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约型社会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合集下载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中国现代化唯一出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中国现代化唯一出路

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规划和宏观引导
加强法制建设,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建立完善的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规 体系。一是加快循环经济基本法的立法进程;二是制订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的法规,除已颁布 实施的《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外,加快制定《资源综合利用 条例》等配套法规;三是促进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的专项法规,制定废旧轮胎、包装物、废旧

利、舒适的交通服务。控制城市汽车保有量,改善城市交通系统,减少交通堵塞。加强城市 交通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 各种运输工具的空驶率,提高运输效率;引进和开发汽车新技术,开发混合燃料汽车及电动
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或替代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污染。
二是形成节约型的消费结构和模式。优化消费结构,提高非资源密集产品的消费。在当 前消费品向汽车、住房等结构升级的同时,重点发展经济适用型住房等中低档住房贷款,优 先满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贷款需求。努力提高文化娱乐、体育和生态旅游等方面的消费比
et 网 重。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品,鼓励使用节约型产品,包括节能产 n 品、节水产品和节能型建筑,鼓励发展二手商品市场和租赁市场。增加对绿色产品的消费, b. 能 约束居民消费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消费品,禁止过度包装、盲目追求豪华等浪费行为。 ag 节 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制度保障 in 筑 (一)建立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ch 国建 转变政府职能,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按照“依法、公平、透明、及时”的原则,进一 w 步完善规制政策,加强执法能力。不断完善对重大经济社会问题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ww 中 决策程序,做到“没有经过充分的调研论证不决策,没有两个以上的比较方案不决策,没有 / — 经过专家学者的论证不决策”。减少行政性审批,缩减经济性管制职能。建立对行政权力的 :/ 网 制约和监督机制,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 p民主评议制度和政府规章备案审查制度,纠正违法或不适当的决策。加强资源、环境、健康、 htt 世界 安全、普遍服务等方面的社会性管制。对资源性产业实行公平准入,突出资源效率指标和最 源 低技术水平标准,为资源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加 大投 入 的 内在动 力和 外 在压 力 ,各级 政府 支 持发 展循 环经 济
循 环 经济 模 式 初步 形 成 。在 循 环经 济 试 点 的基 础上 ,
初步 探 索形成 企 业 、企 业 间或 园区 、废 物 回 收及 社会 四个 层 面
的循 环 经济 发展 模式 。 在 高耗 能 、高排 放 行业 不 同工 艺流 程 的 企业 ,在不 同类 型 的产 业 园区 初步 形成 了各具 特 色 的循环 经 济
维普资讯
Vo c r m g e el高 层 声 音 i efo Hi h L v I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全 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会议上 的讲话
国家发展和 改革委 员会副 主任 解 振华
围 内得 到 迅 速 发展 。
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和重点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生产率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机制强化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观念逐步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党 中央 、国务 院 高度 重 视发 展循 环经 济工 作。 胡锦 涛总 书 记 、温 家宝 总理 多次 作 出重 要批 示 ,对 发展 循环 经济 提 出 明确 要求。 2 0 0 5年 ,党的十 六届五 中全 会提 出 “ 要把 节约 资源作 为 基 本 国策 ,发 展循 环 经济 ,保 护 生态 环境 ,加 快 建设 资 源节 约 型 、环 境友好 型社 会 ” ,发展循 环经 济上 升到 国家发 展战 略。 当
— —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09.12•【字号】粤府[2005]83号•【施行日期】2005.09.1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节能管理正文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粤府[2005]83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和国务院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精神,按照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的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合理高效利用,努力缓解我省能源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推进“绿色广东”建设,现就我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一项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高度重视并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

我省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环境承载力弱、经济和人口总量大、城市持续超常规发展,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根本改变,长此以往难以为继。

近年来出现的电、煤、油、运等紧张状况,给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能源、资源、环境问题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制约。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方案_0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方案_0

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方案按照国发(2016)21号文件、齐政发(2016)37号文件要求,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前首位的原则,紧紧围绕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损失浪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

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县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建设节约型社会摆在突出位置,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抓好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

总体目标:全县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以及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起节约社会评价指标体系,中长期战略目标推进和分阶段推进讨划,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重点行业资源利用率有较大提高,重点企业资源和回收利用体系及机制初步建立,建成一批节约型企业,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区,节约型城镇,逐步建立起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

