他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中。
华生:“外铄论”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他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罗杰斯: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在心理辅导方面创立了来访者中心治疗法。
皮亚杰:提出品德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为四个阶段。
他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格赛尔:心理学家,他认为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成熟机制。
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是格赛尔的著名实验。
赫尔巴特:他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学的形成,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规范的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考点笔记资料(2)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一章教育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起源在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第二,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
勒图尔诺在《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1900年)一书中首先明确提出了动物界已经存在教育的观点。
他以老猫教小猫捕鼠、老鸭子教小鸭子游水为例,证明教育超出人类社会范围,并早在人出现以前就存在了。
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沛西?能在1923年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以“人民的教育”为题中认为,“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也就是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教育生物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地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
它标志着教育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他们的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第三,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生物起源学说的批判。
其代表人物为美国教育史家孟禄。
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尚未有我们今天的制度化的教育活动。
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学说认为教育起源是遗传性的和先天的,是本能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第四,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对于教育起源问题进一步深入的解释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的。
这就是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很多,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
“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1876年)。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其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第一,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第二,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
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第四,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第五,教育的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二、教育的发展(一)原始教育原始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教育水平低。
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只是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进行的,教育的内容是非常贫乏的,教育的方法也主要是口耳相传和实践中的模仿;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第三,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成人仪式在原始社会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专门为青少年儿童举行的。
(二)古代教育1.奴隶教育的特征第一,古代学校的出现。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欧洲的学校大概是在公元前8 至7世纪。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学校的出现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如人类文化的发展,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水平提高使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文字的出现。
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
第二,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奴隶社会教育的阶级性具体体现在:教育目的是培养奴隶主阶级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内容多是以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以满足统治阶级对内对外武力镇压和道德教化的双重需要;教育方法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教师担负起教育青少年一代的职责,被赋予很大的权力,具有很高的权威。
自此以后,教育的阶级性是一切阶级社会中的重要属性,在实际教育活动中也就是教育“由谁领导”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第三,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2.封建教育的特征古代封建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第一,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在封建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治国方略,培养能够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官吏。
在欧洲封建时代,世俗封建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忠于世俗封建主的“骑士”,而僧侣封建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忠于教权的“教士”或“牧师”。
欧洲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由教会来控制。
第二,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教育的等级性就是指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官职出身的人的子弟接受不同等级的教育。
如在我国唐朝的官学体系中,设有“六学二馆”,即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教育的宗教性主要是欧洲封建教育而言的,教育的宗教性体现了教育的阶级性。
第三,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在中国,封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以及根据这些经典所编撰的一些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女儿经》等。
在西方,其主要内容就是宗教教义及与之相产的内容,如《圣经》,教父著作,经院哲学家的著作,各种祈祷书、赞美诗、圣诗等。
不过,也存在着一些少量的科技教育的内容。
例如中国增加一些算学、天文学、医学等方面的内容。
到了唐代,各地建立起一些专科性学校,同时在一些中央部门,如太医署、太仆寺、司天台等,也设科招生,培养一些专门人才,达到一定的规模,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最早的。
第四,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机械记忆、背诵、体罚是常用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措施,与此同时,教育者们也非常强调个人的体会和自觉践行。
第五,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体系,还有私学系统,私学不仅有启蒙教育,而且还有高等教育。
在官学和私学之外,还有书院和社学。
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也创办了大量的、各种层次和类型的的学校,如教区学校、主教学校、修道院学校以及教会大学。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章和专著有:我国的《学记》、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韩愈的《师说》和《进学解》、程端礼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和黄宗羲的《学校》等等。
西方的杰罗姆的《致莱塔的信》、本笃的《本笃规程》、伊西多的《辞源》等。
(三)现代教育1.资本主义教育的特征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应该掌握现代生产和管理的丰富知识,并且要具有敢于吃苦、冒险的精神及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是普鲁士,时间是1754年,其次是1774年的奥地利,美国是1852年,英国是1870年,日本是1872年,法国是1882年。
义务教育的年限也逐渐地从4年延长到6年、7年、8年,到现在最长的达12年。
第二,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形成了完整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制系统。
在20世纪中叶之前,仍保留着明显的“双轨制”。
所谓“双轨制”就是指在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制度有两个互相独立的系统:一个是专门为资产阶级子弟服务的,配备有良好的师资和设备,学生们沿着这个系统深造,就可以升入一些有名的高等学校,毕业以后直接成为统治阶级和各级管理人员。
另一个劳动人民的子弟准备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比较差,主要是学习一些实用知识和技能,很少有升大学的机会,一般在上中学之前就进入劳动市场了。
第三,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在这方面,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打破了古代社会道德课程或宗教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引入了大量的现代科学课程,而且日益把科学课程放在了学校课程体系的核心地位。
第四,师生关系民主化。
如古代中国所说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和西方中世纪所说的“牧师代表上帝的旨意”等,都明显地反映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性及专制性。
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反映,也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五,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2.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教育既有共同的地方,也存在着质的不同。
共同的地方在于两者都要适应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满足现代社会的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建立完备而灵活的学校教育制度,不断地调整课程结构和更新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教育科学事业,提高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等等。
不同的地方突出地表现在教育目的和教育的社会属性上,具有中国特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特征有:第一,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具有社会性的,在阶级社会里自然是具有阶级性的。
不仅古代社会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等级性,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的教育也是有阶级性的。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阶级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现在教育的领导权方面,将教育的领导权从国内外的资产阶级的手中夺回到广大的人民群众手中;另一方面是教育目的的制定上,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因此,当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以后,教育上的重要措施就是改变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目的的性质。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既是学校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又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内在要求。
第三,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第二节现代教育一、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的公共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
与之相关的就是现代教育的公平性,即现代教育要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实际上的公平。
这就是说,现代教育的公共性也就是现代教育的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