具体目标:力争到2016年,我县资源生产率有所提高,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每万元GDP耗能年节能率达到20%,每万元GDP的取水量下降到150吨,工业用水量重复利用率达到60%,城市污水实现集中处理,万元产值单耗控制在2000千克标煤以内,万元GDP的SO2排放量控制在400千克以内,万元GDP的COD排放量控制在300千克以内,基本达到国家环保模范城镇要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城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城市
国范围内大张旗鼓、 深入持久地 开
张; 人均水资源足垒国的 1%; 7 人 均耕地而积 ( 4h  ̄ ) 8 m" . 0 ;以煤为主 的能源结构也造成二氧化硫 、 烟尘 等污染 ^题突出。 n J 资源紧张与环境 容量压力已成为制约天津可持续发
展 的 颈 之一 天# 能源 利 用 率比 { {
维普资讯
经 济委 员会
坚持科学发展舰, 夫力发展循
环经济 . 建设节约型社会 已成为国
运紧张 , 天津 电力、 天然气和外部
输入的煤炊供应近年柬呈现全面紧
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 坚持 “ 高水半娃财南. 低水平是包袱” 的
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并引起位会 各界的广泛关注。 口前在同务 召 院 "的全匡做好建没节约 社会近翩 : I 蓐点 ] 电视电话会议上, 作 温家宝 总理强调 :“ 迅速行动起来 .在
6一
维普资讯
源跨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跨产业、 跨区域循环利
2 狠 抓节能 、 、 节水 、 节材 、 节 政 府机构 率先实施节能工程 、 实施 用, 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废物排 地和综合利用。加强电力需求预 电力、 电机系 统节能工程、 实施建筑 物节能工程和实施照明节能工程。
水费 。 推行节 水灌溉技术 , 建设喷
灌、 滴灌、 微灌工程 , 推广微咸水、 粗质水农田直灌技术。 节制过度包装, 减少大宗工业
放最小化。在 限期淘汰落后工艺 、
测, 以节 电为主 , 完善有序用电方
原材料消耗, 大力节约原材料。 从 产 品的设计开始 ,采用价值工程 ,
次的社会和谐. .
步扩大, 居民消费逐步升级 , 资 需求持续增加 . 天津的资源供需矛 盾和环境压力会越来越大. 要实施 “ 三步走”战略,必须解决好资源 与发展的矛盾 . 充分认识发展衔环 经济 、 建设资源=约型社会的紧迫

浙江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08.17•【字号】浙政发[2005]40号•【施行日期】2005.08.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节能管理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5]40号)根据国务院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1号)精神,为继续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现就我省2007年前建设节约型社会重点工作和相应的政策措施通知如下:一、大力推进能源节约(一)积极推进国家确定的重点节能工程。

提出我省落实国家《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和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主要目标和分年度实施计划。

抓紧启动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7项工程。

至2007年,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达到38%,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主要耗能产品综合能耗进一步降低,累计节约用电100亿千瓦时。

(二)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

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行能源合同制度。

突出抓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省里重点抓好1200余家重点耗能企业和单位的节能工作,提出节能降耗目标和措施,加强跟踪和指导;组织全省工业企业用电大户采用先进节电控制技术和产品,配齐管好能源计量器具,改造主要耗电设备和工艺,至2007年累计完成600家以上。

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由2004年的1345吨标煤下降到1.14吨标煤(当量值),下降15%。

(三)推进交通运输和农业机械节能。

加快淘汰老旧汽车、船舶和落后农业机械,开发和推广清洁燃料汽车、节能农业机械,提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具体措施。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

党的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不仅是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

仔细回想,我们所住的地球只有一个,资源、环境极其宝贵。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说到底其实是协调人和自然、人和地球关系的问题。

纵观整个社会发展历程,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自然对人类的报复。

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

而支撑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大多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果我们今天肆意挥霍,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所以,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实现新形势下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建设友好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

为此,我们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根本所在。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未来发展之路: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未来发展之路:循环经济

•从国家宏观调控角度来讲,首先要建立、健全相关 的法律法规体系,使其有法可依。如2003年1月1日 起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2009年1月1日起实 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其次是充分重视资源节 约,环境保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 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局部 与全局的关系。要以预防为主,从根源上着手,因 为污染造成的损失和治理污染的费用往往是预防措 施所需费用的100倍。可以尽量利用市场机制推行 循环经济,通过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可将政府管 理废物的责任转移到私营企业,成为一项经济活动, 贯彻“谁污染,谁治理”。
参考文献:
《赤子
》2009年第6期;
《循环经济专题讲座

《循环经济21世纪的理想发展模式》;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概论》
谢 谢 观 赏
1998年引入德国循环经济概念,确立“3R”原理的中心地位;
1999年从可持续生产的角度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整合;
2002年从新兴工业化的角度认识循环经济的发展意义;
2003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 2004年,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未来发展之路:循环经济
•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 主义社会的高度,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 识的新飞跃。 •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 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它要 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经济的各个方面,以 最小的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它不仅体现了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模式。 •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它以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一遵循 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简直保护优先、开 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 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 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路径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路径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0 8
作者简介 : 朱嘉欣 ( 1 9 6 4 一 ) , 男( 满族) , 辽 宁铁岭人 , 思政部主任 , 副教授 , 从事思想政治教 育研 究。
二、 建 设 资 源 节 约型 社 会 的 重 要途 径 就 是 大 力 发展 循 环经 济
社会 的发展离 不开 生产 与消费两大环节 , 由于大部分 污
循 环经 的单 向式 直线 过程 , 向“ 资 源一 产 品一废 弃物一 再生

要: 资源是人 类社会赖 以生存的必需要 素。随着资源的被开发与使 用 , 资源不断减 少, 环境 不断恶化 , 人 们的
生活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已经受到了严 重的影响 。 建设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 中国共产党提 出的战略思想 , 其核心 内容是
节约 资源, 充分利 用资源, 减 少污染排放 。 循环经济就是 以资源的 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 , 以低 消耗 、 低排放 、 高效 率为基本特征 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发展循环经济是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路径 。
关键词 : 循环经济 ; 资源 ; 节约型社会 ; 可持 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 F 1 2 4 .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9 1 X( 2 0 1 3 ) 0 6 — 0 0 0 8 — 0 2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人类社 会的发展依赖于一 定 的 自然资源 , 人们 在开发利用 资源 的过 程中 , 一方 面 自然 资源在不 断地 减少 , 另一方 面资 源的被 开发利 用又在不断地 改变着人类生存 的环境 。人们逐渐认识到 , 不断匮乏的资源
染 都是 消耗资 源和排 放废 弃物造 成 的 , 因此建设 资 源节约 型、 环境友好 型社会就要 从源头减 少资源消耗 , 减 少污染排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专家观点
▪ 冯培恩: ▪ 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0.8吨好纸,可以少砍17
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 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资源,减少35% 的水污染。 ▪ 各级政府应扮演这样的角色:高度重视再生 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制定各类 废旧资源的收集、运输、处置、回收利用管 理办法和规定,使各类废旧物质得到最大限 度的回收利用或妥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和 危害的发生
▪ 3、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惩制约经 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而上和发展。
▪ 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经济所走的都是粗放 型增长的路子,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经 济发展慢,资源的供求矛盾不是很明显。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各地经济发展步 伐加快,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资源稀 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软 肋”。
这种资源的短缺又和资源的严重浪费、低效使用并存。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只有建设节约型社会才是惟一的出路 。
世界银行看中国
▪ 世界银行公布了的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技援 项目的一篇政策建议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的资源 利用效率(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资源消耗)低于国 际水平。
▪ 这篇名为《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点和建议 》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尽管这种“低效”部 分是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造成的(尤其是生产和出 口资源密集型商品),但其资源利用率提高的空间 还很大。另外,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其经济 结构也将发生转变,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将有助于 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更加可持续、对环境更加友好 。
▪ 潘家铮: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惟一出路 ▪ 世界各国要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应该
是共同的方向,节约应该是全人类的美德。但对于中国来 说,这一点尤其显得重要和紧迫。
我国是人多而物不博。现在发展水平还很低,人均GDP仅 为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还需要大力迅猛发展。中国人 口已达13亿,占全球1/5,高峰将达16亿或更多,而主要资源 耕地、水、能源、各种矿产按人均计,都列在世界最后 列。例如人均耕地仅1亩多,为世界平均的1/3,还在不断减 少,要养活自己难度极大。如果有1/10的粮食要进口,就会 压垮世界粮食市场。又如石油,为世界平均的1/10,如果中 国按美国现在的标准消费,每年需50亿吨以上,全世界生 产的石油都给中国用也不够。其他如水和重要的矿产资 源现在都已面临危机,如没有远虑,前景十分危险。另外, 中国的环境也不容许这样消耗下去。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充分发挥主动能动性,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4)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建设资源节 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培养创新精神,促使新事物的 成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依靠科技进 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
界人均水平的比重(%) 比重(%)
国家的倍数
耕地 森林 淡水 矿产
钢 铁
石 油


美国
法国
日本
33.3 16.7 33.4 50 44 50 30 58 4.3 11.5 7.7
材料二: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央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 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 务。(3)从唯物论的角度,谈谈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7)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对我国能耗高、资源浪费 严重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促进资源的节约, 提高资源利用率。 (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能源的再生和可持续利用。
(9)树立科学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 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方式。
总之,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 与自然和谐发展。
哲学角度分析
(1)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建设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做到人 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 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树立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断掠夺,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成为了有效应对环境问题、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循环经济的定义及特点循环经济是指以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资源的二次利用和废物资源的再生利用为主要特征,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经济形态。

循环经济通过改变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采用轮回制和循环发展的方式,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价值化利用。

循环经济具有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大等特点。

二、建设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循环经济建设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建设可以有效避免环境污染、能源的消耗和物质资源的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和技术创新,可以推动经济向高效、绿色、低碳的方向转型升级。

3.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降低能源的依赖性,减少对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依赖。

4. 提升国际竞争力。

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实现循环经济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途径之一。

三、构建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措施建设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和管理制度等多种手段。

1. 政策指导。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标准和管理制度,建立起完善的循环经济市场化和产业化机制。

2. 技术支撑。

加大在科技研发等方面的投入,提高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积累和应用,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3. 加强市场调节。

通过价格、税收、贷款利率等手段,引导企业依托市场机制实现循环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4. 学校教育。

在学校课程中加强循环经济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绿色发展的认识。

四、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循环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近年来,在国家发改委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国民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之中,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产业链不断延长,资源生产率持续提高,各项消耗指标大幅降低,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个途径,五项措施。

一、坚持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紧密结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山东省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巨大的资源约束矛盾。

主要表现在资源的人均占有水平低,支撑力不足。

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的65%,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水资源不足全国的六分之一。

资源型、初加工型工业比重高,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大。

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和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所占比重超过60%。

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末端治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环境污染。

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重负。

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省委省政府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以节能、节水、节地、节约矿产资源为重点的资源节约战略,实现经济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在工作中坚持一个核心,认真搞好两个结合。

一个核心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贯穿到国民经济发展、产品生产和城乡建设之中,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力求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彻底摈弃传统经济“大量开采、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发展模式。

两个结合就是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日常工作之中,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紧密结合。

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要唱响循环经济主旋律;山东省小康社会建设规划和各级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都把发展循环经济列为重要内容。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生产率,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线性模式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 循环模式转变。

循环经济是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

“十一五”期间应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第一,大力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节能。

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加大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支持海水、再生水、苦咸水、矿井水利用,推广先进的节水设备和器具。

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行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利用材料,提高金属材料利用率,推进木材节约代用,大力发展散装水泥,严格工程建设中材料消耗核算,限制过度包装。

第二,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生产和消费中产生的各种废物。

加强资源开采管理,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加强煤层气等共伴生矿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

推进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建筑)、酿造等废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行业废渣、废水、废气综合利用,大力普及农村沼气,推广秸秆综合利用。

第三,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要重点抓好高耗能、重污染行业及重点流域、重大工程污染预防;支持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逐步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采取综合措施,突破观念、技术、政策、体制、法制等方面的制约,建立长效机制。

一要转变发展观念。

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编制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

二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

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合理调整区域产业布局,各类开发区和重化工业集中地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规划、建设和改造,发挥产业集聚和生态效应,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体现,要建设节约型经济就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一是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建立一批一流的科技研发机构;大力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原始性创新,着力提高国家和企业选择研发主攻方向、配置研发资源的能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二是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整合现有的电子与信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软件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科研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合理利用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加强科技创新的基础建设,形成比较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是建立科技创新机制。

出台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抓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作。

四是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重点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组织协调能力强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科技评估和风险投资中介、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形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推进循环经济坚持科学发展——广东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及发展循环经济的调研报告

推进循环经济坚持科学发展——广东省建设节约型社会及发展循环经济的调研报告
洁生产联合行动实施 意见 》 《 、 广东省清洁生产 企业验收管理办法 ( 暂行 ) 、 广东省资源综合 》《
党 中央、 国务院提 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 好型社会以来 , 广东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环境资
源, 节能降耗 、 减污增效 , 节约型社会 建设及循环
的土地 、 能源 、 水资源和原材料等供应 日 紧张 , 益 防治环境污染的投入不断增大 ,保持社会和谐的 支 出也不断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一 , 能源成本上升。 广东是一个人 口较多但
低予联合国划定的 0 5 公顷的警戒线约 l , .3 0 倍 而
G 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平 均消耗土地 5 9万亩 D . 0 (03 20 年数据 )致使广东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
本时代。 处于经济发展前列的广东, 高成本加剧 了
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20 年以来 , 03 广东经济与
第三 , 生产成本上升。 主要是土地和环保成本
上涨。广东人均耕地面积不及全国平均数的 1 , / 2
全 国经济一样 , 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增长时期 , 但经 济发展的成本也 日 益高涨。 在这个新的时期 , 广东
经济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2 0 年 7 据 06 月国家统
利用企业 ( 目 ) 项 认定管理办法 》 《 、 广东省 固体
计局 、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共 废物污染防治条例 》 《 江三角洲 环境保护 规 、珠 同发布 的第一份 能耗公报—— ( 05年各省 、 20 自
治 区、 直辖市单位 G P能耗等指标公报 》 D 显示 , 作 为全国的经济发展大省 ,广东的能耗却创造 了全
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占全 国 5 %和 1. 7 1 %的工业废 气和废水总量 ( 04 2 0 年数据 ) 对经济盼可持续发 ,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不博 。我们不妨来看一看中国的资源状况。 我 国人均土地面 积仅 相 当于世 界平均水平 的
3 %, 均 耕 地 面 积 仅 相 当 于 世 界 平 均 水 平 的 3 人 4 %。不仅土地资源短缺 , 3 而且耕 地还在缩减。我 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 的 2 %, 7 亩均水 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 的 7 %。人均矿 产资源 6 仅占世界平均 水平 的 5 %, 8 而且 石 油 、 富铁 矿 、 铜 矿、 、 铬 钾盐等重要资源严 重短缺 。煤炭资源丰富, 但可采储量也仅为世界平均值的 5 .%。 54 过去的 2 年 , 0 中国经济取得 了飞速发展 , 这是 有 目共睹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在资源能源大 量消耗和浪费的基础上取得的。据资料 , 前 , 国 目 我 单位资源的产 出水平 , 只相当于美 国的 11, 本 的 / 1 03 1 0德 国的 1 。而且 浪 费相 当严 重 , 产资源总 / , 2 / 6 矿 回收率仅为 3 %, 0 比国外先进水平低 2 个百分点 ; O 煤炭综合回收率为 3 %, 中小型煤矿仅 为 1% ~ 0 其 0 1%; 5 机动车耗 油水平 比欧洲高 2 %; 5 由于设计 不
收稿 日期 . 0 — 1 0 ' 6 0 —6 2 0 作者简 介 : 杨丽丹 (9 8 , , 16 一) 女 黑龙 江友谊人 , 中共 红 必隆农垦分局党校教师 。

发展 循环 经济 与建 设节 约 型社 会 的关 系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过去我们
总是说中国地大物博 , 其实人均来说地 也不 大物也
维普资讯
20 年 5月 06
哈 尔滨 市委 党校 学报
THE J OURN AL OF HAR N BI COMMI EE S Tr CHOOL O T F HE C C P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背景材料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重要途径、工作重点和措施。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大力节约能源资源,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推进能源资源节约,明年务必取得明显成效。

①要大力推进以节能降耗为主要目标的技术改造,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降低这些行业的资源消耗水平;②在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园区和城市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

③同时,要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工作,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

二、角度分析▲(一)从《经济生活》角度思考1、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平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仍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惩等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集约发展之路。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长效机制。

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种手段,促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

3、树立科学的消费观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调节着生产。

消费观念是否正确,它关系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的市场的开拓。

这就要求每个消费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思考1、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

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路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节约型社会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重要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3月中央人口资源和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也明确提出了要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当前和今后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所有这些表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摆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日程。

我们坚信,只要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发展,我国就可以完全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位一体的宏伟目标。

二、循环经济的起源
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主要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它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起源于美国的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他认为,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破坏环境,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

根据该理论,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于污染物的产生,应该从生产和消费源头上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来替代末端的治理,要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为主线,逐渐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

三、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
循环经济追求的理念是:“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

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操作原则即3R原则是:一为“减量化”原则,这是属于输入端方法,要求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二为“再利用”原则,这是属于过程性方法,要求提高产品和包装物的利用率,产品和包装物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三为“再循环”原则,这是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

3R 原则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减量化原则是基础和前提,它从使用污染环境的资源转移到可再生利用的材料上来,奠定了减少污染排放和废物资源化的基础,是再循环的前提;再生利用和再循环原则的实施,反过来又深化了减量化(特别是对废弃物产生的减量化)原则的实施。

循环经济的提出,是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突破。

这一突破,将克服传统经济发展理论把经济和环境系统人为割裂的弊端,要求把经济发展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促使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传统工业经济体系转轨到物质的合理使用和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体系,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是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从”排放废物→净化废物→利用废物”的一次飞跃。

循环经济具体体现在经济活动的三个重要层面上,分别通过运用3R原则实现三个层面的物质循环流动。

在企业层面即小循环上,根据生态效率的理念,推行清洁生产,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量化;在区域层面即中循环上,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在社会层面即大循环上,通过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大趋势。

当今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正在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他们在循环经济的三个层面上取得了许多成功的实践,可以为我国所借鉴。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措施
1. 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
在立法实践上,西方许多国家很早就开展了循环经济方面的立法活动。

如发展循环经济的先驱国家---德国先后制定了《废物处理法》、《废物限制及废物处理法》,《包装条例》、《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等;日本的”环保国会”通过和修改了包括《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食品循环资源再生利用促进法》、《建筑工程资材再资源化法》、《容器包装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废弃物处理法》等多项环保法规;美国现在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循环法规。

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加快立法步伐。

我国近年来虽然制定了一些鼓励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措施,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的《清洁生产促进法》,并于2003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但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制定出更多的符合我国国情的相互配套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形成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

当前,为配合《清洁生产促进法》的施行,我们急需着手编制清洁生产指南和技术手册、制定相关产品标准、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的目录、具体回收办法以及清洁生产审核办法等。

要抓紧研究制定颁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废旧家用电器回收利用管理、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废电池回收处理管理、木材节约代用管理等一系列的配套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

同时,还要着手制定统一的《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污染税法》、《环境保护投资法》和《环境与资源教育法》等相关的法律,以此对我国的循环经济加以引导、规范和推进。

2 .采取政策导向和激励机制推动发展
在推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和经济刺激机制。

一是要通过采取经济政策即价格、税收和财政政策等手段,激励和刺激循环经济的发展。

在投资政策和项目选择上,对投资方向的鼓励和限制上,应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倾斜。

二是要通过采购计划拉动循环经济的需求。

利益驱动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应当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优先采购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1认证企业的产品。

三是要通过降低成本或经济惩罚措施诱导或强制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对实施循环经济的企业,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

同时要严格按”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实行“谁污染谁治理”;要加大经济惩罚措施,对不施行循环经济的行为,应追究有关单位和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3 .开展技术教育咨询服务形成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推进。

首先,要运用循环经济的思路,通过对经济系统的物流和能流进行分析,设计一套既符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建设高新技术园区,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其次,要研究开发那些循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资源再生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以及运输技术等,并积极做好示范和推广工作。

再次,应当建立相关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向社会提供有关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和方法、可再生利用的废物供求以及清洁生产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和服务。

最后,国家质量技术监督、环境保护等主管部门应负责对生产单位的技术规范进行监测、检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负责将循环经济方面的有关技术和管理课程纳入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技术培训的范围,从而形成强大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4.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向纵深发展
实施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企业的自律和技术的支持,更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第一,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广泛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意义的宣传教育工作,尤其是加强对少年儿童的教育犹为重要,做到以教育影响孩子,以孩子影响家长,以家庭影响社会,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社会的意识。

第二,要积极引导社会公众绿色消费,鼓励社会公众购买和使用节能、节水、废物再生利用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产品,培养他们的清洁生产、清洁消费、反复利用意识,尽量减少废弃物的发生,尽可能减少包装垃圾,对购买的一次性易耗品,应加强反复使用和多次使用,不要随意丢弃。

第三,要定期开展绿化环境、美化家园、净化市容的系列活动,定期发动市民开展公共垃圾收集活动,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开展经常性的环保志愿者行动,积极开展创建生态省、国家环保模范市、生态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绿色村镇和绿色社区的活动,使全国上下、广大公众对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做到持久、纵深地发展。

当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刚刚起步,已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的关注,并将其列为我国的一项重要国策,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这标志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性进步。

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道远,应当尽快完善相关立法,制定相关配套措施,采取行政、管理、经济、法律、教育等多种机制,以逐步形成我国的循环经济,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